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红桃白芷蔽青瞳,参斛芎归药用工,荆蔓菰蒲苓化土,防风不出稍惺松。
省风汤九
全蝎 半夏 防风 胆星 甘草 木香 生白附 生川乌口眼 斜,痰涎上涌,此方主之。
木必先枯也,而后风摧之。人必先虚也,而后风入之。气虚之人,腠理不密,则外风易袭。血虚之人,肝木不平,则内风易作。是以脏虚中脏,腑虚中腑,脉络虚中脉络。中脏多滞九窍,故口噤失音,目瞑上视,大小便不通。中腑多着四肢,故半身不遂,手足不用,痰涎壅盛,喘声如雷。中脉络为最轻,只口眼 斜,沉沉欲睡而已。此盖风满胸中,蒸其津液,结为痰涎,上涌头面。爰用防风、白附、全虫、川乌,以活经络之风痰而正口眼,胆星、半夏、甘草、木香,以疗胸次之风痰而开壅塞焉。服后其风稍减,曰省风。若夫中腑者宜汗,从乎阳也。中脏者宜里,从乎阴也。则又当集思广谋,于各症各阵之方而消息之。
诗曰:省风汤,选全蝎,夏附川乌胆星列,草木甘香鼓胃中,宁防风壅痰涎塞。
小续命汤十
麻黄 杏仁 人参 黄芩 芎 芍药 甘草 防风 桂枝 附子 当归 防己古人以此方混治中风,不无精义。盖麻黄、杏仁,麻黄汤也,仲景以治太阳症之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仲景以治太阳症之伤风。如此言之,则中风而有头痛、身热、脊强者,皆在所必用也。人参、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收以补气。当归、芎 ,四物汤之二也,局方拣以养血。如此言之,则中风而有气虚、血虚者,固在所必需也。风淫末疾,佐以防风。湿淫腹疾,佐以防己。阴淫寒疾,附子佐之。阳淫热疾,黄芩佐之。夫疾不单来,故使药亦兼该也。然当根据易老六经减增,尤为稳便。药行病去,性天自若。故乎为小续命云。
诗曰:芎桂秋高芩草黄,药炉归制杏麻霜,辽人恭己防风中,附子煎充续命汤。
大秦艽汤十一
秦艽 石膏 当归 芍药 羌活 防风 黄芩 生地 熟地 甘草 芎 白芷 白术 茯苓 独活 细辛风邪散见,不拘一经,故用驱风散热兼而治之。羌活理游风,得防风可以去太阳肢节之风痛。独活理伏风,协甘草可以疗太阴表里之风湿。三阳数变之风,责在细辛秦艽。三阴内淫之风,责在茯苓、白术。阳明之风,白芷驱之。厥阴之风,芎 行之。风热干乎气,清以枯芩、石膏,风热干乎血,养以归、芍、二地。若中风暴仆,痰响气粗,此浊邪壅塞咽喉,先以稀涎散吐其痰沫。盖牙皂开关,白矾去污,药只二味,固夺门之神帅也。然能进汤液便止,不可过多。不观凡病患易箦时必有痰,务欲尽逐而去,顷刻毙矣。
诗曰:大秦艽,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归芍石膏苓草术,风邪散见号通方。
桂枝汤十二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甘草头痛发热,恶风自汗,脉缓,太阳中风也,此方主之。
风之伤人也,头先受之,故头痛。风在表则表实,故发热。风伤卫故恶风,卫伤则津液无以固,故汗出。其脉缓者,卫气不能鼓也。上件皆太阳症,故曰太阳中风。桂枝味辛甘,经曰辛甘发散,乃所以治风。然恐渠走泄真气,故用芍药之酸以收之。佐以甘草、姜枣,散而兼和之意。若阳邪去表入里,此投承气之会。忌下、急下,惟明者裁之。
