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12500000051

第51章

分别智品

前品初说诸忍诸智。于后复说正见正智。为有忍非智耶。为有智非见耶。颂曰。

圣慧忍非智  尽无生非见

余二有漏慧  皆智六见性

论曰。慧有二种。有漏无漏。唯无漏慧立以圣名。此圣慧中八忍非智性。自所断疑未已断故。可见性摄。推度性故。尽与无生二智。非见性。已息求心不推度故。所余皆通智见二性。已断自疑推度性故。诸有漏慧皆智性摄。于中唯六亦是见性。谓五染污见世正见为六。如是所说圣有漏慧皆择法故并慧性摄。智有几种。相别云何。颂曰。

智十总有二  有漏无漏别

有漏称世俗  无漏名法类

世俗遍为境  法智及类智

如次欲上界  苦等谛为境

论曰。智有十种摄一切智。一世俗智。二法智。三类智。四苦智。五集智。六灭智。七道智。八他心智。九尽智。十无生智。如是十智总唯二种。有漏无漏性差别故。如是二智相别有三。谓世俗智法智类智。前有漏智总名世俗。多取瓶等世俗境故。后无漏智分法类别。三中世俗遍以一切有为无为为所缘境。法类二种如其次第以欲上界四谛为境。即于如是二种智中。颂曰。

法类由境别  立苦等四名

皆通尽无生  初唯苦集类

论曰。法智类智由境差别分为苦集灭道四智。如是六智若无学摄。非见性者名尽无生。此二初生唯苦集类。以缘苦集六种行相观有顶蕴为境界故。金刚喻定境同此耶。缘苦集因。缘灭道异。于前所说九种智中颂曰。

法类道世俗  有成他心智

于胜地根位  去来世不知

法类不相知  声闻麟喻佛

如次知见道  二三念一切

论曰。有法类道及世俗智成他心智。余则不然。此智于境有决定相。谓不知胜及去来心。胜心有三。谓地根位。地谓下地智不知上地心。根谓信解时解脱根智不知见至不时解脱心。位谓不还声闻应果独觉大觉。前前位智不知后后胜位者心。此智不知去来心者。唯以现在他相续中能缘心等为境界故。又法类品不互相知。谓法智摄诸他心智不知类品。类智所摄诸他心智不知法品。由法类智以欲上界全分对治为所缘故。此他心智见道中无。总观谛理极速转故。然皆容作此智所缘。若诸有情将入见道。声闻独觉预修加行。为欲知彼见道位心。彼诸有情入见道位。声闻法分加行若满知彼见道初二念心。若为更知类分心故别修加行。至加行满彼已度至第十六心。虽知此心非知见道。麟喻法分加行若满知彼见道初二念心。若为更知类分心故。别修加行。至加行满知彼第八集类智心。以此但由下加行故。有说。知初二及第十五心。世尊欲知不由加行。于彼见道一切能知。尽无生智二相何别。颂曰。

智于四圣谛  知我已知等

不应更知等  如次尽无生

论曰。如本论说。云何尽智。谓无学位若正自知我已知苦。我已断集。我已证灭。我已修道。由此所有智见明觉解慧光观是名尽智。云何无生智。谓正自知我已知苦不应更知。广说乃至。我已修道不应更修。由此所有广说乃至。是名无生智。如何无漏智。可作如是知。迦湿弥罗诸论师说。从二智出后得智中作如是知故无有失。由此后得二智别故。表前观中二智差别。有说。无漏智亦作如是知。然说见言乘言便故。或于谛理现照转故。由此本论亦作是言。且诸智亦是见。如是十智相摄云何。谓世俗智摄一全一少分。法类智各摄一全七少分。苦集灭智各摄一全四少分。道智摄一全五少分。他心智摄一全四少分。尽无生智各摄一全六少分。何缘二智建立为十。颂曰。

由自性对治  行相行相境

加行办因圆  故建立十智

论曰。由七缘故立二为十。一自性故立世俗智。非胜义智为自性故。二对治故立法类智。全能对治欲上界故。三行相故立苦集智。此二智境体无别故。四行相境故立灭道智。此二行相境俱有别故。五加行故立他心智。非此不知他心所法。本修加行为知他心。虽成满时亦知心所。而约加行故立他心智名。六事办故建立尽智。事办身中最初生故。七因圆故立无生智。一切圣道为因生故。如上所言。法智类智。全能对治欲上界法。为有少分治上欲耶。颂曰。

