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7900000011

第11章 走向成熟的曹岩小说(1)

曹岩小说集《棕色雪天》

作为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第二届的学员,在1987年9月至1989年7月两年期间,曹岩只给我看过一部题为《苦命果》的中篇手稿。其中颇有一些新奇独特的感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难忘,譬如“我的花园一地胖乎乎的太阳花”之类。而总体看来,这部稿子写得还很不成熟,很不完整,我大概提了一些比较尖锐的近乎“推倒重来”的意见之后,就把这部稿子给“毙”了。

两年当中,也不知道曹岩还写过些什么别的稿子,反正至少是没见到她发表作品。所以,尽管有一度她的善良和勇敢的表现令我诧异和感动,但是坦率地说,关于她的小说创作的前景,我从来没有作过任何乐观的预测和推想。

在这样一种对于曹岩的大体认识的背景之下,突然读到她发表于《解放军文艺》1989年12月号上的中篇小说《棕色雪天》就不能不让我狠吃了一惊。这吃惊不是“吃惊”于她发表了一部中篇,而是“吃惊”于《棕色雪天》的出色——《棕色雪天》确实是一部近年来出自部队女作者之手的不曾常见的有意味的耐得阅读的小说。我甚至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一直很难把它和曹岩联系起来加以思考:这是曹岩写的吗?这里面荡溢着的机智幽默和灵气是属于曹岩的吗?曹岩她是怎样把三重时空打碎而又纠结得如此浑然整一呢?她又是怎样寻找到和把握住这种不温不火的“调子”而将这一切叙述得从容、潇洒、风趣和机巧呢?更让人感到兴味的是,曹岩究竟是怎样从《苦命果》走到了《棕色雪天》?在她艰难跋涉过的小说道路上又出现过怎样的风景呢?

现在,我终于有机会来考察一下曹岩小说走向成熟的过程了。为了给她的第一个小说集子作序,我阅读了她的主要作品,觉得比较能代表她的水准而又能大致反映她的创作发展轨迹的是三部中篇小说,按照写作时间为序,它们是《小学旧事》(载《莽原》1989年第3期)、《阡陌人树》(载《莽原》1990年第3期)和《棕色雪天》。

《小学旧事》是一部写得比较平实的作品,它的基本内容是作者对小学时代的旧友和往事的回忆的片断连缀。这一段岁月对作者来说大体是平淡的,即便有一些小小的悲欢苦乐和不怎么剌目的美或丑的事物,经过二十年光阴之河的冲刷,也都变得遥远和淡泊了。作者在忆及它们的时候,心境是宁静的平和的,没有了热血沸腾的冲动,也没有了刻骨铭心的眷恋,有的只是过来人的几分理解,几分宽容,几分怅然。就像在某一个秋凉如水的夜晚,当你仰望着在薄云后面缓缓移动的冷冷的月轮,而陷入一种往事的漫忆之中时,情感深处就像周身的肌肤一样,会不时地感到一阵阵微微的寒意,一种温暖的孤独感,和一种世事如烟般的凄清情调(虽然作品讲述的是童少年时期的人事,可我们却难以从中感受到多少金色的童趣和快乐的童心,相反,却能嗅出一丝凄然甚至苍凉的气息。

这固然和“文化革命”的作品时代背景有关,但我认为主要是由作者忆及它们时的“秋夜望月”般的心境所导致的)。

“秋夜望月”忆旧可以使人心静如水,亦可使人的思维清澈如永,透辟见底,使你所回忆的物象栩栩如生,历历如在目前。而这也正是《小学旧事》这部回忆性作品的一大特色。我之所以把《小学旧事》称为“回忆性作品”是我基本上把它判定为作者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而且,阅读经验告诉我,作品中的那些情境、那些细节、那些心绪和感觉,主要的都不是出自杜撰和虚构,而是源于一种亲自经历,一种切身体验。也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就不能不感叹作者对六岁左右往后所经验的人事景境有着如此清晰准确的记忆,哪怕是过了二十年,哪怕是当时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笑话、一声叹息,都能复现得惟妙惟肖,让人有如耳闻目睹。

当然,这样一种准确的记忆和复现,仅仅归功于“秋夜望月”般的心境是远远不够的,它更多的是反映了作者的一种禀赋,一种小说家的良好素质。这就是那种对自身经历和人生体验的天然的感受能力、吸收能力、储存能力和复现能力。小说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回忆,一种怀旧,一种重温旧梦。恰恰在这一点上,曹岩是得天独厚的,《小学旧事》也正是得益于此。它基本上是一段记忆的自自然然的流布,老老实实的叙述,从小往大依时序写来,碰到谁写谁,有什么事说什么事(当然都是一些印象深刻,对心灵有所触动的人和事)。

