登陆注册
3772100000011

第11章 上卷(10)

【译文】

先生说:“现在学习我所谓的格物之学的人,尚多流于口耳之学。更何况专于口耳之学的那些人,能不是这样吗?必须时刻反省检查克制,才能对天理人欲的精微之处渐渐有所长进。如今人们一说话,虽然嘴里说的是天理,但不知转眼间已有多少私欲产生!私欲潜滋暗长,即使用功省查,也很难发现,何况只在嘴上说说,怎么能全部知道呢?此时只知用嘴谈论天理而不付诸实践,谈论私欲而不加以克制去除,怎么能算是格物致知的学说呢?后世的学问,至多不过是个‘用巧合天理的行为博取好声名’的功夫罢了。”

【原文】

问:“‘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

曰:“然。”

问格物。

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译文】

陆澄问:“‘知止’,就是知道至善就在我心之中,原本不在心外,而后,志向才能安定,是吗?”

先生说:“是的。”

陆澄请教格物的内涵。

先生说:“格,就是正。纠正歪曲以使之端正。”

【原文】

问:“格物于动处用功否?”

先生曰:“格物无间动静,静亦物也。孟子谓‘必有事焉’①,是动静皆有事。”

【注释】

①必有事焉: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任何时候都一定要培养(浩然之气),不要有特定的目的,不要忘记、也不要违背客观规律去助长它。

【译文】

陆澄问:“格物是否就是在动时用功呢?”

先生说:“格物不分动静,静时也有事。孟子说‘无论动静都是有事的’,就是动静时都要用功。”

【原文】

“功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意之事。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功夫亦各有用力处。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译文】

“格物致知是最难的功夫,这就是诚意的事。意念已然真诚,一般而言心也就端正了,同时身也得到了修养。但正心、修身的功夫也各有着力之处。修身是在情感表现出来之后,正心指情感萌发之前。心正则中正,身修则平和。”

【原文】

“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①,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注释】

①“格物”、“致知”至“平天下”:语出《大学》,王阳明认为《大学》中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可归结为“明明德”,与程朱理学的解释不同。

【译文】

“从‘格物’‘致知’到‘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亲民’也是‘明明德’的事情。‘明德’是这颗心的德,也就是仁爱。‘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若有一件事物未在其位,未尽其用,就是我内心的仁德还有没有发挥完全的地方。”

【原文】

“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似老、佛。”

【译文】

“只讲‘明明德’而不讲‘亲民’,就类似于道、佛的学说了。”

【原文】

“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

【译文】

“至善是人的本性,人之本性本没有丝毫之恶存在,所以称作至善。止于至善,就是恢复人的天然本性而已。”

【原文】

问:“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则不为向时之纷然外求而志定矣。定则不扰而静,静而不妄动则安,安则一心一意只在此处。千思万想,务求必得此至善,是能虑而得矣。①如此说是否?”

先生曰:“大略亦是。”

【注释】

①这段话是用王阳明的观点解释《大学》中的几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

陆澄问:“知道至善就是我的本性,我之本性存在于我心之中,我心是至善存留之处,那么不必急着在心外寻求,志向也能安定了。志向安定,心也不会杂乱纷扰,平静而不乱动心就能够安静,心安则会专心于至善。千思万想,非要寻求个至善,也就能够达到至善了。这样解释正确吗?”

先生说:“基本正确。”

【原文】

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①,反不得谓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难言,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②;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阴亦然。唯有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唯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唯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

【注释】

①墨氏兼爱: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年),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称为墨子。鲁国人,曾为宋国大夫。兼爱是墨子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核心,以为天下之所以有众暴寡、强凌弱的现象,根源在于人们不能兼相爱,提倡天下人相爱互利,反对儒家的亲亲主张。

②渐渐至于六阳:汉代易学家孟喜用《周易》中六阳卦分别代表夏历十一月至第二年四月,用六阴卦分别代表夏历五月至十月,显示阴阳的消长,决定四季寒暑的变化。

【译文】

陆澄问:“程颐先生说:‘仁爱之人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整体。’而墨子的兼爱,为什么不能称作仁爱呢?”

先生说:“一言难尽啊。关键还得各位自己去体会领悟。仁是万物孕化生生不息之理,虽然它遍冲宇内,无处不在,但其运行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才会生生不息。例如,冬至的时候一阳开始产生,一定是渐渐地从一阳开始直到六阳出现。假如没有一阳,哪里有六阳呢?阴也是如此。正由于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才会有一个开端;因为这个开端,也才有了生;有生才能生生不息。好比一棵树,萌芽就是树的生长开始之处,之后,长出树干,有了树干就会长枝长叶,如此生生不息。如果没有树芽这个发端,怎么会有树干、枝叶?而能抽出树芽来,下面必定有树根在。有树根才能生长,无根就会死掉。父子、兄弟之爱,就是人心情感的发端,如同树的芽。只有有了这个发端才会仁民爱物,就像长出枝条和叶子。墨子的兼爱,是无差别的爱,将自己的父子、兄弟、陌路之人等同看待,这是没有发端。不抽芽,就知道他是没有根的,也就不能生生不息了,又怎么能够称得上是仁呢?孝悌是仁爱的根本,仁理就是从孝悌之中生发而来。”

【原文】

问:“延平云:‘当理而无私心。’①‘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

先生曰:“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似未当理。”

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注释】

①当理而无私心:李侗语,语出《延平答问》。指既合天理又没有私心。

【译文】

陆澄问:“延平先生说:‘合乎天理而无私心。’合于天理与无私心怎么区别呢?”

