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97800000004

第4章 平常是道

念头多不要紧,不乱就好

有一回在广济寺,很多人围绕在身边,我提及“照顾心念”的话题,说了一句:“多心好。”身旁一人问:“和尚以前不是说多心不好吗?”我点头,道:“心多不乱就好。”

很多时候,我们都没办法把起心动念控制得那么好,谁有可能一丝念头不起呢?念头起来了,你去压制它,反而适得其反。所以,重要的不是不起念头,而是不去追逐念头。一个念头起来了,就让它起来,当它消失时,也不要去挽留,随顺自然,这样念头就不会来困扰你,成为你的烦恼。

现代人烦恼大,因为要操心的事情实在太多,父母子女、工作事业、人际感情,物质精神,什么都要抓在手里,这样一来,每天从早到晚,心里头的想法、念头层出不穷,自然就难以保持身心的静定。

大家都被五颜六色的名利迷住了心智,总认为功名利禄、光鲜的成就,都是非得到不可的东西,所以把人生的价值,全都维系在这些容易破灭、终要成空的肥皂泡上。实际上,非得获得名利,才能同时获得幸福感吗?并非如此。真正的幸福感是从静定安稳的心境中获取的。

即使一无所有,只要心灵富足,不起执念、欲求,生活也可以过得平常安然。那些时时忙于追逐、占有的人大概并不知晓,心境安然,过平常生活是多么大的福分。因为在这样的生活中,你不用去惧怕什么,担忧什么,也不必承受过大的压力,为过分的欲望所苦,你拥有的只是一种淡看岁月来去的从容不迫,一种笑言苦难生灭的透彻安定。

只可惜我们静不下来,那些追逐和苦恼,时时刻刻占据着我们的心。想要的太多,可是无常总在破坏,于是心里的念头一面追逐着不可挽回的失去,一面又记挂着尚未得到的一切,生活和心情就在这样时悲时喜的状态中沉浮不定。

和尚见过两类人,一类人很有才华,脑子里想法很多,同时他们也能够把这些想法付诸实践,所以这些人通常经营着多项事业,人际的圈子很广,每日要做的事很多,但做得很有条理,还经常能抽出时间去做慈善事业,甚至时有余暇来我这里喝茶;另一类人也很有才华,脑子里想法也很多,可是他们工作做得不尽如人意,想开创事业,却迟迟开不了头,人际关系问题多多,整日忙来忙去,到头来却忙得心力交瘁,满腹抱怨。

造成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究其原因,和尚认为有两点。第一点,这两种人的做事方法有别。前者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做好了一项,再去做另一项,他们脑子里想法虽多,却不杂乱,事情虽然做的多,却不急于求成;后者却想一出是一出,这一件事还未做好,又想着去做另一件事,太过急功近利,结果哪件事也静不下心去做。

第二个原因,就是这两类人的心境不同。前者有平常心,做事情不论好坏,皆能欢喜,而且不把事业得失当作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准,他们所求,唯有身心的安顿,故而琐事不萦于怀,不纠结于心;后者却很浮躁,做事好高骛远,拈轻怕重,做不好时觉得压抑,做好了却又忧心于新的问题,他们对一丁点得失都看得很重,所以遇事心念纷乱,做事没有章法,遭逢挫败则容易灰心丧志。

所以说,整理好自己的念头很重要,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自己的能力能够获得什么,同时还得知道自己应该放下些什么,这样才不会在生活的洪流里丢失这颗不乱不躁的平常心,才能在任何遭遇下稳住自己。

一开始,你得学会梳理情绪,掌控情绪。人易被情绪主宰,有时明明是很简单的事情,情绪一上来,理智一抛,旧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增加了新的问题。所以说,千万别被急躁的心情牵着鼻子走,要了解每一段情绪的来龙去脉,将它们分门别类安放好,这样才能让内心纷杂的念头安定下来。

接下来,还要懂得收摄自己的心。心像一只猿猴,四处攀援,我们要学会把向外追求的心念收回来,不要四处贪求,为了得不到的东西徒生烦恼。

再者,专注于眼前。当你想太多,内心不得静定的时刻,不妨试着用心留意此时此刻的呼吸,顺着它的节奏,让杂念在一呼一吸间逐渐沉淀。

有时候,人需要用心念来控制行为,不过有时候,行为也可以对心念造成影响。所以很实在的一个方式就是,在做事的时候,要明确最根本的目的,制定计划,细分步骤,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循序渐进达成目标。

在追逐得累了,或者发现占有并不能带来轻松快乐的时刻,不妨停下来,反思自己的生活。在和尚看来,能够停下来,这很好。因为在奔忙中,少有人会去关注自己的内心状态,太忙的时候,你会看不清自己。停下来,让念头沉淀下来,好好地将它们理顺,问题就会一一呈现。脑子清明了,问题清晰了,解决的办法自然也就出来了。

别总是想东想西,一心二用

现在的人,一天都坐不住,心不定,想东想西,你要他坐下来,好好地喝一杯茶,他都品不出滋味,他觉得闲坐着喝茶,简直是浪费光阴,一会儿电话又响了,一会儿心思又飞到了别的地方,就算没有人催他,他也一刻都静不下来。

古人讲“清闲是福”,果真如此。有个笑话,讲凡人向神仙求清福,神仙不给,你想,神仙都不肯给的东西,有多金贵?能够闲下来,身无万事牵系,心无杂念烦恼,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试看世间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放空万念,享受片刻清福?

