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66800000009

第9章 埃利阿斯·霍威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因为有了现代制衣业,人们不仅不再担心寒冷的威胁,而且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缝纫机,制衣行业工人摆脱了原始的手工缝纫的缘故。缝纫机的出现,是制衣行业划时代的大事。对此,我们应该感谢美国发明家埃利阿斯·霍威,是他运用自己的智慧,使缝纫机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1819年7月9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这个男婴就是日后成为著名发明家的埃利阿斯·霍威。

霍威出生后,因家里贫穷,生活上很艰苦,也没受过多少教育。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只上了3年小学,然后,就不得不到附近的农田去劳动,以维持生计。也许老天有意跟他过不去,他生来腿脚就有点儿不太好,行走不便,不适合搞农业。看到这种情况,他父亲只好在他年龄再大些的时候,把他送到一个棉花机械制造厂里,让他学门手艺。

1835年,16岁的霍威离开家庭,开始到机械厂去做工。霍威虽然腿脚不太好,但他心灵手巧,工厂里有关机械制造方面的事情,他一学就会。随着对工厂生产环节的熟悉,他对机械技术越来越感兴趣,而且还产生了自己搞机械发明的念头。

霍威之所以想搞机械发明,其最大动力是为了摆脱贫困,用自己的智慧使生活变得好起来。为了谋生,他在好几个机械厂工作过,但不论工作岗位如何变化,他搞机械发明的念头始终没有打消过。后来,他到了波士顿,在波士顿市内一家机械工厂的服务店里当店员。这家店里经常有哈佛大学的教授们前来光顾,讨论一些有关机械方面的问题。这种情况,给霍威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天,一位教授对霍威谈到有关机械应用的问题。他说,现在最需要的是能够缝东西的机器,如果谁能发明出这种机器,谁就能发大财。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霍威牢牢记住了教授的这番话。联想到自己在机械厂的所见所闻,他觉得教授的话完全正确。他在棉花机械厂工作过,知道早在上个世纪,跟人们穿衣有关的纺和织的每一环节都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但把织成的布缝成衣服这个环节还是手工。这种状况,使得制衣行业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而且也使得该行业分工粗糙,制成的衣服款式单一,不够精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发明出缝纫机来,用机器缝衣,就能改变这种局面。缝纫机一定会受到社会的欢迎,而自己也会因此摆脱贫困。

没多久,霍威结了婚,接着又连续生了几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生活更加拮据,妻儿也跟着受苦。面对生活的重压,霍威又想起了那位哈佛大学教授的话,联想到自己熟谙机械技术的特长,再看看穷困潦倒的家境,早日脱贫的愿望终于使他下定了决心,要自己动手,研制出缝纫机来。

但是,要研制出缝纫机来,对于一个像他这样既无文化,又无资金的穷工人来说,又谈何容易?在他前面,也不是没人尝试过,但始终没有成功。要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缝衣技术的发展史。

人类缝衣技术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针的发明。发明有针眼的针,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技术进步之一,其重要性可与火的发现相提并论。有了带针眼的针,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缝制衣服,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

针的出现早得惊人,其年代可上溯到4万年前。从针的发明到缝纫机的出现,中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到了18世纪中叶,英国人韦森霍尔发明了一种双尖针,这种针的针眼在中间。他于1755年获得了这种针的专利权。他的同胞托马斯·圣于1790年获得了另一种装置的专利权。托马斯·圣的发明在许多方面具有现代缝纫机的特点,但它没有带针尖和针孔的针,因此不能作为缝纫机来用。如果韦森霍尔和托马斯·圣两人都把注意力转向机器缝纫而又互相吸取对方发明的长处的话,缝纫机是有可能在18世纪末叶以前问世的。

到了19世纪30年代,法国圣艾蒂安的一个叫坦莫尼尔的穷裁缝,设计出了一种比较原始的缝纫机。这种缝纫机虽然主要是用木头做的,相当笨,但它已经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坦莫尼尔用它来给军队缝制军衣。但是很不幸,他的发明引起了制衣行业工人的恐惧感,他们觉得自己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于是对坦莫尼尔群起而攻之,洗劫了他的手工工场,砸毁了他的缝纫机。坦莫尼尔只身逃脱,幸免于难。面对挫折,坦莫尼尔没有气馁,他对自己的缝纫机进一步做了改进,于1848年在英国和美国获得了专利。但遗憾的是,对于他的专利,无人问津。他设计的缝纫机由于还存在许多缺陷,在市场上无法出售。1857年,坦莫尼尔在贫困中去世。

