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98600000004

第4章 上海商人——精明到骨子里

□上海人做生意的目的十分明确,经济利益是唯一准则。

□在生意场上,没有利益的事,上海人决不干。

□上海人只求得到应得的部分,非分之想不多。

□与上海人做生意,常常会因个别小问题争论不休,时间拖得很长,使人们常感到跟上海人做生意很累,因此,与其做生意时必须要有充分的耐心。

□上海人守规矩,一旦签订了合同,如无不可抗拒的外力影响,上海人大多会严格按合同办事,决不含糊。

1.商家的必争之地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背靠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广大地区,腹地广阔,辐射力强,曾在历史上与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德国的柏林并列,被世人称之“世界五大贸易城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不仅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是能源、物资和商品的集中消费地和生产基地。金融、保险、贸易等服务机构集中发达。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更是发挥老口岸的优势,转换机制,外引内联,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引来万商云集,有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在新的经济格局下,三次产业的提升与再造,使上海的第三产业的勃然兴起,这座东方大都市的综合功能日益贴近其新的历史定位。近年来,上海为了迎接新一轮发展,制定了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取向,把科学发展作为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在发展的战略定位上,上海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大发展两大背景,瞄准与更大范围区域互动,立足服务全国。

目前,在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了“五流汇合”的全新境界,即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和人才流的大融合。

上海的商贸一直是很繁荣的。在上海有外滩金融街、大商务区、南京路、淮海路等著名的商业街以及航运、五金、家电等具有专业个性的商业街。

其中,南京路素有“中华商业第一街”称号,改造建设后越发魅力四射。每天客流量达300万人次,600多家商店比肩而立,各显风姿,不断刷新中国商业街最高营业额的记录。

淮海路商业街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古典式浮雕,童话般建筑,颇有巴黎街头的韵味;一幢幢气宇轩昂的高级商务楼,又勾画出国际化大都市的轮廓线。其间上海国际服装服饰中心以淮海路为依托,联系世界各大时装中心,辐射全国的原创服饰文化,并且成为了名牌零售推广中心、时装发布展示中心、服装技术交易中心、消费新概念创意中心、模特经纪中心,使其逐步具备了巴黎、米兰等国际时尚流行中心的独特功能。

徐家汇是上海近几年迅速崛起的商业圈,原来徐家汇地区比较大的商店只有第六百货,紧跟东方商厦、太平洋百货、新六百和港汇广场后,大型商厦不断涌现,首尾相接,形成了独特的“圈状商业”模式,一跃成为全上海人气最旺的商业区。

改革开放前,上海营业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店只有第一百货、华联商厦、时装公司、第一食品4家,而现在已有70家,甚至还有更大的“零售航母”,如港汇百货广场的营业面积高达13万平方米,正大广场面积达19万平方米。目前,上海商业营业总面积已达到了1000万平方米,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00多亿元。

商贸业的规模只是一个缩影,其背后蕴涵的真正意义是巨大的商机。

上海,铸造商界精英的大熔炉。在这熔炉里,培养出一大批商界精英,尽管他们大都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他们发迹于上海滩,并从这里杀向全国。上海,商家必争之地,谁能立足上海,谁就意味着拥有财富。

【生意经】经商必然在一定环境中进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已经成为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纽约、伦敦、东京、香港、巴黎等国际化大城市,都是各个地区的经济中心,本身代表着财富、商机。在中国地理版图上,恐怕没有一个城市比上海更令人激动人心了。这座城市继承了老上海滩的基因,成为最具国际性的地方。这里金融发达、环境优越,更重要的是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国内外商业人士,是冒险家的乐园。投身商海,不能错过上海。

【打交道】今天,作为一个生意人,不可不重视上海,不可不重视上海巨大商贸中心、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上海的商贸作用,应注意从下面几点去把握:

①对上海的经济中心,应有足够的认识。

②重视其改革开放,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带来的巨大商机。

③充分发挥上海的金融优势和转口港的作用。

④充分学习上海传统海派商业的优良做法,并注意克服和防止其不良因素。

2.“恋沪癖”,有点自负

上海人的自负是众人皆知的。

上海人的自负感,源自上海在全国首屈一指的地位。在“36元万岁”的年代里,上海对全国工业贡献最大,上海的人收入最高,所以全国人民都认为上海人工资高,是有钱人,上海人也以此为傲。

为此,在逢年过节返乡时,上海人总是大包小包的,衣服、食品、玩具、杂七杂八一大堆,分给乡亲们,在小孩欣喜的“爷、叔、阿姨”的叫声中,上海人的感觉好极了。

在这种良好的感觉之中,使上海人越来越看不起外地人。

在上海,上海人对外地人有一个特别的称呼:“乡下人”。在他们的眼中,上海人是城市人,“乡下人”受到轻视,似乎天经地义。因此在上海,能操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就等于获得当年租界的领事豁免权,就像今天推行的银行金卡,将会获得众多优惠。这使得上海人以上海人的身份为荣,不愿离开上海,人称“恋沪癖”。为此,上海的中学生大都选择本市的高校,上海市的职业中学因能保着上海户口而异常“热”。

上海人的自傲是以自信为基础的。改革开放后,上海发展更快,上海有强大的工业技术基础、全国最高的人才素质及富有传统的工商金融文化意识,上海成为中国的一颗“东方明珠”。

因为自信而生的自负,使得上海人在生意场上,对自己提出的做法坚信不疑,认为这是顺应自然,合乎逻辑的,所有的人都应赞同。

一位深圳的年轻经理抱怨说:“在其他地方,对方知道我是来做生意的,都很热情。可是在上海,好像我带来的是讨饭碗,个个架子十足,等着我磕头祈求。每次做生意,上海人都死命地抠,抠得你无利可图。这种生意谁肯做?”