先不论今天的人工作、生活忙碌,没有清闲的时间,有些人即使身体闲下来了,心也闲不下来。因为他用名利的枷锁在心里给自己建了一座监牢,即使外界松了绑,给他们放了假,他们也停不下来。心为形役,劳碌一生,不知道身心轻安自在的滋味,这样的人着实可悲。

很多居士喜欢来我这里喝茶,他们笑言这是“浮生偷得半日闲”,于清净环境里,与三五人作无事闲谈,实在惬意得很,于是我也就乐得提供一方茶桌,供人消磨时光。我赞同大家把日子过得从容一些,从容不易出错,从容也可以清心。心中一派从容的人,任他做什么事情,都沉得下来,外界的喧扰就不容易影响到他。

倘若大家来我这里喝茶,片刻也坐不住,脑子里念想纷飞,总想着外面的事,那就既耽搁了做事的时间,也误了休息,还不如不来。该忙碌的时候就一心一意去忙,该休息的时候就专心致志地休息,不要总是想东想西,一心二用。

我们出家人每日都要打坐,打坐时需要摈弃妄想杂念,所以打坐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训练自己心念的过程。对那些念头很多很乱,时常坐立不安,或者睡眠不好的人,我会建议他们尝试一下打坐。平日里无事时打打坐,可以平心静气,澄滤身心,止息过多的念头。

一个人若任何时候都能平心静气,那么他不管遇上什么事,就都能冷静沉着,在心态上也能做到游刃有余。有这样一则故事:日本江户时期有一个著名的茶师,这个茶师跟随着一个显赫的主人。有一天主人要去京城办事,带着茶师一起上路。当时社会很不稳定,所以主人让茶师穿上了武士的衣服,还给了他一把剑。

结果就是这身装扮惹了事,茶师在京城遇到了一个浪人,浪人非要跟他比武。茶师一见躲不过,只好说,你等我把主人交待的事做完,今天下午我们再比武。浪人答应了。然后,这个茶师就去了京城最著名的大武馆,向里面的武师求救,他说,我只会泡茶,但是今天不能不跟人家决斗了。求您教我一个办法,我只想死得有尊严一点。武师说,那好吧,你为我泡一遍茶,然后我再告诉你办法。

茶师想,这可能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泡的最后一遍茶了。他做得很用心,很从容。武师一直看着他泡茶的整个过程,他说,我告诉你,你已经不必死了,你只要用泡茶的心去面对那个浪人就行了。这个茶师听后就去赴约了。他一直想着武师的话,以泡茶的心面对这个浪人。在比武之前,他从头到脚不慌不忙地装束自己,气定神闲。对面这个浪人越看越紧张,等到茶师全都装束停当,拔出剑来,浪人已经跪了下来,向他告饶。

这位茶师使用了什么方法使自己保命呢?其实就在于他的气定神闲和心无杂念,正是这种精神的力量使他看起来不可战胜。人在心平气和的时刻,脑中所有的念头都放下了,只是一心一意地面对着眼前的人事,这会让人战胜恐惧,排除多余的担忧和烦恼。

恐惧从哪里来?从想象中来,从胡思乱想中来,心中无一念,自然就没有了恐惧、担忧和烦恼,那还怕什么呢?

大家在生活里,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事,也需要处理和解决很多问题,那么处理问题的一个要点就是,在面对和解决这件事的时候,心里不要记挂和担忧着其他的事,要抱着“做成事”的想法去做事,但是别太执著于结果,别计较功利上的得失,别害怕可能到来的失败,总之,任何多余的念头都要放下,因为心无杂念的人是最强大、最坚不可摧的。

全身心去做一件事,就不会觉得累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当时,我作为宗教界的代表参加这场盛会,到现场观礼了开幕式。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很令人激动的一件事。整个开幕式,台上台下一片沸腾,到处都是奥运会会旗、各国国旗,还有各国运动员的笑脸,让人真切感受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精神。那天下午,我很早就动身前往鸟巢,7点就进入主会场,回到广济寺时已将近凌晨两点。但我一点不觉得累,因为全身心地为祖国骄傲,为奥运会欢欣。

大家可能都体验过,当你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时,不管多么辛劳奔波,都不会感觉到累,因为你所有的精力都花费在同一件事情里,没有多余的浪费。反过来,要是你东打一耙,西打一耙,或者手中正做着这件事,脑子里又想着另一件事,做得不情不愿,三心二意,那么你很容易就感觉累了。

疲累不一定来源于身体,大多数时候它都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人的心理是很奇妙的,同样一件事,同样的做法,心态变了,感受也会改变。我们对自己所做之事的热爱,以及把事情做成、做好之后所体会到的强烈成就感,这些因素都能够减轻心理上的辛劳和疲惫感。假如我们认定自己做的事毫无意义、枯燥乏味,那么,即使没有付出多少精力,恐怕也会感觉到疲劳感的堆积。

人在专注的时刻,能量会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相反,如果不能够集中精力,能量就被分散、浪费掉了。相传,中国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本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他自幼参悟佛法,在般若多罗禅师门下修得正果后,他提出要外出传法。在般若禅师的指点下,达摩来到中国传法。短暂游历之后来到嵩山少林寺,开始在五乳峰中峰的一个天然石洞中闭关参禅。

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既不说话,也不持律,终日默然面朝石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石洞内万籁俱寂,静若无人,当达摩入定后,连飞鸟都不知道这个石洞中有人。每次开定后,他也只活动一下四肢,饮水吃饭,等疲劳恢复后仍继续坐禅。外界的一切,似乎都与他毫无关系。就这样,入定、开定、入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达摩一个人在石洞中面壁参禅九年时间,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一代宗师,这段故事也成为了佛教史上的美谈。

