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54100000200

第200章

杨通老问:「中庸或问引杨氏所谓『无适非道』之云,则善矣,然其言似亦有所未尽。盖衣食作息,视听举履,皆物也,其所以如此之义理准则,乃道也。」曰:「衣食动作只是物,物之理乃道也。将物便唤做道,则不可。且如这个椅子有四只脚,可以坐,此椅之理也。若除去一只脚,坐不得,便失其椅之理矣。『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说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有那形而上之道。若便将形而下之器作形而上之道,则不可。且如这个扇子,此物也,便有个扇子底道理。扇子是如此做,合当如此用,此便是形而上之理。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如何便将形而下之器作形而上之道理得!饥而食,渴而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其所以饮食作息者,皆道之所在也。若便谓食饮作息者是道,则不可,与庞居士『神通妙用,运水搬柴』之颂一般,亦是此病。如『徐行后长』与『疾行先长』,都一般是行。只是徐行后长方是道,若疾行先长便不是道,岂可说只认行底便是道!『神通妙用,运水搬柴』,须是运得水,搬得柴是,方是神通妙用。若运得不是,搬得不是,如何是神通妙用!佛家所谓『作用是性』,便是如此。他都不理会是和非,只认得那衣食作息,视听举履,便是道。说我这个会说话底,会作用底,叫着便应底,便是神通妙用,更不问道理如何。儒家则须是就这上寻讨个道理方是道。禅老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在汝等诸人面门上出入』云云。他便是只认得这个,把来作弄。」或问:「告子之学便是如此?」曰:「佛家底又告子底死杀了,不如佛家底活。而今学者就故纸上理会,也解说得去,只是都无那快活和乐底意思,便是和这佛家底也不曾见得。似他佛家者虽是无道理,然他却一生受用,一生快活,便是他就这形而下者之中,理会得似那形而上者。而今学者看来,须是先晓得这一层,却去理会那上面一层方好。而今都是和这下面一层也不曾见得,所以和那下面一层也理会不得。」又曰:「天地中间,物物上有这个道理,虽至没紧要底物事,也有这道理。盖『天命之谓性』,这道理却无形,无安顿处。只那日用事物上,道理便在上面。这两个元不相离,凡有一物,便有一理,所以君子贵『博学于文』。看来博学似个没紧要物事,然那许多道理便都在这上,都从那源头上来。所以无精粗小大,都一齐用理会过,盖非外物也。都一齐理会,方无所不尽,方周遍无疏缺处。」又曰:「『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所谓不可离者,谓道也。若便以日用之间举止动作便是道,则无所适而非道,无时而非道,然则君子何用恐惧戒慎?何用更学道为?为其不可离,所以须是依道而行。如人说话,不成便以说话者为道,须是有个仁义礼智始得。若便以举止动作为道,何用更说不可离得?」又曰:「大学所以说格物,却不说穷理。盖说穷理,则似悬空无捉摸处。只说格物,则只就那形而下之器上,便寻那形而上之道,便见得这个元不相离,所以只说『格物』。『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所谓道者是如此,何尝说物便是则!龟山便只指那物做则,只是就这物上分精粗为物则。如云目是物也,目之视乃则也;耳物也,耳之听乃则也。殊不知目视耳听,依旧是物;其视之明,听之聪,方是则也。龟山又云:『伊尹之耕于莘野,此农夫田父之所日用者,而乐在是。』如此,则世间伊尹甚多矣!龟山说话,大概有此病。」

