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93900000001

第1章

重点描述了以“道”、“德”治国的愿景和目标。

第三层第81章:是全篇的总结。

利而不害,是为“道”;为而不争,是为“德”。

《道德经》的魅力

《道德经》魅力无穷。几千年来,无论是侯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无论是叱咤风云,还是笑傲江湖,人们总能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触发灵感。可以说,《道德经》的思想已经深深的融入了国人的血脉当中,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仅仅是初窥门径,《道德经》已然给本人以前所未有的震撼。引用《道德经》的一句话评价,那就是“微妙玄通”:它蕴涵了精微大义,其应用的法门简直妙不可言;它所讲述的道理深邃杳渺,却又融会贯通,兼容并包。

《道德经》的魅力之一,是“以道讲道”。

正如第十六章所讲:“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大道蕴藏在万事万物的生长繁衍当中,循环往复,周行不已。因此,留心观察每一件事物,都可以发现大道运行的踪迹。即所谓“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在《道德经》当中,“上善若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为腹不为目”,“曲则全,枉则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重为轻根,静为噪君”,“物壮则老”,“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些简单生动的例子,无一不是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无一不是为千百年的实践所验证的真理。圣人将这些道理融入《道德经》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段落当中,润物无声,使读者在不知不觉当中,既明白了什么是道,如何得道,又看到了大道运行所展现出来的具体映像。从而能够自然而然地了解大道,接受大道,进而产生出对大道的崇敬、畏惧之心,对大德的景仰、践行之心。借用第三十二章的一句话,就是“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德经》魅力之二,是它的实用性。

除了将“大道”这样的抽象概念进行细致入微、生动形象的阐述之外,《道德经》还提供了许许多多非常实用的方法。按照这些方法悟道、证道、积德、修德,不但可以调节自我的心理状态,使内心更加安静平和,而且可以从更高、更深的层次去把握和处理生活当中的问题,使个人与环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举例来说,第70章中讲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意思是:领悟一种道理相对简单,要想将它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就不那么容易了。

大道至简,而天下却不能“知、行”。以本人看来,其原因大概可以归结为六个字:“看不破,忍不过”。

“看不破”包括两层含义:

1.是看不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不能把个人的名利和欲望放下,就不能客观的看待事物,也就谈不上“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了。

水之德,“善利万物而不争”。做人如果能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在他人看来,只见其用,而不见其“性”(个性、自性),“处众人之所恶”,做众人都不愿意做的事,甚至是看似愚蠢、讨厌的事,“故几于道”,才是近似于道的境界啊。

“利他”还是“利己”,是一个基本的分水岭。如果做人做事的目标都是“利己”,那么《道德经》学得再好,也仅仅是道学而已,永远不可能得道。

而在喧嚣的闹市当中,要做到淡泊名利,达到忘我的境界,绝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对世界、对自己都有一种透彻的理解,明确自己在家庭、工作、和社会中的位置,把握好自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只有这样,在处理具体事务时,才能够经得起名利场中的诱惑,耐得住特立独行的寂寞。

2.是看不破形势。因为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环境都是非常复杂,并且不断变化的系统,个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往往都是局限的、片面的,和不确定的。“道隐无名”,除非是天生的智者,或者生活阅历非常丰富的人,要想透过纷繁复杂的世事,发现“道”,掌握“道”,并且应用“道”,无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树立“利他”的主观意识,固然十分重要,但对于道德修养来说,仅仅有这种意识是不够的。

“利物而不争”与水之德相比,还缺少了一个“善”字和一个“万”字。这两字之差,可以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善”也可以解释为“利物”的方法。

众所周知,有想法是一回事,而真正实施,并且得到预想的结果,则是另外一回事。遵从大道,把事情做好了,才可以称得上“善”,例如:“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因此,所谓的“修行”也可以理解为: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使其由“不善”成为“善”,由“不道”成为“合道”。

那么,如何修行才能达到“善”呢?《道德经》中也有十分具体的说明:

