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00900001225

第1223章 以小博大

十一月二日下午,沈溪领兵进驻居庸关。

拿下对鞑靼亦不剌部的关键一仗后,此时沈溪距离京城仅有咫尺之遥,不过当前他要面对的,不单是鞑靼自京师派出准备绕道居庸关内发起进攻的数千兵马,还有京城周边鞑靼汗部连同草原各部族十余万大军。

沈溪刚带着大队人马顺着驿道来到关口,隆庆卫指挥使李频已亲自出迎。之前出关时李频见到沈溪虽无比恭敬,但还保持起码的矜持,但此番他见到沈溪,干脆单膝下跪迎接。

李频低眉顺眼地道:“末将李频,参见沈中丞!”

居庸关关口狭窄,此时沈溪所部兵马正源源不断入关,没有将士在关口停顿,沈溪觉得自己停留在这里有些碍事,一摆手道:“起来吧,我们到城头叙话!”

李频起身后,恭敬地做了个请的手势:“沈中丞,请!”

之前沈溪只是途径居庸关的延绥巡抚,彼此没有统属关系,所以虽有文武之别,等级之分,但人格是平等的。现在鞑靼进犯京师,作为勤王兵马中官职最大的存在,沈溪已然对李频形成了统属关系,所以李频才会放下一切尊严,对沈溪的恭敬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沈大人连战连捷,令鞑靼数万兵马在宣府之地折戟沉沙,实乃大明之擎天玉柱,末将能在您麾下效命,是末将之幸!”

李频一边说一边在前面引路,领着沈溪登上居庸关北城头,居庸关外大好河山顿时映入眼帘。

沈溪举起亲卫送上的望远镜,向西北方眺望,十余里外的榆林堡地区尚有战火和硝烟的痕迹,失去人头的鞑靼人尸体到处都是,那儿正是之前连番大战之所,不过现在鞑靼亦不剌部已经四散逃亡,再也无法对居庸关产生威胁。

沈溪放下望远镜,交给身边的云柳,微微叹息:“贼寇尚在京畿地区肆虐,本官忧虑难安!”

李频恭维道:“沈中丞为国为民,实乃国之典范!”

说着,李频不断擦拭额头渗出的冷汗,沈溪斜眼打量他,只见李频额头汗大如珠,当下不解地问道:“天气如此寒冷,李将军为何大汗淋漓?”

李频面色发苦,心想:“沈大人领兵跟亦不剌部决战,我怕引火烧身,让居庸关守军不得越雷池一步,令沈大人以身犯险,好在沈大人吉人天相,这一场战居然打胜了,若沈大人追究,我这卫指挥使恐怕当到头了!希望沈大人大人有大量!”

李频苦笑:“末将得知沈大人一战功成,内心澎湃,这汗珠……不自觉便冒了出来。”

沈溪点头:“李将军忠心耿耿,难能可贵,本官麾下尚有李将军派去的援军,本官这里还要多谢李将军的信任!”

说着,沈溪拍了拍李频的肩膀,把李频吓得站都站不稳了,赶紧表态:“中丞大人说的哪里话,末将只是尽自己本份!”

这时远处传一声“呦呵”,因声音洪亮,让心情稍微放松下来的李频吓了一大跳,身体一个激灵,后退一步,只见一名彪形大汉扛着长柄大刀往城头而来,虽有段距离,但刚才那一声就好像在耳边喊一样。

李频正好奇这位是谁,便听那人说道:“师兄,那些鞑子我能杀的都杀了,还有些不能杀的,一并绑了押解进城里来,最可恨的是其中有我大明士兵,助纣为虐……师兄,我能宰了他们吗?”

李频暗忖:“这位是谁啊,块头如此大,看起来威武雄壮,但言辞间却憨厚朴实,听他的说辞,似乎跟沈大人关系匪浅?”

沈溪见李频有些诧异,随口介绍一句:“这位是王陵之将军!”