这个天然石洞,后来被称为“达摩面壁洞”,达摩对面的那块石头,也因留下了一个达摩面壁的姿态,被称为“达摩面壁影石”。面壁入定九年,在寻常人看来很累,但达摩投入了全部身心来做这件事,九年时光,不过眨眼之间,自然并不觉得难熬,也不觉得身心疲累。

可是现在有很多人,做着朝九晚五的工作,每周还有双休日可供休息,却总是不停地喊累,到了周末就喜上眉梢,一到周一就愁眉苦脸。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这些人没有全身心投入工作,没有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和价值,否则每周四十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不至于这么累。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心里头没有定力,耐不住寂寞。你看达摩九年面壁,真正是一心一意,除了正在做的这件事以外,毫无杂念,既不去计算得失,也不去计较功利。比较起来,觉得工作很累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既不满意当前的工作,又没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更没有努力去换一份更好的工作。这些人在工作的时候不专心做事,总去计较薪酬、职位,脑子里想的太多,面对工作和生活,既没有安住自己的平常心,又没有改变自己的魄力,所以烦恼很多,抱怨也很多。

宋代瞎堂慧远禅师曾作一禅诗:“月白风清凉夜何,静中思动意差讹;云山巢顶芦穿膝,铁杵成针石上磨。”这讲的是当年佛陀修行坐禅时,因专注静心,不动宛若静物,因此鸟在他头上筑巢。他身边的芦苇也因时日渐长,而从他膝盖下长出,这恐怕正是专注的最高境界。人一旦进入专注状态,整个大脑就围绕一个兴奋点活动,一切干扰统统不排自除,除了自己所醉心的事业,生死荣辱,一切皆忘,更何况区区劳累。

心明月满天

贫僧不会禅,洗脚上床眠;

饿食烟霞粕,心明月满天。

和尚写的“心明月满天”一句,其实是借用了佛经里常用的一个比喻。佛经里头就经常拿月亮打比喻,把一个人修行的境界比喻成满月。如宋朝一个和尚有佛偈,曰“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也是以月比佛性,有水即有月,有人便有佛性。

月的清辉遍洒大地,一如人的佛性无处不在。“心明月满天”,明心即见性,心若清净,便见佛性。人心真是不可思议,高妙的人生境界由心灵的境界而来,所谓“心中无所碍,高卧乱云峰”;而当一个人在外部世界感到迷失时,首先也是因为心被迷住了。

有人说,心与佛土,非为二事,因山河大地,尽是心中一点微尘。佛经中也说,心净则佛土净。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物质世界里,不可能超脱于外,但是我们的心可以做到不随这个世界而转。这个世界很喧嚣,我们的心可以不那么喧嚣;这个世界很复杂,我们的心可以不那么复杂;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的起伏,我们的心却可以平稳一点,安详一点,不跟着外界去起伏。这些事,完全可以做到,只要做到了,我们当下就能活得轻松、自在。

古人说“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描述的就是这个心无挂碍的境界。如果在一个人的心里,看待各种事物时还有净秽、高下的区别,对生活的起伏得失还会产生好恶之心,那么这个人的心就还没有真正净化。人心就是一副有色眼镜,心是什么颜色,眼中看到的东西是什么颜色,而物体本身都只是大千世界中的自然存在,因为人的心不净,所以才会对外在事物作出所谓净与秽的评断。

文道是个云水僧,因久仰慧薰禅师的道风,故跋山涉水不远千里来到禅师居住的洞窟前,说道:“末学文道,素仰禅师的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因时已晚,慧薰禅师就说:“日暮了,就此一宿吧!”第二天,文道醒来时,慧薰禅师早已起身,并已将粥煮好了,用餐时,洞中并没有多余的碗可给文道用餐,慧薰禅师就随手在洞外拿了一个骷髅头,盛粥给文道。文道正犹豫着,不知是不是应该接时,慧薰禅师说:“你无道心,非真正为法而来,你以净秽和憎爱之情处世,如何能得道呢?”

善恶、是非、得失、净秽,这是从分别心所认识的世界,真正的道,不思善、不思恶、不在净、不在秽。文道心怀憎爱之念,拒受之情,当然要被慧薰禅师斥为无道心了。真正的道心是自足的,它不是依靠外在环境、遭遇来确立自身,而是用它自己的清净、充裕来影响外在的环境和遭遇。

举个例子,当我们的生活遭遇很多的起伏时,很可能就会认为自己命不好,福分不够,实际上,换一个角度来看,生活本就是起起伏伏,命运也一直都是这样无常,正常现象被我们看成了异常现象,这就是心在分别。

舍卫国有一个做清洁工作的妇人,天天打扫街道,十分勤劳。她的衣服很肮脏,市民都讨厌她,见到她,总是掩着鼻子走过。佛陀叫她来听佛法,鼓励她精进,城内的人不赞成,跑来责问道:“佛陀啊!你常说清洁的话,教人做清净的事,为什么要和肮脏的女人谈话呢?难道你不觉得讨厌吗?”

