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13000000007

第7章 宣先王教化,弘人道文明(4)

流传颇广的蒙学课本《三字经》一开始便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荀不教,性乃迁。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这一内容的思想和故事都与孟子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在中国社会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至今山东邹县孟庙内还立着“孟母三迁碑”和“孟母断机碑”,供游人参观。据说,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少年时倒真做过为人办丧事的行当,但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孟母生活在儒学兴盛的邹鲁地区,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所以才有如上的事情。孟母的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侧面,炎黄子孙之所以有数千年值得自豪的文明史,不知凝聚了多少像孟母一样的伟大母亲的苦心和奉献。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了儒家的三位大圣人——孔子、子思和孟子的类似经历。他们都是幼年丧父,由年轻的母亲守节抚孤而成人的。这种经历和遭际不会对强调仁爱的儒家思想没有影响的。儒家崇尚温柔敦厚、自强不息的君子人格,当与孤儿寡母的艰难处境有关。孟子说:“人之有德慧术智者,恒存乎疚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可贵的是,三圣之操心虑患,并未局限于个人,而是能进取譬,将仁心推致天下,因而才有儒教之昌盛。儒家三圣的悲壮故事,似乎有无穷的意味,颇值得今人深思和反刍。

孟子的时代,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

但孟子并没有趋炎附势、“识时务”以为“俊杰”,而是对之深为担忧。他认为,当时之所以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全是由于人们追逐私利所致。统治者们全都利欲熏心,“上下交征利”,“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这种情况正像“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一样残忍和荒唐。

为此,孟子深感自己负有义不容辞的重大使命。他深记母亲的教导,仁以为己任,决心推行仁道于天下,以救民于水火。他认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正是这种以天下归仁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以命世之才自居的雄心壮志,激励着孟子一生环辙天下,四海为家,游说诸侯,鼓吹仁政,从而使仁义之论遍天下,社会良心得以彰显。

在各方豪士皆以攻伐之术献技于诸侯的情况下,孟子独崇孔子,并以光大崇尚仁义的儒教为己任。他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他祖述唐虞三代之德,阐扬仲尼之意,治儒术而通五经,以行于天下。

据《孟子》一书记载,孟子曾游说于齐、梁、鲁、邹、滕、薛、宋等国,“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转)食于诸侯。”他们所到之处,诸侯们皆以礼相待。梁惠王表示,“寡人愿安承教”;滕文公也派老师然友到邹国“问于孟子”。在齐国,“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在宋国,“馈七十镒而受”;在薛国,“馈五十镒而受”。齐宣王表示,“我欲以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孟子亦曾“为卿于齐,出吊于滕”,后因反对伐燕而辞职离齐。通过孟子的不懈努力,儒家学说继孔子之后又一次得到了重大发展和广泛传播。贪功好利的各国统治者虽然本性难移,却也不得不考虑到仁义的压力而有所收敛。孟子的主张不被统治者采纳,是很自然的事情。问题不在孟子的“迂阔”,而在于统治者之贪鄙。正如颜回所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为了推行仁政及王道于天下,孟子不得不与各方面的人士展开辩论,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辩儒”。

公都子问:“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禹据地而注之海……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讦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及纣之时,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天下大悦。……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日:‘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波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扬墨者,圣人之徒也。”此番高论,洋洋洒洒,纵横古今,气魄不可谓不宏大。虽不欲滔滔雄辩,也是不可得了。

孟子的辩论,其矛头首先指向率兽而食人的各国统治者,毫不留情地揭穿其假仁假义的卑污心理,而正之以爱民如己的王道思想,往往令其无地自容。《孟子》书中记载孟子游说各国统治者的情景,无有不象一出出生动形象的活剧,既暴露了统治者的虚伪、狡诈、贪婪和愚蠢,也显示了孟子的豪侠、正气、雄辩和机智;既是宣扬王道与仁政的儒学圣典,也是堪为后世楷模的文学绝笔。

