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00700000014

第14章

所谓“静而后能安”者,由清静之身心,而启发自然之神觉也。自然神觉,前已言之,为人固有之圆明之灵觉也。此性为祖性中所发之元神,外混沌而内空明,先真空而后妙有,释家谓之“正觉佛性”,“圆觉妙心”;儒家谓之“太极道心”、“天地之心”;道家谓之“灵觉元神”、“灵明真性”。三教圣人,同以中、一两字形容之,道书谓“中之中有一,一之中有中”是也。子思谓之“致中和“(《礼记·中庸》),寂然不动则为“中”,感而遂通则为“和”。未发时得中则发,发时得中则和,不得此中,发必不和。本属自然之事,不用人心主宰,而此神觉自然主宰,无形之中,忽而有觉。火候工夫,惟恃此神觉自运用之,自调停之,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不独此也,即元气之动静,亦随此神觉为动静;元精之生化,亦因此神觉所主宰,自然相依,自然和合,自然凝结,自然采取,丝毫不假人力维持,故《老子》曰“道法自然”、《悟真》曰“自有天然真火候,不须柴炭及吹嘘”是也。

然神觉何由而生?必先去尽人心,格除物欲,一念不生,至诚专密,纯然真空,无人、我、物、形之相,而后神觉油然而自生。道书又谓之“真意”,即“一意不散”是也。真意发动,便是妙有;不动便是真空,与太虚同体,太极同用,故谓“先天”。在神觉初动之际,原属先天气象,混混沌沌,其间无丝毫渣滓,故又谓之“混沌元神”、“正等正觉”、“先天而天弗违”也;及其既动,主宰精炁,调匀火候,外身忘形,自然合道,其间无丝毫识神,故又谓之“圆觉妙心”、“灵明之神”、“后天而奉天时”也。到此地步,斯谓之“安”。

安者,安然自在也,即帝尧之“安安”也。孔子曰:“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见《礼记·中庸》)又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者,又其次也。”(《论语·季氏》)夫人下功之际,放下万缘,革去识神,止心于清净之境,以求自性中之良知;即以此良知,止于道义之门,固矣。而初止时,大都出于勉强。勉强定于虚空之中,为时甚短,瞬则识神复来,心不清,而良知泯矣;身形拘滞,气不静,而真空失矣,故“可暂不可久”也。必日日勉强行之,困而学之,渐益渐长,如初可定一分钟,数日后即定二分钟,再定五分钟、十分钟。日积月累,以达于身心两静之境,则是“利而行之”矣,“学而知之”矣,“定而后能静”矣。然此时身虽静,而未至于笃;心虽虚,而未至于极,虽能得若干时之静,其静犹用止念之功;特识神归一,妄意归诚耳,尚未到至诚境界,自然之神觉未还。又必日日时时,行住坐卧,照前炼心,使身心归于大定大静,内外两忘,心形俱化,物来顺应,事去则止,神不为智识所牵动,气不为情欲所驰引,意不为法所束缚。如是久之,归于纯熟,良知良能,刻刻俱在,乃为损之又损,泯去识神,而元神用事也。但元神初复,心如赤子之心,入混沌而未至圆明,得天真而未能运用,可称“顺利”,未即谓为“安然”。《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见《孟子·离娄下》)《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见《礼记·大学》)盖既得之,不可失之。终日保持,弗须臾离。孔子曰:“回之为人也,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见《礼记·中庸》)一善即“一而神”也,时时寂照,湛然洞然,积之既久,习之已熟,而元神光大,由混沌而灵明,自然主持火候,发生造化,不必炼心而心自炼,不必凝神而神自凝,不必调息而息自调,气自动也。且进退合度,时至神知,活子方临,而神已外定;活午方至,而炁已内归。身心无为,而神气自然有所作为,《老子》曰:“无为之中无不为”是也,纯阳曰“但安神息任天然”亦是也。此之谓“安而行之”,不假自己作为,而无形中神觉自调火候,有如生知;此之谓“生而知之者上也”。世间何尝有“生知”之人?孔子之圣,犹问道于老子;释迦之明,犹受训于燃灯。即偶有生而能言、能文之人,一入娑婆世界,智识开而元神隐,物欲侵而良知泯,又焉能不学而行道!必自知止而定,而静,而后至于“安安”;心明性见,乃有神觉主持修身工夫,不假有形之力,及后天智识,而豁然贯通者,始谓为“生知之圣”也。

