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49100000002

第2章

夫三寸之管氣序不衰。一尺之表朝陽可測。是知得其道者。豈遠乎哉。三觀詣理之妙門。今明此義。故借為喻也。作佛遐蹤。神功浩曠。求茲非遠。寄以一心。體之有源。總乎三智。若其假方便以致殊。會歸一道寂然而雙照。況復發軫入不二之門。圓觀成十法之乘。兼用七義。義無不攝。非止淨名名顯。一部宗致。文意炳然。今明三觀義。即為二意。一先分別境智。二正解釋。一先分別境智者。所觀之境。即十二因緣所生之法為境。大聖說此正因緣生法。為破外人說邪因緣生無因緣生之邪僻也。正因緣生一切法者。無明因緣則生六道凡夫之法。若解因緣則生四種聖人之法。故涅槃經云。因滅無明即熾然菩提。所言十二因緣者。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也。言因緣者。有展轉感果故名為因。互相由有謂之為緣。此約三世明十二支。初二過去。次八現在。後二未來。明此因緣有三種事。一煩惱。二業。三苦。此三事互為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苦煩惱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是為展轉。互為因緣。因緣相續生二十五有。若知無明不起取有。則三界生死皆息。三乘行人入涅槃之要道也。問曰。佛開三乘因緣。是中乘觀。何得三乘通觀也。答曰。經論赴緣不同。或如所問。如智度論云。十二因緣獨菩薩法。中論云。為鈍根聲聞說因緣生滅相。為利根菩薩說因緣不生滅相。如涅槃說。十二因緣有四種觀。下智聲聞。中智緣覺。上智菩薩。上上智佛。即是約十二因緣明四種境也。今一家明義。四諦既為四種。十二因緣亦為四種。一者生滅十二因緣。二者無生滅十二因緣。三者無量十二因緣。四者無作十二因緣。生滅無生滅即為初觀之境。無量十二因緣為第二觀境。無作十二因緣為第三觀境。今取中觀論偈四句判此義也。因緣所生即空之理是第一觀境。因緣即假之理是第二觀境。因緣即中之理是第三觀境。問曰。為當境自是境。為當由智故說境。答曰。若言境自境。即是自性境。若言由智故說境。即是他性境。若言境智合說境。即是共生境。義有二過。謂自他性。若言離智境故說境。即是無因緣而說境。從因緣說境尚不可得。何況無因緣而說境也。四句說智。其過亦然。今中觀論所明諸法不自生。豈得說言由境故境。亦不從他生。豈得言由智故說境。亦不共生。豈得境智合故境。亦不無因生。豈得離境智故境。四句明智亦復如是。今四句撿境。性不可得。而說為境者。即是假境。假境是不思議境也。智亦如是。有無因果。善惡是非。一切諸法。類如此撿。若用此意研覈眾家解釋經論。難免性義也。問曰。若境自境。可是自性境。今待智故說境。何得是他性境也。答曰。境既稱自。智豈非他。不待智他。那論境自。若待境自。智即是他。境自是自性。他即他性。自性之境不名假境。他性之境豈成假境。若非假境。即非不思議境也。智亦如是。今明不思議境者。即是此經所明之境。不思議智者。即是此經所明之觀智。故金光明經散脂鬼神品云。我現見不可思議智境。不可思議智照。即其義也。

第二正釋。三觀義乃是入佛法之要門。多所關涉。今略明大意。開為七重釋三觀名。第一辨三觀相。第二對智眼。第三會乘義。第四明攝法。第五釋成淨名義。第六釋此經文。第七用三觀釋此經一部義。

