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70600000031

第31章 人生之旅,规划好每一处风景(3)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吗?”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冲沏的水不同。”释圆点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和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和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也和沏茶是同一个道理。就像沏茶的水温度不够,就不可能沏出散发诱人香味的茶水一样,你自己的能力不足,要想处处得力、事事顺心自然很难。要想摆脱失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苦练内功,切不可心生浮躁。”

人生如茶,水温够了,时间够了,茶香自然会飘散出来。人生需要慢慢积淀,当时机成熟,风力充足,有了一定的能力才智作为本钱,定能一飞冲天。

将世间磨砺看成宝贵财富

南先生说,佛学将天地称作婆娑世界,意为“堪忍”,人类生活其上,勉勉强强过得去。我们每一个人活着都会觉得很屈服,因为心里都有股烦恼压抑其中,无法倾吐。有人说,如果人生是一种痛苦,那么,为了夕阳西下那动人心魄的美,我宁愿选择痛苦。

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说过:“忍耐和坚持是痛苦的,但它逐渐给你带来好处。”人要获得某方面的成就,必须学会忍耐,从某种程度上说,忍耐是成就一项事业的必需。一个想修佛的人当然需要学会忍。南怀瑾说,怎样叫忍?这个忍在佛法修持里是一个大境界。大乘的佛法,则必须“得成于忍”。忍是一个人获得成就的不可回避的路程。

这是一个关于磨砺的故事。

山里有座寺庙,庙里有尊铜铸的大佛和一口大钟。每天大钟都要承受几百次撞击,发出哀鸣。而大佛每天都会坐在那里,接受千千万万人的顶礼膜拜。一天夜里,大钟向大佛提出抗议说:“你我都是铜铸的,可是你却高高在上,每天都有人对你顶礼膜拜,献花供果,烧香奉茶。但每当有人拜你之时,我就要挨打,这太不公平了吧!”

大佛听后微微一笑,然后,安慰大钟说:“大钟啊,你也不必羡慕我,你可知道吗?当初我被工匠制造时,一棒一棒地捶打,一刀一刀地雕琢,历经刀山火海的痛楚,日夜忍耐如雨点落下的刀锤……千锤百炼才铸成佛的眼耳鼻身。我的苦难,你不曾忍受,我走过难忍能忍的苦行,才坐在这里,接受鲜花供养和人类的礼拜!而你,别人只在你身上轻轻敲打一下,就忍受不了了!”大钟听后,若有所思。忍受艰苦的雕琢和吹打之后,大佛才成其为大佛,钟的那点捶打之苦又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

其实,不光学佛需要行“忍”,一切成就也都来源于忍。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忍耐,他的思想至今在人间散发着理性的光芒,成为众人提倡的奉行之本。刘邦在取得基本胜利后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是忍耐,终成汉高祖一代帝业;项羽急不可待,最终却是霸王别姬,饮恨乌江。韩信甘愿受胯下之辱是忍耐,司马迁遭受宫刑著《史记》是忍耐。

人生总是如此,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事业失败需要忍耐,感情受挫需要忍耐,人生磨难需要忍耐,经济合作需要忍耐,人际关系需要忍耐,家庭生活需要忍耐。忍耐是一种执著,忍耐是一种谋略,忍耐是一种意志,忍耐是一种修炼,忍耐是一种信心,忍耐是一种成熟人性的自我完善。所以明代禅宗憨山大师就讲:“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廉下转身难。”

一个人学佛处处都是障碍,等于满地荆棘,都是刺人的。普通人的看法,荆棘丛中下脚非常困难,但是一个决心修道的人,并不觉得太困难,充其量被刺破而已!最难的是什么呢?月明廉下转身难。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进入这个苦海茫茫中来救世救人,那可是最难做到的。

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需要忍耐的事情,借以历练自己的心智。学会忍耐,在生命历程中实践忍耐,你就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成就你的人生。

