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78800000002

第2章 静心:人静则明,淡定的人生最幸福(1)

心不静,神不宁;神不宁,事不明。只有让自己的心先静下来,心胸开阔起来,视野里一片明朗,不论多么困难的问题,才能有清晰的思路。而一旦失去了这份宁静,就会陷入浮躁的泥潭不能自拔,最终得到的只能是怅然失望,抱怨无穷。

1.心静的人,身心都轻松

【禅心智语】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禅语今释】

如果想到达净土,就应该先让自己的心灵澄净,灭除烦恼妄想。当我们的心灵清澈之后,我们所见的处处皆是净土。

心静能够提高人的人生境界,所谓“心净”,就是心灵的自在、解脱,心地的坦荡、光明。佛教所讲究的“六根清净”,指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者都要不留任何杂念才行。

清净心就是真心。清净就是一丝一毫不染着。佛教《无量寿经》说:“开神悦体,荡除心垢。”“心净”是与“心垢”相对而言的。烦恼为心之垢秽,叫作心垢。起心动念,皆是染着。佛稍稍动一念就迷了,那一念就叫做根本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样就会愈陷愈深。

佛法的安心之道,是求心不求境,不去改变外境,而只向内对治烦恼的根源,这样既能祛除压力源头的非理性情绪,又能增长承受压力的心智。心清净的一个含义就是“不可测、无障碍”。参禅不是避世,具有佛心的人,并不一定要到深山幽林中去打坐,在闹市街头也会感受到清净山谷中的微风,居庙堂之高心性也堪比那出水的莲花。只要摆脱世俗的烦恼欲望,身心就会轻松自然。

古语有云:镜明而影像千差,心净而神通万应。世间法也靠清净心。众生在世间,如果心清净,一定尊敬长上;如果心不清净,则不尊敬。不知敬人,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亵渎。

从前有一个精通医术的医生,可还是有很多病人死去,这使他每天都惧怕死的阴影,整天愁眉苦脸,食不甘味,寝食难安,身体一天比一天消瘦。有一天,他在出诊回家的路上,碰到南隐禅师,于是就把自己的情况说给禅师听,并请示道:“这种情况使我整天坐立不安,我想修禅来解决,那您说什么叫禅呢?”

南隐禅师沉思片刻回答道:“你说得很对,只要学会禅,你肯定就不会怕死。其实,禅不难学,你既然身为一个医师,就应该好好对待你的病人,那就是禅!”

这位医师似懂非懂,回家后还是和往常一样,专心给病人看病,可还是不明白禅师的道理,有的病人还是救不回来。于是他前后又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可南隐禅师总是对他说道:“一位医生不该把时间每天消磨在寺院里,快回家照顾你的病患去!”

“禅师为什么老是这样说,难道这种开示,能袪除我怕死的心吗?”这位医生非常不解地想着。于是他在禅师面前抱怨道:“人一旦学了禅就不怕死。每次我到这里,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病患者。对于这一点我很明白;但假如这就是所谓的禅,能解决我的问题,那我以后就不必再来向你请教了。”

这时,南隐禅师微笑地拍着他的肩膀说道:“我对你太严格了,让我给你一个公案试试吧!”但这位医生更加抱怨起来了,惧怕死的阴影更加严重了。接着,南隐禅师让他先静下来,并让他参“赵州无”的话头。

这位医生参这“无”字公案,前后二年,当他将心境告诉南隐禅师时,得到的答案是“尚未进入禅境”。此时他并不灰心的专心致志,又参究一年半,终于自觉心地澄明,难题逐渐消失。“无”已成了真理。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他已脱离了生死挂虑。

最后,当这位医生叩见南隐禅师时,禅师只对他微笑说了一句话:“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其实,南隐禅师要医生好好照顾病患者,这就是参禅。在给病人看病时,“眼看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伤他人,看看轮到我”,所以这位医生对死亡就起了恐惧,每天处于痛苦和烦恼中,身体和心灵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伤害。

最后,这位医生参透了“无”字的公案,从有心到无心,从有我到无我,从有生到无生,那就是无死的禅境了。可见,身心是密切相连的,心理的压力很快就会反映在身体上;而身体的压力也会传送给内心,心情也会随之紧绷。