上海人常自恃技术先进,行业门类齐全,可以自力更生,万事不求人,总是不屑与外省市合作。

上海人对外地人的傲慢似乎可以理解,对外国人的傲慢似乎不可思议。

1985年,美国某公司与上海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艰苦谈判。最后,终于下定决心放弃上海,将它生产运动鞋的工厂搬到了广州。美国人一向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在上海人的自负面前,也自愧不如。

难怪有外国商人说:“上海人除了有中国人通常在与外国人交往中所有的那种‘泱泱大国’的自大外,还有一种傲慢心理,即他们觉得不需要外国投资者。”

上海人这种自傲自大,招致了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反感,在生意场上,外地人也不愿意同上海人合作。

【生意经】上海人有一种深深的优越感,外界称之为“恋沪癖”。在这一心理影响下,上海人表现出自负,甚至有点自大的面貌。过去,上海人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的确赢得了人们的艳羡,不可否认,今天的上海人也有自己骄傲的理由。但是,如果不放低姿态,忽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只能成为外地人、外国人避而远之的冒险天堂。因此,上海商人最需要克服自己的自负心态,才能做成大生意,成就大事业。

【打交道】在与自负的上海人谈生意时,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①一定要在他报价之前进行适当的摸底,合理就进行洽谈。如果他的报价太离谱,干脆死心走人。

②在谈判时,首先做好自己一方的开场陈述。在陈述中,对将成为双方争论焦点的问题应予以尽量客观的分析,并体现出对对方真诚的理解。要应用一种易为对方接受的方式,阐明自己的立场。

③所有这些,应做得快捷迅速。因为精明而自负的上海人多在谈生意之前,就已做好了决定,一旦上海人抢在前面提出报价,讨还余地就不大了。

3.精明到骨子里

上海人,被称为“门槛精”,意在讽其精明。然而除非亲身体验方能感受和体会其中滋味。

上海人的精明,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既包括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更包括对个人权益、利益的维护,该得到的,他们一分也不让。这使得上海人常常为一点点小利益而斤斤计较。

在上海,人们经常看到的一幅画面是:在一个菜场上,衣冠楚楚的男士为几分钱与菜贩子吵得不可开交。

在上海人眼中,不在乎利益的多少,但该得到的利益必须得到。

有一个北方人初来上海,去配眼镜。众商家竞相报价,有报200元,有报230元,也有的报260元。最后,他直奔报价200元的眼镜店。

但是,当他配完眼镜付钱时,却发现对方收取的费用不是200元,而是205元。急忙询问其中的原因,店主笑容可掬地说:“这5元在价格之外,属于保修服务费,半年内出现质量问题,我们保退保换,请您放心,当然,您也可以不保,不过,以后修理什么的,我们将按照市场价格收取。”

北方人一想,认为5元作为保修服务,也不多,比起外面小家电修理开盖就要50元来不知优惠了多少。于是,他心安理得付钱走人。

后来,这位北方人问及沪籍的朋友,才知道其中的奥妙。原来,上海的商家不仅通晓全区乃至全市的价格,而且又能准确把握顾客的心理,所以他报最低的价。倘若顾客经过一番比较,一旦回头必定是真正的买主。这时商家再“小耍”手腕,只加5元保修费,这样,既留住了客户,又在顷刻之间多赚了5元。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说过一句话:“经济学是真实世界的学问,有时候,没有学过任何经济学理论的人,三招两式就会使一个理论高手招架不得。”显然,他道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经济学理论一定得到实践中反复检验,否则,那种理论可能就不成其为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上海人的精明不光体现在日常琐事的精打细算上,更集中表现为生意场上的工于心计。在生意场上,上海商人都是行家里手,既识货又明理,又敢于和善于据理力争。为此,韩国的一家报刊称“上海人都是经济里手……外国人很难从上海人口袋里掏出钱来”。

【生意经】上海人精明,这是人们的共识。不过,精明有许多种表现形式。在生意场上,有一刀宰人的“精明”,比如菜场上卖鱼灌水、猪肉打针等;有买卖中短斤少两的“精明”,比如秤盘底下放磁铁、苹果箱里放大砖等。但是,做生意要避免损人利己、避免蒙骗他人,精打细算、互惠互利的精明,才是值得提倡和追求的。上海人便是这样,他们维护自己应得利益等精明之处便值得我们学习。总之,做任何事情都要追求一种基本的价值取向,违背了基本的原则和道义,到头来只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学习精明,要看上海人。

【打交道】精明,是百年商业社会给上海人留下的一种生存素质,上海人会在各种场合下,各种行为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智力,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益。针对上海人的“精明”,在与上海商人打交道时,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①事先要对双方的要求有大致的估计,只要挣自己应得的就可以了,不要企图“宰人”,否则,上海人是决不会干的。

②和上海商人打交道也不必太过小心。因为知理的上海人不会对你提出过分的要求,上海人只求得到自己应得的部分,非分之想不多。

4.赚外国人的钱

上海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这里聚集着大量外国人。外国人腰包很鼓,所以聪明的上海商人会想办法赚外国人的钱。

与北京不一样,上海外国人是来挣钱的,而北京的大部分外国人是冲着中国文化来的。他们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所以聚集到北京,在旅行中观察这个古老民族。在北京的老外,中文一般都挺溜,因为不溜连饭都吃不上,北京人不会迎合你学外语。

