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4900000005

第5章 胡适谈儒学:修仁以为己任(4)

孔子死后两三代里不曾出一个拔尖的人物

孔子为了推行儒家学说而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多年。在他的努力下,儒家学派开枝散叶。孔子的三千弟子中出了72位贤人。他们当中许多人在不同的国家从政或讲学,受到诸侯士民的普遍尊重。然而胡适却认为,儒家在孔子去世后的两三代人里再没有出现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

太史公司马迁不仅在《史记》中写有《孔子世家》,还特意为孔子的学生立了《仲尼弟子列传》。据《史记》说法,“(孔子)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由此不难看出,孔子的学生在春秋战国时的社会影响力。

不过,胡适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是一篇可信度不高的材料。由于考据孔门弟子学说是一个艰巨的研究工程,所以胡适只是梳理了一下孔子去世后的儒家学派发展趋势。

孔子自己认为,他有十个弟子的造诣最高。他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十个人也因此被后世称为“孔门十哲”。按理说他们应该是孔子之后儒家正统的衣钵传人。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

按照战国时期的说法,孔子去世后,儒家分裂为八大流派。《韩非子·显学》称:“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道藏本良作梁)之儒,有孙氏(即荀卿)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需要注意的是,这八大流派并不是同时出现的。因为孔子去世是在春秋时,韩非生活在战国末期,中间间隔了两百余年。八大流派中只有子张之儒与漆雕氏之儒是孔夫子的直传弟子,其他流派都是再传而成的。

比较奇怪的是,孔门十哲中大部分人都不在儒家八派中,尽管他们是孔夫子的正传弟子。

胡适分析认为,曾子、子夏、子游言必称夫子,所以没有自立宗派,但是子张与漆雕开的学术见解不同于其他师兄弟,故而在孔子去世后自立门派。然而,子张之儒与漆雕氏之儒的主张在儒家体系中比较特立独行,最终没能成为儒学正宗,悄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因此,胡适将曾子等人作为孔门正传的代表。

孔子的儒学以“仁”为核心。子夏、子游、曾子等贤哲发挥出两个观念,一者为孝道,另一个是礼学。“孝”与“礼”也是孔子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孔子生前是“述而不作”,没把这两个课题说得太透彻。而子夏、曾子等人将这两个字研究得十分通透。从此以后,“孝”与“礼”逐渐成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两大势力。

对孝道钻研最深的是曾子。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

曾子的孝道有三个层次:一是“尊亲”,即“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也就是后人常说的“光宗耀祖”;二是“弗辱”,既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也要不辱父母传下来的高贵人格;三是“能养”,也就是赡养双亲。

此时的儒家孝道更多是从精神上养亲,但后人往往只在“能养”这个环节上下功夫,创造出许多繁文缛节。在胡适看来,这些东西都流于形式主义,失去了“孝”的真意。

就实而论,孔夫子的哲学虽然也讲究孝道与礼义,但并没用“孝”字涵盖一切伦理道德。而到了他的正传弟子一代,人伦中的“孝”被上升为伦理道德的核心。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包含了多种伦理。他的儒学立足于教人如何做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到了曾子这里,所有的德行都被纳入“孝”字当中。因为要做个孝子,所以交朋友时不可以不讲信用,在战场上不可以不勇敢,否则就违背了“孝”。

孔子的人生哲学立足于“仁”,教导众生做一个“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的社会人。而曾子的人生哲学以“孝”为核心,反复强调每个人都是父母的儿子。这是孔子及其学生的一个重要区别。

在胡适看来,这个变化对后来儒家的影响很大。原本孔子的“仁的人生哲学”,是教人如何做“人”,而后来儒家的“孝的人生哲学”是教人如何做“儿子”。不能说后者毫无价值,但比起孔子的人本精神,已经开始将个人埋没于伦理之中。这对推崇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胡适而言,无疑是一种退步。

早期的儒者不信鬼神,不像墨家那样用鬼神来告诫世人行善去恶。但他们通过孝悌思想将父母变成了如同宗教鬼神一样的终极道德制裁力量。在这种“孝的人生哲学”的指导下,人们养成了一种俯首帖耳的畏缩品格,而不再有先秦时“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刚健胆魄。

儒家学者怕人们在父母去世后就遗忘双亲,不能把孝道贯彻到底,于是用程序繁琐的三年丧礼来让人们永远纪念自己的父母。

据记载,儒家的“三年之丧”十分严苛:“居于倚庐,寝苫枕块,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羸,扶而后能起,杖而后能行”。根据胡适的考证,这种三年之丧并不是真正的古礼,而是孔子师徒自己创建的新礼。