第一釋三觀名者。三觀之名出瓔珞經。一者從假入空觀。二者從空入假觀。三者中道第一義觀。所言從假入空觀者。無而虗設。目之為假。觀假知無。名之入空。若觀諸法如幻如化。但有名字。即入真諦也。而說為二諦觀者。或就情智二諦。或約隨智二諦觀耳。次釋從空入假觀者。若不住空。還入幻化。假名世諦。分別無滯也。而言平等者。若破一用一。不名平等。前觀知假非假。破假入空。次觀知空非空。破空入假。空假互破互用。名為平等也。次釋中道觀者。中以不二為義。道以能通為目。照一實諦。虗通無滯。是中道觀也。故云是二觀為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此三通名觀者。觀以觀穿為義。亦是觀達為能。觀穿者。即是觀穿見思恒沙無明之惑。故名觀穿也。觀達者。達三諦之理。是以涅槃經云。即以利钁斵之。磐石沙鹵直過無礙。徹至金剛。磐石者。見思惑也。沙者。塵沙無知惑也。鹵者。即是無明住地惑也。徹過者。觀穿之義。至金剛者。即達中道佛性理也。問曰。三觀俱照二諦。有何等殊。答曰。前觀雖照二諦。破用不等。次第二觀亦照二諦。破用平等。既不見中道。但是異時平等也。第三觀者得見中道。雙照二諦。即是一時平等也。

第二辨相者。即為二意。一明別相三觀。二明一心三觀。第一明別相三觀。亦為兩意。一總釋。二別釋。

總釋者。觀因緣所生三諦之理。相別不同。三番惑障麁細階級。觀理破惑。用智不同。故名別相三觀也。因緣三諦之理相別不同者。因緣空理是真諦相。因緣假理是俗諦相。因緣不二之理是中道第一義相。初觀真諦之理。破見思惑。次觀俗諦之理。破塵沙無知惑。後觀因緣中道之理。正破無明住地惑。是則三觀照理不同。斷惑有異。故名別相。即是大品三慧品所明三智相也。

二別釋三觀者。即為三別。一從假入空觀相。二從空入假觀相。三明中道第一義觀相。

一正明從假入空觀相者。略為三意。一先明所觀之假。二明觀門不同。三明正辨入空觀智。一明所觀之假者。有二種假。攝一切法。一者愛假。二見假。愛假者。即是愛論。見假者。即是見論。此二種皆是戲論。破於慧眼。障見真實。愛論即是魔業。見論即是外道業。故此經云。天魔者樂生死。外道者樂諸見。所謂因此愛見。起九十八使。使三業作善不善。則輪轉六道。受生死苦。故此經云。無明有愛則我病生。又曰。何謂病本。所謂取我。若知愛見由無明生。則一切三界皆從心起。故華嚴經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造。而此諸法皆名假者。無明愛見所起之法。皆由三假之所成也。三假者。一因成假。二相續假。三相待假。此三虗設。故云假也。問曰。三藏.摩訶衍皆明三假。二經之異。云何分別。答曰。隨情明假。則是聲聞經所說。若就理明假。皆如夢幻。即是摩訶衍所說。此經呵優波離。具明此三假之相也。

問曰。三乘從三假入空。若為分別。答曰。有人言聲聞多用因成假。緣覺多用相續假。菩薩多用相待假。

今謂三藏所明三假相別。隨便入理。若摩訶衍所明三假。皆如幻化。三乘觀此同入空也。

二明觀門不同者。即是析.體二種觀門也。如聲聞經所明析假入生法二空者。此如空實手之拳指也。摩訶衍體假入生法二空者。如空鏡像之拳指也。析假入空名為拙度。體假入空名為巧度。故智度論設巧拙二醫喻。如眼病是一。治有巧拙。拙則針藥。痛楚方差。巧則呪術。不痛自除。損差是同。見色不異。

故中觀論云。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為拙度不善滅故。故說巧度為善滅也。善滅者不斷而斷。不善滅者是定斷也。問曰。二種觀門皆佛所說。巧度是佛之巧。拙度是佛拙乎。答曰。不然。法在於佛。無巧拙相但。巧拙兩機。感佛不同。故有巧拙度也。譬如鏡內無有好醜。好醜之像還出前人。問曰。若如所釋。乃是機有巧拙。非是度有巧拙也。答曰。由機感度。度能赴機。故云巧拙度也。

