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16100000024

第24章 寻思仙骨终难得,始与回头问玉皇(5)

这里所说的阴阳往往有所偏而难以两全,含有阴阳相依互用的思想,与传统的道教思想是一致的,如《太平经》、《周易参同契》、《黄庭经》都强调“和合阴阳”。但这是就修炼的过程而言,就修炼的目标指向来说,吴筠则重阳贱阴,主张要使“阳胜阴伏”。在他看来,仙人就是纯阳而无阴。

他在《玄纲论·以阳炼阴章第十四》中说:“仙者,超至阳而契真。死者,沦太阴而为鬼。……务以阳灵炼革阴滞之气,使表里虚白,洞合至真,久于其事者,仙岂远乎哉?”即所谓“阴滓落而形超,阳灵全而羽化”(《登真文》,《全唐文》卷九二五)。那吴筠所说的阴、阳究竟是什么呢?他把柔和、慈善、贞清等称为阳,把刚狠、嫉恶、淫浊等称为阴。所以,“阳胜阴伏”也被他理解为“制恶兴善”,但这不是伦理学意义上的善恶,其实质是“虚白其志”、“虚凝静息”。以阳炼阴的目的,是为了“以有契无”,“形性相资”(《神仙可学论》,《宗玄集》卷中),从而“益形”“存性”。最后,吴筠对上述思想总结到:“生我者道,灭我者情。苟忘其情,则全乎性。性全则形全,形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神全则道全。道全则神王,神王则气灵。气灵则形超,形超则性彻。性彻则反覆流通,与道为一。,,(《玄纲论·同有无章第七》)吴筠的上述思想,是唐代末年、五代时期钟吕内丹派思想的先声。

那么,“识元命之所在,知正气之所由”后,怎样修道呢?吴筠认为,仙道无方,学则有序:先学“正一”打下基础,再学“洞神”,接着修“灵宝”,最后修“洞真”(《玄纲论·学则有序章第十一》)。在修仙过程中。要以至静为宗,凝结神性;以精思为用,感激神明;以斋戒为务,感应真精;以慈惠为先,激助功成。“然后,吐纳以炼藏,导引以和体,怡神以宝章,润骨以琼体”(《玄纲论·学则有序章第十一》)。其中的要点仍然是“宝神”和“养形”,促进“气液通畅,形神合同”。关于修道之术,吴筠强调“吐故纳新以和其神,高虚保定之良药以辅之”。他虽然没有完全否定外丹服食,但认为如果“汲汲于炉火,孜孜于草木,财屡空于八石”,而不知“金液待诀于灵人,芝英必资于道气”(《神仙可学论》),那就是舍本逐末,必然无所成就。

总之,吴筠的修仙理论以老庄的清虚无为为宗旨,表现了内丹开始兴盛,外丹开始没落时的过渡时期的特点。

对于王道之术,吴筠主张道德、天地、帝王三位一体:“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德、天地、帝王三者一也。”(《道藏》三家本,第23册,第676页)他强调“父不可不教于子,君不可不治于人。教子在乎义方,治人在乎道德”。关于为治之道,他提出了“主明而无为”(《玄纲论·化时俗章第八》)的观点。

