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18900000024

第24章

外篇知北遊

知北遊於玄水之上,登隱弅符云反又音紛又符紛反之丘,而適遭無為謂焉。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問,反於白水之南,登狐闋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將語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問反於帝宮,見黃帝而問焉。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知問黃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黃帝曰:彼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

前後人名皆是寓言,如此三名卻有分別。知,有思惟心者也。無為謂,自然者也。狂,猖狂也。屈者,橛然如槁木之枝也。此書猖狂字便與逍遙遊浮遊字同。猖狂而屈然,無知之貌也。此段只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粧出許多說話。問而不知答,是此中無老僧,面前無闍犁也;夾山語欲答而忘其言,是猶知有問者也。故曰無為真是,狂屈似之似近也。

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今己音紀為物也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

知者不言,此是達磨西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言之教,即維摩不二法門也。道不可致,不可以言致也。德不可至,不可以迹求也。仁義禮皆為有進,有迹則於道隳矣。莊子以禮為強世,故比之仁義其迹又甚,故曰道之華,亂之首。華,外飾而無其實也。外飾之偽,欺詐之所由生也,故曰亂之首。黜聰明,墮枝體,此為道之日損者也。損之又損以至於無,則是忘其故吾之時。能無為則循天理之自然,無所不可為矣。物,迹也。求道而又有迹,則是己猶與物同,而欲見自本自根之地,宜其難矣。復歸根者,言取歛而返於無物之初也。大人,無為者也。大人則易之,其易也三字,莊子文法,若他人則曰:唯大人則易之矣。

生者死之徒,死者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

生者死之徒,死者生之始,下一句易說,上一句難說。且如花木之發為枝為葉,是其生者也,然此已發者終無不盡之理,則是其生者猶死矣。伊川曰:復入之息,非已出之息。此語極好,便是此意。碩果不食,剝者,復之萌也。謂之頓果死者矣,種之再生,非死為生之始乎。死生往來,萬物皆然,孰知其所以為之者。紀,網紀也,主張而為之者也。氣之聚散,為生為死,人皆知之。若知死生只是一理,則吾又何患。為徒者,死生為一也。死生本一理,萬物皆然,而人自分美惡好惡,如花卉之方盛則以為神奇,落而在地則為臬腐。殊不知葉落糞根,生者又自是而始,則是臭腐復化為神奇也。既生而落,則神奇又化為臭腐矣。亙古窮今,來來往往,只此一氣而已。聖人知此,故不以死生窮達禍福為分別,故曰聖人故貴一。一者,無分別也。

知謂黃帝曰:吾問無為謂,無為謂不應我,非不我應,不知應我也。吾問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問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黃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聞之,以黃帝為知言。

此數行解得前意甚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今彼神明至精,與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圓,莫知其根也。扁然而萬物自古以固存,六合為巨,未離其內;秋毫為小,待之成體。天下莫不沉浮,終身不故。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僭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可以觀於天矣。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即乾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明法者,寒暑往來盈虛消長,皆有曉然一定之法則。何嘗犯商量,故曰不議。兔短鶴長,麥垂黍仰,或寒或熱,或苦或甘,皆是自然之理。而其所以長短甘苦者,如何說得,故曰有成理而不說。不作,即無為也,無為不作,皆順自然也。聖人之所以順自然者,亦得諸天地而已大,故曰觀於天地之謂也。神明至精,言妙理也。百化,百物之化也。上彼字在天底,下彼字在物底。物之或生或死,其生也或方或圓,皆神明至精者為之。既已有矣,孰能究其根極之地,故曰物已死生方圓,莫知其根。扁然即翩然也,有去而不已之意,便是逝者如斯。萬物之化相尋而去,無所窮已,而其造化常存,東坡所謂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若非有所見亦不能道及此。六合為巨,未離其內,言天地雖大,不出造化之內也。秋毫為小,待之成體,若無此秋毫之體則無秋毫之名,即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也。沈浮,往來也,不故,常新也。萬物往來而不窮,日日如此,故曰天下莫不沈浮,終身不故。惟其不故,所以四時運行而得其序也。惛然,不可見也。油然,生意也。若亡而存,死者生之徒也。不形而神,不恃形而立,不隨生而亡也。畜,養也。養萬物者,道也。而人不知之,此造化本根之地也。觀於天者不過此理,故曰可以觀於天矣。

