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40600000006

第6章 寻找“大共产党”(4)

姜占春焦急地盼望着,等第二个集上,他又找姐夫去问到底打听着没有?崔秋子悄悄告诉他,正月里见话。好容易盼到了正月初七,二姐夫一家来拜年了。他背着人一再催问。二姐夫这次给了个准话。要姜占春正月二十到杜家庄南沟栗再温的家里去。崔秋子是栗再温的表哥,姜占春是知道的。那天一早,姜占春兴奋地去了,十里路一眨眼就到了。身材高大、满脸微笑的二姐夫崔秋子正在南沟村口等他。他们径直去了栗再温家。栗再温正和于光汉在屋里商量事儿,看到他们,也不说话,用手一指。崔秋子于是带着姜占春钻进了一条山沟,在一个僻静的地方等着。没多久,于光汉来了,他给姜占春讲了很多革命道理,讲穷人为什么受压迫,只有武装斗争,夺取了政权,才能翻身……又告诉姜占春怎样发展组织,保守秘密,要“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子”。姜占春一一记下。他从怀里掏出一块大红布,上面绣着镰刀和斧头。姜占春看了看,伸手摸了摸。这个从小没有娘的青年汉子,他的手从来没有接触到如此鲜艳、如此温柔的东西,他如同匍匐在母亲的胸前,浑身的热血澎湃起来。

过了一会儿栗再温也来了,要宣誓了。三个人站在党旗面前,栗再温、姜占春举起紧握拳头的右手,再温念一句,占春跟着说一句。姜占春激动万分,眼里噙着泪花,攥紧的拳头发出咯嘣咯嘣的响声。宣誓完毕,于光汉很庄重地说:“占春同志,从今天起,你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了。”又接着问,“怎么样,有没有信心?”

姜占春硬生生地说了一句话:“豁出这条命,跟着党闹革命,至死不回头!”

在回家的路上,姜占春和崔秋子一起走着。姜占春说:“姐夫,去年我叫你帮我找共产党,可你就是共产党,怎么不告诉我?”崔秋子在他背上拍了一巴掌,说:“我也是去年加入的,我和‘大共产党’当你的入党介绍人,这不是帮助你吗?党的纪律是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子,你姐姐都不知道我入党,能告诉你吗!”说完,二人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穷苦的孩子找到娘,找到了革命的路,姜占春的脸上忍不住挂起笑容。

当天晚上,他和同村的一个穷苦人去看秧歌戏,那人看出他的兴奋和激动,偷偷问他:“是不是找到了?”原来,和他一样急切的人很多。至此姜占春把“传党”作为了职业,发展了本村崔聚、梁雨晴等二十多人。接着走村串巷,专门找贫苦农民,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发展了200多名党员,在方圆百十里的村庄中几乎都有了党支部。加上穷人会的外围组织,平山西部山区都红了。

采访手记:

在寻找平山团的过程中,姜占春的资料很丰富,但是他的姐夫崔秋子却不见了踪影。后来读到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政治部主任冯征的《红彤彤的白草山》,里面有一个崔大爷和丁妞救护冯征的故事:

1943年,时在火线剧社工作的冯征,在一个白毛大雪的黎明,被日本鬼子追得无路可走,向鬼子打了两枪以后,面对着望不见底的山崖,一闭眼纵身跳下……

当我醒来的时候,睁眼一看,竟然躺在山洞里的一个草垫子上,年过半百的崔大爷站在他面前凝视着他。崔大爷l5岁的女儿丁妞正在慢慢地用雪为我搓腿,她看到我睁开了眼睛,高兴地流着眼泪叫喊着:“老冯醒了!老冯活了!”崔大爷高兴地说:“老冯啊!你真是命大,你从那么高的崖头跳下,跳到了大雪窝里,没摔死,托毛主席的福。你终于活过来了。”

原来,崔大爷一家正在山洞避难,鬼子走后到雪窝找到冯征,把他搬到山洞里,点起了炭火,用棉花包扎了流血的头部,用雪来擦他冻僵了的腿,整整两个时辰以后,他才醒来。丁妞开始用匙子喂他烧好的绿豆汤……丁妞的嫂子也来了,她丈夫在三十六团当班长。鬼子奔袭上庄子时,她抹了一脸黑灰,跳进了猪圈里,躲过了灾难……她对冯征说:“我们听敌人喊着:哈其喽公,大大的有,喊着要抓你。有人看见你跳了崖,但没有找到你,你真是福大命大!感谢党和毛主席。”说着她虔诚地跪在冯征的铺位上磕了一个头。

