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21400000033

第33章

第七远行地

将释此地。五门如前。

一释地名目者。何故名为远行地。以此地行方便波罗蜜。以六地之中三空三昧。现无量无作智慧门。能入无量众生界。入无量教化众生业。入无量世界网。以无作智慧入一切世间。等众生行普令遍周故名远行地。为入世间行遍周广大故。名远行地。

二明此地修何行门者。此地修方便波罗蜜。以出生死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能入世间同众生之万行。然不离世间。不随生死。长大慈悲故名方便波罗蜜。

三明善财表法者。善财于此位所见知识在于佛会中者。明不离菩提体行众行故。名开敷树华者。表于无相妙慧之树开敷普贤行华。亦是开敷一切众生无明行树华令成普贤行华故。为表第七地成世间行成慈悲门令圆满故。其身在众宝树楼阁之内妙宝所成师子之座者。表众宝树是众行。明依报。以宝树成楼阁形明随行之智也。妙宝师子座者。表妙用无畏行也。善财得菩萨广大欢喜解脱者。明此地菩萨成就大慈悲行普能方便教化众生欢喜无厌故。不居染净故名为解脱。第七地是所施之教。此是七地中所行之行故。名自住处以表之也。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此地明处一切世间行方便利生不染世法解脱门。亦以善财所得菩萨广大欢喜解脱门是。如经云。此七地功用行满得入智慧自在行。又云。初地中缘一切佛法愿求满故。第二地离心垢故。第三地愿转增长得法光明法故。第四地入道故。第五地顺世所作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门故。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皆亦满足菩提分法故。又明从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故。第八地乃至十地。成就无功用行故。明第七地已前皆有功用。八地已去得无功用。

五随文释义者。二义如前。第一长科经意者。于此七地中。长科为十段。从是时大众心欢喜已下有二十四行颂。分为两段。第一是时大众心欢喜已下至瞻仰人尊愿闻法。有二十二行颂。明大众闻六地欢喜兴供分。第二时解脱月已下两行颂。明更请后地法门分。其义如文。第三尔时金刚藏菩萨已下一段。有五十行半经。明以十法修第七地向并初住第七地法分。第四尔时已下一段。有四十四行半经。明十种地中升进同异分。第五佛子已下一段。有七行半经。明十种善择三昧分。第六菩萨已下一段。有十二行半经。明从初地已来有三业胜二乘分。第七段有九行半经。明此地远离有无常行身语意业常入灭定而不作证分。第八段有十一行经。明以方便示入生死一切诸道而住佛法分。第九段有二十九行半经。明此位菩萨以愿力见佛广多及授职分。第十段中有四十二行颂重颂前法分。

