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77600000002

第2章 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

道①,可道②,非常③道。名④,可名⑤,非常名。无名⑥,天地之始。有名⑦,万物之母。故常⑧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ǎo)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⑩。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道: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道:说,说清。

③常:常规的,一般的。

④名:事物的变化形式。

⑤名:说明。

⑥无名:没有形的。

⑦有名:有形的。

⑧常:经常、常常。

⑨徼:边际,轨迹。

⑩玄:幽深,奥妙,高深莫测。

【译文】

事物运行、发展的规律是可以用言词来表达的,它不是一般的“道”;“名”是可以用文字来阐明的,它不是普通的“名”。“无名”是天地的本原,“有名”是万物的根本。所以,经常没有欲望,可以从无形中去体悟“道”的微细奥妙;经常抱有欲望,可以从有形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轨迹。这两个方面,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幽深而幽深,是洞悉万物变化奥妙的总门户。

【延伸阅读】

《老子》第一章就讲“道”。这个“道”,也就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有时也包括人事吉凶祸福的规律。《老子》用“道”构造了一个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以此来说明宇宙、说明社会、说明人生。

宇宙是什么?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宇宙就像是一部无字的天书,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它像一个深不可测的世外高人,更像一个腼腆含蓄的闺中少女。

其实,宇宙就是宇宙,它始终存在着,永不停息地演变着。变化是绝对的,这是宇宙运行的规律;但变化的规律本身是不会变的,这就是真理。“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规律、就是真理。

规律可以探索,但无法设定;真理也可以被人所认识、掌握,但却是无法创造的。规律本身没有语言,不会向人描述自己;真理本身没有嘴巴,不会向人推销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宇宙的规律像世外高人一样沉默,宇宙的真理如同闺中少女一般羞涩。

人是不甘寂寞的,在发现了一些宇宙的规律后,便急急忙忙为它设定律、立公式,以为规律不过如是。不知“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以偏概全,是否算是摸到了“道”的脉搏?

人是不甘落后的,在认识了一些宇宙的真理后,便轻轻松松为它作诠释,以为真理仅此而已。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挂一漏万,是否算是了解了“道”的真谛?

事实上,迄今为止,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极其有限,而且这种认识永远不会终结。老子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才会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哲学命题。如果用一种“道”去对应宇宙间的所有变化,那是徒劳无功的;用一种“名”去印证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那是无济于事的。

从总体上来说,今人应该比古人聪明。今人的知识结构和物质文明,远远超乎于古人。现在人们考虑问题,强调逻辑思维,似乎这种思维方式最为严谨,最为科学。殊不知,逻辑思维是平面的,仅局限于一维至二维的尺度。相对来说,逻辑思维的内容是简单的,而形式却越来越复杂。尤其是现在的数理逻辑,完全可以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来描述,电脑简直能取代人脑,展示出一种绝对有序的操控运算系统,将数理逻辑描述得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然而,一旦出现无序的现象,电子计算机便会束手无策,逻辑演算也只得搁浅了。

从某种角度来说,古人也许比今人聪明。古人的思维方式,当然也有逻辑思维,同时又有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和感知思维等。所谓“感知思维”,是超越感官的一种思维方式,能够看到四维以上的真如世界。释迦牟尼如果不运用感知思维,便不可能悟透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而成佛;老子如果不运用感知思维,便不可能捕捉到无声无息、无影无踪的“道”。

我们生活在三维时空层次,对《老子》中的“虚”和“无”等描述很难理解。这是因为,我们不具备老子的感知思维能力,仅凭借有限的感官要去认识“虚”和“无”,怎样去对它定形、定量、定性呢?不能。不能,只说明我们的感官能力有限、认识水平低下、思维方式不对,并不能说明“虚”和“无”的不存在。

几乎可以说,凡是五官健全的人,都能看到东西、听到声音、嗅到气味、尝到滋味、感觉到冷热,等等。谁也不能否认自己感官所接触的事物,并以此作为思维判断的标准,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是这个道理。人们无法超脱自己生活中的实物环境,去探索“虚”和“无”的更大的领域。大多数人甚至不愿接受这一概念。这并不是人的保守或顽固不化,因为人的感官确实无法感知“虚”“无”。

逻辑思维是人类的理性思维方式,其前提是人对客观世界已有的认识。因此,对感官无法感知的东西,便怀疑甚至否定它的存在。逻辑思维又可称是“线性思维”,它只能认识在一个水平线上发现的相对真理,而无法认识宇宙的绝对真理。宇宙有不同的层次,人类的认识水平也有不同的层次。人可以借助于天文望远镜,看到一百万光年范围内的宇宙运动。但你要想了解一亿光年乃至一百亿光年的宇宙空间,地球上任何仪器都不管用了。而一个“道”字,就涵盖了宇宙的无穷。

“道”就是“虚”,“道”即是“无”。遗憾的是,人们通常都相信“实”,相信感官,相信仪器。可笑的是,人们相信粒子的结构,因为它“实”;却不相信粒子的信息波,因为它“虚”。人本身就是实在的,不愿超越感官的觉识。现代人很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感官能力的局限,因而热衷于从事科学分析法,试图通过探讨微观世界的实质,去认识宇宙的真相。然而,“道,可道,非常道”,微观世界绝对不是宏观世界的简单缩影。宇宙的面目越来越玄,哲学亦显得贫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个“门”如何进去呢?

