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56200000020

第20章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观研究(2)

(三)教学本质追问的价值取向究竟应该是求真还是崇善

教学本质是客观的,但是对教学本质的追问却必须基于个体的经验和认识,因此客观反映离不开能动的主观思维。诚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教育学中的事实问题本身就包含着它的价值前提,人们对教育事实的叩问是从自己的价值立场出发的,而不是从理论的逻辑或纯粹的经验立场出发的。” [16]在教学本质探寻的过程中,所做出的任何事实判断都必然负载着研究者的价值倾向。是以“求真”作为基点,还是以“崇善”作为基点,不同的价值选择势必会影响到结论的客观性。当然从理论上讲,“求真”和“崇善”并不对立,但是往往在具体的条件和情境下,“求真”和“崇善”却存在着价值选择优先性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对“求真”和“崇善”的心理排序不同,得出来的研究结论也就自然不同。

具体而言,“创造新知说”和“特殊交往说”更偏重于“崇善”,它们将尊重学生的经验、个性、主体性、能动性、交际性、体验性、自由精神、平等地位等放在首要位置,因而也就成为成就上述学说的一个根本价值前提。而“特殊认识说”更着力于“求真”,将逼近并揭示教学实践的原初面貌作为一个根本指向。“真”与“善”并无对错之别,但教学本质研究的是“教学是什么”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教学本质是客观的,对教学本质的研究只能是事实判断。对教学本质人们只能去认识它、揭示它,而不能规定它” [17]。

第二节 教学目标:“三维”合理性的论证与质疑

“三维教学目标”作为第八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关键词,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然而,围绕这一提法的相关争论却始终没有间断过。正如课改专家钟启泉先生所言:“‘新课程改革’9年来,围绕‘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界定,引发了持续的忽隐忽现的论争。” [18]概括而言,争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维目标”内涵意蕴的论辩

众所周知,“三维目标”即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仅从字面来看,这些词语的意思似乎一目了然、并不艰深晦涩。而且“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这是目前教育理论工作者所基本达成的一个共识。然而在此前提下,为什么对“三维目标”的确切含义仍然存在争议呢,这是因为不同的研究者诠释该问题的立场是有所差别的。

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倾向于从教学活动的运作过程出发来揭示“三维”的内涵,例如: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主任徐淀芳指出:第一维是“知识与技能”。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规律的概括总结,而技能则是与其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概括化结果,是知识的外在价值。第二维是“过程与方法”。过程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方法是指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方法。第三维是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人对亲身经历过事实的体验性认识及其由此产生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19]在一线教师的文章中,常见类似的解释,因为“三维”是指向教学过程的,因而教研员和教师们更多关注的是“三维”目标和教学实践的整合。上述理解可以算作是一种最为朴素的阐释。

和老师们的解释不同,专家们的解释往往更为理论化和抽象化。作为此次课改的专家组组长,钟启泉先生一直以批判“双基”目标、超越“双基”目标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他认为传统教学目标指向单一———唯知识独尊,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三维”目标的提出恰恰是对这一状况的调整和改观。钟先生撰文明确指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基础学力的一种具体表述。第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意指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的‘过程’意指对话环境与交往体验,‘方法’指基本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人生态度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0]首先,钟先生借用了一个日本教育学界比较时髦的词汇:“基础学力”来高度凝缩了“三维”的重要性;其次,钟先生对每一维目标的解析都从学校层面上升到了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层面,强调了各维度所体现的重大意义;不仅如此,钟先生还在落实的方法上给予了高屋建瓴的点拨———“对话环境”,“交往体验”,“统一”学习和生活等。可以说,钟先生的解释在理论界和实践界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

然而,不少专家学者对于“三维目标”的内涵也表示了一定的质疑。其中,“三维目标”指代不明确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诚如有的研究者所言:“反观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每一维都没有亚层级。这带来的问题是:第一,无法知道其确切含义。比如:‘知识与技能’中的‘技能’到底是智慧技能还是动作技能,还是两者兼而有之,不得而知。要知道,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是两种不同的技能,它们的实现方式是不同的。” [21]此外,还有研究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经过深入分析指出:“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改为“认知能力(或认知技能)”或许更为贴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用“情意品质”来概括;“过程与方法”一维由于不存在于真空中,因此不能单独列出;与认知技能相对应,倒是可以添加“动作技能”作为“三维”中的一维。 [22] 纵观来自实践领域的文献资料,不难发现:记诵“三维目标”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将“三维目标”中的每一维具体化却非常困难。很多时候老师们都很难在三个维度中做出区分,因为三个维度之间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而是存在相当严重的交叉关系。