第二随文释义者。于初长行第一段有五十行半经。约分为三段。一尔时金刚藏菩萨已下至住第七远行地有十八行经。明修十法入第七地向。二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下至以无功用心成就圆满有十五行经。明菩萨住第七地有二十种入众生界及一切法门教化众生分。三佛子菩萨以深智慧已下至皆悉圆满有十七行半经。明此位菩萨行十波罗蜜四摄四无量三十七道品一切菩提法分。如初段中。经云修空无相无愿三昧慈悲不舍一切众生者。明二乘修空自惑已灭无悲利生。净土菩萨修三空门。自惑已灭随愿生于净土。闻佛教化自力成已。方还秽国方便利生。然有秽土净土二障往来彼此。如三乘经中。余方菩萨来此娑婆闻法已还归本土者。是如此一乘教中菩萨。明从迷入法名为他方佛刹而来集会。悟已不云还归本土。明身土无二性故。此一段十八行经意。不离三空体以为万行故。意明六地已前三空成就出世圆满于七地中以三空成行满足世间慈悲行故。经云虽行诸佛平等而乐常供养佛者。明以法身无性平等而崇敬行遍周无限明寂用不碍也。虽入观空智门而勤集福德者。明以观空之智而行十波罗蜜门。虽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者。明无三界业而常生三界善行教化众生。虽毕竟寂灭诸烦恼焰而能为一切众生起灭贪嗔痴烦恼焰者。明十使烦恼也。十使者。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身见七边见八见取九戒禁取十邪见。三界十使烦恼迷四谛及修道上烦恼。成一百二十八种烦恼。欲界四谛上各有十种烦恼。四谛上各有四十。以修道根本烦恼有六。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身见六边见。以为根本。欲界烦恼有四十六。自余见取戒取邪见疑。此四从六上起。非根本故。上二界各除嗔。余如欲界。从色界四谛上各有九。共有四十一。无色界四谛上各有九。共有四十一。合有一百二十八种。乃至八万四千烦恼。至随好品自明。如三乘中断烦恼。以身边邪见戒取见取。以此五见为利使。贪嗔痴慢疑五种。为钝使。五利使为见谛烦恼。五钝使为修道烦恼。五利使障见道。为有诸见不亡理不现前故。五钝使障修行者。随行事上数数习生。虽入见道。贪嗔痴等犹有习气为惯习未成故。须陀洹人断见谛烦恼尽。斯陀含阿那含断修道烦恼未尽。阿罗汉断三界见谛修道二种烦恼尽故。不生三界。三乘菩萨以空观折伏三界十使十缠烦恼。以修六波罗蜜。生于净土。亦云色界上别有十地菩萨报生之天。名摩醯首罗。亦说十地菩萨唯有无明住。地未断尽故。十缠者。一无惭二无愧三睡四悔五悭六嫉七姤八眠九忿十覆。此十缠随十使起。亦与十使作生起因。如一乘菩萨。从十信信自分别心。从如来智起。十住初心上即同初地。至第六住即同第六地。得入寂灭定。神通即如十住中第六海幢比丘是也。大意前之十住十行十回向三位总同。十地升进次第为体。总一切如来不动智为体。所有烦恼。以禅定力。起无作智力。一时普印同智体。过现未来三世一际。无有短长延促之相。下文更明大意。于一念之际。若见自心有成佛有未成佛作延促时分限量者。当知此人不成正见。如来智体未现前故。已上明断烦恼竟。经云虽知诸法如幻如梦如文自具而随心作业无量差别者。明以无体之智幻作诸行应众生心无量差别。虽知一切国土犹如虚空而能以清净妙行庄严佛土者。明业空境寂悲智报严悲智无依报相如影。虽知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其身者。明法身无相以净妄业。妄亡业谢。智境依正福相如净光影。不属有无之执。如华藏世界也。虽随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随众生意解分别以种种相种种时种种劫数而修诸行者。明法身智体无时无劫无三世体。为随一切众生业差别。有一切时劫差别。而为众生分别时劫差别而修行诸行。即如说三祇劫及三生一生一念及六十劫等是。菩萨如是十种方便慧起殊胜行。从第六地入第七地。明已前十法是入第七地向。已下名为住。第七地有二十种所入法门。如文自具。此菩萨作是念已下依前料文义。如经自具。

第二一段长行有四十四行经。约分为七段。一尔时解脱月已下至亦能满足有两行半经。明解脱月所问诸地满足一切菩提分法分。二金刚藏菩萨言已下至第十无功用行可有十行经。明答前所问十地已来。诸地解行差别分。三佛子譬如有二世界已下至乃能得过有五行半经。明此地菩萨以愿力故入染净二行。不住其中分。四解脱月菩萨言已下至超过人位有八行半经。明举喻况说此地所行染净二行非净非染分。五佛子菩萨亦复如是已下至得一切尽超过故可有六行经。明七地有功用行八地无功用行分。六佛子此第七地已下至不名无者有三行半经。明此地不名有烦恼不名无烦恼分。七佛子菩萨住此第七地已下至转胜圆满有九行半经。明拔世悉达为大明师分。于此四十四行半经中。从初尔时解脱月问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菩萨但于此第七地中满足一切菩提分法为诸地中亦能满足者。若以同相门中。总是一个如来根本普光明大智寂用无碍自体菩提。若望修行者进胜即异相门中总有五十种菩提随行差别。大体总相。但约此十地差别菩提。以为升进之大体。从此十种地中菩提。总以五种菩提。以为大体。五种菩提者。一空无相菩提。二普光明无依住智菩提。三大愿能起大智大悲广利众生菩提。四以其大悲能随染净不染净菩提。五智悲万行圆满无作菩提。夫菩提者。此云觉也。觉者普通众法无过也。云无上者。但一乘非三乘也。