三正明入空觀智者。亦兩意。一者明析假入空。二明體假入空也。

一析假入空者。即為二意。一析見假入空。二析愛假入空。並是三藏拙度教門也。問曰。上明愛見二假。愛前見後。今明修觀。何故見前愛後也。答曰。眾生有二種使。鈍使為麤。屬魔業。見使為細。屬外道業。故愛前見後。今佛法正道。緣理斷結。於見道中有二種人。鈍人用無常苦行。入見道。先斷愛。利人用空無我行。入見理。先斷見。見盡在前。修道在後。愛結次除也。一明析假入空者。即前析見假入空。析假入空之觀。如大智論破[疊*毛]至隣虗塵。析此生滅細塵色假以入空也。觀內身心亦如是。但成論三大法師。各以情見破此細塵。細塵若盡。不免斷見。塵若不盡。還是常見。不出二見。豈得入空。今詳大智論意。不如諸師所推。論主引佛語云。色若麤若細。總而觀之。無常無我。不說有極微之色也。今謂若知麤細等色無常無我。即是因成.相續.相待。虗假不實。既不得色有。豈滯色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也。是則身邊二見皆是四緣三假。所成不實皆空。念想觀除。言語法滅。一心禪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若知四見及六十二見無常空寂。豁然開朗。成須陀洹。是為析見假入空之觀也。問曰。析假入空。只應析色心之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云何析。答曰。隨見所執。悉是四緣三假。皆生滅相。破麤生滅至細生滅。細生滅盡即入空也。

問曰。云何分別四見生法兩空相耶。答曰。身邊二見。並皆是汙穢無記五陰。觀此五陰。即陰離陰。並不見我相。唯有陰法。如觀五指不見拳相。此從十六知見假以入生空也。毗曇有門用此入空。發真無漏。見第一義。斷三界結。使成須陀洹。成論空門觀此邊見。但是行陰。行陰悉是三假。假既不實。因此入空。破諸見結。成須陀洹。即析實法假入空正意。是為聲聞經說法空之相也。次析愛假以入空者。愛即是欲愛.色愛.無色愛。皆是四緣三假之所成也。若觀四緣三假無常無性。麤細生滅皆不可得。入空發真無礙道。斷解脫道。證欲愛一品乃至六品。名斯陀含。進斷三品五下分結盡。名阿那含。空觀轉深。斷色無色五上分結至金剛三昧。皆阿羅漢向。非想惑盡第九解脫。是羅漢果。住有餘涅槃。析假入空觀其功乃息。此即觀因緣所生法。了生滅四諦以入道也。亦名一切智。亦名慧眼。

