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72100000003

第3章 上卷(2)

先生说:“只要让自己的心达到纯乎天理的状态,那就是至善,在具体事物上怎么探求呢?你不妨举几个例子来谈一谈。”

朝朔说:“就拿孝顺双亲来说,怎样做到侍奉得当,又怎样把握防寒降暑的度,这须求个恰到好处,找一个合适的标准才算是至善。所以我觉得这当中还有一个学习、询问、思考、辨别的功夫。”

先生说:“如果只是防寒降暑、奉养适宜这样的问题,一两天就可以讲完,哪里会用到这些学问思辨的功夫呢?在这些问题上,只要讲求自己的心达到纯然天理的境界;在奉养双亲时,也要做到自己的心至纯天理。这如果没有学问思辨的功夫,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即便是圣人,也还要有‘精一’的训诫。如果只讲求把那些礼节琐事完成适当,便认为是至善,那戏台之上的演员,他们表演对父母奉养的礼节十分得当,那他们也可以看作是至善了!”

这一天,徐爱又明白了许多。

【原文】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①、惟贤②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③。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什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什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唯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注释】

①宗贤:黄绾(公元1477-1551),字宗贤,号文庵,浙江黄岩人。官至礼部尚书,王阳明的学生。

②惟贤:顾应祥(公元1483-1565),字惟贤,号箬溪,浙江长兴人。官至兵部侍郎,王阳明的学生。

③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语出《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译文】

徐爱因为还没有领会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诲,就和宗贤、惟贤反复争论,但仍然不能完全明白,于是请教先生。

先生说:“举个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徐爱说:“如今大家都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但实际上却不能完全做到,由此可见,知与行分明是两件事。”

先生说:“这是已经被私欲隔断了的知行,并不是知行的本来面目。没有知而不行的,知而不行是没有真知。圣贤们教育人们知行,目的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并不是具体地教人们如何认识、如何实践。因此,《大学》举了一个真正知行合一的例子,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意即喜爱美色,厌恶腐臭。看见美色是知,喜欢美色是行。人在看见美色的时候就自然喜欢上了,而不是看见美色之后又另外生个心去喜欢;闻到腐臭是知,厌恶腐臭是行,人一闻到腐臭也就自然厌恶了,并非闻到之后而又另生个心去讨厌它。如果有人鼻子不通,那就算是看到腐臭的东西摆在面前,他闻不到,也不会感到厌恶,因为根本没有认识到臭。再比如,我们知道某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一定是这个人已经做了一些孝顺、尊敬的事,才说这人懂得孝顺、尊敬的道理。难道,只因为他会说些孝顺、尊敬的话,我们就说他孝顺、尊敬吗?再比如,一个人知道痛,肯定是自己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痛,才知道痛;知寒、知饥,也一定是经历过寒冷和饥饿。由此可见,知行怎么能够分得开呢?这就是知行的本体,还不曾被私欲隔断。圣人必然要这样教育学生,才可以算作知。不然就并非真知,可见这是多么切实紧要的功夫呀!如今硬要将知行分开算作两件事情,有什么意思呢?而我要把知行看作一个整体,又有什么意思呢?如果连这番话的宗旨都不知道,只是在这里争论知与行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又有什么用处呢?”

徐爱说:“古人这样将知行分作两件事,也只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有所分别,好弄明白。一边对知下工夫,一边对行下工夫,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

先生说:“但是,这样说反而曲解古人的本意了。我也说过,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知是行的发端,行是知的成果。如果领会了这一点,也就会明白,只说一个知,必然已有行存在;只说一个行,知也已自然而然地存在了。古人之所以将行与知分开,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是因为社会上有一种人,只会懵懵懂懂地随意做事情,而不会认真思考观察,一味地胡行妄作,因此必须跟他讲‘知’的道理,他才能够更好地做事。还有一种人,不切实际,漫天空想,不愿意付诸具体行动,只是靠主观猜测、捕风捉影,因此必须教他‘行’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使他知得正确。古人为了补偏救弊不得已才将知行分开,如果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只要一个知或行就够了。现在的人非要将知行分开,认为先有认识后有实践。先探讨如何做到知,等到真正知了才去践行,最后终身无法实践,也终身一无所知。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不再是一个小问题。现在我提出知行合一,就是对症下药。而且这也不是我自己随意杜撰的,知行的本体原本就是这样的。如果我们已经理解了知行合一的宗旨,纵使将知行分开说,两者仍然是一回事,是一个整体;如果没有领会知行合一的宗旨,即便说二者是一回事,也是无济于事的。不过是说些无用的话而已。”