一空无相菩提者。三乘及一乘共得。但以有大悲愿行无大悲愿行及广狭寂用不同大体同归无相。

二普光明无依住智。菩提者。唯一乘非三乘也。一乘菩萨十住之心。初住此智。名住佛所住生如来智慧家故。以此智地进修诸行。随差别智。随差别行。惯习浅深。安立十波罗蜜。五十重升进阶级。不离初心所得普光明无依住之智地。以智无体时亦无迁依本如是故。非情横有故。此明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者。得此地难故。如此经云。以践如来普光明地。此经法门以此智为发心修行之地体故。一切种种智海及万行海生在其中。

三大愿能起大智大悲广利众生菩提者。明诸法不自生者即藉大愿而起智成悲故。亦不从他生者。明智之及愿无自性故。不共生者。法无和合故。不无因者。要因愿起智行慈悲故。故云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以是三乘或滞寂。或但生净土。为无广大愿起智。成满法界虚空界等众生大悲故。或云以愿留惑住于娑婆者。但得法空无相菩提非得普光明智故。如三乘菩萨。虽有愿行。皆忻多劫成佛。不因此教刹那无时。又此八地菩萨无功之智现前。犹恐滞寂。以第八波罗蜜防之。又令亿念本愿故。又十方诸佛以三加七劝发令智不滞寂故。又十回向中有十种起智大愿门故。

四以其大悲能随染净不染净菩提者。明前六地行六波罗蜜得出世。间及世间并出菩提。至此第七地以出世间及世间并出菩提。用入世间。同一切凡夫事业。成大慈悲行。使普贤行得圆满故。虽同俗染以智无染性处世无著故。如莲华处水恒生水中不湿故。又以本愿处世利生以于智体无自贪世乐故。不乐爱慢憍世所荣奢故。又明智体无依无性能随大愿处于俗流不属染净而自在故。此之第七地法门非二乘所及。亦非行六波罗蜜忻厌烦恼菩萨所知。如下文。六通菩萨所不能知。为证漏尽通故。不能随于生死具普贤行满大悲故。为于生死有忻厌有疲劳乐生净土故。

五智悲万行圆满无作菩提者。若以总相同相门中。智体不异。时不异。即十住初心即总具。若以别相门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得一分如来同体大智。得一分如来同体之行。得一分如来回向大愿和融悲智圆满之门。从初地至第六地。依前三贤位中之法。长养成就令得出缠。虽有慈悲是愿令一切众生出世之悲。如第七地之悲。恒处世间。如莲华处水不湿。即明生死恒寂即从初发心已来依教而生得信顺非自分法尔而然故今至此第七地。将前出世解脱之心。方始处缠不污。为以创居同俗随悲愿力受生。从三空无作之门。始入世间同缠方便之行。犹有无作有作二种习气。仍在行有开发。是故善财表法善知识号开敷树华。为开敷智树万行之华令如普贤行海故。从兹入缠行华开发。至第八地第十地。悲智圆满任物利生无作方终。至第十一地。所利众生等同法界。随根随时现色身。无生不利。不为而用。不作而应。以普光明智不属方所同众生心任物现形无往来故。为普光明智与一切众生虚妄心是一性体故。故能知一切众生所作业行。随而应现故。经云初地中一切佛法愿求故者。明初地是缘地前三贤位中所安立佛果样式愿成彼故。非自行满故是愿求菩提如因满故。三乘佛果样式。在十地之后。此经佛果行样。在十地之前。乃至初会神天等众。总是第二地离心垢故者。明以上十善法身性戒以净诸妄故。第三地愿转增长得法光明者。明修上二界四禅八定得称理智净明故。得过三界心障碍故。入第九定故。第四地入道故者。明以修三十七品助菩提观令智眼净故。第五地顺世所作故者。明以法界自体无作定门能顺达世间技艺悉能了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门故者。明入智慧方便世间出世间法无不明故。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者。明第七地能入世间学普贤行故。已前诸地虽以普光明智为体。皆有学有解有行有忻上位法门。从第八地乃至第十地无功用行皆悉成就。第八地初得智慧无功用。第九地明无功用智说教自在。第十地明无功用中智悲总圆满故。同佛位故。第七地最为殊胜者。下文云功用行满故。明从六地无功用之智慧成有功之万行故。成普贤之行圆满至十地是此位中之果故。明因行难发果行易成故。如水入流任运至海。故何况此行不出海中。此第七远行地同十住中第七住休舍优婆夷行。八万四千那由他众生之行。我皆同之。亦如十行中第七行满足王以自化身示行杀害。亦如十回向中第七回向金刚山西见观世音菩萨。此第七地中行门。一一仿地前之解行样式。地前三位解脱行已周十地之中。蕴功成德。一如地前之果法也。地前果地。上行因。仿地前之果故。不同三乘立佛果在三祇之后也。若修行者善知教意。勿妄解佛心。如正修十住之因时。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一时总践。为于智境。智不异时不移。以一法界智印印之古今绝矣。还依六相之义。即但了因圆果无不备故。若望起智达缠。即以初发心住功高。若以大悲先首即第七住第七行第七回向第七地为胜。余皆任运满故。如经云。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处杂染一处纯净。是二中间难可得过者。明六地纯净第七地纯染。于此二位滞于染净难可得过。下文云。唯除菩萨有大方便神通愿力。已下如文自明。意明以大悲大智不离此二行教化一切众。生而令究竟成大菩提具一切智智。以加行智显发根本智。以根本智观照力。成差别智。解脱月菩萨言。佛子。此七地菩萨为是染行为是净行。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从初地至第七地所行诸行皆舍。离烦恼业分得平等未名超烦恼行。如轮王喻不离人位非有贫穷困苦所患。举喻如文具明大意。为得第六地中三空妙慧及根本智又加大愿力故。智自在故。不离人位不染世法。能同世事不垢不净故。以智无依恒不受垢。以垢无依不能染净。染净但为大悲缘起方便利生。八地会融功终无功之行一分自在。十地方终。若无七地有行有功无尽大智普贤大悲不可成办。是故净名经。对三乘出缠之种。说尘劳之稠是如来种故。亦说火中生莲华实可为希有。此为已得第六地已前出缠者说也。具缚之徒未可全登此迹余文如经自具诸禅者定也。三昧者无沉掉。三摩钵底者正受。诸法智相应故神通解脱者。以正受诸法智相应即得神通自在。名为解脱。