二明摩訶衍體假入空觀者。入空觀門乃有多途。今約無生觀門明體假入空也。就此觀門。亦為兩別。一明體見假以入空。二明體愛假以入空。先明體見假以入空者。體因緣所生見法。皆如幻夢。因成.續.待。但有名字。名字即空。非滅故空。空即是真諦。真諦即是涅槃。是為體假入空觀也。問曰。所明觀法。其義云何。答曰。當觀因緣所生身見之心。約三假而撿。一就因成撿者。內有意根。外有法塵。根塵相對則有意觸。因緣生受。受生者即是身見意識生也。今此見識。定從何生。為意根生。為法塵生。為根塵合生。為離根塵生。若意根生。即自性生。若法塵生。即他性生。根塵合生。即是共生。共生有二過。所謂自他性也。若離根塵生。即無因緣生。從因緣生尚不可說。何況無因緣生也。故中觀論偈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當知身見之心本自不生。不生而說生者。但是隨順世間名字故說。生名字之法。不在內。不在外。亦非兩間。亦不常自有。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字無所有。言語道斷。是名從因成假以入空也。問曰。空有二種。一者性空。二相空。此云何分別。答曰。前四句撿生性不可得。即是得性空無生。而說生即是假生。假生即是不生生。不生生即是相空也。故世諦破性立假。即是性空也。真諦破假即是相空也。問曰。四句皆撿。撿即是析。撿析何殊。答曰。撿非析也。如見鏡像。撿像鏡不得像。離撿鏡形亦不得像。此即無像之像。像但有名。豈可破析。不如前析[疊*毛]從麤至細。極隣虗塵。無實以入空也。次撿相續假。此一念心。為是生生。為滅生。為生滅生。為離生滅而有生。若是生生。即自性生。由滅故生。即他性生。若生滅生。即是共生。共生有二過。謂自他性。若離生離滅生。即無因緣生。從因緣生尚不可得。況無因生也。今觀此心。不自性生。故非生生。不他性生。故非滅生。不自他性生。故非生滅共。不無因生。故非離生滅生也。如此四句撿生不得。不生而說生者。但以隨順世間名字故說生。名字之生即是假生。假名之生即是不生。若無生名字。則言語道斷。是名從相續假以入空也。問曰。若說生生。可是自性生。待滅故生。滅生非生。即是假義。何得言是他性生也。答曰。生若稱自。滅豈非他。滅若非他。生豈是自。生是自性。滅即他性。生是自性。不得成假。滅是他性。何得說假。滅是他性。遂得說假。生是自性。亦應說假。如此撿覈。由生故生。即是自性之過。說滅為生。即墮他性之失。如是論者。由滅說生。假不成也。次撿相待假。此身見心生。為是生生。為不生生。為生不生生。為離生離不生生。若是生生。即自性生。若不生生。即他性生。若生不生生。即是共生。共生有二過。謂自他性。若離生離不生生。即是無因生。因緣生尚不可說。何況無因緣而說生也。今觀此心不自性生。故非生生。不他性生。故非不生生。不自他性生。故非生不生共生。不無因生。故非離生。不生而說生也。如此四句撿生不得。即是不生。不生而說生者。但以隨順世間名字故說生。名字之生。即是假生。假名之生。即是不生。若無生名字。則言語道斷。是名從相待假以入空也。問曰。若說生生。可是自性生。待不生而說生。豈是他性生也。答曰。若生稱自。不生豈非他也。相續科已並覈竟。細類可知。故舍利弗問須菩提。為生生。為不生生。須菩提答。非生生。非不生生也。是則破生見。三假合有十二番觀門。若觀三假生不生而執著無生。還用十二番觀而破之也。破亦生亦無生見。亦有十二番觀。破非生非無生見。亦有十二番。合破四見。有四十八番觀能破。如所破是。則破能觀之心亦有四十八番。合能所共有九十六番觀門。善修此觀。觀生相。生生畢竟不可得。乃至複四見.具足四見.不可說見。皆不可得。豁然開悟。六十二見八十八使皆滅。得須陀洹。故大品經云。須陀洹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此即巧度。不斷而斷。不同拙度之定斷也。

二體愛假入空者。分別愛假如前說。今明修道。體三界愛假皆如夢幻。三假即空。四句撿生並不可得。是名體三界愛假以入空。空即是真智增長。諸法不生而般若生者。斷三界結也。若欲愛六品盡。名斯陀含。斯陀含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次斷三品五下分結盡。名阿那含。阿那含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斷上二界愛。五上分結盡。是阿羅漢。阿羅漢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乃至辟支佛侵除習氣。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此皆巧度。不斷而斷。 是觀因緣即空不生。生無生四諦。入空之觀。其功齊此。亦名一切智。亦名慧眼也。

