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10600000012

第12章

教化品第三

将释此品。略有二义。初解品名。后正释文。菩萨化生。以善示众名教。令彼改恶为化。品义如上。或可教众离恶。化令住善。故名教化。依本记云。此品宗明分别菩萨得空之阶位。应言五忍品。而言教化品者。自有二义。一五忍菩萨。摄化众生。二者如来以五忍法教。教化诸王。故名教化品

经。白佛言(至)众生可化

释曰。第二依文正释。上来广释二护。文别有三。初观空品。明护佛果。是自利行。次教化品。释十地菩萨利他行。后二谛品。辨二护所依理。上来已辨护佛果讫。自下第二。释十地行。于此品中。大分为二。初王发三问。后世尊正答。此即初也。文有两节。初白佛言护十地行菩萨者。牒前品中护十地行。菩萨即能护人也。次云何可行等者。正发问辞。问有三意。一行可行者。问菩萨自利可行法。二云何行化众生者。问利他行。谓依何地行。能化众生。三以何相众生可化者。问所化生实不实相。又解初问自利依何行相。故以五忍行答之。次问利他依何位行。故以十地行答之。后问何相众生可化。故以幻化身。见幻化众生。而教化之。至文当释。问岂不此品说利他行。如何初问自利行耶。答护菩萨行。通利自他。就胜说故。但言教化

佛告大王。五忍是菩萨法

释曰。第二如来正答。于中有二。初答前二问。后佛告大王汝先言下。答第三问。前中有三。初正答二问。次尔时百万下。王以偈赞。后佛告诸得道下。如来述可。就答二问。于中有二。初正答前问。兼一答利他。后白佛言下。正答后问。兼答自利。前中有三。初标宗略答。次善男子下。次第广释。后众生本业下。释已总结。前略答中。文复有三。初标数略答。次依数列名。后结示自性。此即初也。准下结文。诸佛菩萨。本所修行。今随问答。但言菩萨

伏忍上中下(至)寂灭忍上下

释曰。第二依数列名。谓地前三贤。未得无漏。不能内证但能伏除。而不永断。名之为伏。忍谓忍解。体即是慧。以伏标忍。名为伏忍。初二三地。得无漏信。故名信忍。四五六地。趣无生忍。名之为顺。七八九地。安住慧心无生理中。名无生忍。灌顶菩萨。及如来地。观第一义寂灭真如。名寂灭忍。然此五忍诸教不同。若依本业璎珞经。略开六性。一习种性。二性种性。三道种性。四圣种性。五等觉性。六妙觉性。解云。彼经意者。如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金刚心。及如来地。广开即有四十二贤圣。所谓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依善戒经。瑜伽四十七。菩萨地。开为十三住。一者种性。二者解行。十地为十。佛地为一。即名十三。如此等文。不可具述。然此所说三伏忍位。略有三释。一本记云。十信为习种性。十解为性种性。十行为道种性。十回向已上。即属见道。经说信等为其性故。又下经云。十信十止十坚心。故知十信。为习种性。一云。此经十信为习。十解十行为性。十回向为道种性。如何得知十信为习。解云。如梁摄论。论曰。于几时中修行。十地正行得圆满。论曰有五人。于三僧祇劫。修行圆满。或七阿僧祇。或三十三阿僧祇。言五人者。一愿乐行人。满初僧祇。次有三人。谓清净意乐行人。有相行人。无相行人。于前六地及第七地。满第二阿僧祇。从此已后。第五无功用行人。满第三僧祇。彼释论云。愿乐行人。自有四种。谓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如须陀洹前有四方便。广说如彼。解云。十信初心。入僧祇数。理应摄在习种性位。由斯义故。十解十行。性种性摄。十回向心。道种性摄。如理应知。一云。此经三品伏忍。如璎珞经三种伏忍。虽有三说。后说为正。所以者何。若如初说。如何经说伏忍圣胎三十人也。应说圣胎人有四十。又违本业经说。贤圣四十二种。应说贤圣有五十二。若如次说。二失同前。又彼所引。愿乐位中。四种人者。真谛自案。非论正文。由斯大唐世亲论本。及大业本。皆无此文。故三释中。后说为正。顺诸圣教。不违道理