先生说:“心就是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不合于理,就是存有私心。如果把心和理分开来说,恐有不妥。”

陆澄又问:“佛家对人间的一切私欲都不沾染,似乎没有私心。但佛家抛弃人伦,这似乎与天理不合。”

先生说:“佛家和世人一样,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罢了。”

薛侃录

【原文】

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先生曰:“初学功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功夫方有着落。若只死死守着,恐于功夫上又发病。”

【译文】

薛侃问:“坚持志向就像心痛,心只顾着疼痛,哪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先生说:“初学下工夫如果能这样也很好,但要使他知道心神原本就是‘出入没有一定的时辰,也不知它的去向’。唯有如此,功夫才有着落。若是一味死守志向,恐怕在下工夫上又要发生失误。”

【原文】

侃问:“专涵养而不务讲求,将认欲作理,则如之何?”

先生曰:“人须是知学。讲求亦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曰:“何谓知学?”

曰:“且道为何而学?学个甚?”

曰:“尝闻先生教,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

曰:“如此则只需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

曰:“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

曰:“总是志未切。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①,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

【注释】

①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译文】

薛侃问:“只重视涵养德行却不仔细讲求学问,将私欲当作天理,怎么办?”

先生说:“人应当首先懂得学习。讲求学问就是涵养德行,不讲求学问只是因为涵养的决心不够。”

薛侃说:“怎样才算是懂得学习呢?”

先生说:“你姑且说一说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什么?”

薛侃说:“曾经听您说过,学习是学习存养天理。心的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就得革除内心的私欲。”

先生说:“如此只需要克除私欲就行了,还担心分不清天理、私欲吗?”

薛侃说:“我担心正是难以认清这些私欲。”

先生说:“这仍是志向不坚定的问题。志向如果坚定,耳目都会集中在此处,哪有认不清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用向外界寻求。讲习求学也只是体会自己内心所见,哪有在心外别寻他见的必要呢?”

【原文】

先生问在坐之友:“比来功夫何似?”

一友举虚明意思①。先生曰:“此是说光景。”

一友叙今昔异同。先生曰:“此是说效验。”

二友惘然,请是。

先生曰:“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②,方是真切功夫。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若只管求光景、说效验,却是助长外驰病痛,不是功夫。”

【注释】

①虚明意思:由静坐而产生的超觉体验,恍若海市蜃楼,故曰“光景”。

②见善即迁,有过即改:语出《易经·益卦》:“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即改。”

【译文】

先生问在座的各位朋友:“近来功夫怎么样?”

有位朋友用虚明来回答。先生说:“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

一位朋友讲了今昔的异同。先生说:“你说的这是效果。”

两位朋友不理解,就请教先生。

先生说:“我们现在用功,就是让为善的心更加真切。这颗心如果真切了,看见善就会向往,有错必改,这才算是真切的功夫。如此一来,私欲会日益减少,天理就会日益昭明。如果只追求表面现象和暂时效果,反倒助长了外求的弊端,绝不是真正的功夫。”

【原文】

朋友观书,多有摘议晦庵者。

先生曰:“是有心求异,即不是。吾说与晦庵时有不同者,为入门下手处有毫厘千里①之分,不得不辩。然吾之心与晦庵之心未尝异也。若其余文义解得明当处,如何动得一字?”

【注释】

①毫厘千里:语出《论语·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译文】

朋友们在一起看书,经常有谈论、批评朱熹的人。

先生说:“存心找茬,是不对的。我的观点和朱熹的时有不同,主要是在入门功夫上有毫厘千里的差别,因此不能不辩明。然而,我和朱熹两人的心未曾不同。例如,朱熹先生解释文义非常清晰明确的时候,我又如何能改动一个字呢?”

【原文】

希渊①问:“圣人可学而至,然伯夷、伊尹于孔子才力终不同,其同谓之圣者安在?”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的哲学”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思惟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方立天教授的这本《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描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佛教精神生活内容,勾勒了中国佛教哲学体系,是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进文化产生的热情。
  • 戴建业精读老子

    戴建业精读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抽象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被誉为“万经之王”,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戴建业教授以深厚的学养、风趣的文笔、独到的视角,用随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为大众阐释老子的思想,解读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逐篇精讲《老子》,讲透老子智慧。为读者解答:为什么高者应就低?为什么柔能胜刚?为什么拙能胜巧?……戴教授把老子请上前台,面对这个时代发言,拂去我们的孤独、焦虑、痛苦,帮助我们找回心灵的宁静。
  • 宇宙之问·《天问》新考

