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81000000005

第5章

示宽居用禅人

禅人讳用字宽居。乃滇南黄氏子。少从父宦游寄于建业。见诸缁素高人聚会。间莫不以尘外事为舌之先锋。禅人父子兄弟从是深知有此事。恨其所闻不早也。次复游于集生余公之门。禅人益坚其信力。每自叹曰诸佛清净法身乃人人本有自性天真佛也。如何不如佛广大受用。枉自曲曲甘为生死烦恼所欺诳耶。决志出家。知父母不从。私于阿兰若处自断其发。易从僧服。父母闻之。知其志不可回。探其心之所向。禅人曰子久慕匡山憨山大师之名。自己从憨先师法派立名广用。一心入匡山。事先师塔以尽法属之心也。父与弟从其志。同送至匡山法云寺。设斋礼先师塔于五乳峰前增一智慧幢也。父与弟别去。禅人礼诵精勤。入众作息了无俗习。公子富贵之态即久。从善知识炉韝中锻炼出来亦少有如是之纯素也。真为可尚广先师末后光明。知禅人有望。病僧为先师扫塔因缘。休夏山中至四月八日。禅人同众入坛已圆菩萨大戒。一日禅人作礼曰。请和尚垂示一语以为大事证明。病僧曰若论此事只贵直下承当。便能顿超佛祖之外。即今诸人日用六根门头历历孤明本无覆藏。那有遮盖。只因不肯承当。故为物所转。即迷己为物之过也。当时释迦拈花何等直捷。迦叶微笑何等快便。后达磨至震旦。遇神光问曰请师安心。磨云将心来与汝安。岂不涉于语言。光云觅心了不可得。未免落于知解。较之释迦拈花迦叶微笑。岂不千里万里去也。后至五宗各为奇举。其中有出格大人举扬此事。间有超过释迦老子者不少。但为一种钝根阿师不奈何。教参话头什伯。或可望其一二。如何近来诸方善知识不体取我觉皇教外别传之旨。学人初入门来不以本分事相待。就问做何等工夫。便教参话头起疑情。个个都入鬼窟洞里东钻西钻胡撞乱撞。迫得神识恶发。或现一虚廓境天地俱空。或现一寂灭境身心不有或现一智慧境能说偈颂或现一神通境有种种妙用。便以为悟道。便以为参学事毕。岂知内有魔所摄受耶。岂知为阴境所迷乱耶。其实参话头乃古人一期方便。不可以为常习。常习则近俗。近俗则成执。成执则生迷。生迷则致倒。而魔王外道或伺其便。参学人不可不慎之。不可不慎之。禅人决不可为禅病时气所侵。当体取佛意。但放下身心便无片事可得。岂不是大解脱大自在。其广大妙用非思议可及也。禅人应勉之。

示天衣昙子

音昙行者乃湖南永阳王氏子。自天启丙寅秋至邵阳谒病僧五台庵中。至丁卯四月八日剃发随众服役。往来精力向前。不生一毫倦色。一日辞病僧欲往诸方行脚。立意十步一拜至南海。愿亲见观音大士。病僧老病残躯。虽无人给事饮食汤药亦不忍屈其高尚之心。但嘱之曰。子此一行似与病僧再见难期矣。如亲见观音大士。承菩萨手摩子顶。菩萨分青莲华座与子坐。得无量神通无量三昧。须知菩萨更有深密处在。如亲到菩萨深密处。方知五台庵中大士阁前错过多时了也。

示石印常上座

戒之一字亦是引导众生之名。但简点内之身心外之世界。圣凡因果皆是梦幻不实。戒之一字何处安立。若将世出世间种种名相不实之法一眼看破。便见自己本来面目。若真见得自家本来面目。就是戒之本体。就是诸佛诸祖大地众生之本体。此是自性清净戒本无名相。戒体二字亦是强名。公于此荐得则知戒体备在己。不假外求。未受之先不曾少一毫既受之后又岂能增一毫。是则尽十方世界无始无终。浑然是一轮金刚戒体。无有缝罅有何得失有何持犯。此之戒体能主宰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世出世法。而诸佛菩萨虽是终日依倚必竟不得其边际。亦不能得其终始。做尽伎俩奈不他何。无可奈何只得向第二门头横说竖说。末后拈花皆是门外打之绕。总是屈气不能伸耳。公直向本有中行去。岂不是大解脱大自在。岂不是顿超佛祖之外。诸佛菩萨又奈得公何。诸人不肯向自己一念未生前放舍身命。所以被诸佛诸祖盖覆。不能超越诸佛诸祖之外。此是自己纡屈。非佛祖之咎也。异日公拈香请益曰道常年七十有六。乞和尚有捷径工夫指示一二。病僧曰求捷径要见弥陀佛去。要往天堂去。要往地狱去。要了生脱死去。公忽然如梦觉曰可惭可愧。病僧曰公欲求捷径因甚么又道可惭可愧。公不语。病僧曰何不道一句看。公曰不唯道常道不得。就是诸佛诸祖何曾道得着。病僧曰若诸佛诸祖道不着。公又看诸佛诸祖道得是何物。公曰和尚惑乱人作么。病僧喜曰只此道不着三字便是公放舍身命处。善自保重。勉之勉之。