巍峨的只是脚下的山峰

“高下相倾”是老子在《道德经》中随口提及的一句话,看似十分简单, 南先生却发掘出许多深远的含义。高高在上,低低在下,表面看来,绝对不是齐一平等的,重点在相倾的“倾”字。天地宇宙,本来便在周圆旋转中,凡事崇高必有倾倒,复归于平。因此,高与下,本来就是相倾而自然归于平等的。即使不倾倒而归于平,在弧形的回旋律中,高下本来同归于一律,即佛法中所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有一位闻名遐迩的画家,每逢青年画家登门求教,总是很耐心地给人看画指点;对于有潜力的青年才俊,更是尽心尽力,不惜耗费自己作画的时间。一次,一位后辈画家对于前辈的关爱感激涕零,老画家微笑着讲了一个故事。

40年前,一个青年拿了自己的画作到京都,想请一位自己敬仰的前辈画家指点一下。那画家看这青年是个无名小卒,连画轴都没让青年打开,便推托私务缠身,下了逐客令。青年走到门口,转过身说了一句话:“大师,您现在站在山顶,往下俯视我辈无名小卒,的确十分渺小;但您也应该知道,我从山下往上看您,您同样也十分渺小!”说完转身扬长而去。青年后来发愤学艺,终于在艺术界有所成就,他时刻记得那一次冷遇,也时刻提醒自己,一个人是否形象高大,并不在于他所处的位置,而在于他的人格、胸襟、修养。

的确,站在山顶的人和居于山脚的人,在对方眼中,同样渺小。高高的山峰终于被一群登山者踩在了脚下,极目四望,一切都离他们那么远。“你们看,山下的人都如蚂蚁一般!”其中一人兴奋地嚷着。“可是,他们也许根本就没觉着山上有人。”一位同伴在一旁轻轻地说。大家霎时冷静下来:是啊,巍峨的只是脚下的山峰,我们还和过去一样普通,并不因位置的升高而高大。

明心禅师游方归来,见苦心禅院的学僧们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描绘一幅龙虎斗的画像,画面上巨龙于云端盘旋而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众僧多次修改,总觉不尽如人意,却不知问题所在。明心禅师见状,微笑言道:“动态不足。”学僧们欲闻其详,禅师道:“龙于攻击之前,头须向后退缩;虎作上扑之时,头必自下压低。龙颈愈屈,虎头愈低,冲势愈猛,扑劲愈大,此乃常性。”学僧们点头受教。明心禅师进一步指点迷津:“为人处世,参禅修道的道理也是如此啊。”学僧们闻言恍然大悟。

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只有低下头来!”人生在世,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应虚怀若谷,有如龙退缩,虎低头。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高下相倾,进退有据,才能独立于世。

正如唐朝布袋和尚曾写过的那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波澜壮阔的大海之所以能够包容万物,笑纳百川,深远伟大,关键在于其位置最低。位置放得低,所以能从容不迫,能悟透世事沧桑。就像一位哲人所言,想要达到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

提起高下的问题,不由使人想起苗家人房屋建筑的特点。一个不大的屋子里面可以有几十个房檐和门槛,平日里,苗寨里的乡亲们就背着沉甸甸的大背篓从外面穿过这些房檐和门槛走进来。虽然障碍如此之多,可从来没有人因此撞到房檐或者是被门槛绊倒,而外乡人初至,即使是空手走在这样的屋子里也会经常碰头跌跤。一位苗家老人常常告诫初来的外乡人,要想在这样的建筑里行走自如,就必须牢记:可以低头,但不能弯腰。低头是为了避开上面的障碍,看清楚脚下的门槛。而不弯腰则是为了有足够的力气承担起身上的背负。

老人的告诫又何尝不是对人生的形象比喻,苗家建筑好比人生,一路上充满了房檐和门槛,一个不大的空间里到处都是磕磕绊绊,而人们肩膀上那个沉沉的背篓里装满了做人的尊严。背负着尊严走在高低不同、起伏不定的道路上,必须时刻提防四周的危险,还要时刻提醒自己:头要低,腰须挺。

成长是一场漫长的较量

中国历史上常说“盖棺定论”,人生要在最后看结论,要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以及许多是非曲折之后才能得到一个人的最终表现。在这个问题上,南先生曾提到过历史上的一件有关孟子和朱元璋的趣事。

相传,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内心非常讨厌孟子,认为孟子不配“亚圣”的称号,也不应该把他的牌位供在圣庙里,因此,他下旨取消孟子配享圣庙之位。到了晚年,他的年事阅历多了,读到《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节,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认为孟子果然不失为圣人,是亚圣,于是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圣庙之位。

