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1300000003

第3章

行者既知禅门之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佛果。修习禅定。从浅至深。次第阶级。是义应知。今略取经论教意。撰于次第。故大品经云。菩萨摩诃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辨禅定次第。即为二意。一者正明诸禅次第。二者简非次第。一正释诸禅次第义者。行人从初持戒清净。厌患欲界。系念修习阿那波那入欲界定。依欲界定得未到地。如是依未到地。次第获得初禅乃至四禅。是名内色界定。次为大功德缘外众生受乐欢喜。次第获得四无量心。是名外色界定。此八种禅定。虽缘内外境入定有殊。而皆属色界摄。行者于第四禅中厌患色如牢狱。灭前内外二种色。一心缘空得度色难。获得四空处定。是名无色界定。此十二门禅皆是有漏法。次此应明亦有漏亦无漏禅。行者既得根本禅已。为欲除此禅中见著。次还从欲界修六妙门。所以者何。此六门中。数随止是入定方便。观还净是慧方便。定爱慧策。爱故说有漏。策故说无漏。此六法多是欲界未到地四禅中具足。亦有至上无色地者。次此应明十六特胜。横则对四念处。竖则从欲界乃至非想。但地地中立观破析故能生无漏。次应说通明观前十六特胜总观故粗。今通明别观故细。此禅亦从欲界至非想。乃至入灭定。此三种禅亦名净禅。五种禅中犹是根本摄。今明无漏禅次第之相。即有二意不同。一者行行次第。二者慧行次第。行行次第。所谓观炼熏修。初明观禅次第。有六种禅。初修九想。无漏之前。用此对治。破欲界烦恼。故次八念。为除修九想时怖畏心生故。次十想。坏法人。于欲界修此十想断三界烦恼。故次八背舍。不坏法人。修此观禅。对治三界根本定中见著。故次明八胜处。为于诸禅定观缘中得自在故。次明十一切处。为欲广禅定中色心令普遍故。乃至修六神通。由是观禅摄。次明炼禅者。即九次第定。为总前定观二种禅令心调柔。入诸禅时。心心次第无间故。及有觉有观等三三昧皆是炼禅摄。次明熏禅。熏禅者即是师子奋迅三昧。顺逆次第入出熏诸禅。令定观分明纯熟增益功德故。次明修禅。修禅者。即是超越三昧。于诸禅中超越入出。为得无碍自在解脱故。是以大品经云。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取禅波罗蜜。除诸佛三昧。入余一切三昧。若声闻三昧。若辟支佛三昧。若菩萨三昧。皆行皆入。余一切三昧者。根本定是。若声闻三昧者。三十七品空无相等三三昧。四谛十六行是。若辟支佛三昧者。十二因缘三昧是。菩萨三昧者。自性禅等皆名三昧。是菩萨住诸三昧。逆顺出入八背舍。依八背舍逆顺出入九次第定依九次第定。逆顺出入师子奋迅三昧。依师子奋迅三昧。逆顺出入超越三昧。是菩萨依诸三昧。得诸法相等齐此。始是二乘行。行共禅满。何以故。大阿罗汉。亦得超越三昧故。二明无漏慧行次第之相。因闻四谛即修三十七品。次入三解脱门。次用十六行观分别四谛。次具十智三无漏根。成就九修获九断。如此略辨声闻所行无漏慧行。次应说十二因缘观门。即是辟支迦罗之所行无漏慧行。若菩萨次第成就。二乘学无学所得智断。是名从假入空通观具足也。故大品经云。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从干慧地入性地。八人地见地离欲地阿罗汉辟支佛地。皆行皆入而不取证。次明菩萨不共禅次第者。一自性禅。二一切义禅。三难禅。四一切门禅。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恼禅。八此世他世乐禅。九清净净禅。菩萨依是禅故。得大菩提果。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一切佛法。此则略明菩萨从初发心修禅。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乃至佛地。名住大涅槃深禅定窟。此义至释第七修证。第八显示果报中。方乃具辨。问曰。菩萨大士为通达诸禅浅深。具足一切佛法次第行次第学。可如上说。今行人初学禅时。为当一向如上依次第修。为当不尔。答曰。今且欲明诸禅浅深相。一往作此次第分别。若论初心学人。随所欲乐。便宜对治。易入泥洹者。从诸禅方便初门而修不必定。如前一一依次第。此义至内方便安心禅门中当广分别。第二简非次第义。问曰。菩萨修禅为一向次第。修禅亦有非次第。答曰。此得为四。一明次第。二明非次第。三明次第非次第。四明非次第次第。今明次第。如上说。大品经云。菩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非次第者。菩萨修法华一行等诸三昧。观平等法界非深非浅。故名非次第。如无量义经说。行大直道无留难故。次第非次第者。如大品中。须菩提白佛。次第心应行般若。应生般若。应修般若不。佛告须菩提。常不离萨婆若故。为行般若。为生般若。为修般若。非次第次第者。如须菩提白佛。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云何菩萨得从一地至一地。佛告须菩提。以诸法空故。菩萨得从一地至一地。问曰。今此四句但据菩萨。亦得通二乘否。答曰。二乘亦得作此说。何以故。知自有声闻。初发心行于行行。从根本初禅。而修乃至超越禅。方得阿罗汉果。是为次第。或有声闻人。闻说善来。一时具足三明八解脱等。是为非次第。或有声闻人。修次第行行时即用慧行。善观次第性空。从初心乃至得阿罗汉。是名次第非次第。四或有声闻。从初发心即修慧行。发电光三昧得四果。未具诸禅。为欲满足有为功德故。次第修五种禅定满足。即是非次第而次第也。此义至第七释修证。及第八显示果报等十意竟。即自分明。

