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09300000032

第32章 “兼和”之道及其道者的学术品格 ——读《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有感

在近百年中国哲学的学术春秋中,张岱年先生无疑是一位兼综思想学术、融合古今中西、贯通道德文章的哲学大师。高山仰止,令哲门后学无不心向往之。先生九五华诞在望,由清华大学刘鄂培教授等共同完成的《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以下简称《学记》)一书,作为清华“世纪人文学术史研究丛书”正式刊行,当为一件值得记念的学术事件。承蒙作者惠赠,却不敢贸然品评,只是将自己的读后感受整理成篇,写下来留作记念,以答谢张先生多年来对我的指点和教养。

先生二十余岁时便出道哲坛,至今已是独步风雨逾七十余载,雄文日月越四百万言。如此人生学术,非一部学术史记所能再现,已然成为当代中国学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作为这一课题研究的初步, 《学记》虽存在些许不足,却仍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尝试。

《学记》的不足,主要缘于多作者合著同一主题所常常难免的主题结构略显重叠、论题叙述交叉反复、间或视见不一等。但换一个角度看,多作者合力于同一主题又自有其优越处,那就是多维视角提供的视阈和见解较为丰富完整。《学记》为八位专家学者的共同成果,且他们都对张先生及其哲学学术研究有年,甚至曾经长时间跟随先生学步左右,耳濡目染,深有心得,因而能够对先生的哲学、哲学学术、乃至学人品格与精神有独到的体会和领悟。这一点仅从书题的命名即可窥见一斑。

以“综合创新”一语概揽先生之哲学学术与精神,可谓中肯之极。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面对当时唯物辩证法、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三足鼎立纵横的学术乱象,先生便以而立姿态,提出“创造的综合”主张。一九三五年三月十八日发表在天津《国闻周报》上的“关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一文:“主张兼综东西两方之长,发扬中国固有的卓越的文化遗产,同时采纳西方的有价值的精良的贡献,融合为一,而创成一种新的文化,但不要平庸的调和,而要做一种创造的综合。”这是先生之“综合创新”理论的滥觞。随即,先生又发表“哲学上一个可能的综合”,进一步具体提出:“今后哲学之一个新路,当是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而“此所说综合,实际上乃是以唯物论为基础而吸收理想与解析,以建立一种广大深微的唯物论”。先生毕生信奉唯物辩证法哲学,而其“理想”之说,实指中国传统人生道德价值论,“解析”者则为逻辑推理与分析,被先生视之为“做哲学”之基本学理方式或工具。三者“兼和”一体,可以说是先生七十余年哲学学术的不变思路、理路和言路。或可由是说,“兼和”乃先生毕生哲学事业中的一贯之道。

“兼和”既是先生对待哲学和文化的学术姿态,又是先生治理文化哲学的学术方式。“兼和”的学术基础是“兼综”中、西、马三大哲学的“优良”品质和精神,目标则在“综合创新”,而非一般的“中庸”调和。先生深知中国传统哲学之“中庸之道”的基本义理,但不满足于它依“度”调和的思想境界。在先生看来,“度”之预设有可能阻滞哲学创新。因为先生坚信,哲学乃时代之精华,必随社会时代之进步而发展,这也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哲学原则和立场,可谓哲学思想之与时俱进。对此,先生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哲学探究中,便有自觉与确信。所以先生深以为, “兼和”的主张较“中庸调和”的姿态更为可取,更有开新哲学之思想与发展哲学之学术的前景和希望。是故,先生提出“以兼和易中庸”:古昔哲人常言中庸,中庸易致停滞不进之弊,失富有日新之德。今应以兼易中,以兼和易中庸。

然则,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始,迨至今日,先生一直强调的是,创新决非凭空臆想,而是基于本土文化传统、开放吸纳外来文化之优良营养、运用唯物辩证法之科学之法、面向社会时代之进步的思想探索。简而言之,是一种开放的综合基础上的科学创新。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先生所持“兼和”之道的独特性与完备性:与“全盘西化”派相对,悠久深厚的本土文化在先生的运思言谈中,不再是思想解放与文化革新的沉重包袱,而是“综合创新”的源头活水;与“国粹”派的文化保守主义或保守的传统主义相对,西方哲学、尤其是现代西方的“科学理性”哲学(以逻辑实证论为范例),也不再被看做是全然陌生可怖的“文化他者”或哲学异端,而是可资借用的学术资源;与各种形式的非马克思主义或非唯物辩证法思潮相对,先生不仅慎重地选择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哲学信条,而且七十余年来从未动摇和改变,无论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风雨如磐、思想“主义”纷争、文化流派急竞的学术环境之下,还是在“反右”和“文革”接踵而至的人生灾难之中,抑或是在社会急剧转型、思想新潮跌涌、学术时尚竞逐、文化主张层出的当代社会,先生的学术与人生依然秉持着“兼和”之道“直道而行”。不变的是学术的信念,是文章的道德,是学者的品格!改变的是学术之方式,是学理之方法,是时代之眼光!这是一条何等坚定而豁达的学术人生的“兼和”之道!