示西意法子(即音源)

西意法子讳法诵。楚云阳人。初至邵陵谒病僧于五台庵中。知为法门良器。相与抵对。深有契入。复归故里。唯道是事。乙亥秋。病僧为礼青原祖塔。经云阳。子闻之相迎至玉莲庵。住旬日。俶装行李随至青原礼祖塔。后以山中秋深渐凉出山。在西峰寺挂搭。子拈香请益曰法诵自五台亲近和尚以来。至今有六七载。幸又得侍和尚左右。不可不谓之因缘也。愿垂一语以作证明。病僧喜曰子近来。吾语汝。子名法诵。汝自究竟法诵二字何在。先法后诵法自何显。先诵后法诵依何生。又法不过教法理法因法果法。又世间法出世间法。总不出六尘边际。诵属音声语句。究之咽喉唇齿心舌都属于根。究竟法诵二处皆根尘识心边事。根尘无性同于交芦。识性虚妄同于空华。根尘识三既无。法诵从何而有。子着力究看。法诵二事还是实有实无。若无世出世法皆成断灭。若实有又无可觅处。毕竟要实实指点出来。法是何物。诵自何生。要见法诵真实面目。则不负其美称也。子即今以唇舌音声日诵楞严法华。乃至诵尽我释迦老子一代藏教亦是虚妄。如汝一舌能诵十方三世诸佛法藏。亦未是法诵本来面目。又如汝一人舌根动十方三世诸佛诸大菩萨声闻缘觉同汝一舌尽未来际常如是诵。亦是虚妄边事。又甚至尽法界中微尘国土诸佛菩萨一切圣贤及诸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同为一舌常如是诵。亦未见法诵本体。又乃至十方世界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一切圣凡情与无情各具无量舌根同如是诵。尽未来际无有间断。亦未是自己真实面目。昔东印土国王请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斋。众僧皆诵经。唯尊者不诵。王问尊者何不诵经。尊者曰出息不涉众缘。入息不居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何止三卷五卷耶。其实般若多罗尊者如是转经亦只者边转。与那边犹未相应。在昔有婆子具白金千两遣使请赵州转藏经。赵州下禅床绕一匝。向使者云回去报婆知。老僧转藏经已竟。使者回举似婆。婆云我请和尚为我转全藏。只转得半藏。据婆子如是说话。超越东印土国王多矣。是法是诵是真是妄。是全藏是半藏。赵州颟他不过。昔六祖大鉴禅师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六祖此语亦是一时应病与药。若论真实法轮。岂有迷悟能转所转耶。子看三尊古佛如是转经如是诵法。是常住法是败坏法。子若究取真实。即今行住坐卧色香味触都是法轮常转。若未到真实田地。任尔一口吞尽十方世界不露一尘不露一字。又能吐出十方世界有为无为一切法相。亦是者边事。子应勉之勉之。

示云谷上座

丙子休夏。吉之万安苏溪郭子桂柏园中有云谷开士乃博山室中上首。往来其间。盘桓久之。一日出此卷首题乃焦弱侯真迹法海津梁四字是人以供博山云谷公辞博山之仰山欲为洒扫祖地。博山和尚即将此卷授公以为付法。复为发之有四十二句不落义解分别。但随语到成句真一字一点都是一个铁囫囵。无丝毫缝罅。任之诸佛诸祖也无有下口处。真作家妙手格外津梁也。公欲病僧一语以为相遇信具。私谓博山既言之于前。超越远矣。自亦不好随之于后。只得入草藏身别行一路。盖法海者。法是通称。有世间法出世间法。世间法有无量无边。名为无明海。藏识海。烦恼海。业海。生死海。世界海。众生海。人我海。幻海。苦海。此世间法海也。出世间有无穷无尽法门。名寂灭海。性海。心海。觉海。智海。涅槃海。功德海。庄严海。解脱海。愿海。此出世间法海也。津梁者亦有世间津梁出世间津梁。众生乘世间津梁。背寂灭海入生死海。诸佛乘出世间津梁。出生死海入寂灭海。此是世出世间法海津梁也。更有超越世出世间法海大津梁。亦要透过方有自在分。方能将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将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用。能拈弄得诸佛诸祖。不为诸佛诸祖之所拈弄。方是大解脱。不然只在世出世法混来混去。终不脱法缚。都是法海中没死汉。如何是能超越世出世间大津梁。如有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默然良久。外道礼谢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此便是超越有无迷悟圣凡世出世间大津梁也。如有僧问马大师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某甲西来意。马大师曰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问取智藏去。此亦是直超世出世间佛祖知见大津梁也。又如有僧问睦州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州拍露柱云。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又有僧问沩山。闻师有言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忽然树倒藤枯句归何处。沩山呵呵大笑。又如赵州有云有佛处不可住无佛处急走过。又如船子和尚有云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此皆是不涉有无直超世出世间大津梁也。且如现前不落佛祖行径。直超世出世间大津梁一句作么生道。咦。洛阳桥上花如锦。今古行人几遇春。