问:「『道不可离』,只言我不可离这道,亦还是有不能离底意思否?」曰:「道是不能离底。纯说是不能离,不成错行也是道!」时举录云:「叔重问:『「道不可离」,自家固不可离,然他也有不能离底意。』曰:『当参之于心,可离、不能离之间。纯说不能离,也不得,不成错行了也是道!』」因问:「龟山言:『饥食渴饮,手持足行,便是道。』窃谓手持足履未是道,『手容恭,足容重』,乃是道也;目视耳听未是道,视明听聪乃道也。或谓不然,其说云:『手之不可履,犹足之不可持,此是天职。「率性之谓道」,只循此自然之理耳。』不审如何?」曰:「不然。桀纣亦会手持足履,目视耳听,如何便唤做道!若便以为道,是认欲为理也。伊川云:『夏葛冬裘,饥食渴饮,若着些私吝心,便是废天职。』须看『着些私吝心』字。」时举录云:「夜来与先之论此。先之云『手之不可履』云云,先生曰云云。」

此道无时无之,然体之则合,背之则离也。一有离之,则当此之时,失此之道矣,故曰:「不可须臾离」。君子所以「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则不敢以须臾离也。

「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即是道不可须臾离处。履孙。

问:「日用间如何是不闻不见处?人之耳目闻见常自若,莫只是念虑未起,未有意于闻见否?」曰:「所不闻,所不见,不是合眼掩耳,只是喜怒哀乐未发时。凡万事皆未萌芽,自家便先恁地戒慎恐惧,常要提起此心,常在这里,便是防于未然,不见是图底意思。」徐问:「讲求义理时,此心如何?」曰:「思虑是心之发了。伊川谓:『存养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则可,求中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则不可。』」寓录云:「问:『讲求义理,便是此心在否?』曰:『讲求义理,属思虑,心自动了,是已发之心。』」

刘黻问:「不知无事时如何戒慎恐惧?若只管如此,又恐执持太过;若不如此,又恐都忘了。」曰:「也有甚么矜持?只不要昏了他,便是戒惧。」与立。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这处难言。大段着意,又却生病,只恁地略约住。道着戒慎恐惧,已是剩语,然又不得不如此说。

「戒慎恐惧是未发,然只做未发也不得,便是所以养其未发。只是耸然提起在这里,这个未发底便常在,何曾发?」或问:「恐惧是已思否?」曰:「思又别。思是思索了,戒慎恐惧,正是防闲其未发。」或问:「即是持敬否?」曰:「亦是。伊川曰:『敬不是中,只敬而无失即所以中。』『敬而无失』,便是常敬,这中底便常在。」

问:「戒慎恐惧,以此涵养,固善。然推之于事,所谓『开物成务之几』,又当如何?」曰:「此却在博文。此事独脚做不得,须是读书穷理。」又曰:「只是源头正,发处自正。只是这路子上来往。」

问:「中庸所谓『戒慎恐惧』,大学所谓『格物致知』,皆是为学知、利行以下底说否?」曰:「固然。然圣人亦未尝不戒慎恐惧。『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但圣人所谓念者,自然之念;狂者之念,则勉强之念耳。」

所谓「不睹不闻」者,乃是从那尽处说来,非谓于所睹所闻处不慎也。如曰「道在瓦砾」,便不成不在金玉!

问:「『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与『莫见乎隐』两段,分明极有条理,何为前辈都作一段滚说去?」曰:「此分明是两节事。前段有『是故』字,后段有『故』字。圣贤不是要作文,只是逐节次说出许多道理。若作一段说,亦成是何文字!所以前辈诸公解此段繁杂无伦,都不分明。」

用之问:「戒惧不睹不闻,是起头处,至『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又用紧一紧。」曰:「不可如此说。戒慎恐惧是普说,言道理偪塞都是,无时而不戒慎恐惧。到得隐微之间,人所易忽,又更用慎,这个却是唤起说。戒惧无个起头处,只是普遍都用。如卓子有四角头,一齐用着工夫,更无空缺处。若说是起头,又遗了尾头;说是尾头,又遗了起头;若说属中间,又遗了两头。不用如此说。只是无时而不戒慎恐惧,只自做工夫,便自见得。曾子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成到临死之时,方如此战战兢兢。他是一生战战兢兢,到死时方了!」