李频一愣,他哪里听说过什么王陵之,但他识相,赶紧换上一副“大名如雷贯耳”的神态,感慨道:“原来这位就是王将军,久仰久仰!”说着,李频上前,想跟王陵之勾肩搭背,但王陵之却不悦地拿下了大刀,横亘在两人间。

王陵之不喜欢跟陌生人走得太近,虎目圆瞪,刀口正对着李频,神色好似在说,哪里来的鸟人,居然如此不要脸地套近乎?

沈溪厉声喝道:“不得无礼!此乃居庸关关隘,而你面前这位乃是我大明堂堂的隆庆卫指挥使!”

王陵之这才想起自己在别人的地头,不好意思地放下大刀,向李频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之前的血战,王陵之冲杀在前,林恒尾随于后。王陵之所向披靡,鞑靼人很难挡住他一刀,基本是一个照面便被他砍于马下,鞑靼人见大明军队中竟然有如此绝世猛将,军心为之大乱。

王陵之率马队杀入鞑靼中军,把鞑靼人的阵势彻底搅乱,最后一刀把亦不剌部的大旗砍倒,鞑靼人士气全无,沈溪率主力趁机掩杀,终于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经此一役,鞑靼亦不剌部全军覆没,沈溪麾下兵马仅斩首便有三千,另有一千俘虏,其余鞑靼人四散逃离,基本上失去再战之力。

李频一脸尴尬,不敢走得太近,生怕这位威猛的王将军“失手”把他给剁了。王陵之大步来到沈溪身边,奏禀:“沈大人,你说我能不能把那些叛徒给宰了?”

有外人在场,王陵之学聪明了,不再师兄长师兄短的,而是称呼沈溪为“沈大人”。沈溪蹙眉道:“既然是俘虏,那就一切按规矩办事,交由朝廷处置,本官岂能擅自做主?你既完成本官交待的差事,等着领功受赏便可,其余之事,你无需过问!”

如果是别人说这话,王陵之一百个不服,但这话出自沈溪之口,那情况就不一样了。王陵之洒脱一笑:“沈大人说怎样就怎样,这位李将军,我之前莽撞无礼,这里给你赔罪了。接下来我尚有军务需要处理,先行告退。沈大人,我去了!”

沈溪摇着头,看着王陵之的背影,一直等王陵之下城头进入骑兵队伍并远去,这才收回目光,恰巧跟李频四目相对。

李频赶紧道:“中丞大人,下一步您……准备如何用兵,末将一切听从调度!”

沈溪嘴角微微上翘,隐隐有嘲讽之意:“李将军之前也说过会听从本官调遣,但为何……”

李频心想终于来了,沈大人怎么可能不追究责任?当下赶紧解释:“末将怕……居庸关有失,影响京城大局,未敢出兵相援!”

沈溪冷声道:“那李将军现在就不担心城塞有失?”

李频艰难地咽了口唾沫,战战兢兢道:“中丞大人将塞外的鞑靼兵马击溃,居庸关之危已解……末将愿在沈大人麾下担任一小兵,莫敢有违!”

这话说得中肯,沈溪点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本官之前得知李将军不肯调兵,以为李将军不配合本官的军事部署,如今听李将军的意思,才知道误会了!”

李频又开始抹冷汗,暗自庆幸,还好圆场话说得婉转,不然真要出事了。

沈溪再道:“如今京师危急,本官准备在居庸关稍作休整,等探明鞑靼兵马动向,便回京师勤王。到时候会连同李将军麾下兵马一道向京师进发,不知李将军是否愿意配合?”

李频本以为沈溪会先想怎么把居庸关南口外的数千鞑靼兵马击败再说,却没想到沈溪直接开口要带兵去京城,这大大超出他的预料,当下嗫嚅地问道:“沈大人,在昌平一线活动的鞑靼兵马……”

沈溪微微一笑:“不足为惧,李将军只管听从本官调遣,安排出兵便可!”