佛陀严肃地说:“这妇人保持城市清洁,对社会贡献极大,而且她谦卑、勤劳,做事负责,为什么讨厌她呢?”这时,那妇人洗过澡,换了衣服,容光焕发,出来和大家见面。佛陀继续说:“你们外表虽然清洁,但是骄傲、无礼,心灵污秽。要知道:她外表的肮脏容易洗净,你们内心的肮脏才难以改善呀!”城内的人知道错了,再也不敢讥笑别人。

在佛陀眼里,心灵的洁净才是真正的洁净。认为别人肮脏,首先是因为自己的心不净。心若无染无垢,这世间的万象,无论好坏,美丑,净垢,生灭,就都是一样的,不会引起悲喜的情绪,也不会造成拒受的差别。

世上万事万物,本就没有绝对,一个身体肮脏的清洁工,肮脏了自己,却给街道留下了干净;在城市里万分重要的金钱,若到了与世隔绝的地方,就变得毫无价值;人生里一次悲惨的挫败,此时可能令你痛苦难过,却有可能在未来的另一次遭遇中变成宝贵的参考经验,帮助你走向成功。

既是这样,对生活下的定义就没必要如此绝对。生活中的遭际,来了,就迎着,就去面对、处理,不必将它们分出好坏的等级来,然后在心里去分辨计较,让它们在内心留下执著的印记,留下好恶的感受。

其实净心并不玄妙,它实际上就是生命的一种积极、快乐、简单的状态。洗去心灵的尘垢,就能够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所有起伏。

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如如不动

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个世间的事物都是在变化的,它们会变多,也会变少,会存在,也会消失。但是《心经》中却说,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佛的眼里,在有大智慧的人眼里,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垢净,也没有增减。此处灭了,彼处又生了;在此处是垢,在彼处却是净;此处减了,彼处又增了。从宇宙的范围里来看,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生灭、垢净和增减。

这样的智慧给我们大家的启示是什么呢,它启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任何现象、遭际,懂得用更高、更远的眼光去看。你站在平面上看人生,可能看不清全貌,那么就去俯视它,这样子一下就看明白了;隔得近了,你可能很糊涂,那就隔开一段距离远眺,这样反而看得清晰。

讲得更具体一些,比方讲我们遇到了不如意的事,如果没有更高远的眼光,很可能就会一直盯着眼前的不如意,并且为此苦恼不已。但是,若用智慧来观照,从整个世事人生的角度去看,就会明白此时的不如意,只不过是暂时的,即使这个不如意的遭遇让我们失去了什么,在别的时间和地点,我们也一定会有所得。

更进一步地说,不如意的含义其实是“不如己意”,我们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遭遇的,在我们这里的“不如意”,在他人眼中或许是“如意”。“不如己意”的想法会给自己带来痛苦,而跳脱自我的小圈子,用更大的视野来看待世事,能够让你摆脱这种狭隘的痛苦。要知道,人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人和社会人群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一个人的失去,其实也意味着另一个人的得到,倘若有着把他人装进心中的博大胸怀,那么,个人的得失也大可不必过于计较。

当你失了财物,丢了工作,失去了名誉,遭遇了事业或者感情的挫败,记得保持住恒定平常的心态。不用将这些不如意的际遇看得太过严重,这世上其实没有什么东西让你失去,也没有什么东西让你得到。因为所有的失去和得到都是你站在自我的角度在分别。

世间万事,来不可阻挡,去也不必挽留。生生死死,哭哭笑笑,一切的幸与不幸,都只是一个过程,悲与喜的遭遇,都会成为过去。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道路的曲折、坎坷,若人人都对这些曲折和坎坷耿耿于怀,那么,这世间不知会有多少人走进一条绝路。不如心怀坦荡,把一切都当作人生的一部分,淡然看待。

中国儒家提倡一种修养,叫“得之不喜,失之不忧”,此时你有所得,不必喜,彼时你有所失,也不必忧,只将身外的境遇看作一个终将到来,也终将结束的自然的过程,保持住自心的定力,任它来去,我自如如不动。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你得学会用广阔的视角去看待事物,用全面的思考方式来面对问题。一旦思维钻入了牛角尖,就会对任何挫折都耿耿于怀,想来想去,想不通;烦恼不休,放不下,无法腾出空间来容纳这一切,也就没办法以坦然之心面对困境。

然后,我们平时遇事,要不慌张,不冲动。别人讲的话,做的事,都要在自己脑中过一遍,细细想一想再做反应。无论是来自他人的赞美、帮助,还是羞辱、侵害,都应以理智来应对。

接着,要做到不动心。不为名利而动,不为苦难而动,不为权势而动,不为嗔怒而动,不为毁谤而动。

在现实生活中,你的心只要有多一分定力,就有多一分智慧。因为旁观者清,有了定力,冷眼观世,就能把世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了智慧,你就不会在困境里失意沮丧,迷失方向,也不会沉浸在过往的伤痛里,不可自拔。

回首人生,很多人都会觉得前尘往事,虚幻如梦境,所有的快乐和烦恼,都很短暂,到今天都已如烟般消散。可是即便知晓一切终将过去,我们仍然会对当下的境遇耿耿于怀,看不开,放不下。那么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是退开一步的智慧。退开一步,就看得清得失顺逆的真相。

千里长江几多曲?人生不可能没有曲折,不可能没有挫折,不可能没有意外的打击。早点遇到这些,可能是福气。不妨把坎坷当作人生的历练,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积累勇气,总结自己,日后赢得成功。所以,不要讨厌坏境界,也不要贪求好现象,让该来的就来,该去的就去,无须等待,无须期盼,也无须逃避,无须畏惧。逆境中勇于承担,不自暴自弃;顺境中谦卑恭谨,不得意忘形,便已足够。因为一切挫折,一切委屈,一切不幸,甚至灾难,都是因缘成就。

