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51000000002

第2章

人法于天地论第一

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痞。是以天地有四时五行。寒暄动静。其变也喜为雨。怒为风。结为霜。张为虹,此天地之常也。人有四肢五脏。呼吸寤寐。精气流散。行为荣。张为气。发为声。此人之常也。阳施于形。阴慎于精。天地之同也。失其守。则蒸而热发。痞而寒生。结作瘿瘤。陷作痈疽。盛而为喘。减而为枯。彰于面部。见于形体。天地通塞。一如此矣。故五纬盈亏。星辰差忒。日月交蚀。彗孛飞走。乃天地之灾怪也。寒暄不时。则天地之蒸否也。土起石立。则天地之痈疽也。暴风疾雨。则天地之喘乏也。江河竭耗。则天地之枯焦也。鉴者决之以药。济之以针。化之以道。佐之以事。故形体有可救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灾。人之危厄死生。禀于天地。阴之病也。来亦缓而去亦缓。阳之病也。来亦速而去亦速。阳生于热。热而舒缓。阴生于寒。寒则拳急。寒邪中于下。热邪中于上。饮食之邪中于中。人之动止本乎天地。知人者有验于天。知天者必有验于人。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见天地逆从。则知人衰盛。人有百病。

病有百候。候有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苟能穷究乎此。如其神耳。

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

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天地之间。阴阳辅佐者人也。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阳中之阳为高真。阴中之阴为幽鬼。故钟于阳者长。钟于阴者短。多热者阳之主。多寒者阴之根。阳务其上。阴务其下。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之体轻。阴之体重。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故天地得其阳则炎炽。得其阴则寒凛。阳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阴始于午后。末于子前。阴阳盛衰。各在其时更始更末。无有休息。人能从之亦智也。金匮曰。秋首养阳。春首养阴。阳勿外闭。阴勿外侵火出于木。水生于金。水火通济。上下相寻。人能循此。永不湮沉。此之谓也。呜呼凡愚。岂知是理。举止失宜。自致其罹。外以风寒暑湿。内以饥饱劳役为败。欺残正体。消亡正神。缚绊其身死生告陈。殊不知脉有五死。

气有五生。阴家脉重。阳家脉轻。阳病阴脉则不永。阴病阳脉则不成。阳候多语。阴症无声。多语者易济。无声者难荣。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阴阳运动。得时而行阳虚则暮乱。阴虚则朝争。朝暮交错。其气厥横。

死生致理。阴阳中明。阴气下而不上曰断络。阳气上而不下曰绝经。阴中之邪曰浊。阳中之邪曰清。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阳济等。各有攀陵。

上通三寸。曰阳之神路。下通三寸。曰阴之鬼程。阴常宜损。阳常宜盈。居之中者阴阳匀停。是以阳中之阳。

天仙赐号。阴中之阴。下鬼持名顺阴者多消灭。顺阳者多长生。逢斯妙趣。无所不灵。

生成论第三

阴阳者天地之枢机。五行者阴阳之终始。非阴阳则不能为天地。非五行则不能为阴阳。故人者成于天地。败于阴阳也。由五行逆从而生焉。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脏者肺肝心肾脾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则生成之道。循环无穷。肺生肾。肾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荣养。无有休息。故金匮至真要论云。心生血。血为肉之母。脾生肉。肉为血之舍。肺属气。气为骨之基。肾应骨。骨为筋之本。肝系筋筋为血之源。五脏五行。相成相生。昼夜流转。无有始终。从之则吉。

逆之则凶。天地阴阳。五行之道。中含于人。人得者可以出阴阳之数。夺天地之机。悦五行之要。无终无始。

神仙不死矣。

阳厥论第四

骤风暴热。云物飞扬。晨晦暮晴。夜炎昼冷。应寒不寒。当雨不雨。水竭土坏。时岁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乏涸。

此天地之阳厥也。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聋目盲。咽干口焦。舌生疮。鼻流清涕。颊赤心烦。

头昏脑重。双睛似火。一身如烧。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弃衣奔走。狂言妄语。不辨亲疏。

发躁无度。饮水不休胸膈膨胀腹与胁满闷。背疽肉烂。烦溃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肠。骤肿暴满。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处。此人之阳厥也。阳厥之脉。举按有力者生。绝者死。

阴厥论第五

飞霜走雹。朝昏暮霭。云雨飘 。风露寒冷。当热不热。未寒而寒。时气霖霪。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坏河溢。

月晦日昏。此天地之阴厥也。暴哑卒寒。一身拘急四肢拳挛。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满痛。头颔摇鼓。腰脚沉重。语言謇涩。上吐下泻。左右不仁。大小便活。吞吐酸渌。悲忧惨戚。喜怒无常者。此人之阴厥也。阴厥之脉。举指弱。按指大者生。举按俱绝者死。一身悉冷。额汗自出者亦死。阴厥之病。过三日勿治。

