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13000000045

第45章 经世致用,由虚致实(3)

他说:“有为虚静以养心者,终日端坐,块然枯守其形而立,日学之宁静致远在此矣。斯人也空寂寡实,门径偏颇,非禅定则支离,畔于仲尼之轨远矣!何以故?清心志,祛烦扰,学之造端固不可无者,然必有事焉而后可。夫心固虚灵,而应者必藉视听聪明,会于人事,而后灵能长焉。赤子生而幽闭之,不接习于人间,壮而出之,不辨牛马矣,而况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节度乎?而况万事万物几微变化不可以常理执乎?彼徒虚静其心者何以异此?”王廷相对社会实践的特别强调,客观上有利于矫正一般儒生虚多实少的积弊,同时也有利于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世俗的现实生活。他强调说:“知行并进,体用兼举,有用之学无过于此。”这完全是从世俗生活的实用角度来考虑问题。因此,他尤其强调在“实践处用功,人事上体验”的重要性。他认为:“近世学者之弊有二:一则徒为泛然讲说,一则务为虚静以守其心,皆不于实践处用功、人事上体验。往往遇事之来,徒讲徒说,多失时措之宜,盖事变无穷,讲论不能尽故也;徒守心者,茫无作用之妙,盖虚寂寡实,事机不能熟故也。”他强调,讲得一事即行得一事,行得一事即知得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惑,如人知越在南,必亲至越而后知越之故,江山、风土、道路、城域,可以指掌而说,与不至越而想像以言越者大不侔矣。这在客观上也是有利于具体科学的发展的。

心学的贡献是打破偶象和教条,高扬主体性。王廷相的气学则进一步强调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自得的认识。他说:“学者于道,贵精心以察之,验诸天人,参诸事会,务得其实而行之,所谓自得也已。使不运吾之权度,逐逐焉惟前言之是信,几于拾果核而啖之者也,能知味也乎哉?”

可见,气学不仅是对理学的否定,也是对心学的有益补充,是心学之后必不可少的儒学形态。

作为儒家学者,王廷相也不忘成圣之功。与强调社会实践的知行并举论相联系,王廷相提倡“动静交相养”。他认为,儒者以虚静清冲养心,此固不可无者,若不于义理、德性、人事著实处养之,亦徒然无益于学矣。故清心静坐不足以至道,言不以实养也。他说:“动静交相养,至道也。今之学者笃守主静之说,通不用察于事会,偏矣。故仆以动而求灵为言,实以救其偏之弊也,非谓主静为枯寂无觉者耳。”

关于动静交相养的具体方法,他说要“存养在未有思虑之前,省察在事机方蒙之际。”他论证说:《大学》“心有所忿惕,有所好乐,有所恐惧,有所忧患,则皆不得其正。”是教人静而存养之功也。能如是,则中虚而一物不存,可以立廓然大公之体矣。《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克去己私,是教人动而省察之功也。能如是,则克己而一私不行,可以妙物来顺应之用也。圣人养心慎动之学莫大于此,学者当并体而躬行之,则圣人体用一源之域可以循造矣。

清初气学之实学化

明末清初,儒家气学发生了一个重大的理论转向,那就是由宋明理学和心学注重心性本体的形而上的追求逐渐,向强调故训博雅和通经致用的实学方向转化。这一倾向最突出地通过“开国儒宗”顾炎武表现出来。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一生“身历万里,名满天下,以行奇学博负海内重望”,被誉为“开国儒宗”。顾炎武出身于明末官僚世家,从小即受到这样的教诲: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崇桢十二年,乡试落第,他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遂弃科举帖括之学,转入国家治乱的探索。数年后,明王朝灭亡,他毅然参加了苏州的抗清斗争。不久,苏州兵败,顾炎武家破人亡,遂以蓄发抗拒清廷的剃发令,潜宗息影,辗转于太湖沿岸,继续坚持秘密的抗清斗争。顺治十四年,四十五岁的顾炎武变卖家产,只身北行,开始了二十多年的游历生涯。