齧缺問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言未卒,齧缺睡寐。被衣大悅,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媒媒音昧晦晦,無心而不可與謀。彼何人哉。

此一段又撰出兩箇知道之人相與語,釋氏所謂好手手中呈好手,紅心心裹中紅心。正汝形,一汝視,是忘其形體耳目也。攝汝知,一汝度,是去其思慮意識也。度,意度也。天和者,元氣也。忘其形體耳目,則元氣全矣。神者,釋氏所謂主人公也。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則非來舍矣。德將汝美,德潤身也。道將汝居,居天下之廣居也。瞳,無知而直視之貌。犢之初生未嘗不視,而何嘗有所視,赤子亦然。無求其故,謂人不知其所以視者如何也。此即形容無心之貌。言未卒而睡寐者,吉答之未已而自睡也,語意相契,不容於言,故如此狀出。真其實知者,言其實見此理之真也。囗事物不入其心,故曰不以故自持。故,事也。媒媒晦晦,芒忽無見也。彼既無心而我有不容言者,故曰無心而不可與謀。穹壤之間,有此人物,故曰彼何人哉。深美之也。

舜問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孫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彊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委,聚也。四大假合而為此身,故曰委形。陰陽成和而後物生,故曰生者委和也。順,理也。性命在我即造物之理,故曰委順。人世相代如蟬蛻然,故曰子孫。委,蛻也。強陽氣即生氣也,動者為陽。人之行處飲食皆此氣之動為之,皆非我有也。圓覺所謂今者安#1身,當在何處。便是此意。此一段亦自奇特。不知所持,無執著也。

孔子問於老聃曰:今日晏間,敢問至道。老聃曰:汝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擊而知。夫道,育然難言哉。將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

疏爚,通導之也。澡雪,洗滌之也。掊擊,屏去之也。窅然,深奧之貌。崖,邊際也。崖略者,謂深妙者難言,只言其邊際粗略而已。昭昭,可見者也。冥冥,不可見者也。見而可得分別者謂之有倫,有倫,萬物也。無形,造化也。精神,在人者也。形,可見者;精,不可見者。九竅,人類也;八竅,禽類也。以人與禽並言,故抑之也。佛經所謂胎生、卵生、濕生皆原於此。此意蓋謂人雖貴於物而其生也實同,故歡其捨色身而求法身。莊子之意亦如此。

其來無迹,其往無崖,無門無房,音旁四達之皇皇也。邀於此者,四枝.強,思慮恂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其來無迹,其往無崖,言造化之間,去者來者,無地可尋逐也。四達皇皇、言太虛之間。人之室居則有門有旁,太虛之間,但見其皇皇之大,豈知其所從入從出者乎。邀於此者,言邀索而見此道也。四枝強,即圓覺所謂身體輕安也。恂達,通達也。不勞,順自然也。無方,不定也,即是以接而時生乎其心者也。天地日月萬物,若非此道,誰實為之。此四句只形容徹上徹下,無非此道而已。

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聖人以斷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聖人之所保也。淵淵乎其若海,巍巍乎其終則復始也。運量萬物而不匱。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此其道與。中國有人焉,非陰非陽,處於天地之間,直且為人,將反於宗。自本觀之,生者暗音蔭醷與噫氣之噫同物也,雖有壽夭,相去幾何。須臾之說也,奚足以為堯桀之是非。

