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17000000028

第28章 文苑探幽(12)

关于作家成才的理论,已经有了多得无法计算的说法,但是比较简明、比较易于接受的却是海明威的一句话,“不幸的童年。”为什么呢?因为不幸,因为对本来平常的事物有了不平常的感觉。手头正好有张爱玲的《论音乐》,她在这篇文章中谈到她自己的嗅觉非常奇特。她说她喜欢许多别人不喜欢的气味:潮湿的霉味、雨后的泥土气味、大蒜或韭菜变质的气味。人家闻到汽油味就头痛,可她却跟在汽车后面去闻那排出的废气。每当她用汽油洗衣服,弄得整个房子充满了这种在她闻来是清爽、强烈、叫人欢快的气味,或是牛奶煮糊了,木材烧焦了,都使她胃口大开。火腿、咸肉、花生走了油,变了质发出哈喇的味道,这些她都挺喜欢,因为这使她想起过去岁月中霉变了的大米和陈旧的谷仓。在香港沦陷期间,她家用椰子油炒菜,起初她忍受不了那种肥皂味而要呕吐,但后来她发现这种肥皂味中有一种清凉的香味。战争期间牙膏买不到,她就用粗制的肥皂刷牙也不在乎。

作家的禀赋,自然包括许许多多方面,但是不管哪一方面,要成为艺术形象传递给读者,却都离不开其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感觉。如果你对潮湿的霉味的感觉和别人一样,即使非常准确地把它写出来,别人也不会被吸引的。如果这种霉味能传达张爱玲所特别擅长的美丽的凄凉、凄凉的美丽,读者就可能被你吸引了。如果你和别人一样觉得走了油的火腿、咸肉令人作呕,那么读者并不认为这种感觉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之处;如果你从这种走了油的感觉中表现出对往日“走了油”的生活的回忆,关键在于把走了油的感觉和那回忆的情绪不着痕迹地统一起来,正等于把肥皂的气味、战争时期的怪异之感统一起来一样,那时,读者的许多遗忘了的感觉和情绪就可能被你唤醒了。因而研究作家不能光研究他的思想,因为任何思想都不能赤裸地传达。研究作家,不能不研究其感觉的特点,因为一切的艺术形象都是带着他感觉的特异性的。我们已经有了许多日新月异的艺术理论,但是有一点令人担忧,那就是艺术理论越发展,好像离一般读者越远。这是因为艺术理论太过忽略了艺术感觉的具体分析。

其实,在作家的艺术感觉里,正隐藏着作家艺术创造的奥秘。应有一种学问来研究作家的感觉,主要是艺术形象中的那种变化万千的似乎是不正常的奥秘。

当然,作家的感觉的特点,在进入形象以后,就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的现象。如果仅仅是生理现象,那就很肤浅了。深刻的艺术感觉必然是和作家内在的价值取向、审美特征联系在一起的。张爱玲对走了油的感觉的偏爱是与她对旧式沦落家庭的“走了油”的情绪统一的,由于统一,才有深度。

这种作家心理特点的分析看似陈旧,但正是当前流行的“话语”学说把创作仅仅当成话语的书写的流行倾向所忽略了的。

26.龙应台忠于自我无所顾忌

看了整整一本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的《当代作家对话》,不知是在德国太孤独了,心情不好,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竟很少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虽然其中所描述所访问的作家都是台湾第一流的,而且是经过《新书月刊》选择,作为封面人物的。

一个最大的缺点是几乎所有的作家都多少有一点假,总是轻松地、不在乎地说起,好像自己对自己不那么重视似的。至于对自己的作品的评价,也都是:这是读者和批评家的事,自己则很超然,似乎到了真正的道家境晃,无所谓。

本来,这并没有什么错,甚至可以说是对的。中国人要讨人喜欢的最方便法门就是表示自己并不十分喜欢自己,如果你自己很有信心觉得自己很有能耐,挺有才华,那多半是要招人厌,讨人烦的。

读外国作家传记和访问记,特别是西方作家的自述时,印象就十分不同。他们常常是毫不掩饰对自己的欣赏甚至是信赖的,他们整个儿给你一个感觉,那就是他挺以为自己有两下子,比别人强。只有感到了自己在什么方面比别人强了,他才感到有活下去的必要,有奋斗的必要。

