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16100000002

第2章

所知依分第二之二

论曰。复次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如彼增一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如来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现世间。于声闻乘如来出现。四德经中由此异门密意。已显阿赖耶识。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有处有时见色心断。非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

释曰。世间众生爱阿赖耶者。是总标句。如其次第复以余句约就现在过去未来三时别释。复有别义。谓于现在爱阿赖耶。于过去时乐阿赖耶。由先世乐阿赖耶故。复于今世欣阿赖耶。由乐由欣阿赖耶故。于未来世喜阿赖耶。法随法行者如教行故。大众部中名根本识。如树依根者。谓根本识为一切识根本因故。譬如树根茎等总因。若离其根茎等无有。阿赖耶识名根本识。当知亦尔。化地部中异门说为穷生死蕴。为释此因说有处等。言有处者。谓无色界无有诸色。言有时者。谓无想等诸定位中无有诸心。非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者。谓阿赖耶识中色心熏习。由此为因色心还有

论曰。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那识为性心为性。阿赖耶为性根本识为性穷生死蕴为性等。由此异门阿赖耶识成大王路

释曰。由此异门阿赖耶识成大王路者。是极广义

论曰。复有一类。谓心意识义一文异。是义不成。意识两义差别可得。当知心义亦应有异。复有一类。谓薄伽梵所说众生爱阿赖耶。乃至广说。此中五取蕴说名阿赖耶。有余复谓贪俱乐受名阿赖耶。有余复谓萨迦耶见名阿赖耶。此等诸师由教及证愚阿赖耶故作此执。如是安立阿赖耶名。随声闻乘安立道理亦不相应。若不愚者取阿赖耶识安立彼说。阿赖耶名如是安立则为最胜。云何最胜。若五取蕴名阿赖耶。生恶趣中一向苦处最可厌逆。众生一向不起爱乐。于中执藏不应道理。以彼常求速舍离故。若贪俱乐受名阿赖耶。第四静虑以上无有。具彼有情常有厌逆。于中执藏亦不应理。若萨迦耶见名阿赖耶。于此正法中信解无我者。恒有厌逆。于中执藏亦不应理。阿赖耶识内我性摄。虽生恶趣一向苦处。求离苦蕴。然彼恒于阿赖耶识。我爱随缚未尝求离。虽生第四静虑以上于贪俱乐恒有厌逆。然彼恒于阿赖耶识。我爱随缚。虽于此正法信解无我者厌逆我见。然于藏识我爱随缚。是故安立阿赖耶识。名阿赖耶成就最胜

释曰。不愚者者。谓诸菩萨彼所宣说。阿赖耶识理成立故。恶趣中者。谓饿鬼傍生及那落迦诸恶趣中。一向苦处者。谓一向受非爱业果处。于彼有时乐受生者是等流果。生彼所受异熟果者。唯是其苦。第四静虑以上无有者。谓即第四静虑及上诸地。具彼有情者。谓生所得。阿赖耶识内我性摄者。谓诸众生摄取此识。为内我性。求离苦蕴者。求离苦受。然于藏识我爱随缚者。谓于阿赖耶识执我起爱随缚不离

论曰。如是已说阿赖耶识安立异门安立。此相云何可见安立。此相略有三种。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此中安立阿赖耶识自相者。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为彼生因。由能摄持种子相应。此中安立阿赖耶识因相者。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此中安立阿赖耶识果相者。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

释曰。如是已说阿赖耶识安立异门。非说异门即了其相。是故次说此识自性因性果性。此中安立自相者。谓缘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能生于彼功能差别识为自性。为欲显示如是功能。故说摄持种子相应。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即与彼法为能生因。摄持种子者。功能差别也。相应者。是修义。是名安立此识自相。此中安立因相者。谓即次前所说品类一切种子。阿赖耶识由彼杂染品类诸法熏习。所成功能差别为彼生因。是名安立此识因相。此中安立果相者。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熏习。此识续生而能摄持无始熏习。是名安立此识果相。此中自相是依一切杂染品法。无始熏习为彼生因。摄持种子识为自性。果性因性之所建立。此中因相。是彼杂染品类诸法熏习所成。功能差别为彼生因。唯是因性之所建立。此中果相。是依杂染品类诸法无始熏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唯是果性之所建立。是三差别