上海人就不一样了,他们非常热衷外来文化,有时候几个上海人在一起还说英文呢。据说,有老外闯红灯的,交通协管员居然也会用英文跟他大声嚷嚷。当然,上海人英文水平高,主要还是出于做生意的需要。

住在上海,许多外国人都感觉非常舒服,对这里的服务非常满意。一位德国人这样描述眼中的上海:“目前在德国,人们很少买新东西,买了新设备请人来安装,1小时最起码50欧元,老百姓尽量不换新的,直到东西用坏为止。在上海,我装了宽带网、卫星天线,买了集打印、传真于一体的新机器,当天订货当天送到。如有问题,一拨电话,年轻的专家半天内就来,不取分文。如还有问题,随叫随到。我的电脑用的是德文系统,他们照样操作熟练,这太便利了。”

外国人来到上海以后,都会对这里的服务感到满意。而这些提供服务的商家,赚的就是外国人的钱,而外国人对此也乐于接受。在这里,早中晚三顿饭,饭店都送餐上门。通常,住所的附近都有报摊、理发店、杂货店、菜场,外国人甚至和那里的售货员都认识了。他们对这种和气可亲的服务很知足。

更让外国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买东西的时候没带钱不要紧,可以下次再付。这比起欧洲售货员的刻板态度要人性化得多。这种热情的服务态度,既让外国人感觉新鲜,又很受用。不知不觉间,外国人的钱就进了上海人的腰包。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这个市场具有非常强劲的发展潜力,而且管理有序。不得不提的是,历届市长在市政基础建设方面投入了巨大心血和努力,积极改善交通、港口设施。展望未来,上海会出现源源不断的行业发展机会。在这里,赚外国人的钱,是一种不错的生意。

【生意经】赚外国人的钱,需要胆识,更需要非比寻常的商业思路。最重要的是,你能够随时开阔思路,丢掉原来不合时宜的想法。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许多中国人在经商方面,还是显得经验不足。中国大部分商人只是赚几个小钱,真正做大买卖赚大钱的,还是洋人或“假洋鬼子”。因此,在赚外国人的钱时,还要反省自己的商业运作手法,打开思路。

【打交道】在上海经商,赚外国人的钱,一定要把握好下面几点:赚外国人的钱大有可为。外国人来上海经商,需要很高的服务水平,现有的服务业需要加以改进,以满足国际标准。比如,上海的信息和服务水平就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5.上海人的海派性格

在很多中国人眼里,上海是他们认识西方的窗口,而西方人也从上海人身上体验中国,认识中国。在中西文化的交汇、涤荡、融合中,上海生成了中国内地特有的中西合璧式的文化。这种中西文化交替、传输的长期磨合,形成了上海人特有的人格特质,这些特质有人归结为“海派”风格,主要有:

(1)商业传统

中国人传统上是重农抑商的。而近代的西方重视商品交换、商品流通,西方列强到处扩张,也是以商业为第一目的的。西方商人的行为方式、观念意识,给上海人以深刻的影响,使上海人有了较强的功利意识和经济观念,形成了上海深厚的商业传统。

近代上海人在全国最知名的“海派”形象就是以商业观念作为底色的。这种观念在现在的上海人心中也是很明显的。

(2)精明

精明,这是上海人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这是长期以来商业传统影响的必然产物。

传统的中国人讲求“轻利重义”,讲究大方豪爽;而经商做生意则讲究精打细算,斤斤计较。商业传统的磨炼使上海人在传统的中国人之中独树一帜。

“太精了!”,成为中国人对上海人最普遍的评价。

其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意识深入人心,中国人都会“精明”起来,而上海人却在此方面先行一步。

(3)公平合理观念

传统的中国重人治而轻法制,而西方文化似乎更强调律法、平等;传统的中国人视社会等级、特权为平常事,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自由、人权。上海人较早地接受了西方的观念,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讲求在法律、制度下的平等自由,契约观念强。

(4)西化洋气

由于特有的地理历史背景,上海人的生活行为方式中融入了太多的西方气息。和外国人做生意,在外国公司里工作,以西方人的行为方式、工作方式工作,以西方人的交往方式、做生意方式做事,凡此种种,使上海人越来越西化,被人们称之为“半吊子”西方人。

(5)包容意识

上海是个中洋杂合之地,而在大上海“发迹”之前,上海在中国只是个很不起眼的居民点。19世纪中叶以来,上海爆发式的膨胀,来自海外的、国内的、各种肤色、各种口音、各种生活习惯的人云集上海,哪一种文化也成不了主流。在这纷繁杂乱的文化背景中,上海形成了典型的杂合文化。融入了天南海北的文化色彩,使得上海不排外,包容性极强。

【生意经】上海人注重商业的传统、精明的个性、公平合理的观念、西化洋气的风格,以及包容的意识,都是在长期的商业发展中形成的,成为当地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反过来,这种文化性格也会左右上海人的商业思维、市场判断,影响到他们的商业实践。做生意的时候,务必要注意到环境与人的相互影响,善于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打交道】上海人的海派性格,可以说是上海人的人群特征,虽然它的形成是伴随着近现代上海经济的发展形成的,但是,现在的上海人身上仍然表现出这些特性。因此,与上海人做生意,必须对其海派性格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就可以有的放矢地与他们打交道,做生意了。