居善地:首要的是“定位”问题。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无论修行到何种程度,准确的定位都十分重要。如果定位错了,明明是儿子,却要做老子的事情,怎么能有好的结果呢?所谓“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也是这个意思。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

定位与“归根”的意思相似,说的是要搞清楚状况,确定好各自的位置,要因地制宜,要实事求是。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不要因自己的主观情绪干扰对事物的判断。这样,才能静下心来,才能发现事物本身的规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这些办法往往是符合道理常规的。如此处理问题,才可以称得上明智。否则,就有可能产生不好的后果。精通常理就能宽容,宽容就能公平,公平就能周全,周全就能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就能与大道相一致。

心善渊:心胸要宽广。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善利万物”就要做到包容,虚怀若谷,才能“处其实,不居其华;处其厚,不居其薄”,才能“为天下浑其心”。否则,欲利物却不能容,不能容则行不顺,行不顺则事不遂,事不遂怎么能称为“善”呢?

与善仁:要善于给予和分享。

公平地分享权益是保持安定团结,发挥群体效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以“多赢”为目标,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就容易得到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上下一心,里应外合,做起事情来自然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言善信:要守信用。

守信同样是社会活动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言而无信,不知其可”、“无信不立”讲得都是信用的重要性。失信容易导致团队成员之间的猜忌和埋怨,降低士气和效率。所以说“言必信,行必果”是善于治事的基础。

正善治:要讲政治。政治也可以理解为组织的统筹协调能力。

最大程度地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挖掘潜力,发挥效力,相互之间紧密配合,取长补短,最终,使总体的产出大于个体产出的总和。

讲政治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尽量地限制负面的力量,将不利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人性自有其不足的地方,为一己之私而危害他人者,从古至今,屡见不鲜。所以,不能主观地以为负面的、敌对的势力是不存在的,或者认为负面的影响不会造成重大的危害。

讲政治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完善系统的功能,对正面的因素给以激励,对负面的因素给以约束。

事善能:要有处理问题的能力。

个体的能力对于解决问题也很重要。因此,要善于发现人才,了解人才,任用人才,并激励他们充分发挥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动善时:要善于把握时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各按其时。“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顺势而为,择机而动,天时、地利、人和具备,则天命所在,其事必成。

“万”是指“利物”的范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与“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之间是否互相矛盾?

圣人之于百姓,类似于天地之于万物。天地生养万物,不会专宠某物,专宠则失于公;圣人普惠百姓,不会独爱某人,独爱则失于全。圣人的德行,是“无为而无以为”的上上之德,而不是“为之而有以为”的礼义之属。

因此,“善利万物”的对象应当是“万物”的总体,而不是某个单独的个体。这一点,在应用时需格外注意。否则,在日常生活当中,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给予关怀,倾注仁爱,就成了“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成了“为之而无以为”的仁,而非道了。

“圣人常善救人”同样是指圣人的“善”行总是有利于百姓总体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圣人的“善”与“不仁”是一致的,而不是矛盾的。

秋霜杀物,是因为物有其时,“物壮则老”,而不是天地弃物;有司杀人,是因为人各有命,“动之死地”,而不是圣人弃人。

“忍不过”也可以分成两层意思:

1.是“忍不过”自己。人是感性的动物,有固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所以在事情发生的瞬间,能够克服惯性,不被情绪左右,做出理智的分析、判断和决策,实在是难能可贵。

“忍不过”自己,要多从“德”上下功夫。主要把握三点:

“得一”: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了解事物产生的根源,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现实的条件,处理和对待问题。

“阴阳”:事物的发展都是由正反两方面的因素推动的,“反者道之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对事情感觉难以忍受时,要多从反面去看看,站在其他当事人的立场上考虑一下,对于全面地了解和解决问题,肯定会有所帮助。

“善贷”:事情不论大小,都不能急于求成。因为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有其内在的规律。违背规律,单纯地解决了显性的问题,有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隐性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实际生活当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做事情应当“为大于其细,为难于其易”。

