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97800000010

第10章 要朴素,得安然

有道就有钱

和尚第一次到台湾传戒时,影响很大,惟觉法师因此捐出一千万支持宝峰寺建设和办江西佛学院。和尚第二次到台湾传戒时,有见归法师者,因梦中菩萨指示护持和尚,于是发心捐建洗心禅寺。和尚由此向身边人道:建庙要钱,找“道”要啊!有道风就有钱。云居山从未断过粮,因为有道的原故,有道了就有明堂。感应道交,有道就行,没有道就不行。有道了,菩萨才有感应;没有道,佛菩萨怎么感应?!

对于寺庙来说,有道就有钱,只要道风好,菩萨自有感应,换种说法,出家人对钱财不必看得太重,要知足,要简单朴素,物质上的享受不能有,应该把关注的重心放在道风的培养和建设上。

普通人也是这样,一味把心思放在金钱上,金钱反而来得有限,因为你的贪婪心会把身心内外的许多条路都给堵住,人生就没办法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反过来,若把心思放在对信用、人格、道义、欢喜、结缘等方面的经营上,到最后,金钱往往会不请自来。只是,当你的内心已经享受到富足的愉悦时,金钱的多少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个道理对办企业的人来说十分适用。做生意虽以赚钱谋利为目的,但对商人而言,赚钱并不应该成为唯一的目的。倘若钻进钱眼里了,心灵的格局小了,生意的格局自然就小了,你这家企业就做不大,做不长久。

说到底,生意买卖其实是一种人际互动,要建立良好的买卖关系,就需要做到公平交易、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让人受惠。在一场买卖中,双方都能够满意,而且能相互感谢,进而成就一段友谊、一段缘分,这便是成功的、皆大欢喜的交易。

一位禅师在为道场添置用具时,店老板对他说:“我常在报上看到你们的消息,你们做那么多好事,不像我整天只是计算着能赚多少钱!”禅师和善地告诉店老板:“开门做生意当然要赚,只是你可以想,除了赚钱之外,赚欢喜也是赚,赚信用、赚道义,赚结缘,赚友谊,通通都是赚。”这位禅师的言下之意,是希望人们在求取数字利益的同时,不要忘了开发内心的财富,这样无论生意如何,也能天天“发财”。

试想,这家店老板若能靠信用,道义与人结下许多善缘,和很多人结下友谊,即使没有赚到多少钱,也很值得,因为这样一来,至少赚到了欢喜,赚到了内心的满足。而每一份善缘,每一份友谊,都会成为这位店老板的财富,为他的事业铺开更大更广的路。

所以,身为经营者,眼光要放远一些,胸怀要放大一点,在生意场上要时时抱持“善”的心怀,以结缘为重,不以利益为尊;以利他为本,不以利己为生,因为利他是企业经营的起点。企业盈利的行为不仅不能侵害别人的利益,而且应给别人带来好处。利润只是暂时托管物,应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如此经营,方能长久。

获取财富须认清财富本质,金钱只是获得福报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既能靠智慧赚钱,又能将钱财看淡,既不为钱的多少所苦,也懂得分配财富,能将散财当成聚集金钱的最终目的,这才是正确的对待财富的态度。有了这样的态度,一方面能将金钱看得通透,不为物质所缚;另一方面,你不去计较金钱的多少,不因为贪婪去损害别人的利益,把金钱看淡,只是一心一意去方便别人,帮助别人,与人结缘,造福众生,这样当金钱不成为你心上的一个问题时,你反而能够因此而获益。

有,也要珍惜

一次,一位居士送了我一箱苹果,多日不吃,等想起来时,苹果已烂了大半。侍者张罗着准备将整箱苹果扔掉,我赶紧制止,苹果虽烂了大半,总还有可以吃的,怎么能就这么扔掉呢。过去,人家丢了半个在垃圾堆里也捡起来吃了;现在虽然有,也要珍惜,那么多东西是从哪来的啊!

今天物质虽然很充裕了,我们能够享用到,也仍然是福分。要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他们根本享用不到这些东西。所以说,有是一种福分,是大家以前积累下的福报。既是福分,就该珍惜。我有时与人在外面用斋饭,人多时,就不免多点几个菜,但是一定会要求大家吃完,实在吃不完时,也总会叫人分别打包带走。

不惜福怎么行呢,任何东西摆在面前,都应当想到它的来之不易。衣食住行,要尽量简单,不求精美奢华,但求温饱足矣。人一生福分有限,经不起太多糟蹋。

我年轻的时候,那时物质还很匮乏,大家自然而然知道珍惜,如今物质上很丰富了,很多人就开始铺张浪费,去吃饭,明知道吃不完,也一定要点满桌的菜。你们看看以前的大德高僧,一碗白粥,可以一吃数十年,一件僧衣,可以补了又补,一穿数十年。他们在吃饭的时候,碗内什么都不会剩下,甚至在吃完后,还要以开水冲碗,再把水喝下去。

这样的俭省,真是对福分珍惜到了很深的程度。有人或许会觉得这是吝啬,实际上他们并不是舍不得那几粒米饭,一领僧衣,而是不忍浪费那几粒米饭和一领僧衣背后所含的心血。大家以为米饭就是从市场上买回来大米,然后加水煮成的?一颗种子要长成稻谷,再到收割,晾晒,最后变成白米,再被煮成粥,这其中包含了多少辛劳?一件僧衣,从丝到线,再到布料,最后裁剪成衣,期间需要多少人的付出?就连自然界的风雨、露水、阳光,也有诸多馈赠,如此一想,又怎能不去珍惜这小小的米粒和僧衣?

