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13000000037

第37章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7)

本体的自我实现,要靠吾人去“致”。良知是个天理的昭明灵觉,只是个“知”,要由“行”来致。宇宙只是一事,只是主客交往的活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行”来实现的,只“行”便概括了全宇宙。所以,阳明所谓致良知,最终还要知行合一,由行来实现知,须“在事上磨炼”才能致得真知。关键只是一个行。

阳明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古人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只是说“致良知”这个学问大头脑。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不可把知行分作两事。知行,知行,只是一事,只是良知的自我实现。“只为世间有一种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揣摸影响,所以说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话。”

弟子问:“自来先儒皆以学、问、思、辨属知,而以笃行属行,分明是两截事,今先生独谓知行合一,不能无疑。”阳明说:“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若著实做学、问、思、辨的工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辨是思、辨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思、辨矣。若谓学、问、思、辨之,然后去行,却如何悬空先去学、问、思、辨得?行时又如何去得做学、问、思、辨的事?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原来只是一个工夫,凡古人说知行皆是就一个工夫上补偏救弊说,不似今人截然分作两件事做。某今说‘知行合一’,虽亦是就今时补偏救弊说,然知行体段亦本来如是,吾契但著实就身心上体履,当下便自得。今却只从言行文义上窥测,所以牵制支离,转说转糊涂,正是不能知行合一之弊耳。”

知与行须是合一并进,决不可分为二事。在他看来,“盖学之不能以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辨,辨即学也,即行也。非谓学问思辨之后而始措之于行也。是故,以求能其事而言,谓之学;以求解其惑而言,谓之问;以求通其说而言,谓之思;以求精其察而言,谓之辨;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盖析其功而言则有五,合其事而言则一而已。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所以异于后世之说者,正在于是。今吾子特举学问思辨以穷天下之理,而不及笃行。是专以学问思辨为知,而谓穷理为无行也已,天下岂有不行而学者邪?岂有不行而遂可谓之穷理者邪?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穷理矣;知不行之不可以穷理,则知知行合一之并进,而不可分为两节事矣。”

在阳明看来,学、问、思、辨、行这五者只是良知在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自我时的不同表现,看似五事,其实只是致良知一事,只是复那本体而已。弟子问:“如今人必将有知得父当孝、兄当悌者,却不能孝、不能悌,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阳明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他举例说:“《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智,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

据此,他指出,“夫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并举例说:“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人口而后知,岂有不人口而已先知食味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

因此,他对当时只知不行,“空疏谬妄,支离牵滞”的恶劣风气进行了猛烈抨击。他指出,当时的风气,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反朴还淳之行。”“于是乎有训诂之学,而传之以为名;有记诵之学,而言之以为博;有词章之学,而侈之以为丽。记诵之广,适以障其教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词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这正是分知行为两截的弊端。

他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具体说,须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使昭明灵觉不受物欲牵累,动容周旋依礼而行,以求洒落自得。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只有这样,切实笃行,才能真正收到致良知的效果。

一代狂儒泰州学派

黄宗羲说:“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泰州指王艮,龙溪指王畿,他们是王阳明的两位最著名的弟子,而王艮及其所创的泰州学派尤其体现了明中叶以后的时代主旋律。

王艮(1483~1541)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县)

人,出身于以煮盐为业的灶丁家庭。七岁入学,十一岁即辍。年十九,从事商贩活动。两年间,经理财用,人多异其措置得宜,人莫能及,自是家道日裕。年二十五,以富商身份客居山东,谒孔庙,乃奋然有任道之志。

青少年时代的王艮,除了煮盐、经商和学医而外,还时常把《论语》、《大学》和《孝经》等儒学经典带在身上,逢人便问,久而久之,自然熟悉,甚至达到信口谈解的程度。此外,他还时常闭关静思,默坐体道,累之有年,终于大悟。

二十七岁时,体道之功日熟,一夜,忽梦天坠压身,万人奔号求救,他奋身以手支天而起,见日月星辰殒乱失次,乃复手整顿如初,民相欢呼拜谢。待警醒时,但觉汗淋沾席,心体通透,万物一体,“宇宙在我之念益真切不容已。自此,行住语默,皆在觉中。”于是,视宇宙内一人一物不得其所,恻然思有以救之,与物无间。而前者浑然不二于日用者,今则自得而自喻也。因题其壁日:“正德六年间,居仁三月半。”乃毅然以先觉为己任,而不忍斯人之无知也。年三十二,根据自己的心得讲说经书,不泥传注,并为族长及各场官民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三十七岁时,明武宗率太监与神总兵至安丰场围猎,向当地民众勒索鹰犬,王艮不畏权贵,抗议道:“鹰犬,禽兽也,天地间至贱者。而至尊至贵者,孰与吾人?君子不以养人者害人,今以其至贱而贻害于至尊至贵者,岂人情乎?”从此,他开始讲学授徒,书其门日:“此道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不以老幼贵贱贤愚,有志愿学者传之。”从学者日众。