示石莲际法子

云阳栖云山六通庵石莲际禅人。庄重闲雅超然不群。缁素之所推尚。壬申冬造邵陵谒病僧。咨决心疑。曰禅讲律同别之旨可得闻乎。病僧曰禅人讳甚么。曰法际。曰号甚么。曰石莲。曰是同是别。禅人默领其旨。随喜病僧说戒作法生希有想。念欲受戒。为衣钵未备。寻辞病僧而归。乙亥夏初。病僧为访旧识住锡攸之雨花庵中。禅人闻之。持衣钵而至。同众僧登坛次第受三堂净戒已完。将告归。病僧曰禅人求受戒今戒何所在。曰法际从今已去再违背和尚不得。病僧曰要真实道来。曰和尚当珍重恐有识者笑之。病僧曰何不平实商量。禅人曰若戒体有所在即有所不在。戒若可指即属染污。若不可指即属断灭。从古至今遍于法界唯此一事明明白白。现前受用无穷无尽。何用言语反为障蔽。病僧曰语言又是甚么。禅人曰法际颇知好恶。病僧曰善自护持。

示诩楷尘禅人朝南海并参诸方

昔马祖大师遣一禅人之南岳讯石头迁大师。禅人见石头礼毕侍立次。石头问曰大德何来。禅人曰从江西马大师处来。石头指一根木曰马师何似此一根木。禅人无语。回见马祖。祖见来便问可见石头否。禅人曰见。祖曰石头有何言句。禅人曰某甲侍立次。石头指一根木问曰马师何似此一根木。某甲不会。祖曰其木有几许大。禅人以手比之有几许长。有几许粗。祖曰尔与么有力。禅人曰和尚如何见得某甲有力。祖曰尔从南岳赍者一条大木来。岂不有力。禅人愧去。不知诸方将马师此语作么生商量。还是赏伊还是罚伊。若是赏伊。自心能持受十方三世一切色。心持一木有何奇特。是不足赏也。若是罚伊。心包法界岂一根木不许容之。是不足罚也。细玩马祖此语大似讥诮禅人将一根木置在心中不能超越自在。岂非迷己为物。为物所转。故发此语。是则马祖为人亦多从铲削一边去。若是有骨力的学人。自有转变处。未必一一皆依傍他人辙迹。病僧为人多从饶益边一味增长去尘。禅人发意礼普陀诸圣道场。并参知识。请病僧一语以为途中证具。病僧特示之曰禅人切不可希求妙悟。不可妄效诸方摇唇鼓舌横棒横喝。以为传持祖道。此是没量大人格外作用非辙迹可学也。禅人此去所经山水所见人物。勿论城隍聚落花木丛林勿分染净媸妍贤愚善恶。一一分明收入光明藏中。如到南海。南海之境著然心中。如到五台。五台之境俨然心里。如游遍中华国里。天下名山一切胜地及诸物类。禅人之心量岂不包裹中华一国耶。如游遍南洲所有国土及国土中所有人物历历分明朗然心中。禅人之心量岂不包裹一洲耶。如游遍二洲三洲乃至游遍一四天下或游遍一小千世界一中千世界乃至一大千世界。则禅人之心量周遍一佛刹也。乃至游遍一世界种诸世界种一世界海诸世界海乃至游遍十方世界三世劫海。尽虚空遍法界无一世界不游无一劫海不遍。无一佛不礼敬。无一众生不摄受。尘尘刹刹圆融互入。则禅人之心量与虚空等与法界等其广大圆融岂可思议哉。心等法界法界即心。法界心中何处得有世界国土山水道场。何处得有诸佛诸祖一切众生。何处得有愚痴智慧妙悟神通。何处得有生死涅槃佛法知见。此法界量中既一无所有。岂不超越十方世界三世劫海。岂不超越诸佛诸祖玄妙知见。从毕竟无中能毕竟有。从毕竟有中能毕竟无。者边那边无障无碍。十方世界总是一尘。一微尘中周遍十方世界。如是广大解脱圆融自在。不用求妙求悟不在多知多解。只从脚跟下步步行将去。行一处到一处。到一处遍一处。行遍法界。自然周遍法界。所知所见所言所行一一与法界等。不玄而自玄。不妙而自妙。是病僧教禅人只是步步增长将去。增长到与法界等。便是大超越大自在。禅人应谛信之。