现在的人恐怕很少做这样的观想。因为现代生活实在太过便利,一切衣食住行所用之物,皆可从市场上买到现成的成品。这种便利给人带来一种错觉,让大家以为这么多东西,来得很容易,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而且可以源源不绝地使用。所以在用的时候,就毫不吝惜,大加浪费。

实际上,这一切是不是真的源源不断呢?先不论资源、能源的紧缺,光是我们手中的钱,就很不稳定。一次金融危机,就逼得很多人破产跳楼,原先以为什么都能买到,破产之后,所有的东西都成了奢侈。佛经里头讲,当你有的时候,就要想到无的时候。因为一切的“有”都不会永恒。福气用尽了,自然就流散了。可惜世人大多都是在拥有时不加珍惜,待到失去了再来后悔。有钱的时候,山珍海味尚且味同嚼蜡,没钱的日子里,饿到眼冒金星,才知道一个馒头也很来之不易。

佛告诉我们的是,因果从来不辜负人。今日世间一切,是经过多少因缘和合而来,我们不能够因为它很丰富,就抛下了珍惜之心。要去观照外在事物的缘起,对自己所享有的每一件事物都怀着感恩之心,善加珍视,物尽其用。

以前有位老和尚,信徒经常供养一些补品给他补身子,他却从来都转送他人,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补品,他却道自己福气太薄,不能消受。这是很清醒的自我认知。反观一些人,总是自以为福泽丰厚,或者盲目地认为自己受到眷顾,有用不尽的福分,所以肆意放纵自己的欲望,什么东西都要用最好的,最贵的,这样的人只知满足自身欲求,从不懂得知足,也 从不考虑用手中的财富去助益社会人群,这样的话,即使他们因为一些前缘积累了不少福气,也会很快耗尽。

要想今生有享用不尽的福报,就必须在消耗福报的同时,不断创造、积累新的福报。怎样创造,首先,我们至少要做到不去浪费福报,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吃穿用度,衣食住行,都要珍惜,不能够造成浪费;另外一方面,不要对财富生起占有的心,贪婪的心,而应该多舍,多散财,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去为人造福。能惜福,能造福,福气自然源源不断。

要朴素,不然消不了灾

从早先佛陀带领僧团开始,出家人就是靠向信众、施主化缘来维持生存的,现在也是一样。我们接受信施供养,一部分用于基本生活,另外一部分则用来发展佛教事业,包括建设寺庙,组织各项活动等等。正因为一切都靠供养,所以我们平日吃穿用度,都摈弃奢华,很朴素,很简单。这一方面固然是为精进自己的修行和道心,另一方面却也是出于对供养的感恩之意。

每一份供养都代表了信徒们的一份虔诚心意,我们拿在手中,自然不敢乱花。当初佛陀制定了比丘必须行乞化缘的规矩,目的就是让比丘们清清楚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乞身份,以期降伏大家的骄慢之心。用通俗的话来讲,拿别人的手短,比丘们接受了供养,就应该意识到自己“低人一等”,并且对供养自己衣食的众生怀着深切的敬畏和感恩之心。有这样的敬畏和感恩之情,才能一心专注于度人的事业。

和尚总说:“要朴素,要不拿了信施供养消不了灾。”生活上简单一些,减省一些,这不仅是对施主们的尊重,于自己身心也有助益。为什么说不朴素就消不了灾呢?按照佛教的因果观,世间的灾难,皆是由不善的念头、恶业的行为引起的。如果说身为一个出家人,整日只想着用信施的供养去满足自己物质的欲望,那么这就已经是不善、恶业。不朴素,就会引发这样的灾厄,灾厄产生之后,若不猛醒悔悟,便连消灾的可能都没了。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一念清净,念念清净,安住于朴素的生活里。这个道理适用于出家人,对大众的生活也同样有所启示。在当下的社会里,当然不能说每个人都必须过得朴素,必须杜绝物质上的享受,适度地去享用现代生活的便利,这无可厚非。但是,平日里我观察的结果,真正活出境界的人,身心都很健康、安宁的人,一定是日子过得很简单朴实的人。他享用便利,却并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比起满足欲求,他更注重的是心灵的充实。这样的人即使遭遇了什么变故,也不至于一蹶不振,因为对他来讲,没有什么变故是毁灭性的,他仍然可以在平凡朴素的生活中重新获取力量。

假如说,一个人一心追求奢华的生活,那他的人生就很容易被永无止尽的物质的争逐所占据。若是这个人并没有供养奢华生活的能力,那他就会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痛苦,甚至有可能为了得到金钱,铤而走险,为自己的生活带来灾厄。退一步来讲,即使这个人具备供养奢华生活的经济基础,过于奢侈浪费,也是在消耗自身的福报,这样一来,金钱终会有散尽的一天。一旦金钱散尽,从原先的奢华生活跌落至普通的柴米油盐的日子,内心也需要承受很大的落差和痛苦,有些人甚至会因为承受不起这种痛苦而灰心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

另外,从养生的角度来讲,奢侈的生活也是有害无益。养生之道贵在少动寡欲,少食惜言,做任何事都有所节制,日子过得平实简朴,太过放纵欲望,生活中的需求太盛,只会造成身心的双重负担,危害健康。

《黄帝内经》中,记载着黄帝和养生家岐伯的对话。黄帝问岐伯:“为什么先人们能活上百岁身体还很健康,现在的人不到六十就过早衰老了?”岐伯说:“古时候的人懂得对于四时不正之气的避让,以便使思想闲静,排除杂念。这样调和好了自身的正气,就不会得病了。”黄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照岐伯的方法修炼。