二明從空入假觀者。亦為三意。一明入假之意。二明入假之觀。三明觀成化物。一明入假之意者。此觀正為觀俗諦。破塵沙無知。若二乘不為化物。不須此觀。菩薩弘誓。必須此觀。所言從空入假者。若滯於空。墮二乘地。如大品經云。我以佛眼觀十方世界恒沙菩薩學菩薩道。少得入菩薩位。多墮二乘。是故教道菩薩從空入假。用道種智入菩薩位。若不滯空。如空中種樹。分別藥病化眾生也。二明修入假觀者。入假有二種。一者入見假一切法。二者入愛假一切法。一明入見假一切法者。菩薩住深禪定。知空非空。觀假見假。有四種。從此四見。出無量見。一自生見。二他生見。三共生見。四無因生見。此四見各有執諍之病也。復次。執有二種。一執外人邪因緣無因緣四生之見。所謂從冥初生。覺從微塵生。自在天生時生。自然生也。二執佛法正因緣生。自.他.共.無因四生之見。執自生見者。若計意根生意識。是則心能生心。故正法念經云。心如工畵師。作種種五陰。一切世間法。無不從心造。亦如唯識之所明也。他生者。經云。心不孤生。必藉緣而起。故大品經云。有緣思則生。無緣思不生。當知一切法皆從外緣生也。共者。有言如經所說。六觸因緣生六受識。得一切法也。自然生者。如龍王經云。一切法皆自然而生。大品經云。十二因緣。非佛.天.人.脩羅作。性自爾也。佛有四種之說。皆是四悉檀。方便赴緣利物而說。諸眾生顛倒不了。或執外人邪說四邊而生見著。或執佛法經論四邊而生見著。故大智論云。譬如大火聚。四邊不可取。邪見火燒故。故隨所執見有苦集。若能知苦斷集。必須修道證滅。二明愛假諸法亦如是。三明觀成化物者。菩薩從空入假修證。即是觀因緣。亦名為假。名生不生無量四諦。亦名道種智。亦名法眼。過二乘地。用道種智入菩薩位。入假修證。道種智合有三種。一生滅道種。二無生滅道種。三依藏識道種。菩薩住是位。為降伏天魔及其眷屬。即入愛假。現諸神通。乃至同事利物。說諸愛論。如此土三墳五典。安國育民之經書也。為降伏外道及其眷屬。入見假顯示智慧。乃至同事利物。說諸見論。如十八種六師皆稱一切智也。深知愛見苦集之病無量。道滅之藥亦復無量。皆如夢幻。用四悉檀赴其根緣。隨病授藥。復次。菩薩為度如是無量眾生故。遊戲神通淨佛國士。成就眾生。入假修無量願行。是為觀成化物也。

三明中道第一義觀者。即為三意。一明所觀境。二明修觀心。三明證成。一明所觀境者。前二觀是方便。雖有照二諦之智。未破無明。不見中道。真俗別照。即是智障。故攝大乘論云。智障甚盲闇。謂真俗別執智障者。依阿梨耶識。識即是無明住地。無明住地即是生死根本。故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本者。即是無始無明。更無別惑所依住也。二修觀智者。若修此觀。還用前二觀為方便也。總前二觀。則雙亡雙照之方便也。雙亡方便者。初觀知俗非俗。即是俗空。次觀知真非真。即是真空。亡俗非俗。亡真非真。非俗非真。即是中道。因是二空觀入中道第一義諦。雖觀中道而不見者。皆是無明之所障也。當觀實相。修三三昧。智度論云。聲聞經中說三三昧。緣四諦十六行。摩訶衍明三三昧。但緣諸法實相。今初修空三昧。觀此無明不自生。不從法性生也。不他生。非離法性外別有依他之無明生。不共生。亦非法性共無明生。非無因緣生。非離法性離無明而有生也。若四句撿無明本自不生。生源不可得。即是無始空。是名空三昧。空。無住之本。立一切法也。

若爾。豈全同地論師。計真如法性生一切法。豈全同攝大乘師。計黎耶識生一切法也。問曰。各計何失。答曰。若本理無二。是二大乘論師俱稟天親。何俟諍同水火。

次觀無相三昧者。即觀無生實相。非有相。不如暗室瓶瓫之有相也。非無相。非如乳內無酪性也。非亦有亦無相。不如智者見空及不空也。非非有相非無相。非取著即是愚癡論。若不取四邊之定相。即是無相三昧。入實相也。若爾。豈全同地論師。用本有佛性如闇室瓫。亦不全同三論師。破乳中酪性。畢竟清淨無所有性義也。問曰。各計何失。答曰。若無失者。二大乘論師何得諍同水火也。次明修無作三昧。觀真如實相。不見緣修作佛。亦不見真修作佛。亦不見真緣二修合故作佛。亦不見離真緣二修而作佛也。四句明修。即是四種作義。若無四修。即無四作。是無作三昧也。若爾。豈同相州北道明義緣修作佛。南土大小乘師亦多用緣修作佛也。亦不同相州南道明義用真修作佛。問曰。偏用何過。答曰。中道無諍。何得諍同水火。今明用三三昧修中道第一義諦。開無明。顯法性。亡真緣。離諍論。言語法滅。無量罪除。清淨心一水若澄清。佛性寶珠自然現也。見佛性故。即住大涅槃。問。若爾者。今云何說。答曰。大涅槃經云。不生不生。名大涅槃。以修道得故。故不可說。豈如諸大乘論師偏執定說也。今以因緣故。亦可得說者。若解四悉檀意。如前異說則無咎也。三明證成者。若觀無明見中道者。即是入不二法門。住不思議解脫也。故此經入不二法門品云。若知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得。為入不二門。若入中道。即能雙照二諦。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此是觀因緣即中道。不生不生。證無作。四實諦亦名一切種智。亦名佛眼。即是見佛性。住大涅槃也。

