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11100000006

第6章 朱鹮(二)(2)

小山沟静寂无声,一如往常。刘荫增趴伏在地上,大气也不敢出,其紧张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他眼前的这只朱鹮!他轻轻地取出照像机,准备更换上长焦镜头,伸手在背包中摸了摸,不觉暗暗叫苦,长焦镜头放在借宿的房东家了!身边只有中焦镜头。返回住地去取吧,是不可能的,当时刘荫增懊悔之情难以形容,他恨不得狠狠地槌自己几下,作为一个多年野外工作者,他实在不能原谅自己如此疏忽大意!怎能不随身携带必备的器材呢?可以说这与战士上战场忘记带武器是一样的严重失职!

悔恨、自责之余,刘荫增只得稳定自己的情绪,为了证实朱鹮的存在,就用中焦镜头勉强拍摄吧。本来已十分紧张的心,这时狂跳得更加厉害,双手不听支配地颤抖着,以至取景器中朱鹮的影子不住地抖动。他咬住嘴唇,屏住急促的呼吸,按下快门。“嚓”地一响,犹如山谷中骤然落下霹雳一般惊人。平常很微弱的像机快门声,此时此际听来大乎寻常。田中的朱鹮突听“嚓”的一声,吓得身体一抖,似要惊跑。刘荫增的心里也是大骇,完了,吓跑朱鹮,去哪儿再找它呢?他再次迫使自己很快镇静下来,凭着多年同野生鸟兽打交道的经验,他自信隐蔽得很好,轻微的快门声虽对朱鹮有所惊动,可它在没有确定发现危险的目标时,通常是不会冒然起飞逃跑的。

事实果如刘荫增的推测,这只朱鹮惊恐万状地四下张望,迅速走上田埂高处寻找一切可疑的目标和动静。过了好一阵子,它没有发现什么必须立即逃跑的危险情况,于是带着惴惴不安的神情又走进水田中觅食了。

刘荫增不想放弃这难受得的机会,他对着水田中的朱鹮大拍狂拍。对于不时发出的相机快门声,朱鹮的不安反应越来越弱了,它已相信这声音对它是没有什么危险的,随之放松了对声音发出之地的警惕。

想得到画面更为清晰的照片,必须尽可能的接近拍摄对象。朱鹮站在水田中,靠近它又不被它察觉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能使它相信你不会伤害它或对它没有什么危险,逐渐靠它近些是可以做到的。于是刘荫增把身上不必要的东西悄悄解下,轻轻脱掉身上的装饰,向后退了一段路,先轻微地弄出一点响动,有意要朱鹮发现他,而后偷眼观察它的神态表现。再迂回缓缓地逐渐缩短与它的直线距离,这一常用于接近野生动物的方法,也在这只警惕性高的朱鹮身上较顺利地生效了。但它对刘荫增这陌生人的出现虽未感到有何危险,可还是不愿让他靠的太近,几次努力也只能是保持在大约30米左右的距离;再靠近它,它就有可能飞走。由此可以看出,它对人的不信任感实在是太大了。——这不能怪它,长期以来人类给它们造成的悲剧印象太多太深刻了。

姚家沟,亲亲两家鸟

一只不明来历的成年朱鹮在金家河周边的不时出没,促使考察队下定决心,非要查出它的来龙去脉不可。

为了保障能够在山中生活、工作一段时间,后勤供应必不可少。靳家河一带树林密布,山路陡峭,运输物资十分困难。考察队的队员们在野外一起生活多年,同甘共苦,友情深笃,况且争挑重担是野外考察者的作风。考察队经过座谈商讨后,队员的工作重新作了分工,刘荫增与何丑旦继续跟踪朱鹮,其他4名队员负责后勤供应。

自从见到水田中的那只朱鹮后,刘荫增的心情就没有平静过,要是哪一天没有看见它,他就跟丢了魂儿似的烦躁不安。每天他都早早起来跑到山沟溪畔去寻找朱鹮,小心翼翼地跟踪观察它。不料,后来一连两天未见朱鹮身影。刘荫增很焦急,到处转悠寻找。一天晚上他走着走着,走到环坝章老汉家后面朱鹮筑巢的大树跟前,眼巴巴地瞧着空空的鸟巢,企盼朱鹮能飞回来,告慰空落落的心灵。但是他等了好久都没等来朱鹮,直到夜幕降临,天地坠入一片混沌之中。