【原文】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①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②,思之终不能合。”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爱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说,似亦见得大略。但朱子之训,其于《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③,《孟子》之‘尽心知性’,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

先生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④。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精一’‘博约’‘尽心’,本自与吾说吻合,但未之思耳。朱子‘格物’之训,未免牵合附会,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可一言而喻。‘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⑤。朱子错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物格知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⑥。’‘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注释】

①止至善:达到最高的境界。语出《礼记·大学》。

②朱子“格物”之训:语出朱熹《大学章句》。

③博约:语出《论语·雍也》。

④子夏:姓卜,名商,是孔子学生。曾子:名参,字子舆,是孔子学生。

⑤“尽心知性知天”句:语出《孟子·尽心上》。

⑥“唯天下”句:语出《中庸》。

【译文】

徐爱问:“昨天听了先生关于‘止至善’的教诲,一时觉得用功有了方向,但仔细想想还是觉得和朱子‘格物’的观点有不相合的地方。”

先生说:“‘格物’是为‘止至善’而下的工夫,既然已经明白了‘至善’,也就明白了‘格物’。”

徐爱说:“昨天用先生的学说来考查朱子的‘格物’之说,大致上理解了。但是朱子的观点也有充分的依据,例如《尚书》中的‘精一’,《论语》中的‘博约’,《孟子》中的‘尽心知性’,因而对您的学说我还不能完全接受。”

先生说:“子夏非常相信圣人的教诲,而曾子则反身求助自己。相信圣人固然不错,但自己如果反复探求将更加深切。现在既然自己还不明白,你怎么可以因循守旧,选择勉强相信,而不自己想方设法去探个究竟呢?就像朱熹也非常尊崇和相信程颢,但是当他心里不明白的时候,又何曾盲目信从?‘精一’‘博约’‘尽心’,这些概念本来就与我的观点十分吻合,只是你还没有想明白而已。至于朱熹‘格物’的观点,未免有些牵强附会,并非是‘格物’的真正宗旨。求精是达到根本的功夫,博学是达到简洁的功夫。既然你已经明白了知行合一的道理,一句话就能讲明白了。‘尽心知性知天’就是‘生知安行’的那些人做的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的人所做的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的人能够做的事。朱熹错误地解释了‘格物’,是因为他颠倒了前后的因果关系,认为‘尽心知性’就是‘格物知至’,让那些初学者去做‘生知安行’这样的事,怎么能行呢?”

徐爱问:“‘尽心知性’怎么会是‘生知安行’的人才能够做的事呢?”

先生说:“人性是心的本体,天理是人性的本源,因而把人的本心发挥到极致也就是把人性彻底地发挥。《中庸》说过:‘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把人性发挥到极致,领悟到天地万物的孕育和变化’。所谓‘存心’,就是说还没有‘尽心’。‘知天’中的‘知’就像知州、知府中的‘知’一样,治理州、县是他们分内的事,两者合二为一。所以‘知天’也就是与天合为一体,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大臣辅佐君王,需要恭恭敬敬全意奉承,不要有所闪失,也就是仍然还没有与天合二为一。圣人与贤人的区别就在这里。至于‘夭寿不贰’其心,是指教育工作者一心向善,不能因为家境好坏、寿命长短,就动摇了行善的心,而只去修身养性,听从天命。当看到穷困通达、寿命长短都是命里注定,自己也不必因此而动摇了行善的心。‘事天’虽然不能与天合二为一,但是自己知道自己面前还有个天命;‘俟命’就是还不知天命所在,只在此等候它的到来。这就是初学者立定心志的开始,有困而知之,努力自勉的意思。而今朱熹却颠倒过来做,所以使学习的人感到无所适从。”