第三一段长行有七行半经。分为四段。一佛子菩萨住此地已下至净治此地有五行半经。明得十种三昧分。二是菩萨得此三昧已下有一行半经。明得十大三昧超过二乘地分。此应云超过三乘地。为此学三乘人等共译此经。不善知教意。但云超过二乘不云超过三乘。若也但过二乘者。如此经云。一切世间群生类。鲜有欲求声闻道。求缘觉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为甚难。若此地但超过二乘者。此四乘义若为安置。何得一部经义。前后义意不相贯通。只为三乘之种智。迷误显圣旨。后有善达君子。无依此言。应云超过三乘。不可云二乘也。经云菩萨住此地入菩萨善观择三昧者。明此位菩萨入观择诸三昧次第是色界定。是无色界是声闻是缘觉。是三乘定一乘定。善择义三昧者。明善简择世间义出世间义是正义是邪义。最胜慧三昧者。是一乘佛慧故。分别义藏三昧者。是小乘藏是大乘藏是一乘藏。如实分别义三昧者。如实知诸法不妄解故。善住坚固根三昧者。无退转故。智慧神通门三昧者。以此智慧能起种种神通法门故。法界业三昧者。心境动止无不真故。如来胜利三昧者。无心无思智随三世教化众生而无往来之相故种种义藏三昧者。都含万法无不达也。生死涅槃三昧者。明以涅槃常寂灭法而有生死。常以生死以为涅槃二俱无体性故。寂用一真故。无我无人智能随俗利群生故。已下总结。如文自具。

第四段中有十二行半经。约分为五段。一佛子菩萨住此地已下至法忍光明有两行半经。明此地菩萨无量身语意业皆无相行分。二解脱月已下至超过三乘耶可有两行经。是解脱月起问分。三金刚藏菩萨已下至一切三乘所不能及有二行半经。是金刚藏菩萨答所问分。四譬如已下至自力超过有二行半经。明举喻况说分。五一切菩萨已下出过一切三乘之上可有三行经。明此地菩萨是自力过三乘非是初地以来求大法超过故已。上十二行半经。意明此地菩萨无量身语意业自力超过三乘智。外修空但行六度菩萨及声闻缘觉折伏烦恼。现行不生。得变易生死生于他方。或云上方别有十地菩萨净土。如是三乘皆是如来权时。且免粗苦。方便安立非如此教依智发心。即此娑婆便为净国。华藏世界等遍虚空。净秽含容。一尘多刹。无有彼此往来等见。翻经之众未详佛意。误显圣旨云超二乘。后有学徒勿从此失。又明从初地已来至第六地是志求大法及愿力超过非是自力超三乘故。如文自明。

