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37300000002

第2章

第一来意门者

问。佛何因缘故说是妙法花经耶。诸佛不以无事及少因缘而自发言。今有何等大因缘故说是经耶

答。妙法莲花其义无量。所谓因缘亦复非一。今略序纲要开十门一者欲为诸菩萨说诸菩萨行故说是经

问。始自华严之会终竟法花前集四十余年。诸大乘经已说菩萨行。今何因缘复更说是经耶

答。有二种菩萨。一直往菩萨二回小入大菩萨。自昔以来为直往菩萨说菩萨行。今欲为回小入大菩萨说菩萨行故说是经

问。何以知始自华严之会终竟法花之前为直往菩萨。今为回小入大菩萨耶

答。踊出品云。是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便信受入于佛慧。除前修习学小乘者。如是等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既称始见我身者。即是寂灭道场见卢舍那佛。闻我所说谓花严之教。故知自昔已来为直往之人说菩萨行。除前修习学小乘者。则知尔前未为二乘说菩萨行。如是等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智慧。则知今为回小入大之人说菩萨行也

问。经文何故但据二人

答。初举为于大始。后标教于小终。一化中间则可知也

问。何故前为直往菩萨。后为回小入大之人

答。直往之人久行佛道福德利根。是故前为。回小入大之人不行佛道薄福钝根。是故后为。故方便品云。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钝根乐小乘法贪着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乃至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故知菩萨利根先闻大道。声闻浅劣后入佛慧。明既其证也

二者欲受梵王请故说是经

问。云昔波若等教已明受梵王请故说之。与今何异

答。请有二时酬亦两种。请二时者。初请说一乘根本法轮。后请说三乘枝末之教。酬亦二时者。自昔已来受请说三乘之教。今方得酬其请说一乘根本法轮。是故今明受请与昔为异。具如方便品及智度论初卷说也

三者欲明十方三世诸佛权实二智互相资成故说此经。然诸佛之心未曾权之与实。岂是一之与三。故内外并冥缘观俱寂。但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欲出处众生故。强称权实则于互有相资成故。非实无以辨权。非权无以辨实。实有起权之功。权有资实之用。是以文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谓从实起权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则以权通实。但禀教之徒或执权丧实或执实丧权执权丧实者。自昔已来执三乘教人不能悟入一实者也。执实丧权者。谓禀法花一乘菩萨既闻道理唯一无有三乘。遂守其理一失于三用。如法花论释药草喻品。为破菩萨病故来。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此明理虽是一随缘有三。岂可守一而失三用耶。然昔禀三乘教人既丧于实亦复失权执一乘教人既其失权亦复丧实故。此二人皆失如来权实二智。并住颠倒虚妄断常。欲破今昔互失之缘。令识如来权实二智互相资成。既识二智便入佛慧同归一道故说此经也

四者欲说三净法门故说此经。然众生本性寂灭未曾垢净。虽非垢净于众生颠倒是故成垢。但此垢重众生不可顿拔故。诸佛菩萨渐渐出之。所以开三净之教。一者以五戒十善净于三涂。次说二乘以净三界。后明一道以净二乘。以三涂为重苦。三界为中苦。变易为下苦故。说三门以净其三垢。三垢既灭则三净亦忘故说此经也。然说三净为止三垢。垢若不留净亦便息。了悟诸法本性寂然未曾垢净。乃入于佛慧直至道场也。

五者欲说三摄法门故说此经也。总谈群圣垂教凡有三门。一摄邪归正门。二摄异归同门。三摄因归果门。摄邪归正门者。释迦未出之前凡有二邪。一在家起爱众生。二出家诸见外道。此二并乖正道故称为邪。故方便品云。以诸欲因缘备受诸苦毒。即起爱之流也。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谓诸外道也。乃至譬喻品云。起爱譬彼毒虫。诸见喻同恶鬼。如来出世摄彼二邪归五乘之正。此二人中有无闻非法者。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有三乘根性者。以三乘法而摄取之。故摄彼二邪归五乘正也。二摄异归同门者。若禀教之徒闻昔三乘而顿悟一道者。不须复更说法花之教。但钝根之流虽舍二邪更对执五异。今欲摄兹五异同归一乘。谓摄异归同门也。三摄因归果门者。摄前五异同归一乘但是因行。今为欲令修因证果故说如来真应两身。谓摄因归果门。法花之前但有初门。斯经既融会一化则具足三门。然明此三门意。欲为通寂灭无言之道令玄悟之宾体斯妙极未曾邪正乃至岂是因果耶。故此三门无教不收无理不摄。如空之含万像。若海之纳百川