示天随宜子

音宜字天随。江西螺川萧氏子。早年失父。有兄代馆成其学。自髫年喜近三宝不乐尘俗。虽有妻子俨如旅亭偶聚。了无爱结陈习。初依本郡青原山本寂和尚受优婆塞戒。独居净室供佛延僧。日夜香灯长明。朝夕礼诵不懈。虽是居家。全然出家标致。一日离别旧处。由楚地到邵阳谒病僧于五台庵中。投病僧披剃后。之吴下游历诸方有十余载。于崇祯甲戌夏月归来。自知悔过。病僧见其语默大越于前。乃授监院事。病僧卧疾邵阳二十余载。不胜其倦。行脚之心时时摇动。见一时院事得人。内外可托。私众一笠从舟下武陵。礼德山鉴大师塔嗣。过吉州礼青原思大师塔。乞食诸邑以增人信心为念。丁丑春入匡山为憨山先师扫塔。秋初因水陆多寇乱。不便游行。觅归楚道。经海昏登云居山。乐观祖庭胜概。为旧住持味白和尚与大檀越青屿熊公坚留。为洒扫计。病僧见祖庭荒残十分狼籍。不胜太息。乃暂与其欲。是年十一月十三日受事。明年八月中此子以院事付托于人。与二三同戒。讯病僧于云居丈室。病僧念其院事疲劳路途困苦。种种慰之欢喜。知五台院事非子不能支持。因促之速归。子将行袒右肩胡跪合掌白曰。弟子音宜初蒙和尚一子之慈。允为披剃。不觉宿障何深。违背和尚十余年。伶俜诸方全失法乳。及知归省侍立和尚。和尚又为云水相从。此是音宜自障。非和尚有意弃音宜也。音宜此来顶礼和尚是为和尚寿贺。甲子重新。望和尚指示一语。则不虚和尚容音宜在法中受生一回。音宜亦不敢不承和尚之法脉也。病僧良久乃曰子孤我处多矣。无一时无一事不是病僧指示处。岂有间乎。子既不能荐取。病僧亦不惜眉毛再为支离二三去。子名音宜既受其名须践其实。不践其实徒美其名。有何益乎。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出现世间种种示教。不过曲顺时宜。究竟至于向上一事。是知宜之一字该尽。世出世间圣贤妙道。子今但依此一字用作通身手眼。便是无碍神通究竟解脱也。宜者宜于理。宜于事宜于处。宜于时宜于佛祖不能到处。宜至于此。始有自在相应分。诸佛诸祖都是宜于一无所得。是宜之大安乐大解脱大坚固大受用处也。事宜者宜于可行。宜于可止。是行止尽善不失其宜也。理宜者宜于见性。宜于空相。是性相俱融不失其宜也。又处事宜于达理见性。宜于应事宜事即理。宜理即事。性相融通事理无碍。是事理双遮双照之宜也。处宜者或宜于僻或宜于市或宜于山或宜于水或宜于宽或宜于狭。是阛阓山林得善不失其宜也。时宜者或宜于先或宜于后或宜于延或宜于促或宜于急或宜于缓是前际后际及时不失其宜也。又卜处宜于知时作时宜于量处。乖处则时不兴。乖时则处不发。方世互生时处不二。是时处同致之宜也。又宜于时究竟至于三世平等本然一际也。宜于处究竟至于十方圆明法界无量也。宜于事究竟至于超佛越祖大机大用也。宜于理究竟至于离名离相无得无说也。宜到究竟田地。何事何理何时何处。到此田地。宜之一字亦是强名。无名无宜迥超法界。塞却诸佛鼻孔。杜绝诸祖口门。有何身心。有何善恶。有何苦乐。有何生死。有何涅槃。有何菩提。有何烦恼。是则生亦宜。死亦宜。在天堂亦宜。在地狱亦宜。在诸佛位中在众生界里亦宜。在戒定慧学在贪嗔痴聚亦宜。大亦宜小亦宜。贵亦宜贱亦宜。魔王亦宜外道亦宜。山亦宜水亦宜。风亦宜火亦宜。荆棘林中亦宜。明月帘外亦宜。歌舞丛中亦宜。粪厕坑里亦宜。得也宜失也宜。取也宜舍也宜。纵也宜横也宜。上也宜下也宜。无往而不自得。无所而不得宜。岂不是顿超佛地乎。岂不是究竟坚固乎。出家儿宜乎任么去。宜乎极尽去。宜乎不受染污。宜乎不受囊藏。子宜勉之。子宜勉之。

