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应具十德。一持戒。二多闻阿毗昙。三多闻毗尼。四学戒。五学定。六学惠。七自出罪使人出罪。八能自看病。九弟子有梵行难能自送使人送脱难。十满十[萉-巴+(日/(句-口+匕))](出僧祇律)依止阿阇梨应具十德 一具持二百五十戒。二多闻。三能教授弟子阿毗昙。四能教授弟子毗尼。五能教弟子舍恶见住善见。六知波罗提木叉戒。七知说波罗提木叉戒。八知作布萨。九知布萨羯磨。十年满十[萉-巴+(日/(句-口+匕))](和上十德亦同出四分律僧十中)阿阇梨应具五德 一知增上威仪(是净身口戒。亦名律仪戒)二知增上净行(是净心戒。亦名定共戒)三知增上波罗提木叉戒(是净惠戒。亦名道共戒修出世行倍过世法故云增上也)四知白羯磨(此句善知众法。文辞成就。言章辨利)五满五夏(五年学戒自行已立。堪为人作羯磨威仪受戒师)尊师应具五德 一善知有难法。二善知无难法。三善知作白法。四善知作羯磨法。五有戒行清净(备此五德。能举众。法表证义成)师摄弟子应具五法 一若弟子有病应自瞻视若使人看。二若弟子不乐住处应置安身处。三若弟子有疑事能如法开解其意。四若弟子有恶见生能教舍恶见住善见。五有德腊合弟子敬重(此所依荫同法师也)弟子依师应具五法 一爱念(若衣若食尽心奉养)二恭敬(身力承事不敢违慢)三惭(荷戴师恩法重难报)四愧(畏难尊严不敢作过)五乐近住(咨受教诫日亲其美)有五种阿阇梨 一出家阿阇梨(初脱白十戒师)二羯磨阿阇梨(受大戒师)三教受阿阇梨(教威仪师)四受经阿阇梨(受学法律)五依止阿阇梨(须和上处从请教诫)有五法不应无依止而住 一不能勤修威仪戒。二不能增净行。三不能增波罗提木叉戒。四若有恶见不能舍而住善见。五不满五夏(出四有分律)五法失依止 一死(师亡)二去(师宿行。若弟子。决意出界外)三休道(若师舍戒)四不与依止(师舍教诫)五还在和上目下住(若和上摄受者。阿阇利则不应复令请教诫)弟子应以二事将护于师 一以衣食供养。二以法将护(师闻弟子明。当方便软语谏喻开解。劝学戒定惠也)师应以二事摄弟子 一以衣食。二以法摄(日夜。教诏出家礼节)有威仪不应礼有十 一大便。二小便。三路身。四剃发。五说法。六嚼杨枝。七洗口。八食时。九饮食。十食果 复有十时不应礼 一在塔像前不得礼。二作事。三涂油。四读诵。五不着衣。六经行上下阁。七授经。八共诤。九洗钵。十着眼药(出僧祇律)一日三时请教戒 一请旦。二日中。三向暮(三时问讯于师亦如是。三时忏悔亦如是。师应三时教诫亦如是。不者得罪。出僧祇律)有五种教诫弟子 一呵啧(弟子片有失合苦言切勤)二折伏(触恼于师加以训治)三罚黜(违犯僧制。轻则罸。重则出家也)四赞叹(行顺佛教理合嗟美)五欢喜(行合师教应怀悦豫)又有五种教诫弟子法 一有犯行者制。二无犯行者听。三若制若听法有缺减者如法举之。四数数违犯者折伏与念。五真实功德者称赞欢喜 有三品呵啧 一微过微犯软语呵啧。二中过中犯中语呵啧。三上过上犯上语呵啧 佛言。欲多弟子务当义诲呵啧。弟子自护烦恼 呵啧弟子先具三法 一现在前。二出过。三语言我今啧汝 有五句呵啧法 一汝所为非(行违于理)二非威仪(进止失度)三非沙门(乖修圣道)四非净行(污贤善心)五非随顺行(非慎教弟子也)此五所不应为 有五品呵啧弟子法 一汝去(罪合出寺)二汝莫入我房(罪合出房)三汝莫为我作使(不受供给)四汝莫至我所(不受请教诫也)五不与汝语(不教经法)弟子有五事合呵啧 一无惭(作罪不着于人)二无愧(不畏罪求改悔)三不受教(不顺约敕)四作非威仪(数作叽嫌之事)五不恭敬师僧(形数唐突嗔目怒应心怀轻慢。都无畏忌故呵啧也)呵啧弟子五事失法一尽形寿呵啧。二竟安居呵啧。三呵啧病者不看视。四不现前呵啧。五不出过呵啧。不应尔 弟子被呵啧应行五事 一应舍作事。二应舍已请教诫。三应日作三昧求忏悔。四不应于余人边住。五不应不忏悔而去 有四种师 一无法无衣食(听不须问而去)二无法有衣食(须问而去)三有法无衣食(虽苦而住)四有法有衣食(是为乐住)前二种师无法应忏悔已而去。