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54600000013

第13章

京西明道场沙门昙旷撰

论。分别发趣至趣向义故 释曰。以下第三发趣道相。于中有二。初标意显名。后别开分别。此初也。此中应当先明道义。然后方显发趣等相。所言道者有其四义。能所通行依趣义故。此既不教理行果故。一切法皆得道此经中随宜异说。或有数说教为道。如涅盘云。为人演说。名之为道。由闻法故。断除疑解得菩提故。总说虽然别分别者。或说大乘教独名道。以佛道声令一切皆解。教皆非了义所说。未离色声行邪道故。或通三乘教亦名道。我如导者。知道说道。为求三乘者。说三乘法故。或法言教皆名为道。一切言音法轮声。摄语言文字。而作佛事。人天善根以成熟之菩萨。亦依外道教故。或有圣教说理为道处处皆说道理道理由以此理即是道故。此总说已别分别者。或有唯说真谛名道。说乘如实道而成正觉。自性清净心名为道谛故。或通二谛皆名为道故。经说有四种道理。观待道理。作用道理。作证成道理。法尔道理。此通真俗二种理故。或通诸法皆得名道。说一切法皆亦如也。十方三世即一尘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融摄无碍皆即真故。由此经说。淫怒痴等皆名为道。生死染法即是道等。菩萨遍通一切道理为欲成就一切智故。或有圣教说行为道故。有说云精勤行道。当求出离。慎益放逸。然于此中亦有差别。或说大乘行方名道。说行大道益示小迳。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故。或三乘行通名为道。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三十七种道只善法。通是三乘所行道故。三乘亦有有漏无漏我空法空诸胜道故。或一切行皆名为道。菩萨遍行一切行故。乃至示现行外道行为欲调伏一切众生令魔愦究不得便故。或有圣教说果为道。净名经中说。佛道名。又说当成菩提之道。又说速趣向涅盘道。然于此中亦有差别。或有唯说佛果名道。唯有佛乘无二三乘。乘是宝乘道趣道场。灭化城已向宝止道。由是唯佛果名为道。或通三乘果皆名道。皆同此一妙法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又说一道一行一缘。又说三乘同解脱等。或一切果皆名为道。如来化身遍于六道。六道之果皆佛摄故。修无我道而成此果。不存自体身心相故。具福资粮成就此果。具足一切身心相故。若存一相为自体者。我相不亡不名圣人。若他一相而不备者。不名具足圆满之果。由具一切身心果故。得名究竟正等菩提。既言道者。有其四种。今于此中所说何者。有义。此中说佛果道。是所分别发趣处故。谓佛功德即所证道。是佛假者所依证故。是诸菩萨发心修行所趣向果道境故。既是所依证趣向处故。唯佛果独名为道。有义此中兼说理道。始觉佛果即本觉故。真理是佛所依证处。由证此理得佛果故。亦是菩萨所趣之道。菩萨发心趣本源故。新论说为得道正因。正因即是真如理故。是故此中亦显理道。有义此中亦显行道。要由行因证理果故。新论说为修行正道。行是所修正道相故。又说是佛得道正因故。行亦是道正因故。说菩萨修令其现前。即所起行名现前故。说人修行一切善行。自然归顺真如法故。由佛证智依行成佛。说是诸佛所证之道。亦是菩萨发心修行。假者之所趣向处故。是故说行亦名为道。有义此中教亦名道。亦是能趣所趣等故。从真法界之所等流为闻熏习。成出世故。举体皆是圆智用大能为作菩提因故。于前诸法无不等遍。亦是佛智所证道故。欲悉显了净密之音菩萨因是初发心故。故兼教者。于理圆明。虽此四释于义皆通。然据显胜唯取理果。以是深圆依趣道故。依教起行。为欲趣向。此所证理所得果故。理果即是真如。三大是此论中正所宗故