第五一段有九行半经。约分为五段。一佛子菩萨住此地已下至虽行实际而不作证有两行半经。明不住无行常行三业不证涅槃分。二解脱月已下至能入灭定有一行经。是解脱月起问分。三金刚藏菩萨言已下而不作证故可有两行经。明此位及第六地菩萨能入灭定而不作证分。四此菩萨名为成就不可思议已下至行于实际而不作证有两行经。明此位菩萨三业不思议不取证寂灭分。五譬如有人已下两行经。举乘船入海不遭水难喻自第六地已来及七地菩萨入灭定者非。如上界四禅四空息想证灭。亦非如罗汉厌苦修空。随空性灭悲智不生。如大虚空更无所作。乃至经劫不觉。头上系鼓不复闻。亦有化火自焚。入变易生死。亦非如缘觉观十二缘空。顺空想灭悲智不生。亦非如权教菩萨修六度。粗识已无细识犹在。随愿力故生于净土。或云报土在于色界已上。出过三界之身。为心有依止。净业为缘。所有生处还有依止。如此一乘中十住第六住中心。如海幢比丘。于经行道侧结跏趺坐。离出入息。随其身分对现色身。起化如云遍周刹海。此约根本普光明智自体寂用无限法界之门。不同三乘皆有业果报生依止处所。设为化事皆有分限。如此十地第六地。即以守护一切增长威力。明已能守护心城。非定乱所摄。所行世事是同事所须非自业有故。七地是有用有开发如前三空而起行故。是故善财此位中知识号开敷树华。明三空恒开发行华也。是故从第六地已来能入灭定。即十住第六住。以海幢比丘为样。自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每第六心总例然。设不入定者。即但明十住海幢为体。余后是海幢中大用。余意如经自明。已上一段明不证涅槃门。

第六佛子此菩萨得如是三昧已下一段有十一行经。以灭定方便起十种示现出过于世不舍乐法之心分。如经云。虽随顺佛智而示现入声闻辟支佛地者。明二乘人得果之后。厌患其所受父母分段胎生之身。自化其火自焚其身。入变易生死身。余如文自明。下文天者。已上欲界色界无色界天龙者。是世间诸龙。夜叉者。此云苦活。或曰祠察。或云捷疾。乾闼婆者。此曰食香。或曰寻香。神设乐求食。阿修罗者。此是天趣所摄。此云无天妙乐。迦楼罗者。此云悲苦声。以食龙在嗉中由活。有悲苦声。亦为宝翅鸟。紧那罗者此曰疑神。头上有角人见生疑。为人耶。为非人耶。摩睺罗者。此云胸腹行此是诸畜。是同龙辈。古云大蟒神人及非人。非人是鬼类。帝释此云能主。梵天王是初禅王。梵者净也。以过欲界名为净王明此位菩萨能遍同其类引之修学菩提福智而无乐着故。云不舍乐法之心。余如文自具。又明自忻后地未满须当勤心乐法也。

第七一段有二十九行半经。约分为六段。一佛子菩萨成就如是已下至余庄严具所不能及有十二行经。明此远行地得见多佛及供养闻法转增胜分。二菩萨住此第七地已下至一切众生诸惑泥潦有五行半经。明三乘之所不及分。三此菩萨十波罗蜜中已下至第七远行地有两行半经。明此地所修行门分。四菩萨住此地已下至一切智依止者有四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受职堪为众生依止求智分。五此菩萨若发勤精进已下有四行半经。明此菩萨以自精进力及愿所得法门三昧眷属之量分。六说颂中一段有四十二行颂。重明前法。如文自具。如炼真金转明净喻。第六地已前但明炼冶磨莹转令转明净者。为加戒定慧四念观十二缘观等净治智地今此地善入世间方便示现种种众生行皆能同事教化众生故。明以种种众妙宝间错庄严。明以净妙之智严种种众行。而庄严智地。互相显发更增明净。意明此地以普光明智。用严万行。以世间利益众生之行。起智用自在。彰智更明故。智不对万行而行者。智无大用。即三乘是也。万行不得智而行者。即有限碍。即人天外道善行故。余文如经自具。

