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72100000014

第14章 上卷(13)

先生又说:“我在这儿讲学,讲的是无中生有的功夫。各位若要相信,首在立志。学者为善的念头,就像种树,不拔苗助长,只管一心培养,任其自由生长,自然日夜滋长,枝叶日益繁茂。树木初生之时,有了分枝,就得剪除,然后树干才能长大。开始学习时也是一样,因此立志贵在专一。”

【原文】

因论先生之门,某人在涵养上用功,某人在识见上用功。

先生曰:“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译文】

论及先生的弟子,谁在修身养性上下工夫,谁又在知识见闻上下工夫。

先生说:“专心修身养性的,就会一天天看到他的短处;专心于知识见闻的,会一天天觉得他的知识已经很多了,每天看到自己短处的人,会一天天增长。而每天看到自己知识有余的人,会日益退步不前。”

【原文】

梁日孚①问:“居敬、穷理是两事②,先生以为一事,何如?”

先生曰:“天地间只有此一事,安有两事?若论万殊,‘礼仪三百,威仪三千’③,又何止两?公且道居敬是如何?穷理是如何?”

曰:“居敬是存养功夫,穷理是穷事物之理。”

曰:“存养个甚?”

曰:“是存养此心之天理。”

曰:“如此,亦只是穷理矣。”

曰:“且道如何穷事物之理?”

曰:“如事亲便要穷孝之理,事君便要穷忠之理。”

曰:“忠与孝之理在君、亲身上?在自己心上?若在自己心上,亦只是穷此心之理矣。且道如何是敬?”

曰:“只是主一。”

曰:“如何是主一?”

曰:“如读书,便一心在读书上,接事,便一心在接事上。”

曰:“如此,则饮酒便一心在饮酒上,好色便一心在好色上,却是逐物,成甚居敬功夫!”

日孚请问。

曰:“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唯其有事无事,一心皆在天理上用功,所以居敬亦即是穷理。就穷理专一处说,便谓之居敬;就居敬精密处说,便谓之穷理。却不是居敬了,别有个心穷理,穷理时,别有个心居敬。名虽不同,功夫只是一事。就如《易》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④。敬即是无事时义,义即是有事时敬,两句合说一件。如孔子言‘修己以敬’⑤,即不须言义。孟子言‘集义’,即不须言敬。会得时,横说竖说,功夫总是一般。若泥文逐句,不识本领,即支离决裂,功夫都无下落。”

问:“穷理何以即是尽性?”

曰:“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穷仁之理,真要仁极仁;穷义之理,真要义极义。仁、义只是吾性。故穷理即是尽性。如孟子说‘充其恻隐之心,至仁不可胜用’,这便是穷理功夫。”

日孚曰:“先儒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何如?”

先生曰:“‘夫我则不暇⑥。’公且先去理会自己性情,须能尽人之性,然后能尽物之性。”

日孚悚然有悟。

【注释】

①梁日孚:梁焯,字日孚,南海人。王阳明的弟子。

②居敬、穷理是两事:语出朱熹《朱子语类》:“学者功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功夫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功夫日益密。”居敬,居心恭敬;穷理,通晓事物之理。

③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语出《中庸》:“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

④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意为内心恭敬而正直,待人接物则要行为合乎正义。语出《周易·坤卦·文言》。

⑤修己以敬:意为以恭敬的心情修养身性。语出《论语·宪问》。

⑥夫我则不暇:意为没有时间做与修道无关的事情。语出《论语·宪问》。

【译文】

梁日孚问:“‘居敬’与‘穷理’是两回事,而先生认为是一回事,这是为什么呢?”

先生说:“天地间仅有一件事,怎么会有两件事?至于事物的千差万别,‘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又何止只有两件?你不妨谈谈什么叫居敬?什么叫穷理?”

梁日孚说:“居敬是存养的功夫,穷理是穷究事物之理。”

先生说:“存养什么?”