晚上刘荫增只好在章老汉家里借宿。碰巧的是,章老汉的大儿子回家探亲,刘荫增趁机再次提出朱鹮树上筑巢的话题。经过攀谈,才弄明白章老汉回避谈朱鹮的原由:章家姊妹3人离开家乡10多年了,多次劝说老人到县城里安度晚年,可老人一直不愿去,其中最大的顾虑是怕死了后被儿女们拉去火化。为了消除老人的这一后顾之忧,儿女们商量着把家里的一根大树伐了,为老人造了一口棺材。所伐大树便是一对朱鹮筑巢的大树,树倒巢毁,4只幼鸟当场夭亡,那对朱鹮飞上飞下,悲鸣不已,辗转反侧多日不忍离去。考察队来此之前不久,朱鹮又在被伐巢树左边的另一株大树上重新建了鸟巢,——亦即考察队员们所看到的那个空巢。

新巢刚一建成,朱鹮常常卧于巢中,就在考察队到来之前,已不见它们坐巢了。考察队进村的那天,有人悄悄告诉老人,“北京来人寻找红鹤,你们家伐树毁了鸟巢,可要当心!”砍树造成巢毁鸟亡,章老汉心中也颇为内疚,听说国务院派人寻找朱鹮,老人心里更加不安,整天闷闷不乐的,一直不愿向考察队提及朱鹮之事。

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刘荫增面对这个憨厚勤劳,但又缺乏科学知识的老人,能责怪他什么呢?

好在朱鹮躲在这一带已经被确定下来,鸟巢的形状、大小、位置、结构特征和造巢材料等各项有关资料,考察队已进行了搜集和研究。

巢中无鸟,它必然在附近还有其它窝巢,因为在朱鹮繁殖期没有过去之前,它们是不会离开靳家河太远的。根据在追寻路上从大伙儿头顶上飞过去的朱鹮所飞逝的方位,以及大比例尺地图上相似环境所标识的概况,考察队判断朱鹮的夜间栖息地应该在离靳家河不远的一个名叫姚家沟的小山村里。

考察队决定立即前往姚家沟探寻究竟。

考察队整顿行装,离开靳家河,踌躇满志向姚家沟出发!

经过1个多小时急行军,考察队来到了海拔约1200多米的姚家沟。这是一块窄小的山间盆地,四周山势起伏,巍巍壮观。

一些农民正在田里劳作,考察队向他们打听朱鹮,都说不清楚。对于朱鹮的照片和模型,大家感到新奇有趣,争相传看,并聚集在田头谈论着朱鹮。

野外科学考察人员有一个习惯,每到一处必要先眺望地形地貌以及植被等自然景观。刘荫增向远处眺望时,正好发现在离聚集人群远处的田中,似乎有一只白色的大鸟。他随口问身边一位20多岁的青年农民:“那是只什么鸟儿?”青年顺着刘荫增手指的方向,看了看说:“哦,那是只‘白鹤’”。

“白鹤?”刘荫增不禁有些惊疑,他知道洋县地方俗称朱鹮为“白鹤”。他再仔细一看,呀,果真是美丽的朱鹮仙子!

她,正悠然地在水田中觅食走动。

“又见你了!”刘荫增长吁一口气,心稍稍平静下来。

“你叫什么名字?村子里有大树吗?”刘荫增问身边的青年农民。

那农民说他叫庞朝贵,村子北面的山坡上有鸟用来筑巢的大树。

刘荫增赶紧让庞朝贵带他前去查看。

这是一片古老的坟地,里面长有20多株高大粗壮青树,碑文记载的死者下葬时间是1834年,据今已经很久远了。坟地陵园植树种草历来相沿成俗,严禁后人割草伐木,侵扰祖先神灵。这也就是这些青树保存下来的原因。