黄帝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约束自己,消除不切实际的欲望,使心情尽可能地安定。由于精神专注,他在劳动时虽很辛苦,但并不觉得疲劳。由于在物质上没有奢望,所以他心情一直很舒畅。吃饭时,不管是什么他都不嫌弃。衣服不管是质地好的还是差的,他都很开心。他喜欢与民同乐。虽然他是国家的领袖,但他尽职尽责,为百姓造福,从不自以为尊贵。因为黄帝心静如水,心不为贪欲所困,没有烦恼缠身的苦痛,身心畅然,“元真之气”源源不断,所以能达到长寿的目的。

中国古代的养生之道概括起来便是节制之道、减省之道。口腹之欲要有节制,如果暴饮暴食,就会对身体内部的器官造成多余的负担,最终影响健康;同理,任何衣食住行以及心灵的欲望都要减省,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倘若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要兼顾,就会顾此失彼,徒增许多烦扰痛苦。

身心的健康受损,这也是人生里的一种灾厄,要免去这种灾厄,就要减省欲望,过简单的生活。具体来讲,就算要生活简朴;饮食清淡;快乐吃,安心睡;不被“求新”的物质占有欲所驱使,对较少的消费感到满足,同时,还要尽力减少对名誉的渴求;谨言少语,不惹是非;安抚自己的情绪,减少浮躁和焦虑等。

摆脱痛苦,必须放下贪欲

佛陀在菩提树下冥思静想,为的是要悟出人生真谛,最后佛陀终于觉悟并总结出人生的四个真谛——四圣谛。苦谛:人生是苦,是佛教对人生的基本认识;集谛:贪欲是人痛苦的根源,是佛教对人生痛苦根源的分析;灭谛:人要摆脱痛苦,必须放下贪欲,佛告诉人们如何才能摆脱痛苦;道谛:告诉人们如何摆脱痛苦以及获得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佛教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有生、老、病、死苦;有贪、嗔、痴苦;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苦等,人因贪而生苦,却不知人生苦的根源恰恰就起于对事物本性的根本无知。

若能穿透事物的本性,了解这世间万事万物的根本皆是空无,也就不至于去贪婪这些如水泡幻影的东西。贪婪到最后,只不过是一场空,徒然给自己增加痛苦。

佛说人有八苦,其中之一便是求不得。有欲而求,无奈求之不得,所以人生陷入万劫不复的痛苦深渊。世间人奔忙的,不外乎名、利两个字。万物自闲,只有人不断地争名夺利。为了欲望,人们奔来奔去、忙里忙外,难有停息的时候,幸福和快乐也就无暇顾及。欲望如同火种,一个不懂得收敛欲望的人,会不断在火上加柴,放得越多,火势越大,最后大到无法控制,酿成火灾。世间有多少人为自己的欲望所支配,一生忙碌,不可解脱。

经典中记载:从前有一个笨人到朋友家里去做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没有味道,于是主人就在菜中加了一些盐,他吃起来味道就觉得很好了。笨人心里想:“菜的味道好是从盐中得来,一点点盐就让菜好吃,那么多吃一些一定味道更好。”不多就这样好吃,那么多吃些,味道一定格外好了。这样想了以后,笨人就向主人索取了一杯盐,一口吞进嘴里去,不料咸得要命,就急忙把盐从嘴里吐出来。

佛陀通过这则故事劝诫修行之人要节量饮食,少欲知足。欲望的存在很合理。如果一个人对人世没有任何追求,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因此人不能没有欲望,但却不能放纵欲望。欲望只可浅尝,而不可沉溺。

其实人的一生也是一个产生欲望与摆脱欲望的过程。我们的各种欲望,包括良好欲望与不良欲望不停地产生,同时我们也不停地满足或摆脱这些欲望,从而不断地让自己的智慧增加,不停地完善我们自身。

佛陀曾经开释过一位乞妇。乞妇是当时印度最穷的乞丐之一,因为她不但生活穷苦,甚至连心灵也很贫乏。她贪求很多东西,使她愈发觉得自己贫困不堪。有一天,她听说佛陀被须达长者请去。须达长者很富有,并且乐善好施,因此她决定也跟着去,因为她知道佛陀一定会将剩下的食物分给她。

她参加了供佛斋僧的典礼,然后坐在那里,一直等到佛陀看见她。佛陀转向她,问:“你想要什么吗?”佛陀当然心知肚明,这么问只不过是要让她承认并亲口说出来罢了。于是,她回答:“我要食物,我要你将剩下的食物给我!”

佛陀说:“可以,不过你必须先说‘不要’;我给你的时候,你一定要拒绝。”佛陀将食物递给她时,她发现说“不要”非常困难,这时候她才明白,原来自己一生都没有说过“不要”,不论谁给她任何东西,她一向都说:“好,我要”,因此,她觉得说“不要”太困难了,这两个字对她而言是完全陌生的。最后,挣扎了很久,她终于说出了“不要”二字,佛陀于是将食物给她。如此一来,她意识到了自己内心的欲望,她不断地想有、想要、想抓取、想占有,她所拥有的,永远比不上尚未拥有的,所以,她才会永远处于身心的贫穷当中。

贪心不足蛇吞象,一心总想着得,从没有想过舍,生活该有多么苦。而行善布施,正是抵制贪念的第一利器。面对欲望,做得最好的人不是清心寡欲的人,而是能很好地支配欲望却不被欲望支配的人。我们常说“无欲则刚”,无欲并不是什么都不要,无欲的意思是不贪。只有不被欲望牵制的人,才能刚强,才能保有一颗宁静的心。如果我们能以佛家朴素、平和的智慧高度来看待一切欲望,就能做到宠辱不惊,看透一切短暂的痛苦与快乐,不入名利牢笼,专注于眼前事、当下事,没有烦忧,达到洒脱的精神境界。