冯征这样写道:“嫂子又拿来烧好的玉米给我吃。我从小就喜欢吃玉米,可从来也没吃到这样香甜可口的焦玉米,由于腹中空空,我吃了一个又一个,精神振作起来了。我想到早年失去了父母,多少年来流亡漂泊,孤苦地生活,在白草山的山洞里却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热泪夺眶而出……”

“丁妞是崔大爷的小女儿,是上庄子最出色的少先队员。在山下的猫石高小毕业。她聪明活泼,会唱许多抗日歌曲和民谣小调,本来是准备参加平山铁血剧社的,由于母亲去世,繁重的家务活都由她承担了,所以放弃了升学和外出工作的机会。她积极参加村上的抗日活动,很受乡亲们的欢迎。”

“l2月初,当我离开白草山战地医院,告别崔大爷和丁妞姑娘及她的嫂子时,真是难舍难分,在历时半年多的艰苦斗争中,我觉得崔大爷就像我的亲生父亲,丁妞和她的嫂子是我的亲姊妹,他们给予了我巨大的关怀和帮助。没有他们,我早被冻死在白草山了。年终,当我遵照组织决定,调离分区到军区工作时,经分区领导批准,派通信员小白去接丁妞到火线剧社来,当时崔大爷正在患病,丁妞离不开……”

日寇投降,冯征曾收到崔大爷的回信,得知丁妞入党,当了洪子店区的妇女主任,她嫂子已随哥哥参军去了。之后,他和崔大爷一家失去了联系。

1992年,遵照聂帅的指示,冯征参加晋察冀文献纪录片《壮士行》制作,在电视片中,他讲述了崔大爷和丁妞的故事,在“忘不了”的主题歌中,冯征写道:“忘不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忘不了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忘不了锦绣壮丽的大好河山,忘不了老根据地的父老乡亲。”

1995年,冯征去天津参加老区会议时,意外碰见了崔大爷的外孙女姜哲平(姜占春女儿),终于知道,崔大爷在建国初期就已去世,丁妞在1978年病逝了。

崔大爷就是崔秋子。我在姜哲平的回忆文章里,看到了崔秋子晚年的照片。我也叹惋崔大爷一家人,他们就像百草山的白草一样,简单、坚强、耐得住困苦,是勤劳、朴实、善良、忠诚的平山老乡的典型代表。

枪响,八百里太行震荡

1935年,中国内忧外患,极端困难。日寇侵吞东三省后,又进逼华北,《塘沽协定》后又签《何梅协定》,要求国民党从军事和政治上完全撤出河北。日寇收买汉奸,大肆制造“华北自治运动”,华北局面混乱。国土沦丧、华北危机、民族危亡!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参加抗战。

同年,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直接北上抗日。并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长征壮举闻知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平山县深山,有一支“红军长征先遣队”!

这支队伍后取梁山一百单八将之典故,定名“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第108支队”,在中央红军长征后,率先在太行山打响了第一枪,声援长征北上的红军。

这一枪,引起了山西河北两省统治者的不安,阎锡山急忙从河西抽调7个团的兵力在东部太行山布防。阎锡山同时打电报给华北的国民党将领宋哲元,称平山西部白草山发现北上的大批红军,让他调集53军进驻洪子店一带。宋哲元还派出他的手下心腹曹长春任平山县长,设立“冀西剿匪司令部”,开始了地毯式的搜剿。

这支队伍在中央红军最艰难的时刻,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来吸引敌人,成了巍巍太行山上的一颗亮闪闪的红星,也成为平山团的前身。

它正是由栗再温等人组建的游击队,全部是平山的知识分子党员和姜占春这样土生土长的贫雇农,号称“红军抗日先遣队”里,其实没有一个真正的北上红军!