问:「旧看『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两句,只谓人有所愧歉于中,则必见于颜色之间,而不可揜。昨闻先生云『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处』,自然见得愈是分晓。如做得是时,别人未见得是,自家先见得是;做得不是时,别人未见得非,自家先见得非。如此说时,觉得又亲切。」曰:「事之是与非,众人皆未见得,自家自是先见得分明。」问:「『复小而辨于物。』善端虽是方萌,只是昭昭灵灵地别,此便是那不可揜处?」曰:「是如此。只是明一明了,不能接续得这意思去,又暗了。」

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程子举弹琴杀心事,是就人知处言。吕游杨氏所说,是就己自知处言。章句只说己自知,或疑是合二者而言否?」曰:「有动于中,己固先自知,亦不能掩人之知,所谓诚之不可揜也。」

问:「伊川以鬼神凭依语言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如何?」曰:「隐微之事,在人心不可得而知,却被他说出来,岂非『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盖鬼神只是气,心中实有是事,则感于气者,自然发见昭著如此。」文蔚问:「今人隐微之中,有不善者甚多,岂能一一如此?」曰:「此亦非常之事,所谓事之变者。」文蔚曰:「且如人生积累愆咎,感召不祥,致有日月薄蚀,山崩川竭,水旱凶荒之变,便只是此类否?」曰:「固是如此。」

戒慎恐惧乎其所不睹不闻,是从见闻处戒慎恐惧到那不睹不闻处。这不睹不闻处是工夫尽头。所以慎独,则是专指独处而言。如「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慎独紧切处。

黄灏谓:「戒惧是统体做工夫,慎独是又于其中紧切处加工夫,犹一经一纬而成帛。」先生以为然。

问「慎独」。曰:「是从见闻处至不睹不闻处皆戒慎了,又就其中于独处更加慎也。是无所不慎,而慎上更加慎也。」

问:「『不睹不闻』者,己之所不睹不闻也;『独』者,人之所不睹不闻也。如此看,便见得此章分两节事分明。先生曰:『其所不睹不闻』,『其』之一字,便见得是说己不睹不闻处,只是诸家看得自不仔细耳。」又问:「如此分两节工夫,则致中、致和工夫方各有着落,而『天地位,万物育』亦各有归着。」曰:「是。」

「戒慎」一节,当分为两事,「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如言「听于无声,视于无形」,是防之于未然,以全其体;「慎独」,是察之于将然,以审其几。

问:「『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与『慎独』两段事,广思之,便是『惟精惟一』底工夫。戒慎恐惧,持守而不失,便是惟一底工夫;慎独,则于善恶之几,察之愈精愈密,便是惟精底工夫。但中庸论『道不可离』,则先其戒慎,而后其慎独;舜论人心、道心,则先其惟精,而后其惟一。」曰:「两事皆少不得『惟精惟一』底工夫。不睹不闻时固当持守,然不可不察;慎独时固当致察,然不可不持守。」人杰录云:「汉卿问云云。先生曰:『不必分「惟精惟一」于两段上。但凡事察之贵精,守之贵一。如戒慎恐惧,是事之未形处;慎独,几之将然处。不可不精察而慎守之也。』」

问:「『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与『慎独』虽不同,若下工夫皆是敬否?」曰:「敬只是常惺惺法。所谓静中有个觉处,只是常惺惺在这里,静不是睡着了。」

问:「『不睹不闻』与『慎独』何别?」曰:「上一节说存天理之本然,下一节说遏人欲于将萌。」又问:「能存天理了,则下面慎独,似多了一截。」曰:「虽是存得天理,临发时也须点检,这便是他密处。若只说存天理了,更不慎独,却是只用致中,不用致和了。」又问:「致中是未动之前,然谓之戒惧,却是动了。」曰:「公莫看得戒慎恐惧太重了,此只是略省一省,不是恁惊惶震惧,略是个敬模样如此。然道着『敬』字,已是重了。只略略收拾来,便在这里。伊川所谓『道个「敬」字,也不大段用得力』。孟子曰:『操则存。』操亦不是着力把持,只是操一操,便在这里。如人之气,才呼便出,吸便入。」赐。