2.是“忍不过”别人。人是社会的动物,每个人每天都会与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这些人物当中,有“善”的,也有“不善”的;有亲近的,也有疏远的;有文明的,也有粗鲁的;有讲理的,也有不讲理的;有仁义的,也有奸佞的……不一而足。有时候,遇到那些蛮横、不讲理的,实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忍不过”别人,同样可以多从“善”的方面下功夫。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循依大道,妥善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处理好人际关系绝对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对待那些难以容忍的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分析形势,判断关系,确定立场和策略。例如:如果对方是亲近的人,就需要多考虑亲情的因素,不要因为过于公事公办而伤害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如果与对方是对立的关系,就需要熟悉对立的原因和来龙去脉,分析关键症结在哪里,关键人物有哪些……;即便从不相识,也需要判断各方当事人在事件中的关系,以及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等,并以此作为处理问题的基础。

要养成宽容的心态,不要因为小事而耽误大事,也不要因为言语或行为不当,将小事发展成为大事。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要养成依法、依规则办事的习惯。

很多矛盾是因为分配不均造成的,所以,设计合理的分配机制就非常重要。各方按照所提供的资源,确定应当得到的权益,在一致认可的前提下,按照约定进行分配,就会减少彼此之间的矛盾。规则一旦制定,尽量不要因为人情的因素去突破它,否则会降低规则的权威性。

要信守诺言。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轻易许诺,否则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在跟人合作时,要充分考虑潜在的风险以及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并将信息,特别是风险有关的信息,及时、充分地与对方沟通,以避免将来危害发生时,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要善于利用组织关系解决人事之间的矛盾。把双方的关系放到组织体系当中,找出与事件有关联的人,以及他们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分清责任和立场,在遵守组织原则的基础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限制那些制造矛盾,挑起事端的人,有理、有力、有节地解决问题。

处理问题要讲究效率。培养和提高办事能力,也可以减少矛盾的发生。

做事情要把握好时机,注意分寸和火候。时机不成熟时不要轻举妄动,以免泄露天机。遇到问题时要冷静,“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要善于在早期发现问题,并将之消除,“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版本说明

以下是关于《道德经》版本以及编注者王弼的一些背景情况的介绍,相关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据统计,清代之前,《道德经》版本有103种之多。古书在上千年的传抄、刻印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迄今为止,校订本共三千多种。目前,学术界较为重视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个抄本,称为帛书甲本、乙本。帛书道德经,早王弼本400余年,近些年许多学者推崇帛书,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道德经》版本,是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本。

本书所依据的是王弼注的版本。

王弼(226~249),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字辅嗣,山阳郡(今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又说为今山东金乡县西北人。

王弼出身官僚世家,其曾外祖父是东汉末号称“八俊”之一、身为荆州牧的刘表。据《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博物记》和《博物志·人名考》、《王弼别传》等记载,东汉末年大乱中,弼祖父王凯与其族弟王粲避乱荆州,依附刘表,刘表重粲之才。欲以女妻之,而又嫌其形貌丑陋,非女婿才,将女嫁给王凯。凯有风貌。凯生子业,业生弼。弼为刘表之曾外孙。

王粲于建安二十二年(217)从曹操征孙权,病死途中,而粲之二子又坐罪处死。粲绝嗣后而以王业为继嗣。王粲又成了王弼的继祖父。王粲是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才学出众,少年成名。十四岁至长安受到著名文学家、大学者蔡邕礼遇,即将家藏书籍文章万卷送给了王粲。装载数车的书籍,后来全为王业所有。这对王弼的成长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

王弼的家庭祖风对王弼的成长也有重大影响。其六世祖王龚,名高天下,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五世祖王畅为汉末“八俊”之一,官至司空,亦列“三公”;其父王业,官至谒者仆射,再加上继祖王粲的文学地位,都会对王弼成长产生极大的有利影响。

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何晏曾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注引何劭《王弼传》)据何劭《王弼传》载,王弼十多岁时,即“好老氏,通辩能言”。他曾与当时许多清谈名士辩论各种问题,以“当其所得,莫能夺也”,深得当时名士的赏识。

王弼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正始中,大将军曹爽擅权,王弼补台郎。正始十年(249),曹爽被杀,王弼受案件牵连丢职。同年秋天,遭疠疾亡,年仅二十四岁。