论曰。复次何等名为熏习。熏习能诠。何为所诠。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如巨胜中有花熏习。巨胜与花俱生俱灭。是诸巨胜带能生彼香因而生。又如所立贪等行者。贪等熏习依彼贪等俱生俱灭。此心带彼生因而生。或多闻者多闻熏习。依闻作意俱生俱灭。此心带彼记因而生。由此熏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阿赖耶识熏习道理。当知亦尔

释曰。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者。谓即依彼杂染诸法俱生俱灭。阿赖耶识有能生彼。诸法因性是名熏习

论曰。复次阿赖耶识中诸杂染品法种子。为别异住为无别异。非彼种子有别实物。于此中住亦非不异。然阿赖耶识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别。名一切种子识

释曰。阿赖耶识中杂染法种子。为异为不异。若尔何失。若有异者彼诸种子应分分别。阿赖耶识刹那灭义亦不应成。有别异故由善不善熏习力故。种子应成善不善性。然许无记。若不异者云何有多。此不应理。是故二说俱有过失。非彼种子有别实物。于此中住亦非不异。乃至名一切种子识者。为避如前所说过失。故不定取异及不异。如是而生者。谓由如是品类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别者。谓有能生杂染品法。功能差别相应道理。由与生彼功能相应故。名一切种子识。于此义中有现譬喻。如大麦子于生自芽有功能故有种子性。若时陈久或火相应。此大麦果功能损坏。尔时麦相虽住如本。势力坏故无种子性。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有生杂染诸法功能。由此功能相应故。说名一切种子识

论曰。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又如芦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应观此中更互为因道理亦尔。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释曰。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者。欲以喻显。故为此问。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者。谓一刹那灯炷为依发生灯焰。是则灯炷为焰生因。即此刹那焰复能烧所依灯炷。是则灯焰为炷烧因。余喻亦尔。如是显示有俱有因。由因现在住即见果生故。从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乃至所余因缘不可得故者。此言显示阿赖耶识与杂染法更互为因即是因缘

论曰。云何熏习无异无杂。而能与彼有异有杂诸法为因。如众缬具缬所缬衣。当缬之时虽复未有异杂。非一品类可得入染器后。尔时衣上便有异杂。非一品类。染色绞络文像显现。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异杂能熏之所熏习。于熏习时。虽复未有异杂可得。果生染器现前已后。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

释曰。云何熏习无异无杂而能与彼有异有杂诸法为因者。欲以譬喻显斯道理。故为此问。如众缬具缬所缬衣。当缬之时。虽无异杂文像可见。入染器后。便有异杂文像可见。阿赖耶识如所染衣。果生即染器。故名果生染器。入者即是缘所摄义。于熏习时虽无异杂。至果熟位便有非一品类诸法因性显现如已染衣

论曰。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又若略说有二缘起。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

释曰。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者。异生觉慧难了知故名为极细。阿罗汉等难穷底故名为甚深。又若略说有二缘起者。举数。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者。列名。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者。谓阿赖耶识为因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由能分别异类自性为因性故。若无明等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由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因性故

论曰。于阿赖耶识中。若愚第一缘起。或有分别自性为因。或有分别宿作为因。或有分别自在变化为因。或有分别实我为因。或有分别无因无缘。若愚第二缘起。复有分别我为作者我为受者。譬如众多生盲士夫未曾见象。复有以象说而示之。彼诸生盲有触象鼻。有触其牙。有触其耳。有触其足。有触其尾。有触脊梁。诸有问言。象为何相。或有说言。象如犁柄。或说如杵。或说如箕。或说如臼。或说如帚。或有说言。象如石山。若不解了此二缘起。无明生盲亦复如是。或有计执自性为因。或有计执宿作为因。或有计执自在为因。或有计执实我为因。或有计执无因无缘。或有计执我为作者我为受者。阿赖耶识自性因性及果性等。如所不了象之自性

