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13000000003

第3章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2)

武王克商,尤其是周公东征以后,周王朝进行了大规模的封邦建国活动,而且以后还陆续有所封建。周代的封国,不仅包括对原先已经存在的邦国的册封,而且包括新封建的不少诸侯国。周代的分封制度又与宗法制度相关联。在周朝,王位在原则上应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则封为诸侯。王室世代都由嫡长子继承,成为大宗;由周王庶子封成的诸侯,相对于王室来说是小宗。在诸侯国内,国君又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公子则封为卿大夫。国君世代由嫡长子继承,成为大宗;由其他公子封成的卿、大夫相对于国君是小宗。卿、大夫之家又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则成为士。卿、大夫之家世代由嫡长子继承,成为大宗;士相对于所自出的卿、大夫之家是小宗。在士以下。仍有嫡长支和庶支的分别,一般总以嫡长支为大宗,庶支为小宗。宗法制度既是一种血缘关系的体系,又是一种政治关系的体系。在这种体系之下,忠于君和孝于亲是一致的。小宗敬顺大宗,既是对于祖先的孝,又是对于上一级封君的忠。这样逐级上推,以至于周王。周王既是天下姬姓之大宗,又是各国诸侯之共主。周王对于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起另一种血缘关系,姬姓诸侯与异姓诸侯之间也通过婚姻建立姻亲的血缘关系。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

商代统治者重鬼神而轻人事,在人民不满、周又兴起的危急关头,纣却说:“我生不有命在天。”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的迷信思想。“小邦周”何以能取代“天邑商”、“大国殷”?连周人都不免诧异。《尚书·昭诰》说:“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日,有殷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日,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通过深入反思,周人感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尚书·蔡仲之命》)天命变化无常,是靠不住的,天命即在民情之中,只有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才能江山永固。周人的哲理思考,也反映在《易经》之中。《易·系辞》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易经》中关于阴阳对立、发展变化、矛盾转化及人的能动性的思想,说明周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已经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了。

春秋乱世话沧桑

由孔子亲手编定的我国第一部编年史《春秋》始于公元前’722年,终于公元前481年,因此人们常称这一时期为春秋。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到公元前476年战国开始,是中国历史上封建领主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地主经济的萌芽时期。它和战国时代一起,构成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巨变时期。

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地位日益衰落。当时北方的戎狄时常侵犯中原诸邦,南方的楚逐渐兴起,吞并附近小邦,并且力图向中原扩展。素有华夏之称的中原诸邦,面对南北两面的压力,却缺乏一个团结的中心,形势十分严峻。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以管仲为相,励精图治,齐国强大起来。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华夏诸侯,于公元前679年与一些诸侯会盟于鄄(今山东鄄城县),开始称霸。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伐楚,与楚定盟而还。一时对楚的北上构成抑制。齐桓公死后,齐国一度内乱,失去霸主地位。宋襄公曾经想作霸主,但失败了。楚的势力更加强大,严重威胁中原各邦。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率齐、秦等国联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县南)大败楚、陈、蔡联军,再次抑制了楚的北上。晋国从此成为中原霸主,历时百年。同时,楚称霸于南方,与晋争霸。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大败晋军于邮(今河南偻阳东北),势力深入中原。公元前575年,晋军大败楚军于鄢陵(今河南鄢陵北)。晋楚长期争霸,互有胜负,而成为其争夺对象的中原郑、宋等国却受尽了战争与向霸主贡赋之苦。东周初在关中建国的秦,大致与晋同时强盛起来,因为被晋挡住了东进的出路,只好称霸西戎,与齐一起成为仅次于晋、楚的东西两个大国。

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戍利用自己与晋、楚两国执政大臣都有私交的条件,向他们提出“弭兵”的建议,结果约了十几国的代表在宋集会,晋、楚两国共同作了霸主。此后,晋国内部卿大夫势力扩大,互相争夺,公室地位削弱。楚国也因东方的吴国(都于今江苏苏州)兴起而受到了严重牵制和打击。公元前506年,吴大举攻楚,陷楚都。后来吴虽退去,楚国却受到了沉重打击。同时,在吴国的后面,越国(都于今浙江绍兴)