第二一心三觀者。此觀是深行。利根菩薩之所修習。所以者何。不思議因緣之理。甚深微妙。其觀慧門難解難入。今明此觀亦為三意。一明所觀之境。二明能觀之觀。三證成。一所觀之境者。即是一念無明因緣具十法界三諦之境也。十法界者。一地獄法界。二畜生法界。三餓鬼法界。四脩羅法界。五人法界。六天法界。七聲聞法界。八緣覺法界。九菩薩法界。十佛法界。此即六是凡夫。四是聖人。所言法界者。法名自體。界以性別為義。此十種法體。因果不同。事性隔別。不相混濫。故言十法界。此十法界。皆是十二因緣之所成。故言因緣所生法也。十二因緣並依無明。無明之理體非異念。故言一念具足十法界也。一念十二因緣。出華嚴.大集.瓔珞經文。因緣三諦已如前辨。問曰。九法界可是十二因緣所成。佛法界清淨。非生死法。云何亦說為十二因緣耶。答曰。大品經云。若有能深觀十二因緣。即是坐道場。此經云。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又涅槃經云。十二因緣名為佛性。見佛性故住大涅槃。依此而推。十二因緣何得非佛法界也。問曰。一念十二因緣具十法界。何得以為一心三觀之境。答曰。以一念十二因緣。即空.即假.即中。三諦之理。不縱不橫。不一不異。十法界法雖復無量。不礙一念無明之心。一念無明之心含十法界。無有迫妨。問曰。一人具十法界次第。經無量劫。云何止在一念無明心內不相妨礙耶。答曰。此經明不思議。須彌入芥子。不相妨礙。無情之物尚得如此。況心神微妙。一念具足一切三世諸心諸法。何足致疑。問曰。諸大乘經皆明不思議。其意難見。云何了別。答曰。佛法不思議道理。唯可仰信。豈可情求。若苟抱深迷。當以近譬。法華經安樂行品。明持經之人。若於夢中。但見妙事。所謂夢見從初值佛發菩提心。乃至成道轉法輪。經千萬億劫。度無量眾生。是則少時眠心有無量夢事。無量夢事而不礙一念眠心。一念眠心能含無量劫事。無明一念具一切法不相妨礙。亦復如是。而眠時謂無量。別覺已反觀。知止是一念眠心具無量心。今時人雖不夢裏見無量劫事。而亦倐忽見三數日事。見是無量夢事。只是一念眠心之內而不相妨。世間現見如此。無明一念具一切法不相妨礙。何所致疑。眠法覆心。即譬無明覆中道佛性之真心。無量夢。即譬恒沙無知覆一切佛法妙事。夢事不實而取著憂喜。譬見思覆真空也。若不細尋夢譬。此不思議理。疑終難決。故諸大乘經多說十喻。但諸師解譬。或時偏淺。唯見譬夢不實空邊。不見譬無明一念無量邊也。二明能觀之觀者。若觀此一念無明之心非空非假。一切諸法非空非假亦不得。非空非假而能照此中道之空假。即是照一切法性法界之空假也。知假非假。即是入真。知空非空。即是入俗。照中道見二諦。即一心三觀之相也。