梁日孚说:“存养自己心中的天理。”

先生说:“这样也算是穷理了。”

先生接着说:“那又怎样穷尽事物之理呢?”

梁日孚说:“比如,侍奉父母,就要尽孝,侍奉国君,就要尽忠。”

先生说:“忠孝之理,在国君和父母那里,还是在自己的心中?若是在自己心中,也就是穷尽此心之理了。再说说什么是敬吧。”

梁日孚说:“敬,就是主一。”

先生问:“主一是什么样的呢?”

梁日孚说:“例如,读书便只专心于读书,做事的时候就一心一意做事。”

先生说:“如此说来,喝酒就一心在喝酒上,好色就一心在好色上,也可以算是主一了。像这样追逐物欲,怎么能够称作居敬的功夫呢?”

梁日孚向先生请教关于主一的问题。

先生说:“一即是天理,主一就是一心只在天理。假如只懂得主一,而不明白这就是天理,那么,一旦有事时就会追逐物欲,无事时就会陷于虚妄的臆想。只有无论有事还是无事时,都能够一心只在天理上,如此居敬也就是穷理。就穷理的专一而言,是居敬;就居敬的精密而言,是穷理。并不是居敬了,另有一个心穷理,穷理时,另有一个心居敬。名称虽然不同,功夫其实只是一回事,就像《易经》所说的‘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无事之时,敬即是义,有事之时,义即是敬,这是一件事。就像孔子所说的‘修己以敬’,义就不必说了;就像孟子说的‘集义’,敬也不必说了。领会了这一点,横说竖说,都是一样的功夫。如果拘泥于文句,不明根本,只会变得支离散乱,就会使功夫没有着落之处。”

梁日孚问:“穷理怎么就是尽性呢?”

先生说:“心的本体就是天性,天性就是理。穷尽仁的理,使仁达到至仁;穷尽义的理,使义达到至义。仁与义是我的天性,因此穷理就是尽性。就像孟子所说的‘充其恻隐之心,至仁不可胜用’,就是穷理的功夫。”

梁日孚说:“先儒程颐说‘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这句话怎么讲?”

先生说:“对我来说,还没有那闲暇的工夫。您姑且先去涵养自己的性情,只要穷尽了人之本性,然后方能穷尽万物之本性。”

梁日孚由此警醒而有所领悟。

【原文】

唯乾问:“知如何是心之本体?”

先生曰:“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①,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便与天地合德。自圣人以下,不能无蔽,故须格物以致其知。”

【注释】

①“孩提”三句:语出《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孩提,指儿童。

【译文】

唯乾问:“知怎么是心的本体呢?”

先生说:“知是天理的灵妙之处。从其主宰来说,称作心,从其禀赋来说,称作性。小孩儿,都知道爱他的父母,都知道尊敬他的兄长。只因为这天生的灵性还没有被私欲所蒙蔽,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就是完全的心之本体,也就能够与天地合德了。处在圣人之下的凡常之人,无不被私欲所蒙蔽,因此要通过格物来获得他的良知。”

【原文】

守衡问:“《大学》功夫只是诚意,诚意功夫只是格物,修、齐、治、平,只诚意尽矣,又有正心之功,‘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何也?”

先生曰:“此要自思得之。知此则知未发之中矣。”

守衡再三请。

曰:“为学功夫有浅深,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份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所以说‘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诚意功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①,这便是未发之中。”

【注释】

①鉴空衡平:语出朱熹《大学或问》:“人之一心,湛然虚明,如鉴之空,如衡之平,以为一身之主者,固其真体之本然。”鉴,镜子。衡,秤杆。此语以镜之空、秤之平比喻心体的清明中正。

【译文】

守衡问:“《大学》中的功夫只是诚意,而诚意的功夫只是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注重诚意就够了。可是《大学》又讲怎么正心的功夫,说‘如果有愤恨喜乐,心就不能中正’,这是怎么回事呢?”

