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1500000020

第20章 宠辱不惊:心如止水方能立于不败之地(1)

在古代官场上,升迁和被贬在很多时候几乎就是帝王“金口玉言”,所以作为臣子,对于个人在仕途上的宠辱得失就不应该看得过重。因为风水轮流转,在朝堂之上,谁都不可能永远受到君王的信任,同样,谁也不可能永远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尤其是经历过被贬龙场的王阳明,始终都能够保持一种心如止水的态度,而这一点也让他在经历过“大辱”之后重新得到了朝廷的“宠幸”。可以说,正是王阳明这种宠辱不惊、心如止水的态度,让他在动荡不安的明朝官场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1.铁打的朝堂流水的“臣”

历朝历代,无论是多么有名的功臣或者能臣,都不可能永远屹立于朝堂之上。一生致力于心学研究的王阳明对于这一点,是再清楚不过的,因为他从带兵那天起就明白了那句千古不变的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朝堂之上,这句话同样适用。

在王阳明眼里,朝堂可以很大,大到端坐在朝堂之上便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甚至是整个国家;朝堂也可以很小,小到不过是局限于方圆数十步之间。但正是在这么一个方圆之间,却上演着一幕又一幕权力的更替与交换。所以对于久经宦海的王阳明来说,他早已看破了朝堂之上那些“君君臣臣”的往来。在这个铁打的朝堂之上,只有流水的臣,但也没有永远的君王。那么,权力又是什么?在王阳明数十年的官场生涯中,其实他一直都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这一切。

弘治八年,李东阳被任命为了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在这位辅太子诵习的重臣执掌内阁后,朝堂上下立刻划分成两派人马。其中,一派是备受弘治皇帝朱祐樘所器重的一批先朝的老臣,他们主要包括李东阳、刘健、谢迁和五朝元老马文升等,这些人因为辅佐过的君王多,讲求对君王的情感,但因他们大多位高权重,所以在朝堂之上有着说一不二的威望。而朝堂上的另一派,则是以李梦阳为主的那些略为年轻的臣子。因有着浓重的书卷气,加之这些人又不似李东阳他们一样经历过天顺和成化两个朝代的洗礼,他们无论在为人处世还是做官上都很有一股向上冲的干劲。由于年轻,李梦阳等人在当时的官位都不高,做起事来自然是人微言轻,因此很多政治抱负和想法也往往得不到那些朝廷重臣的支持,于是渐渐地和那些朝廷重臣走到了对立的一面。

李梦阳以自己在诗文上的认识和理解,开始倡导起了文章的格调和法式,对朝政上的诸多弊端感到不满,提出了一种复古思想。在此期间,李梦阳曾公然向弘治皇帝上疏,直言国家已经到了元气大伤的时候,如果不能很好地做出改革的措施,那么很快就会走向灭亡。李梦阳等人的理论看起来有些危言耸听,但其实也是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一种政治观念,在当时来说算是切中时弊了。虽然李梦阳的态度有些激进,讲得过于情绪化,但也是颇有道理的。而那些以李东阳为首的老臣的观点则是,与其锐意改革,不如依据现状做一些稳步的改良。也就是说,他们同意改革,只是思想上略为保守一些。本来这两派的最终目的都是将国家治理得更好一些,只不过在方式方法上略有不同,而也正是由于这点不同最后演变成了深深的矛盾,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当时,王阳明应该是支持李梦阳一派的,但就李梦阳所提的文学复古思潮而言,王阳明的思想要远远高于李梦阳,他主张在复古中一定要寻求创新。相对于这两个派别来说,王阳明当时太过年轻了,由于他刚刚步入仕途不久,比李梦阳他们还人微言轻,所以王阳明这种从思想上彻底变革的思想,不要说根本就没有引起弘治皇帝的注意,就连他拥护的李梦阳那些人,也没有对他有任何重视。

此时的王阳明看到朝堂上两派人闹得如此厉害,不要说是去实现什么政治抱负了,就是想安安稳稳地做个官都难,所以他就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既然眼下无法在朝堂上找到一个立足的地方,那么不如暂时离开朝堂,等所有混乱的声音都消停下去之后再说。因为王阳明明白,毕竟是铁打的朝堂流水的“臣”,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会有一方被大浪所淹没。于是,他毅然向弘治皇帝上疏,以身体有恙为由请求回家养病。

