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16100000029

第29章 桃在仙翁旧苑傍,暖烟晴霭扑人香(1)——晚唐至北宋时期道与术

汇聚阶段的道教

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

片石枕头,蓑衣铺地。

南北任眠,东西随睡。

轰雷掣电泰山摧,万丈海水空中坠;

骊龙叫喊鬼神惊,臣当恁时正酣睡。

闲想张良,闷思范蠡,

说甚曹操,休言刘备。

两三君子,只争些小闲气。

怎如臣,向清风岭头,白云堆里,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且一觉睡,

管甚玉兔东升,红轮西坠。

——陈抟《睡歌》

晚唐至北宋时期道教与政治的关系

安史之乱对道教经籍、宫观的破坏是比较大的,因而成为唐代道教的转折点。此后李唐王朝对道教的崇盛有所减弱。但总体上来说,唐玄宗之后的肃宗、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僖宗等历代皇帝仍然崇奉道教。如武宗李炎是一个热烈的崇道者,由于佛教僧尼人数过多和寺庙经济严重影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在道士赵归真等的耸恿下,他在会昌五年(845年)酿成会昌灭佛事件。这是对佛教的一次比较大的打击。

公元907年朱温称帝,为后梁太祖。从这一年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赵宋王朝,是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帝王中崇信道教者也有不少。后唐明宗李嗣源“期上玄之福佑”,祈盼道教的神灵保佑他的江山永固,曾经于天成(926~929年)年间大力修复道教宫观。后晋高祖石敬塘也“崇尚玄元”,曾拜道士张荐明为师,请他讲解《道德经》。后周世宗柴荣曾于显德二年(955年)诏令废寺毁佛的同时宠信道士,如向陈抟问飞升黄白之术。前蜀高祖王建和其子王衍同样推崇道教,优宠道士杜光庭。王衍仿效道教神仙世界大兴土木,沉浸在快活神仙的迷梦中而亡国。

契丹国主也颇重视道教。

中唐以后至五代十国时期,与初盛唐时代统治者从神道设教的角度关注道教不一样,统治者和一部分官僚士大夫关心道教,基本上是出于满足自己个人的生存欲、享受欲和贪欲。所以他们往往或陶醉于外丹服食以求长生,或为了聚敛财富而热衷于“点化金银”,或为了当快活神仙,等等。

五代战乱,道教的宫观、典籍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好在持续时间不长,960年赵宋王朝建立后,道教再次邀宠、攀附皇帝一举成功,得到了北宋诸帝的褒崇。

赵宋王朝从产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契丹、辽、金、元的威胁,所以对外来的佛教不甚感兴趣,对土生土长的道教则很推崇。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都与陈抟、苏澄隐、王昭素等道士有颇多交往,褒扬黄老道家思想,推重养生术,搜集道教经籍,大力扶持道教,使得道教从五代战乱后的颓丧局面中迅速得以恢复。这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宋太宗利用道士张守真为自己登基造舆论,张守真则利用太宗大建宫观,搞斋醮祭祀活动,扩大道教在社会上的影响。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赵恒亲征,宋军同仇敌忾,胜利在即,他却因为怯懦接受会盟,断送了胜利的果实,与契丹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为了掩盖自己的失利,“镇服天下”,他亲自与奸臣王钦若、道士王捷等串通,假造了天书符瑞、天神下降等奇迹。此后,真宗亲自导演了赵姓天尊下降并以之为祖的闹剧。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

以轩辕为圣祖,称昊天玉皇大帝,大中详符八年(1015年)又上尊号。真宗又大修玉清昭应宫、天庆观等道观,设宫观提举或宫观使,开此后有宋一代由官员提举宫观的祠禄制度的先河。天禧三年(1019年)普度道释。

