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96000000001

第1章 敘

吾始祖傳教大師之航海求法于唐也。其所傳者三。曰台教。曰密乘。曰禪門。此時本邦唯有華嚴.唯識等教。而未曾知法華妙旨.密乘奧義。故專主張台教.密乘。而禪門但列相承譜而已。古稱三藏十二分如畵龍。直指之旨如點睛。其龍未成。何處復施其睛乎哉。慈覺.智證相嗣入于支那。亦惟從事台.密。禪門旁參已。於是圓頓之旨.三密之宗。光被四海。其教大備矣。後三百餘年。而龍已成矣。其睛可點也。乃覺阿.榮西.道元之徒。俱出乎本宗。能體始祖相承之意。乃入宋入元。嗣法傳心。歸以舉唱。時至機熟。風靡寰區也。由是觀之。則本邦之禪。發源于傳教。分委于慈覺.智證.覺阿。波及于榮西.道元。乃遂滙歸于諸大宗匠耳。予教門種艸誦法傳教者也。而私淑直指之旨。欲順相承譜。故遊乎吾門士每有禪機。輙使勸參宗乘。亦仰左溪激永嘉之高蹤也。古人曰。禪者教之綱。教者禪之網。豈惟有禪綱而無教網可乎哉。豈惟有教網而無禪綱可乎哉。夫禪有教而證悟其密矣。如臨濟機用則非鹵莽也。教有禪而作略斯活矣。如四明垂示則非按排也。故禪者須達教。教者須參禪也。而後世不知三學一源。甚則至分河飲水。可歎哉。禪人芳公。持傳教請來曹溪大師別傳來。請作之序。予覩此勝舉。乃言始祖所相承并所蘊于懷者。以為之序。此傳與壇經等二三所出入者。具于芳公之跋。故不贅乎此云。