六者欲说三种法轮故说此经。言三种者。一者根本法轮二者枝末之教三者摄末归本。根本法轮者。谓佛初成道花严之会纯为菩萨开一因一果法门。谓根本之教也。但薄福钝根之流不堪于闻一因一果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谓枝末之教也。四十余年说三乘之教陶练其心。至今法花始得会彼三乘归于一道。即摄末归本教也

问。此经何处有三轮文耶

答。信解品云。长者居师子坐眷属围绕罗列宝物。即指花严根本教也。唤子不得故密遣二人脱珍御服着弊垢衣。谓隐一说三谓枝末教也。如富长者知子志劣柔伏其心乃教大智。谓摄末归本教。又譬喻品云。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能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初句谓隐根本。次句谓起枝末。后句谓摄末归本。即三轮分明之证也

问。初明根本后明摄末归本此二何异

答。昔南土北方皆言。花严是究竟之教法花是未了之说。今谓不然。此经明初一乘救子不得。后辨一乘救子方得。得与未得义乃有殊。初后一乘更无有异。若后说一乘救子方得遂是不了义教者。初说一乘救子不得亦是不了义教。若初救子不得遂是不了教者。则诸佛出世便欲以不了义法用化群生。便乖诸佛本意伤父子恩情也。今明法花与花严有同有异。所言同者。明一道清净平等大慧故。踊出品云。是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便信受入于佛慧除前修习学小乘者。如是等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佛慧即是平等大慧。故知花严与法花同名平等大慧。诸佛知见无有异也。所言异者略明五种。一化主异。花严化主多名卢遮那法花化主称为释迦。又花严一佛所说。法花则普集分身诸佛说花严则菩萨说。法花则佛自说。二者徒众有异。花严为直往菩萨说。法花为回小入大人说。花严纯为菩萨说。法花杂为五乘人说。花严顿为菩萨说。法花渐渐为菩萨说。三时节异。花严始说一乘。法花终明究竟。四教门异。直说一乘平等大道无所破斥名为花严教。此经破三乘执固然后始得归于一极也。五约处异。花严七处八会说。此经一处一会说

问。法华亦有多处多会以不

答。同在灵鹫山故唯有一处。而约前后凡有净秽三时。初分之经在秽土中说。见塔品已去竟于属累第二分经在净土中说神力一品十方通为一土中合在净秽中说。始自药王终讫普贤劝发品还在秽土中说。问三种法轮法花具几种。答一往则花严为根本法轮。自花严之后法花之前为枝末之教。此经则属摄末归本。然法花结束一化该罗顿渐则具足三轮。然此三轮皆是无名相中为众生故假名相说。然寂灭之道未曾有三亦无不三。无所依止也

七者欲释声闻菩萨二种疑故演说此经。声闻二种疑。一者旧疑。如身子云。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又云。欲以问世尊为失为不失四十余年常怀此疑。谓旧疑也。如云初闻佛所说心中大惊疑。则是新疑也。菩萨旧疑者。昔禀三乘之教既执道理有三。或疑退堕二乘地。或疑进成佛道。今疑者。疑佛所说今昔相违。昔说有三今不应明一。今辨有一昔不应说三。大小二人闻说此经两疑皆息。故方便品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问。声闻新旧二疑所有文证。菩萨新旧疑出何文耶

答。身子三请中云。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欲闻具足道。当知菩萨亦有疑也

问。八万大士皆法身菩萨。何容有此疑也

答。身子权行接引实人。法身菩萨府同新学。故无过也

问。菩萨声闻疑有何异也

答。声闻自谓究竟闻非究竟。是故生疑。菩萨无此疑也。而但有上二种之疑。所以为异

问。释疑有何益耶

答。若不释疑。则声闻无进道菩萨有退路。今开方便门示真实相释大小之疑。则菩萨无退路声闻有进道。是故此经为益之深也

八者欲说中道法故说此经

问。何以知欲说中道耶

答。二周说初皆放眉间白豪光明。上不以顶下不以足放眉间光明者。表二周之说皆明中道法也。初周明一道清净。一道清净即是中道。第二周明一法身。一法身亦是中道。然法身更无有二。随义立名。故知二周皆明中道也

