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领导,了解和识别员工是很重要的。因此,只有看破员工的心思,深刻地了解他的才能,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以实现企业或单位的发展目标。
1.《六韬》识人术
我国古代的兵法里充满了智慧,其中有一部兵法《六韬》,就是一部古代识人的智慧书。在此介绍其中的六种。
(1)问话试探对方
这点是告诉我们要多向对方提问,然后从中观察对方知道多少。比如,我们在鉴定一个陌生人时,经常会问“你是哪里的人”、“你的兴趣爱好有哪些”、“你在哪儿上学”、“你学的什么专业”等。通过这些问题,你就可以对这个人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但是如果想试探他的内心,不妨这样询问“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等。像这样的问题,就足以使对方的才能、思考力,露出蛛丝马迹,成为判断上的珍贵资料。
(2)不断追问观察对方的反应
不断追问,而且越问越深、越广,借此观察对方的反应如何。面对一连串的“逼问”,如果是没有自信的人就会惊慌失措、虚言以对。发问的人,就可从这些表情的变化,判断对方是个怎样的人物。而对一件事一知半解的人,在不断追问的情况下,也会露出马脚。
(3)将秘密告诉他人以观其德
将秘密告诉对方,借此观察一个人的品德。如果对方听到秘密就立刻转告第三者,这种无法守密的人,就不能深交,更不能合作。如果对方能为你守口如瓶,就说明这个人很可交。运用这个方法,往往会发觉平时自诩为“最能守密”的人,反而是最会泄密的人。
(4)给他财务进而探其廉
这是告诉我们让他处理财务,借此探测清廉与否。让一个人去管账或者派到容易拿到回扣的单位去服务,就容易看出他是不是为人廉洁。如果他一点儿回扣都不拿就证明他很廉洁。如果一些有私心的人即使开头坚决不拿回扣,时日一久,也会随波逐流,见钱眼开。这样就会流露他的真性情。
(5)委以难事,以观其勇
派给他困难的工作,借此观察他的胆识和勇气。平时表面看起来很果断的人,一旦危机临身,往往不知所措,还会满腹牢骚。因此,若要试探一个人的胆识和勇气,就得把困难的工作,接二连三地交给他去处理,从中观察他的反应。
(6)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请他喝酒,借此观察他的态度。平时守口如瓶的人,三杯酒下肚就可能完全变了样,不但满口牢骚,还会猛说别人的坏话,这样就可判定他是一个经常怀有不满,甚至嫉妒心强烈,有害人之心的人。
2.韩非子识人术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的大政治家,他认为君王如欲实行中央集权政策,就必须控制臣子,而控制臣子最关键的便是看破臣子之心。为此他在识人这方面颇有研究。在《韩非子》“七术”中有五项是有关透视臣子之法,即韩非子的识人术。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1)故弄玄虚探知究竟
庞敬,某县县令,对人的心理略知晓一二。有一次,他派遣部属去巡视环境。他先派遣一名部属去,然后在他正要执行任务的时候,又突然把他召回,令他在外听候命令。过了一段时间后,又让他继续巡视工作。于是这名部属心生疑惑,认为庞县令这样做必有原因。因此,在巡察之时,认认真真,不敢稍有疏忽。就这样,庞敬达到了控制部属的目的。
(2)不偏信以事实核准
韩非子认为臣子之言,不能盲目听信,应该用事实来核实。他讲了个很简单的例子。
竖牛是鲁国臣子叔孙的一名侍从,他十分厌恶叔孙的儿子,时时刻刻都想除去这个眼中钉。有一天,竖牛便在叔孙的面前说他儿子的坏话,叔孙觉得竖牛很老实,便听信了他。于是杀死了自己的儿子,甚至惹来杀身之祸。这个小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一定要用事实证明是对的才能相信。
(3)假装不知道来试探对方
这点是说我们可以对某事装作不知道以此来试探对方。
战国时期,有一天,韩昭侯想试探一下侍者。他便故意将一片剪下的指甲屑放在手中,然后命令近侍:“我刚才不小心把剪下的指甲屑弄掉了,快点帮我找出来。”
众人一听立即去找,大家手忙脚乱了一阵之后,谁也没找到。这时,有一位近侍便自作聪明,偷偷剪下自己的指甲呈上,禀报说找到了。
韩昭侯没说什么,但由此发现他是一个会说谎的人。
(4)尽其才,发掘其才能
宣王喜欢听竽合奏,对于会吹竽的人,不加挑选一律任命为乐师,因此宫廷乐师多达数百人,其中不乏充数的人。宣王死后,泯王继位。泯王则喜欢听独奏的乐曲,因此夹杂在乐师中充数的人,立刻逃之夭夭。
这就是“滥竽充数”成语的由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透视人心的时候,要让每个人有单独表现的机会,这样才能观察出各人的实际才干。
(5)设置疑阵试探人心
故意制造一些疑问,来打探人心,故弄玄虚。
近来卫相山阳察觉卫王似乎对他有些怀疑,但又无法测知君王的心意。于是他想出了这样一个计策,故意散布谣言,毁坏一个君王宠臣的名誉。这名宠臣听到山阳君毁谤他的话,怒气冲冲地对周围的人说:“哼!山阳君还有这份闲情,他已经被君王怀疑,自身难保了……”