释曰。以下别开。于中有二。初标数列名。后依名辨。此初也。此中有义信成就发心者。正立十信。终满位中。于此位中得信成就发三种心。入十住故。解行发心。唯立十行。终满位中。解行成已发回向心入十向故。有义初心亦兼住位。十位十信位中。修习信心。信心成就发决定心。即入十住初发心住。依信成就三种发心住正定故。不尔十住岂无此耶。故二位皆名信成就发心也。通向谓十行位。能解法空顺行六度。度行纯熟发回向心。入十向位。复依解行而为回向。不尔十向岂无解行。岂更不发回向心耶。证发心者。位在地上。依前二种相顺发心。证得真如发真心故。即圣惠开发名证发心。若依此义亦通佛果。或于位位发彼加行胜进之心。亦名发心。此义通于等觉等前位

论。信成就至堪能发心 释曰。以下辨相。辨上三名。即分为三。初中亦三。一明信心成就之行。二显行成发心之相。三彰发心所得利益。初中又二。初问后答。此初也。此有四句而有二释。有义四句即为四句。初句问其能修信人。次句问其所修之行。次句问其行成时节。后句问其堪发何心。有义四句但为王问二句如前。其后二句问行成已堪发何心故。唯三问于理为胜

论。所谓依不定聚众生 释曰。下答有二。初正答前问。后举劣显胜。前中亦二。先别答三问。后结成入位。前答三问即分为三。此初也。此中所言不定聚者。即取十信终心人也。分别三聚。且约业分别。谓无间业名邪定聚。决定受故。诸无漏业名正定聚。定不堕故。除五趣业名不定聚。不定受故。二约法分别。于前三聚由法有异。又有三聚。若般涅盘法者。名正定聚。定成圣故。不般涅盘法者名邪定聚。当生死故。不决定者名不定聚。或不成故。三约姓分别。谓即于前般涅盘法。更开三聚二乘种姓。名邪定聚。定求小果故。菩萨种姓名正定聚。定发大心故。不定姓人名不定聚。不定所求故。四位约位分别。此即唯于菩萨种姓更分三聚。入住已去名正定聚。定不退故。未入信名邪定聚。遣因果故。十信位人名不定聚。或进退故。今此所言不定聚者。即是大乘种姓中者。故本业经依此说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圣人。未识好恶因果。一切不识不解不知。从此不识始凡夫地。依佛菩萨正教法中。起一念信。发菩提心。是人名为信相菩萨。亦名假名菩萨。是故亦名不定众生。今依此人明所修行故。言依不定聚众生也

论。有熏习至修行信心 释曰。此显修行答第二问。有熏习等者。初辨行因。谓辨因。谓有本觉内熏因力。善发闻熏为外缘力。能依前在修善根力。信业果报等者。次显所行。由前因缘。能信果报。起十善等三种善根。一福分善。宿在善根。能感此身。具足诸根为受法器。此信业果。能起十善。即是修行福分善也。故本业经云。其人复行十心。谓十善法。或行五戒六波罗蜜。若一劫二劫修十善行。受六天果报。由行十善有三品故。作铁轮王粟散王等。二解脱分善以出世种于身田中能感。当成解脱果报。三通达分善。由圣道力通达真如。分者因也。即是通达真如因故。此中所言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义者。即苦解脱。通达分善。然其菩提总有五种。一发心菩提。在十信位。二伏心菩提。在三贤位。三明心菩提。在初地位。四出到菩提。七地已上。五无菩提。即是佛位。今求佛位故。言无上。得值等者。后明行缘。谓约此缘修十信。十信者。所谓信进念定惠戒向护舍愿。故本业经云。其人略行十种心。谓信心等十信心义。题中已明。此无繁录