缘灭道法智  于修道位中

兼治上修断  类无能治欲

论曰。修道所摄灭道法智。兼能对治上界修断。欲之灭道胜上界故。已除自怨能兼他故。由此类智无能治欲。于此十智中谁有何行相。颂曰。

法智及类智  行相俱十六

世俗此及余  四谛智各四

他心智无漏  唯四谓缘道

有漏自相缘  俱但缘一事

尽无生十四  谓离空非我

论曰。法智类智。一一具有非常苦等十六行相。十六行相后当广释。世智有此及更有余能缘一切法自共相等故。苦等四智。一一各有缘自谛境四种行相。他心智中。若无漏者唯有缘道四种行相。由此即是道智摄故。若有漏者取自所缘心心所法自相境故。如境自相行相亦尔。故此非前十六所摄。如是二种于一切时一念但缘一事为境。谓缘心时不缘心所。缘受等时不缘想等。若尔何故薄伽梵说如实了知有贪心等。非俱时取贪等及心。如不俱时取衣及垢。有贪心者。二义有贪。一贪相应。二贪所系。贪相应心具由二义。余有漏心唯贪所系。有说。经言有贪心者。唯说第一贪相应心。离贪心者。谓治贪心。若贪不相应名离贪心者。余惑相应者应得离贪名。若尔有心非贪对治不染污性。应许此心非有贪心离贪心等。是故应许余师所说。为贪所系名有贪心。乃至有痴离痴亦尔。毗婆沙师作如是说。聚心者谓善心。此于所缘不驰散故。散心者谓染心。此与散动相应起故。西方诸师作如是说。眠相应者名为聚心。余染污心说名为散。此不应理。诸染污心若与眠相应。应通聚散故。又应违害本论所言。如实知聚心。具足有四智。谓法智类智世俗智道智。沉心者谓染心。此与懈怠相应起故。策心者谓善心。此与正勤相应起故。小心者谓染心。少净品者所好习故。大心者谓善心。多净品者所好习故。或由根价眷属随转力用少多故名小大。染心根少。极二相应故。善心根多。恒三相应故。染心价少。非功用成故。善心价多。大资粮成故。染心眷属少。无未来修故。善心眷属多。有未来修故。染心随转少。唯三蕴故。善心随转多。通四蕴故。染心力用少。所断善根必还续故。善心力用多。忍必永断诸随眠故。由此染善得小大名。掉心者谓染心。掉举相应故。不掉心者谓善心。能治彼故。不静静心应知亦尔。不定心者谓染心。散动相应故。定心者谓善心。能治彼故。不修心者谓染心。得修习修俱不摄故。修心者谓善心。容有二修故。不解脱心者谓染心。自性相续不解脱故。解脱心者谓善心。自性相续容解脱故。如是所释不顺契经。亦不能辩诸句别义。如何此释不顺契经。经言。此心云何内聚。谓心若与惛眠俱行。或内相应有止无观。云何外散。谓心游涉五妙欲境随散随流。或内相应有观无止。岂不前说。染心眠俱便有一心通聚散过。虽说非理。不许眠俱诸染污心是散心故。岂不又说本论相违。宁违论文勿违经说。如何不辩诸句别义。谓依此释不能辩了散等聚等八异相故。依我所释非不能辩此契经中八句别义。谓虽散等同是染心。而为显其过失差别。及虽聚等同是善心。而为显其功德差别。故依八义别立八名。既不能通所违经说。所辩句义理亦不成。又若沉心即掉心者。经不应说若于尔时心沈。恐沈修安定舍三觉支者名非时修。若于尔时心掉。恐掉修择进喜名非时修。岂修觉支有散别理。此据作意欲修名修。非现前修故无有失。岂不我说亦不违经。虽诸染心皆名沉掉懈怠增者经说沉心。掉举增者经说掉心。据恒相应我说体一。随自意语谁复能遮。然实此经意不如是。前说。一切贪所系心。皆名有贪心。贪系是何义。若贪得随故。有学无漏心应名有贪。贪得随故。若贪所缘故。无学有漏心应名有贪。贪所缘故。若不许彼为贪所缘。云何彼心可成有漏。若谓由为共相惑缘应名有痴。痴所缘故。然他心智不缘贪得。亦不可说缘缘心贪。宁知他心是有贪等。故非贪系名有贪心。若尔云何。今详经意贪相应故名有贪心。贪不相应名离贪等。若尔何故余契经言。离贪嗔痴心不还堕三有。依离得说故无有过。岂不于前已破此说。余惑相应者。应得离贪名。彼亦与贪不相应故。若依此意。许亦无违。然不说为离贪心者。彼属有嗔有痴等故。且止傍论应述本宗。此所明他心智。为亦能取他心所缘。及亦取他心能缘行相不。俱不能取。知彼心时。不观彼所缘能缘行相故。谓但知彼有染等心。不知彼心所染色等。亦不知彼能缘行相。不尔他心智应亦缘色等。又亦应有能自缘失。诸他心智有决定相。谓唯能取欲色界系及非所系。他相续中现在同类心心所法。一实自相为所缘境。空无相不相应。尽无生所不摄。不在见道无间道中。余所不遮如应容有。尽无生智除空非我。各具有余十四行相。由此二智虽胜义摄而涉于世俗欲离空非我。谓由彼力于出观时作如是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为有无漏越此十六更是所余行相摄不。颂曰。