究竟如何界定“三维”,目前处于一个貌似明确、实则含糊的尴尬局面之中。

二、“三维目标”理论基础的论辩

“三维目标”是以什么样的理论来做支撑的呢?课改专家钟启泉认为:“‘三维目标’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共同元素” [23],尤其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观和教育观密不可分。另有研究者专门撰文指出:“钟启泉先生以宽容的态度和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指出,我们为什么不能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资源中汲取‘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后现代意识’和‘开放心态’呢?我想,后现代主义批判归根结底只能促进而不会阻碍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从后现代课程观的视角观照新课程三维目标,诠释三维目标所包含的当代课程理论与观点的内在意蕴,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我们认识新课改对待知识教育的态度,使我们能正确地看待三维目标的作用和地位,便于我们与传统的教育目标相比较而认清其内在的联系,同时又实现了一种超越或是在新的层面上的一种‘返魅’。” [24]

以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观点作指导,“三维目标”对国人而言,具有了很新鲜的味道。但是,很多学者表达了与课改专家不同的看法,他们普遍认为“三维目标”缺乏合理的理论支撑,其合法性有待商榷。查有梁教授在分析“三维目标”时,曾严肃指出:“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对以往一切正确的东西都要‘解构’。所以,有人用此理论来否定‘双基’,一点也不奇怪。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社会的‘解构’,有一定合理性;但是,不分社会条件和环境,将后现代主义应用于中国社会的‘解构’,要小心啊!这必须接受实践检验。” [25]也有学者借助心理学的理论,从目标分类学的角度出发,明确指出“三维目标”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相脱节或是相背离的,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予以审慎对待。 [26]

什么能够真正支撑“三维目标”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这仍然是一个尚待深入讨论的问题。

三、“三维目标”层次结构的论辩

“三维目标”构成的是一个目标系统,由于每个维度各自包含了一些具体的元素,因此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必然形成一个或松散或紧凑的内在结构,那么,“三维目标”的内在结构是怎样的呢?

第一,平行结构论。钟启泉先生指出:“三维目标”的三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同等重要的,理由是知识不仅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等性质,还具有文化性、不确定性、情境性和价值性等基本性质。教育工作者对主体论的动态的课程知识观的追寻就必须同等重视三者,教师应该使每一个课堂都成为落实三维目标和学生学习、生活与发展的场所。 [27]

第二,立体结构论。所谓立体结构论是指三维不处于同一层面,但是三者之间却构成彼此依赖、相互作用的紧密关系。例如,有学者指出:“这三个维度指的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侧面),如同一个立方体有长、宽、高三个维度一样,这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应是学会、会学、乐学的统一,这样的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8]

第三,不成结构论。对于三维内在逻辑结构的关系问题,很多学者认为三个维度的提出缺乏令人信服的划分依据和标准,有的维度包含的要素都无法在一个层面上展开讨论,因此,“三维目标”无结构。例如查有梁教授提出的:“知识重在‘逻辑性’,是‘认识世界’;技能重在‘操作性’,是‘改造世界’。知识与技能是有关联的,然而又决非是同一的概念,不能作为‘一维’看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连在一起使用,这是从‘外国引进的’。在中国,‘价值观’是与‘世界观’‘人生观’联系起来使用的在中文里,将‘价值观’仅仅与‘情感态度’相连,至少是词义搭配不当‘过程与方法’作为一维,也不妥。在‘科学方法论’中,没有这种看法。” [29]也有学者从目标分类学的角度指出:“以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理论对新课程三维目标进行概念分析,发现三维目标的表述方式有待商榷。‘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涵交叉,在表述时犯了种、属不分的错误;‘过程与方法’中的‘过程’作为教学目标更是值得质疑。” [30]在已有的质疑和批判中,学者们对“过程和方法”所持有的反对意见最多,有研究者直截了当地指出:“‘过程’是一种持续的行为,它是天然存在的,任何目标的达成都会有一个相应的过程。‘知识’是‘过程’的目标,如果把‘过程’也作为一个目标,那么达到这一‘过程目标’的‘过程’又是什么?” [31]还有研究者指出:新课程改革将“过程”作为“三维目标”的内容,违背了国际公认的目标分类学理论,是布鲁姆等人的目标分类学无法解释的,同时,教学目标在实践层面上既包含学习过程又包含学习结果是根本不可能落实的。 [32]