人爱拾黄金,我爱刹那静

现在有很多人,物质的欲望很盛,很贪婪,时刻都处在忙碌和追逐中,心情很浮躁,生活中除了物质上的追求之外,别无其他。即使只是坐下来吃顿饭,也在打电话,手机二十四小时不关机,生怕错失任何发财的机会。这些人会把自己的时间用金钱标上价码,唯恐浪费一分一秒的赚钱时间,就算有空休息,也不肯放下繁杂的事务,好好放松身心,陪一陪家人朋友。

和尚愿意给这样的人算上一笔帐,看看把所有的时间精力用来赚钱、追逐物质欲望,到底值不值得。

首先,物质是追逐不尽的。即使给你一百岁的寿命和健康的身体,你赚够一百年,能赚多少,又能花掉多少?不妨好好想一想,人来到世间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把物质收入囊中,不是为了在物质的得失中挣扎辗转,也不是为了任由物质束缚,剥夺心灵的幸福自在,物质不能够帮你解脱生命里固有的苦厄,不能助你逃避无常,也没办法给你任何智慧去应对外界和内心,陷入物质的贪欲中,有什么好处。

其次,对物质欲望的追逐会让人失去很多,包括生活简单的乐趣,内心的清净,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情义,等等。我有两句诗,曰:“人爱拾黄金,我爱刹那静。”简单清静的生活,任有再多金钱也换不来,而清静生活的快乐,更是物质享受所不能够替代的。人应该安住于简单的生活,这样才不会总是活在外界的起伏中,迷失自我。

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就更重要了,试想,当我们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是希望自己孤家寡人,被大把的金钱所包围,还是希望自己被亲朋的不舍和眷恋所围绕?既然一生追逐的金钱不能为自己带来安慰,那就要在平日里放弃一些物质上的争逐,多去经营自己身边的感情,多与人结善缘。

再有一点,当一个人钻进了物欲里,贪婪太盛,生活就很容易被这种贪欲毁掉。这不是危言耸听,大家去看看,那些因贪念而走上不归路的人,就是典型的例子。佛说贪为第一毒,所有自私自利的行为,损人利己的行为,充满恶的行为,都由贪婪而生。人若是活到了这个地步,别说人生价值的实现,就连做人的基本资格都谈不上了,实在是有愧于上天赐予的这一场生命。

说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牺牲家庭、人际、情谊、简单生活去追求金钱,这实在是一笔不合算的买卖。人最应该追求的是简单的生活,清净的心灵,以及身心的平衡,而不应该把生命清净快乐葬送在对物质无止尽的追逐中。那些不知满足,不知清净滋味的人,其实是很可悲的。

佛经中记载:顶生王一生富有,不仅妻妾子孙、贤臣名士不缺,钱财更是颇为丰厚。但是,这样一个富有的人,却仍然不知足。他常常对子臣说:“我要把我的国土延伸至各个角落。”于是,顶生王开始到处扩张,如他所愿,国土最后延伸至四洲,他也统治了天下。

欲念是个无底洞。过了一段时间后,顶生王又开始躁动不安了。他想,人世间我是走遍了,接下来要想法子到天上去。结果,顶生王如愿来到天界,见了天帝。并且还得到一半的权力,和天帝平起平坐。但一回到人间,顶生王就想:一半始终是一半,总有一天要一个人坐天帝的位子。

随后,顶生王开始慢慢变老,病痛也不断光临他,但是天帝的位子却一直没有得到。垂死之时,他的臣子们问他:“国王,还有什么未了之事吗?或者说有什么一生的心得要告诉子民的?”顶生王说:“你告诉大家。我是一个贪婪的人,时时刻刻都不满足。直到临死都是,我还在想着要完全得到天帝的位子。我已经拥有了很多,可是我的心很累,很苦。”

生命中“万般带不去”,可是有些人却习惯性地去追逐,在生活中重复着顶生王的苦累,不断地索求,最终幡然回首,却发现自己其实什么也没得到。

物质能够获取,自然也就会失去。而心灵的静定欢喜,却不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流失。所以,人大可不必执著于物质上的无常得失,而是要在物质之外,找到身心的安顿。当然,心在静处,并非对外界不闻不问,你照样可以去求事业上的成功,寻求理想的实现,追求物质生活的安裕,但是,不要忘了同时去求内心的安宁,去用心品尝生活的滋味,去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用平和的心态看待财富

佛教把财富分为两类:福报和物质财富。福报的财富即是佛法,也即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观念,它教导人们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财富。比起具体的财富来,福报的财富要稳定许多。因为具体的财富是从别人那里赚来的,转瞬间可能又会被另外的人赚走,而福报的财富却是植根于你的内心,别人偷不走也抢不走。

什么是平和的心态?从三个方面讲。第一,放得下压力。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有些人在压力下难以坚持自我,有些人在面对压力时,畏惧退却,而拥有平和心态的人,视压力为无物,能够用豁达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得失。

二是能够将身外的一切看得很淡。不管是名利、财富、虚荣,都能淡然以对,不去执著追求,不将它们看作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为之生出贪欲和苦恼。

第三点,踏踏实实,坦坦荡荡,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不管外界的环境如何,不管当下取得了多少成就,拥有了多少名利财富,都不失去踏实静定的心。即使一无所有,身无分文,一事无成,也能够忍受得了困顿,耐得住曲折,潜下心去,精进自己。

总之,平和的心态就是一种面对人生起伏的态度和智慧。心态平和,就好比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的状态,任世事如何变幻,人生如何起落,都能保持住内在的平静安宁。

所以佛教把平和的心态也视作财富的一种,能够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身外的财富,就能够杜绝人因贪求财富、滥用财富所生发的恶果,从而减少福报的消耗,所以说,平和的心态本身就是一种福报。