之前李频还信誓旦旦表示言听计从,但这会儿又犹豫起来,他对沈溪这个决定的感觉,是沈溪赌博刚赢了一场,他没跟着一起下注,现在沈溪准备要博一把大的,他跟不跟是个问题。

李频心中直嘀咕:“京师周边鞑靼兵马有十数万,居庸关内守军,加上沈中丞所部合计一处也不过才两万出头,如此往京城去,无异于螳臂当车,杯水车薪。我若听从沈中丞调遣,全军覆没,居庸关又有失,那我自己还有一家老小,不是要跟着陪葬?”

转念又一想,“沈中丞屡屡在危急关头化腐朽为神奇,就说这土木堡之战,谁都认为他必死无疑,结果他非但没事,还带着兵马杀回来,如果我不遵命,现在就会有大麻烦,指不定沈中丞为稳定军心,会在居庸关内做出什么祭旗之事,他乃三元及第的二品大员,文臣魁首,我不过是世袭的武将,如何能跟他叫板?”

最后李频终于打定主意,“反正这一切都是沈大人的主意,我听命而为,居庸关有失,那是沈大人调度无方,若遭遇战败,也非我之责,难道朝廷会追究不成?我便听从沈大人调遣,能得战功,说不定可名垂青史,这是我建功立业最好的机会!”

想到这里,李频不由心潮澎湃。

一个长城内关守将,原本没机会功成名就,封侯拜将,但现在有了沈溪,不可能的事情也有了指望,怎能让李频不动心?

“沈大人虽年轻气盛,但指挥作战无往而不利,我只求这一战能让我跟对庄,这就跟摇骰子一样,只要出个豹子,大获全胜,让我获得功名,就一生不愁,甚至几辈子享尽荣华富贵,怎么都值了!”

李频不但是个将领,还是个赌徒,当初他调拨兵马给沈溪,就有博弈心态,结果被他博对了一半。

现在还缺一半,他自然不会吝啬筹码,越是赌徒,关键时候却是想以小博大,在这种赌徒心理的促使下,他对沈溪进兵京师一事忽然信心百倍。

同类推荐
  • 狂秦

    狂秦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毕六王,一四海,逆古制,称皇帝,威震天下。废诸侯,立郡县,平百越,镇匈奴,功传万世。八荒之内,皇帝之土,六合之间,帝王之业。始皇帝如山巍峨,镇压这个时代。但人固有一死,帝陨之际,这个帝国将何去何从?当一个来自两千年后的灵魂出现在这个时代之后,帝国是分崩离析,还是万世绵延?历史会因此而改变吗?
  • 历史的乡愁

    历史的乡愁

    该作品是熊召政先生在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学府进行演讲的讲稿结集,涉及历史、文学、人生、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这些演讲,是作者多年来读书与思考的成果,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渗透着忧患的意识,比如作者对当今社会拜金主义的盛行、传统文化的断裂、敬畏感的丧失等社会问题的深切忧虑,传达出一位历史学家与作家的担当意识:让历史复活,使今天的人们能够从遥远的过去审视当下,洞察未来。
  • 北京往事

    北京往事

    本书作者用北京人特有的方位感,以时间为横轴,从远古的青铜时代到近现代的革命运动;以空间为纵轴,从中心的紫禁城到郊区的明十三陵,层层铺开,娓娓道来。
  • 俄罗斯通史:1917-1991

    俄罗斯通史:1917-1991

    本书以追求历史的原本和真实为职志,以历史发展的重要进程为线索,以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人物、重要事件和焦点问题为主题,即从沙皇俄国覆灭、十月革命爆发、苏俄政权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和集体化时期、苏联卫国战争、战后开启冷战、美苏全球争霸到最后的苏联解体,从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到最后的戈尔巴乔夫,条理清晰地叙述了1917年至1991年这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即苏联的历史。
  • 罗马奴隶主