大中详符三年,开始校定道教经典。真宗对道士也给予了很优厚的待遇,赵自然、赵抱一、张无梦、王鼎等道士均受他的召见并得到了恩宠。真宗时还编成《大宋天宫宝藏》、《云笈七签》。仁宗继位后,鉴于真宗崇道烦扰政务、耗费国用过多之弊,崇道活动有所节制,但崇道政策并没有根本改变。英宗、神宗、哲宗时期仍然继续崇道,以神宗熙宁(1068~1077年)年间为甚。徽宗时,宋代崇道进入第二个,也是宋代的最高潮。政和六年(1116年),在林灵素的诱惑下,宋徽宗自封为“教主道君皇帝”,“令天下归于正道”,道教几乎成了国教。林灵素也被赐号为通真达灵先生。此后,在这位“通真达灵”先生的扶持下,他对道教的迷信更加狂热,崇道活动花样不断翻新,手段层出不穷,主要是:大兴宫观,为神仙人物赐号,追封庄子为微妙元通真君,列御寇为致虚观妙真君,普度道士,增加道官、道阶、道职,仿照朝廷官吏的品秩设立道官道职,提高道士的社会地位,多次诏令郡县搜访知道法、有道术的道士,倡导学习道经,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编修道史,搜集道教经籍,继续编修《道藏》。在崇道的同时,徽宗还抑佛,宣和元年(1119年)诏令寺庙改名为宫观。在林灵素的建议下,改佛号为大觉金仙,菩萨改为大士,罗汉改为尊者,僧改为德士,尼改为女德。允许德士人道学,依道士之法。这一抑佛政策历时虽然只有一年多,但影响不小。徽宗不思励精图治,却委政于奸党,自己沉迷于神仙梦中,涣散人心,大量耗费了民力,终于沦为亡国之君和金人的俘虏。

北宋末年,道教大搞斋醮仪式,作鬼弄神,自欺欺人,把天下搞得乌烟瘴气,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强烈不满。灵林素权位显赫,居于万民之上,一人之下,目空一切,飞扬跋扈,不仅引起了儒家和佛教的不满,而且因为他影响皇帝,左右朝政,使得太子赵桓和朝中以蔡京为首的一班权贵有自危之感,遂多方刁难,使得他的道术在皇帝面前一而再、再而三地失灵,其骗人的把戏被曝光。林灵素很快失宠,灰溜溜地被迫离开京城,不久在惨淡的月光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陆游的《家世旧闻》记载了林灵素欺骗宋徽宗的手法。林灵素事先招募“京师无赖之徒数十人”,让他们装作驼背、哑巴、瞎子、瘸子,自称是患了几十年的痼疾,然后在宋徽宗面前“?水投符”,于是“伛者伸背,盲者舍杖,喑者大呼,跛者疾走”。

把宋徽宗哄得团团转。但这种骗人的把戏毕竟不能持久。据传说,一次林灵素步虚踏斗时,差一点被差役揍了一顿,幸好他跑得快,才免了皮肉之苦。又传说,吕洞宾多次现身戏弄林灵素,把他弄得狼狈不堪。其实,吕洞宾现身之说是假,士大夫阶层和老百姓对大搞斋醮欺上瞒下的林灵素一伙人不满是真。后世有人把北宋的灭亡归咎于皇帝的崇拜道教,这固然是夸张,但也不能说北宋的灭亡与此毫无干系。

宋代皇室崇道与唐代有共同点,如立道观、遏祠礼拜、度道士、设道场、与教主联宗、上封号、优礼道士女冠、封赏道士、搜集道经、编修道藏等,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比较突出的是,由于唐朝历代皇帝多服食金丹致死,宋代皇室不再热衷于金丹烧炼,其崇道转而搞其它形式。他们把自家赵氏祖先强制封为教主司命天尊,尊玉皇大帝为最高教主。大搞斋醮符箓,自欺欺人,多次行真君降临说教和天书下降;大力强化政教合一,徽宗自命神霄帝君下凡,自封教主皇帝。与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相适应,强化对道教的管理,设立道阶二十六等,道职八等。以禁欲主义为核心整顿道教,禁止道士于宫观养妻蓄奴,向佛教看齐。

“欲罢干戈致太平”的皇道之宗

中唐至北宋时期社会、政治秩序的混乱引起了道教中人的关注,陆希声、无能子、李约、王真、强思齐就是比较突出的。经过他们的努力,这一时期道教的王道之术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这几个学者对道教理论的建设是多方面的,由于他们的王道之术比较突出,所以把他们放在一起讨论,但不应因此忽视了他们在道教理论的其它方面所做出的成绩。

陆希声是晚唐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曾召为给事中。他的著作有《道德真经传》等。他的思想以儒道调和为特色。