简禅波罗蜜法心第五

已略说诸禅诠次竟。诸禅中法心之相复应知之。今就明法心中。即为三意。一先辨法。二明心。三分别简定法心之别。就第一先辨法中。法有四种。一有漏法。二无漏法。三亦有漏亦无漏法。四非有漏非无漏法。一有漏法者。谓十善根本四禅。众生缘四无量心。四空定是。所以者何。此十二门禅。体非观慧之法。不能照了断诸烦恼故。二无漏法者。九想。八念。十想。背舍。胜处。一切处。次第定。师子奋迅。超越三昧。四谛。十六行。十二因缘法。缘四无量心。三十七品。三三昧。乃至愿智顶禅。十一智。三无漏根等诸无漏定是。所以者何。此诸禅中悉有对治。观慧具足能断三漏故。三亦有漏亦无漏法者。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等是。所以者何。此三种禅中。虽有观慧对治力用劣弱。故名亦有漏亦无漏。四非有漏非无漏法者。法华三昧。般舟念佛。首楞严等。百八三昧。自性禅等九种禅。乃至无缘大慈大悲。十波罗蜜。四无碍智。十八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等是。所以者何。修是等法不堕二边。故名非有漏非无漏法。问曰。何故言法华三昧等法。皆名非有漏非无漏。如法华中说。是德藏菩萨于无漏实相心已得通达。其次当作佛号曰为净身。又如四无畏中第二无畏。名无漏无畏。如是等法。诸经论中多悉说为无漏。今何以言皆是非有漏非无漏法。答曰。此欲简诸佛菩萨有中道不共之法故。须作此分别。如凡夫专依有漏。二乘偏行无漏。今诸佛菩萨所得不共之法。不滞二边则无二边之漏失。是以悉云无漏。何故得免二边漏失。正以中道之法非二边所摄故。云非有漏非无漏也。此之二说。语异而意同故无乖失。若任理性而论。则一切皆名非有漏非无漏法。故大品经云。色无缚无脱乃至一切种智无缚无脱。理既无缚无脱。称理之行。岂不同名无缚无脱。无缚无脱者。即是非有漏非无漏之异名也。问曰。分别定慧为四句可尔。戒复云何。答曰。从十善三归五戒八斋戒沙弥十戒。大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亦得作四句分别其义(云云)。今不具释。问曰。上第四明禅诠次。及下第七辨修证中。皆先明有漏。次亦有漏亦无漏。次无漏。次非有漏非无漏。今分别四句法。何故异于前后乃以三为二也。答曰。前后皆约修行入证以为诠次。今欲简别法心之相事。须约言句为便。亦以诸经论中说四句皆尔故。云行时非说时说时非行时。此义易明。第二明心有四种心。一有漏心。二无漏心。三亦有漏亦无漏心。四非有漏非无漏心。一有漏心者。即是凡夫外道心。具三漏故名有漏心所以者何。凡夫外道修禅定时。约四时中分别不得离结漏故。何等为四时中分别。一者初发心。欲修禅时。不能厌患世间。为求禅定中乐及果报故。二者当修禅时。不能返照观察。生见著心。三者证诸禅时。即计为实不知虚诳。于地地中见著心生。四者从禅定起。若对众境还生结业。以是因缘。名为漏心。第二明无漏心。亦约四时中分别。一约发心者。二乘之人初发心欲修禅时。厌患世间不乐禅乐及求果报。但为调心则漏心自然微薄不起。因此能发无漏。二修行者。随所修禅悉知虚假能伏见著不生结业。三得证者。入诸禅定之时。若于定中发真空慧断诸烦恼。则三漏永尽。四从禅定起随所对境。不生见著造诸结业。以是因缘。名无漏心。前二心虽是有漏而为无漏作因。因中说果亦名无漏。第三明亦有漏亦无漏心。亦约四时中分别。一约发心者。此行人初发心欲修禅时。恛惶不定。或时厌离生死不乐禅乐。或生见著。悕望定乐。爱乐果报。以生厌故结业微羸。悕望定乐故增长烦恼。二约修行者。如不断善根人欲修禅时。是人虽成就信等五法不得名根。以其不能定伏结使故名亦有漏。生于信等善法故名亦无漏。三约得证者。七种学人入诸禅时。虽发真智结漏未尽故。名亦有漏亦无漏乃至退法罗汉亦有此义。所以者何。未得无生智故名亦有漏。得尽智故名亦无漏。四诸学人等从禅定起。随对众境随所断惑。未尽之处或犹生著故。名亦有漏。断惑尽处虽对众境结业不起。名亦无漏。第四释非有漏非无漏心。亦约四时中明。一约发心者。菩萨大士初发意欲修禅时。不为生死不为涅槃。则心不堕二边。二约修行者。菩萨修禅波罗蜜时。为福德故不住无为。为智慧故不住有为。三约得证者。菩萨入诸禅时。若于禅中发无生忍慧。尔时心与法性相应。不著生死不染涅槃。四菩萨从禅定起。随对众境心常不依有无二边。以是因缘。菩萨之心名非有漏非无漏心。第三料简法心。问曰。诸佛说一切法皆空绝诸言句。如摩诃衍论偈说。