【原文】

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①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同类推荐
  • 沉思录(译文经典)

    沉思录(译文经典)

    马可·奥勒留(121-180),古罗马皇帝,斯多葛派学者,被誉为“哲人皇帝”。马可·奥勒留在处理政务、征战四方的闲暇采用箴言形式,随时记录下自己与心灵的对话,一共十二篇,著就这部《沉思录》。在这部作品中,他探讨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宇宙自然与人生的关系、理性与欲望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展现了他对日常生活的思考。信奉斯多葛学派哲学的奥勒留,认为世界处于永恒变化的过程中,所有一切都微不足道、变动不居、转瞬即逝,他提倡仁爱和善良,强调抑制欲望,主张接受命运的变幻、尽可能用美好的方式度过一生。
  •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

    从根本上说,正义的实质内涵体现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交换。说得再直接简明一点,所谓正义,就是相互性基础上的利益交换。社会制度和伦理规范的正义直观上表现为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安排或分配。但社会不是抽象集合体,它是由诸多个人在一定共契上组织成为的生活共同体,其组织结构及其运作凭借或通过诸如国家政府、社团组织机构或特定的社会管理机构得以实现。
  •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它和先秦诸子百家如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共同编织了灿烂夺目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彩虹。
  • 哲学的故事

    哲学的故事

    本书作为“彩色人文故事”系列丛书的一种,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哲学知识。近50个精彩故事独立成篇,连缀起来又共同组成一幅精彩的哲学画卷,清晰地呈现出哲学发展的脉络。此外,还增设了“哲学辞典”、“哲学家小传”、“名人名言”、“名人评说”、“著作列表”等辅助栏目,以加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在很多人的眼里,哲学是一个让人莫测高深的词汇,一提起它,就令人联想到某种至高无上的智慧,还有一张与这种智慧相连的刻满岁月年轮的脸。哲学真的是这样让人望而生畏的吗?这本小书将会回答我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什么是哲学?哲学家们想的都是些什么问题、哲学家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读过这本书后你会发现,哲学原来有着这样一张生动有趣的面孔,而你自己也曾经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过!
热门推荐
  • Idle Thoughts of an Idle Fellow

    Idle Thoughts of an Idle Fellow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龙树菩萨传

    龙树菩萨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洪荒之剑影

    洪荒之剑影

    穿越洪荒,脑海中突然多出一段传承。收徒,夺宝,成圣,每样都有。追寻鸿蒙紫气,李易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洪荒……
  • 老西儿的孩子们

    老西儿的孩子们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科技局与教育局门挨门,两个单位之间隔了道土墙。墙这边的安洁爱上了墙那边的方东,两边的人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两家父母是很要好的同事。安洁爸爸出了车祸,拖累她妈妈没有享受到汉族女同志在藏工作的福利,回内地休养生产。安洁在拉萨出生后,安洁妈妈既要照顾老的,又要照顾小的,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方东妈妈主动帮忙照料安洁。方家没女儿,两个儿子都放在内地抚养,把安洁打扮成小仙女,围在身边蹦蹦跳跳,自然有她的乐趣。
  • 科隆病人

    科隆病人

    一个投奔爱情的落破千金,两个妖娆病态的漂泊女郎,为了心仪的男子,在异国他乡策划上演着怎样的阴谋、背叛、生死痴缠……
  • 美锦是这样织出来的

    美锦是这样织出来的

    我们都明白,我们这个家族的兴衰,与国运的兴衰是同步的。从在白石河滩上打石头,到两辆依法车拉土方拉煤,再到承包火车站台,自备车皮,再到产业扩张,延伸发展,桩桩件件,每走一步,都与国家发展的脉动相一致。说到底,还是沾了国家发展的光,企业每走过一步,都是踩着整个国家向前迈进的脚窝窝前行的。我们,我们这个家族,表面上听起来吧,风光八面,但大家都明白,自己还是普通老百姓。
  • 至尊逃妃