朱元璋在做皇帝之前,吃过很多苦,在晚年读到这样的文字,才体会到当年的苦难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由此确立了孟子的地位。人生是一场长途旅行,途中的艰难困苦是一种磨砺,更是一种财富。“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南先生说人格坚定的人在时代的大风浪来临时,人格还是挺然不动摇,不受物质环境影响,不因社会时代不同而变动。持之以恒的人会在人生的后程发力,经过长时间的积蓄,厚积薄发,往往能笑到最后。

简单来说,人生的定论总要在经过一定事情之后,才能得出,而不由个人的禀赋决定。莎士比亚说过,斧头虽小,但经过多次劈砍,终究能将一棵最坚硬的橡树砍倒。

有一个年幼的孩子一直想不明白自己的同桌为什么每次都能考第一,而自己每次却只能远远排在他的后面。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该怎样回答。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进步了,考了第20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妈妈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高低之分,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的人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以此来搪塞儿子。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母亲和儿子坐在沙滩上,她指着海面对儿子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向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

很多人终其一生的努力,也未必能得到成功的回报,然而,他们却无憾无悔于生命。因为他们从未慵懒过,且一刻也不撒手地抓牢了春藤般的年轻岁月。

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较量,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不在于一时的快慢。如果你能够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静下心来,遇到困难不气馁、不灰心,矢志不移地前进,那么最终你必将获得最后的胜利。

人生难下定论,命运自己书写。等你年老的时候,回首往事,就会发觉,命运有一半在你手里,只有另一半才在上帝的手里。你一生的全部就在于:运用你手里所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所掌握的。

同类推荐
  • 说服力

    说服力

    说服力在人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它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那些成功者总是能说会道、口惹悬河。
  • 办事的艺术全集

    办事的艺术全集

    本书既是一本办事的艺术集萃,也是一本蕴涵处世真谛的哲理书。全书从办事的心态、办事的形象仪表、办事的尺度和分寸、利用关系网办事、办事语言的运用、送礼和宴请,以及求人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何寻求领导、同事、下属、朋友、同学、亲戚、同乡、邻居、名人、客户帮助办事等角度出发,借鉴和汲取了我国古代处世智慧的精华,结合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和规律,理论与实践并重,配以生动的案例,全面阐述了种种办事的方法、手段、技巧。
  • 心静了,世界就静了

    心静了,世界就静了

    本书就是一本让你宁心静气的“日历”,它围绕爱自己、微笑、选择与放弃、真诚、美德、付出、好心态、求实与创新、放松心情、放开怀抱等生活主题,让你在涤荡自己的心灵,使之纯净、宁静的同时,给生命以慰藉,给生活以关怀,在轻松愉快、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自己的人生状态,变得乐观积极起来,对他人、对世界充满爱心,对生活充满热情。
  • 每天给心灵一杯安慰

    每天给心灵一杯安慰

    365天,365个故事,365杯心灵的香茗。每一杯都蕴含着生命的真谛,从大朵的阳光在心灵中绽放开始,到做人,持平常心,修炼尊重、感恩、分享的心灵、经过培养担当、面对逆境的能力,最后抵达幸福快乐,诗意的心灵港湾。
  • 哈佛家训ⅴ:积极心态的力量

    哈佛家训ⅴ:积极心态的力量

    《哈佛家训5:积极心态的力量》摒弃了空泛的大道理和长篇的说教,以直击核心的方式为你讲述积极心态的力量,通过许多名篇佳作告诉你如何为人做事,那些达到人生巅峰的幸运儿,无一不拥有积极的心态!
热门推荐
  • 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对我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坏处:首先,会大大妨碍我们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其次,会使我们对生活中许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现象感到费,解。此外,不懂文化常识,还可能使我们在许多场合“出糗”。为了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文化常识,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每天读点文化常识(插图典藏本)》选取了读者感兴趣又实用的文化常识,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涵盖了在生活中及与人交往谈话中所能涉及到的几乎所有领域,如天文历法,民族地理,王朝皇族,官制法律,礼仪宗法,军事兵器,宗教风俗,饮食器用,建筑交通,文化艺术,医药科技等。
  • 极品最强大少

