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35500000042

第42章 书生秋点兵(9)

开国皇帝赵匡胤虽然是行伍出身,但成人醒事后酷爱读书。五代军人爱打仗,喜欢读书的很难找到,所以“赵读书”一般没人相信,于是就发生了一个没有人相信的真实故事。赵匡胤还在周世宗手下打工时,南唐君臣知道赵匡胤很难对付,就使出反间计说,赵匡胤在打南唐时,搞了好几车金银财宝。周世宗原本就对手下实力派军人不放心,一听这话信以为真,决心抓个典型杀杀军人威风。于是派人对赵匡胤进行大搜查,果然有鼓鼓囊囊十几车东西。不料打开一看,搜查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全是书!连周世宗都大惑不解,你赵匡胤跟着我干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我啥时候见你读过书呀?你搞这么多车书要卖吗?赵匡胤按捺住一肚子火,报告说:“臣无奇谋上赞圣德,滥膺寄任,常恐不逮,所以聚书,欲广闻见,增智虑也。”这事记录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里。这么多书,总不能尽是兵书吧?必定有不少先秦经典著作。赵匡胤读了这么多圣贤书,他不会不懂一点尧天舜日,三坟五典,三代之治,不会不懂一点士君子文化的要义三昧,面对五代十国打打杀杀的天下乱局,他不会不想想一统中国后的大政方针,什么“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类。所以,开国之初,他即立下“不杀士大夫”的誓碑,并且作为“祖宗家法”而要求世世遵行,就不能说是凭空而来的。当代作家李国文先生在《宋朝的誓碑——中国文官制度由宋肇始》中写道:“两宋王朝对于文人的优容,对于文化的扶掖,对于文明的提倡,对于文学和文艺的宽纵,也许是中国历史中最值得肯定的时期了。”同时,重复一下德国汉学家库恩在《宋代文化史》中的这段话,或许更为必要:“中国在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首先,文官政治取代了唐朝的以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担任政府高级行政官员;孟子以王道治国的思想第一次付诸实施。”那么,孟子“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笔者以为就是“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整个士君子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太了不起、太伟大了!朱元璋贬孟子,新老秦始皇们干脆连孔孟一起干掉,怕的正是这个。赵匡胤能让“孟子以王道治国的思想第一次付诸实施”,能与赵普这样的文人集团结成牢固而平等的执政同盟,绝对是史无前例,居功厥伟!

新老秦始皇们视文人如寇仇,开明如唐太宗李世民,也不过把读书人当作工具,诱引你们入我彀中,为我所用。唯有宋太祖赵匡胤真心实意服膺文人,先以楚昭辅、王仁赡为师,后以赵普为师,彻底从“义社十兄弟”的武夫水平,蜕变升华至“雪夜访赵普”的明君水准。他把赵普视作家人兄弟,通家出入,被母亲杜太后亲切地呼为“赵书记”,因为此前赵普任过“掌书记”的职务,遂一直这么称呼。他与赵普心心相印、配合默契、各无私藏到胜过亲兄弟的程度,《宋史》中这样记载说:

自古创业之君,其居潜旧臣,定策佐命,树事建功,一代有一代之才,未尝乏也。求其始终一心,休戚同体,贵为国卿,亲若家相,若宋太祖之于赵普,可谓难矣!

事(建国事)定之后,普以一枢密直学士立于新朝数年,范、王、魏三人(前朝老臣范质、王溥、魏仁浦)罢相,始继其位,太祖不亟于酬功,普不亟于得政。及其当揆,献可替否,惟义之从,未尝以勋旧自伐。偃武而修文,慎罚而薄敛,三百余年之宏规,若平昔素定,一旦举而措之。