其实,任何一个作家在决定他要不要创作时,何尝没有这样一点自鸣得意、自我陶醉。然而在中国这种欣赏和陶醉是只能放在心里的,可到了面对大众的时候,他就要戴上一副“人格面具”。自然,人格面具,人人皆有,但是叫人不能忍受的是这么多人竟然戴着几乎相同性质的“人格面具”。

相比起来,龙应台就有一点出类拔萃。也许她有一点人格面具,但她独特,与众不同;也许她也讲了一些与别人相同的话,但她却多一分诚实;也许她也有一点故意自谦,但是她却采取了她特有的放肆的姿态。

就因为这个原因,她给我的印象就十分可敬可亲。

这不仅因为她这样真诚地为文,同时也因为她这样真诚地为人,而在我看来,她之所以有成就,首先得力于她的为人。

她的同学胡美丽在《龙应台这个人》中写到这样一件事。

《野火集》作者的个性大概在高中就看得出来。龙应台特别瞧不起一位地理老师——他不但口齿不清、思维紊乱,而且上课时专门重复自己的私生活故事。上地理课时,同学们就乐得打瞌睡,传纸条,下了课则对老师毕恭毕敬。龙应台却嫉恶如仇,一见到这位老师就把头偏开,别说鞠躬招呼了,连正眼都不瞧他。后来基隆有一个学生用斧头砍死了老师,女中这位老师私下问龙应台:“你是不是也想用斧头砍我?”龙应台回答道:“你有这么坏吗?”

做人做到这样忠于自我,也许可以说是没有白活了。她以后成了批评家,而且轰动一时,其成功之道也就是由于这样坚决“忠于自我”的态度。

在台湾那个相对狭小的空间中,不管是从事文学批评还是社会批评,都少不得有许多人事关系上的顾忌。然而龙应台不同于别人之处就在于她忠于自我到无所顾忌的程度,这种态度对于文学批评家是特别可贵的。老实说,她文章中的思想,并非别的批评家完全讲不出,但是许多批评家在关键的人事关系上都不能忠于自我,他们往往牺牲了自我,去照顾各种朋友的面子。这将导致文学批评比文学作品更快地腐败,这种顽症不但在台湾、香港难以根治,就是在大陆也同样难以根治。

在台港文学界,作家、批评家都有自己的圈子,在大陆也同样有,不过大陆的批评家圈子更大一点。从理论上来。说,这是不对头的,可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也就成了合法的存在。正由于此,青年评论者吴亮干脆就提出了“圈子内评论”的说法。这样一来有了理论,就更加畸形了,当评论家不能完全遵从自己理性的时候,评论就变得不严肃了。

27.林海音拉开心理距离的艺术

最近读到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小说《我们看海去》,深深体会到一部真正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

前几年,这篇小说被著名导演吴贻弓搬上银幕,获得很大成功,在我国大陆和新加坡都得了奖。由于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读林海音的原著,对林海音的印象也就不深。

最近读了,感觉十分美好。

本来,小说写的故事很平常,一个收破烂的哥哥,为了让读小学常考头一名的弟弟升学,甚至出国,不惜自己去当小偷,终于被捕。如果把这个故事平铺直叙地写出来,也许是很陈旧的,它的生命力很难越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大陆读者和观众那样广泛而深刻的共鸣。

林海音把这个有点陈旧的故事变为一个创新的艺术品,主要依靠一种拉开心理距离的手法。

她不让这个故事出现在世俗价值观念已经固定、互相同化了的世界里,因为在这个世界里,小偷就是坏人,这样的观念是不会有任何疑问的。如果小说简单地把这个哥哥按照英子家的保姆宋妈的观念写成一个坏人,而且大家都一致同意,这样就不但没有艺术,而且连小说都没有了,只剩下一种小报上的新闻花絮。

艺术的起点就在和宋妈的观念拉开距离的时候。

林海音把这个故事放在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学生的心灵中展开,她正是小偷那考第一名的弟弟的同学。