麻黄汤十三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太阳伤寒,头痛发热,遍身疼痛,不则恶寒,无汗,脉紧,此方主之。
足太阳经,起目内 ,循头背腰 ,故所过疼痛不利。寒邪外束,阳气不能宣越,故发热。邪在表,不复任寒,故恶寒。寒主闭脏,故无汗。寒气刚劲,故脉紧。麻黄辛温中空,能通腠理而散寒邪,为太阳无汗必用之药。
佐以桂枝,取其解肌。佐以杏仁,取其利气。乃甘草者,甘以缓之,不致汗出过多。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此方是已。风寒交作,筋急强直,无汗恶风,名曰刚 。合前方除杏仁、入葛根主之。
小青龙汤十四
桂枝 芍药 甘草 麻黄 大枣 五味 半夏 细辛 干姜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噎,或喘,此方主之。
表不解者,头痛、发热、身疼尚在也。发热必渴,饮水过多,水形已散,水气长存,格于心下,水寒射肺,故无物可吐而但有声,曰干呕。或咳、或喘、或唾,皆此故也。爰用麻黄、桂枝、甘草发其表邪,半夏、细辛、干姜散其水气,芍药敛阴,五味收耗。名曰青龙,取东方木神伏邪之义。又龙兴则云升雨降,品物咸亨。
大青龙汤十五
即桂枝、麻黄汤加石膏而除芍药也。夫桂枝主中风,麻黄主伤寒。今比人头痛身热,无汗恶寒,脉来不紧而缓,为伤寒且中风矣。欲以桂枝解肌驱风,而不能已其寒。欲以麻黄发汗散寒,而不能去其风。仲景所以合二方而两治之。风寒外感,人身之阳必郁为内热、非质重气轻之物,不足以 其化成。此芍药之所以出,而石膏之所以加也。名曰大青龙,其嘘气成云,泮涣而游天池之意乎。
诗曰:桂枝芍药生姜枣;麻黄杏仁仍桂草;二方相合杏枣除,半辛味入青龙小;大青龙合又不同,去芍加膏功用好。
升麻葛根汤十六
就二物再用芍药、甘草。
伤寒目痛鼻干,无汗恶寒,发热不眠,阳明经症也,此方主之。
阳明经脉抵目挟鼻,故目痛鼻干。又经属于胃,寒邪伤则气血为之壅滞,故无汗恶寒,而不能安卧。阳明之药,凉平可使达表,葛根、甘草凉平者也。苦寒可使去热,升麻、芍药苦寒者也。小儿发热壮盛,为痘疹、为风寒莫能的辨,此方亦稳。
柴葛解肌汤十七
柴胡 葛根 羌活 白芷 黄芩 芍药 桔梗 甘草 石膏 姜枣煎。
头目肿痛,鼻干不眠,恶寒无汗,脉微大,此阳明太阳合病。节庵制此方以代葛根,用亦有效者,盖羌、芷、柴、葛,皆能升提清阳,而散在经之风寒。寒将变热,石膏、芩、桔以清之。风将越经,芍药、甘草以平之。
诗曰:升麻葛根芍草辅,柴葛解肌羌芷助,桔芩草芍石膏烧,或入枣姜防药误。
三友丸十八
石膏(八两) 麻黄(四两) 杏仁(二两) 糠米糊丸。
睑肿睛赤,发热头痛,无汗口渴,此风寒失表,邪气传入肠胃,非三物味轻力重,相友为用,不能内通外达。
经曰:症有内外,治有轻重。又曰:病有远近,方有大小,近者奇之,制小其服。此之谓也。
诗曰:石也高而洁,麻公实若虚,近仁文杏子,三友是吾师。
九味羌活汤十九