问。何故明中道耶

答。道未曾偏中。但为对昔偏病是故说中。所以然者。如来昔说五乘为显不五。既无有五亦无不五。本性寂然无所依倚名为中道。中道即是妙法。但禀教之徒闻昔说五乘遂作五乘异解故堕在诸边。禀人天乘者堕在生死边。求声闻缘觉乘者堕涅槃边。学三藏教者堕在小边。学摩诃衍者堕在大边。乃至昔禀五乘异堕在异边。今闻一乘作一乘解者堕在一边。今破此诸边令心无所著。即是妙法莲花经。故名中道也

九者欲显诸菩萨念佛三昧故说是经。自昔已来未具足显身真实真方便故。凡夫二乘及始行菩萨犹未识佛。故不解念佛亦不解礼佛。但以有所得心念佛者。便是念有所得竟不念佛。有所得心礼佛。乃是礼有所得亦不礼佛。不礼不念则佛非彼师彼非弟子。今既开身方便身真实方解礼念。始名师弟子

问。昔缘云何未识佛耶

答。昔执虽多不出三种。一者不识本一迹多。二者不识本无生灭应用有生灭。三者不识释迦久证法身非伽耶成佛。为对此三病故示三种教门一者普集分身示本一迹多。明释迦之与净土之佛皆是应迹。非此净秽乃为法身。故法身不二迹身不一。又若执应身不一法身不二者。亦未免二见。有所得心。即是不动而应十方现前。既不动而应。虽应常寂。故此应身则是法身。如涅槃云。吾今此身则是法身常寂而应。不失应身故不二而二。开于本迹二而不二。未始二身。二者开塔并坐生灭互显。多宝灭既不灭。则显释迦虽生不生。不生不灭名为法身。方便唱灭称为应用。若复言法身自不生不灭应身自生灭。还成生灭无生灭二见。今明王宫生生而不起。双树唱灭灭而不失。故生灭宛然未曾起谢。生灭宛然故是应用。未曾起谢称为法身。三者过去久成佛未来不灭称为法身。燃灯授记伽耶成道自为方便身

问。释迦久证法身。法身有久近不

答。法身无久近。以法身无久近故则知悟亦无久近。所以然者。悟本悟于法身。法身既无久近故。则知悟亦无久近。若尔释迦久悟而实无久。当知今近悟亦无有近。故知远悟亦无有远故知近远无二。不二而二不失古今也

问。何以故但明此三义耶

答。就释迦应身必备此三。初则法身不二迹身不一。未知不二之身为有生灭为无生灭。故次明法身无生灭应身有生灭。虽明法身无生灭应身有生灭。未知释迦为始证法身为久证法身。故第三次明久近。一切诸佛多具前二义。释迦则具足有三句

问。三身云何辨于权实

答。法身但实而非权。化身但权而非实。应身有二句。一者内与法身相应名为应身。法身既常故应身亦常。此即应身是实而非权。故涅槃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二者外与大机相应净土成佛故名应身。此之应身是权而非实。故七卷金光明云。应化两身是假名有非是真实。念念生灭故名曰无常。则其证也。既识三义即便识佛。故今念佛三昧倍复增益。又合此三种以为二义。前之二义以明身之权实。后之一义以明寿之权实。涅槃经亦明长寿与金刚身。所以但明此二者。众生唯有形与寿命。随顺之亦明斯二也

问。大品云。云何念佛。以无忆故。既其无忆。云何念也

答。了众生与佛本来不二。即不见佛为所念众生为能念故。内外并忘缘观俱寂。故名无忆也

问。大品可有斯文。今经何处明斯念佛也

答。寿量品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三界即是众生。故知众生与佛无二。宁有能念所念义耶。故中论云。生死涅槃无有二际。众生法身义亦如是。斯即经论大宗。必须依斯礼念也

十者欲为现在未来十方众生如实分别罪福果报故说是经。如一言毁法及谤持经人。则获广大罪报。一念随喜则招无边之福。所以然者。夫论罪福从乖符理生。此经既说实理。故信之福多毁呰之罪重。一旧疏本明说经因缘甚广。今略明十门也

第二明宗旨门者。自古至今明宗旨与体。或言是一或言是有异。言其异者。以教为体以理为宗。故涅槃释七善文云。知法知义。知法者谓十二部经。知义者谓教所表理。故以能表之教以为经体。所表之理用以为经宗。言宗体一者。所表之理既是理宗旨。能诠之文还诠宗旨故宗体不二。今明一之与异随时用之。贵在得悟义无定也。昔在会稽撰释法华宗旨凡有十三家。今略明即世盛行有其三说。一云以万善之因为此经宗。所以然者。斯经文虽有七轴而宗归一乘。是者即因也。故乘以运出为义。运载行人从因至果。至果则更无进趣。是故非乘。如大品云。是乘从三界出到萨波若中住。智度论释此语云。乘到菩提变名种智。故知以因为乘。胜鬘经云。于佛果上更无说一乘法事。故则知果非乘矣