博之,無所不知也。人之辯博,皆誇以為己能,而不必出於汝之知慧。其所以知慧者,造物也。故聖人只以造物斷之,不以益為益,不以損為損。所保者在我而外物不得而加焉,此聖人之事也。終則復始,純亦不己也。運量萬物而不匱,應物而不窮也。運用而量度之,故曰運量。此未免於有心,只為君子之道,蓋言其有迹也。以我而應物,則為運量萬物;物至而我應之,則為萬物皆往資焉,便是感而後應,迫而後動。如此而不匱,則謂之道。道者無心,無迹也。中國有人焉,謂天地之中有至人焉。非陰非陽,言其不可以物指名也。有人之形,而其心遊於物之初,直寓形於天地之間耳,故曰直且為人,將反於宗。宗者,萬物之初也。喑醷,氣之不順者也。人身之氣有所不順則為疣為贅,造物之氣生而為人則亦其不順者也。故曰自本觀之,言反於天地之初而觀之也。此意蓋是貶剝人身,便是釋氏所謂皮囊包血之論。子細看來,大藏經中許多說話多出於此。堯桀是非,言人世是非之論因有此身而後有之。百年之間縱有長短,比之天地,須臾而已。此數語亦好。

果蓏有理,人倫雖難,去聲所以相齒。聖人遭之而不違,過之而不守。調而應之,德也;偶而應之,道也。帝之所興,王之所起也。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

果蓏,物之至微也者,其生也有時,其種也有種,自古及今,其類不雜,非有自然之理乎。舉其微者言之,則大者可知矣。人倫之中雖有許多厄難,如上下之相制,強弱之相凌,壽夭之為悲喜,此皆厄難也。然而同處宇宙之間,相為齒列君臣父子,中國夷狄亦皆造物中之一物也。聖人則曰方以類聚,物以韋分。此則無分精粗彼我,皆曰相齒,亦高論也。遭之而不違者,遭時有逆順,順之而已。過之而不守者,所過者化也。調,和也。偶,合也。隨感隨應,相與和合,道德之自然者也。帝王興起亦不越此理而已。忽然者即須臾之意。出,生也,伸也,來也;入,死也,屈也,往也。注然勃然,推擁而出之狀。油然漻然,活熟也。此即往者伸也,來者屈也,易之所謂窮神知化者也。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解其天弢,墮其天,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

物之初生本無而有,又化而死則是既有而無。同乎一理,而人物之類自以為悲哀,愚惑也。弢,藏弓之物也。,囊也。愚惑之人猶有所包裹而不明也,能自知覺則解其弢而墮其矣。墮,落也,棄之也。紛乎宛乎,宛,轉也,言變化也。魂魄,精神也。精神將散則軀殼從之,故曰大歸。即返其宅之意也。

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將至之所務也,此眾人之所同論也。彼至則不論,論則不至。

不形之形,不可見者也;形之不形,於形體之中而有不可見之形也。即佛所謂:唯有法身常住不滅也。然此事人皆知之而未能離形以求之,故不得而至焉。務,事也。學而將極乎至,則其所從事者不止如斯而已,故曰非將至之所務也。眾人之論皆如此,而未有至之者,故曰此眾人所同論也。又就此語演說。謂能至者則不論,纔有此論則為不至矣。故曰彼至則不論,論則不至。蓋謂不形之形,此本易知不待言也。若以此為論,乃是未造其至妙之地。此又說高一層話。

明見無值,辯不若默。道不可聞,聞不若塞。此之謂大得。

見而有所通曰值,此有迹之見也。道不可以形迹見,則無值矣。故曰明見無值。辯不若默,纔有辯則非矣。嘿,不言也。所謂道者,非聞彼也,自聞而已矣。謂之聞則非道矣。有聞不如不聞。塞,塞其耳而無聞也。故曰道不可聞,聞不若塞。大得,猶言深造也。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稈。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號。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况。

此段撰得又好。雖似矯激之言,然物無精粗同出此理,亦是一件說話。釋氏所謂無情說法,瓦爍熾然,常說即此意也。期而後可者,言指定其所而後可質本也。汝問不及其本,故吾所言愈下也。監市,猶今之賣肉行頭也。履狶者,以足躡豕則知其斤兩輕重也,況,比也,下,監市之賤者也。正獲之官砍知豨之肥瘠,若問其卑賤者,則其比況說得愈明。故曰每下愈況。正,市令司也。獲,人名也。此以喻問道者也。