老子所说的“道”,是万有之本,可以派生出一切。因此,“道”没有一刻处于静态,它像一张巨大的网,包罗了整个宇宙。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道”却超越时空,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甚至连因果都没有。人们概念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是时间的一个片段;人们印象中的物质世界,只是宇宙的一个角落。只有“道”能总括一体,因为它是永恒的。

第一章是《老子》全书的总纲,“道”则是贯穿全书的灵魂。“道”究竟是什么,很难用语言来表述。

魏晋时期的玄学家王弼认为: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杨韩生教授在《试论老子的道与名》一文中却认为:

道是可以讲解、理解和传授的,但不是当时社会上通常所谓的永恒不变的道,不是当时圣贤、侯王所倡导的传统的道,而是更加广泛、更加深奥的道。

对“道”的认识,见仁见智,尽可各抒己见。

要真正悟解《老子》“道”的精髓,不能光从字面上去解释“道”的意义,而应从全章乃至全书所阐述的整体思想上,去理解、去认识“道”的确切含义。

这一点,明代高僧憨山德清做到了。他在《老子道德经解》注上篇第一章时指出:

此章总言道之体用,及入道工夫也。老子之学,尽在于此,其五千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犹言也。意谓真常之道,本无相无名,不可言说。凡可言者,则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且道本无名,今既强名曰道,是则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此二句,言道之体也。然无相无名之道,其体至虚,天地皆从此中变化而出,故为天地之始。斯则无相无名之道体,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万物尽从天地阴阳造化而生成。

人求“实”而知万物生成于天地阴阳造化,其本源则为“虚”“无”之“道”。“实”与“虚”及“有”与“无”,都相对立而存在。随着人的感知范围扩大、思维方式改变,“虚”可能变成“实”,“无”可能变成“有”,这时人们对“道”的认识,就会比现在深刻得多。

同类推荐
  • 逻辑学原来这么有趣

    逻辑学原来这么有趣

    这是一本让你时刻保持大脑清醒的逻辑入门书,适合每一位普通读者。书中以小故事为线索,从概念、命题、规律、推理、论证、判断等方面讲述逻辑的基础知识,所涉及的故事,许多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它们或诙谐或滑稽或幽默,揭示出逻辑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让你在轻松愉快中了解逻辑的真实本质,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启发我们像哲学家一样,去解决常人难以解决的问题。
  • 孔子这样说

    孔子这样说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该书选取了《论语》中为国人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章句,针对孔子中庸、修身、齐家、孝悌、仁爱等思想,借助于古今之生动实例,准确严谨地予以分析解读,给读者以思考空间。
  • 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研究

    该书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思想,主要回答三大问题:其一,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什么?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的基本原理。其二,如何用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反思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构成了现代中国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的真实内涵。其三,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回应当代的现代性思潮?这凸显了全球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和中国现代性的时代特征。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II(第27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II(第27卷)

    本卷主要收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代人的有关书信,其中包括他们的亲人、朋友、同事写给他们的书信,也包括这些同时代人相互之间的通信。本卷还收录了部分译者和编者围绕这些书信写作的译者说明、译后记和编者说明,记录了当时发现这些书信的时间、情形以及翻译过程等情况。
  •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该书内容涉及广泛,但终不离文化之根本,除突显众所关心之话题,更望能唤起读者对文化教育之重视。南先生不仅讲述了从远古夏商周至清代,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教育、生活以及与政治、经济交互影响所产生的演变,叙述清晰扼要,发人深省,并着重讲述了民国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还应“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等邀请,表达了他对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关切和思考。他认为教育是人性的问题,教育的目的在于认知人性,在于改变气质,从事教育就是要把人性教好,同时,他又认为学校教育不能改变一个人,持教育无用论。
热门推荐
  • 背影

    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最著名的散文集,其同名散文《背影》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回忆性纪实抒情散文,曾多次被选入初中语文教科书。本书收录了朱自清的《背影》 《荷塘月色》《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等代表作,还收录了其在欧洲、伦敦的旅行游记散文以及日常杂文随笔。这些文章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是代表朱自清散文最高成就的经典作品,值得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反复去品读、去体会。
  • 反复读档