用平和的心态对待财富有什么好处?好处有三。第一个,它让人不为财富所缚。这世间多的是被财富捆绑的人,他们满心的贪念,一心只想要多多敛财,为了钱财不择手段,结果不是丧失自我,就是众叛亲离,或者锒铛入狱,毁了终生。假如知道用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去对待财富,就不至于为贪婪所苦。

第二点,平和的心态让人在看待财富得失时,不会过于欢喜,也不会过分忧愁。有些人把心挂在财富的数字上,数字往上升就心花怒放,数字一降下来就心如刀割,这样的人难得有片刻自在,内心也缺乏独立不移的力量,要是来一场灾祸,恐怕立刻就会对生活丧失希望。假如心态平和,财富多也好,少也好,都把它看作一个过程,就能够在财富得失面前稳住自己。

第三个好处是,面对财富多少、得失始终能够保持心态的平和,那么你就不会吝惜去用这些财富。你的内在没有过多的欲求,所以能够把它用在回馈社会、造福他人的事业上。吝惜钱财的人不一样,他们会更执著于“我的钱财”,所以愿意聚财,不愿意散财。这样的人即便是花钱,也只肯花在自己身上,既不懂得钱财本由社会而来,也就不会生出与人分享,助人为乐的念头了。

用钱的艺术比赚钱的门道更高深一些,钱人人都会赚,却并非人人都懂得如何用,更别说还要用得恰到好处,皆大欢喜。从“拥有”到“用有”,需要很大的智慧。“用有”的精神是不执著于“为我所有”。所谓流水不腐,只有让自己所“拥有”的产生价值,顺应人间因缘,才能从“拥有”的有限向“用有”的无穷尽转化,让富者更富,智者更智。

拥有财物而不用,和“没有”有什么差别?佛说,人世财富其实有“五家共有”。这五家分别是:水灾,火灾,强盗,贪吏,不肖子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攥在手中的钱不知何时就会失去,人生在世,即使手中拥有大量的财富也并不足以作为依靠,因为财富转眼就能成空,所以佛家十分强调付出,奉献,布施。

只有奉献、付出,才能让财富用在最有用的地方,实现它的价值。不吝付出财富,可以得到他人的尊敬和爱护,从而在未来的生命中收获无尽的福报。对个人来说,这才是人间可以依靠的最稳定的财富。

财富不是指人能赚多少钱,而是你赚的钱能够让你过得有多好。过得好并不意味着银行存款多几个零,也不是生活奢侈,而是要过得安宁满足。钱要花出去才有价值,同时也要花得合理,花得有意义,才能让人的品质得到提升,心灵获得安稳。紧紧攥在手心的钱就像沙子,攥得越紧,流失得越快。用平和的心态看待财富,才能够做到不吝惜钱财,善于用有,发挥财富的最大价值,从而利用它来为人们解决困难,创造幸福,为世间增添更多美好祥和的风景。

即使花了钱,也应该感谢社会

古代中国人有一个很朴素的观念,叫做敬天。因为有了天地四时的循环运作,才有了人的五谷杂粮,吃穿用度。如果没有天地,有钱也没用,因为你想买什么,也没得买。所以说,我们平日里花钱买东西,千万不要以为花了钱,就心安理得了,内心里还是应该对天地万物有一种崇敬感和敬畏感的。太信赖钱的功用,往往没有好结果。

现在社会上有钱的人多,其中有一部分,确实是抱持着“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样的观念,认为钱无所不能。遇到什么事,首先都想着用钱来解决,就连人际关系、感情、亲情都沾染了铜臭味。这样的人一旦有一天失去了财富,变得不名一文,往日他用财富堆砌的一切,恐怕就会轰然倒塌。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即使花了钱,也懂得感谢这个社会。试想,没有社会上的人群为你服务,有钱能买到什么呢?什么也买不到。就好像现在环境污染很重,就算有钱,也买不到干净的空气和水吧,所以说,千万别有了钱就得意,眼睛长到头顶上去了,瞧不起人,毕竟人还是没办法离开世俗人群生活。

做人要学会把钱看轻一些,把物质之外的各种因缘看得重一点。有个故事,讲一个守财奴,拥有很多金砖,但却从不用其中的一毫一厘。为了能长久地拥有他们,这个守财奴将这些金砖藏了三十年之久。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金砖到最后还是没能逃脱盗贼的觊觎,被洗劫一空了。守财奴哭得昏天暗地、痛不欲生,这时一位僧人安慰道:“既然你的金砖是用来藏得,不如找几个转头来,把它们包上金纸,你还可以继续藏。”

守财奴本来有享受财富的机会,却因藏财而白白丢掉了。由此而观,爱财人倘若不会用财,不如无财可藏。把钱财看得太重,最终也不过束缚了自己。

对钱财,不能孤立地去看。如果认为自己拥有了金钱,这金钱就是完全属于自己的,那就错了。首先,金钱是从社会中来的。不管你是上班族,还是企业家,钱都是从社会中赚来的,你付出了劳动,社会付给你报酬,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财富是整个社会共同创造的,如果只有你一个人去干活,肯定创造不出财富,对不对?

然后,你拿到报酬之后,又必须花出去,用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这时金钱又回到了社会之中。说到底,金钱只是一种工具,用来糊口、体现自我价值,即使你用它来彰显身份地位,那它也不过就是工具。不用把它看得太高。

同时,花钱的时候也要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没有整个社会在协同运作,我们的钱也花不出去。好比在一个荒岛,即使身边堆满了金银,也买不到食物。所以说,不管从赚钱的角度还是从花钱的角度去看,我们都应该时时记得感恩社会,在花钱的时候,也应该多把财富回馈给社会。

能够意识到自己与社会人群的密切联系,就会少一点贪婪、私心,少一些比较、计较,因为当你把个人的得失融进整个社会当中去的时候,就会发现钱财的多少真的没那么重要。只要我们可以拥有平凡简单的生活,自在从容的心境,感恩知足的心态,那么,日子就可以过得很好。

为什么物质越丰富,精神越空虚

有人问我:法师认为精神和物质之间有关联吗?为什么现代社会物质越丰富,人们反而精神越空虚呢?