先生说:“这要你自己思考体会,才能知道。然后你就明白什么叫未发之中了。”

守衡再三地请教先生。

先生说:“治学的功夫有的深有的浅,开始时若不专心好善憎恶,又怎么能为善除恶呢?这里的专心就是诚意。但是,如果不明白心之本体原本就空无一物,只管执着于好善憎恶,便又多了一份执着,就不是廓然大公了。《尚书》里说的‘不故意去伪善作恶’,才是心的本体。所以说,‘有所忿、懥、好、乐,心就不能中正’。正心就是从诚意的功夫上体察自己的心体,使心空明如镜,平衡如秤。这就是未发之中了。”

【原文】

正之①问曰:“戒惧是己所不知时功夫,慎独是己所独知时功夫,此说如何?”

先生曰:“只是一个功夫,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②。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诚。古人许多诚身的功夫,精神命脉,全体只在此处,真是莫见莫显,无时无处,无终无始,只是此个功夫。今若又分戒惧为己所不知,即功夫便支离,亦有间断。既戒惧即是知。己若不知,是谁戒惧?如此见解,便要流入断灭禅定。”

曰:“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则独知之地,更无无念时邪?”

曰:“戒惧亦是念。戒惧之念,无时可息。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聩,便已流入恶念。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若要无念,即是己不知,此除是昏睡,除是槁木死灰。”

【注释】

①正之:黄弘纲(1492-1561),字正之,号洛村,江西人,官至刑部主事,王阳明的学生。

②见君子而后厌然:意为见到君子后掩饰自己的恶行。语出《大学》:“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译文】

正之问:“戒惧是自己不知时的功夫,慎独是自己独知时的功夫,这种说法您觉得怎么样?”

先生说:“两者只是一个功夫,无事之时固然是独知,有事之时也是独知。人们如果不知在独知的地方用功,只知在人所共知的地方用功,便是作伪,就是《大学》所说的‘见君子而后厌然’。在独知之处用功正是诚意的开始。这里不管善念恶念,没有虚假,一对百对,一错百错。这也正是王与霸、义与利、真与伪、善与恶的界限。能在这里站稳脚跟,就是正本清源,就是立定诚意。古人许多诚身的功夫,精神命脉,全在这里,真是不见不显,无时无处,无终无始,只是这个功夫。如今又将‘戒惧’分为是自己所不知的,便会令功夫支离散乱,也会有间断。既然感到戒惧,就是自己知道,自己如果并不知道,又是谁在戒惧呢?这样的主张,便会陷入佛教的断灭禅定里去。”

正之说:“无论是善念还是恶念,并无虚假,那么,自己独处时就没有无念的时候了吗?”

先生说:“戒惧也是念。戒惧的念头,没有止息的时候,如果不存一点戒惧之心,人不是昏聩糊涂,就是流于恶念。从早晨到晚上、从年少到年迈之时,如果没有念头,就是已经失去知觉。这样的话,除非是昏睡、除非是形同槁木,心如死灰。”

【原文】

志道①问:“荀子云‘养心莫善于诚’②,先儒非之,何也?”

先生曰:“此亦未可便以为非。‘诚’字有以功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功夫。明道说‘以诚敬存之’③,亦是此意。《大学》:‘欲正其心,先诚其意。’荀子之言固多病,然不可一例吹毛求疵。大凡看人言语,若先有个意见,便有过当处。‘为富不仁’之言,孟子有取于阳虎④,此便见圣贤大公之心。”

【注释】

①志道:姓管,字登之,号东溟,江苏太仓人,王阳明门人耿定的弟子。

②养心莫善于诚:意为养心最好的办法是思诚。语出《荀子·不苟》。

③以诚敬存之: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

④孟子有取于阳虎:指孟子在谈话中引用阳虎的话。语出《孟子·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阳虎,春秋晚期鲁国人,正卿季氏的家臣,曾挟持季氏专政鲁国,后因失败而流亡。

【译文】

志道问:“荀子说‘养心莫善于诚’,程颐先生则不这样认为,为什么呢?”