王芳是一家单位的销售总监,她平时经常加班、陪客户,杂七杂八之事一直没完没了。她感觉这样的生活太累了。虽然她将功名、钱财看的很淡薄,老公事业发展得也很顺利,年纪轻轻就熬到了副局级,孩子很可爱、听话。为什么她还感到烦躁、疲惫呢?她可以说是身心疲惫。

这种日子对于王芳来说,不知如何是好。有一次,她下班后推掉了所有的应酬,晚上回家后其实心里还有点过意不去。享受完简单而“清净”的晚餐之后,坐在了那已两月之久没碰的古筝前,伸出手指拨动筝弦。她想静静地享受这份清净与优美一翻,可《渔舟唱晚》没弹到一半,心中又泛起无名的烦躁。

其实,王芳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并不了解。她的生活压力以及一些坏习惯,在她不注意时悄然形成,并伴随她多年,使她的身体无法和谐运作。她只有把心静下来,释放压力,改变坏习惯,身心才能得到轻松。

世事变幻莫测,人生的得意与困顿并非我们所能揣测和强求的。为什么人最难认清自己?主要是因为真心蒙尘。就像一面镜子,被灰尘遮盖,就不能清晰地映照出物体的形貌。真心不显,妄心就会影响人心,时时刻刻攀缘外境,心猿意马,不肯休息。

现实生活中,若是无一颗平静如流水的心,如何能经得起人生的潮起潮落?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与他是否“安心”有很大关系。因而顺境时,无须欣喜若狂,或许转瞬即逝;逆境时,无须大悲大愁,前方即可峰回路转。只有学会笑看沧桑百态,静观花开花落,以超然物外的淡泊心处于世,方能觑见人生真谛。

其实,一个人心不安,遇事就会乱方寸,挫折就会悲观失望;心不安,到新的环境就会不适应,老想着过去。不过,如果我们还不能确定自己是否需要静心,那就试着做下面的事情:

(1)在走路或跑步时观察你的动作。这些动作是否协调?还像小时候一样灵活吗?

(2)弯下腰,想象自己要捡起地板上的一个东西。你可以毫不费劲地弯下腰吗?你的手往前伸时,背部是不是感到吃力,或在弯腰时有点难受?

(3)观察那些别人的举止行为,你对他们的姿势有什么看法?注意那些肩膀下垂、勉强抬头看路的人群(你会发现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注意看看,有多少人把走路当做不得已而为之的例行任务?

(4)生活中,很多时候人们的心情都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更有甚者,将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建立在他人的态度之上,更是本末倒置。

总之,心静的人,能帮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体上,能让我们在坐、卧、立、行时,都能注意到这些压力及坏习惯,从而使我们释放压力,让身心达到轻松自如的境界。

【禅悟人生】

“静”是人成熟的标志。成熟之人的幸福,并不在于风流、游乐与纵情欢笑的轻佻,更不在于颂扬、攀附与意气的廉价言谈,而在于那种由内而外的“静气”所至的坚忍和刚毅。这种“静”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风度,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从容,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淡定。

【莲花妙语】

其实,人体如一村庄,此村庄中主人已被幽囚,村庄为另外六个强盗土匪(六识)占有,他们在此兴风作浪,追逐六尘,让人不得安宁。平常人想要净心的时候,往往习惯于用理性去控制,但这样做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真正使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不要特意去控制和把握它。面对选择和他人的干扰,不妨修清净心,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就好。任何时候都知道自己的心,这样就不会为外界的诱惑所动,从而达到净化自身的目的。

2.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

【禅心智语】

随念即超群。一点灵光随落日。万端尘事付浮云。人世自纷纷,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

【禅语今释】

身心世界中的名利、地位、声色,只是幻梦尘劳,都是虚妄不实的东西,与其把自己的时间、精力浪费在这上面,倒不如静下心来,勤修戒定智慧。这样还有机会参悟佛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经中说:“清净心植众德本。”一切功德从清净心中来。要想往生西方,心一定要清净。当你的心一念之间真正清净了,在那一刹那间,你的周围如同莲花处处开,处处都是佛国、净土。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人们的心境太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恶人受丑陋之心的牵引而做坏事,普通人也可能因为执著心、愧疚心等而使自己陷入痛苦,无法自拔。

世人对禅总是有一种误解,在官场失意的时候,在职场受委屈的时候,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时候,在心中有困惑的时候,就想到了禅。找到一座清风山谷,蛰居于此,寻一串佛珠,敲起木鱼便念起了“阿弥陀佛”,迫不及待地去做了隐士。