正当栗再温广泛发动平山农民之时,中共北方局根据党的工作重心由南方向北方转移的精神,决定进一步发动群众,推动华北的武装抗日工作。当时冀南游击队已经初步开展,北方局听说平山党组织很活跃,于是派李华生到平山考察。

4月的一天,李华生从石家庄雇了一辆马车,顺利地找到了洪子店二高,按照约定的暗号,问一位妇女,某先生在吗?我要找他买点笔。妇女答,人不在,已经到山西去了。又问为什么不回石家庄?答,他们家里也很紧张。就这样接好头之后,他就由张桂生带领去了南沟。张桂生就是姜占春在水峪村看到的小学教师,他是井陉人,在井陉党组织遭到破坏后就来平山隐蔽教书。张桂生脑子活,语言富有煽动性,经常公开地搞演讲。当时发展党员是非常机密的事情,但张桂生却毫无顾忌,让人们填表登记发展党员。他曾拿着一沓子党员表格找到平山县委书记李法庄。李法庄狠狠批评了他,并把表格撕碎深埋了。张桂生非常生气。他还逼着一个小地主入党,人家不入,就罚了小地主40大洋。在路上遇到一个锔盆锔碗的老马,三言两语就介绍人家入党,后来才知道老马是国民党放出的眼线。

李华生兴冲冲地来到南沟,住了10天,栗政清、张桂生找来七八个党员给李汇报工作,但始终没有见到栗再温。李华生从中了解到平山人民的革命热情高涨,群众基础很好,有便于作战的地理条件,并且平山沿着滹沱河一带比较富裕,有提供足够给养的能力。所以非常支持平山搞武装斗争。张桂生更是热情万分。此前,张桂生作为联络员,前去直南特委联络时,就凭着能说会道,取得了北方局对他的好感和信任。特派员走后,张桂生很快召开大会,号召党员捐款买枪,准备武装暴动。

几个月后,李华生第二次来到平山。这次他直奔栗家,由栗政清带领终于见到了栗再温。时值炎炎夏日,李华生看到了一个清爽雅气的学子,而他的举止又散发着山里人的朴实。栗家的屋里虽简朴,却也有桌椅条几。一本翻开的《论语》恰好扣放在堂屋的方桌上,想是栗再温刚刚在读。李华生随手拿起,正是《子路篇》。上面的几行文字早被圈点: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这段话的大意李华生非常明白。孔子回答学生说,他要统率三军,像那些徒手与老虎搏斗,赤脚蹚水过河,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并不会与他共事的。和我共事的,一定是面对任务便恐惧谨慎,善于谋略而能完成任务的人!寒暄坐定之后,谈话也就从这里开始。栗再温诚恳地解释了上次没有见李华生的心态。说他刚从山西回来,对平山情况还不是非常了解,心中没有底,保持了高度的警惕。为了慎重,没有出来相见。

接着栗再温谈了对平山武装斗争的想法。因为在近几年,武装暴动在河北发动了许多次,都失败了。比如邻县灵寿的“慈峪暴动”,当时可谓声势浩大,400多名党员群众,想要一举夺取慈峪镇的保安队,但消息走漏,保安队的机枪已经架在院墙上,几番进攻,牺牲很多人,损失很大。再有行唐县的“水泉暴动”,高阳、蠡县的“高蠡暴动”,都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不能长期立足,最终失败。平山地处大山深处,武装斗争一定要依托太行山,学井冈山才能立足。还要在方式方法上探索,并且要充分依靠当地的贫雇农……

一席话后,李华生非常喜欢这个成熟、有头脑、政治觉悟和阶级觉悟都很高的青年人。举大事者必慎其始终,谋在事先而昌,事在谋先则亡。后来的实践证明,行事缜密、多谋机警的栗再温成功挽救了平山的党组织。

李华生在栗家住了两夜,见了一些党员、游击队员。第三天,栗再温为了安全,特意让姜占春带着李华生住到崔秋子家,崔家在大山的半腰,一个叫碾子库联的地方,比较隐蔽。

李华生主持成立河北西部几个县的直西工委,他本想让栗再温担任书记,但考虑张桂生的“愣”劲儿,似乎更敢打敢冲,适合武装斗争特点,最终决定由张桂生任书记,贾良田任组织部长,栗再温任宣传部长。同时成立40多人的游击大队。就在这年8月,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夜晚,栗再温组织召开了平山县的团委会议,栗政清被任命为团委书记。平山县委也增补姜占春、栗政清为县委委员。党组织在平山的领导能力不断加强,武装暴动的火药味弥漫开来。