先生说:“这句话也不能认为它不对。‘诚’有从功夫上来讲的。诚是心之本体,要想恢复心之本体,便是思诚的功夫。程颢先生说:‘以诚敬存养它’,也是此意。《大学》里也说‘欲正其心,先诚其意’。荀子的话固然弊病百出,但也不可一味吹毛求疵。但凡看人说话,若事先存在偏见,就有不妥当的地方。如‘为富不仁’,就是孟子引用阳虎的话,由此可看出圣贤大公无私之心。”

【原文】

萧惠①问:“己私难克,奈何?”

先生曰:“将汝己私来替汝克②。”

又曰:“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同类推荐
  • 鬼谷子

    鬼谷子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一书是其后学者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全书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商场等领域比较多,主要讲述有关游说、辩论、韬略的理论,另外,还讲述了如何修炼自身、养神蓄锐;其中修炼自身、养精蓄锐部分,是全书其他部分内容的基础。
  • 《哲学的贫困》导读

    《哲学的贫困》导读

    《<哲学的贫困>导读》共四章,分别为“《哲学的贫困》的写作背景”、“批判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哲学的贫困》第一章导读”、“批判蒲鲁东的哲学:《哲学的贫困》第二章导读”、“《哲学的贫困》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哲学的贫困>导读》以《哲学的贫困》写作背景和内容结构为切入点,引领读者对《哲学的贫困》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研读,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也有助于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缺陷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 佛语禅心:随遇而安,自在洒脱

    佛语禅心:随遇而安,自在洒脱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谓是有事必有缘,如喜缘,福缘,人缘,财缘,机缘,善缘……万事随缘,随顺自然,这不仅是禅者的态度,更是我们快乐人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本书从生活感悟和禅宗故事出发,运用禅理,回答了人们在工作、生活、情感和人生中的各种困惑,通俗易懂,能够启发人的生活智慧,并有助于人的身心灵成长和升华。
  • 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每个哲学家都很累

    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每个哲学家都很累

    你为所在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发愁过吗?参加工作几年了,你对自己的职位和薪水满意吗?当初离开家乡或是走出校园时,你梦想着要干一番事业,现在成功了吗?你曾经心仪的对象,跟随于你,还是成了别人的眷属?你想要结束单身生活,可又找不到合适的另一半,怎么办?……生存难、发展累、梦想远,有时候忽然心灰意冷,自己看似像哲学家一样解答着人生的重要课题,可你却是一个很累的哲学家。面对锋利的生活场,是听天任命、得过且过,还是想方设法走出困境。其实,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1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1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力图以评论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于评论中见时代之思想,睿智之对话,生动之现实,为本刊理想与追求。为此,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您的见证,还有您的参与,进而使改变现状成为可能。
热门推荐
  • 脱逃

    脱逃

    开学一个月的时候还有许多同学我叫不出名字。86级中文系班大,共有六十名同学,虽然在学习的时候我的记忆力并不见得比别人差,可在识人方面记忆力却等于零,所以平时走在校园或食堂的时候,有许多同学主动上前和我打招呼,自称是我的同学,我发现我对他们的印象都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直到中秋节时,我才真正认识了李向前,因为他虽然眼睛好,在人事关系上却是个非常被动的人。中秋节时班上组织了一场86级中文系联谊会,大家自己动手包饺子,吃完饺子后大家都集合在中文系一间小会议室。当我走进会议室时,班上的积极分子已经将会议室布置成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晚会现场。
  • 总裁大人寄宿在我体内