四、“三维目标”实践价值的论辩

新目标的提出往往是建立在对旧目标的批判的基础之上,那么,新目标必然是对旧目标的扬弃和发展。此次课改,专家对于“三维目标”寄予厚望,高度赞扬了“三维目标”的实践价值。例如有论者提出:“界定‘三维目标’,是对传统的‘双基论’和‘学科观’的超越;‘三维目标链’的研究,是一场教学思想的革命。它有助于打破单纯知识点的教学设计的束缚,有助于我国中小学的学科教学真正从‘动物训练’的层次提升到‘人的学习’的高度,而这正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本意所在。” [33]又如:“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它将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为造就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34]“三维目标”扭转了对单一目标的追求;贴近实际、走向生活;重视体验和实践;关注过程、学会方法;体现价值;知识的个人主动建构;知识的社会协同;知识的创造性。 [35]

同类推荐
  • 一起重生:三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中国灾害社会心理工作丛书)

    一起重生:三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中国灾害社会心理工作丛书)

    2015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7周年,本书全景式记录了汶川大地震中,三位普通小学老师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作为教师、丈夫、父亲和灾民等不同角色所面临的挣扎和痛苦,以及重新接受生活逐渐走出困境的努力和坚持。震后至今,社工一直与三位老师一起工作,一起成长,留下了详实的记录和全面而真实的资料。除外本书每一个个案之后都附有内地及香港的精神科学专家对个案的点评,通过专家的点评透视每个个案的生活,给人以启示。
  • 人生之鉴

    人生之鉴

    人来到这个世上,从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育,组织的培育,到自己的社会实践,都是围绕着怎样做人、如何做事,说到底人生在世得让自己能活出个人样来。人生成败三分在于做事,七分在于做人。做人是以做事为前提的,做事是为了做人。做人的素质,是通过做事的质量来衡量的,人生的精彩源于做事的精彩。做大事、做好事、做成事,是做好人的标志。做一个好人不一定能做一名称职的官、百姓拥护的官,做一名好官,必须先学会做人。
  • 马航MH370失联十七天

    马航MH370失联十七天

    (限时促销价5.99元,原价18元,欲购从速哦)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客机失联,从“失联”到“失事”,MH370牵动国人走过了煎熬的一年。安邦智库首席研究员陈功从信息分析的角度,从MH370失联的当日开始,以大量的事实信息为基础,进行了连续17天的追踪,并在极短的时间里建立起专业的分析模型,提出预测和判断,率先建议将搜索区域锁定在南印度洋。在信息的洪流里捕捉理性,从混乱和无序中找出逻辑,是信息分析实战运用的极佳案例。时值事故一周年,这本书的出版既是对事故的全景回顾和深度分析,也是对生命的彻底尊重。这一天已经过去一年了,而事情远未结束,只是掀开了耐人寻味的新篇章。
  •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在讲座中,方汉奇教授首先对中外新闻史研究做了简单回顾,并充分肯定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报纸起源、苏共报刊史的影响、对个别报刊报人评价的偏颇以及对封建报刊态度等突出的四个问题做了分析。方汉奇先生对我国新闻史研究提出了多谈深度,多做个人,多集材料的主张,而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整体提升方向。
  •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您也可以尽览全书,在闲暇之余,您可从《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中觅到华丽词章,让您在休闲时光里与美词相伴、满口生香。中国人历来爱热闹,婚丧嫁娶、节庆礼宴都要举办仪式。众宾客齐聚一堂之时,怎能没有司仪、主持以妙词新语为气氛添砖加瓦?更有各种酒席、宴会,也少不了祝酒致辞。如果您还在为“理屈词穷”而愁上加愁,就一定不能错过《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婚礼、宴会、生日、节日、葬礼、商务庆典及其他多种喜事庆典主持辞及经典致辞,《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应有尽有,您尽可取己所需,在四方来客面前风头尽显。
热门推荐
  • 大唐末帝

