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15400000034

第34章 读李希凡关于鲁迅的两本书

对于中国现代作家的研究,可以说,没有谁比鲁迅更受到重视。近半个世纪来,有关鲁迅研究的文章和专著卷帙浩繁。鲁迅著作博大精深,因之,鲁迅研究也应该是不断发掘,不断创新。

最近几年,挣脱了“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禁锢,鲁迅研究在作家传记、作品分析等方面都取得可喜的收获。一些研究有年的专家和文学史家,厚积薄发,另辟蹊径,从众多侧面和角度进行深入研讨,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于1981年出版的李希凡同志的《〈呐喊〉、〈徬徨〉的思想与艺术》(以下简称《思想与艺术》)和1982年出版的《一个伟大探求者的心声》(以下简称《心声》)两本书,显示了这一实绩。

早在50年代初,李希凡同蓝翎在《红楼梦》研究中崭露头角。日后,在古典小说、艺术理论和当代作品评论方面,都有所收获。李希凡同志对鲁迅,特别是对鲁迅小说具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他曾说,他敬仰鲁迅,把鲁迅作品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剪除“四害”,文艺得解放。1978年,李希凡在干校劳动时,开始了对鲁迅创作的研究,在不长的时间内完成两本专著。

读了李希凡的两本书,突出的印象是,作者力图把鲁迅作为一个时代的探索者来研究,作者从鲁迅称之为创作的“五种”作品中,寻找伟大的“鲁迅精神”,即作家对民族和人民,对革命和时代忧愤深广的历史责任感。对于鲁迅创作中的题旨,对鲁迅小说同时代的联系,作者都给予认真地分析。而作者着力捕捉的是鲁迅在风雨如晦的历史年代,坚韧不拔地追求真理和探索革命道路的精神。从作家对于人物的剖析中,去分析和探究作品的深刻的思想底蕴。在《思想与艺术》一书中,作者分析了作为“五四”革命的战斗檄文的《呐喊》的主题,对鲁迅这一时期小说创作同辛亥革命的关系给以专题论述,作者更为关注的是作家在《呐喊》、《彷徨》两部巨著中最为深沉的思想探索,即对于知识分子问题和农民问题的深切关注。所以,我们看到在《深深地培植在被压迫农民的沃土里》一文中,对《呐喊》、《彷徨》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探索给以深入的分析,认为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代表广大农民群众发出革命战斗的伟大作家”;对封建旧时代作为“牺牲品”和“殉葬品”的读书人孔乙己和陈士成形象的分析,以及对在生活的重压下而失去理想以致幻想破灭的子君悲剧形象的分析。尤其是在《“歧路”和“穷途”中知识分子的剪影》一文中,分析了作家几篇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对作家揭示的处在彷徨歧路中的知识分子命运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李希凡不同意有人批评说,鲁迅在《彷徨》中写知识分子的际遇是由于创作素材缺乏的“转向”,认为《彷徨》同《呐喊》一样,“表现了鲁迅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求和他自己思想发展的进程”,并指出,鲁迅“特别关注着新知识分子群的遭际和命运,并集中地把批判的锋芒指向那些曾经投身于革命洪流,而现在却迷路、颓唐、沉沦以至堕落的知识分子的各种面影。以艺术的形象真实沉痛地宣告,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们的反抗,也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要求,但如果他们不能适应革命深入的形势,把自己拘囿在个人主义的反抗形式和个人主义生活思想的圈子里,他们就必然在时代的洪流中走向‘歧路’和‘穷途’,而只有勇于坚持同黑暗势力抗战到底,并善于从群众中吸取力量的人们,才能求索出新的道路和找到新的战友。”这是作者在分析作品,同时又是对鲁迅精神的礼赞。

在《思想与艺术》的后记中,作者明确指出:“在思想文化领域,鲁迅的著作,给毛泽东思想中的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营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探究鲁迅创作的一个主旨。鲁迅创作生活开始于五四运动前后,他的小说特别是《呐喊》、《徬徨》两个集子中的作品是总结辛亥革命以来中国革命的一些历史教训,他对于中国农民问题的探究,对中国知识分子的革命与颓唐、希望与失望以至于人民群众的觉醒与麻木等问题的探索,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一些现实问题。鲁迅以犀利的目光和敏锐的思索把这些现实问题进行形象描绘和揭橥,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树起了辉煌的旗帜,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李希凡认为,鲁迅战斗的创作生涯虽只有短短30年,而他所创造的财富,却给两个紧密衔接的革命时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勾划出鲜明的轮廓和分界。正是这一思想统领下,他在分析鲁迅创作时,宏观地把握作家作品,在深刻的历史背景下分析研究作家对于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独特贡献。同样,在《心声》中,作者着力探索作家的“野草精神”,也是以作家“哲理探求”,去把握“鲁迅作为一个投身于新的战斗的伟大寻求者的不平静的心声”为出发点的。我们说李希儿宏观地把握鲁迅创作,是指作者以凝炼的艺术概括把鲁迅的创作中最为深刻的东西提示出来,一个题目论述一个方面的题旨,总括起来形成一个研究整体。但是,作者对于鲁迅警策深沉的单篇作品也辟专文论述,比如散文诗《死火》;有时一个人物形象,比如魏连殳。这样既在总体上把握作家创作的内蕴,又从不同角度行文,或一以当十,或化整为零,不仅风格多样,且使作者的研究思想有着实在精到的内容。