同类推荐
  • 菩萨本缘经

    菩萨本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雪堂集

    雪堂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上巳日曲江有感

    上巳日曲江有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词莂

    词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三侠五义

    三侠五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七零小福妻

    七零小福妻

    重生一世,林多多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先当个万元户,然后,再和前世被她作天作地作没了的男人重做夫妻。至于拐卖她的养母,虐待她的养姐,挑拨离间的白莲花,各种极品一个也不放过!可是,半路冒出来个重生男,要抢她当老婆怎么破?沈明慈:媳妇儿不怕,老公教他重新做人!林多多:前夫,真香!
  • 苏北的姑娘

    苏北的姑娘

    感情里的失望是日积月累的,可真正放弃一个人,其实只需要一瞬间。能让一个男人掉眼泪的,恐怕只有初恋,这是一部纯文学小说,也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出于情节需要,小说有些内容是虚构的,故事的主人翁现在大概六十多岁了吧。这部小说酝酿了一年多了!
  • 土耳其通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土耳其通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从强极一时的奥斯曼帝国到“病夫”再到现代的土耳其共和国,本书让我们详尽了解这个既东方又西方的国度。贯穿古今、脉络清晰、内容翔实。
  • 让我当个小地主

    让我当个小地主

    上辈子只是个弃婴,磕磕绊绊四十年,好不容易成了主厨,结果穿了!穿就穿吧,成了一家子的掌中宝,就当是老天爷给咱的补偿了。听说女子十八不嫁要交税,要不养个忠犬?结果忠犬跟隔壁姐姐跑了。好吧,忠犬太年轻,找个成熟稳重的,结果跟着有权有势的跑了。没关系,姐也是有身份的,就是没告诉而已,打脸了吧……喂,那个嘴毒死人脸木头,你说啥?要娶我?姐又不是受虐狂……
  • 中国智慧故事全集

    中国智慧故事全集

    走进五彩斑谰的故事世界,品味发人启悟的智慧甘泉。凝练千年思想精华的经典智慧书,开启一生成功思路的宝贵箴言录。
  • 重生之抄袭歌星

    重生之抄袭歌星

    那一年,夏天,身穿病服的张天,从医院跑了出来。流落在广场上。二天,无人管,无人敢管。要饿死的张天,开始嗷嚎哭泣,在众人围观中,要清唱自己喜欢的歌曲。歌声感人,潸然泪下,从此...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的人生,开始了。东风吹破少年梦,生活磨灭少年心。当你轻易得到常人付出一生才能得到东西时,张天迷茫了......
  • 从火影开始的主神聊天群

    从火影开始的主神聊天群

    已经在火影世界生活了两年的龙轩,终于开启了属于自己的金手指。黑崎一护与火拳艾斯并肩作战,女妖战机与须佐能乎大战魔兽,当宇智波被灭族的前一刻,T-1000将宇智波全部带走,当火拳艾斯在海军总部面临行刑时,恶魔猎人带着维京战机从天而降,当蓝染在虚圈称王时刻,战列巡航舰折跃而来,上面还带着恶魔猎手,火拳艾斯,宇智波鼬,……ps作者喜欢单女主,所以没有太多人物情感。(有我也写不出来!)
  • 色彩心理学

    色彩心理学

    本书重点讲述了色彩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知识和应用,比如在儿童的世界里、日常健康饮食、读心识人、人际交往、职场技巧、心理保健等方面,其中总有些领域是你感兴趣的。作者将带你走进一个由色彩构成的缤纷世界之中,带你领略色彩的魔力。如果你对色彩感兴趣,如果你对心理学也相当喜欢,那就翻开这本书吧!一起来探究色彩心理学的秘密。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神探刘曦

    神探刘曦

    新文此案不关风与月已经上线,大家多多支持古代推理文,看女捕头如何断案,有小虐,有小宠。容侦远远地看着这一切,他拉着全京城的人演了一出大戏,两个极致的交界线,就那样呈现在他眼前。一边龙舟比赛的鼓点声,百姓的呐喊声,生机勃勃,热闹非凡。一边血流成河,迎凤楼坍塌压住的人,嘶哑地呼救,嚎啕地大哭,满地狼藉,哀声一片。两边地声音夹杂在一起,像是一篇世纪乐章,他把两个完全不同的,那么紧张的时刻的画面刻画在了一起。年少有为的将门公子,多面的江湖奇侠,罪该万死的宦官,以及当年事件的所有关系人…………前面写得不好,还请大家多多担待,后面还是可以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