1661年,郑成功率部退守台湾,南明永历政权灭亡。顾炎武看到复明已经无望,遂拔足西行,决心笃志经史,把自己的后半生贡献给著述事业。康熙五年,顾炎武在山东莱州因“逆诗”案入狱。经友人周旋保释后,他以二马二骡驮装书卷,继续到各地考察,取得了丰硕成果。晚年顾炎武以深湛的学术造诣闻名朝野,清廷几度征聘,皆被拒绝。翰林院学士熊赐履邀他修《明史》,他表示:“果有此举,不为介推之逃,则为屈原之死。”康熙十七年,清廷诏举“博学鸿儒”,内外大吏皆欲推荐顾炎武,他郑重声明:“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

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为此,他特选定陕西华阴为最后客居地,决计不再人京。他老而无子,只与养子为伴,几个外甥屡次促他返乡养老,都被拒绝。康熙二十年,顾炎武病逝于山西沃曲,享年七十岁。

顾炎武一生,始终以“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为怀,早年奔走国事,中年图谋匡复,直到晚年仍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他认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世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便是从此而来。

在学术上,他广涉经学、史学、方志舆地、文字音韵、金石考古和诗文等学,著述宏富,成就卓越,对整个清代儒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日知录》是他的代表作,“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后来成为清代儒生的必读之书,起了开风气的作用。他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某自五十以后,笃志经史,其于音学深有所得,今为《五书》以续三百篇以来久绝之传。而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日知录》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此外,他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也在明代经济史和方志舆地学方面做出了贡献。

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顾炎武提出很多有益的见解。比如,他反对君主独治,而主张天下众治。他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而刑繁矣,众治而刑措矣。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之大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机之广,固非一人所能操也。

作为儒家学者,顾炎武极重社会的教化和风俗问题。在他看来,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观哀平之可以变而为东京,五代之可以变而为宋,则知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阙矣。百年必世养之而不足,一朝一夕败之而有余。他还强调社会舆论即“清议”对治乱的作用。他指出:“古之哲王所以正百辟者,既已制官刑儆于有位矣,而又为之立闾师、设乡校,存清议于州里,以佐刑罚之穷。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顾炎武尤其突出“夷夏之防”的民族意识。他认为:“君臣之分,所关者在一身;华夷之防,所系者在天下。故夫子之于管仲,略其不死子纠之罪,而取其一匡九合之功,盖权衡于大小之间,而以天下之心也。夫以君臣之分,而犹不敌华夷之防,而《春秋》之志可知矣。”这一思想后来被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所继承,在推翻满清封建王朝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理学被奉为官方哲学之后,不可避免地走向堕落。明中叶以后,由于受心学思潮的冲击,程朱理学基本上失去人心,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王廷相倡导的气学思想开始深入人心,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儒学思潮。伴随着气学思潮发展的还有两种倾向:一是泰州心学的正脉逐渐向激烈的社会批判思潮转化;一是程朱理学的支脉开始向汉唐经学的方向复归。泰州心学的社会批判精神在傅山和黄宗羲那里曾大放光彩,后来随着满清专制统治的加强而中绝,直到近代才以今文经学的形式重新表现。“通经学古”的经学倾向则不仅因顾炎武的努力而进一步加强,而且因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而空前繁荣,成为清代的主流思潮。

至于气学思潮,经黄宗羲和方以智的努力,到王夫之而集大成,并且出现了注重实践的颜李学派,后来却被乾嘉汉学淹没了。顾炎武在宇宙观上属于气学,其基本观念与王廷相类似。不过,由于他错误地把明王朝的覆灭归结为理学和心学在形而上的玄思,所以颇有点拒斥形而上学的味道,对哲学问题不感兴趣。他的儒学思想主要是通过其“通经致用”的形式表达的。