出去走一走,才知道有没有定力

假设一下,当我们身处深山之中,远离世间的诱惑,这个时候是不是能够做到心如止水呢?或许可以。但是一旦踏入滚滚红尘之中,恐怕就会被花花世界迷了双眼,在名利、物质面前把握不住自己。

很多时候,需要出去走一走,才知道自己有没有定力。古人说“大隐隐于市”,就是这个道理。隐居在深山老林里,不与世俗喧嚣接触,要断绝功名利禄之心也就容易一些;而居于市井之中,日日与尘俗为伍,这样子若仍能把持住自己,保住内在的清净,才称得上真正有境界的隐士。

佛说俗世之中,处处皆可修行。真正的修行不一定非要在寺庙里,工作、生活、人际来往中,都可以修养心性,修正行为,修习智慧。定力也不光是说你可以打多久的坐,入定多长时间,更是将内心的这种定力和修养投入现实生活,接受外界的考验,看是否能在这种考验中保持下去。

在寺庙里修行时,觉得自己境界很高了,任什么也无法动摇自己了,结果一出山门,入了尘世,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能让你烦恼半天;在学校里读书时,觉得自己很清高,有傲骨,结果一出校门,踏进社会,遇到挫折,立刻就把傲骨弯折了。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有些人自觉很有定力,实则只是自以为是的感觉,并不曾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定力,证据就是,一旦遇到现实,你所谓的“定力”便立刻只能举手投降。

世间诱惑很多,名位金钱,面子声誉,皆是迷惑人心,惹人争逐的东西。那些贪钱、贪名声地位的人面对这些诱惑,恐怕很难定得住自己,十万块还不动心,一百万就动心了;一句夸赞不动心,十句夸赞就动心了。所以说,定力是什么,它是一种定住自己、控制自己、把握自己的能力,有定力的人,目标坚固,信念执著,意志坚强,冷静沉着,心如止水,淡定从容,不随境转。管它是名利,还是地位,都不能够使他失去自我。只因他内心有不可动摇的自信。

通常说一个人很自信,那是说他自信于自己的能力、才华,或者身份地位,而和尚说的这种不可动摇的自信,是指站立于天地之间,摈弃了世俗功利束缚,对自我存在的一种绝对自信。它不随着能力才华、身份地位的改变而改变。

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自信?那是因为他的人生开启了智慧。他对世事人生有清醒透彻的认识,知道世间权位、名声,金钱利益的虚幻本质,知晓自我在世间的位置。我们看到有些人,一见到比自己有钱、有权,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就弯腰点头,很卑微,一跟领导说话,胆子就变小了,畏畏缩缩,因为他们没有自信啊,轻易就被名气、地位、权势、金钱这些东西给吓住了。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定力呢?他们只要走出去,立刻就会成为名利权位的奴隶。

相反,真正有自信、有定力的人,即使穿着一件粗布衣服,他走在一群盛装的人当中,也不会自惭形秽。他会很坦然,很自在,因为他有独立于世的信心,不需要靠衣装来标榜和炫耀自己。这样的人即使功成名就,也不会刻意去彰显自己的功名,当他与地位比他高,成就比他大的人讲话时,他会不卑不亢,以诚相待。外界的盛赞、歌颂或者是讥谤、侮辱,都不能够影响到他的情绪,人生的顺逆宠辱,也不会动摇他的冷静,让他失态。

如果人的定力是一块金子,那就一定要拿现实这块试金石来试一试它的成色。虚假的定力,一定会在喧嚷中现出原形,而真正的定力,是一种坚实心,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是你投身于世俗的洪流之后,仍然能够保住初心,不为外界所惑,不为名利失去自我。

吃饭不要当饭吃,穿衣不要当衣穿

宝峰寺,某天午斋毕。僧问:“饭好不好吃?”和尚答:“吃饭是兹养色身的,要做五观想。而且吃饭不要当饭吃,穿衣不要当衣穿。”很多人不理解,吃饭不当饭吃,穿衣不当衣穿,那应该把衣食当作什么?其实呢,对这句话,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我只是在提醒大家,对衣食住行,能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不要有太多分别心。

有些人吃饭,总讲究色香味俱全,穿衣也要求漂亮、名贵、时尚,彰显身份品位,若是吃不到好吃的食物,穿不了漂亮昂贵的衣服,就感到失落、伤心。把自我、人生的价值放在这些事情上面,实在是本末颠倒。

无分别心是道。古德云:终日吃饭未曾嚼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穿着一根纱。《心经》中也说:“无色声香味触法。”在佛看来,眼睛看见的物象,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嗅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四肢周身的感触,以及这几种感知在心中所产生的判断和分别——它们的本质皆是空。

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我们之所以在感官上有不同的感受、判断,只是因为我们的心在分别,所以同样的一种颜色、味道,在不同的人那里,会形成不同的体验、评价。假如不去辨别好坏,不去判定高下,那么,所有色、声、香、味、触、法的存在就都是“无”,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不去分别,那么所有关于它们的判定就都是不存在的。

如果能够放下分别心,吃什么,穿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就都能保持欢喜。唐代的懒瓒禅师在诗中写:“世事悠悠,不如山岳,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对他来讲,睡在藤萝下,以石头为枕,可以过得无拘无束,很自在,这正是禅者无分别、无执著的生命境界。

当时,唐德宗闻得此诗,钦慕诗中流露出的洒脱之气,便派手下的臣子去迎请懒瓒禅师。臣子在懒瓒禅师隐居的山洞前大喊:“圣旨驾到,赶快下跪接旨!”洞中的懒瓒禅师毫不理睬。大臣探头进去,见一个邋遢和尚正在烤地瓜。整个洞中烟雾弥漫,薰得老和尚鼻涕纵横,眼泪直流。大臣忍不住说:“和尚,看你脏的!你的鼻涕流下来了,赶紧擦一擦吧!”