    反复读档

    万年非酋终于穿越了,成为一个白人高富帅,有法拉利,有漂亮女朋友,还有司机。哈哈哈哈……还没笑完……死了?!忌日快乐,祝你快乐。你会死了一遍又一遍的。来来来,重新读档吧。
  • 爆笑冤家,蛇王萌后

    爆笑冤家,蛇王萌后

    她是花痴女盗贼一枚,却在穿越之初招惹了妖孽蛇王一枚,自此后,她的人生各种扭曲;人前,他对她宠爱有加;人后,他对她展露禽兽本‘色’!且看她二十一世纪女盗贼兼痞女如何玩转异世,吃遍天下美食,搜罗天下花样美男……“女人,你胆敢偷走本王的心?”妖孽蛇王怒目瞪着眼前笑的得意的女子,恨不得把她就地阵法。“啧啧,蛇王大人,您有心那种奢侈品吗?”不以为意,她笑的花枝乱颤。“识相的,乖乖跟本王回去,本王既往不咎!”横眉竖目,这个该死的女人胆大妄为,还真是给脸不要脸!“回去?回去干嘛?如今姐姐混的风生水起,每天有花样美男作陪伺候姐姐,跟你回去,你确定你没有说错,姐姐没有听错?”笑话,她又不是傻子,难道还没有被这个妖孽压榨够啊?“……”某只妖孽彻底怒了,直接把人扛起带走……
  • 布隆夫曼脱单历险记

    布隆夫曼脱单历险记

    34岁,却生涩得令人咂舌,爱德塞尔·布隆夫曼经营着黯淡而不为人知的生活:一份稳定工作,一间租来的单身公寓,朝九晚五,拒绝网络,没有朋友更没有女朋友!但布隆夫曼却挺知足生活中没必要有那么多波折。然而,一封“非凡冒险”的邀请函打破了布隆夫曼的宁静生活,从天而降的“免费海滩之旅”大奖搅得他心痒痒。他想去,非常想去。但“兑奖”是需要条件的,他必须在79天带着伴侣领奖!可是,他没有伴侣。从来没有过。于是,“佛系”了34年的布隆夫曼第一次感受到内心“强烈的渴望”,从此开始了一系列寻找“真正伴侣”的非凡冒险:危险的邻居,疯狂的母亲,各式各样的约会对象,千奇百怪的离奇遭遇和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成长的隐秘忧伤……34年的孤独生命被撬开裂缝,带着对亲情、友情、爱情和终极幸福的向往,布隆夫曼用勇气和信念改变了命运,开启了充满阳光的美好新人生。
  • 傲娇王爷迷妹妻

    傲娇王爷迷妹妻

    简介,她被抛弃了,遭遇了追杀与逃亡,最后落户一个小山村。村里有个热情的大娘收留了她,也教会她很多她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慢慢的,她开始融入这个大家庭……一步一步,她找到人生的另一种意义。修路,办作坊,寻找销售渠道,创建盛世桃源,在这样的过程中,她不断成长。皇城中,当今的某王爷手握一颗红色宝石,笑容无奈而又宠溺,怎么办,他有些后悔放她出去了,那个死丫头竟然毁了他送给她的定情信物,是因为心里已经没有他了吗?后来的某一日,某王爷将几颗宝石镶嵌回原处,又郑重交给她,“下次,就是卖了你自己也不准卖了它。”为什么?“这是定情信物啊蠢丫头!”某女震惊,什么时候定的情?她怎么不知道?好吧,他就知道,他以前所有的媚眼都抛给了瞎子!
  • 佛说旧城喻经

    佛说旧城喻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诸天战记之灵种

    诸天战记之灵种

    这是一个穿越者,机缘巧合来到世界的起点,源界,获得一枚神奇的时空道种,前往各种神奇世界,获得各种神奇能力,最终走上源界顶点,窥探到万物最终奥妙的故事。在这里有着各种神奇的灵种。有着万千奇异世界。有着神奇的诸天万族。
  • 风云宠:殿下请放手

    风云宠:殿下请放手

    她女扮男装混入奴隶人群,却不想成了三殿下的男宠,经历生死劫难……为讨冷面美男欢心,她自作聪明念诗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却不想被他怒声喝断,“胡说八道,”“天音寺金风主持和楠下古庵玉露师太,皆是品行端正德高望重之人,你不……”
  • 萱草忘忧

    萱草忘忧

    一个女孩在一次和青梅竹马的朋友回去时为了采花不慎摔下河堤昏迷,当她在醒来时发现自己穿越到了战国末期。在这里她又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人也来到了这里,遇见过朋友背叛,背井离乡,目击秦国统一的所有经过。她最后能一起回到未来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瓷器(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瓷器(阅读中华国粹)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木版年画》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本书分为原始瓷器产生与发展;唐五代瓷器;粤菜;唐五代瓷器;元代的瓷器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