阴阳痞格论第六

阳气上而不下曰痞。阴气下而不上。亦曰痞。阳气下而不上曰格。阴气上而不下。亦曰格。痞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阳奔于上则燔。脾肺生其疽也。其色黄赤。皆起于阳极也。阴走于下则冰。肾肝生其厥也。其色青黑。皆发于阴极也。疽为黄疽也。厥为寒厥也。由阴阳痞格不通而生焉。阳燔则治以水。阴厥则助以火。

乃阴阳相济之道耳。

寒热论第七

人之寒热往来者。其病何也。此乃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又上盛则发热。

下盛则发寒。皮寒而燥者阳不足。皮热而燥者阴不足。皮寒而寒者阴盛也。皮热而热者阳盛也。发热于下。则阴中之阳邪也。发热于上。则阳中之阳邪也。寒起于上。则阳中之阴邪也。寒起于下。则阴中之阴邪也。寒而颊赤多言者。阳中之阴邪也。热而面青多言者。阴中之阳邪也。寒而面青多言者。阴中之阴邪也。

若不言者。不可治也。阴中之阴中者。一生九死阳中之阳中者。九生一死。阴病难治。阳病易医。诊其脉候。

数在上则阳中之阳也。数在下则阴中之阳也。迟在上则阳中之阴也。迟在下则阴中之阴也。数在中则中热。迟在中则中寒。寒用热取。热以寒攻。逆顺之法。从乎天地。本乎阴阳也。天地者人之父母也。阴阳者人之根本也。未有不从天地阴阳者也。从者生。逆者死。寒之又寒。热之又热者生。金匮大要论云。夜发寒者从。夜发热者逆。昼发热者从。昼发寒者逆。从逆之兆。亦在乎审明。

虚实大要论第八

病有脏虚脏实。腑虚腑实。上虚上实。下虚下实。状各不同。宜深消息。肠鸣气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无时。皮毛憔悴。肌肉皱皴。耳目昏塞。语声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脏之虚也。诊其脉。举指而活。按之而微。看任何部以断其脏也。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涩、软、濡。俱为脏虚也。虚则补益。治之常情耳。饮食过多。大小便难。胸膈满闷。肢节疼痛。身体沉重。头目昏眩。唇肿胀。咽喉闭塞。肠中气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

偶作寒热。疮疽并起。悲喜时来。或自痿弱。或自高强。气不舒畅。血不流通。此脏之实也。诊其脉。举按俱盛者实也。又长、浮、数、疾、洪、紧、弦、大。俱曰实也。看在何经而断其脏也。头疼目赤。皮热骨寒。手足舒缓。血气壅塞。丹瘤更生。咽喉肿痛。轻按之痛。重按之快。食饮如故。曰腑实也。诊其脉。浮而实大者是也。皮肤瘙痒。肌肉胀。食饮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诊其脉。轻手按之得滑。重手按之得平。此乃腑虚也。看在何经而正其时也。胸膈痞满。头目碎痛。饮食不下脑项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粘。诊其脉。左右寸口。沉结实大者上实也。颊赤心忪。举动颤栗。语声嘶嘎。唇焦口干。喘乏无力。面少颜色。颐颔肿满。诊其左右寸。脉弱而微者。上虚也。大小便难饮食如故。腰脚沉重脐腹疼痛。诊其左右手脉尺中脉伏而涩者。下实也。大小便难。饮食进退。腰脚沉重。如坐水中。行步艰难。气上奔冲梦寐危 诊其左右尺中。脉滑而涩者。下虚也。病患脉微涩、短、小。俱属下虚也。

上下不宁论第九

脾病者上下不宁。何谓也。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心者血也。属阴。肺者气也。属阳。脾病则上母不宁。

母不宁。则为阴不足也。阴不足则发热。又脾病则下子不宁。子不宁。则为阳不足也。阳不足则发寒。脾病则血气俱不宁。血气不宁。则寒热往来。无有休息。故脾如疟也。谓脾者土也。心者火也。肺者金也。火生土。

土生金。故曰上有心母。下有肺子。脾居其中。病则如斯耳。他脏上下。皆法于此也。

脉要论第十

脉者。乃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又长人脉长。短人脉短(赵写本。起性急则脉急。)性急则脉急。性缓则脉缓。反此者逆。顺此者从也。又诸数为热。诸迟为寒。诸紧为痛。诸浮为风。诸滑为虚。诸伏为聚。诸长为实。诸短为虚。又短、涩、沉、迟、伏、皆属阴。数、滑、长、浮、紧、皆属阳。阴得阴者从。阳得阳者顺。违之者逆。阴阳消息。以经而处之。假令数在左手。得之浮者热入小肠。得之沉者热入于心。余皆仿此。

五色(一作绝)脉论第十一

面青。无右关脉者。脾绝也。面赤无右寸脉者。肺绝也。面白。无左关脉者。肝绝也。面黄。无左尺脉者。肾绝也。

面黑。无左寸脉者。心绝也。五绝者死。夫五绝当时即死。非其时则半岁死。然五色虽见。而五脉不见。即非病者矣(以下赵写本缺。)