6.缺乏冒险精神

上海人的精明有口皆碑。精明,成就了上海人的睿智、老道,同时也带给他们难以弥补的遗憾。比如,精明的上海人不愿去冒太大的风险。

上海人做事不像许多北方人一样走一步说一步,往往是一切要想妥了才开始。这表现为上海人做生意求稳求安,宁可不做,也不愿冒险。

19世纪50年代,上海英租界首任总督到达上海后,对这里的人有过一段评价,他说:“上海人,几乎是跟广东人完全不同的种族……广东人好勇斗狠,上海人温文尔雅;南方人是过激派,吴人是稳健派。”

当年,李鸿章建轮船招商局,先是找了上海本地船商朱某兄弟筹办。结果,两人不愿带头掏钱投资,说穿了是不敢冒险做“现代航运”。后来,广东富商徐润、唐廷枢接手,两人投入自己全部家当,还动员族人、亲朋共同投资。经过多年经营,终于大功告成。就这样,轮船招商局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民族航运企业诞生了,并且存续至今。

在上海成为计划经济尤其是工商业重镇的年代,当地人形成了不善开拓而长于奉命管理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窒息了以破旧立新、敢为人先、冒险开拓、拼搏进取为要求的创新文化,束缚了商业的发展。

作为日趋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多“白领”(企事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少“首领”(创业领袖人物和企业家),不免是一种遗憾。研究发现,上海人的确喜做高管,善做高管,而不乐于、不敢于、不善于做首领。

把眼光放得更远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上海屹立不倒的企业、创业首领能有几人?在全国知名能与张瑞敏、王石等比肩者一个都没有。而服务于中外大企业的白领,从研发、营销、人事等中高管理人员到副董、副总乃至总经理的上海高管则多如过江之鲫。这里面暴露的问题,恰恰是上海人缺乏冒险精神,不敢自己走出一条创业之路。

实际上,从生活中的投资理财上,也能看出上海人缺乏冒险精神。调查表明,大多数上海的投资人不愿冒风险,偏向于购买固定收益的短期品种,看重外汇的流动性;而北京的买家喜欢大手笔地进行中长期投资以获取高回报。从中不难发现,上海人求稳定,北京人敢冒险。

目前,上海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个严重问题。比如,上海政协常委就反思为什么这里不出马云?并把原因归结为“上海人缺冒险精神”。有关研究人员还指出,上海人不敢冒险,缺乏艰苦奋斗和大胆创新精神,这有可能使族群生命力弱化,使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极的原始动力和竞争力被弱化。

与上海人打交道、做生意,要注意他们这种传统的求稳的性格特征,采取恰当的对策。

【生意经】作为一方水土养育的人群,上海人有其人文“基因”上“奉令唯谨”、不愿冒险的弱项。试想一下,高知识、高智商的人都去听人指挥、为人管家,不敢冒险开辟一片新天地,这实在是一种人才的浪费。这样一来,势必造成个体创业者、市场开拓者大大减少,不利于经济长期繁荣。从这一点可以判断,上海经济的繁荣,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各地各国商人创造的。与上海商人做生意,不能忽略这一点。

【打交道】与上海人合作做生意,事先一定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①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对各种结果事先做出比较精确的估计,有风险的事情不与上海人合作。

②不要给他们虚幻的感觉或冒险的印象。上海人讲求应该得到的一定要得到,虚幻的、不太实际的利益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北方人做生意时常说:“这次生意做成了,我们今后可以长期合作,都是朋友啦。”等等,这些话对上海人没有吸引力。

③买卖中,如果存在一定的风险,一定要事先讲得清楚明白,否则上海人可能意识到风险中途将本金撤走。

④利用优势,抓住商机,在上海开拓风险投资市场。

7.只讲经济利益

受长期的商业传统影响,上海人形成了以个人本位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讲求实惠,漠视政治,关心个人和家庭生活。实惠哲学成为上海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把这一观念衍化到日常生活之中,表现为上海人对实际的、具体的个人利益的重视,重视事物的实用价值,在形式和功能、审美与实用之间,上海人更倾向于后者,这一点极像美国人。

追求实惠的上海人总是会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迅速找到自己的最大利益所在,如在职业选择中,上海人比北方人较少地考虑面子、名声等非经济因素,而是明确地将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

上海人的这种观念表现在买卖关系中,买卖双方都把对方看做实现自我目的的手段,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演绎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得失的计算先于一切,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投入多少与实际获利的比较、评判自己行为的效果。上海人做生意,把经济利益作为唯一原则和目的,在上海,只要有钱赚,几个素不相识的人可以迅速组成一伙,而一旦经济利益目的达到或达不到,这一伙人就迅速解体了。

因此,上海人做生意,有几个这样的特点:

①做生意的关键是是否赚钱,在上海人看来,只有利润是至关重要的。

②对上海人来说,生意对手是谁并不重要。

③在多数情况下,上海人合作做生意的双方可能素昧平生,并不需要相互认识。

若能建立起良好的个人关系当然最好,但那往往要花费宝贵的时间。除非对手特别令人讨厌,否则,对手的人品相貌不会对上海商人产生太大的影响。

【生意经】上海工商业发达,有着深厚的商业文化传统。这使得当地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很高,人们更乐于接受商业社会的运作规范。不讲别的,只讲经济利益,在这种社会里经商,更容易做成买卖。上海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为搏击商海的人提供了施展商业才华的舞台。

【打交道】和上海人做生意,有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①上海人做生意的目的十分明确,经济利益是唯一准则。