释曰。或有分别宿作为因者。谓彼不许有士用因故成邪执。为显此等说生盲喻。无明生盲者。谓由无明故成生盲。阿赖耶识自性因性及果性等如所不了象之自性者。谓前所立此识自相说名自性。所立因相说名因性。所立果相说名果性。由无明力不了此等。于阿赖耶识。分别自性缘起不解了故。执自性等为诸法因。于第二分别爱非爱缘起不解了故。执有我为作者受者。此中因谓阿赖耶识。诸法熏习于中持故。果者即是阿赖耶识即彼诸法所熏习故

论曰。又若略说阿赖耶识用。异熟识一切即种子为其自性。能摄三界一切自体一切趣等

释曰。阿赖耶识用异熟识一切种子为自性者。谓得自体异类熟故。诸法种子熏在中故。一切趣等者。谓五趣等。一切自体者。谓趣趣中同分异分种种差别

论曰。此中五颂

外内不明了  于二唯世俗

胜义诸种子  当知有六种

刹那灭俱有  恒随转应知

决定待众缘  唯能引自果

坚无记可熏  与能熏相应

所熏非异此  是为熏习相

六识无相应  三差别相违

二念不俱有  类例余成失

此外内种子  能生引应知

枯丧由能引  任运后灭故

为显内种非如外种。复说二颂

外或无熏习  非内种应知

闻等熏习无  果生非道理

作不作失得  过故成相违

外种内为缘  由依彼熏习

释曰。如是已说阿赖耶识。为一切法真实种子。复欲显示彼种子体说斯五颂。此中外者。谓稻谷等。内者。即是阿赖耶识。不明了者。谓外种子是无记义。言于二者。阿赖耶识于善不善二性。明了通有记故。复有别义。谓于杂染清净明了。唯世俗者。谓外种子唯就世俗说为种子。所以者何。彼亦皆是阿赖耶识所变现故。胜义即是阿赖耶识。所以者何。是一切法真种子故。应知如是一切种子复有六义。刹那灭者。谓二种子皆生无间定灭坏故。所以者何。不应常法为种子体。以一切时其性如本无差别故。言俱有者。谓非过去亦非未来。亦非相离得为种子。何以故。若于此时种子有。即于尔时果生故。恒随转应知者。谓阿赖耶识乃至治生。外法种子乃至根住。或乃至熟。言决定者。谓此种子各别决定。不从一切一切得生。从此物种还生此物。待众缘者。谓此种子待自众缘方能生果。非一切时能生一切。若于是处是时遇自众缘。即于此处此时自果得生。唯能引自果者。谓自种子但引自果。如阿赖耶识种子唯能引生阿赖耶识。如稻谷等唯能引生稻谷等果。如是且显种果生义。今当更示熏习异相。坚者。坚住方可受熏。非如动风。所以者何。风性疏动不能任持。所有熏气一踰膳那。彼诸熏气亦不随转。占博迦油能持香气百踰膳那。彼诸香气亦能随转。言无记者。是不可记极香臭义。由此道理蒜不受熏。以极臭故。如是香物亦不受熏。以极香故。若物非极香臭所记即可受熏。言可熏者。谓应受熏方可熏习。非不受熏如金石等。不应受熏名不可熏。若于此时能受熏习。即于尔时名为可熏。如可熏物。与能熏相应者。能熏相应方名可熏。非不相应。当知即是无间生义。言所熏者。阿赖耶识具上四德。应受熏习故名所熏。非转识等。非异此者。谓若离此阿赖耶识余非所熏。是故所熏即此非异。是为熏习相者。谓阿赖耶识有刹那灭等。是熏习相刹那灭故。与诸转识俱时有故。乃至对治恒随转故。或穷生死恒随转故。定与善等为因性故。待福非福不动行缘。于善恶趣异类熟故。如是等义于转识中。一切异法皆应成立。是故唯此阿赖耶识。与如是等胜德相应可受熏习。六识无相应者。谓彼诸识有动转故。三差别相违者。谓彼诸识别别所依。别别所缘别别作意。复有余义。别别行相一一转故。譬喻论师欲令前念熏于后念。为遮彼故。说言二念不得俱有。无二刹那一时而有。俱生俱灭熏习住故。若谓此识种类如是虽不相应。然同识类亦得相熏。如是例余应成过失。谓余种类例亦应尔。以眼等根同净色类。亦应展转更互相熏。此意说言眼耳两根同有净法。二净展转应互相熏。余亦如是。然汝不许。虽同净法异相续故不得相熏。识亦应尔。虽同识法何得相熏。如是所说二种种子。谓外及内。应知皆有能生能引。此中外种乃至果熟。为能生因。内种乃至寿量边际。为能生因。外种能引枯后相续。内种能引丧后尸骸。由引因故多时续住。若二种子唯有生因。此因既坏果即应灭。应无少时相续住义。若谓刹那展转相续。前念为因后念随转。是则后边不应都灭。由此决定应有引因。此二种子。譬如放弦弯弓为因。箭不堕落远有所至