脉病外内证决论第十二

病风人。脉肾数浮沉。有汗出不止。呼吸有声者死。不然则生。病气人。一身悉肿。四肢不收。喘无时。厥逆不湿。脉候沉小者死。浮大者生。病劳人。脱肛。骨肉相失。声散。呕血。阳事不禁。梦寐交侵。呼吸不相从。昼凉夜热者死。吐脓血者亦死。其脉不数有根蒂者。及颊不赤者生。病肠 者。下脓血。病患脉急皮热。食不入。腹胀目瞪者死。或一身厥冷。脉沉细而不生者亦死。食如故。脉沉浮有力而不绝者生。病热人。四肢厥。脉弱。

不欲见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食入。四肢温。脉大。语狂。无睡者生。病寒人。狂言不寐。身冷。脉数。喘息。

目直者死。脉有力而不喘者生。阳病患(此篇精神颠倒以上。赵写本亦缺。)精神颠倒。寐而不惺。言语失次。脉候浮沉有力者生。无力。及食不入胃。下利不定者死。久病患。脉大身瘦。食不充肠。言如不病。坐卧困顿者死。若饮食进退。

脉小而有力。言语轻嘶。额无黑气。大便结涩者生。大凡阳病阴证。阴病阳证。身瘦脉大。肥人脉衰。上下交变。阴阳颠倒。冷热相乘。皆属不吉。从者生。逆者死治疗之法。宜深消息。

生死要论第十三

凡不病而五行绝者死。不病而性变者死。不病而暴语妄者死。不病而暴不语者死。不病而暴喘促者死。

不病而暴强厥(一作中。)者死。不病而暴目盲者死。不病而暴耳聋者死。不病而暴痿缓者死。不病而暴肿满者死。不病而暴大小便结者死。不病而暴无脉者死。不病而暴昏冒如醉者死。此皆内气先尽(一作绝。)故也。

逆者即死。顺者二年。无有生者也。

病有灾怪论第十四

病有灾怪。何谓也病者应寒而反热。应热而反寒。应吐而不吐。应泻而不泻。应汗而不汗。应语而不语。应寐而不寐。应水而不水。皆属灾怪也。此乃五脏之气不相随从而致之矣。四逆者不治。四逆者谓主客运气俱不得时也。

水法有六论第十五

病起于六腑者阳之系也。阳之发也。或上或下。或内或外。或蓄在中行之极也。有能歌笑者。有能悲泣者。

有能奔走者。有能呻吟者。有自委曲者。有自高贤者。有寤而不寐者。有能食而不便利者。

有不能食而便自利者。有能言而声清者。有不能言而声昧者。状各不同皆生六腑也。喜其通者因以通之。喜其塞者因以塞之。喜其水者以水济之。喜其冰者以冰助之。病者之乐慎勿违背。亦不可强抑之也。

如此从顺。则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无不愈矣。

火法有五论第十六

病起于五脏者。皆阴之属也。其发也。或偏枯。或痿 。或外寒而内热。或外热而内寒。或心腹膨胀。或手足拳挛。或口眼不正。或皮肤不仁。或行步艰难。或身体强硬。或吐泻不息。或疼痛不宁。或暴无语。或久无音。

绵绵默默。状若死人。如斯之候。备出于阴。阴之盛也。阳必不足。阳之盛也。阴必不盈。故前论云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者是也。故喜其汗者汗之。喜其温者温之。喜其热者热之。喜其火者火之。喜其汤者汤之。温热汤火。亦在其宜。慎勿强之。如是则万全其万。水火之法真阴阳也。治救之道。当详明矣。

风中有五生死论第十七

风中有五者。谓肝心脾肺肾也。五脏之中。其言生死状各不同心。风之状(一作候。)汗自出。而好偃仰。卧不可转侧。言语狂妄。若唇正赤者生。宜于心俞灸之。若唇面或青。或黄。或白。或黑。其色不定。眼 动不休者。心绝也。不可救。过五六日即死耳。肝风之状。青色围目。连额上。但坐不得倨偻者。可治。若喘而目直视唇面俱青者死。肝风宜于肝俞灸之。脾风状。一身通黄。腹大而满。不嗜食。四肢不收持。若手足未青而面黄者可治。不然即死。脾风宜于脾俞灸之。肾风之状。但踞坐。而腰脚重痛也。视其胁下。未生黄点者可治。不然即死矣。肾风宜灸肾俞穴也。肺风之状。胸中气满。冒昧汗出。鼻不闻香臭。喘而不得卧者。可治。若失血及妄语者。不可治。七八日死。肺风宜于肺俞灸之。凡诊其脉。滑而散者风也。缓而大。浮而紧(一作虚。)软而弱。皆属风也。中风之病。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而身直者。七日死也。又中风之病。口噤筋急。脉迟者生。脉急而数者死。又心脾俱中风。则舌强不能言也。肝肾俱中风。则手足不遂也。风之厥。皆由于四时不从之气。故为病焉。有瘾疹者。有偏枯者。有失音者。有历节者。有颠厥者。有疼痛者。有聋瞽者。有疮癞者。有胀满者。有喘乏者。有赤白者。有青黑者。有瘙痒者。有狂妄者。皆起于风也。其脉浮虚者。自虚而得之。实大者自实而得之。弦紧者汗出而得之。喘乏者饮酒而得之。癫厥者自劳而得之。手足不中者。言语謇涩者。房中而得之。