而王阳明的这一请求,很快得到了弘治皇帝的批准,因为王阳明的确是身患重疾——肺结核。而且在当时来说,这种病几乎就是向王阳明宣告了死刑。就这样,王阳明回到了绍兴,并在会稽山上建了一所房子,很多后人都认为当时王阳明的这一举动是厌恶了官场而回到了山中去悟道,其实,是一种误解。当时王阳明并不是厌恶了官场,而是感觉到在当时的官场上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借病回到绍兴等待时机的出现。后来的事实证明,王阳明于会稽山上养病的这一时期,确实悟到了很多道理,尤其是他看破了在这个看似永远存在的朝堂上,作为一名臣子甚至是帝王,都只不过是流水,更何况是掌握在这些君臣手中的权力了。对于王阳明来说,权力只不过是让他得以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一根拐杖而已。所有这些感悟,其实均源自于他的得病,这有如死神降临般的肺结核病,让当时年仅31岁的王阳明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之际,也彻底看透了所谓的政治权力。

后来,王阳明搬到了西湖去住。而此时,由于内阁大学士李东阳的举荐,王阳明被取消了假期,回京继续做了数日的刑部主事,之后,因其当年复审出了许多的冤假错案,王阳明又被任命为主考官到山东去主持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在古代,主持乡试可以说是皇帝对一名大臣的高度信任,因为科举考试在那时是为朝廷选拔官员的最重要的手段。换句话说,在当时的弘治皇帝朱祐樘统治时期,属于王阳明的权力时代已经开始了。

王阳明明白,自己能够真正执掌权力的时候到了,而作为王阳明本人来说,他的抱负一直都是只想做个圣贤,而乡试主考官这一职位,也恰恰是他实现自己圣贤之道的一个很好的机会。王阳明要好好地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在权力还属于自己的时候有效地去发挥它的作用。

在齐鲁大地上,在孔圣人的故乡,王阳明终于借主考官的机会亮出了自己的第一剑。当所有的考生展开考卷的时候,他们惊讶地发现,王阳明考官为他们出的第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王阳明所出的这一题目,在当时可以说是开了先河,也可以说是大胆之至。因为孔子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在春秋时期,当时诸侯割据,天下一片大乱,类似孔子的这种僭越之举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而明朝是朱家的天下,王阳明如此明目张胆地让天下的举子们来谈论“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事君之道,这无疑是对明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一种挑战。但王阳明这样做了,当权力转到王阳明手里的时候,他的政治思想抱负就得到了充分的展露。

这一举措对于王阳明来说,是颇有深意的,这也是他在绍兴会稽山中和西湖边上对心学的思考与实践的一种推广,是王阳明把自己对心学的研究成果和朱熹的理学结论放置于普天之下的莘莘学子的心里,所做的一种考量。因为在王阳明的心里,他始终有一个愿望:只要悟而得道,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王阳明的这一思想首先得到了位于权力中枢的李东阳的首肯,倚重李东阳的弘治皇帝不但没有怪罪王阳明,反而更加赏识这位年轻人。对于朝廷对自己的这一默认之举,王阳明并不感到奇怪。因为他早就已经领悟到了朝堂之上的那点事情:当权力不在手中的时候,即便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所做出的努力也是徒劳的;而当权力到手的时候,无论你怎么去做都是正确的,因为这时候自己所拥有的权力,正是最高统治者皇帝所赋予的。

在权力掌握在王阳明手中的时候,他一直致力于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好景不长,正当王阳明在自己人生的政治舞台上尽情表演的时候,公元1505年,年仅36岁的明孝宗皇帝朱祐樘驾崩了,新任的武宗皇帝年仅15岁。很快,王阳明就意识到,权力又将离他而去了。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转换中,朝堂之上的权力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在王阳明的政治生涯中,在朝堂之上,他几经挫折与失败,但是这位明朝政坛的不倒翁因为很早便看透了铁打的朝堂流水的“臣”这个道理,所以他总是能够在风水轮转到不利于自己的时候,便悄悄地远离了朝堂,就像李梦阳与李东阳之争演变到最为激烈的时候那样。而当风水轮转到自己的时候,他就会牢牢地抓住自己手中的权力,去实现自我的政治价值与理想,就像他被再次起用做了山东乡试的主考官一样,所有在外人看来都大胆到几乎是过了界的事情,王阳明都敢于去做。这并不是说王阳明是多么恃宠而骄,而是他比别人更加懂得,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权力才能够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所以,王阳明在他人生仕途的每一次轮转中,总是那么宠辱不惊,从容淡定。