从客观效果看,也许可以把它看做一组人物素描:班主任和女儿芸芸、体育老师和杨桂开、四头、刘祖华,还有老校工和音乐老师,一个一个实实在在,可信可感……这大概也就是我所说的《小学旧事》比较“平实”的“实”。

至于《小学旧事》的“平”,则在于它结构上没有什么经营,语言也还缺乏特色,甚至也还谈不到意境的营造,和深层寓意(或日思想性)的追求。这个“平”是和“实”连在一起的,或者说为“实”所累,即拘泥于真实的记忆而牺牲了想象的飞腾。——我在前面强调复现记忆的重要性当然是以不排斥想象为前提的。众所周知,没有想象的纯记忆恐怕是难以产生创造的,就像是我们要把一部回忆录称做是创作一样将会显得十分勉强。没有想象的文学也是不可想象的,这一点勿容赘述。——《小学旧事》当然还是一部小说,只是想像力还不够开展,因而创造性就显得比较稀薄,因而也就显得比较“平”。

我的猜测大致不错的话,《小学旧事》可能是作者的中篇处女作。它虽然立起来了(亦可以理解为够到发表水平线了),但也是刚刚能立起来而已。就像是一只羽毛未丰的雏鹰,虽然是能起立了,能行走了,甚至还能拍打翅膀做欲飞状了,但究竟还不能一飞冲天,翱翔于真艺术的大境界之中。

《阡陌人树》的情景就大不相同了。我不知道它和《小学旧事》真正的创作时间的间距有多长,但我惊异于两部作品之间进步的跨度之大。可以说《阡陌人树》这部作品是开始“飞”起来了。刊物发表时把它作为头条推出不是没有道理的。

《阡陌人树》的前身其实就是《苦命果》,我可以依稀读出它往日的面影。但曹岩告诉我,这部稿子改得最苦了,前后做过两次脱胎换骨的大“手术”直至改得“面目全非”。我想曹岩在这里苦苦努力的就是一项工作——完成从生活到艺术的转换。这个时期,她的艺术创造的最大障碍恰恰来自她的一种优势,即准确清晰丰富得过于沉重的那分对往事的记忆。她必须挣脱“实事”的压迫,尽情展开想象的也就是创造的双翼。

为此她搏斗得好苦,她的辛苦没有白费。

毛茸茸、水淋淋、原汤原汁的生活实感是进行艺术想象和创造的前提与基础。如不然,我在前面提出的“出色记忆是一个小说家的优秀素质”就纯粹成了白扯。曹岩在《阡陌人树》中对五岁甚至更早的童年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记忆表现得比《小学旧事》还要卓越。但更为卓越的是,在这里她没有仅仅停留在或满足于对往事的客观记叙之中,而是加进了浓郁的主观色彩。作品第一节的轻灵而酣畅的笔墨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五岁的“我”眼中的姑妈“晨妆图”——这里有画面:“蒙胧张开眼,阳光如水般涌来。眯着眼睃向窗前,姑妈正沐在光中,齐腰的长发散在一侧。窗外那棵苦命果尖圆的叶子尖圆的影子活活泼泼洒了一身。姑妈袅袅启动木梳,每梳动一下,着光的一面,便有一道道光晕在齿间滑动,扑朔迷离。逆光的一面则如帷幕般厚重。”

这里有音乐:“每篦一次都举到眼前细细地看,并总有什么东西要用手择下,同时将手指顺着篦齿轻轻滑过,就有一串乐声丁东作响。这时我就闭了眼听着,就觉得有什么好东西浸入心中,使人愈发痴迷。一篦,一串丁东。一串丁东,结一个幻想。仿佛心在成长。”

还有一些如梦如幻的感觉:“苦命果在姑妈身上摇曳起伏,使姑妈有一种飘动的感觉。银钗插入发髻后,远看去,活脱一只银色大蝴蝶似落非落似飞不飞的若隐若现地追随在姑妈漆黑的发上。这时那古老的发式,便使姑妈的背影端正地生出光辉来”……

作者从梳头到篦头到盘发髻,再到两种发髻的介绍,再到五枚银钗不同插法的交待,写实的部分是实到家了,也细到家了,不厌其烦,不遗余力。极尽工笔之能事,足够以开一个“×发式”之讲座。如果仅此而已,那必定要失之于琐屑和枯燥。

所幸的是有了如前所述的写意手法的加入,有了想象和夸张,有了情绪和心意的流贯,这才使梳头这一繁琐的日常举动成了一种真正优美的艺术创造,从而烘托出了一片有音画诗效果的动人意境。

追求意境的努力在作品中到处顽强地凸显出来,它也包括对语言的遣词造句和对一种环境的刻意为之。比如作品的开篇:

正是深秋。

云斑斑驳驳写在远天。白鸽灰鸽一点两点剪行着写意。无风。几乎无凤。偶有未落尽叶的枝桠不知为何簌簌轻响。于是便有一两朵金黄旋着飘行而下,于是世界又多一分惆怅一分失落一分离情一分斑驳。