论曰。复次其余转识。普于一切自体诸趣。应知说名能受用者。如中边分别论中说伽他曰

一则名缘识  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  分别推心法

释曰。此中受用是生起义。受用中有名受用者。为显此义故。引中边分别论颂为阿笈摩

论曰。如是二识更互为缘。如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说伽他曰

诸法于识藏  识于法亦尔

更互为果性  亦常为因性

释曰。阿赖耶识与一切法。于一切时互为因果。展转相生。若于此时阿赖耶识为诸法因。即于尔时诸法为果。若于此时阿赖耶识为诸法果。即于尔时诸法为因

论曰。若于第一缘起中。如是二识互为因缘。于第二缘起中。复是何缘。是增上缘如是六识几缘所生。增上所缘等无间缘。如是三种缘起。谓穷生死爱非爱趣。及能受用具有四缘

释曰。此中第一缘起。谓阿赖耶识中所有习气。与彼诸法互为因缘。第二缘起。谓无明等为增上缘。由无明等增上势力行等生故。又六转识名受用缘起。三缘所生。谓眼识以眼为增上缘。以色为所缘缘。等无间缘。谓彼无间此识生起。所以者何。若彼不与容受处者此不生故。余识亦尔

论曰。如是已安立阿赖耶识异门及相。复云何知如是异门及如是相。决定唯在阿赖耶识非于转识。由若远离如是安立阿赖耶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谓烦恼杂染。若业杂染。若生杂染。皆不成故。世间清净出世清净。亦不成故

释曰。如是已说阿赖耶识。安立异门及安立相。今当显示。此二唯在阿赖耶识应正道理。非于余处。以理决择

论曰。云何烦恼杂染不成。以诸烦恼及随烦恼熏习所作。彼种子体于六识身不应理故。所以者何。若立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俱生俱灭。此由彼熏成种非余。即此眼识若已谢灭。余识所闻如是熏习。熏习所依皆不可得。从此先灭余识所闻现无有体。眼识与彼贪等俱生不应道理。以彼过去现无体故。如从过去现无体业。异熟果生不应道理。又此眼识贪等俱生。所有熏习亦不成就。然此熏习不住贪中。由彼贪欲是能依故。不坚住故。亦不得住所余识中。以彼诸识所依别故。又无决定俱生灭故。亦复不得住自体中。由彼自体决定无有俱生灭故。是故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之所熏习不应道理。又复此识非识所熏。如说眼识。所余转识亦复如是。如应当知