刘荫增一一检阅这些青树。嗬,两个粗糙简陋的大鸟巢架在两株青树的枝桠上!他屏着呼吸,目光锁定鸟巢。啊,两个窝中都有雏鸟!这一惊非同小可,他捂住嘴巴,悄悄退出坟地,躲在树丛中继续盯着鸟巢。既然巢中有幼鸟,大鸟很快就会回来喂食。

果不其然,过了10多分钟,一对朱鹮鸣叫着飞了过来,它们翅下粉红色的羽毛在阳光下显得特别柔和、美丽。飞到鸟巢跟前,它们轻轻地落在巢边的树枝上,把长长的弯嘴伸向巢中,巢中的两只小鸟尽力向上举着嘴巴,接受父母嘴里的食物。稍后,另一对朱鹮也飞了过来,喂养自己的小宝宝。这是两个家庭,两对亲鸟,3只幼鸟!

朱鹮,这个劫波余生的濒危鸟类啊,仍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还在大自然中繁育着后代!

刘荫增心潮起伏,激动得双腿都在颤抖。他和庞朝贵悄然退出坟地很远了,才向人群聚集的田间飞跑!

听到发现了朱鹮鸟巢,考察队员们都手舞足蹈地欢呼起来!3年来的艰难坎坷、失望痛苦、疲累重负,都在一瞬间化为乌有。考察队员们激动得相拥而泣。刘荫增咧开嘴巴直乐,别提多高兴了。他掏出两包自己都舍不得抽的大前门香烟,边给村民们发烟边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是你们保护了朱鹮,保护了一个珍贵的物种!”

历史记住这个日子,1981年5月23日。刘荫增在陕西省洋县的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发现朱鹮!

洋县发现朱鹮了!

几乎在一夜之间,国内各大通讯社、主要媒体争相播发了这个触动世界生物科学界神经末梢的特大新闻。中国为之惊喜:我们还有野生朱鹮;世界为之震惊:朱鹮在中国!它们顽强地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着!

姚家沟,这重峦叠嶂中不起眼的小山洼,因为它繁茂的竹木、洁净的空气,更因为它是朱鹮最后的栖息地,倾刻间身价百倍,在科学发现史上成了一块重重的砝码,名闻遐迩。

呵护朱鹮宝宝

何丑旦、何天顺由于报告了朱鹮线索,从而在靳家河发现了朱鹮,稍后又在姚家沟发现了朱鹮巢区;他们因此立了大功,刘荫增代表国家奖励给他们100元人民币。

姚家沟,这是一个原始僻静的小山坳,位于秦岭南坡一条“U”型山谷的顶端,处于落叶阔叶林带的下缘。7户农家各不相连,竹树掩映,开门可望。谷底是淙淙作响、清澈见底的清泉,平坦处散布着20多亩冬水田。山坡上覆盖着大片大片的青树,山风过处,送来阵阵林涛。

这里的居民以种田为生,冬闲时节也上山打猎,白天吃的是土豆和浆水菜,晚上照的是自产的桐籽油。家家户户堂屋挖有火塘,里面的柴火终年不息,火的上方吊一个黑乎乎的水罐,分不清是铁罐还是陶罐。屋内四壁皆黑如墨染,昏暗的光线下,坑坑洼洼的地上歪歪扭扭地横着几个小木凳。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问世事,其乐融融。俨然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就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山洼,朱鹮却相中了它,把它当成风水宝地,成为延续家族根脉的最后避难所!