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芎 白芷 生地 黄芩 甘草此解表通剂,本科用之专治头目肿盛。夫肿盛由于湿,在头目则兼风。经曰:上盛为风。盖无风则湿不能自上于高巅清阳之分。是方羌活、防风、苍术、细辛、芎 、白芷皆辛散之品,可以疏风,亦可以除湿,所谓辛药能疏风,风药能胜湿也。其芩、地、生草,风湿相搏,必有内热,凉平协镇,荣卫乃和。然阴虚、气弱人,即见前症,当于补阵求方,此九味八用不着,羌将焉活。
诗曰:生地黄如芩,苍术白于芷,草上过辛风,芎 活无比。
清空散二十
前方去苍术、生地,加薄荷、菊花、僵蚕、黄连。
风热上攻,头痛目坏,此方主之。
周天阳气鼓于凭虚,列于海,曰 风。通身阳气聚于头,因类感召,则邪实而狂痛。累于目,曰风变。理宜羌、防等风药升发阳邪,所谓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必用芩、连者,风动火生,二物苦寒降火,火降风息,自能去疾于空清之上,故名。
诗曰:九味减术地,连薄菊蚕加,别名清空散,一样散阳邪。
十神汤二十一
麻黄 葛根 芎 升麻 白芷 紫苏 橘皮 香附 芍药 甘草此阳经外感通剂也。吴鹤皋曰:古人治风寒必分六经,见症用药。然两目暴病,发热头痛,而六经不甚显明,总以疏风利气之药主之。是方除芍药、甘草,余皆疏利。故可以解感冒气塞之症。又必用斯二者,欲阴阳之气无尽向汗中泄也。吴绶曰:此方用升麻、葛根,能解阳明时疫。若太阳伤寒发热,用之则引邪入胃,传变发斑。此矛彼盾,正在司业者,细心审视耳。
诗曰:谁家葛地生甘草,何处芎香似紫苏,芍药栏前升远眺,橘麻黄落芷扶疏。
胃风汤二十二
升麻 白芷 葛根 柴胡 本 蔓荆 黄连 当归 甘草 苍术 草豆蔻 姜、枣煎。
上睑肿盛而 ,能食,或飧泄,或下血,此方主之。
睑肿而脉肉动,责以胃风。善食易饥,即瘅成消中之理。飧泄,食已即出,盖风居肠胃,如扇扬尘。下血者,阳明多血,遇风则善行故也。爰用白芷、葛根、柴胡、 本、苍术、蔓荆、草蔻,群队升散之药,驱逐胃风,使从外解。黄连、升麻、当归、甘草,苦降甘缓,遏抑风威,不致变热。经曰:风淫所胜,平以清凉,佐以苦甘。
此之谓也。若久病而有前症,此胃虚外风袭入,宜用人参、茯苓、白术、粟米健脾而除湿,芎 、当归、白芍、肉桂养血以驱风。
诗曰:胃风何自来,苍葛餐多矣,微芷蔓柴升,病本当不起,所以黄连氏,草果甘不饵。
麻桂饮二十三
肉桂 当归 甘草 麻黄 生姜此麻黄、桂枝二汤之变方也。无论诸经、四季,凡阴寒邪盛,热散忌早、寒散忌过者,与是药。盖姜、桂之性,愈老愈辣。和以甘草不防发伤气之内寒。麻黄之资,能散能收,监以当归,自可解阴虚之表热。
诗曰:肉桂偕麻黄,当归合草姜,署名麻桂饮,功效匪寻常。
大温中饮二十四
人参 黄 白术 当归 地黄 肉桂 干姜 柴胡 麻黄 芎 甘草元气大虚,阴邪难解,及素禀薄弱,忽感风寒,恶寒头痛,此方主之。
辛温散寒,辛凉散热,举世尚矣。至阴阳互为其根,汗化于液,元虚之人,须从补散,浅人思不及此。景岳以十全诸物,阴阳平治,微用姜、柴、麻黄解其寒热,可谓拾仲景之遗。服后不畏寒反觉热燥,乃阳回作汗佳兆。
更以理阴煎、麻桂饮二方参而用之,万不可既疑且悔,将改用凉剂也。
诗曰:大温中,十一味,参 术草姜麻桂,芎归柴胡熟地黄,饮毕风寒应渐去。
神应散二十五
当归 防风 蒺藜 芎 细辛 菊花 白芷(各三两) 甘草(两半) 石膏(六两,半生、半煨熟) 草乌(五两,黑豆一升,同 熟,去豆)目赤肿一二日,头眩头风,此方主之。