修身之道,大人之学,由勉企安,因微入化。所以安者,即有神觉以主持其间也。故采取封固,烹炼火候,无一不自自然然,当定则定,当忘则忘,混沌虚无之中,生出无限造化。此“安”字工夫,乃为炼己实效。然元神不复,绝不能安;安而后,“寝寐神相抱,觉悟候存亡”,绵绵不绝,固蒂深根,天然造化,于焉发动。虚之极,而无中生有;静之笃,而一阳来复。外感内应,药产神知,采以不采之采,勿助勿忘;取以不取之取,自抽自添。于不识不知之中,而铅汞已和,大药归炉,阳火自进,阴符自有矣。盖工夫到安然地步,学者须细心体会,真履实践,不可怠忽,故曰“静而后能安”。

所谓“安而后能虑”者,防危虑险也。此“虑”字,千古鲜能解者。宋儒不知道,无足论,即道家于此句,亦少正当之解释。盖工夫做到“安而行之”,自然之神觉已灵,性光发露,道心出现,大药已能生能采,能封能炼,宜无所用其虑。且虑为未来心,属于识神中者,此时已至元神用事,尚何有“未来”之心?不知道之成否,丹之得否,关键全在此字。《诗》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见《礼记·表记》)孔子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见《论语·泰伯》)《悟真》曰:“抽添运用却防危。”又曰:“毫厘差殊不结丹。”当由静至安之时,心中发出真药,身上亦生造化;天然火候,不假人为;四体舒畅,苏软如绵。学者初得此景,无不非常欣喜,即此一喜,便恐识神乘机侵入,物欲复来,则自然神觉得而复失,此可虑者一也;更有复得神觉,大药产生,美景当前,突然恐怖,则识神亦乘机侵入,先天仍化后天,此可虑者二也;又元神已灵,采取已得,自以为足。乃复放纵身心,不能对境忘情,或行之数日,自以为得,因而怠惰神志,皆可引进识神志意。而识神妄意一动,真意元神便失,立竿见影,转念即非,此可虑者三也。古人谓“铅飞汞走”、“鼎坏炉崩”是也。凡上皆是采药时之危险,犹易于救正者也。

至于自然神觉已复,得于静定之中,而安然行其火候,以采以封,以至得药、得丹,周天数足,内丹已结,胎仙可舞。学道至此,炼己纯熟,即是筑基坚固,而此时应用温养沐浴工夫,更要防危虑险;否则前功尽弃,或致颠狂病发者,尢当重着力于此“虑”字也。何则?温养之时,全凭调停水火,方得“既济”之功,朝《屯》暮《蒙》,日以两卦为象。经曰:“朝虑其燥,用水以益其铅;暮防其寒,用火以添其汞。平时含光默默,若存若亡,如龙养珠,如鸡抱卵,完全返太极之体,倘稍差其度,悔吝即生。”《易·乾》之九三爻“终日乾乾,反复道也”,便是此象。非经此番之谨慎至诚,不能获“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之象。丹经谓“一年沐浴防危险”,《入药镜》谓“但至诚,法自然”是也。此间偶有一日不自然,一时不至诚者,则丹毁矣;况外之物欲,内之法相,若起妄念,便生魔障。盖识神虽泯,仍未除根,非经过七日大周天,而食色、气质之性,六识、七情之欲不能尽绝。当兹温养之际,历劫业根,平生物欲,时时冲我心神,如潮之涌,端在凝神定志,物我皆忘,慎独斋心,保持此自然神觉之天然火候,小心谨慎,乃获安全。况此中步步有景,时时有象,必须对景无心,见象忘相,水火始得平均。故此“虑”字,非思虑之虑,亦为火候中之要诀。惟其虑于先,乃可安于后;惟其虑之周,所以安之至也。

或有疑“虑”字,应在“安”字之前者,或有以为虑为始终为候者,殊不知工夫不企于安,本无可虑。虑者,虑其安而忘危也,虑其不能至诚也,虑其不能安神息而顺自然也,虑其生慧便用,不能含宏光大也。凡此皆元神用事,主宰火候以后之事;在识神未化之时,固无道可修,无丹可养,无慧可生,无自然可顺者也。必也先复赤子之心,而神觉乃成;神觉成,乃有自然之火候。顺此自然,是谓至诚,乃能达于无息之境,完全复我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乃是先天大道,最上一乘,纯为先天景象;乃能宇泰定而慧光生,慧光生而圣智全也。惟是先天、后天,其几在有无之间。有无不立,便是先天,否则堕落后天。故心思一动,身相偶着,则已复之先天真阳,立刻化为后天浊阴,而不可用矣。在神觉未得,无此先天,自不能行此火候,识神未尽之时,慧光不生。行功达于安然自在,性中灵明,始渐渐发生,如神境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等,莫不启于温养乳哺之时。倘慧初生而便用之,则慧转成识;惟慧而不用,乃得转识成智。矧神觉初现,本属自然,顺此自然,觉用愈神,假失自然,神觉即去,此吾所以名之曰“自然神觉”也。此几细微,差毫厘而谬千里。《易》曰:“知几其神乎!”又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自然之机,便是天机,便是造化,虑者知其几而顺之耳,故曰“安而后能虑”。

