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13500000005

第5章 永不泯灭的将帅之星(1)

引言

不管是元帅这颗星还是列兵这颗星,都是军旗上的星。

尊敬的元帅呀,看见军旗,我们就会想起你们那征帆急驰的岁月!

尊敬的老师们,你们在晚辈心里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隔几代人了,我们总是仰着头看你们,感到亲切,但又不可避免地有点高不可攀的感觉。在我们的心目中,老帅是与毛泽东站在一起的,你们一起建立了人民军队,一起缔造了共和国。

你们爱唱《国际歌》,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一有机会就哼唱起来。可以肯定地说,从你们嘴里唱出来的歌声没有小青年们唱得标准、动听,但是却唱得赤诚,把每个音符都化作自己的生命。

你们是带枪的人,军人,大盖帽,腰间别着手枪,这个形象给大家心里蒙上了一种神秘、威严的色彩。

我们最佩服你们那双粗大有力的手,一生中剪断了多少绊羁中国人民手脚的镣铐,炸毁了多少设在通往胜利路上的碉堡。正是这双手,托起了整个中国,使苦海深渊中的人民从暗夜走向了光明。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你们勇敢地冲上阵地,架起机关枪向旧世界猛烈地射击,中国人民才有了今天。

当然,尊敬的元帅们,我们热爱你们的原因还来自另外一个方面:你们之中有的人本来就是生活在民众中的普通人,有的家庭出身虽然高贵,但是自幼接触了不少社会基层的普通人。当初在你们与那些被生活折磨得驼了背、弯了腰的受苦人走在一起的时候,在你们用自己那粘满泥土的双手捧起半生不熟的牛肉和高粱馍馍填着饥饿的肚子的时候,是不是就萌发了变革现实的想法?过去的一切都不算遥远,仿佛就在昨天,你们在前沿指挥所里发出了拂晓前进攻的命令,于是,山炮、机关枪、子弹,还有一腔的热血,组合成捍卫祖国尊严的气魄。

军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悲壮的一幕!

元帅,你们是真正的军人,因为你们懂得牺牲、奉献对于祖国的价值。

你们当中有一位说过,他一生最爱军旗,他去世以后,遗体上除了覆盖党旗外,还要盖一面军旗。

这是军人的性格,这是战士的情操,祖国会给予你所珍爱的一切的!

老帅呀,你们的功劳盖世,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有一首诗里这样写道: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把鲜红的军旗高高举起,军旗的每一根纤维里,都凝聚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心血。

看见军旗,就想起你们那征帆急驰的岁月,壮丽多姿的故事……

1.朱德说:我是个老粗

是党叫我当总司令的。

一位外国记者对朱德同志作过这样的描写:“他是朴质而英勇的人——一条军衣的腰带就是他几十年来的装束;身材高大,又宽又厚,如同最结实的刚石,脸有些黧黑,由那长锋似的浓眉下,眼睛射出沉着而又威棱的光……对于我们,却更多的时间是喜悦,和霭。他有着农民的朴素、温厚、坚毅,从他身上却找不出一丝农民的消极成份,他从不顾及自己,而专心一致为革命奔走,几十年如一日——最危险的战线上,他是那里堵防的人。”

这个记者接着写道:“朱德同志从农民中出来,对于他们的痛苦,认识得极清楚;他们的痛苦,就正是全部灾难的土地的痛苦。”

这就是我们敬爱的总司令朱德元帅。

他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两个字:厚道。他厚道得像一个朴实的老农民。1939年,朱总司令所在的党支部授予他模范党员的锦旗,他接旗后说:“我是个老粗,今天当了总司令,是党叫我当的。”

朱老总对反动派和仇敌,毫不容情地予以反对以至歼灭;对真理、友人,却表现了热情洋溢的挚爱。这些便组成了他伟大的人格。一个人如果没有个人的性格的伟大,是不可能支持着伟大的事业的。

对于朱老总崇高的品德,许多接触过他的、了解他的人都称赞不止。

战争年代,部队行军每到一地,住在老百姓家里,都要号房子。那是抗日战争的时候,一天,部队在太行山中一个小山村宿营,警卫员把总司令安排在一户人家的正房里,那房子豁亮,宽敞,总司令办公、批阅文件,正合适。可是,总司令却提出换房。

为啥?