问。此经初分明因门后分辩果门。云何偏以因乘为宗

答。后章辩果为成前因。以行一乘之因得寿量之果故举果成因以因为宗。二者有人言。此经以果为宗。所以然者。夫欲识经宗宜观经题。题云妙法者谓如来灵智为体也。陶冶尘滓众尘斯尽故名为妙。动为物作轨即所以称法。自因位以来粗法未尽。不得称为妙。既以果德为妙法。即以果德为经宗。是以释迦以玄音始唱叹佛智甚深。多宝赞善称大惠平等。即其证也。三有人言。此经具以一乘因果为宗。故初分明一乘之因。后章明一乘之果。借莲花为喻者。此花不有而已。有即花实俱含。此经不说而已。说即有因果双辨也

问。今所明者为与旧同为将他异

答。今总观经论。宜开四句不同。一破而不取。二取而不破。三亦取亦破。四不取不破。言破而不取者。今不与旧同亦不与旧异。所以然者。求上来义。不成或不可与其同或不可与其异。求上诸义既不可得。与谁论同异耶

问。云何求上义不成耶

答。今以三意往推。即知其前义为失。一者总摄三师不出因果。而正观论盛破十家因果。则一切因果不成。今略题数门示不成相。三师既以万善为因寿量为果。为万行因内有寿量之果为无果耶。如若其有果。即因无生果之能。果无酬因之用。若万行之因无寿量之果。虽修万行终不生果。若万行因无果而生果者。万恶亦无佛果应生佛果。又大品经云。若言因中有果因中无果。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如是之人即。谤佛法僧系属于魔。是魔眷属。岂是一乘因果义耶。又因中有果因中无果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是僧佉.卫世师.勤沙婆.若提子外道之义非佛法矣。纵又修万行为因寿量为果者。万行之因为待果起而灭为不待果而灭。若待果起而灭则名为常。若不待果起而灭则名为断。既是断常则不成因果。以何为此经宗。又既是断常则障一乘妙法。云何用障法为宗。又若言一念之善相续至佛果者。为灭已而续为不灭而续。若灭已而续则有能续无所续。若不灭而续者。则有所续无能续。云何续至佛果耶。以经论推之。并无此因果与谁同异耶。二者纵有此因果者。彼便谓道理有此因果则成有所得。经云有所得者无道无果。以何为宗。又有所得者经云不动不出。都非乘义。云何用为经宗。涅槃经云有所得者名为无明。宁用无明为平等大慧经宗。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云何用二十五有为众德经宗

问。大品与涅槃自可论有得无得。法华经明低头举手一豪善之并皆成佛道。岂简有得之善非一乘耶

答。得与无得盖是众经之旨归圣观之渊府。辨得失之根本示佛教之偏正。岂不该罗法花。又即此经文自辨得与无得。今略举三文。一初开宗即云我以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二者后流通富楼那叹佛云。甚奇世尊以智惠方便拔出众生处处贪着。处处贪著者着小着大著三着一。故知此经正明无所得也。又此经盛谈寂灭。如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又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寂灭相即是无得实相异名。不应言此经辨有所得也。三者则用此经文责之。若言乘是因者。是义不然。今讲法花宜以法花为证。法花明三车一车皆悉是果。故譬喻品云今此三车皆是在门外。即三界外果德为车。故下合譬谈皆以果德合之。举涅槃合羊车。举自然惠合鹿车。举佛果四德智合牛车。举大涅槃果德合大车。故云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又举佛果众德以合大车。故云悉与诸佛解脱三昧故名等赐大车。则知三车一车皆是果乘非因乘矣。又此经秤名妙法。妙法者佛果。德无不圆累无不尽故名为妙因德未圆累犹未尽不名为妙。则应以果为正宗。因非正宗也。次问第二。若偏以佛果为乘者。是亦不然。诸子求车佛即赐车。诸子得车即诸子得果。故云乘是宝车直至道场。即知以因为乘宁非乘也。又大品等经皆明乘是因义。何得偏用果为乘耶。次破第三。因果为宗是亦不然。此经初分始终盛谈果德。今略引三证。一者开宗略说叹佛智惠甚深。二者广说开佛知见。三者多宝证说叹大惠平等故知初分始终盛谈果德。非明因矣。以此众义求三家解释并皆不成。故无可与同异

