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10700000050

第50章 影响或争议最大之作(9)

叶:留学生文学实际上是在学习与生存这个特定的主题上,展现两种文化,两种观念的沖突。学习与生存是留学生特别是大量的自费留学生们的国外所面临的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題,遗憾的是我在国外缺少这种背水一战,孤立无援的可贵境况,这使我的文章与一般的留学文学有了很大不同。在国内我的职业是的报社记者,在日本我是研究员,所以我关注的更多的是“冲突”,我的研究课題使我随时处于这种沖突之中,我研究二战时期的一些侵华资料和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的一些现实状况,这必然地要直接切入历史的真实,切入社会和生活的实质,这是不能回避也不可回避的。我是中国人,这注定了我与日本学者有着本质的差别,正如我阅读那些日本资料一样,只要读几行就会感觉到这不是中国人写的,便会感到差异的存在,这是两个民族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历史的审视和反思,是打人的和被打的同时捂着脸的思考,尽管脸上都有伤,那滋味毕竟不同。日本文学评论家秋野修二教授谈到我写的这些反映中日题材的小说时说:“作品贯穿着对这一历史细部的再检讨,作品对人物的刻画:内在的,对日本情况的描写是准确的,没有胡乱猜测,对中国情况的描写也是准确的。如果作品细节描写不准确,马上会使人感到不快,甚至怀疑内容的真实。总之,这是对日本态度严峻的小说。”写反映日本的小说,能够让其本国人说出“描写是准确”的评语,这使我感到欣慰,我很看重“准确”的评语,我认为它是对我海外生活的肯定,在那段时间里,虽然我没有进行文学创作,虽然我在文坛上销声匿迹地“丢失”了很久,但我并没有停止对社会的关注。

经历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我很珍惜它,《风》、《注意熊出没》以及在《芳草》发表的中篇小说《到家了》是这些积累的一部分,我想,在我写那些“家族小说”的时候,打开窗户吹进些海外的风也是件挺好的事情。我有两个家,中国北京东城老旧的四合院里至今还有我的亲人,那里是我的小说《祖玟》、《黄连厚朴》们的发源地;日本广岛铃之峰的小山上也有我的亲人,那里是《风》、《注意熊出没》们的产地。

李:对《风》和《注意熊出没》我有许多话想说,但显然不可能在这里全部说出来。我想先可以说说形式方面的。我想许多读者同我一样为作家的叙述技巧显现出来的魅力所感染、着迷。它们不像有些作品叙述得激烈、火爆、急躁,而是非常沉稳、冷静;也不像有些作品叙述得粗犷、粗糙、甚至如同故事轮廓,而是显得十分精细、讲究;也不似某些作品狂奔不止、一泻到底,而是很有节秦感和韵味。这种叙述风格使作品耐读,并且极富艺术感染力。您的其他作品如《黄连厚朴》也有这种魅力,能否谈谈您对这种叙事方式的体会和见解?

叶:您谈到小说的叙事方式问题,我认为我的作品严格说采取的是传统的叙事方式,说白了就是“讲故事”,把我知道的事情用最大众的语言讲给别人听,力图达到感染人的效果。当然叙述可以从历史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人类的、美学的等等方面去切入,去体现,但无论怎么它也不过是一种传达人生经验本貭和意义的表现方式,换言之就是表现时间和空间中的人生履历。您提到我的作品“耐读,有感染力”,实在是有些过奖,我在叙述时谈不上任何技巧可言,它们之所以还让人看得下去,或依您所说还有些“魅力”,大概就是叙述的口吻了。无论是《风》还是《注意熊出没》,我用的都是第一人称“我”,“我”既是当事者又是叙述者,这就必然会给读者造成一种客观记载的感觉,实际上也是一种审美上的幻觉。优秀的叙事文学一定要有叙述人的个性介入,在素材与作品之间,讲述口吻是至关重要的,读者在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是把它们当成作者的人生经历来看待的,他们把作品中的“我”与作家的我混为一谈而变得模糊不清,这种模糊不清正是我想达到的效果,因为它们来自于真实的体验。相反,小说《到家了》就不是这样,我花了很多力气修改它,补充它,它花费我的精力比前几篇都大,却总是不尽人意,回过头来反思这篇作品,它的失致在于叙事的隔膜和意念化的参与,以及题材把握的困惑。它本应该是个长篇,是个全方位细细讲述的长篇,而不应如此的匆匆忙忙。

有些跑題了。

李:还是说《风》和《注意熊出没》。读完后,觉得写得很美,如问优秀的散文。细读之后,发现语言文字实际上是朴实而没有多少修饰的,这样就觉得它们更有文本上的审美的价值。除了上面所说的叙事艺术外,我想还有其他的因素作用,比如作家心灵中律动的某种东西,一种积淀于作家精神世界深处而难于言表的东西。对于您的作品所产生的审美效果您怎么看呢?