经。名为诸佛菩萨修般若波罗蜜

释曰。第三总结。五忍是可行法。心以慧为性。如经可知

经。善男子(至)修行伏忍

释曰。自下第二广释五忍。即分为五。就伏忍中。三贤不同。复分为三。此即第一释习种性。于中有五。一明方便。二菩萨入位。三显化力。四释超过。五彰胜因。此即第一明方便也。言初发相信者。未入十住十信人也。谓初发心。而未见理。名为想信。长耳三藏云。习种性前。有三想发心。谓假想发。轻想发。信想发。假想发者。藉三种力。一善友力。谓善知识。二行力。谓受律仪。三法力。谓通别两力。通谓如来藏。别谓信等五根。缘此三力。于佛菩提。假起菩提想。求以自安安他。如声闻假观非青青想而能治惑。此中乖尔。名假想发。此后想想不已。义当难识。譬如轻毛无所倚着。名轻想发。此后心路转明。信珠显现。名信想发。即入十信位。故名初发想信也。恒河沙众生者。显发心者多入。位者小。是故经云。譬之鱼子。庵罗树华。结果甚小。修习伏忍者。即修十信。为伏忍方便。故璎珞经说。一贤名门。谓初发心。未上住前。有十恒名字菩萨。常修十心。谓信进念定。及至愿心。又曰十信以前。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若一劫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

经。于三宝中(至)回向心

释曰。第二正辨入位。于三宝田。生十种心。就十心中。前五自利。后五利他。前五心者。信等五根。后五心者。一施。二戒。三护三宝。四求胜果。名为愿心。五回求菩提。名回向心。问璎珞经。及华严等。所说十住。与此经异。有何意耶。后十住者。一发心住。二持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解云。旧来相传。十住二种。一者别相十住。如璎珞经发心住等。二者通相十住。谓信心等。以为十住体。诸位皆行十信心故。是故本业经中。初地菩萨。百法明门。所谓十信各有十心。即百法也。今此经中依通相说。故不相违

经。是为菩萨(至)化众生

释曰。第三显其化力。谓十住菩萨。作铜轮王。王二天下。南西二方。故言小分化生也

经。已超过二乘一切善地

释曰。第四释超二乘地

经。一切诸佛(至)为圣胎也

释曰。第五彰成胜因。谓诸菩萨长养行者。十心。令成圣胎故

经。复次善男子(至)有十心(或有本云。次第起于慧地。性种性有十心。且依前本)

释曰。自下第二明性种性。文别有四。一明入位。二显位体。三辨摄化。四释离过。此明入位。于三忍中居第二位。故言复次。三中第二。名中伏忍。与前闻慧。邻接而生。即是思数。不依定水。故名干慧。即思慧也。今言干者。此字谬也。故璎珞经。说有六性。亦名六慧。言六性者。如前所引。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言六慧者。闻慧。思慧。修慧。照寂名性慧。寂照慧。故知干慧。即思慧也。习已成性。名性种性。有十心者。总标其数。问善戒经等。习后性前。何故此经。习前性后。答瑜伽等说。立第八识。分别现行种子差别。种子为性。现行为习。故彼经说。先性后习。今此仁王本业经等。不说第八。唯现非种。初起名习。习以成性。故彼此说。互不相违

经。所谓四意止(至)无我也

释曰。第二显位体性。文别有三。初明四意止。即四念处。次明三意止。即三善根。后明三意止。谓三世因果忍。言四意止者。用慧为体。而言意止者。意谓心王。由慧力故。令心止住四种境中。故名意止。身受心法者。辨所观境也。言不净苦无常无我也。正明四观除四颠倒。所谓观身不净。能除净倒。观受是苦。能除乐倒。观心无常。能除常倒。观法无我。能除我倒