宋初之臣似无“伴君如伴虎”的感觉,为臣子者可以坚持自己的政见到不怕与皇上翻脸的程度。史料里有这样两个事例。一次,赵普打报告要提拔一位官员,平常赵太祖都是大笔一挥:同意!意外的是,这次却给驳回了。赵普心想,我是宰相,提拔谁我心里有数,你别太操心好不好?于是,又第二次打了报告。太祖老兄这回也邪门,还是驳回。赵普那股文人的拗劲上来了,我第三次再报。这回,皇帝的本性也到底发作了一回,不但当面撕碎了报告,还把宰相大人数落得够呛,就差没骂娘了。赵普反倒冷静下来,也不说话,从地上捡起破碎的纸片就走了。你猜这老兄怎么着,他连夜把这些碎纸片拼接好,第二天又给捅到赵皇帝面前了,而且看那架势,你只要一天不批,我就一天不消停。赵皇帝气得不禁大笑起来,老兄呀老兄,我算服了你啦!好好好,批批批,行了吧?

接下来这件事可就颠倒过来了。前朝有个大臣符彦卿,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周世宗,贵为国丈。可此人聪明得很,看出赵匡胤要成事,所以闪电般地站在女婿的对立面,为大宋朝的问世立有殊功。赵匡胤呢,自然回报优渥,位子、银子、田产房产,要啥给啥,后来竟想连军权也给上些。赵普则极力反对,成天在太祖面前叨叨,惹得皇帝老子实在受不了,就说:哎,我就纳了闷了,你赵普要办的事,我都同意了;我要办的事,你赵普咋就这么难说话呢?好了,我不劳驾你了,我请别人往上打报告吧。后来,报告果然打到中书省了,特事特办,皇上有交代。这赵普的书生劲又上来了,他居然从中书省“骗”出报告,揣在怀里直冲宫里而去。他掏出那份报告晃了晃说,皇上,我把它截住了,希望你能再考虑考虑,这个人选不合适呀!气得赵皇帝哭笑不得,说,你怎么老怀疑符彦卿呢?我对他这么好,他难不成会辜负我吗?你猜赵普怎么接这个话茬儿,笔者估计古今中外做臣子的,再不会有第二个人敢这样说话:“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意思是说,当年周世宗也待你不薄呀,你怎么能从人家手中夺走了天下?我的天!这不是找死嘛!还得说这赵匡胤了不起,那皇帝脾气居然没再发作,沉吟良久,慢慢说道:赵普兄,你做得对。这就是宋初总体呈绿色的人文生态环境。宋太宗赵光义虽然毒死了自己的亲哥哥,自己当皇帝,却并没有背弃哥哥的既定国策,依然“重文轻武”,推行文官政治,贯彻“孟子以王道治国”的思想。在兄弟俩的经营下,大宋开国前期近四十年,应该评为太平盛世吧?