除了三年之丧外,儒家又创造出了以时祭祀之法,引导人们“慎终追远”,时刻心存父母祖宗。祭祀礼仪要求很严格。据《祭义》记载:“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斋三日乃见其所为斋者。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

虽然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他与他的弟子同时认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实际上是自己创造了一个鬼神来崇拜。说到底,儒家讲究“慎终追远”,为了实现“民德归厚”与“民兴于仁”的天下大治之境。

儒家对“礼”的重视,在古今中外都是首屈一指的。中国古代的“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绝不仅仅是文明礼貌与祭祀仪式那么简单。

《礼运》有言:“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

《坊记》则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

从这个角度看,儒家所说的“礼”实际上已经超越了风俗习惯的范畴,带有浓厚的政治法律色彩。人们常将儒家的“礼”与法家的“法”相对立。其实两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古代社会制度的总和,只是侧重点不同。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论述了“礼”与“法”的区别:“第一,礼偏重积极的规矩,法篇重消极的禁制;礼教人应该做什么,应该不做什么;法教人什么事是不许做的,做了是要受罚的。第二,违法的有刑罚的处分,违礼的至多不过受‘君子’的讥评,社会的笑骂,却不受刑罚的处分。第三,礼与法施行的区域不同。《礼记》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是为上级社会设的,法是为下等社会设的。礼与法虽有这三种区别,但根本上同为个人社会一切行为的裁制力。因此我们可说礼是人民的一种”坊“(亦作防)。”

按照儒家的观点,只要人们的言行举止都能合乎礼数,就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徙善远罪”。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的礼是预防人们学坏的约束力。

胡适打了个比方,说:“譬如人天天讲究运动卫生,使疾病不生,是防病于未然的方法。等到病已上身,再对症吃药,便是医病于已然之后了。礼是卫生书,法是医药书。儒家深信这个意思,故把一切合于道理,可以做行为标准,可以养成道德习惯,可以增进社会治安的规矩,都称为礼。”他认为,这就是最广义的“礼”。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礼、理、义往往是指代同一事物。《礼运》曰:“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由此可知,反思合乎道义事理的东西,都可以归入“礼”的体系。

胡适认为,“礼”的概念经过三次发展。最初的“礼”仅仅指宗教的仪式,然后扩展为一切习俗所认可的规矩,最终被孔子师徒上升为一种合乎义理的最高社会规范。

在对比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差异后,胡适不禁感慨道:“孔子那样的精神魄力,富于历史的观念,又富于文学美术的观念,删《诗》《书》,订《礼》《乐》,真是一个气象阔大的人物。不料他的及门弟子那么多人里面,竟不曾有什么人真正能发挥光大他的哲学,极其所成就,不过在一个”孝“字一个”礼“字上,做了一些补绽的工夫。这也可算得孔子的大不幸了。孔子死后两三代里竟不曾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直到孟轲、荀卿,儒家方才有两派有价值的新哲学出现。”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开启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可是他最赏识的十大弟子,却只在“孝”与“礼”两个研究领域超越了老师,却没有将孔子“仁的人生哲学”全部发扬光大。这个局面直到一两百年后的孟子与荀子才打破。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挥成系统的仁政学说。而荀子则吸收了法家学说的养分,对孔子奉行的王道仁政进行了改良。相比之下,无论是言必称师的曾子、子夏、子游,还是自立门派的子张与漆雕开,都没能成为像孔子一样的大宗师。故而胡适认为,孔子去世后的两三代儒者没有出现一个顶尖的大师级人物。

胡适的实用主义与儒学有关?

多研究问题,少谈点主义,是胡适最有代表性的言论之一。在美国留学时,胡适师从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故而他回国后一直以实用主义者自居。尽管胡适始终声称自己的实用主义思想直接来源于杜威先生,但美国学者格里德却指出,胡适的思想其实在接触杜威的哲学之前已经根深蒂固了。事实上,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的确隐藏着那一代学者特有的儒家情结。