瘾疹者。自痹(一作卑。)湿而得之。历节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聋瞽疮癞者。自五味饮食冒犯禁忌而得之。

千端万状。莫离于五脏六腑而生矣。所使之候配以此耳。

绩聚瘕杂虫论第十八

积聚 瘕杂虫者。皆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久之不除也。或积。或聚。或 。或瘕。或变为虫。

其状各异。有能害人者。有不能害人者。有为病缓者。有为病速者。有疼者。有痒者。有生头足者。有如杯块者。势类不同。盖因内外相感。真邪相犯。气血熏抟。交合而成也。积者系于脏也。聚者系于腑也。 者系于气也。瘕者系于血也。虫者乃血气食物相感而化也。故积有五。聚有六。 有十二。瘕有八。虫有九。其名各不同也。积有心肝脾肺肾也。聚有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之六名也。 有劳、气、冷、热、虚、实、风、湿、食、药、思、忧之十二名也。瘕有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之八名也。虫有伏、蛇、白、肉、肺、胃、赤、弱、蛲、之九名也。为病之说出于诸论。治疗之法皆具于后。

劳伤论第十九

劳者。劳于神气也。伤者。伤于形容也。饥饱无度则伤脾。思虑过度则伤心。色欲过度则伤肾。起居过常则伤肝。喜怒悲愁过度则伤肺。又风寒暑湿则伤于外。饥饱劳役则败于内。昼感之则病荣。夜感之则病卫。

荣卫经行。内外交运。而各从其昼夜也。劳于一。一起为二。二传于三。三通于四。四干于五。五复犯一。一至于五。邪乃深藏。真气自失。使人肌肉消。神气弱。饮食减。行步艰难。及其如此。虽司命亦不能生也。故调神气论曰。调神气。慎酒色。节起居。省思虑。薄滋味者。长生之大端也。诊其脉甚数。(一作。数甚。余下仿此。)甚急。

甚细。甚弱。甚微。甚涩。甚滑。甚短。甚长。甚浮。甚沉。甚紧。甚弦。甚洪。甚实。皆生于劳伤。

传尸论第二十

传尸者非一门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气衰弱。脏腑虚羸。中于鬼气。因感其邪。遂成其疾也。其候或咳嗽不已。或胸膈妨闷。或肢体疼痛。或肌肤消瘦。或饮食不入。或吐利不定。或吐脓血。或嗜水浆。或好歌咏。或爱悲愁。或癫风(一作狂。)发歇。或便溺艰难。或因酒食而遇。或因风雨而来。或问病吊丧而得。或朝走暮游而逢。

或因气聚。或因血行。或露卧于田野。或偶会于园林。钟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故曰传尸也。治疗之方备于篇末。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第二十一

夫人有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皆见于形证脉气。若非诊察无由识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不虚不实以经调之。此乃良医之大法也。其于脉证。具如篇末。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

肝者与胆为表里。足厥阴少阳是其经也。旺于春。春乃万物之始生。其气嫩而软。虚而宽。故其脉弦。软不可发汗。弱则不可下。弦长曰平。反此曰病。脉虚而弦。是谓太过。病在外。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实而微。是谓不及。病在内。不及则令人胸痛。引两胁。胀满。大凡肝实则引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本无此五字。)喜怒。

虚则如人将捕之。其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一作肿。)其脉。沉之而急。浮之亦然。主胁肋(一作支。)满。小便难。头痛。目眩。其脉。急甚恶言。微急。气在胸胁下。缓甚。呕逆。微缓。水痹。大急。内痈吐血。微大。筋痹。小甚。多饮。微大(本作小。)消瘅。(本作痹。)滑甚、颓疝、微滑、遗溺、涩甚、流饮、微涩、 挛、变也。(本无此二字。)又肝之积气在胁。久不发为咳逆。或为 疟也。虚则梦花草茸茸。实则梦山林茂盛。肝之病。旦喜。(一作慧。)晚甚。夜静。肝病。则头痛胁痛。(本无此二字。)目眩。肢满。囊缩。小便不通。(一作利。)十日死。又身热。恶寒。四肢不举。其脉当弦长而急。反短而涩。乃金刻木也。十死不治。又肝中寒。则两臂痛不能举。舌本燥。多太息。胸中痛。

不能转侧。其脉。左关上迟而涩者是也。肝中热。则喘满而多怒。目疼。腹胀满。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惊悸。眼赤视不明。其脉。左关阴实者是也。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热如疟状。不欲食妇。人则月水不来。而气急。