2.宦海沉浮犹如昼夜交替,要用平常心看待得与失

在王阳明看来,其实他每一次在官场上的被重用或者被贬,就像是天上的日月更替,白天和黑夜的转换一样。这是因为,对王阳明来说,官位的大小、升职或是降职,这些都不重要。对心学的不断“格究”,使王阳明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无论是在仕途上,还是在人生的参悟间,每一次的失败,其实都是在预示着下一次的成功。人生没有绝对的成与败、对与错,就像是日月的转换一样。

王阳明对孔子思想的研究和对道家思想的偏爱,使他始终让自己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上去看待某些事情,以不变之心来看待万事万物的变化。王阳明认为,“理”在人“心”,一个人只要是心里明白了“理”之所在,那么世间一切就都明了于心了。因为世间的事与物或许会存在着千差万别,但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他一直在这样教授着自己的弟子,同时他自己也在这样实践着:不求“格物”,但求“格理”。王阳明的这一认识,让他在几度的宦海沉浮之中,往往能够用平常之心去看待这种仕途上的得与失,所以在外人眼里,王阳明的官便做得更为“悠然自得”了。

在这种思想的支持下,在工部实习期间,王阳明也敢于指出工部的一些官员在工程中的贪污和受贿行为,这对于一名初入仕途的新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勇气。而在吏部主事期间,王阳明也敢于翻开那些尘封的旧案,为很多无辜者洗刷了冤屈,并不惜为此而得罪了一些官员。王阳明之所以敢于行许多大臣所不敢行之事,言众人所不敢言之言,是因为在他的心里早就已经看淡了这种官场上的得与失,他的理想也并不是自己的官能做多大,而是想在做官之路上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和理想。所以,权力的大小对于王阳明来说,并不重要。也就是说,并非是官位大就可以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官位小了就无法实现心中的政治抱负。所以,在王阳明得到升迁的时候,他并不会因此而得意,而当他官场失意,甚至是因此而使生命受到威胁时,他同样能够做到坦然面对。

当初,王阳明因委婉向武宗皇帝朱厚照上疏谏刘瑾而被关进大牢的时候,其实他本可躲过这一劫难的。因为刘瑾早年在王阳明的父亲王华考中状元时,就十分钦佩王华的学问,所以在王阳明入狱后,刘瑾曾私下找过王华,称只要王阳明今后不再与自己作对就可以把他放出来。然而,当王华找到王阳明后,王阳明却不为其所动。结果刘瑾不得不将其廷杖四十,并贬至贵州龙场,同时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也被以平调的理由贬到了南京。

宦官刘瑾等人当道,此时的王阳明早就失了朝圣之心,就像后来他为天下举子所出的科举考试题目一样“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王阳明离开了京城,他的本意是想回余姚看望一下自己那年事已高的祖母,没想到刚到杭州就被刘瑾派来的刺客盯上了。在王阳明看来,刘瑾这样做也并不奇怪,不能为其所用,也只有杀人灭口,以免为日后留下祸根。只是王阳明没想到,他们会来得这样快。为了避免事情牵连到自己的家人,王阳明即刻派手下连夜到余姚送了信,然后自己只身来到了杭州城外的胜果寺。在胜果寺几日,刺客又至,略一沉吟,王阳明一手持灯一手执笔在墙上写下了一首诗。然后,他连夜出了寺院后门赶到了江边,脱去身上的衣物,坐上了一艘商船朝东海而去。

刺客追到胜果寺欲行刺,不想没见到王阳明,却在墙上读到了王阳明的诗,诗中多有人生的感慨和对生与死所抱的些许遗憾。后来,刺客循着足迹追赶到了江边,却发现了王阳明丢在江边的衣服和鞋帽,于是便认定王阳明肯定是想不开而投江自尽了。

同类推荐
  • 徐志摩传

    徐志摩传

    没有人走的路,我偏要去走走;走的人多了,我又想换路走。我也说不清这是好习惯还是怪脾气。二十年前研究徐志摩虽已不属禁区,但仍受着世俗偏见的白眼。那时研究徐志摩的这条路上还冷冷清清。或许正因为冷清,我就毛手毛脚闯了进去,也顾不得谁皱眉,谁拍手,谁白眼,谁欢呼了。尽管路上有杂草、有荆棘,我还是一步步往深处走,想寻找点风光,想采撷几茎有色有香的花卉。后来这条路上越来越热闹了,摩肩接踵,五光十色,我的兴致却反而淡了,想换一条冷清的路走走看。有三分冒险,就有七分诱惑,才可能达到十分境界。
  • 宋美龄传