    大唐末帝

    后唐最后一个皇帝李从珂的坎坷的戎马一生。
  • 天上掉下座灵剑山

    天上掉下座灵剑山

    这是2020年的夏天,晴空万里,风平浪静,怕热的宅家里吹空调,有钱的跑三亚去度假,就在这平凡的一天,天上突然掉下来一座灵剑山,没有任何征兆,就那么突兀地出现在天空中,然后砸了下来。
  • 恩重如山

    恩重如山

    四聋子过去听人说鼓书时,总是想入非非,指望哪一天也有一个螺蛳或狐狸精变成女人,来替他洗衣做饭作老婆,今天一早,这愿望眼看就要实现了,却在转眼间变成了花棉袄,又变成了婴儿。——《恩重如山》
  • 沙漠秘井

    沙漠秘井

    阿拉伯一部落妇女被虏,她们即将被贩卖为奴。本尼西协助总督的船长破获这起大案,可茫茫沙漠哪儿有贩奴驼队的踪迹?经历许多艰辛、奇遇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沙漠秘井,由此开始了惊险的救援……异域的风情、独特的文化、险象环生的故事,揉神话、探险、悬疑和哲理于一体,这些构成了卡尔 麦小说的永恒魅力。
  • 逆天废柴:至尊魔妻

    逆天废柴:至尊魔妻

    “她”,是无所不能的地下统领,狡诈,腹黑,强势。“他”,是一无是处的废柴少爷,呆板,单纯,懦弱。时空转换,她变成了“他”。玄力,战气两手抓,本少爷就要魔武双修!契约?本少爷绝对不告诉你们本少爷能无限契约!炼丹?本少爷早就玩腻了,喏,借你们一颗神品丹药观赏观赏!炼器?你们帮我瞅瞅这把神器肿么样?符咒?本少爷画个圈圈就能诅咒你!……他,是她逃不掉的宿命。“丫头,你若上天,我便劈开这天,你若入地,我便踏碎这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丫头,你生生世世都逃不掉的!”某男妖孽的脸庞一汪深情,将人溺毙其中。某女感动得眼泪汪汪,面若桃花,窝在某男怀里使劲的磨蹭。“丫头你就快快到我碗里来吧!”某男眨着邪魅的桃花眸,笑的一脸风骚,脸上明晃晃的挂着求扑倒求蹂躏。“尼玛,给老子滚!”某女一脚踹开嘚瑟的红衣妖孽美男。某男眼见形势不好,贼笑一声,直接扑倒!他,是她最亲密的伙伴。“以吾之名,与尔签订至尊血契,永生相随,不离不弃。灵魂永伴,生生不息。如有背叛,违约者灵魂破灭,永世不得超生。”低沉而富有磁性的男声念起了远古的誓言,从此,两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是她最忠诚的骑士。“阿诺对天发誓,从此刻起,我,阿诺,今生只忠于萧羽一人,若违此誓,天打雷劈,不得好死,灵魂永受无间炼狱之苦!”阿诺单膝下跪,指天发誓。有她,他……他们是她可爱的亲友们,还有她,他……他们是她可恶的敌人们。“今朝,我,水冰羽,要活的精彩,活的潇洒!”水冰羽指天长啸。
  • 大广方总持宝光明经卷第一

    大广方总持宝光明经卷第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逍遥仙缘

    逍遥仙缘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无数世外之人追求长生之术,追求仙道,追求逍遥。久而久之也就有了修真一道。而在修真之士居多的东方九州大地之上。修真界由两大门派并列称雄,是天下修真界的领袖。这两派分别是佛家的大悲寺与道家的天玄宫。
  • 西游之妖行纪

    西游之妖行纪

    西游七十二劫,无数妖灵的野性与桀骜,终会将那灵山淹没,而后,七大圣的旌旗,将再度于天地之间猎猎作响。
  • 不知东方既白

    不知东方既白

    温吞的大学教授唐既白腿长两米,模特身材。堪称法学院颜值担当。傲娇的女检察官东方廌气场无敌,横扫法庭。荣获“东方不败”称号。当两人强强联手,化身战士,并肩作战,无人能挡。回归家庭,他只为她一人温情,她只对他一人柔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