寶曆十二壬午夏 金龍沙門 敬雄 謹撰

唐韶州曹溪寶林山國寧寺六祖慧能大師傳法宗旨。并高宗大帝 敕書兼賜物改寺額。及大師印可門人。并滅度六種瑞相。及智華三藏懸記等傳。

梁天監壬午九年正月五日時。婆羅門三藏。字智藥。是中天竺國那爛陀寺大德。辭彼國王。來此五臺山禮謁文殊。時弟子數十侍從。三藏博識多聞。善學經論星象之學。志弘大乘。巡歷諸國。遠涉滄波。泛舶至韶州曹溪口村。謂村人曰。看此水源必有勝地。堪為沙門居止。代代高僧不絕。吾欲尋之。行至曹溪。勸村人修造住處。經五年。號此山門名寶林寺。人天所敬。海內歸依。至天監五年二月十五日 敕天下名僧大德。令所在州縣進入內道場供養。時韶州刺史侯公表進三藏入內。使君問三藏云。何以名此山門為寶林耶。答曰。吾去後一百七十年。有無上法寶於此地弘化。有學者如林。故號寶林耳。三藏四月初得對奏。為寶林寺敕賜田五拾頃。至天監十年。三藏入臺山却還本國。至隋大業十三年。天下荒亂。寺舍毀廢。至天平元年。樂昌縣令李藏之請寶林額於樂昌靈溪村置寺。至咸亨元年時。惠能大師。俗姓盧氏。新州人也。少失父母。三歲而孤。雖處群輩之中。介然有方外之志。其年大師遊行至曹溪。與村人劉志略結義為兄弟。時春秋三十。略有姑出家。配山澗寺。名無盡藏。常誦涅槃經。大師晝與略役力。夜即聽經。至明。為無盡藏尼解釋經義。尼將經與讀。大師曰。不識文字。尼曰。既不識字。如何解釋其義。大師曰。佛性之理。非關文字能解。今不識文字何怪。眾人聞之。皆嗟歎曰。見解如此。天機自悟。非人所及。堪可出家住此寶林寺。大師即住此寺。修道經三年。正當智藥三藏一百七十年懸記之時也。時大師春秋卅有三。後聞樂昌縣西石窟有遠禪師。遂投彼學坐禪。大師素不曾學書。竟未披尋經論。時有惠紀禪師誦投陁經。大師聞經歎曰。經意如此。今我空坐何為。至咸亨五年。大師春秋卅有四。惠紀禪師謂大師曰。久承蘄州黃梅山忍禪師開禪門。可往彼修學。大師其年正月三日。發韶州往東山。尋忍大師。策杖塗跣。孤然自行。至洪州東路。時多暴虎。大師獨行山林無懼。遂至東山見忍大師。忍大師問曰。汝化物來。能答曰。唯求作佛來。忍問曰。汝是何處人。能答曰。嶺南新州人。忍曰。汝是嶺南新州人。寧堪作佛。能答曰。嶺南新州人佛性與和上佛性有何差別。忍大師更不復問。可謂自識佛性。頓悟真如。深奇之奇之。忍大師山中門徒至多。顧眄左右。悉皆龍象。遂令能入厨中供養。經八箇月。能不避艱苦。忽同時戲調。嶷然不以為意。忘身為道。仍踏碓。自嫌身輕。乃繫大石著腰。墜碓令重。遂損腰脚。忍大師因行至碓米所。問曰。汝為供養。損腰脚所。痛如何。能答曰。不見有身。誰言之痛。忍大師至夜。命能入房。大師問。汝初來時答吾嶺南人佛性與和上佛性有何差別。誰教汝耶。答曰。佛性非偏。和上與能無別。乃至一切眾生皆同。更無差別。但隨根隱顯耳。忍大師徵曰。佛性無形。如何隱顯。能答曰。佛性無形。悟即顯迷即隱。于時。忍大師門徒見能與和上論佛性義。大師知諸徒不會。遂遣眾人且散。忍大師告能曰。如來臨般涅槃。以甚深般若波羅蜜法付囑摩訶迦葉。迦葉付阿難。阿難付商那和修。和修付憂波掬多。在後展轉相傳西國。經二十八祖至於達磨多羅大師。漢地為初祖。付囑惠可。可付璨。璨付雙峰信。信付於吾矣。吾今欲逝。法囑於汝。汝可守護無令斷絕。能曰。能是南人。不堪傳授佛性。此間大有龍象。忍大師曰。此雖多龍象。吾深淺皆知。猶兔與馬。唯付囑象王耳。忍大師即將所傳袈裟付能。大師遂頂戴受之。大師問和上曰。法無文字。以心傳心。以法傳法。用此袈裟何為。忍大師曰。衣為法信。法是衣宗。從上相傳。更無別付。非衣不傳於法。非法不傳於衣。衣是西國師子尊者相傳。令佛法不斷。法是如來甚深般若。知般若空寂無住即而了法身。見佛性空寂無住是真解脫。汝可持衣去。遂則受持不敢違命。然此傳法袈裟是中天布。梵云婆羅那。唐言第一好布。是木綿花。作時人不識。謬云絲布。忍大師告能曰。汝速去。吾當相送。隨至蘄州九江驛。忍大師告能曰。汝傳法之人。後多留難。能問大師曰。何以多難。忍曰。後有邪法。競興親附國王大臣。蔽我正法。汝可好去。能遂禮辭南行。忍大師相送已。却還東山。更無言說。諸門人驚怪問。和上何故不言。大師告眾曰。眾人散去。此間無佛法。佛法已向南去也。我今不說。於後自知。忍大師別能大師。經停三日。重告門人曰。大法已行。吾當逝矣。忍大師遷化。百鳥悲鳴。異香芬馥。日無精光。風雨折樹。時有四品官俗姓陳氏。捨俗出家事和上。號惠明禪師。聞能大師將衣鉢去。遂奔趂南方。尋至大庾嶺見能大師。大師即將衣鉢遂還明。明曰。來不為衣鉢。不審和尚初付囑時更有何言教。願垂指示。能大師即為明禪師傳囑授密言。惠明唯然受教。遂即禮辭。明語能曰。急去。急去。在後大有人來相趂逐。能大師即南行。至來朝果有數百人來。至嶺見明禪師。師曰。吾先至此。不見此人。問南來者亦不見此人。患脚計未過。此諸人却向北尋。明禪師得言教。猶未曉悟。却居廬山峯頂寺。三年方悟密語。明後居濛山。廣化群品。能大師歸南。略至曹溪。猶被人尋逐。