示阕止遂禅人

禅人生自瀛洲静海。赵氏子。髫年礼五台山龙泉寺本权耆宿。求披剃命名通明。即本权和尚之法孙也。久依觉悟法师习听经论。受法乳之恩深。欲终身依止更名全遂禅人。多技能。世智通利。于本分事未及究竟。发意行脚朝礼天下名山。便道海昏谒病僧于云居丈室。病僧喜其北人欲留伴老烟霞。寻命掌记室将半载。一日辞病僧之峨嵋以完朝山本愿。病僧深惭虚劳禅人。相伴多时。曾无一语有益参学。事不能强留之。将行欲请一语以为相遇证明。病僧嘱之曰。行脚一事乃出家人本分事。其得力处多种不同。有于各处名山得见真善知识。发明大事者。有藉山水之广大。开阔心地者。有即山水人物识取本来面目者。有见山水之灵能会取自心变化之妙能圆融无碍不堕枯寂者。悟入虽有多种不同。而所入本无异致。禅人此去到峨嵋。识得峨嵋真面目。方识得云居插禾茎茎皆是普贤妙色之身。茎茎皆是峨嵋大光明聚。若于此一茎了得。尽法界佛刹所有诸佛菩萨一切众生。世出世间染净诸法。师长父母诸有冤亲一齐见得。非远非近无坏无杂。若于此一茎不了。不惟一步一拜到峨嵋峰顶。纵到四大名山走遍四天下。乃至遍历尘刹历事诸佛蒙诸佛摩顶授记。恐于本分事犹未相应。在禅人此去须亲见峨嵋真面目。方信病僧不虚语。勉之勉之。

示超宗翼子

世出世间有无罪福。诸佛众生圣凡诸法俱不能到。故称之曰向上以显。世出世间圣凡诸法皆生灭门中事也。古人传佛心宗。不言心。不言性。而称向上者。恐人逐于名言堕于识见。故称之曰向上。曰本分事。欲人顿超身心世界。圣凡名相之外。直际本来面目而已。昔达磨大师为此一事。自西域远至震旦入嵩山石室中。面壁九年方得神光大师授受明白。是知此事难传非器故耳。神光大师复传僧灿大师。灿传信。信传忍。忍传六祖鉴大师。鉴传分两派。一南岳一青原。二派复演为五宗。五家虽是分门立号。开合不同。总不乖神光大师觅心了不可得之旨。再原之乃释迦老子末后拈花直示。不假言说。不落分别知解是也。五宗不依契经指示。而别号三玄五位君臣父子。曰向上。曰末后。用心何其密哉。奈何近代学人。不达古人用心。逐其方便。实其三玄。实其五位。各护门墙。互诤优劣。岂非将古人远离名言知见之用心。返成名言知见之境耶。试观觅心了不可得。如来末后拈花还容得许多分别否。学人不可不审此。超宗法子名音翼。在邵阳本地出家。年常入五台庵亲近病僧。从受戒礼诵行持。事事不逾病僧规矩。缁辈中受戒者胜多信心。如翼比似。指不能再屈也。自甲戌秋行乞诸方。翼曾步迹觅我于茶陵之东山。一晤即归。己卯冬复远来讯我于云居明月堂中。与上宇吕居士同侪居士先归。翼同坚冰雪之心。深结风寒之骨。明年将归。请益一语为后日证明。病僧喜曰子欲真实出死生。不在玄妙知见。不在善巧语言。但只放下身心本无片事可得。菩提涅槃乃无处安立。将何为生死耶。放下身心佛祖尚无处安立。又将何为众生耶。如是放下去。不用思惟不用解悟。不用劳筋苦骨修习。不用施工加行修证。本来圆成曾无欠缺。一向为身心蒙蔽不得受用。一旦放下身心本来面目。当处现前。何等广大。何等清净何等光明。何等自在。尽十方世界。是自己一个大解脱门。尽十方世界是自己一个大寂灭海。尽十方世界是自己一个大无尽藏。如是广大境界。惟自信耳。切不可向教演宗乘名相中走作。始可谓之超宗真语实语。