现在的社会确实存在这个现象,因为缺乏道德的约束。有些人生活好了,贪欲就愈发膨胀,导致精神空虚。看着今日这个物质欲望极度膨胀的时代,和尚有时会想到古人提及的那个“小国寡民”的世界:“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古人所描绘的这副简单朴素的民俗画卷,今人是再也无法去体会了。今天的社会已经非常便利,各种交通、通讯工具,已经十分发达,过去几日甚至数月才能了结的工作,现在只需轻敲键盘,用手机拨个电话,开车跑一趟即可完成。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当然不可能回到那个“小国寡民”的社会。和尚之所以提及古人的理想,是希望大家从“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样令人心生向往的生活状态中,领悟当下,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当中,适时地停下来,调整身心,花时间慢慢地享受生活。

当下的社会很便捷,但身处其中的人却并不轻松。大家只顾着在这繁忙的世界里匆匆赶路,拼命地提速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却在高速度中失去了享受的权利,同时也忽略了加快速度终究会达到极限。到达极限之后,后果是什么,是身心的失衡,是身体健康的损伤,心灵节奏的破坏,是人生行进方向的丧失,更是内心的迷惘,自我的迷失。

在这个飞速运转的社会,我们过于注重物质上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需求。照和尚看,如今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快速地赶路,追逐目标,而是协调好工作的时间限度和生命的时间节奏,也就是在“慢”与“快”之间实现生活的平衡。

有一则很有意思的故事:下雨了,大家都匆匆忙忙往前跑,唯有一人不急不慢,在雨中踱步。旁边大步流星跑过的人十分不解:“你怎么不快跑?”此人缓缓答道:“急什么,前面不也在下雨吗?”

当人们在风雨中匆忙奔跑之时,那个淡然安定欣赏雨景的人,可谓深谙从容的生活智慧。人生就像登山,不是为了登山而登山,而应着重于攀登中的观赏、感受与互动,如果忽略了沿途风光,也就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人最美的理想、最大的愿望是过上幸福生活,而幸福生活是一个过程,不是忙碌一生后才能到达的一个顶点。

中国人强调养生,而忙碌工作本质上也是“养生”,存养自己的生命,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与那种满足虚荣或欲望的“忙碌”截然不同。可是多数人在基本的需要满足之后,仍然选择一如既往的忙碌,就像一只上足了发条的玩具,不知如何停下来。有时候,他们可能也不愿意停下来,因为不知道停下来之后还能做什么。

很多人都在忙着用生命去赚钱,却很少有人去规划一个值得拥有的生命。当忙碌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时,当物质的追逐成为生活的常态,心灵最初的愿望,精神上的需求可能都已经被人抛在脑后。我们是否想过停下来思考一下人生的价值所在呢?假若心灵没有依托,精神很空虚,要物质何用?物质除了能够给人带来令人艳羡的生活表象,还能够带来什么?

不要借无休止的忙碌逃避内心真正的需求,也不要为了谋“生”而将生命所有的美好全都“赔”进去,更不要让物质的丰富带来精神的空虚。若能放下一些过度的欲望,给自己的心灵一个淡定从容的起点,在忙碌中,也能给自己一点心灵的仪式,为未来储备一点快乐的资源,储备一点阳光,那么,大家就不会日复一日在匆忙的脚步中丧失快乐,失去安宁的心境,或者失去面对内心的勇气。生活绝对不是高速路上的一场赛跑,而是要懂得适时停下来,静心体会简单无华的美。放下对物质的过度追求,放慢脚步,聆听生活最单纯的足音,收获心灵的富足,这也是难得的智慧。

细水长流的生活

常听闻这样的事:一位在某领域很成功的人,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就,日夜操劳,结果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每每听说这种事,我总免不了为之扼腕。人身难得啊,若自己不懂得善加爱惜,一旦失去,就太可惜了。这些人很有才干,本还可以为社会、为他人做更多的事,却因失去了健康,因而失去了一切。

人身体的健康就像生活一样,不可争朝夕,而应细水长流。佛经上说精进应像“小水常流,则能穿石”,任何事情往长久了做,即使一次只进步一点点,最终也能达成目标。若是急功近利,想一口气做成功,那难免就会节外生枝,得不偿失。

细水长流还有一个意思,好比倒一盆水,如果一下子倒掉,盆里的水也就没了,如果慢慢地倒,细细的水流,一点点流出来,这盆水就能够用很久。

任何东西,用得过度了,就是伤害。身体消耗过度,造成的伤害可能难以弥补;钱财用得过了头,接下来就会没钱用;生活上努力过度,享乐过度,就容易造成身心上的问题。古人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是很朴实的道理。做事不可过度,过犹不及。一定要保得住根基,再谈其他。和尚虽然教大家不可浪费光阴,却并不希望每个人都无视身体的负荷能力,无视生活里、心上堆满的垃圾,时时刻刻都让自己像一根绷紧的弦,不懂得休息放松。

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都需要细水长流,从长计议。打个比方,现在的孩子要考试,有些人临时抱佛脚,在考试之前拼死复习几个通宵,结果到了考试的时候,头脑昏沉,答不出题来。若能日复一日,慢慢积累,也就不用在考试之前发狠念书了。