般若波罗蜜  譬如大火焰

四边不可取  邪见火烧故

今云何作四句分别。将非堕戏论乎。答曰。佛法中不可得空。于诸法无所碍。因是不可得空故。说一切佛法十二部经。今说有四句无咎。譬如虚空虽无所有。而一切物依以长成。如摩诃衍论偈说。

若信诸法空  是则顺于理

若不信法空  一切皆违失

若以无是空  无所应造作

未作已有业  不作有作者

如是诸法相  谁能思量者

唯有得直心  所说无依止

离于有无见  心自然内灭

今为开发行人方便知见。分别种种法门。故无句义中辨于句义。于理无失。故大品经云。无句义是菩萨句义。若汝欲离四句求解脱者。即还被无句缚。所以然者。如说有四句。无四句。亦有四句。亦无四句。非有四句。非无四句。汝尚不免无四句缚。岂得免亦有亦无等四句缚。当知了句非句。于句义无碍。而得解脱。非是离句求。于无句而得解脱。如天女呵身子云。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文字性离即解脱相。复次今明法之与心合为八句。回转分别。则有三十六句。若细历法而明即出无量句。若能于一句法通达一切句。则此辨若虚空无有边际。问曰。若尔何以不约法心各作五句。答曰。诸佛出世对缘化物。教门多约四句。如摩诃衍论中说。有四种悉檀。一世界悉檀。二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初有漏法心即是世界悉檀摄。二无漏法心即是对治悉檀摄。三亦有漏亦无漏法心即是为人悉檀摄。四非有漏非无漏法心即是第一义悉檀摄。是中相摄之意细寻可见。复次摩诃衍论。又于第一义悉檀中分别四门。如论偈说。