问「中庸戒惧慎独,学问辨行,用工之终始」。曰:「只是一个道理,说着要贴出来,便有许多说话。」又问:「是敬否?」曰:「说着『敬』,已多了一字。但略略收拾来,便在这里。」

问:「『不闻不睹』与『慎独』如何?」曰:「『独』字又有个形迹在这里可慎。不闻不见,全然无形迹,暗昧不可得知。只于此时便戒慎了,便不敢。」卓才。

同类推荐
  • 耕樵问答

    耕樵问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送友人赴举

    送友人赴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续湘山野录

    续湘山野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Father and Son

    Father and S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国记

    佛国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傲娇影帝之奉婚不可违

    傲娇影帝之奉婚不可违

    梅言瑾作为影视界中年轻一辈的实力代表者,颜值和气质放在那帅哥美女扎堆的娱乐圈中也是相当出众的,出道多年更是零绯闻,这让粉丝无比放心的同时也有人认为梅言瑾只喜欢男人。但是有一天突然有一个无名路人爆出来一张梅言瑾与一个女人相拥的照片。梅言瑾的大院发小们纷纷露出了老母亲微笑。粉丝:“这是假的,坚决是假的。”梅言瑾的工作团队以及经纪人:“这是哪个何方神圣,想见。”而远在西南的一众少年刚刚结束任务,悄悄的围坐在一起盯着手机屏幕上显示的一张图片:“这是队长没错吧。”然后才知道自己的队长被一头“猪”给拱走了。(甜宠,男女都强,本文所涉及到的都是虚构,请不要与现实所联系)
  •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套装共9册)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套装共9册)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不但是十九世纪群星璀璨的俄罗斯文坛上最伟大的小说大师之一,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有史以来最复杂、最矛盾、最伟大的小说巨匠之一。他以其卷帙浩繁的创作,在对于人类复杂的甚至分裂的人性以及心理乃至变态精神的深刻描绘和深度开掘上独树一帜、无人能出其右;如果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上海译文出版社布面精装本“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收入陀氏《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鬼》、《少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全部七部长篇小说以及中短篇小说集《白夜》,共八种九卷,基本囊括了陀氏一生创作的所有最重要的作品。
  • 你的爱,是那片浅白色深海

    你的爱,是那片浅白色深海

    爱,原来竟似深海,爱,原来一目纯白!江晓卉出生后便知道自己是个私生女,可即便所有人都唾弃自己妈妈的下贱和无耻,她却只能一次次挡在妈妈身前替她接受所有的责难。相安无事,对她而言从来是一种奢侈的幸福!幸好她的身边始终有着郑翌哲的存在,这个黑骑士的义无反顾至少带给了她不少安慰,可是,当她遇见了腹黑男沐佐恩,她才真的体会到爱情的窒息诱惑,可偏偏这个男人是叶晓仪的未婚夫,难道她真的和席宁姝说的一样,因为身体里留着下贱无耻的血液,所以注定会成为一个掠夺者,重演那一场悲剧吗?“你的人生非黑即白,可我偏是黑白之间的那一抹浅浅灰色,所以我注定走不进你的视线,却依旧无力抗拒命运,为你一步步踏入那片浅白色深海,宁愿为爱窒息------”【章节序】第一章遗嘱我的人生,有着天使和恶魔牵手相伴同行,他们会一路扯碎所有的幸与不幸,只留给我一片的苍白---第二章爱恨恢恢有些爱,无论一万年还是一瞬间,终逃不过那一片天网恢恢---第三章摄魂怪“摄魂怪,回去吧,阿兹卡班需要你!我这里已经再没有幸福的温暖可以再被你没收。”第四章物是人非的BLUE冬去春来,只剩憔悴,残忍的离别是爱情的末路,为你,我深陷那片蓝色的沼泽---第五章奢靡的荒芜原来这些年,我只是忘了你是谁,却难以忘记你曾是我的谁---第六章孽缘荼心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当心脏仪器显示一条直线后,医生会宣布病人死亡!在被他搂进怀中的这一刻,因为我的心跳瞬间停止,我才感受到只剩下灵魂不再有肉体的奇幻感觉,不再能自如的呼吸---第七章夙世缱绻每个混蛋的心里都住着一颗受过重伤的心,所作所为不过是想让全世界的人和他一起痛,好让自己与众不同的不再那么明显---第八章迎风微凉再惊险刺激的过山车,坐习惯了也不过是迎风一场,再恐怖幽深的夜路,走习惯了也不过是月影微凉---第九章爱,纯白爱情,是第一眼的认命,第一次的相遇便已经注定悲喜结局,不爱便是陌路,相爱便是幸福,独爱则是无休无止的剜心痛苦---尾声说好一辈子,差一年,差一个月,差一天,差一个时辰都不是一辈子!相爱的时候并看不见爱情的存在,直到再遇不见曾经的心动,才知道放手的便是爱情,即便一生再无缘破镜重圆,指间却不舍褪下他允下的承诺,虽然,戒无痕---
  • 冷少的契约新娘