问。何故要须洗破诸计

答。若有因果等见即是有所得。有所得名之为粗。不名为妙。有所得名为非法。不名为法。有所得即是不净染着。非是莲花。今息因果等见即是无所得。无所得故名曰妙法称为莲花。故是经宗

问。何以得知息有所得见即是妙法莲花耶

答。今略引三证。一正观论云。从因缘品来推求诸法。有亦无。无亦无。亦有亦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是名名如法性实际涅槃。故知求有所得因果不可得即是妙法。二者法花论释方便品云。我以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著有四种。一者着界。谓三界等。二者着地。谓欲界地乃至灭尽定地。三者分着。谓在家着五欲出家著名利。四者乘着。着小乘着大乘等。故知有所著不名妙法。无所著即是经宗。三者关中肇公百论序云。萧焉无寄理自玄会。傥然靡据事不失真。变本之道着乎兹矣。故知心无所依着即是妙法。为此经宗也。第二取而不破者。要须前来破洗有所得执断常心毕竟无遗。然后始得辨佛因缘假名方便用。若众生应闻因为宗得悟即为说因。应闻果为宗得悟者即为说果。应俱闻因果为宗得悟则为说因果。三世诸佛菩萨说经造论。意在众生得悟为正宗。而教无定也

问。何以知然耶

答。凡引六证。一者文殊问经云。十八部论及本二皆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二者大集经云。虽有五部不同。皆不妨如来法界及大涅槃。三者摄大乘论云。诸佛唯以利益为定而教无有定。四者智度论明。六家释波若论主不判其是非。以皆出佛口并能开道常益物故。无非正经。五者中论观法品云。诸法无决定相。诸佛有无量方便。或说一切实或说一切不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四句并皆得道。皆是佛法。六者求那跋摩三藏遗文偈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故知适缘所宜教无定也

第三亦立亦破者。因果等三虽出经文非是正意。故须破之。所言立者。今一往对上三师所明。此经以非因非果中道为体。因果等为经大用

问。因果等为用非因果为体。此出何文

答。方便品中明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此偈颂上因果之法。次偈即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此偈即明非因果义。故知以非因果为体。因果等为用。因果非因果既尔。三一近远权实亦然。非三非一为体。三一为用。非近非远为体。近远为用。非权非实为体。权实为用。然他义但得经用不识经体。既不得体云何得用。设使得用用义不成。若执因是乘者即斥于果。执果是乘者便破于因。各执因果即弹双用因果。而此经始终具四句明乘义。一者因乘非果乘。即诸子乘此宝车直至道场。二者果乘非因乘。故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三者双用因果为乘。即含前二句。四者非因非果为乘。谓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

问。乘是运出义。非因非果云何是乘耶

答。说非因果令众生出四句越百非。故名真运出义也。又经云佛性有五种名。五种名中名为一乘。而经既明佛性是非因果。一乘岂不得是非因果耶。虽有三句四句为乘用。第四句为乘体。故说上三句归于非因非果。第四句亦由非因非果故有因果等用也

问。古旧谁用非因非果为经体耶

答。注法花经采江左安.林.一.远.河右什.肇.融.恒.八师要说着于经序。故云出宅求车何小何大。灭城采宝孰近孰远。教凝于三一之表。果玄乎丈六之外也

第四非破非立者。然实未曾有三家义之可破。亦未曾有今义之可立。若有破有立即是可以言宣。何谓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耶。肇公涅槃论云。须菩提无言以显道。释梵绝听以雨花释迦掩室于摩竭提。净名杜口于毗耶离。故口以之而默岂曰无辨。辨所不能言。即是法花言辞相寂灭。寂灭宁有破立之可存耶。若能如此照达。即是法花之宗旨也斯之四句盖经论之大宗。开道斥病之妙术也。必须采之以贯通众义

同类推荐
  • 四宜堂集

    四宜堂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道山清话

    道山清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上老君太素经

    太上老君太素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蜀都杂抄

    蜀都杂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续传灯录

    续传灯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穿铠甲的人

    穿铠甲的人

    十二岁那年,我妈嫁给了杨青春。这是她第三次嫁人了。这一次没有了送亲的队伍,杨青春走在前面,我妈拽着我走在后面。我低声说,你放开,我不会逃跑的。她看了我一眼,拽得更紧了。我很后悔,什么留下来一个人生活,在家种地或出去打工的事,根本就不该告诉她,否则,昨天晚上,我就不会挨她一巴掌,现在也不会被她押犯人似的拽在手里。
  • 这里大概是异界