一九三七年,先生即以其深厚的中国哲学学养和先进的西方哲学方法,取“范畴”梳理、以“结”织“网”、纲举目张的哲学进路,写出了五十多万字的《中国哲学大纲》一书,在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写作范式之外,别开生面,成就又一种中国古典哲学的“图像”,让人耳目一新。而使先生得以在三十华年成就如此哲学业绩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其“兼和”之道的学术姿态和学理方法:“范畴”梳理的进路无疑既具有西方哲学和唯物辩证法哲学方法论的“兼综”,又具有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综合创新”。不久,先生又以经年之功,成就《天人五论》(即《天人简论》《哲学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和《品德论》)。该书被普遍看做是先生的哲学体系之作,虽然从规模和论述上看,《天人五论》尚不及冯友兰先生的《贞元六书》那般恢弘磅礴,但它不仅在结构叙述等方面有别于冯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风格和体系,而且同样体现着先生一以贯之的“兼和”之道:基于中国传统哲学资源,运用现代西方哲学的解析(逻辑分析与推理)之法,秉持唯物辩证法哲学的基本精神,并巧妙融合这三个不同的向度,创造性地提出和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如果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术经历,展示了先生寻求、确立并实践其“综合创新”的哲学学术信念、并取得非凡哲学成就的学术轨迹;那么,五十年代以后的学术与人生经历,则记录着先生面对各种人生与学术的挑战,砥砺、坚守和弘扬这一根本信念的艰难历程。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先生不独是用自己的睿智、笔墨和文章谱写着这段历程,而且是用自己的意志、人格和道德铺垫着、延伸着、拓展着这段艰难的历程。我们当然可以把他自七十年代晚期以降所发表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1982)、《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1983)和《中国伦理思想史》(1987)等著作看做是这一历程的学术标志,但我们更应该注意和体会这些作品背后的学者人生。

那是一种闪耀着不变信念之光芒的学术人生,是“兼和”之道的真实再现,是真正的“兼和”道者的学术品格之光!因为正直的批评而被划为“右派”的遭际;因为学术的权威而被“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风暴卷进牛棚;以教授的学术身份充当“批林批孔”的编外“资料整理员”;以及“后文革”时代因为坚持唯物辩证法哲学而被一些激进主义者们误解为“保守派”……风雨如磐,春寒秋瑟,迫害与误解,冷漠与流言……一直陪伴着先生走过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学术与学术人生。但先生未曾有半点抱怨、一声嗟叹或两眼迷茫。失去二十多年最富于哲学创造的黄金时光,应该是最值得痛惜的,然而先生却能坦然面对,如观远山行云;执著的哲学信念不被人理解、甚至为自己的门生妄加诋毁,应该是最让人痛苦的,然而先生却一笑莞尔,如听流水侧风。是什么力量使先生如此从容,如此宁静,如此道者风范?也许,“兼和”之于先生,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的信念,而且也是一种人生的姿态。“兼和”的哲学需要开放的学术眼光,需要兼收并蓄的学术胸怀,需要学贯中西、识达诸家的学术素养,需要融化与整合的哲学方法。非如此不足以实现先生“综合创新”的学术抱负和哲学理想。同样,“兼和”的人生也需要高远的人生雅量,需要宽容豁达的人生胸怀,需要兼容生活百态、善解人性人心的人生修养,需要从容料理喜怒哀乐的人生智慧。惟其如此,才显出先生的道者人格和大师美德。话说到此,我突然明白,对于先生非凡的学术历程,我们所应当寻觅的东西,除了其深厚的学术思想之外,还有其高尚的人生美德。因此,值得感叹和学习的就不只是先生的学问,更重要的还有先生的品格。

写于二零零二年十一月十八至二十日,北京西北郊蓝旗营悠斋

(刘鄂培等著:《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原刊于《哲学动态》,2003年第1期)

同类推荐
  •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本书分理解哲学、思辨人生、生活智慧、历史视野、文化反思、叩问信仰六辑,收录了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教授近年来有关哲学与人生的随笔漫谈六十余篇、哲思断想百余篇。作者认为,哲学是智慧的大海,是安身立命之学。哲学无处不在,无处不可用,要让哲学走出书斋,走进人们心中。本书结合作者丰厚的人生阅历和观察思考,阐释困扰人们的哲学认知、人生智慧、历史文化、价值信仰等重大命题,让人们在轻松阅读中获得系统的哲学知识,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完善自我,勇敢迎接挑战。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