    总裁大人寄宿在我体内

    C大考古专业学霸——林北望C城首富,某生物科技公司总裁——陆寒彻在一个古墓现场,机缘巧合之下,灵魂寄宿在了女主身上。看霸道总裁和考古学学霸林北望上演的一出灵魂寄宿在一体的奇妙故事。林北望:其实我们是同行。陆寒彻:你一个挖土的……林北望:我挖土,你吃土啊—他环抱她身后,在他的耳边低沉诱惑的说到,“叫我名字。”她呆愣住,不由自主的轻唤,“陆寒彻。”他的灵魂便进入了她的身体里。趁着她是魂体的状态,他穿着她的皮囊,对外宣布她是他的未婚妻。他陪着她一路寻找失踪母亲的下落,保护她不受人追杀。她陪着他一路寻找灵魂归体的方法,她温暖了他的世界。—这是个,互撩、互怼、互爱,双强、双洁的绝爽宠文。—每日两更。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你曾是我的青春啊

    你曾是我的青春啊

    从年少的青涩暗恋,到年少的在一起,韩小姐中间放弃过,挣扎过,可韩小姐的心里终究还是住着于先生啊。韩小姐对于先生的痴恋,造就了以韩小姐收获成长告终,最后各安天涯,经年再见,韩小姐可以坦然的对于先生说:你曾是我的青春啊,仅限于此。(可以在文中找到生活中普通的我们的样子)
  • 雄兵连之天使之心

    雄兵连之天使之心

    远古时代的超级文明,天使文明的战士,追随着正义的步伐。推翻了华烨的天宫秩序,凯莎的正义,又是否值得期许?天泽唯有手持利剑,披荆斩棘,光明的路一往无前。为了逝者,绝不撤退!
  • 洪荒仙神纪元

    洪荒仙神纪元

    宇宙破碎,太浩机缘巧合重生于天地初开的洪荒宇宙,成为洪荒天地先天神衹太昊!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洪荒者蒙昧未知也。求道路...铸天庭...立天道...荡魔神...统万界...证永恒...却看太昊从一名正神如何成长为诸天万界神皇至尊!
  • 相府庶女:废妃不好惹

    相府庶女:废妃不好惹

    家族覆灭,含怨重生!她成为仇人的庶女。渣父妄图利用?将计就计拔其爪牙。夫人为治病剥她皮?那就毁掉嫡姐那张脸!腹黑世子主动求合作?照单全收!诶诶诶,怎么转眼被合作对象吃干抹净,还听他振振有词:“这不过是利息!”
  • 瑶望宫深

    瑶望宫深

    舒瑶这遭雷劈的脑袋竟然穿越了,还是清朝有木有!某女气道:“是,女人如衣服,但姐是你永远也穿不出来的气质。”某男噙着高傲的笑意:“朕的气质不是靠一件衣服衬托出来的,只有像你这种肤浅的女人才会只想着以色示人。你以为朕就真的看的上你吗?”转身,他竟又霸道将她留在身边:“这一生,你只能属于我!”他宠她,纵她,江山为聘,换她一世倾心。她爱他,戏他,天地为媒,伴他此生不改。看新世纪宅女高能穿越,内斗嫔妃,外敌文武,南巡我还能顺便救了天下。本以为一番风顺升级路,奈何人设比较悲催,什么历史我统统不管,誓要逆天改命。
  • 莫一大王:壮族英雄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莫一大王:壮族英雄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本书是壮族民间叙事诗,是关于传奇性人物莫一的神话传说故事。“莫一大王”故事有不少流传版本,我们选取的是河池市民族事务局编的版本,主要整理人为罗健民先生。“莫一大王”被北部壮族地区的群众作为神灵敬奉。他出生时奇异而被视为妖异,具有英雄出世即不凡的传奇色彩,他具有天赋奇异本领,能一箭射到皇帝宝座,能将锁链挣断,能变化身形,躲过一切灾难。他勇敢机智,智斗奸臣,为百姓除害。他具有王者气魄,可以竹鞭赶山,竹节育兵,但最终被国王嫉恨,为保护乡民而牺牲,铸成英雄悲剧的命运。他的形象集中体现着坚韧顽强的壮族民族性格。
  • 穿行诸天万界

    穿行诸天万界

    一朝来到水月洞天,获得龙神功,看我穿行诸天万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