对于伦理之术,吴筠是以道教的思想框架来容纳儒家的伦理规范。他在《玄纲论‘明本末章第九》中说:“夫仁义礼智者,帝王政治之大纲也。

而道家独云遗仁义、薄礼智者,何也?道之所尚,存乎本。故至仁合天地之德,至义合天地之宜,至礼合天地之容,至智合天地之辩,皆自然所禀,非企羡可及。矫而效之,斯为伪矣。”吴筠认为…仁、义、礼、智的根据在于道,必须合乎天地之理,遵循它要合乎自然,如果矫揉造作,就会流于虚伪。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伦理学说。吴筠尤其强调帝王要本着这样的伦理思想,促使自己具有这样的道德品行,这样无为而治,可以事半功倍。他说:“故人生以道为心,以德为体,以仁义为车服,以礼智为冠冕,则垂拱而天下化矣。”对一般人而言,吴筠认为,道德品行的修养同样很重要。修仙首先要从道德品性的涵养着手。“至忠至孝至贞至廉,《真诰》之言不待修学而自得。”(《玄刚论·同有无章第七》)在生活中,时时要“剪阴贼,树阴德”,行为处事,要“奉上以忠,临下以义,于己薄,于人厚,仁慈恭和,宏施博爱。”“这样做其实是为了“含至静”,促使“性耽玄虚,情寡嗜欲”(同上),清静寡欲以存神养?。这反映了道教对伦理道德的看法,确实不同于儒家。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崇道的帝王之一。一般认为《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以下引文简称《注》)和《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以下引文简称《疏》)是他亲自撰写的。但事实上,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道士们的功劳。虽然如此,不可否认,唐玄宗确实参与了此事,《注》和《疏》得到了他的认可,也可以代表他自己的思想。

这从贯穿二书的“道为理本,孝实天经”(《颁示(道德经注)(孝经疏>昭》,《全唐文》卷32),力求把儒、佛、道三教融会贯通的指导思想就可以看出来。

唐玄宗认为,《道德经》的本旨是以“体用互陈”的方式“明道德生蓄之源”(《疏·释题》)。唐玄宗比较推崇成玄英的思想,对它多有继承。

在道的阐释上,成玄英以“妙本”释“道”,唐玄宗也如此。不过,成玄英只是以“妙本”比喻、说明“道”,唐玄宗则反过来,用道来说明妙本。

他认为,“妙本”是道的根本,“道者,妙本之功用,所谓强名,无非通生,故谓之道。”(《疏》卷三)他说,“妙本”,“吾不知其名,但见其大通于物,将欲表其本然之德,故字之日道。”(《疏》卷一)这样说,是不是说“妙本”就是最高的本体了呢?唐玄宗认为,最高的本体不是妙本,而是“虚无”。“虚无者,妙本之体。体非有物,故日虚无。”(《疏》卷三)也就是说,妙本的体是虚无,用是道。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并不含蕴着具体的事物。它作为最高本体的地位,是通过“妙本”而得以显现的,而“妙本”又通过“道”来表露其通生万物的根性。那么,这种“通生”作用怎么表现出来呢?唐玄宗继承成玄英的“归于妙本”、“从本降迹”(《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二)的观点而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认为,一切可道可名、有欲无欲、有形无形的具体事物,都是“妙本”之“迹”。人运用语言、概念、范畴来把握的,都只是妙本的迹,不是妙本自身。妙本是无法言说,不可言说的。从有名无名来说,无名、有名是圣人勉强地用来说明本与迹的同异关系的概念,与道的本身没有关系,道本身并无所谓有名还是无名(《疏》卷一)。或者说,有名、无名不是用来描述道的性质的。“妙本”与“迹”之间的关系,从衍生与被衍生的角度来看,“自出而论,则名异,是从本而降迹也”(《疏》卷一)。另一方面,“自同而论,则深妙,是摄迹以归本也。”(同上)既然这样,“若住斯妙,其迹复存,与彼异名,等无差别”(同上)。这里“与彼异名”之名,是“非常名”。对于“妙本”,唐玄宗还从有、无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妙本在混沌之中而形成,本无形质,但万物都从它而来,都得依靠它而存在、变化,它“品物流行,斯可谓有无状之形状,有无物之物象,不可名之为有,亦不可格之于无。”(《疏》卷二)如同不能用有名、无名来描述道一样,也不能用有、无来解释道。这可以结合《庄子·知北游》来理解:“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唐玄宗想要表达的意思是:“道非色、声、形、法”,然而“乃于无色之中能应众色,无声之中能和众声,无形之中能状众形,是无色之色,无声之声,无形之形。”(《疏》卷二)所以,用“色”之“希”、“声”之“微”、“形”之“夷”来称谓“妙本”之“道”,只是“明道而非道”(同上)。有与无也是如此。虽然“有之所利,利于用用必资无”,“无之所用用于体,体必资于有”,而“有”与“无又相互以为“利”(《疏》卷一),但毕竟“涉有”只可称“器”,“约形器以明道用”,不能把“道用”之“有”,即“形器”,等同于道体(“妙本”)本身。再说明白一些,谈论形而下的“有”只是为了把人引向对形而上的“无”之道的顿悟,是捕鱼的网,而不是鱼。得到了鱼,网就没有用了。从本体论的角度,唐玄宗不同意“有生于无”和“有无相生”的说法。他借鉴佛教大乘空宗的思想解释说:“有无对法,本不相生。相生之名,犹妄执起,如美恶非自性生,是皆空故”(《疏》卷一)。也就是说,“夫有不自有,因无而有”,“无不自无,因有而无”(同上)。说有说无,最终还是为了说“妙本”之“道”。“妙本不有不无”,“谓之有,则寂然无象”,“谓之无,则湛似或存”(《疏》卷三)。所谓“自无而降有”,其实质就是“从本降迹”(同上)。