笔者以为,赵氏兄弟的最大贡献是,在近四十年时间里,不间断地重教育,兴科举,培养出一代新学人。所谓新学人,主要是指他们直接地上接先秦学风,回归儒家原典,特别是成为唐末提出的回归“文武同源”理想的实践者。他们的文治能力自然无须怀疑,便是武学功底也可谓空前绝后。可以说,宋代学士少有不知兵者,不光理论上能论兵,能整理和注释兵法,能道出前人所不能道,而且勇于实践,你说是挂帅出征,你说是戍边定邦,你说是参赞军务,你说是出使敌方,没有不能胜任愉快的。看看范仲淹、韩琦之前的名将录,潘美、曹彬、曹玮、郭进、石守信、石保吉、杨业、杨延昭、李继隆、李继宣……战功赫赫之外,有几个是不会作文写诗的?再看看范仲淹、韩琦之后的名将录,狄青、王韶、章楶、种师道、种谔、李纲、宗泽、岳飞、张浚、刘锜、韩世忠、辛弃疾……又有几个不是儒门学士?所以,两宋的士君子们,大多文武全才,怎么扯得上“重文轻武”?当然,开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针对唐和五代武人害世的弊病,搞过“以文抑武”的事,他对赵普说过这样的话:“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于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由于对前代作恶的武人深恶痛绝,赵家兄弟严防武人当权,采取过一系列“抑武”的强硬措施,难免有矫枉过正的流风遗弊,也难免伤害过一些正派武人,比如王德用、狄青等,但是绝对不能说一些“以文抑武”的具体做法,就是两宋时代思想观念上“重文轻武”。有学者列出北宋军政三大弊端是:一是军队数量日渐庞大而缺乏训练;二是兵将分离,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三是朝廷遥控前方战局,造成被动局面。细细考量这三大弊病,似与“重文轻武”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即便是“军政府”当权,也完全有可能造出这三大问题。所以笔者在前面曾表达浅见说,“即便宋朝越往后越有点‘积贫积弱’,但也绝不能把病根归结到‘重文轻武’上,倒是恰恰相反,太宗以降,历代宋君对太祖的‘祖宗家法’,即‘重文轻武’,重用文人的国策,虽则始终没有背弃,但越来越理解偏差,执行走样,严重脱离实际,不会活学活用,不会光大创新所致。”现在笔者再重复一下这个意思:北宋中期造成这三大弊端的根本原因,恰恰相反,是宋真宗,尤其是宋仁宗,开始偏离了“与士大夫治天下”的“祖宗家法”,开始失去了老祖宗那点平民意识,那点“雪夜访赵普”式的对文人的尊崇、诚信、热情与渴求,开始以帝王之尊而发所谓“朋党”之忧,对士君子开始了猜忌、防范、分化、扼制和打击,开始被一群庙堂上的“志于禄”者所欺瞒、所迷惑、所左右了。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范仲淹在《论元昊请和不可许者三大可防者三》中,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或曰:今王师不利者数四,而未思戢兵,何也?臣等谓不然。国家太平日久,将不知兵,兵不习战,以致不利。非中国事力不敌四夷,非今之军士不逮古昔,盖太平忘战之弊耳。”是谁“太平忘战”了?不是文臣武将,而是你宋仁宗自己!你生于太平,长在深宫,既无老祖宗起于草莽,发于征战的铁血经历,又无知人善任,深谙使文臣治国之三昧,唯知紧紧守住君权而不容旁落,这才造成“将不知兵,兵不习战”的“积弱”态势。

再一个招致弊端的重要原因,就是“将从中御”,根子也在皇帝身上。宋初以降,皇帝严格操控用兵之权,每到临战出征,皇帝才“以阵图授诸将”,而且还要从内廷派个“监军”,实行的是监军制度。将帅几乎没有什么指挥实权,至于相对独立的财赋之权,就更不用提了。这就叫“将从中御”。太祖、太宗时代,他们本人就身临战阵,全局在胸,这么干也还行得通。再往后这些子孙皇帝,从小身居九重,知道两军对垒是什么阵势吗?你遥控得了千万里之外的无常军机吗?继续守着“中御”的老招儿,能不出问题吗?范仲淹看得真切,所以初到前线,即《奏乞许陕西四路经略司回易钱帛》,为前方将士争财权。“沿边所费钱帛,万数浩瀚,官司屈之,未能充用……若不委之经度,即边计常是不足。”前引这些话真是说在点子上了。就因为仁宗不了解前方实际情况,又对前方将士不放心,这才发生了滕宗谅、张亢蒙冤案。范仲淹为此连上三道奏议辩冤。这三奏是:《奏雪滕宗谅张亢》《再奏辩滕宗谅张亢》《再奏雪张亢》。此案很能说明“积弱”深因,这里不妨一叙。