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三

胆者中正之腑也。号曰将军。决断出焉。言能喜怒刚柔也。与肝为表里。足少阳是其经也。虚则伤寒。寒则恐畏。头眩不能独卧。实则伤热。热则惊悸。精神不守。卧起不宁。又玄水发。则其根在于胆。先从头面起。肿至足也。又肝咳久不已。则传邪入于胆。呕清苦汁也。又胆病则喜太息。口苦。呕清汁。(一作宿汁。)心中澹澹恐。如人将捕之。咽仲介介然数唾。又胆胀。则舌(一作胁。)下痛。口苦太息也。邪气客于胆。则梦斗讼。其脉诊在左手关上浮而得之者。是其部也。胆实热。则精神不守。又胆热则多睡。胆冷则无眠。又左关上脉。阳微者胆虚也。阳数者胆实也。阳虚者胆绝也。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

心者五脏之尊号。帝王之称也。与小肠为表里。神之所舍。又主于血。属于火。旺于夏。手少阴是其经也。凡夏脉钩。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来盛去亦盛。此为太过。病在外。来衰去盛。此为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身热而骨痛。口疮。舌焦。引水不及。则令人烦躁。(一作心。)上为咳唾。下为气泄。其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曰平。脉来累累(一本无此四字。却作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死。又思虑过多。则怵惕。怵惕伤心。心伤则神失。神失则恐惧。又真心痛。手足寒。过节五寸。则旦得夕死。夕得旦死。又心有水气则痹。气滞。身肿。不得卧。烦而躁。其阴肿也。又心中风。则翕翕(一作吸。)发热。不能行立。心中饥而不能食。

食则吐呕。夏心旺。左手寸口脉。洪浮大而散曰平。反此则病。若沉而滑者。水来克火。十死不治。弦而长者。木来归子。其病自愈。缓而大者。土来入火。为微邪相干。无所害。又心病。则胸中痛。四(一作胁。)肢满胀。肩背臂膊皆痛。

虚则多惊悸。惕惕然无眠。胸腹及腰背引痛。喜(一作善。)悲。时眩仆。心积气。久不去。则苦忧烦。心中痛。实则喜笑不息。梦火发。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邪气客于心。则梦山邱烟火。心胀。则心烦短气。夜卧不宁。心腹痛。懊 。肿。气来往上下行。痛有时休作。心腹中热。喜水。涎出。是 蛟( 恐是蛔字。蛟恐是咬字。)心也。心病则曰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又左手寸口脉。大甚。则手内热赤。(一作服。)肿太甚。则胸中满而烦。澹澹面赤目黄也。

又心病。则先心痛。而咳不止。关膈(一作格。)不通。身重不已。三日死。心虚则畏人。瞑目欲眠。精神不倚。魂魄妄乱。心脉。沉小而紧。浮主气喘。若心下气坚实不下。喜咽干。手热。烦满。多忘。太息。此得之思忧太过也。其脉急甚。则发狂笑。微缓则吐血。大甚则喉闭。(一作痹。)微大则心痛引背。善泪出。小甚则哕。微小则笑消瘅。(一作痹。)滑甚则为渴。微滑则心疝引脐。腹(一作肠。)鸣。涩甚则喑不能言。微涩则血溢。手足厥。耳鸣。癫疾。又心脉抟坚而长。主舌强不能语。(一作言。)软而散。当慑怯不食也。又急甚则心疝。脐下有病形。烦闷少气。大热上煎。又心病。狂言汗出如珠。身厥冷。其脉当浮而大。反沉濡而滑甚。色当赤。今反黑者。水克火。十死不治。又心之积。沉之而空空然。时上下往来。无常处。病胸满HT 。腰腹中热。颊(一作面。)赤咽干。心烦。掌中热甚。则呕血。夏瘥。(本作春瘥。)冬甚。宜急疗之。止于旬日也。又赤黑色入口必死也。面黄目赤者亦(一作不。)死。赤如 血。亦死。又忧恚思虑太过。心气内索。其色反和而盛者。不出十日死。扁鹊曰。心绝则一日死。色见凶多。而人虽健敏。名为行尸。一岁之中。祸必至矣。又其人语声前宽而后急。后声不接前声。其声浊恶。其口不正。冒昧喜笑。此风入心也。又心伤则心坏。为水所乘。身体手足不遂。骨节解。舒缓不自由。下利无休息。此疾急宜治之。不过十日而亡也。

又笑不待呻而复忧。此水乘火也。阴系于阳。阴起阳伏。伏则生热。热则生狂。冒昧妄乱。言语错误。不可采问。(一作闻。)心已损矣。扁鹊曰。其人唇口赤。即可治。青黑即死。又心疟。则先烦(一作颤。)而后渴。翕翕发热也。

其脉浮紧而大者是也。心气实。则小便不利。腹满。身热而重。温温欲吐。吐而不出。喘息急。不安卧。其脉左寸口与人迎。皆实大者。是也。心虚则恐惧多惊。忧思不乐。胸腹中苦痛。言语战栗。恶寒。恍惚。面赤目黄。喜衄血。

诊其脉。左右寸口两虚而微者。是也。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五

小肠者受盛之腑也。与心为表里。手太阳是其经也。心与(一本无此二字。)小肠绝者。六日死。绝则发直如麻。汗出不已。不得屈伸者是也。又心。咳(本作病。)久不已(本无此二字。)则传小肠。小肠咳。则气咳俱出也。小肠实则伤热。热则口生疮。虚则生寒。寒则泄浓血。或泄黑水。其根在小肠也。又小肠寒则下肿重。有热。久不出。则渐生痔。