实用主义哲学重视实效、崇尚经验、讲究实证。胡适的老师杜威鼓吹以实证、实用、乐利、理性精神为核心的哲学理念。这对胡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虽然实用主义哲学起源于西方,但其实用理性精神内核与明清文人倡导的“实学”有不少殊途同归之处。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理学成为古代中国官方主流学说后,学者越来越远离社会民生与经世致用,只是一味寻章摘句、空谈心性义理。明清两朝已进入封建社会晚期,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但程朱理学无法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想资源,故而一些有识之士提倡立足于经世致用的“实学”(即实用之学的简称)。

在这个背景下,被胡适传入中国的西方实用主义哲学很快广泛流行。而胡适更是一生践行实用主义哲学,并且反复表明自己是杜威思想的忠实信徒。但他的思想可能更多是将中国传统的“实学”与杜威的实用主义相结合。

胡适在编写《中国哲学史大纲》时,已经体现出了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把“经学”(实学)与“哲学”(玄学)分离开来。而在古代儒家学者那里,两者通常是合二为一的。其实,胡适并不太喜欢讨论纯粹的哲学,也被其他推崇儒家的学者批评是根本不了解中国哲学。他之所以用解构法将经学和哲学一分为二,就是试图将本土实学大家的经世致用思想与杜威的实用主义融会贯通。

从本质上说,胡适是以西方学术的眼光来评判中国传统思想的。杜威主张“实用” “实效” “乐利”,胡适也将其作为学术评判标准。

例如,他对北宋学者李觏的评价很高,认为“李觏不但把一部《周礼》做成一部有系统的政治学说,他还把一部《周易》也做成一部实用的学说”。又指出:“李觏是实用主义家,他很光明昭著地提倡乐利主义”。由此不难发现胡适治学时强烈的实用色彩。然而,胡适这种学术分析法也存在较大的片面性。

胡适不喜欢玄学而推崇实学。他认为,李觏的《易论》是“急乎天下国家之用”的著作,却忽略了其书中神秘兮兮的人性论。

清朝初年的顾炎武与颜李学派都是明清“实学”的先驱。故而胡适称赞颜李学派的学者是中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的代表。而同时期推崇儒家的民国学者,更倾向于认同程朱理学或陆王心学等学派。胡适对宋明时期的思想家评价不高,认为大多数理学家只不过是在与玄之又玄的佛家禅宗比玄妙(毫无实用价值)。

胡适对颜李学派的推崇,不仅是因为断定“颜元主张一种很彻底的实用主义”,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即胡适最推崇的清朝儒学大家戴震是颜李学派的南方传人。

不过,戴震的学说实际上也有很浓厚的玄学成分,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大谈“天地本体”之类的话题。但胡适为了挖掘其经世致用的“实学”成分,特意将其与其他理学家区别对待。他认为,“从历史上看,戴震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也可以说是新理学的建设──哲学的中兴”。

由此可见,胡适对一切有“实用主义”倾向的古代学者都抱有极大的好感,并认为他们才真正继承了孔子思想的精髓。

作为新文化运动批评儒教的旗手,胡适把“反玄学”作为抨击旧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宋明以来的儒家学派(主要指玄学)大为冷落,“反玄学”运动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他指出:“约略说来,当日‘反玄学’的运动,在破坏的方面有两个趋势:一是攻击那谈心说性的玄学;一是攻击那先天象数的玄学,清学的开山祖师顾炎武就兼有这两种趋势。”

在胡适看来,顾炎武与颜元、李塨等人发起了儒学史上的“反玄学”革命。他们的主要贡献是批判程朱理学的“玄学”成分。而颜李学派的传人戴震则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哲学”的第一人。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救救我的皮肤

    救救我的皮肤

    青春痘、雀斑、胎记、白癜风都影响到了我们的皮肤美观,谁都希望自己的脸上都干干净净的。那么碰到上述皮肤病我们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请两位专家为我们讲解。
  • 勤劳勇敢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勤劳勇敢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它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相沿习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形式简洁面意义精辟的固定短语。它结可严谨,表现性强,具有庄重典雅的书面语色彩,历来为人们喜闻乐用。不论讲话或作文,准确恰当地镶嵌或点缀一些成语。本书注重知识性、可读性和完整性,每个成语都辟有释义、出处、故事三大部分。编排顺序按笔画多少排列,既方便读者阅读,又方便读者查阅。本书既可作为中小学生学习成语的工具书,又适合不同层次读者作为故事阅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 噬心炎诀

    噬心炎诀

    洒落的血雨溅入眼帘,染红了双目。他仰天而笑,缓步前行。一重又一重的敌人,在他悲凉的狂笑声中纷纷倒下。昔日的朋友,如今的敌人,他心在滴血!剑影和刀光,行云流水般在金殿上飘荡。
  • 澳大利亚移民手记