    罗马奴隶主

    凯撒:“我来,我见,我征服(VENIVIDIVICI)。”李维:“前面那个谁,你挡着我的路了。”凯撒:“你是谁?”李维:“我是伟大的哲学家,罗马的慈父,欧罗巴之王,印度皇帝,日耳曼、耶路撒冷、亚美尼亚与本都征服者。”凯撒:“……”
热门推荐
  • 星辰如月

    星辰如月

    “放手吧”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好听。“为什么?”似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她的脸色煞白,“我……
  • 关羽外传

    关羽外传

    是个男人,就必定崇拜关羽,作者也不例外。那么,给你们一个不一样的关羽的故事看看,如何?
  • 卓越方法探寻(人生高起点)

    卓越方法探寻(人生高起点)

    人生的智慧丰富多彩,成功的方法许许多多,如果你想把握住未来的人生,那末,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就会裨益多多。这套《人生高起点:卓越人生素质培养文库》,将精彩的人生哲理、实用的人生途径、最有说服力的人生经验,尽收囊中,送给广大读者,目的就是启迪读者对人生的思索,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感悟,让读者在智慧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 卜子夏考论

    卜子夏考论

    本书稿在搜集传世古籍、出土文献、地方志书和家谱族志中所有关于子夏的资料,仔细研究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用共计四章十四节的篇幅,深入系统地研究、考证、论述了孔子高徒子夏的家乡人文地理,卜氏家学渊源,孔门求学经历;他在孔子逝世后“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传授《六经》“发明章句”,作《毛诗序》、《仪礼·丧服传》、《子夏易传》(至少为第一作者,其后学陆续有所补益)等经典的历史性业绩;特别是他参与主编《论语》总结孔子教弟子怎样做人的教育思想,全面继承和部分发展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由是论证子夏(还可以类推到曾参、子游等孔门高徒)实为中国教育史、中华文明史上承上启下的一流大师级人物。另:李慎明院长同意为其作序。
  • 佛说未曾有经

    佛说未曾有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翩翩公子不是人

    翩翩公子不是人

    这是一本男女主需要自己探索的重生的穿越的书
  • 让你感动的300篇小小说(影响一生的故事全集)

    让你感动的300篇小小说(影响一生的故事全集)

    本系列丛书从感动的视角出发,撷取生活中最受广大读者关注的亲情、友情、爱情、做人、沟通等几大方面的素材与故事,用最优美的语言传递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述生活中最正确的做人与做事箴言。
  • 蛤藻集

    蛤藻集

    《蛤藻集》是老舍的短篇小说集,创作于1936年。收入此集的有六短篇,一中篇;都是在青岛写成的。收录了《老字号》、《断魂枪》、《听来的故事》、《新时代的旧悲剧》、《且说尾里》、《新韩穆烈德》、《哀棨》等。
  • 武极破天传

    武极破天传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懵懂少年,肩负神圣使命,数次挽狂澜于既倒,虽徘徊于生死边缘亦无悔,只为那心中的守护。一路修道一路行,最终走到武道巅峰。莫言前路无知己,前路迷离知几许,莫道修行苦无尽,修行深处亦有极,功法没有最好的,却有最适合的,且看段云如何在不断的修行中完善自我,完善功法,完成那一个个常人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 The Homecoming

    The Homecoming

    Years after the events of Spencer's Mountain, Clay Spencer—Clay-Boy's father—fails to return home on Christmas Eve. Leaving his worried family to keep watch at the homestead, Clay-Boy takes to the snowy Virginia hills in search of his father. Along the way, he meets an irate deer, a threatening county sheriff, a congregation of African-American churchgoers, and two elderly women who happen to be bootleggers. The story of Clay-Boy's search for his father is told with warmth and intensity.Along with its prequel, Spencer's Mountain, The Homecoming was the inspiration for the popular television show The Waltons, which starred Richard Thomas, Andrew Duggan, and Patricia Neal, and ran for nine years between 1972 and 1981. Over fifty years after its publication, this novel still has the power to move and insp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