疾有积。则当暮发热。明旦而止也。病气发则令人腰下重。食则窘迫而便难。是其候也。小肠胀。则小腹胀。引腹而痛也。厥邪入小肠。则梦聚井邑中。或咽痛颔肿。不可回首。肩如杖。(一作拔。)脚如折也。又黄帝曰。心者主也。神之舍也。其脏周密而不伤。伤。神去。神去则身亡矣。故人心多不病。病即死。不可治也。惟小肠受病多矣。又左手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六日死。病脐痹。小腹中有疝瘕也。左手寸口脉实大者。小肠实也。有热邪则小便赤涩。又实热。则口生疮。身热去来。心中烦满。体重。又小肠。主于舌之官也。和。则能言。而机关利健。善别其味也。虚。则左寸口脉浮而微软弱。不禁按。病为惊狂无所守。下空空然。不能语者。是也。

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

脾者土也。谏议之官。主意与智。消磨五谷。寄在其中。养于四旁。旺于四季。正旺长夏。与胃为表里。足太阴是其经也。扁鹊曰。脾病。则面色萎黄。实则舌强直。不嗜食。呕逆。四肢缓。虚。则精不胜。元气乏失溺不能自持。其脉来似水之流。曰太过。病在外。其脉来如鸟之距。曰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四肢沉重。语言謇涩。

不及。令人中满不食。乏力。手足缓弱不遂。涎引口中(一作出。)四肢肿胀。溏泻(一作泄。)不时。梦中饮食。脾脉来而和柔。去似鸡距践地。曰平。脉来实而满稍数。如鸡举足。曰病。又如乌(一作雀。)之啄。如鸟之距。如屋之漏。

曰死。中风则翕翕发热。状若醉人。腹中烦满。皮肉 短气者。是也。旺时。其脉阿阿然缓曰平。反弦急者。肝来克脾。真鬼相遇。大凶之兆。反微涩而短者。肺来乘脾。不治而自愈。反沉而滑者。肾来从脾。亦为不妨。反浮而洪。心来生脾。不为疾耳。脾病。面黄。体重。失便。目直视。唇反张。手足爪甲青。四肢逆。吐食。百节疼痛不能举。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当黄而反青。此十死不治也。又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心腹胀满。身体重。肢节痛。大便硬。小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者。可治。脾气虚。则大便滑。小便利。汗出不止。五液注下为五色。注利下也。(此四字疑是注文。)又积囗囗久不愈。则四肢不收。黄胆。饮食不为肌肤。气满胀而喘不定也。又脾实。则时梦筑垣墙盖屋。脾盛。则梦歌乐。虚则梦饮食不足。厥邪客于脾。则梦大泽邱陵。风雨坏屋。脾胀则善哕。四肢急。体重。不食善噫。脾病。则日 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静。脉急甚则螈 。微急则胸膈中不利。

食入而还出。脉缓盛则痿厥。微缓则风痿。四肢不收。大甚则击仆。微大则脾。疝气里大。脓血在胃肠之外。

小甚则寒热作。微小则消瘅。滑甚则颓疝。微滑则虫毒。肠鸣。中热。涩甚则肠 微涩则内溃。下脓血。脾脉之至也。大而虚。则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四肢汗出。当风也。脾绝则十日死。又脐出(一作凸。)者亦死。唇焦枯。无纹理。而青黑者。脾先绝也。脾病。面黄目赤者可治。青黑色入口。则半岁死。色如枳实者。一(一作半。)月死。吉凶休否。(一作咎。)皆见其色出于部分也。又口噤唇黑。四肢重如山不能自收持。大小便利无休歇。食饮不入。七日死。又唇虽痿黄。语声啭啭者。可治。脾病。疟气久不去。腹中痛鸣。徐徐热汗出。其人本意宽缓今忽反常而嗔怒。正言而鼻笑。不能答人者。此不过一月。祸必至矣。又脾中寒热。则皆使人腹中痛。不下食。又脾病。则舌强语涩。转筋。卵缩。牵阴股。引髀痛。身重不思食。鼓胀。变则水泄不能卧者。死不治也。脾正热。则面黄目赤。季胁痛满也。寒则吐涎沫而不食。四肢痛。滑泄不已。手足厥。甚则颤栗如疟也。临病之时。要在明证详脉。然后投汤丸。求其痊损耳。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七

胃者腑也。又名水谷之海。至脾为表里。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足阳明是其经也。胃气绝。则五日死。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疼痛。不下食。呕吐不已。虚则肠鸣胀满。引水。滑泄。寒则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热则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卧。语狂。目乱。便硬者是也。病甚则腹胁胀满。吐逆不入食。

当心痛。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胃中热则唇黑。热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颠狂不定。