当时,李华生领导开展冀南的游击工作,他让平山派人去冀南学习,并带回20支驳壳枪、长枪,以及一点资金。但要壮大游击队,面临资金困难。于是发动党员群众积极捐款买枪。我在北京采访李法庄的儿子李耀然时,他说曾听父亲讲,栗再温当年从家里拿了一小罐银元,把父亲多年给全家人的积蓄全捐了。当我看到平山党史资料里几个农民捐款的细节,真是感慨万千,那是怎样穷苦人的钱啊!

同类推荐
  • 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

    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

    特殊清扫,清扫的不只是普通的垃圾,而是一个人留在世界上最后的痕迹。从事特殊清扫20年,无数次进出各类死亡现场,见过形形色色不同的人,在生与死的边缘,他选择用笔记录下自己所经历和思考的一切。有善终的老人,葬礼上全无悲哀肃穆的气氛;有因病而亡的运动少年,戴着奖牌走完了在人世的最后一程;有自我了结的中年人,在墙壁的月历上留下奋斗的记号;也有“孤独死”的人,却有一生的挚友帮其善后……对死者来说,人世的变幻无常在死亡的那一刻已然定格。可是对生者而言,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却永远不会停止。什么是生?什么是死?生命中什么最值得珍惜?站在十字路口,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这些问题,恐怕思索一生也未必能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不知死,焉知生?只有在死亡面前,生命才能凸显其分量;也只有在死亡面前,人生中最弥足珍贵的东西才会浮现。跟随特扫队长进入25个房间,旁观25个人的生命故事,或许我们对于生和死,会有不一样的思考。
  • 情韵流渡

    情韵流渡

    该书是作者的一部随笔集,涉及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体验、从政期间的经历提炼、做人处事的态度以及对人生价值观的理解和探讨等等,分为“修养篇”“哲理篇”“做人篇”“处事篇”“事业篇”“情感篇”“人才篇”和“智慧篇”,共八个篇章。
  • 我转身,邂逅一生的执念

    我转身,邂逅一生的执念

    《我转身,邂逅一生的执念》——收录了陆小曼的散文、小说和日记,并选录了徐志摩写给其的《爱眉小札》。共分“心寄云峤”“湖山寂寥”“去路无缘”三部分。情意缠绵,热烈真挚,明白晓畅,动人心肠。
  • 游美札记(狄更斯别集)

    游美札记(狄更斯别集)

    一八四二年一月到六月,只有三十岁的狄更斯接受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等朋友的邀请赴美游历,长篇游记兼特写《游美札记》就是狄更斯此次访问美国的主要成果。这次游历,他曾访问东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和费城等大城市,向南到过里奇芒德,向西一直到圣路易,向北一直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在历时半载的游历当中,年轻的作家通过参观、访问、公众集会和私人会晤,广泛接触了上至总统下至车夫的美国各阶层人士,逐一记录了作家的经历、见闻和观感。对于这个生机勃勃的年轻共和国,狄更斯既有叹赏又有抨击,尤其是对于美国式的粗糙、庸俗风气,过度浓重的唯利是图氛围以及野蛮的蓄奴制度、对印第安人的残酷征服,狄更斯处处给予了显微镜式观照和批判,这和那位致力于描绘镀金时代、同样尖酸刻薄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如出一辙。北美之行也成为长篇小说《马丁·瞿述伟》的重要灵感来源。
  • 县长这个官

    县长这个官

    这部书近似一部囗述实录,是一部贵州人寻谋后发赶超之路的心灵史,也是一部工作与生活的有思考有洞见的随笔。有时候作者写他经历的一些事情的具体细节,有时候作者把笔墨放在一种处事、做的方法和技巧上。整部书,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从书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发展是一个什么样子,中国的基层干部是如何面对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的,可以说,我们可以把这部书看成一面镜子,照见自已,照见贵州,照见民族地区的艰难和奋发。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起点时代