也在楚的支持下兴起。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大败越军,越王勾践表面屈服于吴,实际上准备复仇。公元前482年,夫差北上,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迫使晋人让出盟主地位。可就在这时,越人已从后方乘虚攻入吴都。吴刚夺得中原盟主地位,就被越人捣了老巢。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夫差自杀。勾践亦曾北上争霸中原,但是越国的霸权只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衰落了。春秋时期少数大国争霸的局面结束,代之而起的是战国七雄的剧烈斗争。

春秋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从前每一个邦的领土面积都不大,通常包括国和野两个部分:都城(在古代也叫国)和周围的郊区算作国,郊以外的边远地区叫做野。居住在国的人称国人,居住在野的人称野人。国人包括卿大夫等贵族和作为士的享有政治权利的自由人;因为士在国人中居大多数,所以古书上有时又把国人和士等同起来。在国中专门划出千亩称为籍田的土地,每年由国君率领国人耕种,收入供本邦宗教和礼仪之用。郊区的土地划为份地分给一般国人即士,士的义务是服兵役和纳军赋。国君掌握野的土地,并把其中一部分作为封地封给贵族。野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两部分。野人必须先在公田上为国君或贵族无偿劳动,然后才能种私田来维持自己的生活。野人没有政治权利,主要义务是为国君和贵族种地,还必须服劳役和兵役。到春秋中后期,由于“初税亩”、“用田赋”等经济形式的出现,以上情况逐渐改变。其结果:因为按亩征收赋税,从前公田和籍田的存在失去意义,不再和公田发生关系的农民成为个体的小农;因为赋和税都按人们所占田亩来征收,从前国人和野人的区分也失去存在的必要,除了贵族以外,他们都一律成了平民。原来在国人内部是有着固定的宗法关系的,在野人中也有宗法或类似的血缘关系,二者之间却有一条明显的界限。随着国人和野人区别的消失、破产农民的流徙以及商业人口的移动,曾经长期存在的宗法关系逐渐解体了,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一邦之内国和野的区分还明显存在的时候,士在国人中占了大多数。他们在本邦拥有份地,既参与邦内政治斗争,又是军队中的主力。他们和自己的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把离开“父母之邦”当作一件大事。

随着国野区分的消失,士的情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周以前的士以武士为主。进入春秋以后,士阶层开始急剧地分化。由于大国争霸的需要,武士据有军功者可以受“赏田”,从而逐步转化为新兴地主阶级。掌握礼乐知识,熟悉礼仪、数术的一部分士人本来为诸侯国或采邑做文职事情,由于他们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善于出谋划策,参与社会与国家大事,日益受到卿大夫的重视,逐渐演变为文士。他们的活动已不再限于本邦,为了求职或实现其理想,不惜奔走于各国之间,从而成为春秋社会最活跃的阶层。

春秋时期社会发展的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由于王室衰微,文化与人才外流,形成了诸侯国的多元文化中心,为诸子百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同时,各诸侯国利用“尊王”的名义发展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扩大国土,造成国与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在这种情况下,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也就是所谓的礼崩乐坏。动荡混乱的社会政治局面,为活跃的士阶层提供了用武之地。这种现象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就是“百家争鸣”的出现。孔子,则是百家争鸣中最早鸣家的士人。

口儒教先驱说周公

儒教虽然由春秋末期的孔子所创,但它的一些重要内容早在西周初年就已产生了。这得从周公旦总结商王朝灭亡的教训,为周王朝制礼作乐说起。

汉刘歆、班固称儒家的特点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

唐韩愈为儒家制定的道统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可见周公在儒教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实际上,尧、舜乃是中华上古文化以及被它所反映的“大同”社会“禅让”制的代表;禹、汤、文、武则是夏、商、周三代奴隶制王朝的建立者,客观上充当了奴隶社会“小康”文明的政治代表;真正对儒家作出贡献的是周公和孔子。孔子无疑是儒家的创立者,而周公则可谓儒家的先驱者。