其实,没有清净的佛心,即使身处清风山谷也感受不到清净;没有清净的佛心,即使手拿佛珠木鱼,也感受不到我佛大义;没有佛心,即使剃度烧疤穿上百衲,也斩不断三千烦恼丝。那些因避世而参佛的人本身是带着怨憎来修行的,这样的修行不仅无法度尽自己身上的业障,或许还会扰乱佛门清净地。

北宋有名的学士黄庭坚虽与苏轼并称“苏黄”,也贵为大学士,但在仕途上却屡遭贬谪,书法和文学上的风光无法掩盖他内心的失落。

有一次,他去拜访祖心禅师,见禅师每天诵经打坐,日日过得悠然自得,便向祖心禅师虚心讨教处世秘诀,希望自己也能像禅师那样无所挂碍。可是,祖心禅师说自己并没有什么处世秘诀。

一日,黄庭坚与祖心禅师一起到一个山坡上散步。只见山坡上长满了野草,开满了野花。微风拂面,香气袭人。祖心禅师边走边问:“施主,可否闻到花香?”黄庭坚深吸了一口气了一口气说:“当然,这山坡上的野花姹紫嫣红,香气袭人!”

当他们攀上峰顶的时候,只见云雾缭绕,像进入仙境一般。祖心禅师又问道:“施主可曾见过这等美景?”黄庭坚如痴如醉地回答:“当然,如此美景,如此仙境,令人流连忘返啊!”

祖心禅师说:“老衲和施主一同闻花香、赏美景,施主眼中的便是老衲眼中的,老衲不曾对施主隐藏什么。但施主心中的有些事,是老衲所没有的,这大概就是施主的烦恼所在吧!”

黄庭坚听后,恍然大悟,缓缓点头表示赞同。拜谢过祖心禅师后,便欣然离去。

生活当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心静,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当我们告诉自己“不能动心,不能动心”,这个时候心已经正在动了;告诫自己“心不能随境转”,这个时候心已经转了。真正的净心不是特意去控制它,也不是刻意去把握它。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静心,这不要紧,只要你想起来,在高兴的时候,觉得没有负担的时候,就可以开始静心。千万不要耽误了工作,或弄得自己的人际关系紧张,这都是不可取的。

其实,生理的压力以及不健康的姿势,对身心都有害。除了运动时对身体要有觉知,在身体静止时同样要有觉知。有多少人可以长时间地保持静止?又有多少人可以保持一个姿势岿然不动,而不对身体造成任何压力?身体的压力会对心理造成压力;同样,放松、健康的身体也能让心灵获得平静。

修身容易修心难。难就难在我们的太贪。有的人与其说是对工作的执著、负责,还不如说是对成就的贪心,对成功的贪心。大师将贪欲比作无常的花朵,视嗔心如同被激怒的蜜蜂,看愚痴好似粗糙的米糠。贪心何以如同花朵呢?花儿开放时,千娇百媚,但是,当它凋谢时,却枯萎不振。

人的贪欲亦然,要这样要那样,如同花朵开放般,即使你拥有了一切,甚至全世界都归属于你,你又能怎么样呢?“良田千顷,日食究竟几何?”“大厦万间,夜眠不过八尺。”贪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嗔恚心如同蜜蜂—样,害人又害己。蜜蜂咬人,咬过之后,自己也不能活。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所以,我们要静心,静心就是我们的信仰。有了信仰,但没有修行,就像喊口号而已,缺乏了实际的行动,自己就无法体会信仰所带来的利益。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于是,我们很多人就以为只要和周围的人群隔离,把自己放在一个近似于真空的世界里,就达到了佛家所谓的“空”的境界。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空”不是让这个世界“空”,这个永远不会“空”,而是要让人心里“空”。

求得内心的宁静在于心,环境在于其次。否则把自己放进真空的罩子里不就真静无菌了吗?这样的环境虽然宁静,假如不能忘却俗世事物,内心仍然是一层烦杂。何况既然使自己和人群隔离,同样表示你内心还存在有自己、物我、动静的观念,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宁静和动静如一的主观思想,从而也就不能真正达到身心都安宁的境界。