懒瓒禅师头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没工夫为俗人擦鼻涕呢!”然后他夹起炙热的地瓜往嘴里送,连声赞“好吃,好吃”,大臣们凑近一看,惊得目瞪口呆,懒瓒禅师吃的东西哪是地瓜呀,分明是像地瓜一样的石头!懒瓒禅师顺手捡了两块递给大臣,说:“请趁热吃吧!世事都是由心生的,所有东西都来源于知识。贫富贵贱,生熟软硬,你在心里把它看做一样不就行了吗?”

懒瓒禅师眼中没有富贵贫贱,没有生熟软硬,万物在他心里都是一样的,他的心是真正清净的,是没有分别的。诚如当初五祖弘忍作佛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尚有分别之心,而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则完全消泯了分别,达到了无物无我的境界。

分别什么呢,都一样。你说这个菜好吃,他说那道菜更美味,说来说去,不过都是在讲述各自的体验和感受,就连同一个人吃同一样东西,今天说好吃,明天可能就嫌弃它的味道了,可见关于“味”的评价,根本就不可能有固定的标准。有个居士曾跟我讲,她如今最怀念的,其实是小时候吃过的一种廉价小吃,当然,这种小吃现在吃起来,早已不复当年美味,可是她还是对当年吃它时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记忆犹新。

人所有的感觉和体验皆是如此,它们受情感、记忆、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太多,以至于无法确立一个评判的标准,所以,不如不去分别,吃穿住行,够用就好,不必放进太多悲喜,也不必给它们强加太多意义,一切只在乎自己的心是否欢喜、安然。

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胡思乱想

龙潭崇信禅师,青州人,少年时很聪明。他家的附近有一个天皇寺,天皇道悟禅师住在那里,但是人们不知道他是一个大禅师。崇信禅师在家的时候是一个卖饼的,就住在天皇寺的巷子里。每次出来卖饼的时候都经过庙门口,并且每天都供养天皇道悟禅师十个饼。道悟禅师每次都留一个饼反送给崇信禅师,并且说:这个送给你,福荫惠及子子孙孙。

崇信禅师有一天就犯嘀咕:饼是我送给他的,为什么他还返送给我呢?难道别有玄旨?于是就问天皇道悟禅师,道悟禅师跟他说:是你拿来的,再送给你有什么过错吗?崇信禅师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就依天皇出家了,法名崇信。以后就一直跟着天皇道悟禅师。

许久后的一天,他问道悟禅师:我自从跟着您,为什么您却一直不给我说佛法心要呢?天皇说:自从你来这里,我时时刻刻都在给你指示心要。崇信禅师说:什么时候指示过?道悟禅师说:你擎茶来给我,我就接了;你端饮食给我,我就接受了;你合掌打坐,我就低头默念,哪里不在指示你佛法心要呢?崇信禅师低头想了一会。道悟禅师说:能明白当下就明白了,一思考就差远了。这下子,崇信禅师立刻就明白了。

和尚在云居山的一次普茶开示中,讲过这则公案,当时就有学人来向和尚请益,和尚摸着手里的饼告诉他:会吗?若是大根基的人,到这里当下就能觉悟到其中的道理,要不然就不明白了。现在我们也在吃茶,吃饼,到底会吗?会得同受用,如不会,再参去,吃饼是谁!常住上没有好供养,慢慢吃吧。

天皇道悟禅师后来向龙潭崇信禅师开示过:“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这几句开示,其实就是答案。任谁来请益佛法,也不过教他“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哪有什么高妙深远的“圣解”呢?凡心人人皆有,佛法就在其中,只看这颗凡心是否能洗净后天的染污,明心开悟。

马祖道一禅师说“平常心是道”,道理相通。大道即在寻常日用中,在一颗凡心中。只是这里的“平常心”并非今人时常说的“要平常心”,因为想要平常心的时候,说明人已经失掉了平常心。

今天的人总是胡思乱想的时候多,神思澄澈的时候少;嗔怒怨憎的时候多,心平气和的时候少;贪得无厌的时候多,清心寡欲的时候少;紧张慌乱的时候多,安静祥和的时候少。或许是整个世界太喧嚣了,以至于内心也回不到静处栖息休憩。

失掉了平常心,便想要把它寻回来,可是,寻回平常心的想法本身,其实已经不“平常”了。欲借平常心来修复人生,安顿身心,以期获得更成功、更高质量的生命——又成了一种争逐的欲望。

真正的“平常心”是自然而然流露出的一种心性和修养: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以平常心看待;对自身的一切遭际、悲喜苦乐,保持淡然心境;行走于世,不急不缓,不慌不乱,无论身外的一切如何风云变幻,都是一样的姿态,一样的心境。

和尚这么一说,你们会觉得“平常心”很难。人总有好恶爱憎,怎么可能对所有人同等以待?人总归放不下自己周围的一亩三分地,又怎能对自身的境遇无动于衷?世间事多的是灾祸动荡,哪能够始终保持一样的姿态心境呢?

确实,平常心并不容易,和尚也并不是让每个人都达到大德的境界,但大家至少可以依据此理,试着在面对人事纠葛时,主动去斩断一些爱憎,冲淡一些悲喜,平复一些浮躁。世界虽诸多熙攘吵闹,我们自己却不妨安然静好,慢慢来,总能慢慢找回生活的平和。那些琐碎的烦恼,任它来,任它去,我们不与它对抗,不给自己找麻烦,找纠结,只管看脚下的路。不管这路如何曲折,终归还是有路可走,对不对?