示元白可阇黎

可子原楚南都梁邓氏子。幼年同父笃志学佛。有禅人号觉树者。为五台庵作佛缘事。至武攸与子因缘相契。策引同父入五台庵。乞病僧披剃。病僧喜其来志真实。集众证明。同父一时剃落。寻与着佛袈裟顿入法流。未久。子与父私出院。去至益阳。父偶举旧疾化去。子周父大事复归五台庵。在病僧榻前侍立。期年复命归堂。同众修圆通忏。诵楞严经。乃堂中逐年定课。越明年冬结制修忏。得真实学人十五位。子居第二座。每参请次。知子有大树之望。病僧平常无作家钳锤。子与同志亦遁去。历庐山遍参隐者。嗣历博山三峰金粟诸大法眼。咸别目视之。依止密云和尚有年。复参雪峤罄山诸大知识。后深入天童堂奥。子离五台庵十余年。杳无消息。非子有忘旧时途次因缘。实病僧无教子之心也。甲戌秋。病僧之武陵礼德山塔次。之青原复入匡山。为憨老人扫塔。复礼云居祖庭。为当事坚留。同作洒扫因缘。子闻之觅我于明月湖上。一见头颅方正。大非昔人也。知诸方善知识。非徒以超佛越祖空谈为向上。实有转凡骨成圣胎手段。病僧有愧诸方远矣。子为天童同门兄弟邀去。住宝峰马大师道场。间上云居求一语为将来证明。病僧曰子浑身骨肉已属诸方善知识摄受。所有知见皆从善知识棒头口角发起。天童室中视子为己有。病僧岂肯妄加染污。每请每辞。子为天童入塔重事先出山归途访旧知止于江上。病僧为逸老之计访船。子旧迹泊舟于云间。子得音抱目疾而来相见。于苇蓬之下将归。复拈香请曰。音可不才。未久侍和尚。罪固深矣。曾闻世书有言。才不才皆子也。和尚何独弃音可于门外耶。病僧念子目病。乃谓之曰子历诸方。佛法知见已逼塞虚空矣。病僧举笔无处加点。只得将错就错。为子之绕一上。古人有云金屑虽贵落眼成尘。此语三岁孩童都说得会得。若实其行。病僧实不能也。所以不敢在人前开大口说大话者此也。诸方善知识上堂能呵佛骂祖以眼中不见有佛祖也。佛祖尚不在眼。南岳青原又岂在眼耶。此二大老尚不在眼。石头马祖又岂在眼耶。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山又岂在眼耶。若尔诸佛诸祖尽不在眼。而拈花面壁扬眉竖目棒喝机用玄要宾主君臣父子又岂在眼耶。佛法知见都不在眼。而山河大地道场法具衣钵眷属付嘱法嗣又岂在眼耶。则知诸方善知识眼光照破大千法界。尽十方法界光明独耀。乃能开大口说大话。所以称善知识。子但如诸方善知识立在佛祖头上安命。空劫已前眼自光明广大。以法界眼照空世出世法。更有何法而作知见障碍哉。岂不是大光明藏。岂不是大清净眼。岂不是大解脱门。如是名字亦无所有。唯自受用。到此子与诸方善知识同一眼光圆照无二。子自珍重。病僧未免为剩语。

示无尽学禅人

禅人讳真学号无尽。北平人。因土性赋性二俱。质直无变无易。率常如此。禅人过南方随喜诸名山诸祖庭。参礼诸善知识。不曾染一些佛法知见。只是一直。末后登云居山。同病僧插田割禾修园种蔬。事事不在人后。因修罗汉垣安。禅人为西堂取石拽石抬石砌石。禅人独能首众。三五人不能举之石。一人能举之。风里雨里泥里雪里。禅人未少难色。一十八人未满三年几。经去。就独禅人与三五同志力如金刚。八风不能摇也。间或问禅人曰。正砌墙举石身劳力倦时还知有本分事么。禅人曰不知。曰砌墙就是本分事如何不知。禅人曰只知砌墙要坚固不知何为本分事。曰是会了不知。是不会不知。禅人曰会也不知。不会也不知。病僧笑曰只此不知二字不唯阎罗老子不奈尔何。释迦老子亦不奈尔何。所以古人道打破大唐国求个不会佛法的了不可得。勿论世出世法成圣成贤超佛越祖。尽十方三世一切佛法知见一味不知到底去。便是禅人大超越处。诸佛诸祖皆在下风。何以故。不见道成佛成祖皆第二门头事也。然则禅人还有同不知的道友也无。禅人曰无。曰尔砌墙的石头大则大不知。小则小不知。岂不是尔同条生同条死。不知的道友耶。禅人亦曰不知。曰石头即尔之不知。尔即石头之温饱。尔今离山三千里外。石头随尔来也未。禅人曰不知。病僧笑曰若知却不是石头了。是则是。向后逢人莫错举好。珍重。