王弼人生短暂,但学术成就卓著。他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数种。但其成就,不在于著述数量,而在其质量,在于其创见。他注《周易》一改汉人支离烦琐的传统方法,不用象数,而用《老子》,以老子思想解《易》,并阐发自己的哲学观点,在学术上开一代新风——“正始玄风”。王弼的易学观体系庞大,内容深奥。

王弼综合儒道,借用、吸收了老庄的思想,建立了体系完备、抽象思辩的玄学哲学,其对易学玄学化的批判性研究,尽扫先秦、两汉易学研究之腐迂学风,其本体论和认识论中所提出的新观点、新见解对以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王晓毅先生给的评价是:王弼在哲学上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虽然他像流星一样匆匆闪过,只生活了二十三个春秋,却以其不可思议的天才智慧之光,照亮了整个时代,指明了魏晋玄学的理论航向”。

在《道德经》通篇主旨的把握,章句的划分,字词的解释等方面,本人并不是机械地翻译作者或者注者的原文,而是结合了个人的一些理解和领悟,与历代注者和大家的见解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本人学问浅薄,在古代哲学和训诂学方面几乎一无所知。大胆地发表了一些心得体会,只是为了向朋友们介绍圣人老子的著作,以引起大家的兴趣。受自身格局所限,书中难免会有牵强附会,错漏百出的情况,本人诚心欢迎有关专家给以严厉的批评和指正。

感谢

本书的出版,要多多感谢老牛的父亲牛先生。感谢先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多次在确定版本,措辞语法等方面给与我耐心细致的指导。最可贵的是,先生用了数月的时间,先后三次亲自为本书抄录《道德经》原文。

先生先将《道德经》中所涉及的文字以硬笔书法抄录下来,再一一对照地设计每一个字的草书写法,以确保相同的字都有不同的写法,最后,才按照设计好的方案书写到宣纸上去。在我看来,先生严谨务实的工作本身,即为“道生德畜”精神的具体体现,实在是晚辈们学习的榜样。

同类推荐
  • 原本大学微言(上)

    原本大学微言(上)

    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大学》是二程及朱熹对原本《大学》改编、注解而成的。南先生认为《大学》原文本来就是儒家追求“内圣外王”之道的集中表述,逻辑严密,文气通顺,粲然可观,不必加以篡改。为了向大众揭示原本《大学》短短千余字中所包含的微言大义,先生特依据西汉小戴所传曾子《大学》原经,对其本旨重新加以阐释,内容包括《大学》的价值,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修养工夫,“格物”至“正心”的内圣(明)之学,“修身”至“治国”的外王(用)之学,内外兼修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教训,王朝更替与儒学的演化,中外文化的反思与前景,等等,旁征博引,融会古今,取精用宏,妙语连珠。
  •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爱哲学就是爱智慧,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正如西方中世纪伟大哲学家阿伯拉尔所说,“寻找,你将会发现;走近,它向你敞开。”那些天才哲学家的天才思想犹如百年难遇的流星,不经意间就点亮了彻暗的夜空,打开我们无数的困惑,让我们豁然开朗。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你就懂得了智慧,懂得了人生。
  •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是20世纪最伟大的灵修大师,他一生致力引导人们点亮自性之光:认识自我,旨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自由境界。在本书中,我们撷取克里希那穆提思想中的精粹,在其的引导下深入探讨与心灵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心灵送去一星火种,点亮人类的自性之光。
  • 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先介绍推理,后介绍论证,系统论述了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在推理部分,先考察演绎推理再考祭归纳推理,先考察简单句的推理,再考察复合句的推理,最后是考察如何推出结论的一些重要方法。在论证部分,先考察对论证的削弱、加强和假设,后考察解释和评价,最后考察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 走近孔子