原来,总司令进村后从老乡口里得知,此地有个风俗习惯,长辈住正房。警卫员没有总司令作风深入了解情况多,硬要坚持让总司令在这间正房里住。

朱老总拍拍警卫员的肩膀,说:“小鬼,正房是人家长辈住的地方,我怎么能住?记住,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

后来,警卫员请村长在另一户人家号了房子。朱老总又了解了这一家的人口和住房情况,便在四间房子中挑了一间窗户小、光线差,堆放着农具的简陋房子住下了。

警卫员为工作考虑,怎么也不同意总司令这个决定。总司令给他解释说:“这房子就蛮好嘛。你看看,这家老乡家里有老人,有小孩,还有个儿媳妇要生也孩了,他们的房子很不宽裕,咱们再不能给人家添麻烦了。”

“你还要办公,这间库房行吗?”警卫员嘟囔着。

“条件好坏应该有个标准,无限地要求这好那好会永远也没个满足的时候。要我看,这间房子比当年过雪山草地时睡在野外好多了!”

这就是朱总司令对待个人生活标准的观点。还是在第二次反“围剿”的时候,他就要求红军于部必须心甘情愿地过苦日子,在一次干部会上他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革命战士,要做到‘三个不要’:一不要命,二不要钱,三不要家。自己不要命,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能很好地生存;自己不要钱,是为了天下的穷人过上富裕日子;自己不要家,是为了每个劳动人民之家都能幸福地团聚和生活。”

全国解放以后,进了大城市,生活条件舒适了。但是,朱老总在长期战争岁月里养成的对待个人生活要坚持低标准这一观点仍然没变。他总是把自己看成普通党员,甘做人民的公仆,使人感到他多会儿都是那么可亲可敬可爱。

1974年,朱老总的儿子朱琦去世了,当时他的几个孙子孙女都在外地工作,身边很需要一个孩子陪他,照顾他。于是,有关部门便按规定,把他一个在海军工作的孙子调回了北京。这事朱老总事先并不知道,当他发现孙子已经回到北京后,便很严肃而耐心地对孙子说:

“我虽然年纪大了,但组织上照顾得很好,这已经使我很过意不去了。现在又把你调回北京照顾我,这种事我们万万不能干。我最大的希望是要你们成为可靠的接班人,不需要孝子贤孙。你从哪里来,还回到哪里去吧。”

随后,他又把海军领导请到家里,让他们快把孙子调回到基层去锻炼。

阴历腊月廿九日,孙子接到了调往外地工作的命令,他想在家过完春节再去报到,便问爷爷行不行。朱老总说:“不行,一个战士必须模范地服从命令听指挥,大年三十也要走,到部队和同志们一起过春节更有意思。”孙子听了爷爷的教诲,大年三十就离开北京到部队报到去了。

在军事博物馆三楼展厅,陈列着一张两万多元的存款单。这是朱老总20多年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钱,他的夫人康克清同志按照他生前嘱托,全部交了党费。

朱老总要把自己的积蓄交给党这个心愿已经有好些年头了,他逝世前多次说过,我的存款不要动用,不要分给孩子们,要把它交给组织,做我的最后一次党费。孩子们也是党的孩子,他们应该接革命的班,继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而不是接金钱和物质享受,让他们接受钱则害了他们。

有人说,如何对待金钱和自己的子女问题,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两道十分严峻的考题,它能考验出你是人民的公仆还是人民的老爷。朱老总交出了优秀的答卷。

2.彭总,你是岩石的化身;岩石也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想起你,彭总,人们不由得想起山野里的岩石。任暴风狂雨的冲撞,任电闪雷鸣的折磨,它仍然纹丝不动,仍然有锐气。

彭总,难道岩石是你的化身?

你总是沉默多于狂躁,特别是在你受到委屈的时候。你就那么悄悄地消失了。1974年11月29日,你含恨去世时,76岁。当时盖在你遗体上的白单子上,写的名字是“王川”。焚化后的骨灰编号是327,年龄32岁。你就是这么悄悄地、含着一腔冤气离开人世的。一代开国元勋变成谁也不知道谁也弄不明白的“王川”,就这样去了。

你有那么多的冤情,是因为你有岩石一样的骨气。人们钦佩你,同情你,尊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彭德怀!