现在,轮到霍威了。霍威研制缝纫机的时间,差不多与坦莫尼尔同时。对于坦莫尼尔的进展,他丝毫不知,他们是相互独立完成各自的发明的。一开始,霍威想不出该如何设计缝纫机。他发现,这件事的难度比他原来预料的要大得多。但霍威不是那种碰到难题就回头的人,一旦选定目标,他就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霍威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方案,但这些方案都失败了。1844年的一天,他经过一家织布店,店里织布机上穿横线的梭子来回摆动的情形吸引住了他。他想,如果能将这种梭子和有孔的尖针结合起来,就有希望把缝纫机发明出来。可是,该如何让它们结合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一天,他突然产生了一个关键的念头:传统上针眼都是在针尾处,如果把针眼移到针尖处,再使用两根线,通过滑梭缝合,不就可以了吗?想到这里,他立即动手做实验。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1845年,经历了长达5年的摸索之后,他终于试制出了一台理想的缝纫机。这是一台曲线锁式缝纫机,缝纫速度可达300针/分,远远超过了人工。1846年,他获得了缝纫机发明专利权。为了在市场上推广他的缝纫机,他还举行了一次缝纫机与人工表演比赛。比赛结果,他的缝纫机比5名熟练缝纫女工缝得还快。

缝纫机发明成功了。霍威心想,这下子大概可以脱贫了吧?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表演比赛他是赢了,但他并没有得满分,观众们对他的缝纫机印象不是太好,觉得太复杂了。听说他还申请了专利,人们觉得他是在瞎胡闹,谁如果掏大价钱买这个专利,那他一定是白痴。制衣行业的工人担心由此引起失业,也对他的发明持敌对态度。

本以为缝纫机发明出来以后能够发财,他为此还欠了账,没想到结果是无人问津。面对这种结局,霍威感到很失望。既然在美国推广不开,那就换个国家试试,也许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那么到哪个国家呢?他一下子想到了英国。他想,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纺织机械发展得最快的国家。曾经引起了18世纪产业革命的珍妮纺纱机就是在英国被发明出来的。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英国人对与之相关的织物机械也应该很关心。再者,英国和美国都是英语国家,到那里没有语言障碍。还有,英国曾经长期统治美国,因此两者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很多方面都很相似,到那里去,比较容易适应。想到这里,他下定决心,准备到英国去推广这种新式机器。

这时,正好霍威的弟弟要到英国去,于是霍威就托他的弟弟将这种缝纫机带到了英国。在美国无人问津的缝纫机,在英国却得到了制衣行业的认可。一个名叫威廉·托马斯的紧身衣制造商看中了这项发明。他向霍威的弟弟询问有关专利转让费用问题。霍威的弟弟看到终于有人关注这台机器了,感到很高兴。他担心报价太高了会把买主吓跑,于是就以很低的价格把这台机器连同它在英国的制造权都卖给了托马斯。托马斯很会做生意,他花很少的钱从发明家手里买来了这个专利,仅此就足以赚一大笔了。为了更好地推广这种机器,赚更多的钱,托马斯心想,要是能把发明家请来,当场示范,岂不效果更好?于是,通过霍威的弟弟,他向霍威发出了邀请。

听说自己的机器在英国找到了出路,霍威很高兴。他以为自己长时间的辛苦终于得到了报答,于是就高高兴兴地带着妻儿漂洋过海来到英国,为托马斯传授技术,进行现场示范,帮他推广这种新式缝纫机。当时,霍威还不知道有关商业习俗,没有事先跟托马斯谈好报酬,就帮他干开了。谁知当托马斯一旦技术学到手,他就抛弃了霍威。可怜霍威一家老小,不得不在伦敦的贫民窟的一间小屋子里栖身,生活十分窘迫。霍威叫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如此命运多舛。

流落在异乡他国的霍威,忍受不了这种衣食无着的困苦生活,他决定重新回到自己的祖国谋生。就这样,他典当了自己制作的机器,托人在船上当了一名帮厨工,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回到了美国。