大家去做一项事业也是这样,要把事业当作一生的事去做,而不是为了早早成功,不顾能力和健康,让自己身心承受双重的疲惫。细水长流有什么不好,慢慢来,该是你的跑不掉。若只争今日,只求今日的辉煌,那你很可能就会失去明日。

在物质上就更是如此,不管你有多少钱,花钱都要有计划。不能说兜里有多少钱,就要花掉多少钱,一点点花,节约着花,以后就不至于在吃穿用度上缺钱。佛经上也提及如何合理运用财富:“一分,应供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俟用。”讲得很详细,佛经上说应该将财富平均分成四份,一份作为家庭的生活开销;两份用于经营活动;最后一份用于储存和布施。

在花钱时,应该先将自己的财富用于对生活必需品的满足中,在此基础上再追求投资或其他人际活动。同时我们还必须为自己的财富留一部分结余,用于行善或应急。享用财富不能过度,要学会量入而出,合理分配财富,才能得到长久的安稳和幸福。

有一位年轻的婆罗门请教佛陀,一般在家俗人怎样才能在这辈子里得到平安和快乐呢?佛陀对婆罗门了四种办法,即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方便具足是指人要掌握各种谋生的技术,如种田、经商、写作、绘画、计算等;守护具足是指要能妥善处理自己辛苦经营得来的财富;善知识具足是指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对于未生之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对于未生之喜乐,能令带生,已生喜乐,护持不失;而正命具足就是指要保持金钱的收支平衡,出入多少要有一定的比例。如果大家能时刻做到上面说的四件事情,就能获得此生的安乐。 佛陀说的这四个方法,是在强调人们要自力更生,节用钱财收支平衡,量入为出。在佛看来,不能合理理财的人是为愚痴。过度地享用财富,福报就总会有耗尽的一天。和尚看今天的社会中,有很多“月光族”、“日光族”,还有所谓的“超前消费”,把明天的钱都花掉,提前预支今天的享受,这样循环下去,很可能会陷入一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之中,让人身陷欲望的泥潭中,难以自拔,结果也无故寻来许多烦恼和痛苦。

如果拥有财富而无理财之道,那么,十分的财富或许只能发挥一分的作用,甚至使自己为其所害。有人认为钱花了就没了,所以吝啬成性;而有些人则认为花钱的多少标榜了一个人的身份与地位,花得越多、越往不该花钱的地方花钱,越显示了存款的丰厚,因此奢侈成风。事实上,合理运用财富,适度追求欲望,适度享用财富,才能让财富细水长流。自己的生活不出问题,你才能腾出更多精力和财富用于播种善意,使财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让自己的人生充满福缘善报。

同类推荐
  • 责任比能力更重要

    责任比能力更重要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的成功和失败。这在人与人的所有关系中也无所不及。责任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超越能力的素质……
  • 心怀感恩:诚信做人,责任工作

    心怀感恩:诚信做人,责任工作

    诚信到任何时代不会落伍的,而且有待提高和推崇。作为一名职场人,恪守诚信同样是我们在职场中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想要加固诚信的“防线”需要我们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感恩就像诚信背后的一股无形力量,始终支撑着我们的诚信屹立不倒。当我们因为利益即将欺骗同事时,对同事信任的感恩让我们悬崖勒马;当我们由于诱惑即将背叛企业时,对企业无私给予我们机会的感恩让我们迷途知返;当我们急功近利想靠出卖朋友寻找“捷径”时,对友谊的感恩让我们浪子回头。因为感恩,所以诚信;因为诚信,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我们心怀感恩。
  • 记录成长轨迹(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记录成长轨迹(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小行星也能卖钱、做生意的眼光、把敌人变为朋友、黑夜是何时结束的……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好奇,也会遇到五光十色的事情,这需要我们用笔去记录,用眼睛去记录,用心灵去记录,进而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久而久之,记录的成长轨迹就成了一笔可贵的财富,受益一生。
  • 当你努力的时候,有没有感觉被世界遗弃的孤独

    当你努力的时候,有没有感觉被世界遗弃的孤独

    18-28岁,你的生命中大部分时光是属于孤独的,而努力成长,是在孤独里可以进行的最好的游戏。作者精选10位朋友的采访手记,只想告诉你,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一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诉苦,日后说起时,连自己都能被感动的日子。
  • 大学时期最重要的9个决定

    大学时期最重要的9个决定

    《大学时期最重要的9个决定》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经历,从学习、专业、生活、交际、情感、消费、社会实践、择业等方面,总结出大学时期最重要的9个决定,为每一位在校大学生和即将迈入大学的学子提供了关于人生和成长的经验与指导,引导他们读懂大学这部社会书,在大学阶段适时作好人生的选择,汲取知识,锻炼才干,积累经验,增长见识,完善自我,稳步迈人社会,朝既定的人生方向扬帆前进,收获成功和幸福的硕果。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犹太商人羊皮卷

    犹太商人羊皮卷

    “三个犹太人坐在一起,就可以决定世界!”“世界的钱,装载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钱,却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这是对犹太人非凡智慧的盛赞。有着数千年文明的犹太民族,虽然没有给人留下什么特别值得骄傲的宫殿和建筑,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智慧,而这智慧正是一切财富的根源。也正是凭借着这些智慧,到了最近1000年左右,犹太人登上了“世界第一商人”的宝座,他们在其他领域的成就也让世人刮目相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很难再找到一个民族像犹太民族那样,在5000多年的历史中,竟有2000多年流离失所,行走天涯,且屡遭屠戮。他们在世界各地流浪,没有一种力量可以保护他们的安全。
  • 三国之乱世三义