    走近孔子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儒家学派的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但在某种意义上说,却也在有意或无意间造成了偏离,也变得僵化。当我们今人剥开它在外面固化的硬壳后,却可以发现其核心的东西——孔子的思想,其实是富有多么鲜活的务实精神与人性表达的意义。比如在孔子那里,礼仪的本质特征和终极目的,不是人性的泯灭而是弘扬;孔子也不讳言自己求富贵的愿望,以及孔子对“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勇武血性的颂扬,等等。本书就是一部力图将历史与当代接轨,立足于当下社会的现实和中西文化参照对比来解读和还原孔子思想的哲思随笔著作,作者以清新隽永而又饱含理性情感与思辨精神的文字,对承载孔子的儒学思想的《论语》等著作进行探赜发微,对其所蕴含着的人生价值、生活哲理、社会伦理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从一般道理进入智慧层面,赋予孔子思想崭新的价值观照,是一部能够直抵孔子内心的作品。翻开书的当下,你会被作者创造性的解读所吸引,在书中遇见孔子,走近孔子。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步步婚宠:季少追妻不要停

    步步婚宠:季少追妻不要停

    本年度最悲催没有之一,被哥哥联合男友一起背叛,父亲尸骨未寒,大哥便诡计上线,又迷糊生下大金主的孩子……她冷念的人设可不是傻白甜!怎么一个个的都来骗她?“boss,夫人生气了,说您骗她……”“告诉夫人,我还会继续骗她,期限一辈子。”
  • 树木与树叶

    树木与树叶

    若山牧水作品的主题为歌颂自然美、旅途、恋爱和酒,整个《树木和树叶》系列共37篇长短不一的短歌和散文组成,挑选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自然美和旅途)且短歌或俳句篇幅较少的文章做成一部散文集。笔触清新,对景物的描写如诗如画。
  • 仙在囧途:天上掉下个仙妹妹

    仙在囧途:天上掉下个仙妹妹

    她真是倒霉透了,力量最薄弱的时候一脚踩空,掉下天庭也就算了,还被一支不知从哪儿来的箭穿肩而过,还好还好,遇到个漂亮的小正太恩人救了她。呃,虽然面冷,总是讽刺她,但心地还是很好的。本以为这只是生命中的一次小插曲,没想到,十年后,她因与电之子的一个赌约,再次重返人间,阴差阳错中,又遇上了‘他’
  • 广异记

    广异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教授是个小可爱

    教授是个小可爱

    简介无能,精彩于文。前世,她家庭工作双失意;再来一世,她能否意识到自己的缺陷,改变自己,走向幸福的彼岸。顾清风新来的小助理能力太强,深得顾清风心。只是当顾清风刚意识到自己对小助理的心思时,这小助理怎么就辞职当上副教授了?看温柔如斯顾清风如何步步为营诱拐超甜女教授。“我相信爱情,但是我认为它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可是我早已对你倾心,只要你主动一点,我们就有故事。”
  • 红楼庶长子

    红楼庶长子

    穿越成贾政小妾周姨娘早夭的儿子身上,凭借几个小金手指,把红楼世界闹了个天翻地覆。新书大家支持一下,已经有几十章了,无聊的可以去看一看,《聊斋路长生志》,主角穿越到了聊斋的世界,然后凭借聊斋世界的资源以及现代社会的知识,慢慢的走上了一条长生之路。
  • 故里眼中有长安

    故里眼中有长安

    【甜宠加点虐】【连载中】她永远属于他,他的世界中全部是她因为长安归故里,故里有长安。【青梅竹马】√【甜宠】√【甜虐】√禁止谩骂√作者很懒,但至少一天一章
  • 极品美男:丫头我们好好爱

    极品美男:丫头我们好好爱

    她不知道熬了多少个通宵,才完成的1000个纸和鹤,365个幸运星(1000个纸鹤和365个幸运星,分别是一生平安,每年365天天天幸运,是对自己喜欢的人最深的祝福)42朵玫瑰(有红黑黄粉四种颜色,分别采用了哲龙和一梦生日的四个数字,代表永远的生日礼物。)还有很多他喜欢的歌星的专集和图片,她不想错失他……或许,她希望彼此还是朋友,不,是恋人也不一定,只是秋天的遇见,仿佛早就注定是无言的结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