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徧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嘗相與遊乎無何有之宮,同合而論,無所終窮乎。嘗相與無為乎,澹而靜乎,漠而清乎,調而間乎。寥已吾志,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來不知其所止。吾已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彷徨乎馮閎,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

莫必者,無固必之意也。汝若無固必之心,則物之至理皆無所逃,又豈疑於吾言。故曰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徧咸三字同訓,故曰異名同實。此一句蓋喻物無精粗,其理一也。無何有之官,志已見而無固必之意也。同合而論,言無精無粗,合而同論,安有終窮。調間,和安也。澹靜、漠清、調間,皆形容無為之妙而已。寥,虛也。已與矣字同,言能講究至此虛一之妙,則吾之志順足矣。故曰寥已吾志。此四字下得簡而有力。既無往矣,安有所至,雖有去來而無所止宿之地。上兩句既言往來不可知之意,又結云我既往來而不知其所終。則但見其彷徨馮閎入於大知之中,而不知其所窮極矣。彷徨,徜徉也。馮閎,虛曠也。大知,至道也。

物物者與物無際,而物有#2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

與物無邊際,是與物俱化者也,與物俱化則可以物物,即所謂不物者乃能物物也。與物未化則有崖際矣,既有崖際則窮於其所際。有際則有窮矣,故曰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極而至於無極,窮而至於無窮,則為不際於物之際而得其不際者,則際之不際者也,謂於崖際之地而見其無崖際也。不形之形,形之不形,不際之際,際之不際,此等句法,皆是莊子之文奇處。衰,盛衰也。殺,隆殺也。舉其一則知其二也。盈虛盛衰,本末聚散,皆若有迹而實不可窮,此則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

荷甘與神農同學於老龍吉,神農隱几闈戶晝瞑,荷甘日中奮處野反戶而入曰:老龍死矣。神農隱几擁杖而起,曝然放杖而笑曰:天知予僻陋慢訑,故棄予而死。已矣夫子,無所發予之狂言而死矣夫。弇堈弔聞之曰:夫體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繫焉。今於道,秋豪之端萬分未得處一焉,而猶知藏其狂言而死,又況夫體道者乎。視之無形,聽之無聲,於人之論者,謂之冥冥,所以論道,而非道也。

奓,開也,推開其戶而入。嚗然,放杖之聲也。天知予,以天呼老龍吉也。夫子在則有啟發予之大言,今既死則無啟發予之言,蓋謂老龍吉死而無言矣。弇,姓也,堈,名也。因弔老龍而聞神農之言,體道者與道為一也。繫,歸而宗之也。有體道之人,則天下之君子皆歸而宗之。今神農於道未有所見,而亦知老龍之死為藏其狂言,况其體道與老龍同者乎。狂言即大言也,其意蓋謂道在不言,藏其言而死所以為道。神農未造此境而亦為此言,況高神農者乎。秋毫之端至小矣,於此而未有萬分之一,少之又少可知矣。佛經算數譬喻亦有此語勢。道本無聲形,不可視聽,若論說於人,以冥冥而名其道,是特強名而已,實非道也,故曰所以論道而非道也。即言者不知之意。形聲,有也;冥冥,無也。知有之為無,不若並與無無之。蓋謂神農之為此言,亦未為知道也。

於是泰清問乎無窮曰:子知道乎。無窮曰:吾不知。又問乎無為,無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數乎。曰:有。曰:其數若何。無為曰: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泰清以之言也問乎無始曰:若是,則無窮之弗知與無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無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矣,知之外矣。於是泰清中而歎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無始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無始曰:有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也。雖問道者,亦未聞道。道無問,問無應。無問問之,是問窮也;無應應之,是無內也。以無內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大初,是以不過乎崑崙,不遊乎大虛。