北方人做生意可能考虑的因素还有人情关系、地位差别等。而在上海,只要能赚钱,几个素不相识的人可以迅速组成一体。

②上海人谈判时只关心利润。

在谈判过程中,对上海人来说,对手的身份背景并不重要,是某著名人物的儿子、亲戚等信息不是上海人所关心的。

③谈判时注重仪表,注重形象。

上海人惯于衣冠楚楚,也把衣饰状况当做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标准之一。在与上海人谈判时重视服饰举止,既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与重视,也体现了自身的素养。

④在生意场上,没有利益的事,上海人决不干。

双方素昧平生,并不需要相互认识,只要可以合作就干。如果生意做成了,或者看起来有可能再次合作做生意,那么双方也许会决定继续交往。如果无利可图,那么在生意做成之后合作和其他一切关系就结束。

8.淡化感情,少义气

生意场上的社交是必需的,是生意人买卖活动的一部分。但是,还与生意场上只讲利益一样,上海人在社交中体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而不是为了增加感情。

与社交目的功利性相一致的是,上海人的社交多有短暂性、局部性、表浅性特点,因为利益的短期性,加之人口流动性大,上海人多倾向于短期内和社交对象保持良好关系,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程度较浅,不像北方人那样知根知底,为朋友两肋插刀,哥们义气式的人际关系,上海人是少有的。

因此,在外地人尤其在北方人心目中,上海人是不义气的,与上海人的交往大多很浅,尤其是和上海的生意人交往。

因为情感因素的淡化,上海人人际交往的原则——礼尚往来发展到极端层次:等价交换,有赠予也必须有相等的回馈,表现为三个基本原则:

①不无谓地接受人情。

②欠情要还,而且最好不要拖欠。

③还礼和受礼的价格基本相等。

这一原则在上海人之间执行得非常好,如过年送礼,喜事送礼等,等价交换被严格遵守。

【生意经】上海人有一种纯粹的商业精神,缺少哥们义气的作风。这使得当地商人更注重实际,减少了其他各种不必要的麻烦,这是做好生意的基础。在灯红酒绿的大商海,“利益”成为唯一的动力,这种纯粹的功利主义瓦解了一切虚无,让商业回归商业,其实也是件好事。

【打交道】针对上海人“淡化感情,少义气”的性格特点,在与他们做生意进行请客送礼时,尤其要把握下面这两个交往原则:

①礼尚往来。礼重了上海人吃不消,心理有压力不敢收;礼轻了,上海人不尽力。

②不要轻易接受上海人的礼。因为还礼是再谨慎不过的事,弄不好就会气走上海伙伴。

9.上海人的钱不好挣

许多人的感受是,上海人的钱不好挣。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精明”。

精明已经成为上海人人格的组成部分,而不像其他地方的人,精明只是在生意上体现出来。因此,可以说,上海人的精明是骨子里的。

因为太精明,所以上海商人难以合作。

上海商人做生意都十分谨慎小心,他们会注意到太多的细节。在做生意谈判之前,他们多半已事先调查了解好了市场行情、谈判对手情况等。他们的谈判多半是在有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才进行的。

因此,与上海人做生意,常常会因个别小问题争论不休,时间拖得很长,使人们常会感到跟上海人做生意很累,因此,与其做生意时必须要有充分的耐心。

但是,如果付出耐心,一旦谈判成功,签订了合同,上海人执行起来十分规范、全面,因此,在与上海人做生意时多一些耐心,往往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

【生意经】做生意需要精打细算,上海人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可以说,“精明”是商人的一种优秀品质,这种计算可以节约成本、规避风险,赚得更多利润。很难想象,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对细节不苛求,对小利不计较,他会腰缠万贯。有句俗语说,“穷大方”,意思是没钱的人才出手大方,而有钱的人都很抠门。实际上,这句话恰恰道明了穷人为什么没钱,富有的人为什么有钱。上海人的钱不好挣,恰恰表明了他们对商业本质的深刻把握。对此,仅仅称之为“抠门”,是肤浅的评价。

【打交道】一分付出,一分收获。上海人的钱不好挣,大多是因为你功夫不到。反过来说,只要你有了足够的付出,达到了对方的心理期望,那么就能从抠门的上海人那里赚到大钱。与上海人打交道,要懂得他们为什么抠门,精明在何处。如果你真的明白了这一点,那么上海人的钱就好挣了。

10.守法守纪,契约意识强

上海是我国法制观念最强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文革”期间,全国许多地方各种乱子出得很多,但上海作为全国人口最多、工业最发达的地方,始终保持较为平稳的发展,这也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上海一直保持强大经济实力的原因之一。因为计划经济要求秩序和稳定。

即使在旧上海,也很少有欺行霸市之徒。因为当时的商人多是移民,且有外国帝国主义的高压控制。既然大家都是外来的,都没有可倚仗的传统势力,那就只好凭自己本事吃饭,大家都应遵循相同的规则。因此,上海商人比较遵守商德、法规。

长此以往,上海人形成了追求合理化、追求平等与规范的观念。上海人的这种观念,使得今天的上海市成为极具理性的城市。上海市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热衷于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办法措施。如果遇到什么新情况,上海人的倾向是立即制定管理办法,而市民也基本服从管理。

守法守纪,遵守秩序已是上海人的基本观念。基于上海人的这一特点,和上海人做生意必须遵纪守法。

上海人不做违法的生意,这虽不能说是绝对的,起码说是大多数上海人的共识。在刚刚改革开放的那些年,沿海不少地方走私盛行,黑市猖獗,但上海人参与者并不多。在有些北方人心目中,不违法难赚大钱已成为其做生意的诀窍,造假卖假,偷漏税款等频频发生,但上海人做这种事的不多。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上海人是生意场上的“正人君子”,不做偷鸡摸狗之事,甚至连“擦边球”都不打。人们都有一个共识,来上海滩混,要凭真本事,否则就别来这里献丑。