其次,孟子也把辩论的矛头指向杨、墨、农等其他诸子;通过辩难,孟子挫败了各家的学说,阐扬了自己的儒学思想。

墨家学者夷之认为,人们之间的爱不应有亲疏之别,只是实行时从父母开始罢了。孟子反问:“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若亲其邻之赤子乎?”他广征博引,滔滔雄辩,令夷之心中茫然若失,只好表示“衷心受教”。

农家学者许行的弟子陈相传述许行的思想说,贤君应该与民同耕,自炊自食,兼理国事。孟子反问,许子自己是否衣食住行每样用品皆为自己所制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于是孟子反问道:“然而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他指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人之一身,百工所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所以,有人劳心,有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禹疏九河,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陈相被问得哑言无对,又说: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童子人市,也无人欺骗他。他认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价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孟子反驳道:“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同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孟子晚年,在“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过程中,也难免和他的弟子发生辩论,其性善论学说,主要就是通过与告子、孟季子、公都子等学生的辩论来阐发的。太史公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中少不了师徒之间的辩论之功。孟子的时代,正是百家争鸣的高潮期,诸子百家妙论纷呈,侯王将相奇计横出,孟子之所以为辩儒,也是时势所造,环境使然。

为了论证王道与仁政的合理性,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学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性善论可谓整个孟学的理论基础。

孔子推行仁道,是从天道健运生生、仁德普遍流行方面来理解其合理性的。他把推行仁道看作是顺天应人,因而充满自信地说:“荀志于仁矣,无恶也。”“我欲仁,斯仁至矣。”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问题逐渐变得复杂起来。据王充记载,世子作《养书》一篇,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性恶,养而致之则长。”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之徒,亦论情性,“与世之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孔门弟子的这种思想动向,说明人性善恶已成为儒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历史进入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更为激烈,孟子的学生一再提出人性善恶的问题。公都子一口气列出三种人性论观点来问孟子:“告子日: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日: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日: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面对这种情况,孟子不得不对人性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

孟子主要是通过驳斥告子的性无善恶论而提出自己的性善论主张的。

告子认为:“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犹水之亡分于东西也。”孟子反驳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他认为,人的现实行为虽有善恶之分,但只有善行才是人性的真实表现;至于恶行,纯为形势所迫,是违背人之本性的。

他论证说,富岁则子弟多好,凶岁则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比如那牛山上的树木,曾经长得多么茂美,用斧锯去砍伐它,还可以茂美吗?那树木日滋夜长,从不止息;斧斤伐之,牛羊牧之,致成荒山秃岭。今见其光秃荒凉,以为它本来就是如此,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人也是一样,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他认为,按照人的本性,是可以为善的;人之为恶,并非其材质之罪。仁义礼智诸善德在人身上皆有其根芽,并非外加于我者,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有的人之所以看上去近乎禽兽,是未能尽其善性的缘故。比如乍见孺子将人于井,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他认为,凡人皆有此四端,若能扩而充之,必如星火可以燎原,足以保四海;若不充之,则虽事父母亦不可得。总之,人性本善,无可疑义。

孟子对性善的论证,涉及到一个探讨人性时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人与禽兽的区别问题。他指出,告子所说“生之谓性”和“食色性也”的观点无法说明人与禽兽的区别。他反问:“牛之性,犹人之性与?”他认为,“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为此,他提出人有天赋的良知良能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学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基于人性本善的思想,孟子又提出“圣人与我同类”的人性平等观。

他指出,“圣人与人同耳”,圣人之圣,在于其“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所以,只要肯努力,“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也;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他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其见善能迁。舜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与野人差不多。等他听一句善言,见一个善行,便欲效仿,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所以,只要主观上愿意,反身而诚,操存其心,成圣又有何难?他指出:“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生逢战国的孟子,他所面临的不仅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思想界,而且是一个七雄争权、诈伪并起、民不聊生的乱世。为此,他不仅要对人性的善恶问题作出回答,更迫切的是要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推广仁政学说和王道思想,以便救治霸道横行、民陷于水火的时弊。孟子的仁政学说,不是从书斋里虚构出来的,而是与各国统治者辩难、游说的产物。