康定元年(1040)九月,西北多事。滕宗谅以刑部员外郎、职直集贤院、知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北),开始长达四年的边地生涯。庆历二年(1042)闰九月,元昊举兵进犯泾、原一线。渭州(今甘肃省平凉市)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派副都部署葛怀敏迎战。葛怀敏不听规劝,分四路向定川寨(今宁夏固原北)进击,结果陷入西夏军包围圈,葛怀敏战死,近万人被俘。这就是三大败中的“定川寨之败”。葛怀敏兵败,沿边郡县吃紧,西夏军打到渭州时,距滕宗谅所在的泾州只有一百二十里,一日数惊。滕宗谅别看平日里大大咧咧,但知兵且有胆,沉着应对,动员数千百姓共同守城,又招募勇士,外出侦探敌情,决心与泾州共存亡。后来范仲淹率军急解泾州之危。滕宗谅张罗粮草军需,确保作战胜利,立下一份汗马功劳。得胜后,滕宗谅大设牛酒宴,犒劳宋军和助战有功的羌族首领等各路人士,又按边疆当地风俗,在佛寺为定川寨战役中死亡将士祭神祈祷,并安抚死伤者亲属,后事料理得颇为得体。不料一年多后却由此惹祸上身。先是,他由范仲淹推荐,接替范仲淹知庆州。庆历三年(1043),他刚奉调回京不久,就有驻扎在泾州的陕西四路马步军都部署、泾略安抚招讨使郑戬告发他,说去年在泾州时,他滥用官府钱财,“使钱十六万贯,其间有数万贯不明”。朝中即有人随风跟进,监察御史梁坚立马给仁宗皇帝打报告,严行弹劾。仁宗虽仁,却从骨子里不信任这些有“朋党”嫌疑的士君子,这忽儿则大发不仁,立遣中使检视,务必严惩。滕宗谅此人还真有点义气、骨气,他唯恐株连众多无辜,遂将被宴请者、被安抚者的姓名、职务等所有原始资料,一把火烧个精光,老子一人做事一人当。这下可把仁宗惹毛了,下诏先将滕宗谅、张亢抓起来、关进去,“双规”都不搞。其实,这些前线花费也属正常,滕宗谅也不是那种贪占小人,可高高在上的宋仁宗哪会理解这些有胸怀的文士?于是作为亲历现场者的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人,都为滕宗谅打抱不平,上表辩诬,尤以范仲淹为最,不仅面君言事,还一连“三奏”辩诬。这三奏表面看是为滕、张事,实际上是言外有意,直刺当前国家“病灶”,不啻给宋仁宗以当头棒喝,非常精彩。下面先看《奏雪滕宗谅张亢》: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皇帝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皇帝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的皇帝,不管是雄才大略的“英主”,也不管是一辈子嘴边流着哈拉子的白痴;不管是草菅人命的暴君;也不管是弱如绵羊的傀儡,当他们一坐上“龙椅”,他们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头子”,是“万乘之尊”,“家天下”的封建格局就决定了他们具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无上权力!本书从秦始皇起,至溥仪止,涵括中国的全部皇帝的传记。每个皇帝独立成传,每篇既带有浓厚的传记色彩,也不乏神奇的趣闻、生动的细节。而每传(主要是大传)前的一段议论性文字,即是编撰者力求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历史,以新的价值观念评判历史人物之所为,相信对读者是有所裨益的。
  • 刘大响自传

    刘大响自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刘大响自传》是作者刘大响院士的回忆录。作者在书中叙述了自己的童年、求学生涯以及为我国航空动力事业奋斗的历程,尤其是以亲身经历讲述了高空模拟试验台、高推预研、中推核心机和先进高性能发动机的预研和研制过程,以及呼吁国家重视航空发动机、国产大飞机和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经历。
  • 韩非子权术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韩非子权术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名家的人生,闪烁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折射出人生的光彩,波荡出生活的弦音;名家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途,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
  • 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下)

    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下)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科技精英。如詹姆士·麦克斯韦、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本森和基尔霍夫、罗伯特·科赫、巴甫洛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约翰·汤姆逊、克斯·普朗克。
  • 褚时健: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