然后他把君王对于山阳君的观感完全吐露出来,由此,山阳君探得了君王对他的种种看法。
3.识人的八大准则
看人、识人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有的人仅凭穿着看人,有的人仅凭长相看人,更有甚者仅凭感觉看人。其实这样都有失偏颇。看人是有一定准则的。
(1)勿凭第一印象识人
我们与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时,对方首先给我们留下印象的一般总是外貌。外貌(包括长相如何、风度怎样等)似乎决定着第一印象的好坏。但仅凭第一印象识人是不全面的,有时还会有虚假性。所以勿凭第一印象识人。
(2)勿以工作论贵贱
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决不能因为对方是个清洁工、是个小商贩、是个修车的就认为其卑贱。只要是凭自己的劳动来养家糊口就无可厚非。所以不要以工作的高下而与其人格画上等号。
(3)勿以财富论贫穷
真正的富有,是精神上的富有。真正的贫穷,是无知而不是无钱。因此我们不能以金钱的多寡来评断一个人是穷还是富。有的人“人穷志不穷”,比起那些有钱的人,更有人格,过得更加快乐。所以识人不能以金钱来衡量。
(4)互换角色,多角度识人
有时候,我们常常不理解“这个人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其实,只要你在内心假设自己也处在他那个位置,你会怎么做,就会明白此人此举的真正意图了。也许你会发觉,自己和他的做法一样,甚至还不如他呢。
互换角色,设身处地,不仅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技巧,也是了解别人最简单的一个方法。
(5)看其周围的人
识人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这个人经常跟哪些人来往,看看围绕他的人都是怎样的人就行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总是喜欢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这也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为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会使交往双方在某些行为准则、性格特点、价值取向上变得相近或相同。因此,识人看其周围人是很有必要的。
(6)用比较的方法识人
比较是我们认识周围世界和思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认识人也是如此。比较的确是一个好方法,对于认识人、分辨出人们之间的微笑差异是有很大帮助的。但关键看你怎么比较,我们一定得全面,否则就会由此产生猜测、怀疑和误会。
(7)不以成就来论人
一人个的成就大小,不能以世俗的眼光来论定。绝对不能以发大财、做大官来定。有的人虽然没有做大官、发大财,但是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也说他有成就。从世俗的价值来看,或许他的成就很有限,但是他的道德人格是崇高的,正所谓从平凡中见其伟大。
(8)不以偏见识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认识上的局限、感情上的偏爱,因此正确地认识一个人是极其困难和复杂的。《圣经·诗篇》中说,一个人情感激动时,“虽有耳朵,却听不见”。培根说:“情感以无数的、而且有时是觉察不到的方式来渲染和感染人的理智。”因此,我们应该跳出感情的圈子,摆脱利益的束缚,心平气和地去观察了解一个人,才会有更清楚的认识。
4.从对待工作的态度看员工
工作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将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面。由于工作内容的不同,以及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所负有的责任心程度也有所不同。工作痴狂的人,他们的欲望大多不能得到满足;因工作的失败而得了精神官能症的人,通常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经过父母亲人的细心呵护,他们有依赖、撒娇的个性;经过一次失败,能力就明显降低的人,他们是内向型性格;爱出风头,好表现的人通常有歇斯底里的个性,他们极度热衷工作并且希望别人也是如此,相当排斥工作不认真的人,实际上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存在一些懒惰的成分;一旦有外人在场,工作效率就明显降低的人是内向型性格的人,相反则是外向型性格等。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表现了解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1)工作态度极负责任的人