【生意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生意也要讲究规则,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显然,大家遵守既定的规则,才能保证彼此的权益,减少因为矛盾带来的时间和利润损耗,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上海人有着良好的守法守纪传统,这种遵守秩序的做法大大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也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因为,有秩序的商业世界不仅让你的投资增值,还吸引着更多资本聚集到这里,产生的是强大的财富效应。

【打交道】与上海人做生意时,应该遵纪守法,按规矩办事,否则你就会失去他们的信任和合作。重要的是,初次与上海人接触,你要熟悉他们的办事规矩,做生意的通用法则。当然,最好有高人给你指点一二,会让你省去很多麻烦。

11.重视签订合同

上海人是非常理性的,做事要求有理有据。这源自商业传统的熏陶。因为在商业社会中,要维持商业行为的正常进行,参与商业行为的各方必须要有一个共同遵循的规范,这种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易行为的频繁而日益为人们所共识。

上海人凡事讲求公平合理,较为重视合同契约。这源自于上海人的法制观念强和长期与西方人打交道形成的传统。对于西方人的契约精神,通过下面的故事可以鲜明地体现出来。

有一位富翁,是富甲一方的农场主。某一天,他的儿子在庄内溺水身亡,富翁十分伤心,就在庄内垒了一个小坟冢。几年后,富翁家道中落,不得不转卖庄园,但他提出了唯一的要求,把儿子的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不要毁掉。买主答应了,并加进了契约。100年过去了,墓地上野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土地的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孩子的名字已无从查考,但是,孩子的墓依然完好无损。

转眼到了1885年,这块风水宝地被政府圈定为美国第18届总统格兰特将军的陵园。纽约市政府遵守契约,仍然保留了孩子的坟墓,而格兰特将军就安置在他的身边。在契约的保护下,孩子的墓到现在依然保存完好。

在上面的故事中,一份普通的契约能够维持200年,显示的是人们对承诺的遵守。经商过程中,双方也要遵循既定的承诺,才能实现彼此的利益。显然,上海人从西方那里继承了契约精神,并把它应用到商业实践中来,而典型的例证就是重视签订合同。

上海人守规矩,一旦签订了合同,如无不可抗拒的外力影响,上海人大多会严格按合同办事,决不含糊。如果己方能按合同办事,与上海人的合作是非常顺利的。

【生意经】做生意的过程中,达成交易意愿后签订合同,这是一种相互约定、满足对方要求进而满足自我要求的手段。合同签订后,契约达成,这就意味着当事人自我意志的限制与约束,意味着彼此间的忍让与妥协。签订合同,遵守合同,是保证生意顺利进行、保护双方权益的重要法律工具,也体现了商人的商德、文化素养。

【打交道】在与上海人做生意时,签订合同应注意如下的一些方面:

①契约意识要强,签订合同是双方合作的法律依据,一般是不能少的。

②合同签订必须内容全面,表述精确。特别对双方的责任、义务要有清楚的表述。

③签订合同时,对可能出现的意外尽可能考虑并有相应的对策条文。

④合同的签订必须符合国家、地方(合作双方所在地)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不能够产生因可预见的主客观原因而使合同不能履行的状况。

⑤必须履行合同。一旦签订了合同,就要不折不扣地履行。

12.新“买办”异常活跃

买办,即那些由在华洋商雇佣从事经营管理的新式商人。

旧中国的大上海,由于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而成为万商云集之地,成为繁华显赫的十里洋场。洋人要在上海站住脚,必须依靠当地人才能办事。这些可被依靠的本地人就是买办。他们精明强干,熟悉商情,在洋人与中国商家之间穿针引线,或组织货源,提供出口;或寻找下家,推销外货,他们自己在这些进出口业务之中,除获得薪金之外,还有佣金和分红的收入。有的人年收入可达几万两白银。

当时,买办俨然为高等华人,跻身于当时的上层社会。据统计,自上海开埠至1949年为止,上海的买办已达万人之数。

旧中国的“买办”中不乏精明族。当时大上海的商界精英,多半是从买办做起,一步步走上成功之路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总忌谈海外关系,“买办资产阶级”的帽子使相当一批人吃尽了苦头。上海人谈“买办”色变,巴不得离“老外”远一点。

改革开放以后,历史仿佛开了个玩笑,突然之间,那些与海外沾亲带故的人吃香起来了。期间,上海特有的投资环境使港资、台资、美英等外资纷纷进军上海滩。在崭新的历史背景下,外商又来了,上海新买办族应运而生。

外商投资者在上海兴办合资企业后,投资者除一年数次到工厂巡视,或与中方召开董事会之类的会议之外,一般来讲,他们不可能在中国耽搁时间太久。精明的外商多会物色自己信得过的亲戚、朋友作为代理。这些代理人只对外商负责,一应报酬也由外商支付,这就是现在的新买办。

例如,杨某原先是上海某高校的处长,自从受聘于港商高先生以后,就辞去了处长职务,到教研室任教。因为高校教师不坐班,他有时间为港商四下奔忙做事。

港商高先生在上海郊区投资开办了一家服装厂,产品大部分由高先生外销。杨某的职责就是每个月到工厂去看一次生产情况,并查阅一下当月资金运行账册。如发现问题,如实向高先生汇报。另外,杨某还有一项任务是,当高先生的香港订货单下达到工厂后,他下厂去检查产品质量,直到装箱前夕,他应尽可能仔细地逐一检验产品。这样,产品运抵香港后,高先生不用开箱检查,只要换一下唛头后即可转运客户。