    褚时健: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

    这是一本讲述昔日“烟王”、今日“橙王”褚时健传奇一生的书,也是让编辑在审校过程中,无数次忍不住为他的人生经历感慨与惊叹的书。少年时,他抓过鱼、烤过酒、种过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青年时,当过自救队指导员、征粮组组长、区长;中年时,他是农场副场长、糖厂副厂长,1979年10月接手玉溪卷烟厂时,褚时健已年过半百。他把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连年亏损的玉溪卷烟厂,打造成亚洲“世界第五”的集团企业,为国家创造991亿元的税利,褚时健也成为了“亚洲第一烟王”。同时,他以其独到的商业智慧出拳金融、医药、能源等各个领域,“红塔”映红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河山。然而,在最辉煌的时刻,褚时健折翼滇南,从“烟王”的神坛上跌落。73岁,身患多重疾病的褚时健保外就医,重回哀牢山,筹措资金改造山地,种起了橙子。十年后,一种名为“褚橙”的水果风靡全国,它被称为“云南最好吃的橙子”,也被称为“中国最励志的橙子”。
热门推荐
  • 枪之祖

    枪之祖

    神又如何,魔又如何,神魔大战殃及人间,一人一枪参与神魔之争,穿神刺魔,只为人间安宁
  • 吊李群玉

    吊李群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娶个御史当王妃

    娶个御史当王妃

    一日叶家大少爷又去画舫找花娘子了。某皇子在家一听:好!去的好!让你挖我墙角!绿帽子从没有一刻看起来那么美~某世子怒意冲冲的找到醉趴下的叶大公子,咬牙切齿:叶祐宁!你敢喝酒?!叶大公子朦胧着美眸,搂住眼前阴沉的男人,脚一垫吻住他,还吐字不清的说:唔……真好,梦里的刘祉真好……某世子被瞬间治愈,顺手拦住怀里的人问道:现实里的刘祉不好么?叶祐宁疯狂摇头:太矜持,大闺女都没他矜持……呜呜……呜某世子用行动表示本人不矜持。在别人开心的时候,总有人特别惨。叶少夫人挥舞着小皮鞭:听说你去找那劳什子花娘子了?叶祐靖秒跪:夫人!冤枉啊!我才下朝就奔回来了,一定是叶祐宁那个臭丫头!
  • The Gilded Age

    The Gilded Ag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背锅侠的山居日常

    背锅侠的山居日常

    于苏鸾而言,在直播时被误杀是最倒霉的事。直到变成婴儿醒来,她才发现,更倒霉的事是——尼玛啊!孟婆汤开盖有奖,还写着再活一遍!21世纪网文大神美食主播佛系少女穿越成未知朝代的小婴儿的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跌宕生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巫师力量

    巫师力量

    巫师们赖以生存的力量究竟是什么,是面对难题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是冷血讲究利益等价交换;是天赋至上控制元素,还是智慧化身利用杠杆。亦或者是巫师本身!
  • 破绽

    破绽

    千里姐姐,很高兴收到你的邮件。听说家里下了晚霜,虽然已经是四月份,但那边应该还是很冷吧?山里的活肯定也不好干,奶奶的神经痛不要紧吧?等气温回升,辛夷树就该开花了。厨房里,友成千穗正坐在饭桌上敲打着笔记本电脑。虽然她已经能渐渐开始盲打,但输入速度还是快不起来。她指尖轻击着键盘,眼前仿佛看到老家的山里如同画一般的美景,真是令人怀念。山谷里流出清澈的泉水汇集成小河,小河淌水又分流到沿岸的农田。这时节还没有开始灌溉,黑土地上肯定满是绿油油的麦田。农田四周错落着三三两两的农户,四周随处可见高大的辛夷树。一到四月,树上纯白的小花便竞相开放。
  •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主要内容分为七国之乱、吕后专权、文景之治等章节。七国之乱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它受汉朝初期的经济影响,可以说是汉高祖刘邦分封制度的缺憾,是吕后专政、文景帝改革的产物。而七国之乱的过程又是极其复杂的,同时在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沧桑分合的巨大历史变化,留下了无数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
  • 仙灵斗者

    仙灵斗者

    见证一代天骄的崛起,经历重重磨难与刻苦铭心的历练,一路过关斩将,绝不言弃的精神,最终踏上主宰之路。
  • 送李兵曹赴河中

    送李兵曹赴河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