發語之端,著於是兩字,即是佛經我聞一時之上著如是兩字也。道之有數,謂可歷歷而言也,貴餞合散皆道之可以歷數者。約,合也,內自得也。外,與道為二也。不知之知,乃不可名言之妙也。形形之不形,即不物乃能物物也。當,對也。有道之名,則名與道對立,即離其本然之真矣,故曰道不當名。道本無問,問之而答,我已離道,彼之問者,所聞亦非道矣。問窮者,言其所見至於問而窮,蓋謂泥言語求知見之非也。無內者,中心未得此道也,得此道則不應答之矣。宇宙,可見者也,故曰外。太初,不可見者也,故曰內。崑侖在於宇宙之外,太虛又在崑崙之外,崑崙且未過,安得至太虛乎。

光曜問乎無有曰:夫子有乎,其無有乎。光曜不得問,而孰視其狀貌,窅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傳之而不得也。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及為無有矣,何從至此哉。

孰視其狀數語,只形容道之不可見也。予能有無,未能無無,此言妙之又妙也。示能無無則我猶在無字之內,為無字所有矣,何從至於寶然空然者乎。圓覺曰,說無覺者,亦復如是,覺而至於無覺,可謂妙矣。而猶以無覺為未盡,即此未能無無為無所有之意。前之知、無為、泰清、無始,此之光曜、無有,似此等名字,其寓意卻甚明,非其他王倪、被衣等之比。

大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毫芒。大馬曰:子巧與,有道與。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鉤,於物無視也。非鉤無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長得其用,而況乎無不用者乎,物孰不資焉。

鉤,帶也。大馬,大司馬也。捶,鍛也。大司馬之屬有鍛鉤者,老而精絕,至於無毫釐之差,言其巧也。非鉤無察,即前所謂唯蜩翼之知也,用心專一於鉤之外無所見也。用者,巧也;不用者,道之自然者也;無不用者,道之無為而無不為者也。言我以不用自然之妙而用之於巧,且長得其用而至於老,况道之無為無不為者。天下之物,孰不資賴之乎。

冉求問於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猶今也。冉求失問而退,明日復見曰:昔者吾問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猶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問何謂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拿昧然也,且又為不神者求邪。無古無今,無始無終,未有子孫而有子孫,可乎。冉求未對,仲尼曰:已矣,未應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體。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3,無已。聖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於是者也。

太極之初,陰陽判而為天地,天地之運行,陰陽之往來,循環而無已。古亦如是,今亦如是也。以古猶今而答未有天地之問,意蓋如此。昭昭,見之甚明也。神者,在我之知覺者也;不神者,知覺之靈為氣所昏也。昔日之昭昭,虛靈知覺者在也,故能受之;今之昧然者,虛靈知覺者不在,故又有所求而未知也。無今古,無始終,言太極之理一動一靜,無時不然也。造化之理生生不窮,如人之有子孫,不待其有而後知之也,有此人類則有此子孫,有此宇宙則有此陰陽,無一息之可間斷也。已矣,未應矣,言汝到此不必更形於言矣。纔有生字則有死字,是因生而後生一死字也;纔有死字則有生字,是因死之名而後死其生者也。此即無生無死,四字又如此變換言句。死生之有待,一體而已,一體猶一本也,即一理也,即造化之自然也。物物者非物,則有非物者必生於天地之先,豈可以物名之,故曰有先天地生者物邪。言非物之物,不可以物名也;既名為物,則不得為在天地之先者矣,如此便是有物也,故曰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此是一句既曰有物,則物之相物無窮已矣,故曰猶其有物也無已。如此等處,皆其文字之妙者。聖人之愛人,則有迹可見矣。形述之相求至於無時而已者,蓋其所取在於有物,而不知物物者之非物也。

顏淵問乎仲尼曰:回嘗聞諸夫子曰,無有所將,無有所迎。回敢問其遊。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與之相靡,必與之莫多。狶韋氏之囿,黃帝之圃,有虞氏之宮,湯武之室。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師,故以是非相也。而况今之人乎。聖人處物不傷物,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相將迎。