    这里大概是异界

    这里是异界,这里又不是异界主角宁凡是一个随遇而安的平凡人,但是经过一次意外后穿越到了一个快要冻死婴儿的身上,于是,一场搞笑又神奇的冒险就这样开始了。可以开后宫,但是没必要。(真香)可以开金手指,但是没必要。(还香)可以天天更新,没错!就是天天更新!作者君:文风幽默,情节搞笑,剧情好玩反正就是一个字:看的爽就完了!你要的故事我都有,我和故事已经在这里了,你在哪里呢?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优秀小学生应该阅读的中外名人成长故事

    优秀小学生应该阅读的中外名人成长故事

    一本书无法改变整个世界,但可能会塑造孩子的一生! 本书以崇敬的心情,遴选了98位中外名人,讲述了他们百味人生中的成长故事,透过这些故事,我们看到了名人是怎样对待困难和失败,名人是怎样对待兴趣和学习,名人是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这些故事或许就是他们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或许就是他们成功的一个诀窍,不管是怎样的故事,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故事一定会给你带来一点启发和帮助。小朋友们可以读着这98位名人的故事,追寻名人成长的足迹,感悟名人成才的真谛……
  • 醉应不识

    醉应不识

    生逢乱世,原道是难觅良缘,深入却发现彼此面上都蒙上了一层面纱。一个是爱戏如痴的富家小姐,一个是高门少爷。两人本是毫无交集,却在战火纷飞中邂逅相守。本文1V1,HE
  • 从头到脚说保健

    从头到脚说保健

    本书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健康问题入手,从头到脚地讲解人体、分析人性,从病症、病因到养生方法,进行多角度、跨文化、图文并茂式的讲解,书中指出,现在很多人并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运动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单纯地把健康寄托给医生是软弱的,真正的健康源于自我对本性的觉悟。
  • 长枪思兮长枪忆

    长枪思兮长枪忆

    华夏浩世,天下九州。自亘古而来,便有不少神物千万年来修得这世间灵气。有自盘古开辟天地以来就存于世间的奇兵利器。也有自天外而来坠落九州的陨星神铁。这些神兵有的被人锤炼打造成为古老世家镇派至宝。有的则被几千年存世大宗大派寻得纳为己用。这些神兵天器虽然有的各归其主。但亦有些仍存在莽荒之地。不为人知。那除了世人所知的五大神兵"上古的伏羲圣山镇山至宝:伏羲琴,青州陈家传世神枪:百鸟朝凤。幽州公孙世家圣器:冥炎斩魂刀,梵净神山的:佛门降魔杵"。之外。仍有人相信,,,浩荡华夏更有不被世人所知的神器。只是存有大荒莽山之中。世人不可多得。。。而此番故事便要从那陈家一场血案与那杆神枪:百鸟朝凤说起。。。。。
  • 无限大逃杀2020

    无限大逃杀2020

    丛林社会,人皆争一线生机!放手厮杀,谁又掌善恶轮回!红色新月诡异昭显,未知变革迫在眉捷。生死的边缘,无尽的轮回,恐龙、大侠、异种、变形金刚、仙人、恶魔……等等幻想世界轮番登场。牛永基相信,唯有不断向前,变强!才能最终超脱这无!限!大!逃!杀!
  • 郎君太野我太乖

    郎君太野我太乖

    尤悄然从来没觉得不会武功是一种这么大的罪过!不就是穿越做个任务嘛,这男主用得着这么不配合吗?不就是不会武功嘛,又没要求非做正妻,随便给个侍妾、姨娘的身份就行了啊,等她活到寿命尽,死撑死了也就十年夫妻,这男主是要作死吗?唉,穿越这种事,原主太强大了,自己没有发挥的余地也是很愁人啊!
  • 月朦胧,鸟朦胧

    月朦胧,鸟朦胧

    长篇小说,1977年发表。讲述的是韦鹏飞之妻欣相因迷恋一位男歌手而弃家出走。后鹏飞与女儿所在的幼儿园教师刘灵珊相爱,但仍对欣相一往情深。当刘灵珊得知欣相被男歌手抛弃而企图自杀时,便巧妙地安排她与丈夫、女儿相见。在韦家三口团圆之际,刘灵珊悄然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