汗出额上。鼽衄不止。虚极则四肢肿满。胸中短气。谷不化。中消也。胃中风。则溏泄不已。胃不足。则多饥不消食。病患鼻下平。则胃中病。渴者不可治。(一本无上十三字。作微燥而渴者可治。)胃脉。博坚而长。其色黄赤者。

当病折腰。(一作髀。)其脉软而散者。病食痹。左关上脉浮而大者虚也。浮而短涩者实也。浮而微滑者亦虚也。浮而迟者寒也。浮而数者实也。虚实寒热生死之法。察而端谨。则成神妙也。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

肺者魄之舍。生气之源。号为上将军。乃五脏之华盖也。外养皮毛。内荣肠胃。与大肠为表里。手太阴是其经也。肺气通于鼻。和则能知香臭矣。有寒则善咳。(本作有病则喜咳。)实则鼻流清涕。凡虚实寒热。则皆使人喘嗽。

实则梦刀兵恐惧。肩息。胸中满。虚则寒生。(一作热。)咳(一作喘。)息。利下。少气力。多悲感。旺于秋。其脉浮而毛曰平。又浮而短涩者肺脉也。其脉来。毛而中央坚。两头(一作傍。)虚曰太过。病在外。其脉来。毛而微。曰不及。

病在内。太过。则令人气逆。胸满。背痛。不及。则令人喘呼而咳(一作嗽。)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又肺脉。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平。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来如物之浮。如风吹鸟背上。毛者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又如以毛羽中人皮肤。其色赤。其毛折者死。又微毛曰平。毛多曰病。毛而眩者曰春病。眩甚曰即病。又肺病。吐衄血。皮热。脉数。颊赤者。死也。又久咳而见血。身热而短气。脉当涩。今反浮大。色当白。今反赤者。火克金。十死不治也。肺病。喘咳。身但寒无热。脉迟微者可治。秋旺于肺。其脉当浮涩而短曰平。而反洪大而长。是火刑金。亦不可治。又得软而滑者。肾来乘肺。不治自愈。反浮大而缓者。是脾来生肺。不治而瘥。反弦而长者。是肺被肝从。为微邪。虽病不妨。虚则不能息。耳重嗌干。喘咳上气。胸背痛。有积则胁下胀满。中风则口燥而喘。身运而重。汗出而冒闷。其脉。按之虚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中热。则唾血。其脉细紧浮数芤滑。皆失血病。此由燥扰嗔怒劳伤得之。气壅结所为也。肺胀。则其人喘咳。而目如脱。其脉浮大者是也。又肺痿。则吐涎沫。

而咽干欲饮者。为愈。不饮则未瘥。又咳而遗溺者。上虚不能制下也。其脉沉浊者病在内。浮清者病在外。

肺死。则鼻孔开而黑枯。喘而目直视也。又肺绝。则十二日死。其状足满泻痢不觉出也。面白目青。此谓乱经。此虽天命亦不可治。又饮酒当风。中于肺。则咳嗽喘闷。见血者不可治。无血者可治。面黄目白者可治肺病。颊赤者死。又言音喘急。短气好唾(一作睡。)此为真鬼相害。十死十。百死百。大逆之兆也。又阳气上而不降。燔于肺。肺自结邪。胀满喘急。狂言。瞑目。非常所说。而口鼻张。大小便头俱胀。饮水无度。此因热伤于肺。

肺化为血。不可治。则半岁死。又肺疟。使人心寒。寒甚则发热。寒热往来。休作不定。多惊。咳喘。如有所见者是也。其脉。浮而紧。又滑而数。又迟涩而小。皆为肺疟之脉也。又其人素声清而雄者。暴不响亮。而拖气用力。言语难出。视不转睛。虽未为病。其人不久。又肺病。实则上气喘急。咳嗽。身热脉大也。虚则力乏喘促。右胁胀。语言气短(一作促。)者是也。又乍寒乍热。鼻塞。颐赤。面白。皆肺病之候也。

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九

大肠者肺之腑也。为传送之司号监仓之官。肺病久不已。则传入大肠。手阳明是其经也。寒则泄。热则结。

绝则泄利无度。利绝而死也。热极则便血。又风中大肠则下血。又实热则胀满。而大便不通。虚寒则滑泄不定。大肠乍虚乍实。乍来乍去。寒则溏泄。热则垢重。有积物则寒栗而发热。有如疟状也。积冷不去。则当脐而痛。不能久立。痛已则泄白物。是也。虚则喜满。喘咳而喉咽中如核妨矣。

同类推荐
  • 轻重甲

    轻重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野老书

    野老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士冠礼

    士冠礼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看命一掌金

    看命一掌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五蕴皆空经

    佛说五蕴皆空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盗天仙途

    盗天仙途

    福地产生地仙,洞天来往天仙,我有梅花一株,盗取一线天机!
  • 精神光芒

    精神光芒

    歌德说:“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会上最大的财宝——只要懂得在适当的场合把前者带进会话里,在适当的时间唤起对后者的记忆。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将之作为座右铭,产生着无限的灵感、启发、智慧和力量,从而成为人生的航灯。作为人生的追求者,茫茫人海,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名家导师,关键在于找到鼓舞自己的名言警句,当然,最关键的是在这些金玉良言的指导下付诸切实的行动。
  • 冷睨天下之传奇菱七