    起点时代

    这是他们被迫探寻自我的故事。这是他们主动选择守护的故事。这是【时代】的最初章,与混沌抗争的起点。人与世界体制做斗争的结局,我想,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敢妄下定论。毕竟,这才是刚刚开始。
  • 宫斗直播系统之皇后别跑

    宫斗直播系统之皇后别跑

    宫斗?可以的,作为受过二十几年高等教育的文明人来说,对付几个老古董不成问题。直播?没问题的,在前世直播泛滥的时代,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就在她准备仗着身份碾压后宫直接上位的时候,一个惊雷让她的努力付之东流。现在是什么情况?看着对面迷糊爬起的自己,明姝月惊呆了,她这是又附身到谁身上了?系统你出来,咱们好好谈谈人生!
  • 鸢尾花的葬礼

    鸢尾花的葬礼

    乔妲最近沉迷一本玄幻小说,但是它只有几百章,一下子就看完的乔妲意犹未尽,抱着遗憾入睡的乔妲在一觉醒来后发现整个世界都变了!
  • 治理城市病的规划探讨(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治理城市病的规划探讨(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基于精明增长下城镇空间布局的优化研究,为解决当前我国空间布局不合理问题提供了切实的解决办法和思路,提出的边界设定办法及空间功能结构的优化模型,为优化空间功能布局提供了相关的方法和依据,亦能为城市管理者在推动城市更新和城区复兴的过程中优化空间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指导。
  • 冷少,你不懂爱

    冷少,你不懂爱

    她26岁有自己的事业,生活过的也很是滋润,有空就到处旅游,唯一不如意的就是家里老妈催婚了。相亲,相亲还是相亲,为什么就找不到知道自己中意的呢?在她快崩溃的时候却意外在姐妹生日会里认识了他,一气之下就和这个认识不久的人领了证,先结婚后恋爱,结婚后的生活会怎么样呢?他们能够幸福吗?
  • 半朵雪花(一)

    半朵雪花(一)

    “你重新找一个不需要说话的工作去吧!”几分钟以前,老板对董时光说的话还在耳边回响,他便被刚才还是同事的保安赶出来了。玻璃门还没在身后完全关上,雪花就一股一股地飘过来了。董时光看着街对面的玻璃橱窗,那温暖的灯光被雪花遮住了。雪花一阵一阵地把灯光遮住,让董时光的眼神显得更加迷离起来。纷纷扬扬的雪花,让董时光浑身发冷。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失业成为家常便饭,只要某个人从办公桌对面把眼光瞟过来,轻轻地说:“明天你不用来上班了。”此时,董时光便要放下手里正在做的活计,默默地起身离开。是的,到这座城市三年多,他换了许多工作。
  • 无痛生存

    无痛生存

    萨小如女士与我离婚的时候,我们俩不能说如释重负、欢天喜地,倒也一团和气、相敬如宾。办好了离婚手续的那一个傍晚,我们俩含情脉脉、藕断丝连,极力流露出忧伤的惜别之情。分配共同财物的时候,亦你推我让、高风亮节。临了,祝愿对方快快寻到新的一片生活天地,重新找到自我的情感位置:接着,两人都发现离婚能离出这样的感情境界来真太不容易了,唏嘘感叹一番后,都说要是换了别对的男女,离婚能离出我们这样的水平来吗?我们一块儿探讨着我们能够如此通情达理的原因,我和萨小如不约而同地庆幸我们婚后未生儿育女,萨小如说:“我们真要有孩子,那离起来就难了。
  • 海派书画艺术散论

    海派书画艺术散论

    海派书画艺术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重在对其作历史性的挖掘梳理与整体性的研究推进,第一次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对三代海派书画名家的经济形态作了具体的量化分析,考证其市场运作与商业推介;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三代海派书画家的从艺方式进行了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考察,对海派书画领袖及名家亦作了独到而具体的研究,探幽抉微,新意迭出。
  • 浮世南柯

    浮世南柯

    大二女学生阳羚儿在迷之长眠中苏醒,神秘组织悄悄浮出水面,古老而又艰巨的计划也渐渐地随着女孩身份的揭开悄然进行。当最后一扇门被合上时,所有被尘封的记忆像暴雨后的阳光一般外泄。她到底是谁?哪个世界才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