据庞朝贵的爷爷讲,他爷爷在儿时就常和红鹤(朱鹮)打交道,人鸟和睦共处,相安无事。屋后山坡的坟园里有二、三十棵两人合抱的青树,树高达20多米。过去山里人经常毁林垦荒,种菜种粮。但这些护坟的大大树,却从来没有人敢乱动过。几座清代的坟墓依然安卧在大树下面,墓碑上清晰可见道光十四年三月间留下的碑文:“千里来龙归此穴,万代富贵在其中”。什么官宦人家很早以前就相中了这块宝地,把它作为了阴宅,想荫育后人,发达子孙。想不到的是危难之中的朱鹮,竟然拽住了这根救命的稻草,在这片清幽雅静的坟地中,营巢产卵,繁育后代。

朱鹮专题考察队返回洋县县城稍事休息后,再次上了姚家沟。

洋县县委、县政府对朱鹮的保护事业极为重视,朱鹮一发现就向各级组织下发了保护朱鹮的紧急通知,号召全县人民保护朱鹮,奉献爱心。县上专门抽调了林业部门的路宝忠、王跃进、陈有平、赵志厚4个年轻人,派往姚家沟,协助刘荫增开展朱鹮保护工作。4名年轻人肩负着保护朱鹮的重任,他们拜刘萌增为师,都叫他刘老师。他们在离朱鹮巢穴不远的地方,找到一间废弃的青瓦房,当作自己的生活住所,成为姚家沟的第8户人家。

安营札寨后,他们把观察棚搭在了朱鹮鸟巢北边的山坡上,一架望远镜伸出棚外,开始了全天候的观察监测。

经过详细的观察,姚家沟的两个鸟巢中共有3只幼鹮,加上4只成年朱鹮,共有7只朱鹮。刘荫增把发现的这7只朱鹮命名为“秦岭一号朱鹮群体”。

在这块前沿阵地上,“秦岭一号”的卫士们,用望远镜、照像机、录音机、钢笔,忠实地观察,翔实地记录着朱鹮点点滴滴的生活史。他们生怕遗漏了什么,会给未来留下遗憾,所以抖擞精神,轮流值班,即就是晚上,仍要留下一双眼睛一对耳朵,以保证朱鹮监测监听的连续性。

这天轮到刘荫增值班。他趴在望远镜上观察了许久许久。完毕后,他脸色灰暗,愀然不乐,很长时间都没有说话。路宝忠见他心情不好,就问:“刘老师,啥事叫你不开心了?得是想北京的家了?”刘荫增没有说话,只是把他拉到望远镜前,示意他观察。路宝忠用望远镜一看,哈,3只幼朱鹮张着嘴似乎在呼喊肚子饿了,不远处的两只亲鸟正向巢树飞来。

“刘老师,我看一切正常,没啥问题啊。”

“你再仔细看看那3只小朱鹮,它们的身体可瘦弱得很呐!”刘荫增拍了拍路宝忠的肩膀。

路宝忠接着详细观察,可不是嘛,3只朱鹮幼鸟瘦弱不堪,精神萎靡,似乎一股风就能把它们刮走。

刘荫增不无忧地说:“这3只小朱鹮的现状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它们的父母没有能力填饱它们的肚子,日益增大的食量,已成为小朱鹮能不能健康生存的关键。”

路宝忠等人往深处一想,也不禁吓得心如鹿撞。

同类推荐
  • 将将之将:蒋百里评传

    将将之将:蒋百里评传

    蒋百里(1882—1938年),民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1901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12年出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19年,随梁启超等赴欧考察。先后辅佐过蔡锷、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1936年,在西安事变的和平演变中起过重要作用。1937年日军侵华,蒋百里积极投身抗战。1938年11月病逝宜山,被国民党追赠上将军衔。主要著作有《欧洲文艺复兴史》《日本人》《国防论》等。
  • 告诉你一个爱因斯坦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爱因斯坦的故事

    精选了爱因斯坦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爱因斯坦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学为人师的教育家(2)(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学为人师的教育家(2)(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学为人师的教育家(2)》本书分为吴稚晖、梅贻琦、黄现璠等部分。
  • 宋庆龄与孙中山

    宋庆龄与孙中山

    宋庆龄和孙中山的婚姻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书诠释了宋庆龄对孙中山从崇拜到结合,并共同从事民族解放事业的革命经历。包括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辅佐孙中山革命,宋庆龄与孙中山共事后即对他产生的崇拜;宋庆龄与孙中山结合的过程;婚后十年间二人共同经历的艰苦革命历程;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对他的深深怀念五部分内容,且配有大量珍贵照片。本书是一部介绍宋庆龄与孙中山生平的普及性学术佳作。书中披露了很多从未为世人了解的新史料,对研究孙中山与宋庆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最具影响力的文坛巨匠(下)