净无越十六  余说有论故

论曰。迦湿弥罗国诸论师言。无无漏行相越此十六。外国师说。更有所余无漏行相越于十六。云何知然。由本论故。如本论说。颇有不系心能了别欲界系法耶。曰能了别。谓非常故苦故空故非我故因故集故生故缘故。有是处有是事。如理所引了别。若谓彼文不为显示不系心了别欲界系法时。除前所明八行相外别有有是处有是事行相。但为显示作八行相。斯有是处斯有是事。此释不然。余不说故。谓若彼论依此意说。应于余处亦说此言。然彼余文但作是说。颇有见断心能了别欲界系法耶。曰能了别。谓我故我所故。断故常故。无因故无作故损减故。尊故胜故上故。第一故能清净故。能解脱故。能出离故。惑故疑故犹豫故。贪故嗔故慢故痴故。不如理所引了别。此等亦应说有是处等言。既无此言故释非理。十六行相实事有几。何谓行相。能行所行。颂曰。

行相实十六  此体唯是慧

能行有所缘  所行诸有法

同类推荐
  • 太清金液神气经

    太清金液神气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蕲黄四十八砦纪事

    蕲黄四十八砦纪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脉法

    脉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Burial of the Guns

    The Burial of the Gu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西湖游览志余

    西湖游览志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中国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

    中国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

    本书梳理了社会性别、妇女体育与性别问题、性别平等与差异等问题,论述了传统社会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和社会转型时期三个时期妇女社会体育参与中存在的性别差异与平等问题。
  • 九月

    九月

    九月的时候,姚若止家里来了两个重案组的警察,他们一进屋就问姚若止,认不认识一个叫做方鹏的男人。姚若止给他们泡了两杯热茶,在厨房里忙活了一阵才出来。她在准备晚饭,炉上煲着汤,屋里飘着股萝卜猪骨汤的香气。“认识,他是我男朋友。”姚若止站在茶几边上,打量那两个警察。两人岁数都不大,一个在玩打火机,眉头紧锁,眼神混沌,好像被迫忍受着折磨人的烟瘾。
  • 三色堇骑士之歌(小小姐月舞流光系列)

    三色堇骑士之歌(小小姐月舞流光系列)

    提起女生季雪,同学们的反应总是“哦,你说的是‘忍者神龟’呀”或是“就是那个‘杀虫剂’呀”,她的外号听起来很欢乐,命格却颇为倒霉:五岁那年至亲俱亡。被亲戚推来搡去多年,最后只好与姥姥相依为命,生活把她压得喘不过气来。当她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走进群魔乱舞的网游世界后,这一切似乎开始发生变化,“钱”的问题解决了,可更麻烦的事情接踵而来——被世界频道通缉。几乎所有玩家都在追杀她,好不容易进了傲雪帝国,却差点被大伙儿排挤到“自杀”:挑起“世界大战”,导致整个世界洗牌重来……在她艰难生存的同时,鬼使神差地发现身边的朋友似乎都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
  • 剑弈有剑

    剑弈有剑

    何为剑?百兵之君即为剑。那剑又是为了什么而诞生?权利与金钱,或者美人?那只是一部分人的剑。而一部分人的剑,是为了坚守本心,维护正义,斩尽世中不平之事。最后一部分人的剑,是为了家人朋友,与妻子而执剑故事发生在铭国重点:此书必须带脑子看,不然很难看懂在这说明一下,这是架空的历史,有部分没想好什么名字就套用了历史上的,比如说长安城是首都,还有我第一章只是用六扇门引出主线剧情,至于谁是主角,你们自行判断,因为我会努力把各个人物的性格写的鲜明一点,所以谁都能是主角。额对了,百分之九十的角色与人设由沙雕网友提供,小说里的许多事,都是和群友发生过的真人真事。
  • 开局一所大学

    开局一所大学

    重生之后的龙鼎,开局就是一所大学!本书为未完成的已完结!感谢阅读ヘ(__ヘ)。
  • 战国大枭

    战国大枭

    这个大枭,可洞庭棹歌,可来去疆场。能举剑纵横天下,也能举剑……为她削个梨子。哦,是“她们”。…… (新书《在下荆轲》正在连载……)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全六册)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全六册)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系列书是海内外公认的易学大家刘君祖先生历时四年多,对《易经》六十四卦作透彻详尽的解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洞悉决策模式,把《易经》智慧延伸在现代生活中,更进一步通过依经解经的方式,以易理和其他学术相印证,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以及中医养生与企业管理等,在在圆融无碍,使得我们对《易经》六十四卦爻符号的无字天书不再陌生,进而欲罢不能、意犹未尽。
  • 《砚耕塘诗稿》作品评论集

    《砚耕塘诗稿》作品评论集

    很多人都在谈论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或者说除了血缘上的父子,两个相差20多岁的人应该以一种什么身份或方式把一个家族的血脉传承。我的父亲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
  • 狗岁月

    狗岁月

    《狗岁月》是一部独特的残酷成长小说,此书描写了主人公双胞胎大狗和小狗,以及他们的同学等人,命运的坎坷,饥饿和苦难,凄婉的爱情,无望的生或死但是,它还是充满了人间的温情和正义,是真正具有阅读快感而又让人感动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