尽管作者着力挖掘作家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力图描画出一个奋进不息的“伟大探求者的心声”,但作者的论述和分析,并不是孤立地就思想谈思想,也非蹈袭一些作品分析文章程式化的窠臼: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等等那样,而是糅思想分析与艺术欣赏融合,在对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揭示中又把作家独运匠心的艺术手法联系起来。《“歧路”和“穷途”中的知识分子剪影》一文,作者分析鲁迅《端午节》、《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等小说中几个不同生活际遇下旧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命运,引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时,又不禁对作家手法作些论述和品评,在分析人物时把作家刻画人物的手法特点作点睛似的分析。比如关于《在酒褛上》吕纬甫形象的分析,作者借助于作家对废园写景一段的描绘进行评述,十分真实地分析了此时此景的人物思想。当然,作者专门辟有对作家小说、散文艺术手法的分析,但这并不等于在进行思想内容分析时不能够有对于艺术的警策性的点示,问题在于只要不重复和失当,对这种糅合融汇的分析方法,不妨让其存在。

作为学术研究,对一些不同的意见驳难,互相启发,共同推向朝着真理性迈进,是有助于问题深入研究的。李希凡在两本书中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抒一己之见。比如《故事新编》是否有现实的投影,他直接以“故”事“新”编为文章标题以示明确;对《故事新编》是否“油滑”之说,作者从历史考查和作品的内容分析中予以否定;对于有批评所谓“鲁迅小说缺乏人物的血肉描写”,不重视“人物的外形诸细节”等,作者都谈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他对鲁迅小说风格的概括,实际上也是回答了上述所谓“缺乏细节”等意见。他说;“鲁迅的战士的气质与敏捷的才能,结晶为感应敏锐的犀利的文学形式——杂文,同样的,也结晶为小说创作主要采取了散记体的形态。因为散记体的形态最便于作者直抒胸臆,或透过作者的眼光,作者的感应,或凭借作品的人物,而与现实进行白刃的搏战——直白的控诉,尖锐的刻画,表现为强烈的浓郁的抒情风格。”

作者对鲁迅作品的熟识,在论述时融会贯通鲁迅杂文、诗歌、日记等,加深了论述的思想深度,又使人感到信实。如象在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时,从《我怎样教育儿童》、《朝花夕拾》等杂文、散文中有关内容来比照作家创造典型的思想内涵,在展示某一作品的思想背景时,常常是把其他作品中相关的内容综合起来,映衬反照,以加深分析和论述。这是一个研究者应有的知识积累,但并非是都能做到的。李希凡原不是研究现代文学的,但他的博识、严谨和勤奋是取得成功的主要基因,这也是我们后学者该当效法的。据说,他还有志于进行鲁迅研究,在此,祝愿他早日见到成果。

一九八五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资料》第2期

同类推荐
  • 巴黎伦敦落魄记(奥威尔纪实作品全集)

    巴黎伦敦落魄记(奥威尔纪实作品全集)

    《一九八四》与《动物农场》的作者、反乌托邦的先知乔治·奥威尔在他的一生中却始终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这一点或许会令不了解政治光谱变迁的当今读者有些困惑,但对于奥威尔来说,这却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巴黎伦敦落魄记》是奥威尔正式出版的第一部纪实性作品。对英国殖民体制感到彻底厌恶绝望后,奥威尔的文学梦在几经挫折的情况下终于首度得到文学界的认可。巴黎和伦敦的经历可以看成是奥威尔为自己曾经为殖民体制服务的忏悔和救赎之旅。奥威尔曾是社会主义体制的忠实信徒,或许奥威尔刻意选择流浪和挨穷是对自己能否坚持贯彻社会主义理想的考验。巴黎和伦敦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最繁华之地,社会底层的贫穷和困顿令人触目惊心。奥威尔愿意深入社会底层,与劳苦大众平等相待的真诚态度在英国左翼文学作家中实属另类,也正是这份精神,使《巴黎伦敦落魄记》读来分外真实,时至今日依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 风住尘乡梦如故