头痛有六经,便应分经论治。然病已一二日,此盛热生风、久风动痰而致。故君以石膏泄其风热。臣以草乌散其风痰。芎、防、蒺藜、细辛、芷、菊,且佐且使,宣其风气。再用当归养血于疏风之后,又以济风药之燥。
甘草调胃于降火之余,而兼缓风邪上逆。定风止痛,此散有神应者欤,故曰神应。
诗曰:辛防芎芷拣当归,白菊川乌刺蒺藜,甘草石膏生熟用,散名神应语非虚。
升阳散火汤二十六
柴胡 防风 葛根 升麻 羌活 独活 人参 芍药 甘草(半炙半生)经曰:食以养生。又曰:安谷者昌。胃虚过食冷物,填寒至阴升生之气,致所食不化,郁而生火,肌表热,五心烦热。久郁不达,则销灼真阴,而皮肤筋骨皆为之热。故宜味薄气辛如柴胡、干葛、羌独活辈以举之。清阳既出上窍,则郁火随升麻凉而退矣。再有芍药微收其耗,人参大补其元,甘草生仍退热,从而炙之,人参之侪偶也。得此因、见此症,不处此方,徒以为火,知降而不知升,知夺而不知散,是绝其谷食也,安望其养生。
诗曰:升阳柴胡家干葛,防风升麻羌独活,甘草半生半炙煎,散火宁须参和芍。
黄防风汤熏蒸法二十七
阴邪缠于目系,头疼睛痛,发散不退,宜以汤气蒸之。用生黄 一斤,防风半斤,作汤数斛,盛以大浴盆,盆上置一小板。令病患赤身横坐于上,周遭以席簟围定,勿令风入。汤冷再换再添,俟汗大泄,即以本汤浴之,周时可瘥。若阳邪传阴,攻散有碍,则用青橘叶煮汤,熏洗如前,亦效。或曰熏蒸徒欲发汗,但白水亦可,何必药。是又不然,盖人身窍窦内通脏腑,一切诸气由窍而入,呼吸传变,无处不之。黄 甘温善补,得防风而功弥速,驱风辅正,两得之矣。橘叶香浊善散,乘青用而力益猛,第入腠理,不丧元神。所取在气,非专藉其热而发汗也。经曰:开者发之,适事为故。
艾葱熨法二十八
诸经头痛,攻散不退,用生葱白、干艾叶、生西附子等分,同捣如泥,作薄饼,布包,着病患头上,用熨斗置明火徐徐熨之。焦则再换再熨,痛止为度。盖葱、艾能通气,西附能暖气,从而熨之,则邪从气散,亦热因热用之治。针砭艾灸,仍是宣泄其热,功效虽速,出乎无奈,未若此法之稳便,病患乐而从事。炒米、炒盐,袋盛熨痛处,亦佳。
通天散二十九
鹅不食草(二钱) 羊踯躅花 白芷 青黛 雄黄(一钱) 细辛当归 芎 附子(各七分) 麝香(五分) 药俱生用,为极细末,锡罐收藏。吹鼻中。
目暴赤肿,气血郁壅肝脾,法当搐鼻两窍,使邪从涕泪而出,则痛稍止,乃敢开视。故以鹅不食草、羊踯躅花、青黛、雄黄解其风毒,芎 、当归、白芷、附子行其气血。乃麝香、细辛香燥之品,欲其壅郁速开。经曰:暴者夺之。是盖汗、吐一变法也。然药虽少,而性实锐,搐之宜缓而不宜急,体弱及久病患禁用。方名通天何义?天气通于肺,肺窍开于鼻也。
固阵
真元衰惫,气弛精滑,漏泄日甚,不尽不已,汇固方:
玉屏风散一
黄 防风(各二钱) 白术(四钱)御风走雨,虽车马不免寒湿。以外得之,自然伤形,皮肤枯槁,自汗不禁,理宜峻补卫气,则形斯复。黄甘温,表虚之圣药也。防风微苦辛,遇风能御,因以相等。倍用白术者,取其健脾,不致虚不受补,得以成玉屏风之美名云尔。
诗曰:白术能过夏,黄 却怯冬,遮寒无肉阵,赖有药防风。
百合固金汤二
生地 麦冬 百合 当归 熟地黄 芍药 贝母 甘草 元参 桔梗肺伤咽痛,喘咳痰血,目赤痛,此方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