岩石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岩石也有博大的胸怀?

你的心里有一面红旗,那上面有你的鲜血,有你的眼泪,还有你的汗水。即使在乌云暂时遮在头顶的时候,你心里的这面旗也是鲜红的。你的信念,你的感情,你的意志,都渊源于这红旗。

硬骨铮铮的彭总啊,你也有流泪的时候,也有痛哭得止不住声的时候。那是因为你对你的人民爱得太深了,你对你的事业追求得太执着了。有人说,你一生中哭过三次。当然,不可能就这几次,但这三次你确实是坦露着胸怀哭的!

红四方面军有一个妇女团,这个团的200多名女战士在长征途中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以后,便散落在祁连山中。其中有的女战士受到藏族同胞的保护,人身安全和生活都有了一定的保证。另有一部分同志落入恶人手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用她们的话说:祁连山地上的泥巴,山上的野草,河里的石子,都染上了我们女战士的眼泪。

妇女团的姐妹们大多是四川人,1934年前后参加红军。那时候犬都是十七八岁的女娃,蛮有一股冲劲,在爬雪山过草地时,和白匪的几次恶战中表现得十分英勇。散落到祁连山后,尽管弹尽粮绝,她们仍然不失骨气,不失气节,与围攻她们的匪军浴血抗争,不少姐妹就是不向匪徒低头,在匪军的马刀下还死死咬住做人的手不松口……

后来,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的先头部队,绕到祁连山追捕残余匪军,遇到了几个衣衫槛褛的红军妇女团战士,她们一见到亲人就放声大哭,边哭边说:

“可把你们盼来了,毛主席派来的红军来了。同志们呀,受苦受难最深的是我们妇女团的姐妹……”

下面的话被抽泣声淹没了。

彭总很快就了解到了这个情况,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我晓得妇女团的遭遇!当时,她们当中的一部分同志逃到了延安,我听她们讲过。这些参军不久的女孩子表现很好,她们在失去与部队的联系以后,以大无畏的精神狠狠地打击了敌人,战胜了多少人间少有的困难。她们是我们的好姐妹!”

彭总说这话时眼里飘着泪花,他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了些,便向有关同志详细地问起了这些女战士的情况。

“她们有么子要求?”

“向她们做了工作吗?”

“她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

“你们给了点帮助没有?”

“这一带一共有多少妇女团的同志?”

“她们之间保持着联系没有?”

问着、听着,彭总在沉思,用手背擦着眼边的泪。稍停,他满怀感情地说:

“千山难断同志情啊,中华遍地埋忠骨!妇女团是一支英勇顽强的铁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荣。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有她们的一份功劳,人民是不会忘记她们的。她们是我们的同志,我们的姐妹,我们的亲人……”

他说不下去了,失声痛哭。彭总又一次流泪是在朝鲜。

那时,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这位身经百战的元帅受党中央的委托,踏过国界,把满腔深情洒在朝鲜的国土上。

一天,他乘坐着吉普车在前线奔驰,路过一个村庄时,看到在被敌机炸毁了的房屋前,一位老大娘背着小孙予坐在路旁痛哭。彭总见状立即让司机停车,下来扶起大娘,问她家住哪里。老人回答:哪有家,家早被敌人的飞机炸成灰了。彭总和同车的几个同志一齐动手,在路旁搭了个简易的棚子,让老人和孩子住了进去。也许是觉着日子太凄惶,也许是受了感动,彭总临上车前,老大娘哭声不止,孙子跟着她一起哭。彭总迈不开腿了,他又返同到小棚里,劝说老人不要哭,我们很快就会把敌人赶走的,朝鲜人民盼着的和平日子就要来到。

大家看见彭总在劝说大娘时,眼里噙着亮晶晶的泪花。这块土地上的血泪和仇恨太深沉了!