    宇宙之问·《天问》新考

    何新是名振中外的著名学者,其在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早已素为人知。他在中华古典方面的研究,更为独树一帜。“何新国学经典新解”收入近二十年来,何新研究古学的全部重要著作。何新认为:中华乃是“日华”贵胃。惊世之论,石破天惊,欲寻民族文化之根者,不可不读这一套千古奇书!
  •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它和先秦诸子百家如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共同编织了灿烂夺目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彩虹。
  • 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社会活力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社会活力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社会活力研究》对中国社会涌现出来的各种与社会活力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探讨了社会活力发展的逻辑必然性,并且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及日常生活五个向度深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活力的现实境遇,探讨建构社会活力的目标及路径选择。尤其结合中国城镇化的现实境遇,对城市空间及其演进的动力机制—城市活力作了深入探讨。
热门推荐
  • 小狼成长录

    小狼成长录

    三神创世,兽界开启。万兽启灵,通人性,说人文,开启兽类新篇章。梅殡身为一匹小小没落王族狼王之子,能否担起复兴大任?还是……继续学在地球上的屌丝生活?小狼成长录,逗比成长的快乐修炼生活。
  • 一起游异界

    一起游异界

    谁都希望成为强者,但是一个贪婪的人,希望有个老大能罩着他,而且这个老大最好是个无敌的存在,可当这个老大出现了······
  • 仙宫之主

    仙宫之主

    太古神话时期为人类留下诸多传说的神明去了哪里?意外死亡后穿越平行世界的墨瑟以前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直到九界大门重开,一根状似擀面杖的发光物体从天而降,砸穿他家的屋顶,再多平移几厘米就能洞穿墨瑟冷汗狂飙的脑门。面对自己身上、乃至全世界层出不穷的超自然事件,曾经身为坚定无神论者的墨瑟,在现实的逼迫下不得不低头。神话时代,重新开启了。墨瑟:“好吧,现在的问题是……我要怎么安全的拿到仙宫阿斯加德的户口本?”
  • 你是我的仙女

    你是我的仙女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在那片星辰闪亮的花草路上,母狼妮妮雄赳赳、气昂昂,带领牧羊犬奔回安静的村庄,它雪白的身子像一道闪电,刺亮了拉姆的眼睛。这部10多万字的长篇儿童小说是身为四川省作协会员的南充女作家蒲灵娟新出的力作,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并被列为冰心小桔灯纯美小说系列丛书。
  • 葬天至尊

    葬天至尊

    楚鸣,原来是一无是处的乡野子弟,却因为融合先祖遗留灵魂,吞噬先祖之传承神通,以微弱光辉,拯救族人与危难。破灵脉,渡根骨,武动苍河大地,身渡轮回万劫,坐拥美女,鏖战天下!宿命不断,轮回不止,穷一生之力,只为葬天!欲葬天,先葬己……
  • 娇宠小医女

    娇宠小医女

    李卿车祸偶然穿越架空朝代,重操旧业成为小医女李婉清,虽父母父母双亡,极品亲戚成群,但有妹控哥哥一枚,也还不错。阴差阳错救了一只小奶狗,精心照料,看着眼前这个自己需要仰视的男人笑的满足。她以为自己养了一只小奶狗,殊不知这是一只披着奶狗皮的腹黑大灰狼。剧场一:婉婉,大皇兄今天骂我是个杂种……”“什么,那只种猪!”气势汹汹冲出王府,一把药粉撒出去,第二天庆王不举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男人笑的一脸得意。--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盖帽高手

    盖帽高手

    凌云,阴差阳错的获得了超级盖帽的能力。且看少年,如何用他那超级定位系统,成为篮球场上逆天的盖帽高手!讨论群:805992374
  • 林语堂的半半哲学

    林语堂的半半哲学

    林语堂先生的过人之处,就是他一直对人文精神的高度关切,并且由此总结出了许多动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他的“半半哲学”秉承的是这样的信仰:工作,并且快乐;劳动,并且幸福着。人生也有缺憾,如果能从中超脱,做个平常而又受人欢迎和尊重的人,也是人的一大成就。倡导中庸的生存,肯定刚柔并济的处世,奉行豁达随性的生活,活得天真、简朴、自然、中道、幽默,这在纷乱繁杂、生活快节奏的今天,无疑是往寂寂的水潭中投进了一粒粒圆润美丽的鹅卵石,激荡起迷人的涟漪,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 倾城不负

    倾城不负

    她,是妖界的天之骄子;他,是暗界的暗帝。她本应接受众妖臣服,却因恋人和闺蜜的背叛跳楼自杀。重生一世,她立誓要让他们痛不欲生,却阴差阳错遇见了他。他帮她打脸白莲,手刃背弃之人。她问他想要什么,他的回答简单明了:“你。”
  • 姜太公兵书

    姜太公兵书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中,兵书战策无疑是一朵夺目的奇葩。本书收录的中国古代第一名将,也是中国古代第一名相姜子牙的用兵之策。他的谋略思想,主要体现在《六韬》之中,《六韬》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内容奥秘精深、变化无穷、玄妙莫测,其军事谋略思想,至今仍具有可资借鉴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