唐玄宗对于道教哲学的一个比较大的贡献是把道教哲学本体论推进了一步。老子曾经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两个命题,一个命题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另一个命题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两个命题的关系的处理,对道教哲学的本体论建构曾是一个颇为艰深的难题。唐代初期以前,《西升经》和《升玄内教经》等道教经典,一方面主张道是万物的本体,另一方面在解释“道法自然”时又认为“道出于自然”或“道本自然”。直到成玄英也还一方面说“道即是本,物从道生”,同时又说“道是迹,自然是本”。这就受到了佛教学者们的攻击,他们认为,从哲学理论的周圆来说,一个哲学体系只能有一个本体,道教同时有两个本体,所以是不周圆的。唐玄宗明确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说:“虚无者,妙本之体,体非有物,故日虚无。自然者,妙本之性,性非造作,故日自然。道者,妙本之功用。所谓强名,无非通生,故谓之道。幻体用名,即谓之虚无自然道尔。”也就是说,“虚无”、“自然”、“道”是“妙本”的三个特性,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妙本”的。

其中,“虚无”是就“体”状而言,“自然”是就“性”质而言,“道”是就“功用”而言。这样,真正的本体只有一个,即“妙本”,从妙本可以解释说明一切,道教的本体论就显得周圆多了。

道作为妙本之用,其功能就是通生。那么,道的“通生”究竟是怎样实现的呢?唐玄宗指出,“和气冲虚,故为道用。用生万物,物被其功。

论功则物凝其光大,语冲则道曾不盈满,而妙本深静,常为万物之宗。(《疏》卷一)这是说,道的通生的功能是籍助于气来完成的,和气源源不断地分化出来,凝聚而为物,物体现了道的功能,而物的不断衍生则说明了道之虚,妙本的深与静。至于通生的具体程序,唐玄宗在注释《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时说,“一”是指冲和之精气,“道生一”指的是“道动出和气,以生于物”。但是,精气尚不能直接产生具体的事物,“应化之理,由自未足,更生阳气,积阳气以就一,故谓之二也。”精气必须有阳气配合。这还不够,精气又“积阴就二”而成“三”,这样阴阳交泰,冲和化醇,万物于是产生出来。这样产生出来的万物,也就“当须负荷阴气,怀抱阳气,爱养冲气,以为柔和”(《疏》卷六)。这个过程,唐玄宗不完全是从本源论的角度来看,更重要的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他说:“至道降?,为物根本,故称妙本。”(《疏》卷七)“妙本”的“生化”,一方面是“运动无穷”(《疏》卷三)的,另一方面是“遍于群有”而“无所偏私”的(《疏》卷三),再一方面,道虽然生化万物,但不居功,也“不为主宰,于彼万物,常无欲心”(《疏》卷四),也就是没有目的性,是纯粹的自然而然。