在明末诸气学家中,顾炎武可谓相当保守的一位,这当与他的明末官僚家庭出身有关。明王朝的覆灭,主要是封建制度本身的没落和朝政的极端腐败所致。泰州心学的批判精神不过是下层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站在明王朝反动统治者的立场上,顾炎武对泰州心学的批判精神恨之入骨,并且把这种仇恨上溯到王艮的老师王阳明身上。他的理由是:“昔范武子论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以为一世之患轻,历代之害重;自丧之恶小,迷众之罪大。而苏子瞻谓李斯乱天下,至于焚书坑儒,皆出于其师荀卿高谈异论而不顾者也。”他袭用范武子和苏轼的唯心史观,不从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和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去找原因,却把社会的治乱唯心地归结于学术思想的影响。他说:“盖自弘治、正德之际,天下之士厌常喜新,风气之变,已有所自来。而文成以绝世之资倡其新说,鼓动海内。嘉靖以后,从王氏诋朱子者,始接踵于人间。而王尚书发策谓,今之学者偶有所窥,则尽欲废先儒之说而出其上;不学,则借一贯之言以文其陋;无行,则逃之性命之乡以使人不可诘。,”本来,诋朱子、废旧说,厌常喜新等现像,正是明代社会进步、思想解放的表现,顾炎武却对此极力诋毁,认为心学之罪“深于桀纣”。

于是,与当时的进步学者一般以批程朱为主不同,顾炎武却以“空谈误国”为据,首先对心学展开激烈的批判。他声称:“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末,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

而日一贯,日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社宗丘墟。”东汉统治者用神化的经学来愚弄人民,王弼、何晏以玄学廓清之;明代统治者以理学教条愚弄人民,陆王心学以高扬人的主体性而反对之。这本是重大的历史进步,而顾炎武却偏要批判它们以恢复旧教条,因为他认为经学和理学更能禁锢思想,更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

与清初理学保守分子大骂心学以扶植理学不同的是,顾炎武继承了乾嘉以来“通经复古”的汉学传统,希望用扎扎实实的考据和训诂取代心学的清谈。顾炎武实际上在心学批判思潮和理学逆流之间取了中道,用“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口号倡导了一条调和持中的经学之路。明王朝利用理学造成的一个恶劣影响,就是士子们只读朱注四书而遗弃五经,造成学术的空疏之弊。

乾嘉年间,归有光始倡“通经学古”之风。他说:“圣人之道,其迹载于《六经》。《六经》之言,何其简而易也。不能平心以求之,而别求讲说,别求功效,无怪乎言语之支离而蹊径旁出也。汉儒谓之讲经,而今世谓之讲道,夫能明于圣人之经,斯道明矣,道亦何容讲哉!天下学者,欲明道德性命之精微,亦未有舍六艺而可以空言讲论者也。”

根据这一传统,顾炎武提出了用经学代替理学的口号。他说:“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非数十年不能通也。故日:‘君子之于《春秋》,没身而已矣。’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校诸帖括之文而尤易也。又日:‘《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心学家们反对皓首穷经,要引导人们走出经学的故纸堆;顾炎武则要人们花数十年的时间去穷经,“没身而已”。他以经学为儒学正统,要人们去“务本原之学”,所谓“治经复汉”。

同类推荐
  • 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什么

    本书围绕“哲学为何物”这一问题,层层展开,对“哲学的问题”“哲学的方法”“哲学的价值”等难以通俗论述的问题做了清晰的分梳。清晰有力的框架、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本书成为一本经典的哲学普及读物。有志于提高哲学素养、提升人生境界的读者不可不读。
  • 中信国学大典·周易

    中信国学大典·周易

    《中信国学大典》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周易》是一本以百科全书为“体”,而以占筮为“用”的性质奇特的典籍。它蕴含渊懿微妙的哲思,表达敬德、重民的治国理念,保留了好些商、周的史实,盛载大量的上古文化遗存。
  • 方与圆智慧

    方与圆智慧

    《方与圆智慧》,一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讲解“方”与“圆”的内涵以及攻略,让人们对这种哲学有所了解;中篇解决职场中的“方之道”与“圆之术”,从与领导、下属、同事与客户的相处说起,针对人们经常会碰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读者领略内方外圆智慧的魅力,学会与身边的人融洽地相处,从而获得领导欣赏,获得下属尊重,获得身边同事的信赖;下篇讲解交友之道,办事之道,教会人们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建立丰富的人脉资源。同时,学会在困难时刻巧妙地求助别人,助自己度过难过。
  • 林语堂的半半哲学