一切实一切不实  一切亦实亦不实

一切非实非非实  如是皆名诸法实

如是等但有四句。更无第五句。今约四句明法心可以类此。余经论中设有五句明义别有因缘。今取一途义便故。不约五句分别。问曰。此四种法心。法之与心有何等异。如有漏法有漏心。此法心为当各是有漏为当各非。故说漏若二各有者。法心合时应有二漏法起。若各无和合亦应无。答曰。今不得言二各是漏。亦不得言二法中各都无漏。何以故。若心即是漏。如阿罗汉。漏尽时。心应尽法亦如是。所以者何。若法定是漏者。圣人入根本四禅。亦应生漏。此四禅法未与心合。亦应自是漏。而圣人入四禅法不生于漏。四禅法未与心相应时。亦自无有漏法生。云何言法即是有漏。今言此漏不独在法亦不独在心。法心合时便有漏生。以有有漏故二处受名譬如仙药。人若服之即令得仙。而药之与人本各非仙。药人和合则便有仙。故药受仙药之名。人受仙人之称。若药不因人不名仙药。人不因药不名仙人。漏法漏心亦复如是。余三种法心义类尔可知。故阿难说示比丘。为舍利弗说偈。

诸法从缘生  是法说因缘

是法缘及尽  我师如是说

复次若谓有漏之法自有有漏法。若有漏之法由有漏心故有有漏法。若有漏法由法由心故有有漏法。若有漏之法不由法不由心故有有漏法。如此之计皆堕邪见。所以者何。若谓由有漏法故有有漏法者。即是自性有漏法。若是自性有漏法则应有无穷之漏法。以自性复有自性故。今实不尔。若谓有漏法不能自有。由有漏心故有者。即是他性有漏法。所以者何。若有漏法待有漏心为自性者。今有漏心待有漏法。岂非他性。若由他性而有有漏法者。他性若是有有漏法。则有漏法还是有漏法。更无心法之别。他性若非有漏法。非有漏法何能有有漏法。故知有漏法不由有漏心故有。若谓有漏法。由有漏法有漏心故有者。即是共有。若是共有则从自他性中。而有有漏法。若尔则一时应有二有漏法。今实不然。故知非自他共故有有漏法。若谓离有漏法离有漏心。有有漏法者。即是无因缘而有有漏法。从因缘有有漏法尚不可。何况无因缘而有有漏法。破因成假广说如止观有漏心亦如是。余三种法心亦如是。复次若有漏法。定是有漏法者。是有漏法即是生灭相续法。为生故生。为灭故生。为生灭故生。为离生离灭得生。若是生生即是自生。若由灭故生。即是他生。若由生灭故生。即共生。若离生灭而说生者。即是无因缘生。从因缘生尚不可。何况无因缘生。当知有漏生。毕竟不可得。若无生则无灭。若无生灭即无相续若无生灭相续则无有漏法。破相续假广说如止观。有漏心亦如是。余三种法心亦如是。复次若有漏法是生者。为生生故生。为不生生故生。为生不生故生。为非生非不生故生。若生生则是自性生。若不生生即是他性生。若生不生故生。即是共生。若非生非不生故生。即是无因缘生。从因缘生尚不可。何况无因缘生。是则于相待假中求有漏法生。毕竟不可得。若无生则无有漏。破相待假广说如止观。有漏心亦如是。余三种法心亦如是。当知有漏之法于因成相续。相待中各各四句。求毕竟不可得。若不可得。云何分别。有有漏法若无有有漏之法。而说有漏法者。当知但有名字。是中不应定有所依生。诸戏论破智慧眼。次明有漏心亦如是。若有漏法心如是。余三句法心亦如是。但以世间名字故。说名字之法。不在内外两中间。亦不常自有无名之名故。曰假名问曰。若尔。云何分别法心之异。答曰。但以世间名字故。分别法心之别。是中无有定实。问曰。云何于名字中分别法心之别答曰。若知法心无所有但有名字。则还如上分别法心之相无咎 故大品经云须菩提。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复次如心数为法心王。为心受想行三阴及色阴。为法识阴。为心心相应法心不相应法及色法无为法。为法心法。为心所缘。为法能缘。为心能生。为法所生。为心所观之境。为法能观之智。为心法成于心心依于法。如是等于名字中。种种分别法心之别。虽作此分别。皆如幻化。无所取著同归一相。此义至下第十结会归趣中当广释。