论。经一万劫至能自发心 释曰。此明信成答第三问。迳一万劫信成等者。此约时满显行成也。即是信位。亦云满人。谓十千劫修十信心。而其信心方得成就。即前八因所为人中。当其第三所为人也。此一万劫。且约钝根下劣。精进疑迟处说。不必一切皆十千劫。谓极勇猛不越一劫。中间胜劣二三等劫亦得成就。如彼二乘极迟钝者六十百劫疾三四生。随应证得二无学果。故本业经云。是信相菩萨。具一切烦恼。举一切善根。亦退亦出。若依善知识。修业佛法一劫二劫。即入住位。若不尔者。常没不出。仁王经说。极疾不越一劫。极迟不过万劫。中间随根劫数增减。若有放逸无精进者。虽已发心而为常没。即于此人劫数无限。诸佛菩萨教令等者。此约胜缘明发心也。谓依胜缘发三心故。即入十住初发心住。故仁王云。习忍已前十善菩萨有进有退。犹如轻毛随风东西。虽以十千劫行十正道。要发菩提心乃入习忍位。谓发三种菩提心故。乃入十住习忍位中。而此住位名习忍位。名习忍者。习种姓位所得忍故。如六忍中初之信忍。正定信位所得忍。故本业经云。是信相菩萨。于十千劫行十戒法。当入十信心入初位。此经所言入初住者。即入十住初发心住。至此方得十不退信。是故亦名入十信心。非谓住前之十信也。以诸位地有通别名。通谓诸位皆名十信。无不皆有十信心故。犹如十地亦名十住。别谓十信住行向等。随位所修解行别故。从别十信入十住信故。亦得名入十信心。故仁王云。习种姓有十心。已超二乘一切善地。所谓信进念定惠等。十心名字与前不殊。唯退不退有差别耳。故依此义复说偈云。伏忍圣胎三十人。十信十止十坚心等。言伏忍者。约五忍说。谓伏信顺无生寂灭。即依三贤十地及佛。上中下等。随应而立。以三贤位得有漏道。能伏二障故名伏忍。发三种心成不退者。然准十住毗婆沙论。发菩提心有其七缘。前三是此决定发心。后四是下不定发心。此文三种。即是下说三发心相故成不退。诸佛菩萨教发心者。教念真如发直心也。以大悲故自发心者。愍众生疾发悲心也。以护法故自发心者。便乐众生善发深心也。故彼论云。见法欲灭便发心云我种善根当成佛道。令法久住。勤精进修诸善行。故护法心是深心也

论。如是信心至正因相应 释曰。此即第二结成入位。信成就故。得发三心。至初住名入正定聚。菩提涅盘离惑等邪名正种姓。菩萨趣之必尔名定。正定众多摄为一类名聚。至此位时不失大心。决定绍佛种名毕竟不退。当成正觉名曰如来习种。当绍名住。种中正因相应。释当绍义。佛性内熏名为正因。修行契顺故曰相应 或习种亲绍即名正因成就。在已而曰相应。新论名为胜因相应。得佛正因名胜因故。由与得佛正因相应。毕竟不畏堕二乘地。是故得住如来种也

论。若有众生至若进若退 释曰。以下第二举劣显胜。于中有二。初内因力微。后外缘力劣。此初也。内熏力微者。即信位初心下名人也。若有众生等者。总明障熏。创修善行故言微少。久惑未制名为深厚。虽值于佛等者。别显位轻。于中显其三品劣人。然起人天种子者。即下名最劣者。倒求人天生死苦也。或起二乘种子者。即中名次劣者。起自济心异求小果。设有求大乘等者。对前虽上名犹豫大乘而心不定。此三虽遇胜缘发心。善少障深但得浅利。即前八因所为人中。五六七因三品人也

论。或有供养至堕二乘地 释曰。此明外缘力劣。即其信位中品人也。供养诸佛未万劫者。显中品人。行时未满。于中遇缘亦有等者。显此中品遇缘不胜。见佛色相等者。缘假相故。或因供养等者。取仪形故。或因二乘等者。劣劝发故。或学他发心者。不见体故。如是等发心等者。结成退失。皆非菩萨悲智之心。不见本性体不定故。虽皆发心。遇缘便退。舍大乘行入二乘地。故璎珞经摄大乘论皆说菩萨在十信位。虽修大乘心未坚。因而多起心厌怖生死。悲众生心当犹劣薄。喜舍大行乐修小乘故。起二乘种退堕二乘地。即第四因所为人也

释曰。上明信心成就之行。下显行成发心之相。于中有二。初正明发心。后问答释疑。前中有二。初问起标数。后依标标相。此初也。妙行虽广。三行统收总而显之。故云略说

论。云何为三至众生苦故 释曰。此依标显相也。言直心者。无别义。正观真如无邪念故。即是二利行之本也。言深心者。是意乐义。意乐修行诸善行故。即是自利行之本也。言大悲者。是普济拔众生苦故。即是利他行之本也。此三即是三聚净戒三菩提心三种回向三德三身之因行也。此是其发心相耳