    至尊逃妃

    宝贝开新文了,《错点王妃》:呼呼,亲们都去支持哦!她是36军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特种兵少将,胞弟之死,致使她性格大变,不惜一切地端了罪魁祸首的老窝。大仇得报的同时,也赔上了自己的性命。再世为人的她,成为了寄宿在木家的遗孤。三岁,她被扔进了死人堆中,只为选出最好的傀儡;七岁,她娇嫩白皙的左脸眼角被残忍地刻上了一朵血莲花,只因为她长得与舅舅的女儿七分相似,却偏偏比她美了十二分;十岁,她成为了木家最优秀的傀儡;十六岁,表姐逃婚,她被迫代嫁,成为洛王妃。苍焱夙,苍狼国中掌握最大权势的洛王。七岁,他在木家的暗室中看到了一双如狼般孤傲和冷漠的眼睛,从此这双眼睛进驻了他的心里,无法自拔。他在见到她的一瞬间就认出她来,没有新娘被代替的愤怒,那天,他告诉她:一生一世一双人。这辈子,他只认定她一人。而然世事总是反复无常,当他为了手中的权势而要娶另外一位女子的时候,她到底该何去何从?当她冰冷的尸体呈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也终于是陷入到无边的疯狂和绝望之中……一直到,四年后,一个与他酷似的小家伙出现在他的面前……汗颜啊汗颜,宝贝不怎么擅长写简介,亲们将就着看一下吧,文文保证比简介要精彩上许多。新文需要支持,亲们拿出你们手中的票票,狠狠地把宝贝砸趴下吧,╭(╯3╰)╮推荐自己的文文:《极品特工王妃》:《皇后要劈腿》:《血色妖瞳》:《相公欠调教》:《敛财王爷贪财妃》:强烈推荐瑾瑜的新文《从了吧师太》:一个尼姑与和尚与道士发生三角恋的五雷轰顶风中凌乱的狗血故事!强烈推荐宝贝和张小鹿的系列文——《至尊弃妃》:推荐好友的文文:目紫瞳的《惑世血莲》:月七儿的《夜色撩人》:银月皎皎的《窃妾欢》:轩辕翔的《心轨》:风之孤鸿的《兽王贤妻》:太后的《悍女当道》:
  • 中外智谋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中外智谋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中外智谋故事》精心挑选了古今中外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各类故事。它们有着曲折生动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幽默风趣的语言、耐人寻味的寓意。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这些美好的故事将会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影响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受益一生。
  • 醉禛不过黛玉心

    醉禛不过黛玉心

    她,清冷如月他,冷漠傲然她是前朝皇嗣遗留的血脉。他是当朝尊贵的皇子。为她,他终究喋血后宫,弑杀兄弟。为他,她乔装改扮,夺回密诏。他可以为她夺取江山,放弃江山。她可以为他颠沛流利,辗转尘世。一时的相遇,几十年的相守,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有的只是彼此眼中的那一眸的温馨。片段:傲绝宫中:“为什么要为我做这么多事情?”她清冷的双眸中有的是不解。“自己去想。”他依旧一脸冷漠。雍亲王府:“你好似从来都不会怀疑我的决定。”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柔和。“自己去想。”她的嘴角泛起同样柔和。紫禁城前:“为什么你们就一定要选择离开呢。”作为他们的儿子,不掩饰脸上有一丝的不满。两人相视一笑:“自己去想。”这是正剧文,也是红楼文,喜欢小白的童鞋们,就千万别来挑刺。推荐好友作品《再嫁为后》
  • 职场现形记

    职场现形记

    天仁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深圳找工作,应聘进入欢喜公司做布料推销员,不料虽向鸿发公司推销成功反倒被炒了鱿鱼;又应聘进入美国3A公司深圳办事处继续推销布料。天仁再次向鸿发公司推销成功,同时,与办事处首席代表丹妮互生爱慕。美国3A公司派来新的首席代表顶替丹妮,天仁被提拔为副代表。天仁的收入明升暗降,暗下决心自己创业。天仁结识日本商人日下部,接下一笔衬衣出口订单生意。天仁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周密安排,从美国3A公司购进布料原料委托鸿发公司加工生产出货后,赚得36万元,预备向美国3A公司辞职并向丹妮求爱。丹妮却嫁给了鸿发公司二代掌门人胡仲谋。天仁怀揣着要把自己的公司打造成一家跨国公司的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