彭总第三次流泪——也可以说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流泪——是1974年,他临终前两个月。当时他经常处于昏迷状态,有一天偶然清醒过来,对守在身边的侄女彭梅等亲人说几句话,亲人们流着眼泪把他的话记录下来:

“我死后,把我的骨灰送到家乡,不要和人家说,不要打扰人家。你们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

彭总说得很吃力,眼里饱含着泪水,身边的人都在哭。他接着说了下去:

“我不能再工作了。在这样的黑屋里,我住一天嫌多。想到工作,我觉得再活上10年才好哩。你们年轻,要努力工作,要学一门本事,为人民添砖盖瓦,不要去追求名利,搞那些吹牛拍马、投机取巧的事。”

他喘了几口气,又说:

“我这一生有许多缺点,爱骂人,骂错了不少人,得罪了不少人。但我对革命对同志没有两手,我从来没有搞过那种阴谋。这方面,我可以挺起胸膛,大喊百声:我问心无愧!”

他悲怆地哭了。

这眼泪绝不是软弱的标志。他仍然是一块岩石。

3.不拘常法,智取、巧歼,这就是罗帅用兵的妙处

许多人都没见过他,但这张照片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顶战争年代军人戴的那种前面缝着两枚扣子的军帽,鼻梁上架着眼镜,那被艰难岁月浸白了的双鬓,那坚毅的脸上,凝聚着深深沉思的表情。

他就是罗荣桓元帅,1963年去世,当时只有61岁。

同类推荐
  • 璀璨夺目的世界文学

    璀璨夺目的世界文学

    从古希腊戏剧时代到近代戏剧,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到《阴谋与爱情》,在低吟浅唱中回顾东西方戏剧走过的道路,戏剧经典的产生,上古戏剧发展的近代戏剧的历史等。本书从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进行划分,图文并茂的为我们展现出杰出的剧作家们,用他们独特的人生体验和艺术探索,奉献出的一台又一台别具特色、精彩绝伦的好戏。
  • 朱自清散文集

    朱自清散文集

    本书精选了朱自清五十余篇经典散文,不仅有《荷塘月色》《春》等名篇,还收录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威尼斯》《柏林》等多篇中外游记。根据不同内容,本书精心划分了四个专辑,这里面有《背影》中他对父亲的爱,有《儿女》中他对子女的爱,有《我是扬州人》中他对家乡深深的爱,等等。不显山露水,却深沉厚重。读他的文章,能充分感受到他的谦虚、诚恳、纯正朴实,浸透在每一个篇章、每一段文字里。
  • 绝美谋杀:以色列摩萨德(绝密行动)

    绝美谋杀:以色列摩萨德(绝密行动)

    从追杀慕尼黑惨案的“黑九月”恐怖分子,到哈马斯高官遇刺的“迪拜门”,凡落入它视线的目标都在劫难逃;从光天化日搬运他国战斗机图纸,到瞒天过海将导弹快艇偷渡重洋,凡被它列入计划的上天入地也要收入囊中;虽毁誉参半,但仍以超强的执行力和一流的情报搜集能力令世人刮目相看。揭秘世界上最神秘、最有效率的情报组织。
  • 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2

    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2

    畅销两百万册作者十二升华之作。时隔6年十二用全新观点,告诉你如何从容面对恋爱、婚姻和原生家庭里的那些困扰。43篇全新感悟,更通透,更洒脱!我们终此一生,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为了活出真正的自己。愿所有女人不畏将来,不念过去。第一部分直接地劝导女性肯定自己的价值——女性在男女关系中,会遇到失恋,重心放在男性和家庭身上,加上父母的传统规训,经常否定自己。这一切只是因为迷失了自己的价值;第二部分针对男性以及在家庭生活中的相处,对家庭生活的本质和男女之间的性格区分进行分析,强调理性而克制的交往,不过分付出,不消耗自己;第三部分以个人成长出发,讲述女性怎样在生活中和年龄阅历共处,做更精致从容的女人,活出想要的模样。
  • 文学经典导读

    文学经典导读

    本书精选了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辅以作家介绍、注释、阅读提示,以方便学生学习。在篇目选择上既立足经典,同时又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在“阅读提示”上,力求点到为止,不做全面分析,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大学语文”课程教材使用,也可以作为文学爱好者学习的教科书。
热门推荐
  • 雍正大传