释曰。此中此者。即此眼识由彼熏者。由贪等熏。言成种者。谓成因性。言非余者。非耳识等。余识所闻者。耳等识所闻。如是熏习者。贪等熏习。熏习所依者。谓即眼识。眼识与彼贪等俱生等者。谓从过去现无体因。眼识与彼贪等俱生不应道理。如从过去现无体业异熟果生不应道理者。如彼果生不应道理。此亦如是不应道理。复有余师执彼有体。谓异论师欲令过去是实有性。然过去能诠所诠不可得。所以者何。若法是实有。云何名过去。是故从彼异熟果生不应道理。熏习无故。又此眼识者。谓与贪等俱生眼识。所有熏习亦不成就者。谓彼熏习尚不成就。何况从彼后时眼识。与贪俱生而当得成。然此熏习不住贪中者。谓眼识熏习在贪欲中不应道理。何以故。由彼贪欲依眼识故。不坚住故亦不得住所余识中者。谓此熏习不得在于耳等识中。何以故。以彼诸识所依别故。由所依别无有决定。俱生灭义。谓眼识依眼。耳识依耳。如是乃至意识依于未那。所依远故。所余熏习在所余处不应道理。亦复不得住自体中者。谓此眼识亦复不得熏习眼识。无二眼识俱时起故。以无二故决定无有俱生灭义。由此道理。是故眼识定不应为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之所熏习。亦非眼识眼识所熏

论曰。复次从无想等上诸地没来生此间。尔时烦恼及随烦恼所染初识。此识生时应无种子。由所依止及彼熏习。并已过去现无体故

释曰。所染初识者。谓来此间最初生识。此识生时应无种子者。谓初生识应无因生。所依止者谓所依止。彼熏习者。烦恼熏习

论曰。复次对治烦恼识若已生。一切世间余识已灭。尔时若离阿赖耶识。所余烦恼及随烦恼种子。在此对治识中不应道理。此对治识自性解脱故。与余烦恼及随烦恼。不俱生灭故。复于后时世间识生。尔时若离阿赖耶识。彼诸熏习及所依止。久已过去。现无体故。应无种子而更得生。是故若离阿赖耶识。烦恼杂染皆不得成

释曰。对治烦恼识若已生一切世间余识已灭者。谓六识已灭。所余烦恼及随烦恼种子在此对治识中不应道理者。谓对治识非后世间识生起因。复于后时者。谓复从此出世心后。彼诸熏习者。谓余烦恼及随烦恼所有熏习。及所依止者。谓所依识。应无种子而更得生者。谓若无有阿赖耶识。彼应无因而更得生。此中烦恼即是杂染。是故说名烦恼杂染。由上道理。烦恼杂染皆不得成

论曰。云何为业杂染不成。行为缘识不相应故。此若无者。取为缘有亦不相应

释曰。为辩业杂染不得成因缘故。次问云何业杂染不成业为缘识不相应故者。谓福非福及不动行生已谢灭。若不信有阿赖耶识。当于何处安立熏习。如六识身。不能任持所有熏习。于诸烦恼杂染事中已具显示。此若无者。谓若无有行为缘识。取为缘有亦不相应者。谓亦无有取为缘有。此复何缘。谓前诸行所熏习识。由取力故。熏习增长转成有故。此中即业是杂染性。名业杂染或依于业而有杂染。名业杂染。若不信有阿赖耶识。此业杂染亦不得成

同类推荐
  • Letters From High Latitudes

    Letters From High Latitud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评注产科心法

    评注产科心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对类

    对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庄严王陀罗尼咒经

    庄严王陀罗尼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华严经义海百门(并序)

    华严经义海百门(并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宠夫成瘾之农家媳妇

    宠夫成瘾之农家媳妇

    烟雾缭绕的悬崖上,一个华服男子负手立于崖边。他的身后站着一位衣衫褴褛的瘦弱少女,正极力压抑着不断从口中溢出的低泣声。男子眉宇间满是不耐,转身嫌恶的看向少女:“该说的我都说完了,我走了。”少女伸手拉住他的衣袖,哽咽道:“我不要……”男子斜斜的扫了一眼被她抓住的衣袖,眼中的嫌恶之色更甚,努力克制自己即将暴走的情绪:“如今你我门不当户不对,凡儿你就放我一条……
  • 只要是你何时都好