被称为儒家“元圣”的周公,姓姬,名旦,乃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父,是西周初年的大政治家和大思想家。因以周太王所居周地为其采邑,故称周公。文王在世时,他在群子中以仁孝著称。武王即位后,他辅翼武王,以忠诚见称于史。时武王有疾,群臣忧惧,卜求先王救助。周公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愿以自身代替武王之身而死,并且说:“旦巧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史记·鲁周公世家》)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乃当仁不让,摄政当国。管叔、蔡叔疑周公擅天子位,勾结武庚、淮夷、徐戎等叛乱。周公奉命东征,三年平息叛乱。周公辅成王再度分封,太公封于齐,建都营丘(临淄);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建都曲阜;其他诸侯,亦各有封国,以潘屏周。随即卫戍丰镐,营建洛邑,将“宗周”与“成周”连成千里王畿,实现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分封制大一统局面。周公还依据周制,参酌殷礼,为周朝制定了田制、官制、禄制、乐制、法制、谥制、畿服制、嫡长子继承制等,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典章制度,称为“周礼”或“周公之典”。

孔子说,像“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这样的境界,连尧、舜都恐怕达不到。但是,周公做到了。所以,荀子对此极为推崇,他在《儒效》一文中说:“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杀管叔,虚殷国,而天下不称戾焉;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教诲开导成王,使谕于道,而能掩迹于文、武。周公归周,反籍于成王,而天下不辍事周,然而周公北面而朝之。……乡(向)有天下,今无天下,非擅(禅)也;成王乡无天下,今有天下,非夺也;变势次序节然也。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以弟诛兄而非暴也,君臣易位而非不顺也。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业,明枝主之义,抑亦变化矣,天下厌然犹一也。非圣人莫之能为,夫是之谓大儒之效。”孔子一生辛苦奔波、孜孜以求的,正是周公式的事业。

周公以自身的品格、能力和政绩,为儒家的思想学说提供了十分理想的人格典范,这是他对儒家学派的一个巨大贡献。

据《史记·周本纪》及《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初年的政治文献,大部分出自周公之手。它们包括《尚书·周书》中的《牧誓》、《大诰》、《微子之命》、《归禾》、《嘉禾》、《康诰》、《酒诰》、《召诰》、《洛诰》、《梓材》、《多士》、《无逸》、《君夷》、《多方》、《周官》、《立政》等。

周公的思想,集夏商二代思想文化之大成,开创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代。《酒诰》:“古人有言日:‘人,无于水监(鉴),当于民监(鉴)。’今睢殷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抚于时。”《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召诰》:“呜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知今我初服,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祁天永命。”通过总结商王朝覆灭的教训,周公认识到“天命不僭”、“天命靡常”的道理,提出“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以德配天”等思想,为周王朝的政治统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周公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他已经开始怀疑天命,强调人事的重要性,重人事而轻天命;制礼作乐,实行“礼治”;明德慎罚,提倡“德治”;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怠忽政事,提倡励精图治。这为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公“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周公所作《周官》,是指《周礼》,它经过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改造,最终成了儒家的“六经”之一。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科学之事,困难最多。如古来科学家,往往因试验科学致丧失其性命,如南北极及海底探险之类。又如新发明之学理,有与旧传之说不相容者,往往遭社会之迫害,如哥白尼之惨祸。可见研究学问,亦非有勇敢性质不可;而勇敢性质,即可于科学中养成之。纵观中外几千年的学术史,在学问中,真正杂而精的人极少。这种人往往出在学艺昌明繁荣的时期,比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以及后来德国古典哲学家中的几个大哲学家。
  • 大家小书·译馆:悲剧的诞生

    大家小书·译馆:悲剧的诞生

    希腊艺术历来引起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在尼采之前,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席勒、温克尔曼均以人与自然、感情与理性的和谐来说明希腊艺术繁荣的原因。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一反传统,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希腊人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所以产生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
  • 智慧书

    智慧书

    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三部智慧奇书之一。本书汇集了300则绝妙的格言警句,论及识人观事、慎断是非、修炼自我、防范邪恶等处世智慧和谋略。自1647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历经几百年时光淘洗而不衰。
  • 孔子全书

    孔子全书

    《孔子全书》旨在针对当代人的精神境遇,有侧重地选择思想大师孔子的言论,阐释他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人文思想。
  •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正鉴于此,我们择取古本、兼采众本,精校精审,荟萃众家之长,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编成。《易经》的六十四卦详解,是全书主体。按经上、经下分为两章,每卦独成一节,各节皆有原文、译文、解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可先窥其门户,后登其堂奥,由浅入深,从而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本书在保持了传统《易经》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努力为读者提供可以深入阅读的平台,以期让每个读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读出属于自己的一本《易经》。
热门推荐
  • 东都赋