同类推荐
  • 绪言

    绪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礼法华经仪式

    礼法华经仪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

    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POLITICS

    POLITIC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美人要逃宫:甘做花魁不为后

    美人要逃宫:甘做花魁不为后

    【本故事纯属虚构】惑世花魁顾怜薇,仅凭一手好琴便使男人为她散尽千金,钱途无限量。可在老鸨计划将她的价值推至顶峰时,她却偷偷落跑了。沈御轩,笙月国太子,他并非皇帝的长子,却深得皇帝的宠爱。当初的花魁无意间成了邪魅太子爷的贴身丫头,她杯具的人生才正式开始……
  • 金牌王妃:罪臣女生存手册

    金牌王妃:罪臣女生存手册

    想她堂堂现代一大警花,上得厅堂,下的武场,却穿越到了一个病弱美人的身上。好吧,穿就穿吧好歹有爹爱有娘疼,有了上一世从来没尝的亲情。可进宫当皇帝的女人?爹爹还为了她的身体不惜叛国?好吧,为了这一世的亲情,她只好以身冒险了,至于那个皇帝小子,哼,别想着她会从一而终,等她找出了内贼救了爹爹,你这个万千后宫的渣男就给她有多远滚多远!
  • 玩家养成计划

    玩家养成计划

    《纷争大陆》上线之后,由于陆铭误操作,让他穿越成为了纷争大陆的一名黄金级boss。此时,陆铭心中很慌,作为注定被玩家攻略的boss,在这个波澜壮阔的世界,又该怎样生存?凭借着一些攻略,陆铭最终决定施行一个庞大的计划,而他的目标,则是玩家。而玩家并不知道,在这个游戏世界,还有一个和他们有着同样灵魂的boss,已经悄然对他们伸出了魔掌!(作者君:简介无力,内容也不知道符不符合各位的口味。但本着讲一个故事的心理,还是去尽善尽美的勾勒世界架构和故事情景!)
  • 画问至尊

    画问至尊

    画湖之画,从虚幻中走出,闯入了秦语的视野,至强的仙女看好他,给了他一次重生的机会,秦语从废体蜕变成了一种强大无匹的体质--玄黄体。修仙宗门的天骄遭他横扫,王国的公主被他镇压,强横的上古部族亦是被他征服,圣地、神教、王朝、神宗……他一路横推了下去。
  • 悠悠南山见之瑟瑟木槿开

    悠悠南山见之瑟瑟木槿开

    自你之后,青山是你,绿水是你,星辰是你,我定会守你生生世世。如果早知道相遇是过错你还会选择相遇吗?如果早知继续了这个过错只会带来更大的过错,你还会坚持吗?
  • 小铁匠的战国手札

    小铁匠的战国手札

    乱世七国,群雄逐鹿。楚地方圆五千里,带甲百万,雄踞南方,虎视中原。丝竹管弦,编钟之下三千门客。斧锯锥凿,战国铁器风流渐现。思美人兮,毋宁逍遥离世。小铁花,当你踏上这条漫长的路途后,将会遇上许多人。点石成沙成天媚笑,唆使你去见证奇迹的人。坐拥金山品性恶劣还有怪癖好的人。不愿以无涯追逐有涯,躺在榻上梦蝴蝶的人。妖孽至极屠城也毫不手软的人。为报黥刑之仇将重臣车裂的人……当然你还要一手拿火钳,一手握铁锤,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心爱的人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得精锐铁器者霸天下!奋斗吧!铁匠无双!
  • 咏物诗

    咏物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来生再不要爱你

    来生再不要爱你

    听信谣言,换来的是他后悔终生的痛苦,而她华丽回归的背后付出的是无法形容的艰辛......
  • 只做正妻

    只做正妻

    ========================================本文慢热,但绝对的精彩:绝代风华的身资,美丽无双的容颜,金黄色的长发随风起舞。纤纤玉手挑起的不是罗纱幔帐,而是红尘间风起云涌的波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