那么,万物化生出来之后,道与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对此,唐玄宗用感应这一对概念作了探讨。他认为:“道性清静,妙本湛然,故常无为也。万物恃赖而生成,有感而必应,故无不为也。”(《疏》卷五)对道来说,“物感必应,应必缘感”(《疏》卷七)。道之所以功用泽被万物,就是因为它“应物遂通,化成天下”(《疏》卷一)。总之,物有所感,道必有所应。而且,道“应”物之“感”是“无心”(《疏》卷三)、“无常心”(《疏》卷七),“无私”(《疏》卷一)的。

物与道之间有感应的关系,人与道之间也同样。与物不同,人能够积极地感道而修道。唐玄宗指出:“夫人之正性,本自澄清,和气在躬,为至柔也。”(《疏》卷六)人的正性与妙本、道在实质内容上是一致的。但是,“及受形之后,六根爱染,五欲奔驰,则真性离散,失妙本矣。(《疏》卷二)为此,要“修性反德”,“望道为本”(《疏》卷七),“不离妙本,自有归无,还冥至道”(《疏》卷三)。那如何回返正性呢?唐玄宗认为,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静,出生之后与物相感而动,人就有了欲望。

同类推荐
  • 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本书第一编是“现实主义原则的特点”。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章中,著者认为,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是从许多非常相近的文艺创作经验中抽取出来的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基本实践原则,这就是客观真实地再现现实。
  • 忏悔录(上)

    忏悔录(上)

    《忏悔录》是一部复杂多义的著作。“忏悔录”一词,其古典拉丁文原义为“承认、认罪”,在教会文学中转义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含义。奥古斯丁此书着重后一种意义,即历述一生所蒙受的天主恩泽,从而发出对天主的歌颂。但世人一般都注重其第一种意义,将其视为奥古斯丁的自传和个人忏悔,“忏悔录”遂成为“自传”的别名。奥古斯丁的哲学分为两大部分,即纯粹神学和从属于神学的哲学,前者是关于创世主上帝的论述,后者则讨论上帝创造万物、创造宇宙的问题。这两部分内容在《忏悔录》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阐述。罗素的看法有所不同,他对奥古斯丁评价甚高,认为奥古斯丁虽然并不专心致力于纯粹哲学,却很好地表述了它,并显示出了非常卓越的才能,《忏悔录》就是最好的纯粹哲学作品。
  • 死亡简史

    死亡简史

    本书是以死亡为主题的著述,它从战争、宗教、政治、自然灾害、疾病等各个方面,对东西方死亡现象作深入的思考,帮助人民理解死亡,坦然面对和接受死亡,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积极的地生活,享受生命的过程。
  • 思维补丁:修复你的61个逻辑漏洞

    思维补丁:修复你的61个逻辑漏洞

    古代哲学家曾说,人是理性的动物。但随着哲学、生理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领域的学者的研究,发现在人的潜意识中存在不为自己意识到的偏见、谬误和错觉,比如先入为主、事后诸葛亮、对人不对事(因人废言)、多数人说的就一定是对的、迷信权威,等等。本书总结了在我们的思维中存在的61个偏见、谬误和错觉。针对每一个问题,作者用一篇生动的文章来介绍这个问题在我们生活中的表现,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行为经济学家怎样通过思考或实验来解释它们产生的原因、在历史上或现代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案例,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克服这些偏见、谬误和错觉。
  •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最爱读国学系列(第2辑):老子·庄子》是由《老子》与《庄子》这两本书组成。《老子》与《庄子》同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了解道家学派哲学思想的必读之书。《老子》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道”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提出了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道观、社会学说及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主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饱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现实社会的愤激批判。《庄子》主要阐述了庄子的自然之“道”及其由此而生的顺应自然的无为理论、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以及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自由境界的热烈追求和对黑暗现实、虚伪世俗的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热门推荐
  • 彼岸是忘川