    冷睨天下之传奇菱七

    原来,这是一个强者的世界,想要活下去就要拥有绝对的实力。而她,第一次醒来就以最血腥、最直接的方式抹杀了所有威胁。异世重生,恶魔降临!☆★☆★☆★☆★☆★☆★☆★☆★☆★☆★☆★☆★凤如晨,凤城太子,冷漠的心中仍有着几分善良……而他却因皇位之争被其兄卖入决斗场。再回首时,他已是低贱奴隶。一次次伤害,一次次绝望,最终连那唯一在乎之人也离他而去。曾经,他处处隐忍,只为那血缘亲情。现在,天要亡他,那他逆天而行又何妨?善意深藏,冷君降临。☆★☆★☆★☆★☆★☆★☆★☆★☆★☆★☆★☆★又是命运的安排让他们在此相逢。从此,两人携手同行,与人斗,与兽斗,肩并肩,披荆斩棘。鲜血在欢快的流淌,死亡之曲在凤城的头上高唱当一切尘埃落定,他却说出分离……是本性还是另有隐情?她只言片语未问,毅然转身离去……是无情还是已经心死?☆★☆★☆★☆★☆★☆★☆★☆★☆★☆★☆★☆★本文依旧是女强风格,有温馨,有血腥,结局圆满。希望亲们能一如既往的支持七七,不爱此类风格的亲们请点右上角的叉叉,谢谢大家!
  • 写给女人

    写给女人

    这是曾经激励过数千万人的著作,它如今也必将激励着你我,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上,奋力拼搏,享受生活。如果放弃一根小小的荆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幸福,相信所有的妻子都会回答:我愿意。但真正伟大的妻子并不仅仅如此。她还会成为伴侣背后的支撑,令其获得更大的成就;她亦会娴熟地打理生活,令幸福和美满遍布人生的各个角落。这部久负盛名的经典,不但能令无数女性获得更具活力、更高品质和更令人满意的生活,亦能造就伟大的女人,培养伟大的男人。
  • 解梦自查

    解梦自查

    人总是做着五彩缤纷的梦,而梦境事实上是在预示和启迪着你的人生前途。究竟什么是“梦”呢?梦是窥探内心的一面隐秘之镜,是另一种虚幻却又真实的人生体验。本书是在吸纳古今中外著名的解梦大师、心理学家们对梦研究的卓越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其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朋友们用理性的态度认识梦,用科学的方法解析梦,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梦,从而能够驾驭自己的梦。
  • 龙在宇商战小说集(全7册)

    龙在宇商战小说集(全7册)

    本套装共7册,分别为《天下商帮》《金牌投资人》《金牌投资人.2》《金牌投资人.3》《掌舵1》《掌舵2》《舵手》。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余文穿越到北周时期,化身宗室贵族西阳郡公宇文温,娶得如花美眷。按历史轨迹妻子即将被皇帝强占,随后皇帝更是因此杀夫夺妻,而不久后篡位建立隋朝的隋国公杨坚也将对宇文一族举起屠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余文决意反抗即将到来的悲惨命运逆水行舟。隋国公,听说你要造反?天地良心啊杨广老弟,你们家倒霉我也不想的。李爱卿,你家李建成和李世民怎么又打起来了?总而言之一句话:昏君,把天下交出来!
  • 繁华深处的街巷

    繁华深处的街巷

    《繁华深处的街巷》系王剑冰主编的“乡愁文丛”之一种,是葛水平关于乡人和三晋大地的散文合集,收录散文30篇,另有代后记1篇。作者的语言富有诗意,写人叙事描写都注重意象和环境的营造,加之平静如水的心态,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三晋地区的深厚文化蕴养了作者,从简单的物件如石雕、铁制品、床、窗等看到文化的印记,具有深度和广度。
  • A Descent into the Maelstrom 莫斯可漩涡沉溺记(英文版)

    A Descent into the Maelstrom 莫斯可漩涡沉溺记(英文版)

    This is couched as a story within a story, a tale told at the summit of a mountain climb in Lofoten, Norway. The story is told by an old man who reveals that he only appears old? "You suppose me a very old man," he says, "but I am not. It took less than a single day to change these hairs from a jetty black to white, to weaken my limbs, and to unstring my nerves." The narrator, convinced by the power of the whirlpools he sees in the ocean beyond, is then told of the "old" man's fishing trip with his two brothers a few years ago. Driven by "the most terrible hurricane that ever came out of the heavens", their ship was caught in the vortex.
  • 著名的衰落:阿左林小品集

    著名的衰落:阿左林小品集

    西班牙作家阿左林的小品文尤为出色,特点是喜欢怀旧,富于情调,充满诗意。周作人、唐弢,师陀、傅雷、卞之琳、冯至、沈从文、林徽因、李健吾、戴望舒、何其芳、李广田、金克木、汪曾祺等大批作家都对阿左林亦推崇备至。本书选译了阿左林四部重要小品集,是目前最完整的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