后二种师有法尽形寿不得离(出僧祇律)师有五种失法弟子应忏悔而去 一者应语和上言我如法和上不知。二者我不如法亦不知。三者我犯戒舍不教呵啧。四者若犯亦不知。五者若犯而忏悔亦不知(既无出家训成之益。是以请乞在外咨观修学)弟子欲出行师应以三法斟量 一所为事好。二所去处好。三同伴好听去。若一事不好应止之 僧有五事法不应将作伴行 一喜太在前行。二喜太在后行。三喜抄断人语次。四不别善恶语善语不赞称美恶言。五者如法得利不以时为彼受返。此五句应将作伴 有五法不应与作亲厚 一若喜斗诤。二若多作业。三若与众坐胜比丘共诤。四若喜游行不止。五心不欲为人说法言示人善恶 有七法应与作亲厚 一难与能与(不惜财宝)二难作能作(不惜身力)三难忍能忍(不惜心意又不相勤恨)四密事相语(吐情告实无隐无讳)五互相覆藏(迭相护惜不相扬过)六逢苦不舍(病患相料理急难相救解)七贫贱不轻(不逐势弃衰见利忌义也)有十德应差教诫比丘尼 一戒律具足(善修威仪)二多闻(善修解经论也)三诵二部戒利(偏熟律文)四决断无疑(深达旨趣)五善能说法(言辞辨了)六大姓出家(风理可观)七颜貌端正(举动方富)八堪任为尼说法(善识机宜)九不犯重禁(内无染心)十满二十[萉-巴+(日/(句-口+匕))](年高德重)尼修八敬法 一者应礼大比丘(身业恭敬)二者不得骂谤比丘(口业无过)三者不举比丘罪为作忆念(意业不欺慢也)四者二岁学戒已大僧中受具足戒(受戒之法成由大僧)五者若犯僧残应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出罪(本应坚持既犯此戒。罪由僧灭法罪之法出在大僧)六者半月半月大僧中请教授(出家人法学戒为先。请为师训开示行则)七者不得无大僧处夏安居(修道多难事须依护咨参决疑。采访有地。极远去大僧一由旬。四十里即日得往返。若依沙弥塞律。极远听受七日往返成安居也)八者安居竟大僧中说三事自恣(人多迷已。而傍瞩者明惧脱违失不自觉知。垂大慈示之不及)此八敬者前三明致敬之仪。中二明所尊之法。后三明请诲之方。初则敬人为师。次则依人取法。后则如说而行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耗时最长、内容最丰富的巅峰之著,它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以剩余价值论为核心,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进行解剖和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因而,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本书以《资本论》第一、二、三、四卷为蓝本,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经济形态的研究和论述,以进一步彰显其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旧爱难欢:靳先生,许久不见
人人都说顾一念是靳言东的命,是靳言东的眼珠子。她以为,靳言东会是她的救赎。谁知他转身冰冷的看着她,“滚。”顾一念很痛快的滚了,并且是带着个球,滚的。三年后,顾一念笑嫣如花,仪态万千,“靳总,好久不见。”靳言东眼风如刀,上下打量着顾一念,扫到不远处正和一个漂亮女人说话的男人,薄唇轻抿,极尽不屑,“顾一念,你脑子进水了吗,离开我就找了这么一个东西出来丢人现眼?三年里头旷了太久,择不饥食么?还是说,你原本的眼神就这么差?”“那是,要是我的眼神好,三年前,我也不会瞧的上靳总吧?”靳言东眼神一凛,直接把顾一念按到了墙上.对着她的红唇重重的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