她逐渐地被这个小偷的纯朴的“厚嘴唇”和重重心事所吸引,并且不知不觉地对他有一种亲近感。即使在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他就是小偷的时候,这种亲近感也没有削弱,反而因发现他就是那位第一名的同学的哥哥而更加强烈了。

林海音确实非常有力地拉开了两种价值判断的距离——孩子的感觉和世俗的距离越来越大。为了强化这种距离,林海音并不满足于情节的发展,同时她运用了意象的象征。

正因为这样,小说中才反复强调英子在《我们看海去》的诗歌中,分不清蓝色的天空和大海,而在生活中她也分不清楚好人和坏人。

这种反反复复的象征意象是对读者反反复复的暗示。应该说林海音是用得相当自然的,虽然有时过分直露了,但是比之聂华苓在《一捻红》中反复提示的“一捻红”还是更加隽永,更加有机。

在情节之内融入某种意象以突出作家的尖端思绪,是当代小说家常用的手法。但是这种手法的大忌是过露和不足。过露则容易流于概念的图解,不足则令人莫名其妙。

林海音的象征虽然有过露之嫌,但是,尚未造成对艺术形象的含蓄性的损害,其原因在于她的主要焦点并不完全在于象征,而在于那象征的基础——那就是互相亲近的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从而造成读者的情感的多方向的张力。这不但表现在宋妈与英子之间,而且表现在小偷和他所爱的弟弟之间。他越是爱弟弟,他就越是要做小偷,在这样反向逻辑中存在着艺术的奥秘。

更为精彩的是小偷和英子之间的关系的错位。英子越是为小偷的为人所吸引,就越是常到草丛中去,期望与他会见;而越是期望与他会见,就越是可能把小偷的秘密暴露给密探。

难能可贵的是当作者写到由于英子的大意,把一个铜佛随便给了一个路人,导致了小偷的被捕时,作者的叙述语言仍然那样平静,林海音甚至都没有让小英子猛然地意识到自己损害了小偷,而神经性地发作起来。这是传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家常常大显神通的地方,而受现代主义影响的林海音在这里却十分克制,只写了一句:“我很想哭”。而且她妈妈这时还在期望小英子将来把这个“坏人”的故事写成一本书,终于引起了小英子的反抗:“不!”心理距离在故事结束以后还在扩大,这就给人以淋漓尽致之感了。

28.“关公崇拜”探秘

在《三国演义》中,得到最充分赞扬的自然是诸葛亮,他近乎完人,不论在人格上还是智能上,都无与伦比。关公比之诸葛亮,不论从人格上还是智能上都差远了。

关公的人格价值在于他忠于刘氏正统王朝,但是他并没做到无条件地、绝对地忠,在刘备败亡之际,他投降了曹操,只是在闻得刘备并未身死,他才不顾一切地弃绝曹操的厚待,投奔刘备。这样的忠,比之《三国演义》有些战将被俘以后,宁死不屈可是逊色多了。《三国演义》大肆渲染的是他保护刘备妻子,谨守礼节,夜观《春秋》,其实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特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早就指出过禁绝性欲是中国古典英雄的共性。不亲女色是当时英雄的最起码的标准,哪怕是到了《水浒传》时代,一切英雄虽可大吃、大喝、大抢、大杀,但却不可在女色面前有丝毫的动摇。武松因拒绝潘金莲的勾引而光彩,而矮脚虎王英见一丈青扈三娘之貌而贪色,出了许多洋相,连其外形体貌都是猥琐的。

说到智能,关羽一点不像个大将,他虽然勇力过人,在战术上能出奇制胜,诸如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三国演义》在字面上夸张地赞扬他“威震华夏”,但是深通战略的《三国演义》作者,对他是有保留的。最明显的莫过于关羽在战略上犯两次错误,都是通过诸葛亮具有远大战略眼光的角度来评判他的。第一次,在华容道放走了刘备的死敌曹操。第二次,在诸葛亮看来,他不能担任关键性重任,让他镇守荆州(蜀中的门户),他又不顾大局,侮辱了孙权,破坏和东吴的统一战线,结果败走麦城,死于非命不算,而且迫使孙权倒向曹操,共同对付刘备。蜀汉由此走向下坡路,注定败亡。