    冷少的契约新娘

    妹妹跟未婚夫纠缠在一起,还制造车祸诬陷,就在言许箬以为必死无疑的时候,有个男人出现了,只要活下去她愿意付出一切!
  • 快乐的科学

    快乐的科学

    如果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部哲学长诗的话,那么,《快乐的科学》则像一本哲学短诗集成。西方古典哲学素以理性为尊,而尼采大胆挑战理性,在其著作中大量注入了诗性的成分,从而开辟了西方诗性哲学的新天地。本书是尼采后期的重要作品,创作于大病初愈之后,是他心灵狂欢的产物。本书语言凝练而隽永,思想鲜明而锐利,行文多为警句或短诗,思想碎片交相辉映,绚烂者如吉光片羽,深邃者则惊世骇俗。生命、本能、个体、群体、宗教、爱、道德、哲学、文学、法律、科学等众多话题,在书中得到了简明而深刻的论述。本书浓缩了尼采的精华,是尼采哲学的入门书。
  • 我是大妖主

    我是大妖主

    一眼万年,王薛重生。“来,我们一起探讨生命的起源。”“你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你不知我就是你的生命吗?”天下纷乱,红颜香消,我既为妖。我有一颗赤妖心,可灭天地苍茫间。
  • 吾乃太后

    吾乃太后

    一把折扇,展开一段佳话。一身红装,映衬一个朝代。一个女人,书写一生传奇。宫墙内外,阴阳相隔。若流萤不死,轻罗不腐,那这独坐深宫的,便非我一人。尔妻为我,吾乃太后。
  • 农家小家

    农家小家

    21世纪的老太太寿终正寝,睁开眼时以为是地府,却没想到看到的是两个小萝卜头。
  • 九劫岭

    九劫岭

    你相信梦里有世界吗?你相信梦里有奇遇吗?请让我把你带入梦里的世界,里面一定有你想要的答案。这篇小说引用了中国古典道家神话,与佛教故事,相互串联。文语跳跃性大,百般感悟,自有心意相通。让我们一同遨游,人界、灵界、妖界、冥界、神界、魔界、仙界、佛界、修罗界、天人界。这世界其实很小……
  • 旅途撷英

    旅途撷英

    这是我的第一部散文集,内容较为宽泛,既有写亲情的,也有写小人物的,还有写文学家、演员和解读诗人爱情和诗歌的……虽然庞杂,但这正是我追求的效果,因为我想尽量满足不同读者的审美需求,最大限度地做到让读者朋友能够在我的散文集中找到自己喜欢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