所谓“虑而后能得”者,“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见《易·乾卦》),自可以得丹而成道也。得者,一得永得;若非永得,不谓之“得”,即佛家之“灭尽定”、“无余涅槃也。盖必识神灭尽,魂魄消化,法身充满三界,本性遍于虚空,从此无生,与天齐寿,天地有坏,这个不坏,始谓之“得”。释家谓之“了”,道家谓之“成”,非偶有所得之得,亦非得复元神之得,更非静、定、安工夫中之所得。必防危虑险,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时,无危险之可防,无复失之可虑。《玉皇心印经》曰:“一得永得,自然身轻。太和充溢,骨散寒琼。”《清净经》曰“是名得道。”陈泥丸曰:“都来片晌工夫,永享无穷逸乐。”均为“得”字之证验,而佛经“直下回机,便同本得。”则指顿悟圆通者而言,与“朝闻道,夕死可矣”同一意义。

前言“明德”为道、为丹、为药,“亲民”为工夫,“至善”为妙窍,此节自定、静、安、虑依次用功,道可必得。白玉蟾曰:“吾自得师闻诀以来,知此丹必可得,此道必可成。盖因种种火候,视之有其繁难,行之则极简易。”其中均是自然而然,始终一诚字,以之做到至诚无息地步,便可渐获灵通,故曰“虑而后能得。”

余意首节《大学》之道,似是孔子之言,此节详述工夫,当为曾子之语。即此两节,已将金丹大道,最上一乘之禅,详叙无遗。宋儒不知道,仅以章句训注,故失之远矣。下节“物有本末”四句,尢为亲切有味,盖谓修道者,能知本末、始终,先后之六者,则已近道。凡物先本后末,道者本也,能知先天一炁之本,自能知道之所以为道矣。修身由终求始,逆也;世事从本齐末,顺也。由逆而求道,知死后之无物,即知未生以前亦空,逆修返还,而道自在其中。用字先“终”后“始”,具有深意。“知所先后”,即知先天、后天之源,《易》曰:“先天而天勿违,后天而奉天时。”先天为道之源,后天为化之始,百姓日用不知,顺后天之形化;圣人格物穷理,探先天之本来。“知所先后”,即“明明德”、“止于至善”之理也。大人之道,始于还虚,亦终于还虚,终始即原始。要知始终,皆为还虚一事,即知道矣。《大学》之道,即大人之道,此大人即《易经》之“大人”,后人不知而误解,此儒道之所以不明也。

“古之欲明明德者”,“先治其国”,国即身也,古人皆以身喻国;治国先须齐家,家亦小国也;齐家先须修身,修身之要,存乎一心。必须用元神主事,其心始正,正心应先诚意,诚意即真意也。有此真意,方能运用其妙,而自然神觉,乃得渐灵。惟此神觉,方可知活子、活午之火候,可用九还七返之工夫。故修道先应复其真意,复真意应先从识神中提出知觉,而去其知识,故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也。用此“致”字,颇有深意,“致”者至也,用也,又有专一之义。必可至者之谓“致”,所当然者之谓“致”,专心致志,诚之始也;至诚专密,诚之终也,故诚又谓之“一诚”,诚意亦同于至诚。一心不乱,念兹在兹,久而始诚,诚者意中所发,独一无二之真挚之思也。夫人之意,本无不真,即无不诚,因为知识所乱,物欲所侵,乃妄发妄驰,而为妄意邪念。皆后天识神用事,外诱从六门直接六根,以启六识,又复勾动邪火,触发七情,尘尘不断,念念相续,而使泰然之心君,无时而宁;混然之元神,深藏不见。正如云雾弥天,不见日月,而日月本固在也,识神作崇,元神为其所蔽;妄意猖狂,真意潜而弗露,非即无此元神、真意也。“致其知”者,返其本来元神中之良知也;“诚其意”者,启其心性中之真意也。“诚”字、“致”字,均系就其自有者而言,不过加番锻炼而已,拨云雾以见日月而已。

同类推荐
  • 史记

    史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电白集

    电白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和权载之离合诗

    和权载之离合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旧京遗事

    旧京遗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本业璎珞经疏

    本业璎珞经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人生的道路很长,希望你不遗余力的去探索,去发现,去追求,去拥抱你爱的人。
  • 硬核系修真玩家