    宋美龄传

    宋美龄(1897—2003),民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个关键人物,集美貌、财富、权力、荣誉于一身。本书是一部严谨的宋美龄人物传记,作者参阅了各种历史资料,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宋美龄。本书在台湾地区有较大的影响,岛内石之瑜的《宋美龄与中国》一书曾请作者杨树标作序,岛内公共电视台曾专程赴大陆采访两位作者评说宋美龄。
  • 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

    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

    他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从一无所有的乞丐变成唯我独尊的帝王,率领农民义军打败纵横天下的蒙古铁骑,风雅文弱的南方士民在他的手下变成了逐鹿天下的雄师,果断与谨慎,权谋与机变,信任与多疑,铁血与怀柔,在他的身上奇异结合,他就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六百多年来,他被称为是影响中国人性格最深的帝王,我们每个人骨子里那种虽谦恭却傲岸,虽卑微却昂扬,即便潦倒也不肯放弃理想的性格,在他那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 孤负青山心共知:白居易

    孤负青山心共知:白居易

    本书是“大唐才子诗传”中的一本,全书共分八章,按照时间的维度记述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坎坷曲折的一生,他出身官宦世家,却屡遭战火摧残和亲人离世之苦,但是他凭借绝世才华和坚强意志,用诗歌倾吐着自己对命运的思考和对生命苦难的抗争,最终佳作迭出,成就了千古诗名。
  • 卸妆·张爱玲

    卸妆·张爱玲

    第三部《卸妆·张爱玲》,写张爱玲晚年在海外漂零的苦难岁月,一直写到死在公寓一星期却无人知道。写她的孤独、她的绝望与凄凉。
热门推荐
  • 凡界武巅

    凡界武巅

    年幼因凌峰突遭家难,几历生死,机缘巧合之下一步步走向武道巅峰,从此生死由我不由天
  • 重生十二岁

    重生十二岁

    重生到十二岁那一年,段敏敏立志赚钱要趁早,三观超正的林锐最见不得她左右逢源的手段。“你就那么会利用人?”“哟,没利用你你不高兴啊。”林锐想一把掐死嘴毒的段敏敏,但她是他的命,真掐死了他还活不活?作为一个爱段敏敏爱的要死要活的男人,他认栽,打算这辈子光宠着她得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Children of the Whirlwind

    Children of the Whirlwin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奈何爱止于此

    奈何爱止于此

    年少无知时,沉默内敛的楚莫南对室友坚定地表示,苏洛锦一定是他的,并且是永远;当他功成名就,成为行业内说一不二的楚总时,所有人对苏洛锦的印象只是“五年前抛弃了楚莫南的那个女人”。夜深人静时,苏洛锦问自己,明知不可碰触,为何恋恋不忘。原来,我们的爱是生了根的倒刺,着眼满目荒芜,实则内里早就血肉模糊,甚至腐烂发臭。原来,那错过的六年,如同横亘在两人之间的一条沟壑。在那些未曾交叉的生命里,独自走过的桥,欣赏过的风景,在彼此生命中出现的人,让他们如同站在王母鹊桥两端的人,爱而不得,情深不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漆黑之灵

    漆黑之灵

    一个诡谲的梦境,彻底打破了林辰平静的生活...【十圣剑】,魔法世家的继承人,星海商会巨擎之女...不落要塞【神都】最后的幸存者...突如起来的变故,不知该先从那条支线开始的冒险...林辰只感觉他的头越来越痛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江湖有刀

    江湖有刀

    什么是江湖??长安城内有和尚落笔画人间。?边关之中有书生提剑下江湖。?酒肆窗边有诗仙醉梦游山河。?朝廷,边关,酒肆。?人间处处是江湖。一个混蛋刀客的故事。
  • 城市英雄

    城市英雄

    本书以独特的角度表现武昌首义。全书前后有著名学者章开沅、冯天瑜二位先生所作的序言和作者本人创作谈式的后记。正文部分共18章,前面5章归纳了武汉的城市历史地位和酝酿武昌首义的社会大环境;中间9章叙述了湖北地区革命组织的建立与武昌首义暨阳夏保卫战的发生经过;后面4章回顾了武昌首义的意义及影响包括首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清晰,结构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