回到美国后的霍威,经济上十分拮据,可祸不单行,他的妻子又得了重病,不久就告别了人世。就在这时,霍威又发现,原来无人问津的他的那项发明,现在居然被一些厂家偷偷地生产着,还在市场上销售着。面对这种情况,霍威十分愤怒,他决定诉诸法律,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份权益。

霍威正式向法院提起诉讼,控告那些制造商们的侵权行为。就这样,他与那些财大气粗的制造商们打起了官司。本来,这场官司的是非十分分明,可法院习惯了慢条斯理地工作,对他的控告爱理不理,一拖就是很长时间。在霍威坚忍不拔的努力之下,经过了令人难以忍受的漫长的受理过程之后,他的发明专利权终于在1854年被证实和确认有效。法院宣告那些制造商们未经过霍威的允许就生产缝纫机是侵权行为,他们侵犯了霍威的合法权益。

现在,轮到那些傲慢无理的制造商们瞠目结舌了。他们的命运掌握在霍威手里:霍威不让他们生产,他们就得停工;霍威如果向他们索取巨额赔偿,他们就得倾家荡产。霍威的朋友也有人劝霍威趁此机会出一口恶气,收回制造缝纫机的权利,建立工厂,自己生产,把这个行业垄断起来。

对于朋友的建议,霍威经过慎重思考,决定不跟那些制造商们过不去。根据在英国的亲身经历,他觉得如果自己建厂、自己生产,未必能在美国把缝纫机推广开来,最终失败的可能还是自己。于是,在那些制造商们支付了合理的专利转让费用后,他允许他们继续生产缝纫机。事实证明,他的这一决定是十分明智的。在那之后,缝纫机制造领域里竞争十分激烈,而霍威却苦尽甜来,在他的竞争者继续统治这一领域的情况下,他却安然地度过其生命的,最后10年。1867年10月3日,霍威在纽约州的布鲁克林与世长辞。去世后,他给人们留下了200万美元的遗产。

现代的缝纫机比起霍威的发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种类大大增加了,有的装上了电动机,还出现了用电脑控制的多功能缝纫机。但总体上来看,缝纫机的基本特点却没有什么变化,依据的仍然是霍威的设计。

霍威发明的缝纫机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不但把许多人从繁杂的手工缝制中解放了出来,为他们从事其他社会活动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促使缝衣工作进一步专业化,使社会分工更加细密,效率和成衣质量都大为提高。正是因为有了缝纫机,人们的衣服才有可能被设计得多种多样,我们的世界也才有可能更加丰富多彩。而这一切,都跟霍威的贡献分不开。正因为如此,1915年,霍威被选人美国伟人纪念馆,受到人们的瞻仰和崇敬。

同类推荐
  • 刘胡兰

    刘胡兰

    刘胡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现已更名为刘胡兰村)。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946年12月21日,刘胡兰参与暗杀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的行动。当时的山西省国民政府主席阎锡山派军于1947年1月12日将刘胡兰逮捕,因为拒绝投降,被铡死在铡刀之下,时年15岁。随后,刘胡兰被中共晋绥分局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毛泽东当年为其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朱强编著的《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讲述了刘胡兰生平事迹。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作者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本书系统而完整地介绍了作者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在文中,作者希望在这假想的三天时间里,能看见自己的老师、朋友;能去参观自然史和艺术博物馆;能看看纽约城和日常世界;最后还要去看一场戏剧。三天的活动,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既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的追求,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创造的高度赞美。她还以自己的痛苦经历和美好渴望,劝诫世人要珍惜光明,珍惜光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自传,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无论是对往事的回忆,还是对自己内心的表白, 都是极平常的话语,真实而亲切,自然而流畅。
  • 文学、文化理论建构与中国学术的国际化:庆祝王宁先生六十寿辰文集

    文学、文化理论建构与中国学术的国际化:庆祝王宁先生六十寿辰文集

    王宁(1955—)不仅是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界的领军人物,而且也是当今人文学界最为杰出的西方文学理论家、文化学者和文化活动家。他的学术建树不仅体现于对西方现当代文学理论的引进和批判性研究与应用,还体现在多年以来他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不懈关注和海外推广。2015年欣逢王宁先生六十寿辰,我们借此机会组织编写了这一文集。本文集兼顾学术性、纪念性和趣味性,题材、体裁多样。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学术性论文集,内容主要包括对王宁的学术贡献、治学之路和治学方法的探讨和对其著作的评述等;下编主要包括王宁教授教书育人方面相关的散文或者其他回忆性文章。
  • 暗杀风云王亚樵