当时,正值王阳明巡抚江西,极论良知自性,本体内足,大江之南,学者翕然信从。有位江西藉的黄姓塾师听过王艮的讲学之后,诧然而叹:“此绝类王巡抚公之谈学问也!”王艮欣喜地说:“有是哉!虽然,王公论良知,某谈格物,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与天下后世也;如其异也,是天以某与王公也。”于是,他决意去见王阳明,一辩良知与格物之异同。

早在悟道之初,王艮即按《礼经》所载制作了五常冠、深衣、大带和笏板,俨然以古圣人自居。这次,他仍以一贯装束去见王阳明,以二诗为贽礼。其一说:“孤陋愚蒙住海滨,依书践履自家新。谁知日日加新力,不觉腔中浑是春。”虽是自报家门,却也不乏神气。其二说:“闻得坤方布此春,告违艮地乞斯真。归仁不惮三千里,立志惟希一等人。去取专心循上帝,从违有命任诸君。磋磨第愧无胚朴,请教空空一鄙民。”志向高远,不同凡响。

阳明请见,异其人,降阶而迎。开始,王艮据上坐,阳明问:“何冠?”王艮答:“有虞氏冠。”又问:“何服?”则答:“老莱子服。”又问:“学老莱子乎?”答:“然。”阳明道:“将止学服其服,未学上堂诈跌,掩面啼哭也。”王艮闻言,色稍动,心稍折,渐移其坐于侧。及论致知格物,始悟:“吾人之学,饰情抗节矫诸外;先生之学,精深极微,得之心者也。”论毕,则慨叹道:“简易直截,吾不及也。”遂反服下拜,执弟子礼。

退而绎所闻,间有不合,乃悔道:“吾轻易矣。”第二天人见阳明,即告之悔意。阳明道:“善哉,子之不轻信从也!”于是王艮复上坐,继续辩论。辩难既久,始大服,遂为弟子如初。阳明对门人说:“向者吾擒宸濠,一无所动,今却为斯人动矣。”王艮原名王银,阳明以为太俗,为其更名王艮,取《周易》艮止之意,又赠字汝止,戒其注意收敛,不可意气太高,行事太奇。

自三十八岁到四十六岁的八年间,王艮一直跟随王阳明,成为王阳明最著名的弟子之一。他时常讲学于阳明书院,多指百姓日用以发明良知之学。阳明去世后。王艮开始独立讲学,四方求学者日益增多,一个“相与发挥百姓日用之学”的泰州学派逐渐形成。阳明弟子中以王畿与王艮影响最大,而王艮的影响最终还是胜过了王畿,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潮。黄宗羲说:“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农山、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

世人以为王阳明的学术有三变,今观王艮之学,亦有三变。三十七岁前自立门户为第一阶段,三十八岁后师从王阳明为第二阶段,四十六岁后创泰州学派为第三阶段。王艮享年五十八岁,其子王襞说:“窃以先君之学,有三变焉。其始也,不由师承,天挺独立,会有悟处,直以圣人自任,律身极峻。其中也,见阳明翁而学犹纯粹,觉往持循之过力也,契良知之传,工夫易简,不犯做手。而乐夫天然率性之妙,当处受用,通古今于一息,著《乐学歌》。其晚也,明大圣人出处之义,本良知一体之怀。

而妙运世之则。学师法乎帝也,而出为帝者师;学师法乎天下万世也,而处为天下万世师。此龙德中正而修身见世之矩,与点乐偕童冠之义,非遗世独乐者侔、委身屈辱者伦也,皆《大学》格物修身立本之言,不袭时位而握主宰化育之柄,出然也,处然也,是谓大成之圣,著《大成学歌》。”

王艮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一个非常远大的志向,想成就一番象尧舜孔子一样的事业。他曾说:“大丈夫存不忍人之心,而以天地万物依于己,故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万世师。”他在正德六年所做的那个“天坠压身,星辰失次,只手撑天,重整乾坤”的奇梦,正是这种心态的一个曲折反映。当然,这也是数千年古老中国即将走向近代的一个特殊信号。

他说:“夫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物不获其所,即己之不获其所也,务使获其所而后已。是故,人人君子、比屋可封、天地位而万物育,此予之志也。”他简直要把自己当作是圣人再世干¨上天降下的救世主了。