论。问曰上说至诸善之行 释曰。以下释疑。于中问答。此初问也。唯复直心疑问后二故。新论云。一切众生一切诸法。皆同一法界无有二相。据理但应正念真如。何假复修一切善法救一切众生

论。答曰譬如至终无得净 释曰。下答有二。初正答前问。后重显方便。前中亦二。先喻后合。此初也

论。如是众生至亦无得净 释曰。下合有三。初正合前喻。次显行所以。后善行顺真。此初也。真如等者。初显真性净。离伪名真。无二曰如。有恒沙德故名为法。无碍名空。无染名净。而有等者。次显真相。染真及烦恼。皆众生有之。众生之垢妄翳真如。非谓真如性自有垢。若人已下后显藉缘。净以有垢故。不以方便熏真灭妄终无得净

论。以垢无量至以为对治 释曰。此显众行之所以也。真之理既遍一切无明遍真有不觉义。所诠垢遍一切法也。故非一行而能除遣

论。若人修行至如法故 释曰。此显善行顺真如也。既遍一切法中。亦非一行而能随顺。染从无明起。善从真如流。若修善行。遣妄顺真故。修善法自归真也。此中所言一切善者。即是自利利他行也。故新论云。要当集一切善行。普救一切众生。离客尘垢。然后方能显现真法

论。略说方便有四种 释曰。重显方便。于中有二。初标数。后别释。此初也。四中初一显不住道。是后三种行之根本。后三即是三聚净戒为三德因三种发心。由此总别四种行故。离一切恶修一切善。即是助显真如方便故。说方便有四种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台儿庄涅槃

    台儿庄涅槃

    本书稿以中国抗战史上的名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重建为线索,回顾了1938年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浓重一笔的台儿庄大捷的前因后果,重现了中国军队如何在抵御外侮的正面战场上取得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场胜仗,从而为抗战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全过程。台儿庄大捷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光辉结晶,本书更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台儿庄古城的重建始末,献礼给血浓于水的海峡两岸,献礼给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大方等修多罗王经

    大方等修多罗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个人类的旅行

    一个人类的旅行

    就是一个会吸引他人仇恨,身体没有所谓极限,拥有吸收身体受到伤害能力的人在各个世界旅行的故事。新建的群:831606508
  • 影帝大人暗恋我

    影帝大人暗恋我

    【新文《偏执大佬的小可爱超甜哒》正在更新中~】 网曝:国民影帝陆遇深已经领证隐婚。粉丝表示:绝不可能!然而在下一秒啪啪打脸,某影帝自己晒出了结婚证,并且表示:陆太太在半个小时前离家出走,该怎么办?在线等……于是陆太太被全民锁定,最后除了乖乖回家只能乖乖回家……“陆遇深你个混蛋竟然通缉我,搓衣板遥控器方便面榴莲键盘你自己来。”于是,正在直播的陆影帝轻车熟路的把以上五件东西按照顺序摆好:“老婆大人,今天要跪几个小时?”视频另一边的粉丝们看着这个小奶狗,表示,这不是他们家的高冷男神……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自然情景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自然情景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任何一种语言都有成语,但与其他语言相比,汉语中的成语不仅数量多,而且历史更悠久、运用更广泛、地位更突出,民族文化的特征也更鲜明。它们大多是从古代的寓言、历史事件、古代诗文和当时的口语中产生的。虽然年代久远,但不少成语至今仍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因为它们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只用简单的几个字就能表现出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 Roughing It

    Roughing I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末圣启示录

    末圣启示录

    我醒来,看向懒散的人群:魔法,并不神秘?王位,暗潮汹涌?教会,权势滔天?真主,神祇之上?正常的人在笑,疯狂的人在哭。庆贺吧,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 未济唐

    未济唐

    这是一个人,努力想成为天的故事,虽然,他现在还在地上趴着......千叮万嘱PS:意识流、神经刀,据说此书难以理解,而理解的同学,可能会精神分裂,口味刁钻者可以考虑,不喜可喷。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