    暗杀风云王亚樵

    王亚樵的故事虽很多,也很精彩,但由于此人背景复杂,行动神出鬼没,飘忽不定,所以多年来,他的生平事迹始终鲜为人知。当时,世人对他的评价就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因多夹杂着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的言论,故而毁多于誉。于是,“支那魔鬼”、“名人克星”、“暗杀大王”、“领袖公敌”等便成了他特有的绰号。然而,远在千里之外西北高坡的某孔窑洞里,一个伟人用他那特有的浓重的湖南口音给了他一个相反的说法,说他“杀敌无罪,抗日有功。小节欠检点,大事不糊涂”。这无疑是对王亚樵一生言行操守、是非功过最为公正的评断了。
  • 抗战时代生活史

    抗战时代生活史

    本书是“陈存仁作品”之一本,与《银元时代生活史》可以看作是作者自传两部曲。书中描写了上海沦陷后,作者目睹的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残暴行径以及个人跌宕起伏、大喜大悲的生活经历。书中所述情节曲折离奇,曾被美国某大学中国同学会改写为话剧剧本,在美国多所大学上演。这是一部上海版抗战史话,记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可读性强。
热门推荐
  • Barnaby Rudge(VI)巴纳比·拉奇(英文版)

    Barnaby Rudge(VI)巴纳比·拉奇(英文版)

    It was Dickens' first historical novel. S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Gordon Riots of 1780, Barnaby Rudge is a story of mystery and suspense which begins with an unsolved double murder and goes on to involve conspiracy, blackmail, abduction and retribution. Through the course of the novel fathers and sons become opposed, apprentices plot against their masters and Protestants clash with Catholics on the streets. And, as London erupts into riot, Barnaby Rudge himself struggles to escape the curse of his own past. With its dramatic descriptions of public violence and private horror, its strange secrets and ghostly doublings, Barnaby Rudge is a powerful, disturbing blend of historical realism and Gothic melodrama.
  • 蜜爱成婚:霍总宠妻无度

    蜜爱成婚:霍总宠妻无度

    她要接的人迟迟没有出现。原本今天是她的生日,虽然她不喜欢太热闹的聚会,但还是跟男友成灏约好了让他来家里给她庆生,可成灏刚进家门不久,父亲就把她叫到了屋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民间宝卷花名宝卷

    民间宝卷花名宝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安胎养胎最佳方案(幸福爱巢)

    安胎养胎最佳方案(幸福爱巢)

    优生开始于择偶随着人们对于优生学认识的深化,对配偶的选择已不局限于品貌端庄、身体健康,而是更加重视遗传素质和其他的因素。因为择偶不仅仅是男女的结合、个人的幸福问题,而是关系到后代的素质和民族的强盛。所以说,青年男女选择对象是很需要有科学性的。
  • 爱你情有独钟

    爱你情有独钟

    互相爱慕的他们分离后结婚,因重重误会导致再次分开,命运使他们重新相遇后,共同经历风雨的他们能否重新找回那份失去的爱情?
  • 失落的幻想乡

    失落的幻想乡

    因为不明原因流浪在外的幻想乡众人,二次穿越的主角,风见家再一次出现新人,失去记忆的风见幽香,找回记忆与原因的旅程【这是不停穿越的物语】(有件事要说: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二设)〔还有一件事:就算作者看这个小说都觉得有点不行〕
  • 基因狼人

    基因狼人

    怪人那天的黄昏与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来自洛基山脉的冰冷的风卷走了怀俄明州的生气,大街上行人寥寥,即使偶尔有一两个行人,也竖起厚厚大衣领口走得飞快。在这样见鬼的天气里,就连平日汪汪乱叫以欺负小孩子为乐的,那只叫做“俄罗斯来的”的狗都缩着头,溜进屋里不肯出声。雪已经下了两天,看样子还会没完没了地下下去。芬叹了一口气,看来今天是不会有人来陪自己了,这样一个漫长的寒假真是让人难以忍受。即使自己能够遇见传说中的鬼也好,芬想,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无聊,这样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