    风住尘乡梦如故

    《风住尘香梦如故》作者用温柔而美好的文字,写出了一个女子在爱情、生活以及旅行中遇到的点点滴滴,她记述了在这些平凡生活中的令她触动之处,其文字意境优美,隽永清新,是同类作家中非常有特点的,对中国女性散文的创作有独到的新的开拓,具有出版价值。
  • 华盖集:鲁迅作品精选

    华盖集:鲁迅作品精选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启迪作用,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 文学概论通用教程:文学概论教程作品论

    文学概论通用教程:文学概论教程作品论

    什么样的作品有阅读价值?这些作品应当如何去读?它们在哪些方面值得注意?这些都是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作品需要阐释,就如同作品需要阅读一样。本书在学生听课笔记的基础上改写而成,保留了课堂教学口语风格,以“正文+附录”为体例,以文学的本质及其规律为逻辑,深入浅出,为读者理解文学及其相关事物提供桥梁。
  • 青春变成鱼尾纹

    青春变成鱼尾纹

    生活已成碎片。短暂的宁静之所以能够常常回到内心,完全是因为内心还在自然地抵抗着。这样的内心自然是不够强大的,它充满了矛盾、放弃、坚守、游离、妥协。它自然无法构成一股强大的精神洪流,冲破现实的束缚和藩篱,它同样又无法退回到自己的理想国中。一个更大更久远的困惑常常将我抛上抛下:哪里是我的故乡?
热门推荐
  • 维摩经抄

    维摩经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少年派续写之爱无时差

    少年派续写之爱无时差

    钱三一,林妙妙,邓小琪,江天昊,四人考上大学后的生活。零钱cp该何去何从,是随着青春的散场,还是因为爱而再次相聚————————————————————————林妙妙:你从何时开始喜欢我钱三一:可能从你说,我喜欢你,就像风走八百里,不问归期。也可能是广播站事故之时的你,冷静自持。所以,从何时喜欢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知道,此生非你不可。
  • 明星时代之幸而遇见你

    明星时代之幸而遇见你

    因《偶像练习生》这档节目,顾梓柒认识了他们,也遇到了自己爱的蔡徐坤。外界的传言、行程的繁多……一次次的经历,顾梓柒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心。“蔡徐坤,这颗早已挂在你身上的心,你还要吗?”
  • 夏天的春水

    夏天的春水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我真的不能修炼

    我真的不能修炼

    新书《玄幻世界的无敌作者》唉,简介被吐槽的多了,换个简介,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靠着不死之身以及诸多奇怪能力发家致富走上人生巅峰的半无敌文
  • 金水湾

    金水湾

    本书是一部乡村题材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在金水湾这个小乡村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所经受的历练。颂扬先进共产党员坚守信念,矢志不渝,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拼搏精神,描绘错综复杂的家族、家庭和人与人之间关系与矛盾纠葛,揭示落后愚昧的家族观、权力观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和桎梏。气势恢弘,结构缜密,人物鲜活。
  • 佛说造像量度经

    佛说造像量度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傲娇竹马轻点哄

    傲娇竹马轻点哄

    每个人都在等自己的真命天子。真命天子是什么?大概就是那个会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的人,那个会让你生气但是同时又开心的人,那个你很宝贝的人,那个会一直爱着你陪着你守护你的人,那个不知道在多远未来等着你的人。这是一个记录爱情片段的文,一天一个爱情短篇小故事,让你相信爱情,每天变身柠檬精!你们也可以来找我投稿,给我提供素材,告诉我你和他或她的故事。你和星星一样让人心动。
  • 童年诡事

    童年诡事

    本书是“我”身患绝症的爷爷,即主人公李书甲所讲述的故事。十岁那年,主人公偶遇了传说中的鬼尸婆婆,她行踪诡秘、法力高深,独自住在荒野坟地之间。从认识鬼尸婆婆那天开始,主人公便遇到了以前从未想象过的诡异事件,后来,他们一同经历了一场场荒诞离奇的鬼怪之旅。在这段艰险的历程中,有一条勇猛忠诚的黑狗和一只神秘莫测的黄鼠狼时常陪伴在他们左右,以无畏的勇气和神奇的法术帮助他们度过种种难关。
  • 迟到的救赎

    迟到的救赎

    我常常想,一个人死去后,灵魂应该是不灭的,只不过不再受地球引力的约束,飘飞在宇宙中;或者说,宇宙的空间里,有无数的灵魂在飘动,它们也会与某个星球摩擦,或产生某种关系……刘凯这个人早已经不在了,他死在四十年前的一个冬天。四十年以后,莫名其妙地出现在某些人的意识中,好像他的幽魂莫名其妙地又飘回了这个地球,飘进了他生前曾与之有过关系的某些人的意识中。那年冬天,来自全县的各个公社的青壮劳力都集中在一个大水库工地上,热火朝天地挖泥砌石垒堤坝,除了白天大干猛干拼命干,还要挑灯夜战,工地上展开了各种方式的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