稱理之觀。不得諸法。不知不見不斷癡愛起諸明脫。亦不縛不脫。無能無所。真緣俱泯。離諸戲論。言語法滅。清淨心一如水澄。清珠相自現。是為得一心三觀之相。故大智論欲釋般若偈云。般若波羅蜜。實法不顛倒。念想觀已除。言語法亦滅。無量眾罪除。清淨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則能見般若。三明證成者。若證一心三觀。即是一心.三智.五眼也。如覺時知夢不實。無量夢事皆依眠心。三義宛然皆不可得。朗然大悟無所依稀。即是初心一念相應慧。是悟佛菩提智也。此經云。一念知一切法。是坐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大品經云。菩薩以一切種智。知一切法也。法華經云。為一大事因緣。開佛知見。使得清淨也。涅槃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華嚴經云。破一微塵出三千大千經卷也。即此經明入不二法門。不斷癡愛。住不思議解脫。不起滅定。現十法界身。度一切眾生也。此真觀因緣中道。不生不生。證無作四實諦。是真一切種智。是真佛眼。見於佛性。住大涅槃。問曰。何經論出此一心三觀。答曰。上引諸經並證斯義。且釋具有明文。論自解三智一心中得。欲令易解。分屬三人。問曰。如佛說三種智。其實一心中得。云何言欲以道慧。具足道種慧。乃至一切種智。當學般若波羅蜜。答曰。是三種智。其實一心中得。今欲分別為人說。令易解故。作此次第耳。復次。三智雖一心。而用智有異。譬如三相雖在一心。而相不同。今論謂三相譬一心三諦之理。謂相不同。一心三智照此三諦。亦不濫也。若非求一心三觀。善巧修習相應。豈得一心證三智也。

第三對眼智者。智即三智。眼即五眼。三觀能知因緣三諦之理即是三智。能見因緣三諦之理即是五眼。若解三觀.三智.五眼。兩科大義宛然明了。若分別為論。三觀為因。三智.五眼為果。通而為論。三觀即是三智.五眼之異名耳。如大智論釋般若云。別即般若為因。至佛心則變名一切種智。若通而為論。俱通因果。如大智論偈云。若如法觀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則一相。其實無有異。故知般若之名亦至佛果。又如三德成大涅槃。不縱不橫。如世伊字。摩訶般若。果上之一德也。問曰。三觀對三智。其數相應。三觀對五眼。數豈相當。答曰。若觀麤細因緣。即是肉眼.天眼之境。若見三諦之理。即是慧眼.法眼.佛眼也。問曰。若觀因緣。未見真諦而開天.肉二眼者。亦應觀假方便.一切智方便。開為兩觀兩智也。答曰。觀智通漫方便。不須別開。見義指的。必須離出二眼。問曰。慧解脫人亦觀因緣入空而無天眼。豈得觀因緣麤細之境說肉.天二眼耶。答曰。慧解脫人雖觀麤細因緣。不為修通。若觀因緣麤色。修諸功德。則肉眼漸淨。所見轉遠。若入禪定觀因緣細色。斷障通無知。即發天眼。故知因緣麤細色境即是修二眼之方便。亦是二眼所見之境界也。今正明對智眼。即為三意。一對三智。二對五眼。三約教料簡。一對三智者。從假入空觀即是一切智之異名也。此二同照真諦故。從空入假觀即道種智之異名也。此二同照世諦故。中道第一義觀即是一切種智之異名也。此二同照中道。中道一相雙照二諦也。二對五眼者。初觀因緣麤細之法。若見麤細之色即是肉.天二眼。入空見真即是慧眼。第二觀從空入假。見俗分明。即是法眼。第三觀深觀中道二諦。即是佛眼也。三約教料簡者。問曰。四教所明三智.五眼。悉得對三諦不。答曰。三藏通教。三智五眼通。但照二諦。所以者何。不明佛性常住涅槃是佛果。不出二諦也。若別教.圓教則如前。是則佛果通出二諦外也。問曰。三藏.通教若不對中道。云何辨三智.五眼之別。答曰。別照二諦則有二觀.二智.四眼之別。雙照二諦。二諦理窮。即受種智.佛眼之名。問曰。佛別教二諦。二諦只是二觀.二智.四眼。何得有三智.五眼耶。答曰。若是含中入真。世諦守本。即是通教二諦。從假入空觀。一切智.慧眼。但見真空。不見不空。從真入假觀。道種智.法眼。照俗如前。第三觀種智.佛眼。能見第一義不空。即是見佛性住大涅槃。此即佛果不出二諦也。復次。若將真含俗。中道諦守本。為二者。初二觀。二智.四眼同照俗諦。俗諦有。空有也。第三觀種智.佛眼。悉照真諦。真諦即是佛性。見佛性故住大涅槃。此亦佛果不出二諦也。