    澳大利亚移民手记

    本书围绕主人公上世纪90年代去新西兰留学,后辗转到澳大利亚学习、就业、居住的经历,展现了一幅幅真华人在澳洲生活和学习场景。反映了华人在白人为主导的澳洲社会的实际情况,也揭露了澳洲社会无奈的一面,如:医疗福利下的效率低下、私人就医成本高昂;种族平等的口号下,二三代华人仍然处于社会边缘等。本书客观地从华人视角,描述了澳大利亚的真实现状,为蜂拥而至的观光客、留学生、新移民,提供了很多冷静思考的空间。
  • 都市修真之震世强少

    都市修真之震世强少

    一个农村少年,本有机会去往名牌大学,却在高考时被人陷害,心灰意冷之际,偶获修真传承。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栗?三千大道,谁主沉浮?
  • 邪帝冷妻

    邪帝冷妻

    奇才现,天下乱,辅君王,定四方她,是黑道帝皇她,是相府小姐,她,是王府正妃,她是公主?她是神女?她的身份不解,或许,她,只是她!忍耐,承受!把那锥心的痛狠狠的埋在心间!只为铭记那永不消失的怨!她,清冷孤傲,拒人千里!唯独那个妖精一般的男人,方为他展露笑颜。她心如蛇蝎,却也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嘴角侵笑,袖手旁观,只见那天下乱事!【版本二】天生异象,奇才盾出,辅佐君王,俯视天下!她,冰冷的邪惑美人,这辈子,宁我负尽天下众人,不叫他们负我一分!他,逍遥闲散的冷酷邪君!我型我素的性格,心狠手辣的手段!世人皆知,宁得罪小人,勿得罪邪王!那一日,倾城的邪惑美人嫁给了逍遥闲散的冷酷邪君,是悲是喜,是恩是怨?无人得知!【片段一】摇椅上,慵懒的坐着一位艳红长袍的男子!顾盼生辉,皓月当空!身边,毅然坐着四个形色各异的俊美男子!却也是风华绝代。“都即将要大婚之人了,还来这种地方?还真是稀奇的很啊!”右手边第一人眼中带笑,嘴角微微上扬,打趣的看着身边那个面色慵懒,神色妖媚之人。“这话说的就错了,应该说是喜好男色的人逛窑子,这才是怪哉!”右手边第二人拿起扇子,轻轻摇着,眼神逗留在了那风华绝代之人身上。“看来,邪王并无娶妃之意啊!”一个玩世不恭的声音想起,细看,原来是左手边的第二人,一脸无害的面容,却难以遮掩眼中一闪而过的犀利之光,嘴角轻轻珉起。表现出,对他们三人的不满。摇椅之上的男子轻眯他的凤眼,转头看了一眼其他三人,嘴角一挑,举止优雅的把那香气四溢的陈年佳酿送入嘴中。【注释:这篇文是图图费尽心思想出来的,拒绝抄袭!!!请尊重本人的劳动成果!!】推荐新文《冷帝血后》(女强文)
  • 关于我的右手被魔王占据这件事

    关于我的右手被魔王占据这件事

    好惨一主角,被系统坑就算了,右手还被魔王占据了。真是杯具啊,餐具啊………………交流群:976223169
  • 遥远的合卜吐

    遥远的合卜吐

    20世纪80年代,从吉林省西部的白城市走出来四位文学青年,他们后来都来到了长春铁路上发展,曾被人戏称为“四大才子”,其中就有王德全先生。四位中的宁文林、杨永怀、陈久全主攻小说,并先后在《作家》、《鸭绿江》、《春风文艺》、《清明》、《中国铁路文学》等刊物上发表过小说。只有这位王德全先生,虽然也写小说,却对散文创作情有独钟,而且,他的散文越写越好,影响越来越大。不但上了《中国铁路文学》、《辽宁散文》、《散文选刊》等刊物,还获得2011年北京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二等奖。
  • 生活体验员

    生活体验员

    在一个晚上,周瑜打开手机刷新着新的工作招聘网站,看到了一个生活体验员的工作,想也没想的就投了份简历过去。当再次刷新网页时却发现没有这个工作。过了十分钟后,手机收到未知名的短信提示着周瑜已经被录取。以为自己又被糊弄的时候工作开始了,第一份工作就是要去体验荒岛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