示晦之明侍者

出家一事乃大丈夫行径。非将相之所能为。有能远离父母妻子亲友深恩大义。剃除须发乐于轻清而为出家。此名字出家非真出家也。此但远离父母妻子亲友所居宅舍。名为出家。剃除须发相出家也。若真实出家。要除身心我法二执。次除佛法有无知见。十方世界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种种玄妙。种种名相。扫除空空净净。一无所有。于无所有亦无所有。方是真出家。到此田地则不被生死涅槃之所留碍。于无生死中示现生死。于无涅槃示现涅槃。所以生死涅槃往还无碍。菩提烦恼变现无方。小大融通延促自在。所以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晦之侍者关中人。幼年为兵马离乱波流至江南。遇大将台宋老居士。识为奇器。携之行营坐帐有年矣。宋老居士多生从金刚种子中来。随所住处爱随喜诸祖道场。参谒诸方知识。出镇东粤。礼六祖大鉴大师塔。出入多在曹溪游观。遇憨山先师寿龛。自匡山返岭表归入曹溪塔中。有好事者开龛一目。先师全身俨然如生。爪发俱长。宋将台亲目其事。喜为唱导。将先师肉身以漆漆之。奉供塔殿之上。与六祖大师相比安置此。先师没世二十余年。重复出现于世。放此末后一段大光明。照耀千古。此亦奇特因缘也。晦侍者因昔随宋大将台出入曹溪。亦亲见亲闻憨先师始末因缘。触发多生般若种子。极欲出家。恨发不自落。屡辞宋公入云栖披剃。亦喜其云栖名刹也。归道经白门。是时病僧卜净后城紫竹林。禅人来参。病僧问云禅人从那里来。云云栖。病僧云云栖是净土法门。为甚么到者里。云特来亲近和尚。病僧云侍寮少人当随列去。嗣后遇戒期。禅人同众受三坛大戒。起名音明字晦之。戒期完。仍归侍寮。一日同病僧种紫竹。病僧拈一枝示云且喜禅人同种紫竹。还同般若种子得么。禅人云和尚得某甲亦得。病僧便放下云禅人又作么生。禅人作礼。病僧便休去。禅人至晚进方丈。复作礼呈偈云般若种子志同师。今日犹成忤逆儿。固我惭颜无著处。俾名何幸到山池。病僧征之云作么生是忤逆儿边事。禅人进前一喝便行。病僧亦休去。过旬日禅人拈香求法语以证明末后大事。病僧见禅人骨气超群。当家种草是以禅人出家始终因缘书之于卷。病僧晚年得此有力之子。可为终老之依托。因再嘱之云祖佛慧命子当继之。切莫辜负出家一段大事因缘。珍重。

(盛京锦州府锦县信官王世礽仰承

中宪大夫嘉兴府知府先考王公号遵度遗愿

喜刻

颛愚和尚语录第参卷计字玖千六百十六个

该银伍两柒钱柒分仗斯般若之因早证菩

提之果者

康熙十四年二月  日楞严藏经坊附板)

嘉兴大藏经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

同类推荐
  • The Marriages

    The Marriag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War and the Future

    War and the Futur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泊宅编

    泊宅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Study of a Woman

    Study of a Wom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上洞神玄妙白猿真经

    太上洞神玄妙白猿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机械性缺失

    机械性缺失

    不知道我的记忆是否为真实,但是我只相信我的记忆。
  • 世界变成了游戏

    世界变成了游戏

    一个破烂的房子当中,有一位少年正在悄然无息的靠近,这位少年很谨慎,很小心,不发出任何的声音。呼吸尽量最小,脚步尽量最轻,静悄悄的摸到了墙壁这边。
  • 重要的是音乐:充满癫狂、药物与钢琴的前半生

    重要的是音乐:充满癫狂、药物与钢琴的前半生

    詹姆斯·罗兹6岁时被学校体育老师强奸了。不止一次。三十余年过去了,他依然被这一事件纠缠。在这本书中,他毫不掩饰地讲述了自己人生里每一个灼热的细节:性侵、借毒品和酒精逃避、自杀、精神病院里的强制治疗;初恋、婚姻、孩子的降临、离异、再次恋爱……。但真正让他与众不同的,是音乐。10岁时,在寄宿中学读书的罗兹听到了巴赫的《恰空》,之后疯狂地自学钢琴。音乐和钢琴陪伴着他,经过了数次重大身体修复手术、艰难的学生时代、低落阴沉的心理状态,还录了唱片、开了演奏会、写了这本书。音乐,是他的救赎;音乐,可以救命。
  • 一世浮华落

    一世浮华落

    “阿离,阿离。不要离开我,江山给你,我的人给你,你想要的我都给你。”他认真而又眷恋。“阿离最喜欢的是你!我会陪着你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笑看这天下的风景。”她望着他的眼。温柔而又缠绵。【架空古代1V1】且看他们执子之手,笑看这天下的繁华。
  • 日本未来时

    日本未来时

    一位作家能用言语杀人。一颗核弹终于炸平了东京。代理人专帮网恋的情侣分手。少女在树海寻找自杀的父亲。寂寞的铁路通往世界尽头。孤独的毛笔遥望着百鬼夜行。从赛博朋克到和风怪谈,十三位幻想家用心描绘“日本的科幻”与“科幻的日本”。
  • 网王之旅