    硬核系修真玩家

    灵气复苏的年代,人人修真。命好的有灵根,自己能修。有钱的买灵药,照样能修。而朱平,只能硬核修真。咋硬核?灵石煲汤。……没钱买灵石啊石头也行,主要靠汤。啥子汤?蛇毒,不上头那种。切记:本书纯属虚构,系平行世界,切勿模仿!
  • 文化转向与课程改革:以王国维、胡适和钱穆为中心

    文化转向与课程改革:以王国维、胡适和钱穆为中心

    本书是“教育、文化与社会:新教育叙事研究”丛书的第一本。主要以王国维、胡适和钱穆等中国现代教育先行者的课程改革行动为例,展现那一代人为了中国文化的复兴与重建所付出的教育努力。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学术论著,本书以讲教育人物故事、讲教育故事的方式展开,体现了新一代学人重建教育叙事的尝试。
  • 信丰往事

    信丰往事

    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窗晓月、一杯香茗,听一曲小城故事,说说老城的往事前生。
  • 情起玄机缘

    情起玄机缘

    险些丧命,对其倾心。势力群雄,斗乱不停。再续前缘,误会接踵。“我什么都不要,我只要你。”
  • 假如王伦没有死

    假如王伦没有死

    在《水浒传》里,王伦一般被认为是心胸狭窄的典型,后世常用来比喻各种嫉贤妒能、求贤若渴、但又是没有胸怀的人。自从被吴用设计,被林冲火并以后,从此身死名灭,成了别人眼中的笑柄。但是,当初王伦能成为梁山的第一任寨主,并且成为杜千,宋万的大哥,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如果当初王伦能识破吴用的暗算,躲过林冲的火并以后,梁山会怎么发展。本小说试图用假设的手法,为你讲述另一个你不了解的王伦,那个王伦没有死,水浒会怎么发展下去的故事,希望能写完。
  • 竹叶青青我还在原地等你

    竹叶青青我还在原地等你

    “我不想让你恨我”穿白色衣服的女子哽咽到“你怎么这么傻呀?不管怎么样我依旧爱的是你呀”戏子无情
  • 腹黑太子天降萌妃

    腹黑太子天降萌妃

    她“从天而降”,不慎砸落他头顶上,因此跟他结下不解之缘,牵绊一生。他是夏国太子,素有仙人之姿,聪明绝顶,年纪轻轻就带兵亲临战场,威慑天下。他不苟言笑,手段狠绝,是百姓心中的战神,却在战场上收留了她,对她无微不至,疼爱有加。据说,太子不但收留了那女子,还对她视若珍宝,甚至为了她,拒绝纳妃。而事实上……“谁要再说太子疼我,我就灭了他。”因为犯错而被惩罚的某女孩忍不住怒骂。想她原是金牌影后,竟穿越成了个小孩子,还被这腹黑的男人吃的死死的,太丢人了。话音刚落,头顶就响起一道慵懒的声音,“哦?你的意思是本宫还不够疼你?”某女闻言,立刻蹭着太子的衣衫,口是心非,“谁说的?我灭了他,瑾哥哥最疼轻儿了。”片段一:某日,正在书房看书的夏瑾寒见下人带着鼻青脸肿的小丫头进来,脸色立刻变得铁青,问,“怎么回事?”太监战战兢兢的回答,“回殿下,轻儿小姐跟琳郡主打架了。”“输了还是赢了?”“赢了,嘻嘻。”小丫头抬起头,有些激动,又有些害怕的看着他。闻言,前一刻还满脸冰冷的男人一把将那小东西抱起来,在她脸上亲了一口,“很好,没给本宫丢人,这是奖励。”片段二:某日,宫宴上皇后光明正大的将几名不错的千金小姐送到太子面前,让他选一个适合的回去做太子妃。某女孩见状,眼中闪过一抹狡黠,娇小的身影往人群中一站,道,“皇后娘娘,轻儿觉得这位姐姐不错,温婉贤淑,大方得体,长得又漂亮……”话没说完,某太子一把揪起她的衣领,将她带离现场,而后狠狠的瞪着她,“你再说一次?”
  • 武道沧桑一千年

    武道沧桑一千年

    一千年前,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飞天遁地,法力无边的炼气士,有过力断山河,一剑开天的武者。灵气的日益枯竭,炼气士无法继续修炼,不得不想法撤离这个这个世界。在武道绝顶高手的帮助下,新世界的门户终于打开,但是炼气士却在离开的时候封印了旧的世界,用阵法隔绝了它和其他世界的联系。千年过后,旧世界开始慢慢崩溃了,留下来的武者也要寻找新的生路了,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 网游三国之好运王

    网游三国之好运王

    开始到结束,没有真正的虚拟与现实,也没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