    东都赋

    南夏国女将为光复旧国,化名江寒入东朝,与东都君臣之间见招拆招,大玩政坛无间道,一路绿灯直通,走上人生巅峰。
  • 食霸天下

    食霸天下

    以前我除了做家务,最大的爱好就是吃了,没想到后也能靠着这个安身立命,穿越之神真是设想周到!只是身在奴籍、、、这个,为了自由而奋斗吧!
  • 陇右王的剑

    陇右王的剑

    世居陇西的汪家三王十公,从汪家白狗立祖,再到创下三王十公,背后都有一位道士鼎立相助,此人悟性极高,又练过上乘武功,是陇右王的一把利剑,从一无所有,为陇右王打下不朽基业。
  • 重生之妙手天师

    重生之妙手天师

    夏语,夏家长孙女,在爷爷七十大寿的时候,遭人诬陷,遭受了家族酷刑,生死关头,这才看清楚所谓亲人伪善的嘴脸,幡然悔悟。一朝重生,夏语重回三年前,父亲没死,爷爷也没死,一切看来得及,她的身体中更多了一个逆天的系统,天师系统。只要完成系统发布的任务,就可以得到积分奖励,积分可以兑换系统中的任何东西!夏语嘴角微微冷笑,有仇报仇,有怨抱怨,前世对不起我的人,我定当百倍千倍的还回去!从此,都市多了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黑白两道尊为座上宾的妙手天师。她是铁口直断,观人生死,千金难求的的女相师。她是符咒通天,降妖驱鬼的超级天师。她是风华绝代,敢与阎王争命的妙手医师。…片段1:“语儿,我爱你,对不起,可能是我太唐突了,但是,语儿,自从那日一别,我心里就有你了!”眼前帅气的男子含情脉脉的注视着夏语,那温柔的目光似乎能把冰雪瞬间融化。“薛浩宇!”夏语心中冷笑,仿佛分魂针再次刺入了天灵盖,那浑身撕裂的痛苦又一次重现了,就是这个男人,亲手布置了一场美好的骗局,让自己以为是世上最幸福的人,生生的分裂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我夏语发誓,今生今世,定要你付出惨重至极的代价,否则,就让我坠入地狱,永生永世不得解脱!“我…”夏语微微低下了头,脸上马上露出一丝娇羞,好戏才刚刚上演,那就让我陪你们演个够吧!薛浩宇和蒋敏不着痕迹的对视了一眼,这傻子,果然还是上钩了!夏语把一切尽收眼底,冷笑连连,表姐,薛浩宇,这一世上钩的不知道是谁呢?
  • 学校体育运动会的准备工作(下)(学校体育运动会组织管理实用方法)

    学校体育运动会的准备工作(下)(学校体育运动会组织管理实用方法)

    学校体育是加强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练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对青少年品德陶冶、智力发展、审美素养的形成以及学生体质的增强和国民健康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我真的吞噬无敌

    我真的吞噬无敌

    《超火爽文》一不小心就穿越了,还穿越成宗门少主,急,在线等,我是按部就班的继承宗主之位,纵横一方,还是逆天崛起,征战天下?江辰皱眉说道:小朋友才做选择。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陆少又在闹离婚

    陆少又在闹离婚

    叶轻舟重活一世,只有两个愿望。报复前世害死自己的渣男渣女,好好对待陆南城。奈何,陆少好像不太相信。某女委屈巴巴的看着他:“亲亲老公,我超喜欢你的~~”陆南城轻笑一下,冷眸寒光四起:“你觉得我信你?”随后,叶轻舟展开了三十六计追男手册!势必要把他拿下!“老公我们生猴子吧?”“结扎了。”“老公亲亲抱抱举高高!”“手残、脚废、你太胖!”……婚后,某人瞧见自己老婆玩游戏跟别的小哥哥连麦,气得拿出一叠文件甩下,扛起行李就跑!佣人看到急忙喊到:“报告,陆少又在闹离婚!”1V1,男女主身心健康
  • 律抄第三卷手决

    律抄第三卷手决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泰戈尔精美诗选(英文版)

    泰戈尔精美诗选(英文版)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最后的诗篇》等。这次选了他的《吉檀迦利》和《新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