严格地客观地分析,关羽既是蜀汉功臣,也是罪人。然而,奇怪的是在中国民间有那么普及的关公崇拜,关帝庙遍及内地市县,而诸葛武侯庙除了在蜀中以外几乎不见踪影。

中国人崇拜关羽的什么呢?崇拜他的忠于汉王朝的正统观念吗?他的正统观念是打了折扣的,不纯的,他放走曹操,说明他并不是把忠于汉王朝放在第一位的。他放在第一位的是“义”,他欠下了曹操的一份人情,为了这份人情,他就顾不得刘备的事业了,张辽说他“义重如山”,恰恰是不正统的。

可为什么历代的统治者那么自上而下地推动对他的神化和盲目崇拜,一直把他加封到“盖天古佛”呢?

也许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的是一个空洞的“忠”的偶像,而老百姓所崇拜的是另外一个关公。这个关公恰恰是不完全遵循“忠”为至高无上的原则,而是把“义”作为超越一切的准则的。

同类推荐
  • 曙光示真(海明威文集)

    曙光示真(海明威文集)

    本书记述的是海明威于1953—1954年第二次偕同第四任妻子玛丽·威尔什去非洲游猎的经历。他们夫妇俩与跟随他们作为助手的几个当地人追猎一头作恶多端的凶悍狮子,沿途并射猎瞪羚、豹子、沙鸡等非洲特有的野生动物,表现了作家对憨厚、忠诚度非洲土著居民纯真友好的感情以及他们这一段幸福快乐的伉俪生活,当然也深切地反映出海明威对于最能丈量人性极限的冒险活动的终生痴迷。本书是海明威的第二部“狩猎专书”,是读者零距离感受海明威独特魅力的最佳读本。
  • 翡冷翠山居闲话:徐志摩散文

    翡冷翠山居闲话:徐志摩散文

    徐志摩以诗闻名,但梁实秋认为,徐志摩的散文成就更高。作为一个唯美主义作家,徐志摩的散文具有独特的韵味。他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来宣泄情感,营造意境,增强散文的艺术表现力。他注重散文语言的音乐性,使语言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诗意盎然;他还在白话中加入一些欧化文句,从而形成散文语言的一种奇特的景观,读之使人经久难忘。本书包括“云游心踪”“人生随感”“风雨故人”“日记书信”四个部分。
  • 狼之独步:高建群散文选粹

    狼之独步:高建群散文选粹

    高建群,当代重要西部小说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中篇小说《雕塑》、《大顺店》、《刺客行》、散文集《新千字散文》、《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等重要作品问世。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重量级作家。本书收录了《我的饥饿记忆》、《陕北猎奇》、《我家的小保姆》等数十篇高建群散文佳作。
  • 文苑撷英

    文苑撷英

    大学的功能内涵是随着大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公元11世纪,在博洛尼亚大学等世界最早的大学建立之初,大学没有今天的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诸多功能,它似乎仅仅是一个谈天说地、海阔天空的地方,人才培养的目的很微弱。
  • 中国儿童文学史

    中国儿童文学史

    《中国儿童文学史》立足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和优秀的文学传统,并对近现代学习、借鉴西方文学的成绩亦寄予关注,系统论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史,论述的作品题材涉及诗歌、小说、寓言、影视与戏剧文学、科学文艺等。全书凡八编,第一编“中国儿童文学史前足迹”,第二编起分述1917年至2000年的中国儿童文学状况。
热门推荐
  • 破译金庸密码

    破译金庸密码

    《破译金庸密码》由刘再复、严家炎、胡文辉、潘耀明、查良楠和《看金庸》杂志联袂郑重推荐。全书由《金庸密码》和《我看金庸》两部分构成,前有两篇引言。作者运用历史和比较的分析法论证金庸作品人物故事的来龙去脉。观点精辟,见解独到。故事跌宕多姿,情节扣人心弦。将人物与事例相结合,归纳演绎。语言时而如祥云在天,时而如霹雳雷惊;对偶引用手法,如神来之笔;用典频出,字字珠玑。实在是金学领域难得一见的好书!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霸道女总裁嫁给我