無將無迎,即無心於物者也。應物而不累於物,則為外化,因感而應,不動其心,則為內不化。故曰,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與接為構,日以心鬥,則為內化。與物相劇相刃,而見役於內,則為外不化。故曰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以我之內不化者而外應乎物,所過者化而無將迎,則化亦不知,不化亦不知,故曰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一不化者,無心之心也。安猶豈也。相靡,言相磨也,靡與劘同。安與,豈與也。多,求多也。求多,相勝也,莫多,則不求相勝也。必與之莫多,言至道之人必與物不求多以相勝也。狶韋,黃帝,有虞,湯武,儒墨之師,皆未能盡內不化之道,故至於以是非相。,言其猶有是非之爭也。五味相奪而後可以為整,故曰相。以狶韋而下與儒墨對說,是以小抑大之意。囿、圃、宮、室者,謂其以此為窠臼也。不傷物,即與物化也,既與物化則物亦不能傷,謂其無所累也。惟其心無所累,所以能與人相將迎。前言無將迎,此言與人相將迎,即無為無不為,不物乃物物之意。

山林與,臯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未畢也哀又繼之,哀樂之來,吾不能禦,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無知無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務免乎人之所不免者,豈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為去為,齊知之所知,則淺矣。

凡人遊於山林車壤之間,其始也必樂,既樂則必有所感,感則哀矣。蘭亭記中正用此意。因物而樂,因物而哀,去來於我皆不自由,則我之此心是哀樂之旅舍也。此言自無主人公,為物所動也。遇,可見者也;不遇,不可見者也。可見者,人也;不可見者,天也。能其所能,人也;其所不能,天也。舉世之人皆有不自知不自能者,既謂之人皆不免此,故曰無知無能者,固人所不免也。唯其知人而不知天,故嘗用心用智,欲以免其所不可免者,豈不可悲也哉。至言則無言矣,故曰至言去言。至為則無為矣,故曰至為去為。不知其所不可知,而皆以其所可知者為知,其所見淺矣,故曰齊知之所知。齊,同也,猶皆字也。

#1安:原作『妄』,據明本改。

#2有:原作『不』,據明本改。

#3『猶其有物也』下明本有『猶其有物也』一句。

同类推荐
  • 净土承恩集

    净土承恩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兜率龟镜集

    兜率龟镜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外科心法要诀

    外科心法要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Mugby Junction

    Mugby Juncti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梦微子

    梦微子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从老福特看到一张图,想写个同人~他清楚的记得那日的景象,以及那人如斯如故的相貌。天人之姿啊。茶馆初见,一切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就像有人安排的一样。“当时看你长得颇为讨喜,便把你带走了。”你只顾着你,你真正的看过我吗?“君不见,东流水,一去无穷已。待花谢,度斯年,佳人难归。”“好诗好诗!”
  • 贼警

    贼警

    面对团伙化,境外化,高智商化犯罪袭击和报复,重案七组几近解散。左罗临危受命成为七组组长,以水逆计划招募苏诚,精诚合作,取长补短,重建七组辉煌。但作为不法之徒的苏诚会真心帮助左罗吗?全面布局,奇思妙想,奇案怪案,科技犯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赢输只在一念间。展现游走在生死边缘线的男人友情,一切尽在本书中。贼警一词出自水浒等书,是贼人来袭的警报,非贼和警察,也不是很贼的警察。十X本VIP完本,信誉保证。
  • 缘君颂

    缘君颂

    叶婧安轻笑:“你这个新郎官,连夜逃婚,还失了这么一个美娇娘,果真舍得?”他一把将她拉入怀,对着月色:“浮世三千,吾爱有三爱:日月与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我又怎舍得,你一个人?”她本是一个只求平平淡淡度余生的小道姑,却不料命运捉弄,无知惨死。重生十三岁,时异命改,开阴阳,见鬼怪,通神灵,改天命。原本一心只想知道真相的她,却遇上了某无良世子……
  • Tom Swift & his Submarine Boat

    Tom Swift & his Submarine Boa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仙字经