    雍正大传

    雍正王朝到底是个怎样的气象?历史学家列举五百年明清史上发生的十四件大事,短短十三年的雍正王朝,就占两件,足见雍正的魄力以及那个时代是何其重要。雍正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史家说他“刚毅明察,纯系政治家之作风”,“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算得上是一代英主;但历史上也留下他得位不正、弑父鸩母、刻薄好杀、大兴文狱、未得善终的累累恶名以及扑朔迷离的宫闱谜案。本书通过对中外诸多史料的整理与研读(如洋溢着他强烈感情色彩的朱批奏折),以人性化的笔调去观照雍正的内心世界,还原一位帝王充满复杂情感与生命张力的人生,解读了雍正鲜明的个性是如何晕染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气和人文底色,而那个时代又是如何赋予了雍正毁誉参半的人生的。同时,讲述了这位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的四阿哥,是如何凭借自己隐忍、自律的品格,逐渐走进康熙的视野,并以大业相托的;站在他清理百年历史积弊的高度,客观评述了这位改革雄主的精明、果决,高超的御人权术和制度建设,严打贪腐、勤勉务实的施政风格,以及在他的感召下,雍正王朝名臣辈出、吏治刷新的奋进气象,却又山雨欲来、波谲云诡的历史变局。
  • 续红楼之水润玉心

    续红楼之水润玉心

    林黛玉在宝玉和宝姐姐成亲的晚上,伤心欲绝,投入了潋滟湖,被刘家村的一对老夫妇救起,巧遇北静王爷水溶,从而又引发了一段缠绵温馨的······片段一:林姑娘,我怎么舍得你离开我呢!我巴不得照顾你一辈子的!片段二:林姑娘,刚刚你看到我的时候,心里非常高兴是吗?还有这首诗,是你为我而做的吗?你心里一直在惦念着我,是吗?向大家推荐我的另外一部作品《续红楼之潇湘情缘》
  • 末日里的宅女游侠

    末日里的宅女游侠

    她喜欢一个人待在家,没事种种田看看书。可是一夜之间丧尸遍地,她偶尔逛街的消遣泡汤了。一怒之下开启日常打怪模式,看着顺眼,救,极品渣渣,虐。偶然遇见个极品美男,还救了自己,原本不想在这样的世道有所牵绊,于是故作潇洒的,谢谢你好再见。可是美男竟然黏上来,原来美男也有……
  • 莱蒙湖作证

    莱蒙湖作证

    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中国肯百折不回地争取入世,从根本上讲是国内市场化改革必然导致的抉择,是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后一次重大外交行动,也是全面重返国际舞台的显著标志和强烈信号。但谁也不曾料到,自中国递交复关申请起,入世谈判由于逐步被“政治化”以及谈判本身的艰巨性、复杂性、特殊性和敏感性,这一谈就是15个春秋,用朱基总理的话讲,“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2001年11月10日晚,卡塔尔首都多哈。随着一声槌响,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入世法律文件。它意味着历经15年的奋争与期待,中国终于被WTO所接纳。
  • The Brethren

    The Brethre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红颜

    红颜

    爱妮喜欢过一天撕一天的日历,从千篇一律的生活一直撕到婚外情对象阿华濒临死期而最终将日历扔出窗外。已婚女子对家庭生活的厌倦,与其他男子的暧昧,在舞步、发式、衣着、空气的温度和光影中升温……最终却仍是从越轨的快乐与焦虑中回归俗世平淡的婚姻生活。
  • 大宋起航

    大宋起航

    大宋新立,叛乱四起,群狼环伺,内忧外患。赵匡胤这位行伍出身的帝王,却制定了文治的国策。宋鼻涕的雅号,也许连穿越之神,都难以接受。于是一个倒霉蛋,便跨越了千年的时光,来到了这中古大宋。历史的车轮,命运的齿轮,天命的转轮.......等等,许多的轮子,都开始改变了方向。至于会驶向何方,现在连作者都不知道........我们还是一起见证吧!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快穿——哦,反派

    快穿——哦,反派

    三千位面,取你一瓢饮;“为什么,你总是反派?”某人微微笑着,目光灼灼。
  • 哥伦布:地理大发现的先驱

    哥伦布:地理大发现的先驱

    《图说世界名人:哥伦布(地理大发现的先驱)》介绍了,哥伦布,意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那以后,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成就海上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