    最具影响力的文坛巨匠(下)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热门推荐
  • 刺行天下

    刺行天下

    “到底杀还是不杀?”雷天机已经是第三次问这个问题了。冷箭静静地望着面前的孩童。这孩子似乎一点也不害怕,即使屋里屋外已躺了三十七具血淋淋的尸体,孩童也没有露出半点恐惧的样子来。孩童的心似乎总是无畏的,或者应该说是无知。怎么能指望一个不满四岁的孩童对这不到一盏茶功夫的灭门做出什么反应呢?“官府的人很快就到,此地不宜久留。”雷天机在一旁不耐烦地催促着。冷箭向来以冷酷、果决闻名,可是今天他对眼前这嬉笑无邪的孩童却下不了手。刺客是只管杀人不论年龄的。到底是什么令他改变?
  • 三个白力森

    三个白力森

    一九七四年秋天,中年白力森是个半边户,一家人只有他一个人吃商品粮。在矿务局像他这样的工人很多,多到有百分之五十。那时代,露天矿务局还是一个很好的单位,很多人因在这儿上班而自豪。白力森的木板房,是他在工地上搬了近两月的木板才搭起来的家。白力森搭好房子后就写信给乡下的老婆桂花,让她带上孩子来到矿上。白力森因此搬出了三个工人挤在一屋的职工单身楼,在职工楼边有了自己的家。当时,矿务局上班的工人百分之八十都是半边户,也就是亦工亦农。
  • 我是极品小道士

    我是极品小道士

    欢迎入坑,进来了就别走了,抱紧我,我带你们装逼带你们飞……,记着,要抱紧……别放开……
  • 比蒙英雄联盟

    比蒙英雄联盟

    “爱好和平是比蒙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雷蒙.德鲁克向全世界发出了爱的呼唤。“无耻!”人类说。“卑鄙!”海族说。“臭不要脸!”魔族哭着说。国术宗师重生异界,恰赶上比蒙复兴的历程,又有魔族入侵的危机,潮流之中,谁能独善其身?
  • 问渠哪得明月临

    问渠哪得明月临

    前世,她是万众瞩目的影后,却身负诸多骂名,在车祸中丧生。再睁眼,她是身份卑微的沈家二小姐,忍辱负重,苦熬数载,终成声名鹊起的当代名伶。时逢乱世,泱泱北朝分崩离析,哀鸿遍野。因一命之恩,她与名震北朝的骠骑将军霍问渠结下不解之缘。但他心中有锦绣江山,有万千子民,他想要的,是万世安定。而她心中,只有他。直至为国捐躯之时,他才明白,自己不负天下却负了她。“若是可以,我愿用这家国天下,换来再见她一眼。--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DC绿灯

    DC绿灯

    新书美漫之黑暗超女,这本书没写的剧情有一些会加到新书里面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古穰杂录摘抄

    古穰杂录摘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发生和心理发生的研究(睿文馆)

    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发生和心理发生的研究(睿文馆)

    本书是埃利亚斯的成名作,出版后轰动西方世界,成为畅销书。人们通常把文明看成一种现成的财富,但作者认为文明是一种过程,是历经数百年逐步演变的结果,是心理逐步积淀规范的结果。而且,作者推翻了传统社会学把人和社会看成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的两分法,提出两者不可分割,正是宏观的社会和微观的人之间的互动激荡形成了文明的进程。总之,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不仅研究社会经济,而且考察人的情绪气质和思维方式的变迁;不仅重视重大事件,也从小处着手,探讨人的行为举止,日常生活,以小见大。是一部将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种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熔为一炉的百科全书式的人文经典。
  • 颜小姐留步恋个爱先

    颜小姐留步恋个爱先

    一场意外,使他们相识。一场家变,使他们相知。一场危难,使他们相爱。颜奚,A市中心医院急诊科的主治医师,因意外结识简氏集团未来继承人,一场平淡又生动的爱情故事,就此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