便於廣州四會懷集兩縣界避難。經于五年。在獵師中。大師春秋三十九。至儀鳳元年。初於廣州制旨寺。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法師是江東人也。其制旨寺是宋朝求那跋摩三藏置。今廣州龍興寺是也。法師每勸門人商量論義。時囑正月十三日懸幡。諸人夜論幡義。法師廊下隔壁而聽。初論幡者。幡是無情。因風而動。第二人難言。風幡俱是無情。如何得動。第三人因緣和合故合動。第四人言。幡不動。風自動耳。眾人諍論暄喧不止。能大師高聲止諸人曰。幡無如餘種動。所言動者。人者心自動耳。印宗法師聞已。至明日講次欲畢。問大眾曰。昨夜某房論義。在後者是誰。此人必稟承好師匠。中有同房人云。是新州盧行者。法師云。請行者過房。能遂過房。法師問曰。曾事何人。能答曰。事嶺北蘄州東山忍大師。法師又問。忍大師臨終之時云佛法向南。莫不是賢者否。能答。是。既云是。應有傳法袈裟。請一蹔看。印宗見袈裟已。珍重禮敬。心大歡喜。歎曰。何期南方有如是無上之法寶。法師曰。忍大師付囑如何指授言教。能大師答曰。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無為.無漏。法師曰。如何不論禪定.解脫.無漏.無為。能答曰。為此多法不是佛性。佛性是不二之法。涅槃經明其佛性不二之法。即此禪也。法師又問。如何佛性是不二之法。能曰。涅槃經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世尊。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為當斷善根。佛性改否。佛告高貴德王菩薩。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之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故不斷。名為不二。又云。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無二。能大師謂法師曰。故知佛性是不二之法。印宗聞斯解說。即起合掌。虔誠願事為師。明日講次告眾人曰。印宗何幸。身是凡夫。不期座下法身菩薩。印宗所為眾人說涅槃經猶如瓦礫。昨夜請盧行者過房論義猶如金玉。諸人信否。然此賢者是東山忍大師傳法之人。諸人永不信。請行者將傳法袈裟呈示諸人。諸人見已頂禮。咸生信重。儀鳳元年正月十七日。印宗與能大師剃髮落。二月八日於法性寺受戒。戒壇是宋朝求那跋摩三藏所置。當時遙記云。於後當有羅漢登此壇。有菩薩於此受戒。今能大師受戒應其記也(出高僧錄)。能大師受戒和尚西京總持寺智光律師。羯磨闍梨蘇州靈光寺惠靜律師。教授闍梨荊州天皇寺道應律師。後時三師皆於能大師所學道。終于曹溪。其證戒大德。一是中天耆多羅律師。二是密多三藏。此二大德皆是羅漢。博達三藏。善中邊言。印宗法師請為尊證也。又蕭梁末有真諦三藏。於壇邊種菩提樹兩株。告眾僧曰。好看此樹。於後有菩薩僧於此樹下演無上乘。於後能大師於此樹下坐。為眾人開東山法門。應真諦三藏記也(出真諦三藏傳)。其年四月八日。大師為大眾初開法門曰。我有法。無名無字。無眼無耳無身無意。無言無示。無頭無尾。無內無外亦無中間。不去不來。非青黃赤白黑。非有非無。非因非果。大師問眾人此是何物。大眾兩兩相看。不敢答。時有荷澤寺小沙彌神會。年始十三。答。此之佛之本源。大師問云。何是本源。沙彌答曰。本源者諸佛本性。大師云。我說無名無字。汝云何言佛性有名字。沙彌曰。佛性無名字。因和上問。故立名字。正名字時。即無名字。大師打沙彌數下。大眾禮謝曰。沙彌小人。惱亂和上。大師云。大眾且散去。留此饒舌沙彌。至夜間。大師問沙彌。我打汝時。佛性受否。答云。佛性無受。大師問汝。知痛否。沙彌答知痛。大師問。汝既知痛。云何道佛性無受。沙彌答。豈同木石。雖痛而心性不受。大師語沙彌曰。節節支解時不生嗔恨。名之無受。我忘身為道。踏碓直至跨脫不以為苦。名之無受。汝今被打。心性不受。汝受諸觸如智證得真正受三昧。沙彌密受付囑。大師出家開法受戒。年登四十。印宗法師請大師歸制旨寺。今廣州龍興寺經藏院是大師開法堂。法師問能大師曰。久在何處住。大師云。韶州曲縣南五十里曹溪村故寶林寺。法師講經了。將僧俗三千餘人送大師歸曹溪。因茲廣闡禪門學徒十萬。至神龍元年正月十五日 敕迎大師入內。表辭不去。 高宗大帝敕曰。 朕虔誠慕道渴仰禪門。召諸州名山禪師集內道場供養。安秀二德最為僧首。 朕每諮求。再推南方有能禪師密受忍大師記傳。傳達磨衣鉢。以為法信。頓悟上乘。明見佛性。今居韶州曹溪山。示悟眾生即心是佛。 朕聞如來以心傳心。囑付迦葉。迦葉展轉相傳。至於達磨教被東土。代代相傳至今不絕。師既稟承有依。可往京城施化。緇俗歸依。天人瞻仰。故遣中使薛簡迎師。願早降至。神龍元年正月十五日下。