【禅悟人生】

世间法靠清净心。众生在世间,如果心清净,一定孝;心不清净,不孝。如果心清净,一定尊敬长上;如果心不清净,则不尊敬。春城无处不飞花,心不宁静,无论走到哪里都逃离不了这姹紫嫣红的万千红尘世界!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经典作家著作研究Ⅲ(第13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经典作家著作研究Ⅲ(第13卷)

    本卷是经典著作研究第III卷,收录关于经典作家巴黎公社时期以及其后的相关研究文章,展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之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本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各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关于这一时期著作的相关卷次前言,第二部分是一般性的研究文章。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民族学笔记以及相关著作的研究文章单独成为本从书的第14卷,因而本卷不包含那些方面的研究文章。
  • 钱玄同思想研究

    钱玄同思想研究

    本书叙述钱玄同一生思想之形成、发展、演变、特色及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正文有五章:第一章从家庭及时代因素探讨钱玄同早年思想的形成及发展。第二章论述辛亥革命前后钱玄同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保存国粹思想和经学思想。第三章论述新文化运动时期钱玄同关于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的主张。第四章论述新文化运动时期钱玄同的自由主义思想、疑古思想、学习西方思想和汉字革命思想。第五章论述钱玄同的晚年思想。附录部分是对一些在正文中没有展开的内容所做的进一步的研究。
  •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世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在孟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的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轲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 本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跟儒家学拿得起 跟佛家学放得下 跟道家学想得开

    跟儒家学拿得起 跟佛家学放得下 跟道家学想得开

    人生的事看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很简单,就三件: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拿得起是儒家的最高境界,放得下是道家的最高境界,想得开是佛家的最高境界。本书从这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引领我们在中国哲学中解决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
热门推荐
  • 徐文长文集

    徐文长文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这个大汉我还能扶

    这个大汉我还能扶

    两本新书发布都市新书发布:《我有一个傲娇女友》历史新书发布:《绣春刀之山河》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厉害了,平头哥

    厉害了,平头哥

    野生动物园有这么一只蜜獾,每天只是睡睡觉,望望天,偶尔对着失望的游客感叹一下人生......简直就是平头哥中的一股清流。直到有一天,一颗流星划过,一切都不一样了。———————————————————“各位,我只想整死你们,或者被你们整死。”方修看着面前的狮群,如是说道。Ps:立个flag,这次成绩再差也不太监,太监直播切丁丁!!!!!
  • 邪妃是个渣

    邪妃是个渣

    一朝穿越修真界,盗墓家族的商欣欣变成了商无心。什么?要嫁一个天生废脉还智力残缺的白痴?开什么玩笑!做为一个三观正常的21世纪女性,商无心表示:即使你貌美如花,也给我滚粗回家!可当白痴草包一夜之间变成穿越男一枚,开启热血小说男主角的打怪无敌升级流模式之后,商无心内牛满面。莫非自己就是恶俗退婚流里的势利女渣?小剧场:(这天,某邪正在写信)某心:(蹭过来)钧邪,钧钧,小钧钧~你说,为什么你从来都不吃醋呢?某邪:(目不转睛)因为自信。某心:可是那些话本里不都是这么写的么:男主角醋意大发,将女主推到在床边,然后这样和那样……某邪:(放下笔,拉开衣领)心儿,想要可以直说。……(简介都是渣的,精彩详见正文。)
  • 妖孽王子:娇宠甜心俏丫头

    妖孽王子:娇宠甜心俏丫头

    执笔抒写属于我们的青春,他是著名的校园王子帅气多金,她是无名校草,一场误会让它们从此以后纠缠一生,我是来找你理论的,不是想要找你这个花花公子来聊天的。可恶!今日之仇我一定会报的。不报此仇本小姐的的名字就倒写过来。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三年后的今天。终于让我等到了……
  • 女孩和她

    女孩和她

    你说你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可我觉得你像天上的星星,有你的地方,就没有孤单。
  • 中医服食与神秘的炼丹术

    中医服食与神秘的炼丹术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医服食与神秘的炼丹术》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不死药”起源以及神秘的炼丹术,还讲述了丹炉之外的故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因君

    因君

    我自虚无中来,不知要到哪里……人族盛衰,与我无关;兽族兴败,也与我无关……诸神寂灭、诸世崩坏,通通与我无关……自从遇见你,便为君烦恼为君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