叶:我崇尚行文的朴实,中国历来有“文以紀实,朴实明晓”的审美标准,曾国藩在他的文论中也多次谈到“冲淡之趣”,谈到“平淡”与“疏淡”是文章的机制,“文章之境,莫佳乎平淡,有若自然生成者,以为文学之正传也。”我很向往这种自然生成的平淡,这是一种生活真实和作者真情实感的双向交流。不真诚不足以感己,更不足以感人,叙述越自然,越逼近真,才能使读者获得如临其境的实感。在反映域外题材的作品中,尤其是历史跨度大,人物命运起伏跌宕的创作中,我想作者的目光更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价值取向和习惯的思维上,而应该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中,重新认识和思考人性的沉沦与升华,把握心灵复杂变化的轨迹。在这些错综复杂中要把自己的意念表达清楚,实在是不敢玩弄任何花样的,我的头脑不是很灵光,笔头也很笨拙,所以一切只有老老实实从头道来。由于我的写作水平的限制,題材的限制,生活经验的限制等等,许多重要的环节只能依靠主观想象或虚写来连接,这样的小说如果换了经历更丰富,更具现代色彩的作家们去写,我想他们会比我写得更出色,更活灵活现。

李:再说点不是形式的东西。首先有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现象。在《风》中,“我”受鬼子之托去寻找一个汉奸。“我”的反复追寻实际上是为了印证一个历史过程。事实上这是一次事先就注定要失敗的调查。在《注意熊出没》中:“我”受研究室主任的派遣去熊之巢调查王立山的情况,结果“我”的调查也归于失敗。对于实际的调查活动而言,其价值和目的都在于结果与意图的高度统一,没有调查者愿意调查活动没有结果,而对小说创作而言,调查者(同时也是作者)的结果就是已摆在读者面前的作品所描述、叙述的过程。这是最优秀的调查结果。作为作家没有必要提供关于王立山、史国章的调查结论,读者也不应要求作家这样做。但读者可能不会满足这一点,因为他们从文本中读到了历史。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即对历史的审视。《风》揭示了日本民族深层文化对该民族的深刻影响。这一审视是令人震撼的。一朵櫻花必须与千万朵樱花才能形成灿烂的花海。我们今天或许缺乏这种团队精神。同时试想,如果二战期间的日本国人意识到了一点,又会怎么样?开拓团还会不会有?为圣战而激昂参战的青年会不会有?历史能否允许这样一种清醒的认识和具有这种认识的个体存在?这或许是小说以外的一种思考,但小说却已经涉入了这个问题之中。

叶:我已经出汗了。这使平时惯以感性思维的我感到惶恐。涉及到日本的民族性,当然,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来审視日本的民族性,这实则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畴。我不知该如何回答您的这一提问,承您夸奖说“这是小说以外的一种思考,但小说已经涉入了这个问题之中”,所以只好硬着头皮,惴惴不安地说几句了,美国作家约翰·根室说过,“很少有比指出民族性格这种尝试更为冒险的了”,现在我就在干这种冒险的傻事,正所谓扬短避长。

日本是个島国,岛国所处的自然环境较大陆而言相对艰难而恶劣,这便使日本人形成了坚韧的民族性格,正是因为有这种性格,他们才能在二战后在一片废墟上迅速建起了一个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这种坚韧的民族性格不是一般的坚强,它是一种顽强又持久的毅力加之以一种相互合作的民族精神,这是只有日本民族才有的集体主义精神,以我们这些外国人来看就是极强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这种凝聚力和认同感,我在小说《到家了》及《注意熊出没》等作品中都有展示,这或许就是日本人自己说的“大和魂”了。它非武士道亦非宗教,更非天皇的感召,这种精神贯穿于日本各个历史时期而无处不在,这种精神也是每一个在日本的中国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却又未必能说清的,那是一道外国人永远不能突破的坚韧。与坚韧同时并存的还有性格上的保守,这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顽固不化,它是一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珍惜和固守,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点,使日本能够很好地完成了东西文化的交融结合。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作为研究日本社会问题的外国人,我想对于日本民族性的透视应该是社会的,文化的,更是历史的。当然,无论中国还是日本,似乎都有自己解不开的异化人性的死结。在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时,如果说日承必须对历史有痛苦的重新认识才能完善发展自身,那么,中国在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中又该悟出些什么来呢?