    霸道女总裁嫁给我

    十年前,她是出身高官家庭,学习成绩优异,文体俱佳,众星捧月的校花,每天最大的烦恼便是该如何拒绝那些其他女生趋之若鹜、却对自己死缠烂打苦苦追求的男生们。他则家境贫寒,母亲早亡,常年遭受酒鬼父亲的殴打。两个原本不可能产生任何交集的人却因为一场校园矛盾走到了一起。纯净的校园恋情终究敌不过残酷的现实。原本有机会借婚姻改变命运的他却主动选择了放手。十年后。她已是知名房地产公司的总裁。而他到工地做民工,一场事故令他成了残疾。十年后重逢,地位天壤之别的他们能否再续前缘?“陆白,这次你休想再跟我分手!这一世你都是我的人,休想离开我!”前期校园,带你重回校园的青涩年代;后期商战,带你领略商场的尔虞我诈。看另类“凤凰男”的逆袭之路,看霸道女总裁如何强势追夫婿。手撕家暴渣男,智斗出轨贱男,重男轻女、扶弟魔……通通去死!穿过世情万花筒,领略不一样的快意人生。
  • 弃爱1001次:首席娶我好吗

    弃爱1001次:首席娶我好吗

    他是豪门家族未来的傀儡族长,她是万千孤儿中一颗绚烂的向阳花。“庭,我们结婚好吗?”“画画,你知道,现在的我给不了你婚姻。”“庭,娶我好吗?”“画画,再等等我,好吗?”“庭,我什么时候能等到你娶我?”“画画,我们结婚好吗?”
  • 第3种结局

    第3种结局

    本文双女主,半校园半都市,重逢文。乔允清VS李淮轩(设计师VS医生)陶知逸VS徐梓扬(影后VS大学老师)
  • 暴风之歌

    暴风之歌

    岚在布拉德森林里捡到一只小龙阿塔在布拉德森林里被一个人类“捡”走从此历史发展的滚滚车轮从车子上滑脱了不管是魔王还是异世界怪物,或者其他的什么,都没有想到自己谋算多年的计划会被这两个傻子搅成一锅粥贱贱的小龙和蠢蠢的小骑士之间会摩擦出怎样激(gao)情(xiao)的火花呢?无女主,主角无爱情线,龙不会化形成人。中后期偏克苏鲁,战斗不是重点,主角随缘升级。
  • 探陵笔录

    探陵笔录

    40年前,发丘天官厉瞎子聚拢好手37人,开展了建国后最大的一次盗墓活动。子午大墓被盗之后,生还的盗墓贼于数年内,种种怪病缠身。吃生肉、变面目,红毛怪物、祸及后代!一切,须从一枚古符说起……
  • 向晨而生

    向晨而生

    项晨警告陆晓璇:“别想着逃,你还能翻了天了不成?”晓璇同学一脸委屈:“项先生好看又多金,撵奴家走奴家都舍不得。”然则心里默默地想,老娘不服,非要翻个天给你瞧!某年某月某日一早,项先生一觉醒来,却在电视上瞧见了那张熟悉的脸,狠狠地将电视砸了,死丫头,趁着老子昏迷不醒,你还真就反了天了!你死定了!你绝对死定了!晓璇摇了摇手中的钞票,“老娘如今咖位大,你能奈我何!”陆晓璇是被人收养的孤女,为了养父母的亲生女儿兼自己的姐妹顾意,她不得已陪在项晨身边,而一场车祸,能否改变她的命运……
  • 雪球专刊第087期:成长股投资秘籍

    雪球专刊第087期:成长股投资秘籍

    对于很多初入股市的散户来说,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故事:某某投资大牛在一定时期内获得5倍甚至是10倍的收益。这些投资牛人是如何做到的?如无意外,绝大多数是买入并长期持有成长股!成长股长什么样?如何给成长股估值?5倍股、10倍股往往出现在什么行业?参见本期雪球专刊——《成长股投资秘籍》。
  • 化龙仙语

    化龙仙语

    远古宇宙,银河星系得大道造化自成周天星斗大阵,使得天地灵气冲耀宇宙诸天。但后来仙神大战,打的星斗破碎,大阵失效。从而导致银河的灵气开始衰竭,最后仙神只能放弃银河寻找新的道场,于是末法时代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