    林语堂的半半哲学

    林语堂先生的过人之处,就是他一直对人文精神的高度关切,并且由此总结出了许多动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他的“半半哲学”秉承的是这样的信仰:工作,并且快乐;劳动,并且幸福着。人生也有缺憾,如果能从中超脱,做个平常而又受人欢迎和尊重的人,也是人的一大成就。倡导中庸的生存,肯定刚柔并济的处世,奉行豁达随性的生活,活得天真、简朴、自然、中道、幽默,这在纷乱繁杂、生活快节奏的今天,无疑是往寂寂的水潭中投进了一粒粒圆润美丽的鹅卵石,激荡起迷人的涟漪,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热门推荐
  • 神女令音传

    神女令音传

    她是一介凡人,为寻慈父的魂魄,以人身修成神。“我身在地狱,护你人间天堂。我要你人世平安无虞,我永坠地狱。”
  • 光芒纪2:斑斓

    光芒纪2:斑斓

    侧侧轻寒继《簪中录》后的首部时尚言情励志之作。女版《中国合伙人》+中国版《时尚女魔头》当传奇命运开启冰封之门,第一缕微光照进心底,时尚梦想如斑斓蝶翼,开始小心地振翅飞行。追寻梦想的人,总是被命运推动而会聚到同一个地方。叶深深一路跌跌撞撞,为了走向时尚的荆棘王座,她遭遇前辈打压,经历好友背叛。只因出身底层,是个普通女孩,她饱受质疑,甚至连家人都为她设下牢笼。顾成殊每次的出手相助,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冷血商人的外皮下,究竟是怎样的灵魂?或许,命运的每一次轻颤,都只为磨砺翡翠的原石,梦想的每一次振翅,都只为初心不改的光芒,最后,谁将与她执手璀璨,共造光芒世纪?
  • 魔中重生

    魔中重生

    在2220年世界被邪恶力量统治,有各种妖魔鬼怪,看主角如何降恶鬼打妖魔败败类,成为人类救星!
  • 修行师

    修行师

    百年结界被毁,无名村全村被屠,还来不及看清仇人模样,云隐就被杀了。可是没想到他竟然重生了,重生回了结界被破之前。这一回,他要改变命运。且看他如何激发体内潜藏的苍龙之火,击退仇敌,走出山头,开启他的纵横之路!
  • 亲亲我的邪魅老公

    亲亲我的邪魅老公

    “啊啊啊!!”惨叫声响起,夏念儿害怕的用小手捂住自己的眼睛,娇小的身子直往下掉,谁知最终的掉落地竟然是一张超级大的大床,身边竟然还有一个邪魅帅哥!!“你……你是谁呀!”她惊恐的质问,却还是忍不住为他俊美的脸吞口水。邪魅帅哥勾起薄唇,紫色的眸子里倒映出她小兔子一般的身影,微微倾身上前,修长的手指轻轻勾住她娇嫩的下巴,醉人的声音回荡在她耳边“宝贝儿,我是你老公……”
  • 名门妾室

    名门妾室

    云湘君,美姿容,高门辗转,命运多舛。终于,上天怜悯,她重生回了十岁的时候,这一世,没人可以摆布她的命运,她要带着哥哥弟妹,安享田园生活。可为什么,总有一些挡道的人呢?~~~~新书《郡主难惹》开文了,欢迎大家看看哦
  • 衍姮传

    衍姮传

    “女子的眼泪,原是这般味道,涩,咸,为何不是甜的呢?”“你这个疯子,不可理喻......”“阿衍,每一个生灵从混沌中挣脱枷锁入世,获得意识,看到绚烂的色彩,听到自然天籁,体味悲欢离合,是莫大的福分,来世间走一趟不容易,你这般哭哭不休,岂不暴殄天物?以后不要轻易流泪了,你可知道,你笑起来的样子蛮可爱的。”“世间那些思春少女总是说鸟儿需要一个窝,可遮风挡雨,可安心生儿育女,如今有一个绝世难寻的好窝摆在阿衍面前,阿衍真的不想要?”“不要,不要,你的窝留给想要的姑娘罢,我真的要走了,你放不放?”
  • 农业成王

    农业成王

    重生了,又获得一个可以加速动植物生长的葫芦空间,虽然不是很厉害,可是很实用。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百面女王

    百面女王

    21世纪第一女杀手玖,帝国学校校花白九歌,世界知名的白医生……谁能抛开她无数个面具后?找寻到真正的她。(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