时下,在上海做新“买办”行当的人为数不少,方式各异。在上海举办交易会时,在场内川流不息的多是新“买办”,他们胸前佩挂的都是外国公司的代表证,听谈话,知道是地道的上海人,但谈起生意来,“买办”的精明程度丝毫不亚于真正的外商。

【生意经】上海新“买办”的产生应当说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至于新买办中会不会像旧买办那样涌现出商界精英来,这只有等时间来验证了。但是,无论怎么讲,“买办”的经历给上海人人格的形成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西化、其精明、其开拓精神与契约观念,无不与“买办”有关。因此,要认识上海人,尤其是上海商人,认识“买办”是必不可缺的。

【打交道】外地的生意人如果要在上海做外贸生意,或与外商厂家、企业洽谈合作最好重视新“买办”,先与他套近乎,这样会受益匪浅。

13.按国际标准做生意

上海对国际社会的心理状态比较平衡,他们在内心没有鄙视过外国人,也不会害怕外国人。对发达的西方的了解,使他们总体上有些崇洋,但气质上却不大媚外。上海人与西方人相对平等地相处,使得真正想干一番事业的西方商人乐意与上海人合作。

上海是近百年来西方经济文化通往中国的据点,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中西文化交汇结合地的特殊位置,深深地影响了上海人,使上海人较深刻地接纳了西方文明。

人们都有这样一种印象,上海人很“洋”。说得书面化一点,就是上海人很像外国人,接受西方文化很地道。在上海人眼中,西方社会不像很多人眼中那么遥远,他们早已了解并适应了西方文化的冲涤,并在自己的文化中渗入了西方文化的成分。

上海人更多地把外国人作为普通的一个人看待,不会因为他或她的肤色不同而有什么异常的感觉。北方人多把外国人统称为“老外”,而上海人只要知道外国人的国籍,一定会具体地称之为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等。正如北方人多不会笼统地将来自福建的商人称为南方人,而称其为福建人一样。上海人与西方人的心理距离很近。也正因此,上海的里弄里,一直居住着不少外国侨民,他们是上海的一分子,邻里关系处得十分自然。

在观念上,上海人的实用主义、合理化倾向、契约意识与法制观念、精明的性格等与中国传统的讲义气、重关系、重伦理、等级观念等意识相去甚远。尽管上海人的观念并不等同于西方人的观念,却比与中国传统观念的“距离”近。

今天,不管是哪一个阶层,上海人的行为更处处显示出西化倾向。

①上海人对子女的第一企盼是出国留学。上海人始终统领“出国热”的潮流。

②上海人的婚姻观念也是外向型的。西化导致上海人看好“洋婚姻”,而“洋婚姻”则更深刻地促进了上海人的“西化”。

③西化的上海人对外语的需求旺盛。

上海人的外语水平之高全国罕见。在大街小巷上,路上用熟练的外语与外国人交谈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在不少上海人的心目中,英语已经成为谋生最基本的工具之一。上海人谋职有三个基本工具:外语、计算机、驾驶技术。

相近的生活方式,语言容易交流,使得不少西方人把上海视为“第二故乡”,更愿意同上海人打交道。

在中国的不少地方,对待西方人很容易走上极端,要么敬若神明,奉为至尊,处处言听计从;要么避之若瘟神,生怕受老外的骗,因而难以合作,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失去了许多商机。上海人与西方人相对平等地相处,使西方商人感受到自然与适宜,感觉到与上海人合作是可以真正地干出一番事业的。

由于上海人的西化倾向比较严重,上海人在生意场上也很注重采用西方的国际方式,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企业规范运作,进行公司管理,其做生意时的合作方式也多是西方国际上通行的形式。

【生意经】上海是全国最具国际化的城市,这里的各项配套设施、管理理念、人力资源,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外接服务。凭借这一优势,上海商人往往按国际标准做生意,并且成为一种习惯。上海,成为连接内地与国外生意的一个重要中转站,这里蕴藏着巨大商机。

【打交道】要想和上海人做好生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业务合作的规范程度必须要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准。

②商品交换和流通多采用西方通行的方法进行。

③合同的履行和违反按国际通例进行处理。

同类推荐
  • 看懂中国经济的第一本书

    看懂中国经济的第一本书

    辛苦流汗腰包还是没鼓起来?谁夺走了你的财富?国企、民企、外企,投靠哪路阵营才能有好饭碗?房价烫手,股市魅惑,热钱投机,啥时不再做钱奴?就业“被剩”,生活“被穷”,你离幸福几米远?物价、房价、股市、就业、税收等等行走在中国经济的江湖,纵然政府苦心孤诣,但始终众口难调,草根变富翁的侠客梦,怎样去实现?
  • 家庭理财好帮手

    家庭理财好帮手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只有通过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收入,谨慎地投资理财才能走上一条充满希望的致富之路。那么,如何设计自己家庭的致富之路?怎样才能在家庭生活和经济压力等问题中做到平衡呢?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家庭的投资理财的方法和途径呢?本书根据中国家庭的实际情况,详细讲述了家庭理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是我们家庭理财的好帮手。本书根据中国家庭的实际情况,详细讲述了家庭理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让人们从生活中获取智慧,从而使每个家庭在生活和经济收入之间有一个合理的缓冲区,从而保证家庭生活朝着稳定、和睦、健康的方向发展。
  • 商业信条