    网王之旅

    既然上天如此厚待我这个异世之魂,我不潇洒玩一回,岂不可惜?阅读指南:作者是新手,如果有不足之处,请多多包涵。拒绝人身攻击,请文明看书,如果不喜欢,可以直接不看。谢谢合作!?????
  • 明朝遗民的大清岁月

    明朝遗民的大清岁月

    历史上,每一新旧朝代的更替,都会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和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有以新朝为“天命人旧”而顶礼膜拜者;有为旧朝尽忠殉难死节者;也有藏身于残山剩水之间,拒不合作者。他们头上顶着“义愤”、“责任”、“建设”,同时也在心中存着故朝归来的期待,但等到的却永远是泪尽胡尘里。他们,就是一群最可怜的帝国遗孤。被故朝抛弃,又不融于新朝的遗民们。
  • 网游之妖时代

    网游之妖时代

    血染皇城帮会有两个大杀招:场控第一的布阵师辣手摧花、奶四海的牧师云初雨晴。敌帮流氓部落的帮主喜欢挖墙脚,位置挖的好,城墙也能挖倒。本帮血染皇城的帮主也喜欢挖墙脚,位置没挖好,直接把自己给埋了……
  • 皇后要劈腿

    皇后要劈腿

    苏思影静静地看着那些个颤颤巍巍的几乎连脚都站不直的人,不屑地撇了撇嘴,真是搞不懂她们,既然这么怕的,干什么还要来蹦极?系好了安全带,在众人的惊讶的眼神中,她毫不犹豫地从高台上跳了下去,然后“嘣”的一声,绳子断了。当她再次醒来的时候,她成为了轩辕王朝的尊贵的皇后娘娘。轩辕铭渊,他是轩辕王朝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皇帝,冷漠无情。厌恶地看着她,无情地说道:“朕已经给了你后宫之首的位置,你别想要得到更多!”不屑地冷哼了一声,道:“后宫就是一大妓院里养着一色嫖客,而我就是那花魁!”轩辕铭涵,他是皇上的亲弟弟,也是轩辕王朝最有才能的王爷,当在宫中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就注定了再也无法将视线转向别处。在得知了她竟然是他的皇嫂后,努力了很久,才终于困难地从喉咙底发出了一点点声音:“皇嫂…”眨巴了下眼睛,轻轻地翻个白眼,不爽地说道:“怎么感觉我很老似的?”冷潇,他是天下第一杀手,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在无意之间被苏思影救了下来,从此一颗冰冷的心就开始了为她跳动。当有一天,他将剑尖指着她的喉咙的时候,挣扎地看着她,说道:“今天,我一定要杀了你!”无聊地打了个哈欠,对那把指着她的咽喉出的利剑视而不见,朝他抛了个媚眼,揶揄地说道:“你舍得吗?潇哥哥!”南宫焰罄,天下第一庄的庄主,平生阅美无数,女人对他来说只是暖床和泄欲的工具,但却偏偏在见到了她之后将自己的一整颗心地系到了她的身上,眼冒红心地凑到她的面前,深情款款地问道:“影儿,你打算什么时候嫁给我呢?”毫不客气地一脚就将他踹飞了,朝着四周围张望了半天,然后无辜地说道:“刚才好像听到有只猫在发春的,怎么不见它的影子呢?该不会是我听错了吧?”渊戒一,黑渊门的大弟子,从来都没有人能够出现在他的背后,那些企图从他背后接近他的家伙全部都死在了他的剑下。咬牙切齿地看着苏思影,道:“不要再出现在我的背后!所有企图从我背后接近我的人都会被我杀死!”无辜地眨巴着眼睛,道:“可是好像我每次都是从你的背后出现的耶!怎么到现在都还没有动手杀我呢?”还有他,他,他,无数的男子出现在苏思影的身边,让苏思影应接不暇,头疼不已……
  • The Changeling

    The Changeling

    Oe introduces Kogito Choko, a writer in his early sixties, as he rekindles a childhood friendship with his estranged brother-in-law, the renowned filmmaker Goro Hanawa. Goro sends Kogito a trunk of tapes he has recorded of reflections about their friendship, but as Kogito is listening one night, he hears something odd. "I'm going to head over to the Other Side now," Goro says, and then Kogito hears a loud thud. After a moment of silence, Goro's voice continues: "But don't worry, I'm not going to stop communicating with you." Moments later, Kogito's wife rushes in; Goro has jumped to his death. With that, Kogito begins a far-ranging search to understand what drove his brother-in-law to suicide. His quest takes him from the forests of southern Japan to the washed-out streets of Berlin, where Kogito confronts the ghosts from his own past and that of his lifelong, but departed,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