    极品最强大少

    无敌大少回归都市,校长你好,我是你的未婚夫……
  • 从中俄密约到中苏同盟:中东铁路六十年

    从中俄密约到中苏同盟:中东铁路六十年

    本书在史学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政治(关系)学理论和国际法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利用大量的档案文献(主要是俄文文献),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中东铁路问题的研究现状,论述了中东铁路的修筑对中国东北的影响,分析了俄国远东政策的实施与中东铁路的修筑,阐述了苏联在中东铁路问题上态度的变化,以及中苏关于该问题的交涉。本书内容涵盖了中东铁路从修筑到归还中国的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历史,是国内外系统研究中东铁路通史的专著。
  • 淡定小娘子:王后的悠闲生活

    淡定小娘子:王后的悠闲生活

    【女主成长史/情有独钟/浪漫温馨】苍茫岛上,他对她说:“我永远不会阻挡你,我只会在你身后守护你。”漫天飞雪中,他站在皇城之巅,对着璀璨的烟火,许下他生平第一个新年愿望:“我只希望我身边的这个小女孩儿,可以永远平安快乐。”他斜睨苍天,傲然道:“神的旨意?神算什么东西?凭什么所有人的命运都要由他主宰?丢丢的宿命,由我来定。”一见封心,天上地下无路可逃。纵横四海,何如与你相守人间。
  • 强者如何才能变得普通

    强者如何才能变得普通

    啊?系统啊,不慌。什么?我怎么这么冷静?因为我就是个凡人啊。
  • 脆弱的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

    脆弱的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

    回首20世纪,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中苏关系无疑是最重要也最令人难以理解的双边关系之一。虽然21世纪已进入所谓“后冷战”时期,但当前中俄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冷战”与“后冷战”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都无不向历史学家提出这一要求: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有鉴于此,为了“着重反映近年来中苏关系史研究的整体动向”,2009年初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在上海召开了题为“冷战与中苏关系:外交、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日本、匈牙利、塞尔维亚、新加坡等国家的40多位学者出席会议,30位学者提交了自己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并分9个单元进行了主题发言。本文集就是在这次会议的主题报告的基础上形成的。
  • 青蚨计划

    青蚨计划

    1939年随枣会战前,鄂西北仙江市,时局动荡,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海外游学归来的青年刘牧楚,在与父亲返家的途中,莫名遭遇持枪匪徒的袭击。但对方却明显不是针对富豪刘爷的劫财或仇杀。侥幸脱险之后,刘牧楚立刻意识到,这场截杀可能是针对自己,确切的说,对方也许是想要从自己身上拿回一只钢笔。那只钢笔毫无特别之处,只是外壳上刻着一只别致的小虫图案。父亲告诉他,这是“青蚨”,传说中有钱财永进的寓意,所以自古许多钱庄都以此为标记。刘氏父子并没意识到,刘牧楚已经被卷入军统为了对抗日军伪钞乱世而制定的“青蚨计划”中。仙江市伪钞逐渐泛滥,刘家也被波及,大战在即……
  • 沉色

    沉色

    一次好心的收留,“师父,你不和我一起走吗?”一次转身的相遇,“我会陪着你一起去找他。”一次……前世的渊源,今生的宿命。为了你,我愿意。
  • 教父归来(纪念版)

    教父归来(纪念版)

    《教父归来》——出版史上最受期待的文学作品。续集续写《教父》黑帮经典,传奇家族蓄势归来。《教父归来》再现了美国黑帮不为人知的秘史。小说开始的时间是1955年,迈克尔·考利昂刚刚当上新任教父,面临众多敌手,而其中最大的威胁来自尼克·杰拉奇,一个阴险狡诈的前拳击手。在两人长达七八年斗智斗狠的较量中,到底谁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 爱的祝福

    爱的祝福

    幸福?什么是幸福?一直追求的幸福是什么样的颜色、是什么样子的?蓦然回首,却发现,身边那么多简简单单的事情,就是我们追求、我们想要的幸福……在几何图形中,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图形,它的名字叫圆。我们的生活就似是一个圆圈,人们每天围着属于自己的圈子不停地转啊转,转啊转,一直转到生命停止的那一刻。每个人的生活圈子都不一样,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每个人都不会明白与理解另一个生活圈子的人。每一种生活的难处和隐痛只有过这种生活的人去细细品味,这是永恒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