笑着别离,死是回家

一日,和尚给居士开示,居士言:“家人于去年去世。”有伤感之态。和尚言:“生为死备,念佛是归属。”世人多以为死亡斩断了生,是生命一个冰冷的终点,和尚却认为,生命或许正是为死亡而存在的,诚如李白诗中所言:“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活着的是过客,死去的才是归人。

佛教讲生命轮回,是说此生结束之后,还有来生,对这个说法,大多数人恐怕都不会相信。这个世界上关于生死的理论很多,可是都有一点,死无对证,所以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为世人所公认。佛教的轮回说也是如此。我当然也不会劝你们去信。只是希望大家明白一个道理,我们不能把生死截然分开,乐生恶死,因为生死实际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

在世间走一遭,如同“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清净地来,清净地走,死亡不过是一段新的旅程,把生命的一次结束当成是另一段生命旅程的开始——这种想法不但豁达、开朗,而且把生命的价值在时间、空间上进行了拓展和延伸。

面对生命,超脱的人并不认为活着很痛快,也不认为死去很痛苦,对于他们来说,生死已不存在于心中。“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明白了生死交替的道理,就懂得了生死,也就不再惧怕死亡,并能把死前的每一刻过得更有价值,更有尊严。

宋朝德普禅师性情天赋豪纵,幼年随富乐山静禅师出家,十八岁受具戒后,就大开讲席弘道。又因其为人急公好义,时人誉称他为义虎。有一年,德普禅师对弟子们说:“诸方尊宿死时,丛林必祭,我以为这是徒然虚设,因为人死之后是否吃到,谁能知晓?因而,我若是死了,你们应当在我死之前先祭,容我吃到,受了众人的供养,再行坐化。今觉即将坐化,从现在起,你们可以为我办祭了。”

众弟子和信徒以为他在说笑,就笑着问他:“禅师几时坐化呢?”德普禅师说:“等你们依序祭完,我就决定去了。”从这天起,寺庙上下真的煞有介事地为禅师坐化大张旗鼓地做准备。弟子们将帏帐寝堂设好,禅师坐于其中,弟子致祭如仪,逐一为禅师上香、上食、诵读祭文,禅师也心安理得地一一领受。弟子们祭拜完毕,也为各方信徒排定日期,依次对禅师进行悼祭,并上供养,直到四十多天后,大家这才祭完。于是德普禅师对大家说:“明日雪霁便行。”此时,天上正在飘着鹅毛般的雪花。到了次日清晨,雪忽然停止,德普禅师焚香盘坐,怡然化去。

抛开生死,全心全意活在眼前此刻,安心接受别人的供养,大吃大喝,开心上路,这般洒脱,真是难得的禅者风采。

人向来都是轻死贵生的,不少人因为惧怕死亡,而活得浑浑噩噩,错过了生活中的种种好事,也顾不上在有限的时光里好好享受一切,对死担惊受怕,对死后得不到高等待遇而担心不能死得其所——与其如此,不如用一种超脱、达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寂灭,把生当做一段开开心心的旅行,把死当做一场游戏,减轻生存的压力,活得欢喜自在。

生和死本就由不得人,无论是自身的死亡,还是家人朋友的死亡,都难以避免。不必天天为生老病死而恐惧不安,或对于家庭亲朋甚至世间的虚华富贵有所舍不得,也不必为了亲朋的逝去而让自己的生命陷入悲伤。我们与这场人生只有一次缘分,缘尽了也就会离散;与所有在世间相逢的人,也终有一天要相互分别。每一天都可能是一生的最后一天,我们和身边的亲人朋友天天见面,但每一次会面都有可能是此生的最后一次,与其日日担忧,日日恐惧,将每一日的生过得阴郁悲哀,不如把每一天都过得开心,最后笑着别离。如此既不误了生的精彩美好,也不亵渎了死的清净洒脱。

同类推荐
  • 超级优等生:优等生最高效的学习方法(超值金版)

    超级优等生:优等生最高效的学习方法(超值金版)

    有很多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不感兴趣,进而厌烦学习,表面上看来是学生没有领会知识,没有学懂,没有学会,成绩差,实质上是这些学生不会学习,不会运用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会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活动造成的。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越到高年级,知识越多,他们就越来越难,一门课程一门课程地垮下去,最后导致对学习完全丧失信心,厌恶学习,逃避学习。实际上,我们身边那些轻易取得骄人成绩的超级优等生,无不使用了科学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我们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学习。
  • 爱的轮回

    爱的轮回

    我好像又在想她了。我真的忘了她吗?为什么离开这么久了心依然这样的疼。我的眼泪又开始浮现了,我慢慢的静下来,底下头来擦掉眼眶里的泪珠。我是真的想要忘记她吗,还是在自欺欺人?以前总是这样对别人说:“别傻了,爱没有了可以在重来。”“十二岁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小时候,我抬着头幼稚的问妈妈。妈妈告诉我说:“十二岁是美丽的,它代表着希望、成长、快乐、幸福的日子!”
  • 著名艺术家成才故事(中国名人成才故事)

    著名艺术家成才故事(中国名人成才故事)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编辑成了这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共10册),即《著名政治家成才故事》、《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著名谋略家成才故事》、《著名思想家成才故事》、《著名文学家成才故事》、《著名艺术家成才故事》、《著名科学家成才故事》、《著名发明家成才故事》、《著名财富家成才故事》、《著名教育家成才故事》等,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青少年课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 世界名人名言金典:爱情小语