同类推荐
  • 唐诗鉴赏大辞典(上)

    唐诗鉴赏大辞典(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办案要略

    办案要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上洞玄灵宝诚业本行上品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诚业本行上品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古书隐楼藏书

    古书隐楼藏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代理主神

    代理主神

    稀里糊涂地被主神雇佣了…我真的不会绘制地图…也不懂怎么培养出三好轮回者…
  • 重生西游之道途

    重生西游之道途

    大道三千,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遁去其一,衍一,衍二,衍三,衍万物,道火不熄,处处皆道。
  • 美漫之超能健身房

    美漫之超能健身房

    快银和闪电侠,谁跑的更快?绿巨人和红灯军团,谁更愤怒?奥创和天网,谁的运行速度更快?神奇先生和草帽路飞,谁的身体拉的更长?奇异博士和邓布利多教授,谁才是魔法大佬?自从卡尔那家:能够开启异世界通道的健身房开业后,这一切都有了答案。但是,毒液和寄生兽相爱是什么鬼?x教授领养贞子又是什么骚操作?还有沙人,你怎么就成了守鹤人柱力了呢?灭霸,好好收集你的无限宝石不好么,为什么要和孙悟空抢七龙珠啊…ps:一切时间线以本书为准!ps:欢迎加入超能俱乐部,企鹅群号808341613
  • 鲁滨逊漂流记(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鲁滨逊漂流记(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本书是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的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在西方文学史上, 鲁滨孙的形象众所周之, 他航海遇险, 一个人漂流到南美洲某荒岛, 靠着双手和工具, 造房子, 修田地、种粮食, 养牲畜, 还从土著的刀下救了一个人, 取名礼拜五, 收为自己的奴隶……鲁滨孙用28年的时间把荒岛建设成为一个世外桃源, 最后又奇迹般地回到欧洲, 成为巨富。
  • 历命书

    历命书

    世间经历,源于命。改写过去、预知未来、将曾经的不甘与不齿全都化为灰烬、称霸这世间……“忽如一日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桃界边沿的未明林中存着一本足以满足那些贪念的历命书……言则,一场经书争夺之战已然待命弦上……力挽狂澜的少女将如何书写这最后的结局?一场阴谋正在酝酿当中……
  • 欢遇时光

    欢遇时光

    第一次见面就借着童言无忌大胆宣誓主权,往后可得要小心着。
  •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无量寿经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无量寿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百题问答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百题问答

    本书通过简单扼要的介绍,使复杂的问题简单明了,便于读者了解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我体会到一条改革之路的成功,需要无数前辈的实践、努力以及铺垫,凝聚了外汇管理局体系中的众多干部大量的、细致的调查研究和辛勤的工作,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微行为解读学

    微行为解读学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有踪迹可寻、有端倪可察的。就算他掩盖得再严实,各种微动作、微反应、微表情也会悄悄地泄密。《微行为解读学》的目的,就是以“客观地观察”为指导原则,发现隐藏在人们的微行为背后的秘密,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通过阅读本书,你可以轻松捕捉到他人各种日常小动作、小习惯、细微表情、随口而出的三言两语,从而轻松读懂身边的人,也更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