北宋以来逐渐苏醒的主体精神,通过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渐次发展,到他这儿可谓完全成熟了。

王艮认为,古代的圣人都是以位天地、育万物为己任的仁者,他自己所要做的也正是这一事业。他说:“观其(孔子)汲汲皇皇,周流天下,其仁可知矣。文王小心翼翼,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其仁可知矣。尧舜兢兢业业,允执厥中,以四海困穷为己责,其仁可知矣。观夫尧舜文王孔子之学,其同可知矣。其位分虽有上下之殊,然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则一也。”宋明诸大儒虽然皆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志,却未免有过多的书卷气,而缺乏王艮这种不可一世的狂者精神。

王艮曾煞废苦心地作了一篇《鳅鳝赋》,以化神龙而救万鳝的泥鳅自比。他写道,肆前有育鳝一缸,复压缠绕,奄奄然若死之状。忽见一鳅.从中而出,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周流不息,变动不居,若神龙然。由于泥鳅的活动和影响,诸鳝以转身通气而有生意。是转鳝之身、通鳝之气、存鳝之生者,皆鳅之功也。虽然,亦鳅之乐也,非专为悯此鳝而然,亦非望此鳝之报而然,自率其性而已耳。这是表达其自我实现和拯世济民的统一性。他借一道人的口吻喟然叹道:“吾与同类并育于天地之间。得非若鳅鳝之同育于此缸乎?吾闻大丈夫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几不在兹乎?”

他接着写道:“少顷,忽见风云雷雨交作,其鳅乘势跃入天河,投人大海,悠然而逝,自在纵横,快乐无边。回视樊笼之鳝,思将有以救之,奋身化龙,复作雷雨,倾满鳝缸,于是缠绕复压者皆欣欣然而有生意。俟其苏醒精神,同归于长江大海矣。”他这种希望以先觉觉后觉,煽起风暴,以使万民得以冲破罗网,回归自由新天地的救世意识,显然已带有早期启蒙思想的色彩了。

同类推荐
  •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作为一部包罗万象的杂家著作,系统地反映了吕不韦的政治思想主张,但在秦王政统治时期,和崇尚法家的赢政有所冲突,遭罢相而不被重用。但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启发了汉代的统治者,在汉初的几十年里,由于施行“无为”政治,保证了民众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平和稳定。可以说,汉帝国正是吕不韦施政纲领的执行者。因此,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给予了吕不韦和《吕氏春秋》以很高的评价,将其视为在逆境中诞生的不朽之作。为了方便读者了解深邃博大的思想,《吕氏春秋》配了注释和译文,能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思想。
  • 《论语》人物评传

    《论语》人物评传

    本书第一次把《论语》里的所有历史人物从书中剥离出来,结合《左传》、《国语》、《尚书》、《史记》等史书以及《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等诸子书中的有关记载,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人物(而不是《论语》中的“一句话”人物)进行系统研究,每个人物有“传”有“评”。
  •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本书分为两部分:《孟子与滕文公》、《孟子与告子》。在这本书里,南先生对于中国历史上对人性善恶的辩论做了令人信服的裁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人应有的立身、处世精神,结合历史上正反两面的实例,进行阐发。读来意味深长,令人警醒怵惕。
  • 爱欲与文明(译文经典)

    爱欲与文明(译文经典)

    《爱欲与文明》讲述了:西方今天文明已发展到极点,然而文明进步的加速也伴随着不自由的加剧。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核武器都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人对人最有效的统治和摧残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高度发达到仿佛能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可见,高度文明的昂贵代价是人的不自由和对生命本能、对自我升华了的性欲、爱欲的压抑。所以,反抗现代西方文明首先必须消除对人的本性的压抑,解放爱欲。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的哲学”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思惟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方立天教授的这本《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描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佛教精神生活内容,勾勒了中国佛教哲学体系,是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进文化产生的热情。
热门推荐
  • 一剑历乱世

    一剑历乱世

    一染红尘三千年,一剑斩破九重天,道中剑意永不朽,浮尘乱世无安宁,道可道,意可意,一切,也不过一剑而已!
  • 国民校草:电竞大神撩教练

    国民校草:电竞大神撩教练

    如果说Emperor的教练是人间理想,那队长就是人间妄想。女粉:“老公!我喜欢你!”左瑾辰:“对不起,我不是,打扰了!女粉:“……”男粉:“少壮不努力!长大娶九月!”洛九:“努力才能娶我呀~”男粉:“好的呢!”左瑾辰:“?!!!”我的刀呢?Emperor众队友:“莫名觉得……背后一凉!”骚话连篇的天才型教练VS腹黑心机的撩妻大神。
  • 无限存档宫斗系统