孟子指出,由于各国统治者的争竞和贪婪,当时的人民不仅遭受着战争之苦,而且要忍受虐政之害。他认为:“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以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也!”这都是仁心丧失和霸道横行之罪。

为此,他主张废止虐政和霸道,代之以仁政和王道,救民于水火,使天下归仁。他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在于是否得人心,在于是否用仁,而能否用仁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同类推荐
  • 系统思考之“道”:探索东方哲学与系统思考之共性

    系统思考之“道”:探索东方哲学与系统思考之共性

    老子在2500年以前写下的《道德经》和今天随着现代计算机的出现而日益受到重视的“系统思考”之间,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本书将引领我们去思考有关“系统思考”的永恒的智慧,并在我们试图解决未来的许多难题面临诸多挑战时,指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而贯穿全书的理念是,我们在当今世界的状况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当我们对于我们个体及人类这个物种有了更清楚的认知以后,我们又能如何改变或改善。
  • 前世今生2:总有奇迹降临

    前世今生2:总有奇迹降临

    魏斯和他的女儿艾米跟我们共同分享了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同寻常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前世回溯即通往灵性目标的神秘之处。这里有个人讲述的故事和魏斯博士的教导,这些都为根本地、永久地慰藉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提供了可能。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曾有过多次生命经历,只是被心灵的插曲隔开而已,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可能就会消解,我们将焕然一新。或许当我们沿着灵性之路循着自我的目标前行时,也能为当下的自己带来更多的平和与喜乐。奇迹仍在上演,上万读者参悟生命真谛,改变命运的连锁反应仍在传递中……
  • 道中的道

    道中的道

    人生即是道场。心中有“道”,所以气度非凡,凭借强大的正能量震慑场面、影响他人,左右事态的发展。与人相处,从道家思想中修习“道法自然”、“不争”、“无为”等智慧,都可以取得良好的预期,获得非凡的成功。本书通解道家的生存智慧,明辨万物变化的玄机,提供为人处世的进退方略。每一个故事都能给予你一个顿悟,在不断感悟中内心的能量不断增大,从现实起步,从小处着手,在点滴中改变自己,你会发现人生可以更自在,幸福其实就在身边。
  • 韩非子公开课

    韩非子公开课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直是唯物主义者研究历史所提倡的观点。对于韩非子的思想,今天的我们一方面需要了解,同时更加着重其对于现代的意义,寻找其中的积极因素,为我们所用,这才是我们研究韩非子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编辑此书的目的所在。由于时代的进步,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和现代的依法治国存在着本质差别,前者的立足点是为君王服务,重在御民和保持统治者的地位和权势,与今天保护全体人民利益的依法治国不可同日而语。从当代人的立场出发,我们当然不能接受韩非子的一系列与当今时代已经格格不入的思想,但当我们站在古人的角度时,我们依然能够理解这位思想大家的智慧所在。
  • 培根论人生

    培根论人生

    培根一生留下了多部著作,最为读者熟知的就是这部《培根论人生》。400年来,这部哲理散文经典一直畅销全世界,早已“震撼了那些震撼世界的人们”。《培根论人生》的内容贵在其角度的不同,其中探讨的,有很多都是关于健康、完善、和谐的人生的认识及其建立的根基。其中有知识的内容,也有价值观和信念的取向。
热门推荐
  • 有钱人赚钱的习惯

    有钱人赚钱的习惯

    有钱绝对不是偶然的!没有什么力量比习惯更能左右命运。有人曾仔细研究过美国数百名百万富翁,发现他们的成功,并不像人们一般认为的那样,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或良好的教育程度。其中有80%的人出生于普通家庭,50%的人并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大学教育。这些人之所以成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原因,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一套良好的个人习惯。
  • 腹黑BOSS的悍妻