经。三意止。三善根。慈施慧也

释曰。第二三善根断嗔贪痴。此明三种善根。令心止住三种境。故名三意止。慈是无嗔。施无贪。慧是无痴。如其次第。除嗔贪痴。萨婆多宗。义如上说。今依大乘。自有两释。一云同萨婆多。无痴善根。以慧为体。一云离慧以外。别有无痴。如成唯识等。今此经文。同萨婆多。用慧为体

经。三意止。未来果忍也

释曰。第三缘三世因果忍。谓缘过去。唯因非果。若缘现在。亦因亦果。望前后故。缘未来世。唯果非因。在后时故。此亦是慧。忍受前境。故名为忍

经。是菩萨亦能化一切众生

释曰。第三摄化应知

经。已能过(至)所不能坏

释曰。第四离过。谓过我人等者。远离我见。然彼我见。有众多名。谓我人知者见者众生。如瑜伽有八种。名依大般若。有十三名。言外道倒想者。六十二见等

经。复次善男子。修行上伏忍。进入平等道。名为道种性地(或有本云。复有十道十种性地。旦依前本)

释曰。第三释道种性地。文别有四。一标位总名。二出位体性。三摄化分齐。四辨胜用。此即初也。谓入初地。离能所取平等圣道。此与圣道为因性故。名道种性

经。所谓观色(至)解脱忍

释曰。第二别出体性。文别有三。初明五忍。次显三忍。后辨二忍。合成十忍。总释意云。有情流转。五蕴为体。流三界处。寻其根本。不离二谛。故成十忍。忍谓忍解。然即是慧。前文五忍。从果立名。由观五蕴。得五分法身故。后之五忍。从境立名。寻即可知。此即第一明观五蕴。得前五忍。谓观色蕴。便得戒忍。表无表戒。皆色蕴故。准此经文。表无表戒。皆是色也。观识蕴得知见忍。以了别识与知见慧。义相顺故。观想蕴得定忍。以彼假想。能入定故。如四无色由想故得。观受蕴得慧忍。以依受故。立于四禅。由依禅故。能发者慧。是故观受。而得慧忍。解脱忍者。是解脱身。解脱有二种。一者有为解脱。即是胜解。二者无为解脱。此明由断行蕴所摄烦恼。偏得行蕴所摄胜解。名解脱忍。于境自在。名解脱故。是故婆沙。及佛地论。皆说胜解为解脱身。故言观行蕴得解脱忍。若广分别。义如别章

经。观三界因果(至)无相忍

释曰。第二释三忍。谓观三界苦得空忍。于苦果上立空义故。于三界因。得无愿忍。以烦恼业为谛因故。通观因果。得无相忍。证因果空。证无相故。又解。观欲界因果得无愿。极可厌故。观色因果以得空。离粗法故。依欲色得无相。诸十相法多分尽故。如是等释。不可具述

经。观二谛虚实(至)得无生忍

释曰。第三明二谛忍。谓观俗得无常忍。观真得无生忍。此约有为无为。以释二谛

经。是菩萨(至)四天下

释曰。第三摄化分齐。谓道种性。作金轮王。化四天下。又解。是菩萨十坚心者。结上十忍

经。生一切众生善根

释曰。第四辨其胜用。义显可知

经。又信忍菩萨所谓善达明行者

释曰。第二明信忍。文别有四。一标名配位。二明除障。三明摄化分齐。四明发行种子。此即第一标名配位。言信忍者。标名。以无漏信。信三宝苦。故名信忍。言善达明中行者。配位如下经说。善谓善觉。初地菩萨。现证二空。故名善觉。达即离达。所谓二地。离犯戒垢。达真俗境。故名离达。明即明慧。谓第三地。以三慧光。明诸法故。名明慧。此上三地。五蕴假人。名为行者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姝途同贵

    姝途同贵

    姜姝儿有着京都人人羡慕的尊贵身份,不仅皇帝宠,皇后爱,姜家更是她坚定的后盾。作为拳打贵族诸侯,脚踢豪族纨绔的她,却在姜家覆灭后,无力反抗仇人,只能与之同归于尽。重生后,她依旧是那个打遍京都的小霸王,不一样的是却碰上了一块傲娇且自大的硬骨头。
  • 耿耿星河明月楼