    世界名人名言金典:爱情小语

    歌德说:“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会上最大的财宝——只要懂得在适当的场合把前者带进会话里,在适当的时间唤起对后者的记忆。”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将之作为座右铭,产生着无限的灵感、启发、智慧和力量,从而成为人生的航灯,照耀着成功的彼岸。
  • 中国式富人的99条人生经验

    中国式富人的99条人生经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无限的生财之道才是无价之宝,汇聚顶级商业精英创富智慧,指引普通老百姓通往致富之路。开启富人的财富密码,打通我们的致富之路。
热门推荐
  • 劳模影帝要罢工

    劳模影帝要罢工

    某影帝热爱工作,疯狂赚钱,不止为了兴趣,还为了……张瑶瑶偶然成为明星助理,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助理,她呕心沥血,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影帝与小助理的那些事儿。女主不会一直是助理,请放心食用。
  • 软禁(中篇)

    软禁(中篇)

    那几个字通过电话从马滔嘴里吐出来后,韩霄白大松一口气。解决了,总算解决了,而且解决得如此到位,她在电话里欢呼一声:“太好了太好了!”说着话左手下意识地抓了把胸口的衣服——那口紧绷了几个月的气霍然从心头松懈下来时,居然伴随一阵麻辣辣的皮肉骨骼的酸痛。这段时间她真是太紧张了,都紧张到骨头里去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韩霄白诚心诚意地说。窗外是5月喧闹稠密的阳光,真是锦上添花的好天气。“说哪去了,老同学客气什么。”马滔说,“到时候把钱准备好。
  • 喂,放开那姑娘!

    喂,放开那姑娘!

    叶初是个好女孩,什么都好,就是有点超重。卫北是个坏男孩,什么都坏,就是长得还行。当好女孩遭遇坏男孩。某忆大喊:“禽兽,放开那姑娘!”
  •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

    本书游记是对十八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毫不留情的全面批判;尤其是对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无聊、毒辣、荒淫、贪婪、傲慢等作了酣畅淋漓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这种批判的声音在慧驷国游记中甚至达到了尖锐和偏激的程度,斯威夫特将矛头直接指向罪孽深重、愚蠢肮脏、毫无理性的整个人类。由马匹组成的慧驷国是他理想中的乌托邦,格列佛遭到智慧而理性的慧驷的流放,满怀惆怅地回到生养他而又让他厌恶的故土,只好愤怒而又无可奈何地与一帮“野胡”共度余生。
  • 蝼爱

    蝼爱

    郑艾,一个人群中凡的不能在凡的小人物。他把自己的一生比喻成了蝼蚁之命,忙碌、平庸、渺小,能让他静如止水的生活涟漪不断的,是那一次又一次如流星般划过的爱情,美丽而短暂,有爱与无爱的日子让他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无数次的奔波。生活的压力,现实的残酷,事业无门,爱情无果。这一切都迫使郑艾的思想信念不停的转变,心灵开始扭曲。一个过了儿立之年的他,此时此刻才开始苦苦思索生活中的定位,可对于一个再无追求,再无理想的人,要去哪里找寻能让他赖以生存的位置...........?
  • 仙剑问情(全集)

    仙剑问情(全集)

    与《蜀山剑侠传》一样宏大的中国仙侠世界观体系!与《诛仙》同时代的华人奇幻经典杰作!与《仙剑奇侠传》一脉相承的创作理念!“仙剑作家”管平潮的“仙剑姊妹篇”!“仙剑之父”姚壮宪,“龙族之父”江南联合作序!国内畅销书作家:萧鼎、沧月、骷髅精灵、徐公子胜治、猫腻、凤歌、树下野狐、燕垒生、马伯庸、楚惜刀、唐家三少、天蚕土豆、有时右逝集体推荐!
  • 神墟内的咸鱼

    神墟内的咸鱼

    穿越了?哈哈,开挂的人生,我来了!衰落的宗门,孤高的传承,独自负重前行,前方注定光明...娘咧,不能氪金,不给外挂,这是想我死?......MMP!不发工资,还不管饭,靠爱发电?东风吹,战鼓擂,穿越者怕过谁?绝不向恶势力低头!我本金鲤,化龙不成,反成咸鱼,都是你们逼的!
  • 带着弟弟妹妹去探索

    带着弟弟妹妹去探索

    二十多年的学习生涯告诉我,这个世界没那么简单。你说世界是天圆地方,不不不,作为一个新时代受过高等教育的三无青年,我脚下这块地看起来方但实际上是圆的。看来有必要探索一下了。
  • 你是我从一而终的深情

    你是我从一而终的深情

    -他是她年少时的喜欢,他是她少年时的欢喜,他和她不是情侣,却胜似情侣。她不喜欢别的女生靠他靠得太近,他背着她拦下不知多少男生写给她的情书。其实他们彼此都是喜欢对方的,只是他们都在为了梦想而努力,谁都没有将那份爱说出口,等到终于有一天,他们心照不宣的想要跟对方开口时,才发现.....
  • 穿越之幸福每一天

    穿越之幸福每一天

    “反派专业户”陈媛媛刚领完最佳女配角的大奖,就穿越到六零年代。成了一个没了父母的小白菜。虽寄人篱下,但老天爷并没薄待她,竟然让她把小房子带过来了。在六零年代,她好歹能靠着这小金手指,让自己过潇洒的好日子。不过,让她有些纳闷的是,为什么总有那么个人高马大的壮男,想要哄着她做媳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