秋总斑驳。

而且,由于这部作品所涵盖的时间跨度长达近三十年,作者对材料的取舍也颇为讲究,该“详”处尽情泼墨,该“略”处则毫不犹豫地省略,以写意手法大块“留白”,巧妙地进行着大时空的转换,造成了一种情节推进和结构布局上起伏徐疾的节奏感。等等这些,都是为《小学旧事》所不及的。然而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作品有了一个总体象征,一个明晰的寓意走向,正是因了这个象征的笼罩和这个走向的提挈,整部作品才显得“形散神不散”,始终被一种恩情所凝聚,并能使人在掩卷之后生发出超越了作品的人物和故事之上的关于人生的一分感叹一分沉思一分怅惘。

《阡陌人树》的象征物就是那棵树,那棵苦命果树。它长在“我”和姑妈的窗前,“秋天的时候,它真的结了一树的红果。”

“可是叶已落尽,那红果在放射形的枝桠上赤裸裸地暗红暗红,给人一种触目惊心的震撼。”冬天,“只剩下精瘦的枝桠在雪中孤零零地放射,将那仍聚在枝头的一簇簇红果,衬得如血一样鲜艳夺目。”它从头至尾反复出现,姑妈每见到它都战战兢兢:

“……人家荒郊野外遇见一棵躲都躲不及,这可好,整日守着……”——这真是一语成谶。它和姑妈的命运之间确有一种神秘的深刻联系,它暗示着姑妈凄苦的一生:它秋天结果,而姑妈是秋天出生的;它叶落果红,只有断了全身的血脉果才红,而姑妈命中注定克夫克子,只有远走他乡,离开亲人才能保全亲人……姑妈在“我”家献出了她的青壮年,晚年回到乡下老家,很快就双目失明,直到患上不治之症,最后凄迷而木然地死去。她笃信命运的安排,从不怀疑,更不反抗,坚忍地默默地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作品结尾那个梦所点破的,她的一生就是在一条泥泞的阡陌上向着一棵苦难之树(结局)踽踽独行,直至终了。这仅仅是一个传统文化或封建迷信造成的悲剧吗?

不。作品显然还有一层隐在的悲剧意味。它具体表现在“我”和姑妈的关系结构上。她是“我”的姑妈,也是“我”的保姆,还是“我”的“母亲”——这是因为她抛开了亲生子女而无法泯灭一个母亲的天性,自然而然就把她的母爱“移情”于“我”。而“我”在感情上把她认作母亲,也是出于儿童对母爱的渴望的天性(妈妈因工作忙无暇顾及“我”),同样是一种“移情”。“我”和姑妈都在潜意识里认可了这种母女感情,不是骨肉却胜似骨肉。因此,“我”对姑妈种种许诺的真诚是无可置疑的,这是一种童心的纯真的美好,与谎言和虚伪绝对无缘。——假若世界由母爱和童心来处理,那该怎样充满了亲爱啊!

同类推荐
  • 被淘空的村庄

    被淘空的村庄

    《被淘空的村庄》,这部二十多万字的散文集,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郁的南方工业生活气息,有着厚重的乡土情怀,工业生活气息来源于作者在南方多年的漂泊经历,乡土情怀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对乡村田园牧歌式生活的赞歌和怀旧,而是深入到当下乡村生活的内部,对工业时代下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乡村精神肌理和生存境况的剖析。
  • 古典情思

    古典情思

    从书中可以看出,“仙作”之美,美在材质,美在工艺,美在工艺中的文化内涵,三者缺一不可。传扬“仙作”之美,理所当然要向这三个维度深入,才可能直逼古典工艺家具之美的内核。在这一方面,志忠除了向各大媒体提供新闻稿件,广泛报道“仙作”古典工艺家具的发展动态外,还深入研究,深度挖掘,试图全方位展现古典工艺家具的独特魅力。志忠虽不是工艺师,也不是专业的文化研究者,但他是明智的,也是用心的,以自己的悟性和才情,穿越古典工艺家具繁简不一外表下的迷障,向着这三个维度深入,把貌似简单其实复杂的“仙作”说得有眉有眼,有滋有味,颇为引人入胜。
  • 七位国家主席首访故事

    七位国家主席首访故事

    2013年3月22日,习近平开始了他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紧凑的行程,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展示了他的外交思路和风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直以来,相比一般外交出访,领导人的首访总是被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也能收获更好的外交效果。国家主席的首访,虽不能完全决定中国外交的走向,但读懂这其中的点滴故事,有益于了解新中国的外交发展脉络。习近平,一次春天的访问文/许陈静“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早春三月,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一个新的播种时刻。
  • 漫步遐思