    无限存档宫斗系统

    游戏宅女如意一朝穿越成了候府庶出小姐。可这里为啥一步一个陷阱,出了一个坑再进一个坑?她,曾在上香的时候挂了;她,曾在逛庙会的时候挂了;她,曾在面对凶残的秀女时……“我怎么又挂了?系统快读档,这次我要逆袭。”然后……她又挂了……
  • 重生之娇妻刚成年

    重生之娇妻刚成年

    她前世豪门大族小姐,因为男友劈腿,发生争吵,被雷给劈死了。她今生重生为一个小奶娃子,势必要报当年被雷劈之仇!奈何报仇之路何其漫长,仇还没报完,就已经被某只豺狼给困进狼窝了…片段一:麦倾倾三岁,乖宝宝一枚,但只要到安家做客,就鸡飞狗跳…“安叔叔,被雷劈死了是什么样啊”小娃娃明亮的大眼好奇的发问着。对面的俊雅男子一愣,随后尴尬笑道“倾倾还小,不懂。”“那安叔叔什么时候被雷劈死啊。到时候安阿姨一听要通知倾倾。”麦倾倾六岁天才小宝宝“闻人逸,我太聪明了,真懊恼啊!看吧,你从垃圾箱里捡了个宝吧。”小女娃得意洋洋的说完,就被冷漠的男子从床上给拎出去。“闻人倾,警告你乖点,要是再给我惹麻烦,从哪来,就滚回哪去!”这个调皮蛋就知道闯祸,前天一条假蛇,把安太太吓的流产,问题还没解决,她又不安分了…无视某人的警告,小女娃嘴里咋吧的啃着棒棒糖,大摇大摆的离去。麦倾倾十八岁终于修成正果,被拐进婚姻的殿堂“倾倾,不要嫁给他,不要,你们这是乱伦!”教堂外面男人毫无形象的嘶吼着,眼底是一片悲凉。“安叔叔,难不成你想老牛啃嫩草?”“倾倾,我爱你,求你别嫁他!”“安谦,可我不爱你了。”错过就是错过…漂亮的新娘子俏皮一笑,旁边的新郎满脸阴霾,开口道“都是有身晕的人了,还不老实!”看着调皮老婆恶作剧的模样,新郎头疼…,这个老婆是活生生的被他养大的,却养出一个麻烦精…推荐溪的旧文:总裁的笨笨小娇妻憨憨小老婆
  • 生明暗

    生明暗

    冰冷孤寂的星域,唤名神渊。某日强光升起,照亮整片浩瀚天海。神星湮灭,化为乌有。一枚神玉突破剧烈冲击,在虚空中漂泊了无尽岁月,终究降落于冷落之星上。被不知名的少年拾取。命运就此轮转。……
  • 极品小校尉

    极品小校尉

    他本来是一个摸金校尉,在一次倒斗中意外穿越到一个历史上不存在的大汉王朝。穿越在太平年代,他本想着讨几个美媳妇,生得一群子女,卖弄一下自己偷来的才学和见识,过上美滋滋的生活。奈何他太优秀,被举荐入朝为官,一不小心成了朝廷红人,皇帝亲信。最后他发现飞将军李广,大将卫青等根本不存在,封狼居胥的霍去病,不过是小卒,唯一能够让匈奴闻风丧胆的人叫陈汤。而他就是陈汤。
  • 无力骑士传

    无力骑士传

    西方大陆,东方少年。天生不凡,奈何天妒。无灵亦无力,无力亦无敌!庆幸吧!获胜的方法,可远不止一种!
  • 凤帐暖:唇情帝王宠上瘾

    凤帐暖:唇情帝王宠上瘾

    狗血!首席鬼医穿成为刺史府庶女,欲火焚身且流落军营;可恶!战神皇帝竟然被蒙住眼睛强了,他颜面何在!她咬牙发誓要杀回刺史府、有仇报仇!他切齿发誓要找出羞辱他的女人,折磨再折磨!结果,她扶着快要被折断的腰,怒踹男人下床,男人一脸得意,“你说我雏鸡技术,这不是让你再验证验证么!再来!”
  • 欧少心尖宠:你好,小娇妻

    欧少心尖宠:你好,小娇妻

    所谓的宠妻上天,居然是三年抱两;李晨晨不干了,收拾包袱要走,欧晨若大佬让整个帝都给她开道,她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
  • 定居唐朝

    定居唐朝

    公元622年,大唐武德五年,唐高祖李渊在位,未来威震四方的大唐刚刚建立,风雨飘雨。薛朗,一个现代青年穿越到此时的唐朝,生存是个大问题!从孤身一人到安居乐业,这是一个男人的励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