对工作极负责任的人,视为必要而无论如何都会把握机会的人,是外向型性格者。面对责任的人包括三种类型:没有采取行动之前,就先考虑到责任问题,他们是内向型性格。面对工作时总是担心失败了会怎样,所以时常会表现出犹豫不决的神态。因为顾虑的东西实在太多,行动起来就会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最后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这种态度是适中反应型,此类型人居于前两者之间,遇到该分担责任的时候努力寻找事故原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属于自己的责任勇敢地承担下来,将工作成果的失败责任归咎于自己,是内罚型反应的人。内罚型性格的人,一旦发现工作出现问题,不管是否与自己有关,马上想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很容易导致神经功能紊乱。把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这样的人多胆小。相反,将责任全部推到他人身上,是外罚型反应的人。他们遇到麻烦总会极力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想方设法找出种种理由把责任转嫁到他人身上,设法推卸和逃避责任,这种人多半是自私而又爱慕虚荣的,往往使同事倒霉。
(2)工作上明明不忙,却假装出一副很忙碌的样子
这种人通常是在掩饰自己工作能力差的真面目,他们对自己的能力非常怀疑,事实上他们的工作业绩也非常差,为了掩饰自己,保护自己的弱点不会被同事或上司发现,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装作手忙脚乱。所以,才企图通过在别人面前装出一副努力工作的样子,从而使上司不至于小视自己,同事也不会排斥自己的目的。
(3)厚己非人的类型
他们认真工作,忙忙碌碌,勤勤恳恳,这些都是表面文章,他们这种人在困难面前逃得比谁都要快。自己却总是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同事,常会想到别人是在不务正业,欺骗上司,谁也比不上他们那般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最大的性格特征就是懒惰,他们不是真的勤奋,只是通过做表面的文章希望得到一些加薪和升迁的机会。他们绝不会比其他的人多干一点儿事情,多干了一分钟也会四处宣扬自己的卖力。
(4)懂得看上司脸色行事的人
他们往往表里不一、情绪不稳定,只会在上司在场的时候,才表现出全力以赴工作的形象,一旦上司离开,他们的干劲就会跌落。一看这种类型的人,便可以想象,他们在生活中一定也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面孔。面对周围的人和事时往往会用他们那张伪善的面孔。有一些人,性格内向。他们一见到上司就会非常紧张,甚至由于过分担心而使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其实人是由自卑感所导致的。
(5)按照工作的顺利与否变换心情
在工作进展得顺利时心情就显得非常高兴,一旦稍有挫折便灰心丧气的样子,还可能一蹶不振,这类型的人大多数是性格脆弱、意志不坚强的个性。还有一类人在工作不顺利时坦然面对,尊重事实,并且能够仔细、认真地分析其中失败的因素,进行很好地归纳和总结,为人处世比较沉着和稳定,这一类型的人个性成熟,具有一定的进取心,他们通过努力追随成功。
5.依照员工与会的表现识别其心理
领导开会往往站在最前面,对下面与会者可以是看得清清楚楚。因此,如果想了解自己的员工,那么你就看看他们的表现吧!
(1)与会者表现
在会议中,从听众表情的不同,比如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对正在发言者的话题或方案感兴趣与否。
①看到听众那种似乎不屑一顾的眼神,发言者不要产生反感也不要生气,而是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他们的表情恰恰证明了,他们对发言者的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在一边恭听一边想附和的意思。
②看到听众目不转睛地盯着某个地方,如会议桌的一角或者地面时,千万不要高兴得过早,也万不可理解为他们正在专注地倾听发言者所讲的内容。他们这种表现正说明了他们的头脑是处于静止的,心理上是木讷的。一言以蔽之就是他们对发言者的话题根本没有任何的兴趣。这种表情程度稍严重一些,则有可能他们是愤愤不平,对发言者有强烈反感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