    仙字经

    江宁胸无大志,佛性修仙,直到有一天,他不小心捡到了一个字……然后,又一个,又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人皇立道”是仙字经里的第一句话?因为要做仙,首先要学会做人。嗯,就是这样。嘴笨不会写简介。
  • 突破了未来

    突破了未来

    主角';罗茂徐斌零实其他成员组成突破小队这支小队第一次执行任务没想到这任务是S级这支小队不知道这任务是S级只有队长零实知道这任务S级
  • 她的酒窝他超爱的

    她的酒窝他超爱的

    她是他的救世主,那时候,他19,遇到了15的她,他向她保证,自己这辈子都会娶她。可当他23时,在异国他乡的街头,看到衣衫褴褛的她时,果断的把他接回了盟会,让她成为世界上顶尖的杀手,从此,他对她情根深种,而她也潜移默化的爱上了他。可是,她却得了一种病,他会一逐渐失去记忆。她转身离开,关键时刻,他揽住他的腰,以后如果你忘了,那我就每天睡前醒后,一整天陪在你身边,你只记住我就好。后来,整个京城都说心狠手辣的穆少取了个女人,那女人跟个傻子一样,记不住东西,穆少每天陪着她,恨不得被那姑娘别在裤腰带上,她终是没有记住他。终于有一天,在一次晚宴上,众人以为小姑娘还没有记住穆少,可是,小姑娘对谁都痴痴傻傻的,知道看见他。“阿聿,你终于来了。”众人惊愕无比,不是说穆太太是个小傻子吗?他睁大了双眼,她?记住自己了?她轻抚着他的眉眼“我怎么舍得让一个满眼都是我的人扛着所有负面情绪一次又一次逼自己快乐?”她终是只记住了他,那个会叫她小九的他。
  • 小说神髓

    小说神髓

    《小说神髓》写于一八八五年,是坪内逍遥的文艺评论,更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理论著作。明治以后,日本文坛流行两股风气,一是继承了江户幽默传统的戏剧文学,二是以传播西方思想为目的的政治小说。而《小说神髓》主张,文学应当排除道德和功利主义,立足客观描写。坪内逍遥提出的“写实主义”对近代日本文学的诞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上卷主张小说最重要的是应该描写人情,并进一步阐释应描写当世的面貌和风俗,下卷则论述了具体的写作方法。
  • 惊世傻弃妃

    惊世傻弃妃

    本书已出版,出版名改为《惊世弃妃》。傻郡主惊鸿,芳龄十七,智商却不如五岁稚童。爹不疼,娘早死,姐妹不爱,被人耍得吃沙、啃泥,只要给颗糖,她就追着人家叫奶奶。一纸赐婚,天下哗然,权倾天下的骧王怎甘心沦为天下笑柄?没有婚礼,没有迎亲队,连炮仗都不放,拜堂礼也省了。洞房花烛夜,王爷的爱妾命三壮男替王爷入洞房。哪知傻郡主反抗,一命呜呼。再次醒来,她不再是以前的她。设圈套,骗休书,从此,惊才、惊国、惊天下!欠她的,连本带利,全部讨回来!冷眼观世,看尽人间尔虞我诈。面瘫前夫、隐世权贵、临国皇子对她倾慕不已。为权?为爱?究竟谁是真情,谁是假意?江山倾尽,却换不来她回眸一顾。被狠狠伤过的心,还能为谁绽放光华?力荐涵的完结文:新书《极品世子妃》出版完结《宝宝他爹是哪位》出版完结《绝色弃妇》出版完结《穿越之极品美女》《涩妃别乱来》
  • Milestones of Flight

    Milestones of Flight

    Milestones of Flight takes readers soaring through the high points of American aviation: from the Wright brothers and their competitors to the military pilots who first circumnavigated the globe, from the initial space rocket to the moon walk, from the earliest manmade satellite to today's spy drones. The book also describes what inventions—such as rocket propulsion, the wind tunnel, and the silicon chip—helped move flight upward and beyond. Profusely illustrated with objects from the Smithsonian's collection, Milestones of Flight provides an inspiring look at America's contributions to aviation. The book includes a bibliography, author's note, and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