李:《注意熊出没》吸引人还在于其中散发的浓郁的北海道地城文化气氛。它给人的感觉是纯正的外国文学作品。就像“我”时常被当地的人误认为“日本”人一样,这篇作品也极易给人一种日本文学作品的味道。我甚至从中感受到了遥远的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气味。一种清新、细腻、真实、略带忧伤的味道。但更重要的是它蕴涵了许多知识和文化。我最近读到一家刊物的读者调查报告。大多数读者抱着一种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知识、思想从而丰富、充实自身的企图。在您的作品中可以达到这方面的愿望。《黄连厚朴》也是这样。丰富的知识、文化总是从作品中不断向人迎面扑来,如同走进图书馆一样的感觉。这使我回想起我们读过的许多作品,它们给读者提供的仅仅是关于现实的一幅写生。充满关于现象、事件、矛盾的描写、叙述,看不到一点儿知识性的东西。比如关于企业的作品看不出作者在企业管理、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文化积累和阐发。我认为要求作家成为专家可能苛刻了一点,但要求作家对所写的题材具有丰富的知识可能只是一个基本的阅读期望。就此,我对您说的“不是文学家的史学家,不是真正的史学家”、“文学是历史有力的补充”,这两句话印象极深。没有对日军侵华有关历史的深入了解,我想不会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您以为呢?

叶:您说的作品应该有广泛的知识性,应该给读者以充实自身的满足,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真正要在知识、文化、思想、生活方面给读者以新鲜的信息,却并非易事一这点我也没做到。如果说读者从我的作品中读出了一点意外的收获,恐怕就是我的经历和文化背景了。从经历说,我在日本老老实实地生活过,不是作为作家,是作为柴米油盐的主妇,深入到日本社区家族,深入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甚至常常被他们当成“自己人,”而难分彼此。但我确确实实是中国人,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心灵中,我和日本人的界限是永远难以逾越的,那是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界限;从文化背素来说,我的家族的历史上、现实上与日本也有着许多的来往,对家族的体认不如我对中国的体认,它是否神秘地影响了我,使我在一段时间里成功地扮演了“日本人”,并非完全自觉地影响了我的文学。

李:说到《狗熊淑娟》我就想到它是怎么地与时下的作品不一样。当然我能说出来的也只是表象。对这样一个不同于《风》、《注意熊出没》的非历史题材,对这样一个典型的现实题材,怎么居然可以写出这样截然不同于时下大多数作品的作品!它涉及到了企业和企业的困境,也写到了企业令的人。但它的叙事节奏和风格,它的角度,它浸润的书卷气或说文化气息都是自成一格的。总之它仍保留着作家其他作品固有的特色。一个作家的文化素养和体验方式、表达方式是否会始终如一地贯穿在其任何題材的作品中呢?比如有的作家写历史題材、知识分子题材,文化气息、叙述方式、体验等都是和谐一致而且到位的,而一写到下岗和破产可能就苍白得如同白开水了。我想,我和读者们都想听听您的见解。

同类推荐
  • 等待香港: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

    等待香港: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

    “等待香港”撷取了林奕华近二十年来在香港、伦敦以及其他各地写下的关于香港的长短文字,书名取材自贝克特的经典荒诞剧《等待戈多》,仿佛心中有个等的对象,而我们可以做的就只是被动地等待。香港是个同样荒谬的地方,香港以什么方式存在?还可以什么方式存在? 无线的昨天与今天,各时代领军人物,从周梁淑怡到今日之陈志云;无线四十年剧集盘点;隐藏各处的轶事,等读者挖掘。
  • 英美文学与女性视角

    英美文学与女性视角

    本书主要从女性的视角研究了英美文学的相关发展变迁和特点。由于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生活形式的变化,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有很大差异。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形形色色,但是不论其性格本身如何,这些女性形象对待爱情对待人生却有着显著差别。
  • 心正话自真(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心正话自真(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3:欧里庇得斯悲剧(上)

    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3:欧里庇得斯悲剧(上)