    漫步遐思

    本书是陈先达先生的哲学随笔,先生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困惑及其哲学问题,以一位哲人的视角进行探讨,或深入历史,或关注现实,或感悟生活,语言生动,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使读者在对问题的思考和对现实的追问中得到哲学精神的滋养。本书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 财富如水

    财富如水

    《财富如水》是警世大言,给一个时代提供了一种道德方向,伦理精神,带有启示性。书里面充满一种庄严感和良知感。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一本书,充满了智慧,充满了问题,提供了很多很可靠的答案。 财富对每个人都极其重要,然而如何获取财富和如何对待财富将是一个与人的生命同等深奥和深刻的问题。《财富如水》为我们透析了这样一个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因而读它有无限益处。这部书看起来不厚,但每一篇东西都充满经典。
热门推荐
  • 国初群雄事略

    国初群雄事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信白:飞花入梦尽笙歌

    信白:飞花入梦尽笙歌

    曾经,青丘之民与蛟之民,比邻而居,世代为友。他叫韩信,他是蛟之民,誓死追随黄帝,决战叛徒蚩尤于涿鹿,蚩尤却兵败后于青丘身死,青丘一族亦遭受灭顶之灾。他叫李白,他已经忘记了故乡的面貌,毁灭的家园却存在于记忆中,将族人的灵魂凝结的元魂珠一直带在身边。最终他和他还是相遇了,李白终究不肯放下族人的死亡,终将还是这样的结果。
  • 宇情有染

    宇情有染

    爱,多少人对因它迷茫。亦如他们的后知后觉,在感觉到因为彼此,甚至连呼吸都会痛时,才理解何为真爱。江染,一个不相信爱情,更不相信男人的高冷女子。是他,让自己懂得了爱,即使不能一生相伴,也要带着的那份对他的爱坚强的走下去。楼天宇,霸道专制,只因为她,学会了如何去爱,即使要付出生命,也要决然的爱下去……
  • 我的极品任性美女总裁

    我的极品任性美女总裁

    一场旷世奇缘,排山倒海,轰轰烈烈……
  • 妖女倾城:魔君别太拽

    妖女倾城:魔君别太拽

    她是容貌倾城的女妖,就因为长着一个噬魂九宫心,使得那万魔之尊的魔神帝君步步逼婚,他娶她,只是因为想要吃掉她的心脏获取神力吗?还是真的爱上了她?“璃茉,把你的噬魂九宫心给本王,就不会痛苦了!”魔神帝君那带着利爪的大手忽然捅进了她的心窝,她只感觉心头一紧,眼睁睁地看着这个曾经和她山盟海誓的男人,将她的心从胸腔内掏了出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穿进书里心慌慌

    穿进书里心慌慌

    人家穿越,她也穿越,人家要么介入夺嫡之争,活出自己的精彩。要么穿越平凡农家,农夫山泉有点田。她捏?她竟然穿进了自己刚刚看完的文,恐怖有没有,焦虑有没有,听者伤心闻者流泪有木有?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她不是女主,不是女主啊不是女主,但是,反面女一号也没有好到哪儿去,好不好?恶毒女配也不是你想当,想当就能当。真是,真是,真是无语问苍天啊!
  • 你比糯米糖还甜

    你比糯米糖还甜

    闻名海城的一中大哥最近悄悄地在心仪已久的女孩子课桌里放了一封情书。第二天,唐诺来到班级门口,拉住江牧辰:“请问能帮我叫一下江牧辰吗?”“……有什么话你跟我说就好了,我帮你转告。”“那麻烦你告诉他,我喜欢成绩比我好的男孩子。”从此以后,一中的人发现:整天无所事事大哥的竟然开始学习了!他不仅学习,还逼着别人一起学习!等到江牧辰拿到全级第一后,在某个巷口堵住唐诺:“现在能当我女朋友了吗?”
  • 花神当道

    花神当道

    她本是九天玄女,神见神爱,一场阴谋袭来,让她含恨九泉;一朝重生,她又是人见人羡的绝世天才,然而一次意外,又让她与至亲分离。成神之路漫漫,阴谋四起,危机四伏,而当年真相只有她一人知道!所幸,这一路,有他相伴。
  • 郭沫若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郭沫若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学生阅读经典:郭沫若散文》内容简介:“学生阅读经典”丛书是一套为中小学生编辑的语文课外读物,精选了多位名家的经典作品,适合中小学生阅读。阅读这套丛书不但能提高你的文学修养,对你的语文学习也大有益处,更能提高你的写作水平和应试能力。本书为丛书之一,收录了郭沫若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
  • 美哉,中国女人

    美哉,中国女人

    小说以社会学教授江枫寻找幼年失踪的妹妹、老画家楚山为自己的传世之作《中国女人》寻觅理想的女模特为主线,展开了一个悬念叠起、波澜起伏、充满戏剧性的神奇而瑰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