    腹黑BOSS的悍妻

    他曾开玩笑的捏着她小鼻子说,长大后你若未嫁,我若未娶,我们就在一起,她问他多久?他说那就十年!那一年,他18岁,她12岁。结果十年已过,她一直未嫁,而他身边早已沾满桃花,他是靳氏名冠的靳二少,身边美女如云,早已将承诺抛至脑后,对于女人他向来大方,金钱,钻石,奢侈品,只是谁也看不懂他的心。“二少,我是不会对你负责的!”女人完全没把眼前的男人当回事儿。“不过念你表现可圈可点,这些作为小费!”大方地从皮夹里抽出一沓钞票,包括曾属于他的一张白金卡,往床上一扔。男人诱人的唇瓣一勾,手上多了一张粉嫩小娃儿的照片:“算上本金和利息,女人,你欠我的恐怕这辈子都还不清吧!”
  • 穿越:清城之恋【完结】

    穿越:清城之恋【完结】

    一个存于现代的女子因一根神秘的鸟羽来到了三百年前的大清朝她相信爱上一个封建皇族的皇子历来冷面冷心遇上她之后却欲罢不能在这段情里究竟是谁欠了谁喜欢的朋友别忘了收藏,推荐加投票~感谢~~——————————————————————首先感谢所有看完【清】的亲们,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我有在想要不要写续集的问题。因为某些原因,结局有些仓促。如果大家希望有续集的话,请将想法留言给我哦~~呵呵~
  • 我家学霸有点甜

    我家学霸有点甜

    叶心蕾是叶氏集团的董事长的独生女,从小含着金汤匙长大。住最豪华的别墅,上最好的贵族学校,成绩名列前茅。温柔可爱,听话懂事,父母眼中的小棉袄,同学眼中的小女神。韩佑晨则是某三流高中的校霸,家住城中村小破房,常年吊车尾的成绩,母亲早逝,父亲不闻不问,爹不疼娘不爱,纯属地里的一颗小白菜。一次离奇经历,两个互换了身体,开启了一段意料之外的旅程。1V1,作者改文怪,篇幅不长,换个口味。
  • AMERICAN NOTES

    AMERICAN NOT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傻白甜反派在线作死

    傻白甜反派在线作死

    白笙感觉自己简直死不瞑目,她不就看个脑残爽文吗?那个作者为什么写个男主的外貌能扒拉几千个字?而自己是因为脑补太多激动死的?最惨的是自己居然穿越成了书中的大反派,“穿成反派怎么破?在线等,挺急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是为了加强和保障国家情报工作,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
  • 噩梦消除师

    噩梦消除师

    未来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一款新型的“荒野求生”类游戏诞生,人类可以将自己的意识,输送到游戏世界中与其他玩家进行互动。有一天,游戏程序莫名出现了BUG,当玩家许承羽从游戏中醒来时,无意察觉自己的大脑意识中竟然多了一个人的存在!而这个人,现实生活中是个劣迹斑斑的恶棍。他躲在许承羽意识中,彻底打乱了许承羽平淡的生活,惊险的一幕幕接踵而来……书友群:38684122
  • 无敌无限成长系统

    无敌无限成长系统

    苏流年主角绑定无线成长系统,开始无敌万界的故事
  • 一只猫与二十万

    一只猫与二十万

    故事会编辑部编著的《一只猫与二十万》为“中国当代故事文学读本系列”幽默讽刺之五,不仅收入了当今故事界优秀作者的短篇精品力作,还首次整合了《故事会》杂志创刊以来尚未开发的幽默讽刺中篇故事资源。故事情节幽默诙谐,蕴含辛辣讽刺,读来笑中有泪,让热爱幽默讽刺故事的读者尽享故事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