    权威版本:以剑桥勒伯古典版古希腊文本为依托,收集所有古希腊的传世戏剧作品。名家名译:古希腊罗马文学、文化专家张竹明教授和王焕生教授倾十年之功,从古希腊原文精心译成。全新亮相:绝版多年,全面修订,装帧升级,典雅尊贵,极具收藏价值。大奖作品:曾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重大奖项。位于地中海东北部的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人类戏剧的最早发源地。古希腊悲、喜剧都与酒神庆典和民间滑稽演出有着血缘关系。
  • 怎样活最快乐

    怎样活最快乐

    《怎样活最快乐》是一本真正让自己快乐轻松的枕边书!懂得快乐的人才会拥有快乐!那么怎样生活才会快乐?摆正心态,勇于放弃,乐观豁达,懂得知足,适时忍让以及战胜自我,这是人生的六大快乐秘诀。只要做到以上几点,相信你的人生就能摆脱劳累,告别烦恼,拥有健康幸福的一生。
热门推荐
  • 混沌天灵根

    混沌天灵根

    新文《仙姬难为》已上传,欢迎跳坑d(?д??)月灵原本以为自己是个见不得光的第二人格,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身体,可是当这个愿望得以实现的时候,月灵却想问问那位战神大人,为什么就不能好人做到底给她一副健康的身子呢?
  • 有点痛,有点暖

    有点痛,有点暖

    《有点痛有点暖》是一本带有温度的随笔集,即“青春治愈”系列。作者笑以苛亦花亦如刀的文笔,或疯狂放肆、或冷静自持的态度,在字里行间记录下了青春历程与人生思考。作者感性回忆,记录了在维也纳、慕尼黑、苏梅岛等国外旅途与际遇,抒发了青春时代的自己对爱情、亲情以及当下舆论话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生命感悟。阅读本书,跟随作者感受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一起来横扫诗意的“独”青春,从疼痛的现实中寻找温暖的自己。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眷灵录

    眷灵录

    在现实底下是否还藏着一个奇异的世界呢?如同平静的海面下往往藏着波涛。一次意外也是必然,使得尤伶川接触到了这个世界。屠神的计划,第七纪元的开启。神灵在王座上嘶吼,弱小者向强大者挥动着刀,恐惧,是弱小者匍匐前行的勇气。我们并不是想要战争,而是不得不选择战争。这是一场,人与神的战争!
  • 人口预测模型研究及应用

    人口预测模型研究及应用

    本书总结了人口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主要应用模型:尝试将灰色系统模型应用到区域流动人口规模预测,以期更好地描述未来特大城市人口的发展趋势和变动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其人口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
  • 死了七次的男人

    死了七次的男人

    我有一种独一无二的“体质”——可以让现实像玩电子游戏一样,存档,读档,再存档……每年的一月一日,我都会和家人到外公家过新年。由于遗产继承的问题,气氛很不愉快。然而就在被灌酒灌到猛吐的夜晚,我发现自己陷入了时空黑洞中,依照惯例,这难熬的一天必须要重复九次,时间才能继续前进……更加不幸的是,在“第一个循环”中还活得好好的外公,在“第二个循环”中却被杀死了!这可是会引发家族冲突的大麻烦。没办法,我只好利用自己特殊的“体质”,在接下来不断重复的七天里,找到让外公幸存下来的方法……
  • 萧先生你老婆不要你了

    萧先生你老婆不要你了

    (推荐新书,《一不小心成为团宠》)帮好友相亲居然偶遇了一只软软糯糯的小包子,而且还一口一个妈咪抱着她不撒手?苏轻兮表示有点懵。小包子的爹找过来一张冰块脸也就算了,还拿支票来打发她?这谁忍得了?当即甩脸走人,却不想羁绊才刚刚开始……
  • 冷宫蛇后:我来报恩

    冷宫蛇后:我来报恩

    讲的是一只要报恩的小白蛇找错了报恩对象,被扑倒吃净后又被弃之不管,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巧遇人、仙界众多美男,莫名其妙的卷进各种事端,百折不挠的寻找着恩人的故事。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报告!我喜欢你

    报告!我喜欢你

    苏悦乐天达观的大一新生本以逍遥自居的她,竟在入学第一天就撞见了那个慌乱却依旧耐心安慰别人的身影,从此挥之不去。他是师兄,也是刘宸。即便告白失败,却仍然暗自喜欢,大学四年,无一幸免。这份爱恋早已深入骨髓,抹不去,逃不掉。本以为缘分止于初遇奈何命运使然毕业两年后的同学聚会让两人再次相遇,时光回溯,记忆重拾,刘宸猛然惊觉,原来当年的女孩早已成长为他心里的最美的模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