    商业信条

    继《把信送给加西亚》之后阿尔伯特·哈伯德的又一力作。《商业信条》汇集了阿尔伯特·哈伯德一生商业思想的精华。这是一本关于忠诚、主动、敬业等商业法则论述的力作集合,也是阿尔伯特·哈伯德对商业法则的最高感悟。成功与卓越其实就是一种心态。追求卓越,就从阅读本书开始。
  • 智能时代

    智能时代

    本书的创作来源于作者杰夫·霍金斯的两大热爱,作为一名成功的计算机工程师和企业家,杰夫·霍金斯因创办了Palm Computing和Handspring两家公司而声名在外,而他个人更重要的兴趣在于大脑。在《智能时代》这本书中,作者将计算机与大脑两个领域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大脑的细节处探究与解析人类智能的本质。这是一本简单、直观解释大脑的书,作者在书中提出“记忆-预测框架”理论,将大脑预测未来的能力作为智能的关键,并探讨了人类如何能建造智能机器,以及智能机器的未来将是什么样子。是有关智能原理的必读书,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 听经济学家讲故事

    听经济学家讲故事

    经济学就像远远挂在天边的星辰,可望而不可及吗?经济学是复杂的理论,高深的原理,抽象的数学符号吗?不,经济学是和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妙趣横生的事实。本书就是你正在寻找的通俗化的、不用费力就可读懂的“经济学”。在这本书里,你可以从大量的生活小事中明白经济学的规律,从生动风趣的描述中学到经济学的常识,却不需要去读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去钻研那些艰涩难懂的经济学读本。
热门推荐
  • 北京往事

    北京往事

    本书作者用北京人特有的方位感,以时间为横轴,从远古的青铜时代到近现代的革命运动;以空间为纵轴,从中心的紫禁城到郊区的明十三陵,层层铺开,娓娓道来。
  • 第一名媛妻

    第一名媛妻

    他不过就是顺应家里人的安排,应付性的相个亲。谁知道就被她截胡。“美女,你男朋友借我用一下。”刚刚坐着,就听到突然插入的声音,有些微低沉沙哑的性感。然后,他就被结婚了,在她前夫和她继姐的见证下。【小剧场萌宝版】左左,那个帅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男人,真的是你男朋友吗??软萌小萝莉仰着脑袋,一双大眼睛古灵精怪的看着她。佑左左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帅的惊天地泣鬼神?好像是这样的,完全没有注意她后半句说了什么。那你们看电影的时候,能不能带上我啊。干嘛?我就想看看呗,看看又不要钱。【小剧场真相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居然发现,他继女的血型和自己的是一样的。要知道,他是属于熊猫血的Rh阴型血,这种血型,一般都是来自遗传的。偷偷采集血样做了DNA,他差点气疯。女人,你到底瞒了我多少事情?裴逸曜将手里的亲子鉴定结果狠狠扔在了茶几上。啊,你就是当年那个吃霸王餐的家伙啊?那正好,你闺女,带走不谢。佑左左风轻云淡的转身。你,想走,没门!裴逸曜气急败坏。
  • 花样美男之我是萝莉

    花样美男之我是萝莉

    我不过是在上课上看小说,就被老师请出了‘我的高中’啊,我这个悲催啊!从天而降的进校申请书,而且还是贵族学校?我也太好运了把,带着我的小说向这个所谓的最有钱最豪华的‘卡布奇诺’去看看。额,超级四美男?还要当他们的唯一女仆?妈咪咪啊,我怎么这么好运?!
  • 天龙策(全三册)

    天龙策(全三册)

    公元1603年,努尔哈赤励精图治,欲问鼎中原,为了控制情报系统,命精通汉文的孙女赫梅蓝下嫁都护府总管大明叛将李永芳。孰料赫梅蓝嫁入李府后决死不圆房,却与武长春产生恋情。武长春是李永芳的女婿,明朝锦衣卫安插在后金的高级卧底间谍。李永芳觉察出两人的暧昧关系,想方设法离间二人灭掉武长春。大明国土辽阔人才济济,努尔哈赤和四贝勒皇太极精心制定“天龙策”,旨在离间大明君臣,绝杀大明高级将帅精英人才。武长春冒死盗取“天龙策”,送交大明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但大明高层忙于内斗一盘散沙,阉党魏忠贤与东林党的酸儒们竟然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将极为重要的战略情报“天龙策”抛在一边……
  • 我国体育生活化探索

    我国体育生活化探索

    本书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特点,阐述了我国体育生活化运行的重要意义和研究的依据、提出了我国体育生活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及研究的理论视角、方法论原则、具体的研究方法和途径等。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快穿大佬恋爱吗

    快穿大佬恋爱吗

    因为一场缘,他们交集了在一起。1v1苏爽甜(本文是恋爱系,不虐渣,不拆男主女主。)
  • 孤沐成舟

    孤沐成舟

    呆萌中文系周舟与好冷校草学霸叶子沐因一场意外而产生交集,两个人或是打打闹闹或是甜甜蜜蜜,且看高冷男神如何走进周舟的内心。
  • 蓝龙的无限之旅

    蓝龙的无限之旅

    重生多元宇宙,在龙之谷世界中寻找龙之宝玉的踪迹;在霍比特人世界中吊打史矛革;在魔兽世界中强拧下阿尔萨斯的脑袋;在不死之王世界中,登上了纳萨力克大坟墓王座.........当你凝望深渊时,却发现早已身处深渊!这是一条守序邪恶的蓝龙,在无限位面不断播种不断强大的故事!书友交流群:875445030
  • 汉风长歌

    汉风长歌

    炎黄热血,气贯长虹。汉风所向,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