    只要是你何时都好

    他雍容华贵,因为责任抛下了她。他桀骜不驯,一心护她后来,他祈求她不要离开,用生命守护了她,可是却也换不回她在怀中的一笑。
  • 穷理查智慧书

    穷理查智慧书

    1733年,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智慧书》首次问世。这本书以历书形式出版,因此也被称作《穷理查年鉴》或《穷理查历书》。富兰克林持续25年出版此书。平均每年销量都超过一万册,成为当时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几乎家家书架上都有一本。他们从《穷理查的智慧书》中收获智慧与成功: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华人商界领袖李嘉诚。全球首富沃伦·巴菲特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资人师查理·芒格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推销人师弗兰克·贝特格台湾人师李敖。《穷理查智慧书》问世两百多年,在美、英、法、德、西、日、韩等多国发行,经久不衰。
  • 爸爸去哪儿:父亲的力量

    爸爸去哪儿:父亲的力量

    《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的郭涛内心独白,分享明星爸爸和儿子之间的故事!男孩教育的缺失是中国最普遍的现实问题,如何培养男子汉的气概?如何与成长中的孩子相处?郭涛第一次全面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读者分享,穿插儿子石头的故事以及与孩子们共处的趣事,分享每位明星爸爸教子的经验心得。书中讲述了明星家庭中不为人知的细节和独到的教育理念。本书是郭涛的首本自传,也是和小石头(郭子睿)的一次“父子谈心”。
  • 穿越异世女医生闯兽世

    穿越异世女医生闯兽世

    玉情柔——她是一位集美貌与智慧并存的男科天才女医生,被兽神选定,穿越到了远古的蛮荒时代。在这里,她将与几位命定的男主雄性相识相恋,并用她的智慧和能力,从零开始,一步步在兽世建立起一片崭新的文明天地...突然邪魔将至...她将带领众兽人奋起抗击......故这天地共吟一曲:狮虎共进豹欲守,龙凤成吉鹰随风,狐狼同予人鱼泪,食铁化春满情柔......(QQ群号334515799)
  • 穿越后我还是你老婆

    穿越后我还是你老婆

    【女扮男装,校园爽文】白天,她是霸占娱乐头条的国民男神,晚上,她是神秘家族的小少爷。而他,白天是她的亲亲室友,晚上却是腹黑的少主大人。某日,头条曝光了国民男神是女生!粉丝们懵逼了。下一秒,她再次上了头条,标题是国民男神已经结婚。顿时,粉丝们晕倒一片。粉丝见面会上,有粉丝问道“男神你老公平时对你的爱称是什么?”她想了想,便回答:“伪娘。这算不算爱称?”“那男神和你老公第一次见面是什么场景。”“我穿女装强吻了他。”“那你们确认关系是在哪里?”“浴室。我在洗澡。他进来说是要签名,之后把我按在浴缸里收拾了一晚。”“……”【男主权倾,女主白楠,不喜勿喷】【本文主打甜宠,爆笑校园】
  • 混在大唐的屠夫

    混在大唐的屠夫

    你以为躲起来就找不到你了吗?没有用的!像你这样出色的男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像漆黑中的萤火虫一样,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你那忧郁的眼神,稀嘘的胡喳子,神乎其神的刀法,和那杯三勒浆,都深深地迷住了我。不过,虽然这是这样的出色,但是家有家规,无论怎样你都要和我回去,难道娶完媳妇就不用负责了吗?
  • 心动化合反应

    心动化合反应

    步入研一的江允对其导师时灏南一见钟情,并对时灏南展开各种花式的追求,时灏南见招拆招,江允屡败屡战,而此时秦俊逸同样不言放弃地追求着江允,一场三角恋的战争在即。当“催化剂”夏新婉出现后,时灏南和江允之间的“化学反应”发生了“可逆性”。 随着事情的发展,江允发现这场故事里的每个人都不简单。 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真相相继浮出水面......
  • 太上洞玄灵宝中和经

    太上洞玄灵宝中和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情商的力量

    情商的力量

    情商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最为关键的品质因素。本书在总结国内有关情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情商的传统内容出发,对情商的内涵加以延展和开发,通过对工作情商、快乐情商、家庭情商、爱的情商、领导者情商、情商整合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和诠解,多角度、全方位地告诉读者,如何提高对自己生活的自知力和对情绪的自控力,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人生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成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