同类推荐
  • 台湾资料清德宗实录选辑

    台湾资料清德宗实录选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六十种曲水浒记

    六十种曲水浒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筠廊偶笔

    筠廊偶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Crimson Fairy Book

    The Crimson Fairy Book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东坡先生年谱

    东坡先生年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吾欲随风

    吾欲随风

    “亚索,回来!”睁开眼,月下的冷风急速刮过脸颊,鲜血顺着侧脸缓缓滴答而落,手臂处的伤口不断传来刺痛感,但这抵不上胸口的愤懑。“到底是谁?!!”暴怒而引起的晕眩感这时才渐渐消退,击碎亚索心底荣耀的画面在脑海中迟迟不退。
  • 骑士的荣耀征途

    骑士的荣耀征途

    一部较为考究的历史向奇幻小说,算是圆我的一个骑士梦吧,设定来源于ck2、天国拯救、骑砍等中世纪题材游戏以及我本人还算可以的历史、兵击等知识,同好的话不妨支持一下。另外本书比较慢热,也是为了多描写一下其他同类型书中较少出现的中世纪的日常。加官进爵会有的,板甲冲阵会有的,只要你耐心看下去,精彩的内容都会有的。
  • 派生恋爱

    派生恋爱

    她爱的人死去 爱她的人忘记了她 最后,连恨的人都不能恨 她只能选择离开
  • 东瀛纪事

    东瀛纪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明伦汇编家范典子孙部

    明伦汇编家范典子孙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夜色鸟城

    夜色鸟城

    这是一部描摹和探寻都市男女感情和生存状态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张潮和苏云、王姝、周薇三个独特女性的情感故事,以个人化叙事展现了独特的生命存在。主人公离开故乡,走出校园,奔波于城市,幻灭与希望交叠,白昼与黑夜辉映,又根植于这个特殊时代的文化土壤,蕴含着丰赡的现代性元素。小说围绕着张潮的感情经历,将社会的黑暗法则和个人的理想追求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失望但又不归于绝望,那些爱情虽然幻灭,依然美好。这是一部描摹和探寻都市男女感情和生存状态的长篇小说。
  • 缔造位面

    缔造位面

    这是一个修灵者的世界,强者为尊,弱者为奴。我生在灵气匮乏的苦寒之地,只能做蝼蚁任人践踏?不!我不认命,前方纵有刀山火海,万丈深渊,我亦浑然不惧。且看主角的崛起之路,从凡人到挥手间缔造位面的无上之神。
  • 南风向晚很倾城

    南风向晚很倾城

    初见,向晚用自己一半的命换了季寒冽一命,一见倾心,要季寒冽当她的压寨老公,一番痴缠之后,季寒冽最终还是离开了,再见时,季寒冽只身前来,假借婚姻之命换去向晚另一半的命,只为救自己的未婚妻,等看着奄奄一息躺在实验台上的向晚眼里没有爱意时,季寒冽幡然醒悟
  • 高中生的土豪系统

    高中生的土豪系统

    普普通通的自己,平平淡淡的人生,身为一个普通高中生的林北,以为自己的生活将会这么一直平淡下去,虽不甘却无能为力。直到一款莫名其妙出现的土豪系统让他的生活彻底改变!从都市中崛起!向前,向前,男人永不退缩!建造属于我——林北的帝国!
  • 冷情君傲世后

    冷情君傲世后

    前生她是驱魔龙族的奇才,重生为后宫弃后,皇宫争斗花样百出,阴谋诡计连番上场,朝中动变,与帝同坐龙位,傲视天下。凭着高超手段,掀起江湖狂风巨浪,风波渐起,谁与争锋。一朝废后,她偏偏坐稳这后位,笑傲天下。她一抹素颜,引得帝王倾心不已。帝后恩爱,携手守江山。本以为上天给自己一次重生的机会,却不想原来这是一场阴谋,而她将如何选择?怎么去面对这次人世间的危机—————【本文主打搞笑温馨,一对一,稳定更新,欢迎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