    耿耿星河明月楼

    将军府的两位女侠,是雁京城中出了名的混世女魔头。她们搞笑琐碎的日子却在暴打了尚书府公子后渐渐改变。大梁风雨骤起,两位女将左手提着狗皮膏药李副将,右手抓着绝世美男大军师,乱世江湖雨纷纷,刷副本升级模式就此开启。
  • 骚动的小城

    骚动的小城

    王志强的纪实小说《骚动的小城》是一部很有才气的小说,挥洒自如,内容丰富。大量使用民间语言,生动俏皮。作品描写上世纪80年代后发生在一座苏北小城的故事,众多人物活色生香,有很强的可读性,真实记录了那段鲜活的历史。这种来自民间的写作,有原生态的品质,和当下一些故弄玄虚、装神弄鬼的专业写作,有很大的不同,令人耳目一新。
  • 淘气公主明朝之旅

    淘气公主明朝之旅

    “喂,你干什么?大庭广众之下抓着一个女孩子的手,你好意思吗?”一个自21世纪穿越而来的仙女,他们第一次见面针锋相对。“小瑶,不要离开我……”他冷情冷心,却与她之间羁绊甚深。“原来是个女的。”他邪魅如斯,初次见面调戏与她。“只要夜影在我身边,我就什么都不怕了。”她如斯依赖着他,没有任何理由,本能地觉得在他身边很安心。当记忆的枷锁开启,她与他们的牵绊将走向何地,是无间地狱,抑或是涅槃重生?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爱有多深,恨就有多重。命运的齿轮顺时转动,逆转是否是种奢侈?
  • 血手修罗

    血手修罗

    若天道不公,我便替天行道,若苍天无眼,由我诛尽奸邪,这是一个辉煌的大时代,这是一个强者林立的武道场,看一个背负血仇的少年如何搅动风云,成就修罗之名。
  • 复仇重生:霸道总裁狠狠爱

    复仇重生:霸道总裁狠狠爱

    前世愚钝,轻信继母继妹的教唆,被好姐妹抢了男人夺了家产,沦为人人唾骂的浪女,最后还被所谓的好姐妹推下楼致死。重生15岁,前世欠她的人,这一世统统讨回来!片段一:“小野猫,记住,你是我的!”他轻挑起她精致的下巴,双眸深深的望着她,眼里满是蕴藏的深情。“呵呵,我是你的?不好意思,我是我自己的!”她狠狠的甩开他的手,张狂的撩起长发,扬长而去。他冷着脸,心里暗暗咬牙,小野猫,你等着,我会好好的顺顺你叛逆的毛,永远禁锢在身边……片段二:“我数三下,放开我,要不然我让你断子绝孙!”--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笔闻

    笔闻

    当我拿起笔时书写这些故事时,嗯……也许我只是为他们代笔记录这一切所发生的事,又或者我咏不良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 名门钟情他得她

    名门钟情他得她

    命中注定,一见钟情,虚渺可笑的轻蔑,但在虚无的文字间,却涅槃而生,或许,这是文字所让人沉迷的一种珍贵。
  • 妖妃凤临九天

    妖妃凤临九天

    她是21世纪的雇佣兵,一朝穿越,成为异世废物大小姐东紫倾歌。帝都风云,雏凤初鸣,旧时废物,却是绝世天才。麻子横陈的脸掩盖着绝世容颜。惩贱熊,戏贱人,得神器,炼灵药,带着神兽抢美男,一路高歌!新婚夜,嘿咻时,满屋春色关不住,千百魔兽偷窥来。智谋双全,征服天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妖孽王者回都市

    妖孽王者回都市

    X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拥有记忆,只晓得自己在这个世界存活了很久。X目前只记的巨人盘古开天,然后自己和女娲一起“造人”最后女娲为补天而离开了X.时间一点一点的来到了22世纪。此时的X化名为叶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