    彼岸是忘川

    一部催人泪下的倾情之作,一卷荡气回肠的武侠传奇,一段跨越生死的仙侠爱恋,一个哪怕万劫不复,也要囚她入怀;一个纵使江山覆灭,也为她万所不辞.......这世间千般万般,皆难抵情之一字。愿饮遍世间最烈的酒,看遍天下所有繁华,没有尘世的喧嚣——陪你浪迹天涯。
  • 神探王一郎

    神探王一郎

    有很多格言是危险的,例如时间会给你答案。当时间流逝之后,你不仅仅不会得到答案,反而会变得更加愚昧。人类为了限制自己发明了时间,为了确认时间这个规则又发明了时钟,现在又要用这个荒唐的概念去影响世界。
  • 最强妖王

    最强妖王

    从皇城到异宫,从皇天殿被逼入神龙家族,然后在踏入江湖,进入了城天殿,一点一滴,见证了赵天的强大,从富二代到特种兵,在从特种兵化身为拯救异宫的乱世妖王,赵天每一步都在成长,血雨腥风,乱世豪情,看赵天如何称雄,磨难重重,看赵天如何克服。
  • 侯门鬼妻:活色生香

    侯门鬼妻:活色生香

    本书原名《春江花朝秋月夜》究竟是为了前世的不了情,还是为了来世的常相伴?欢迎大家入坑,老本儿已经完结,大家不用担心断更~存货大大滴有!
  • 圣心盛源

    圣心盛源

    中华五千年历史承载着国家璀璨文明,但璀璨的文明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无数艰辛磨难、刀剑血火让历史车轮一次次偏离轨道,但也让历史又一次次重回正轨。世人观史,偏爱灿烂盛唐,却不愿谈及魏晋南北。战火纷飞,国家沦丧,这段历史被史书轻描淡写般记录、传承。然而记录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神话传说。或许神话只是国家民族根据历史的深加工再创作,稗官野史罢了。或许……真正的历史已被神话,而流传的历史只是冰山一角。
  • 地狱三途河

    地狱三途河

    《地狱三途河》虽然只是一片的白雾,却隐约感觉到有什么东西躲在暗处,正虎视耽耽的看着他们。《美人》:一缕幽魂缓缓自浴缸站起,被切割开的腕动脉仍汩汩流血,她低声恫吓:“还我婴儿来。”《冥戒》:他,甘愿与挚爱举行冥婚。她,为所爱不惜妄下毒咒。谁能如愿?《噬愛》:一桩匪夷所思的凶杀案,一只抢手的新款名牌包,牵扯出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揭露人性中最赤裸、最不堪的贪嗔痴!
  • 阴阳异闻录·第一卷:巾帼有泪

    阴阳异闻录·第一卷:巾帼有泪

    《阴阳异闻录》为青年作家苏启文2019年全新力作,将以“卷更”形式与广大读者见面。本书以苏容斋与凌千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串联起一个一个丰都城的奇异案件,采取无限流的写法,在案件进行中穿插男女主角的感情经历,最终,男女主走在一起。其中,《阴阳异闻录·第一卷》的故事将重新讲述巾帼女英雄花木兰的前尘往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明宫谋:无颜天下

    明宫谋:无颜天下

    皇权难为,王容与无奈进宫,消极应对,不求出头只求出宫。然而头顶上有两个婆婆,前头有陛下宠妃,后头秀女册封半年,后宫却至今无出。王容与深知帝王无情,早已打定主意,只把皇后这一职位当好,不争宠,不妒宠,贤良淑德,却不料嫔妃好压,两宫太后并未消停。于是打起精神,在后宫之中你来我往,优哉游哉,斗得最后母仪天下。
  • 妃常淡定:废材女玩棋迹

    妃常淡定:废材女玩棋迹

    废材并不可怕,因她能变废为宝。佣兵是她的兼职,去死人家窜门是她的兴趣。穿越到异世是意外,天才的灵魂进入废材的身体是命中注定!!淡定的看待一切,终能变得强大,她还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黑白棋子,创造各种奇迹……且看她如何以废材之身玩转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