    本书以生态危机为切入点,从人与自然、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社会主义与生态危机的多维角度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在分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方法论的发展(重构)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及其方法论进行了评析。
  •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易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自古就有不读易不能为太医,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之说,故其作用被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灭下。
  • 《中庸》通解

    《中庸》通解

    本书是我国当代著名儒学家杨朝明教授对中国儒学经典著作《中庸》的通俗性解读作品。全书分为“中庸之为德”“人生难得中庸”“儒家,耕耘在社会中”“哀公问政”“至诚与至圣”等五章,从为人之德、为政之道、治世之法等方面对《中庸》中蕴含的儒学思想进行了详实的解读,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儒家文化,为现代人修身正德和现代国家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先秦诸子百家,是后世思想学派的源头,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恢宏历史的结晶,塑造独立性格,传承灿烂文明,两者缺一不可。研习先秦诸子应注意:汲取各家学说要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与时俱进,学以致用。《史记》究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拜读应谨记:一、读史学做人,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二、读史学智慧,融会贯通,为己所用。
热门推荐
  • 娇妻独宠:帝国总裁是无赖

    娇妻独宠:帝国总裁是无赖

    他是s市支手遮天的帝国总裁——潇言哲。每天在媒体面前,高调行事,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找到一个女孩。安依诺阴差阳错招惹他之后,自此身后多了一个甩不掉的跟屁虫。帝国总裁化身无赖对她死缠烂打!她闯祸,他兜着。他生气,他哄着。她受委屈,不存在的。
  • 修仙界第一关系户

    修仙界第一关系户

    大扎好,我是苏北,哲思你从没完过的船新版本。正版修仙,一刀999,开局送仙王,我们承诺,保持游戏公平性,平民也能高胜率,才玩第一天,全服榜①不是梦!每晚八点,我在哲里等你!是兄弟,就来砍我!一群:421381396(已满)二群:361515826(已满)三群:960723206(已满)PS:上面群号已满都是吹的,其实一个都没满,聊天灌水请加群一。群内接待请找管理(包小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俏皮小毒妃:世子你别跑

    俏皮小毒妃:世子你别跑

    别人穿越那是金手指大开,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生活要多惬意便多惬意,反观她,无靠山,无娘家,无身怀绝技,整一个的三无产品,日常生活没有金山银山,山珍海味,郎情妾意,有的只是生活的调味剂,招数没有最狠只有更狠。重活一世,只想安安静静的当一个小透明,不争不抢,偏偏天不遂人愿,各路人马明争暗斗,风云诡谲层出不穷。面对绝境应该怎么办?面对诸多猜疑又该如何脱身?且看她如何在这一世步步为营,细心筹谋,为自己赢的一片天地。
  • 地底潜伏者1英雄篇

    地底潜伏者1英雄篇

    被迫到地底生活的人类遗忘了曾经守护他们的英雄们,而英雄们还在以自己的方式保护着这个充满污秽的世界。他们可能是工人,可能是医生,甚至是街上的流浪汉。明知可能一去不复返而前行的执着称之为英。为唤醒千百万人而抛洒热血的决心称之为雄。他们只为信仰而活,只等再度响起,夺回未来的战歌。献给那些被复杂的世界折磨得遍体鳞伤但依然灵气尚存的人们。
  • 哲学宗师:笛卡尔(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哲学宗师:笛卡尔(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遴选了人类历史上最富影响力、最具个性的一百多位中外名人,作者结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用生动活泼、严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世界知名人士的生平故事、理想追求和光辉业绩,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极具传奇色彩而又引人入胜的名人人生画卷,是青少年学生最佳的成长伴侣。本书为该系列中的一册,介绍了理性哲学家——笛卡尔的生平事迹。
  • 下堂王妃传奇(完结)

    下堂王妃传奇(完结)

    不堪王爷夫婿的冷遇,自请下堂的冷如霜,成为了傲天山庄的大小姐,然而,当再一次遭遇前夫时,会发生什么呢?当前夫知晓面前的云淡风轻的女子、童稚可爱的小儿与自己的关系时,是否深切体会错过的才是最美的?
  • 追忆青春路

    追忆青春路

    “你的青春里都有些什么?”“青春啊,有懵懂,热血,憧憬,梦想,努力,挫折,朋友,还有她……”……书友群:681638621
  • 大楼炭经

    大楼炭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异世界征战记

    异世界征战记

    南京保卫战时,一个团2000名川军在撤退到青龙山,后有追兵前有伏击,无奈之下直闯入溶洞,却不料进入另一个世界,并由此走上另一条征战之路,为了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