    三国之乱世三义

    将星闪烁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刘备曾一生颠簸,今世却一帆风顺成了幽州刺史。曹操依旧文武云集,却多了郭嘉未死的变数?孙策曾英年早逝,这一世却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成就了他小霸王之威名。并州吕布前世三姓家奴,今世智勇双全,一代战将千古流芳。荆州胡望,本是名将之后,只因家道中落,只想在武陵郡安度一生,却不曾有过建功立业、为国驰骋疆场的心愿。黄天当道,岁在甲子。胡望携义弟刘奂吴嶷率家乡弟兄在武陵兴起义兵讨天下之贼!北讨匈奴斩单于,东征高丽安辽东,西通西域威大汉,南寻夷州平天下!且看胡望如何为大汉开疆拓土,重振大汉雄风!订阅群:119718428书友一群:640669634
  • 柳情深声

    柳情深声

    “能下来吗?我在楼下。”“干嘛?”“开启一个机缘。”“什么机缘?不懂。”“解题的机缘。”“解什么题?”“你解我这道题,我解你那道题。”“怎么开启?”“两个人在一起才能开。”如果说少年时的相识的他和她几年后的相遇重逢是一场缘分,心理的成长与相处方式的磨合才能铸就长久的未来。他和她彼此相爱,然而成长带来环境的改变,成长会改变彼此的心吗?他说,我只要你一个,他能坚守多久自己的心?几对校园爱侣成长的故事。
  • 辰土之上

    辰土之上

    【异世界玄幻热血女强】有朝一日,苏戎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光怪陆离的异世界,生死一瞬间的试炼圣地,林林立立的不同位面,直到最后的天外天,这是一个天才少女在异世界一步步往上爬直到巅峰的故事,这是一个从渺小到伟大从平凡到不凡的故事。“我冠平凡以不凡,就让我的名号直上天外天,让天地间都听见!”
  • 重置的房间

    重置的房间

    我用5分钟把房间整理好,接下来便打算离开。房间里没有多余的东西,除了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就是墙上的一幅画,还有一口座钟。我的任务是将那幅画往右边挪动一下,将桌子和椅子靠墙放好,再将座钟的时针拨到6点整。其实做完这些连一分钟时间也不需要,但我不相信任务会这么简单,在真正动手之前,反复核对手上的图纸,确定没错之后才开始。这件简单的任务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 一睡成婚:总裁好奇怪

    一睡成婚:总裁好奇怪

    “注意,你已经被系统选中,将经历三生三世的考验。”“切!又是什么骗子吧。”米粒完全不在意,接着和人聊天。“没有想到只不过是上一个老乡网,竟然会碰到一个和小时候认识的人,太神奇了。”米小微一边敲打着键盘一边自言自语说道。--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冷酷王爷俏福晋

    冷酷王爷俏福晋

    她,清朝大龄剩女佟婉儿,乐观、善良、迷糊又古灵精怪的女神医一枚。他,庄亲王爱新觉罗.允禄,凶残、嗜血、冷酷又至情的王爷一只。当他中了媚毒与她相遇后,会有怎样的荷尔蒙大碰撞?一夜温情的鱼水之欢,她换得这世间最专情又冷情的男人。他,为了她可以舍去性命,只要有人威胁到她的生命。他可以杀尽天下人,哪怕那人是他的主子。各位看官请端上一杯热茶,找个好位置坐下。听小狐慢慢讲诉冷王爷与俏福晋的爱情故事吧!片段一:某女生完孩子后,“佳娜,老爷子呢?”被点到名的佳娜,浑身一颤:“福晋,爷…爷…他…没有回来…”“什么?!好的很,为了他那个四哥的事,他竟然抛下我们母子,连儿子的面都来不及见?”某女嘴角噙着一抹伤心的笑容,狠狠的道。“福晋,爷也是太忙了!”不忍看到福晋伤心的佳雅出声道。“我知道,好了你们下去吧!”某女突然淡淡的道。“喳…奴才告退!”两侍女甩帕跪安后,退了出去。一个时辰后,刚生完孩子的某女抱着儿子,翘家出走了。一个月后,某只王爷高兴的带着礼物回到王府,家奴们都在门口迎接着,只是少了某个小女人,还在奇怪,不是月子都过了么?带着奇怪回到主屋的某只王爷,终于发现不对劲了,招来躲躲藏藏的伊木:“说,福晋去哪了!”“福晋在生完孩子当天,因爷您没有回来,气愤的离家出走了,奴才们寻找了一个月都没有找到福晋!”伊木越说越小声,也离得某只王爷越来越远,因为某只王爷的脸色已经不能用铁青来形容了,他怕被愤怒的某只一掌拍死。“该死的女人,刚生完孩子就给我翘家,等我抓到你要你好看。”说完刚回府的某只王爷,又策马离府不知去向了。
  • 混乱之主

    混乱之主

    天道有两条规则。一条代表秩序,一条代表混乱。两条规则相互碰撞构成了无穷无尽万界宇宙的能量。有一天,秩序遭到破坏,混乱便成了主宰!
  • 桥是

    桥是

    桥是河海的走廊。取消舟楫以后,桥与船便成了天然的敌人。在山与山之间,桥架通的是路,在岛与岛之间。桥联接的是船,在水与水之间,桥铺排的是车。始于童年,我的印象中路桥是飞越的彩虹,岛桥是循环的船,永远行动在水的皮肤之上,只有水上的浮桥,才是真正陆地上的车。写下一个桥字,船、车、舟、路、筏,如同水的私生子联袂诞生,于是我理解的桥才能真正成为陆地与大海的摇篮。站在桥上,背后有大陆,海,或者山与岛。面对面,我们只能选择路,才有出发,这是一个无限绵延的前庭,它的目标指向未来。因此,只有桥的联通,世界才能成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