他对道教思想的阐发,比较有特色的地方,首先是在体用关系的阐发上。

他说:“夫道者,体也。名者,用也。用因体生,而体本无用。名因道立,而道本无名。体本无用,则用无不可,故日可道。所可道者,以体当用耳。以体当用,是物之理,非道之常,故日非常道。道本无名,则名无不可,故日可名。所可名者,以名求体也。夫以名求体,是物之变,非名之常,故日非常名也。始所谓道者,常道;名者,常名,非可道之道、可名之名。何则常道常名不可道不可名?唯知体用之说,乃可玄通其极耳。(《道德真经传》卷一)这里重在提出“体本无用”,“用因体生”,道为体,名为用的观点。本着这个观点,陆希声在道物关系上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本来,道家学者们往往以道为体,以物为用。王玄览提出了道虚物实的观点:“冲虚遍物,不盈于物。物得道遍,而不盈于道。道物相依,成一虚一实。”(《玄珠录》卷下)这是以虚、实来理解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同样以体用模式来思考这个问题,陆希声则着眼于道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存在的全与偏的关系,兼顾人的运用,提出了道实用虚的观点。他说:“道体真精,本非无物。但不可视听博执而得耳。”(《道德真经传》卷一)“真精”即实际存在而灵妙。“道以真精为体,以冲虚为用”(同上),“冲虚”之用主要表现在生化万物上。“夫真精之体,生妙物之用,?形既具,万物生焉。夫阴阳相交而为冲?,冲?运化而成万物。”(《道德真经传》卷三)道体之“实”并非万物之“实”。他进一步说,就道而言,“夫纯粹谓之精,自然谓之真,至诚谓之信,故至诚为之用,精粹谓之体,体用玄合,则谓之自然。”(《道德真经传》卷三)这就是说,只有体用合一,道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出来。那么,根据这个道的体用模式,人应该怎么做才能把握道呢?陆希声基于“道体名用”的本体论思想提出了“体道用名”的方法:“体道者,皇顺物之理也。用名者,帝适物之变也。顺理适变而下及其上者王,故上得之为神,中得之为圣,下得之为哲,偏得之为贤才,无所得为众人”(《道德真经传》卷一)。“体道”即循顺物之理,“用名”即适应事变。

这个体用模式还被他用以解释道与德的关系。他认为,道是“真精之体”,德是“妙物之用”。体可以兼用,用不可以兼体。道可以兼德,德不可以兼道(《道德真经传》卷三)道之体固然玄妙,德之用同样神妙难知。

“夫德用微妙,道体玄通,以其深隐难知”(《道德真经传》卷一)。虽然如此,德与道还是能够把握的。通过“用德”,“未失常德”,就可以“深识玄妙,消息盈虚”。

这个体用模式也是陆希声解释无为与无不为关系的工具。他说:“以无为为体,无不为为用,而统之以兼忘,始末相贯,而尽其体用。”之所以说要“统之以兼忘”,是因为人们往往寻迹而忘本,本着无为的原则去办事却往往变成了有为。为此,陆希声强调,接物而不为物所诱,处事而不为事所累,在通往道的路程上行走却不迷失、偏离,心中时时有道作为定盘针。正所谓:“将使心迹兼忘,则至于玄之又玄矣。夫能心迹兼忘,事理玄会,则天下各正其性命,而无累于物之迹焉。”(《道德真经传》卷二)

在心性论方面,陆希声也有不少独到之处。他看到,道“在于身心而已”(《道德真经传》卷三)。“故求道不远,在知其反,能反诸身心,则求而斯得矣。”(《道德真经传》卷四)反诸身心的实质是复性。因为道在身心的实质是道生万物和人,存在于人身中就是性。“情之所生,必由乎性”(《道德真经传》卷一),性静而隐,动则显为情。“性者,情之根也。

夫人生而静,天之性,感物而动,人之情。情复于性,……则天理得矣。(同上)得理与得道有什么关系呢?“通理谓之道。能修其道,则复于性矣。”(同上)总之,“化情复性,而至乎大同”。

如何在形而下的现实中把握道呢?陆希声提出了“事理冥会”的观点。事与理作为一对哲学范畴,起源于事与道这一对概念。关于事与道,《淮南子》和王充的《论衡》都进行了探讨。后来,王弼把它改造为事与理的概念,说:“夫事有归,理有会。故得其归,事虽殷,可以一名举。

总其会,理虽博,可以至约穷”(皇侃《论语义疏》引《论语释疑》)。王弼之后,张湛在《列子.力命》注中认为,理是先天之必然,事是后天之人为。这都有“理体事用”的思想萌芽。不过真正把这点破的是佛教华严宗。陆希声继承了道家前人的思想,又吸收了华严宗的思想,作了论述。

同类推荐
  • 黄帝思想与先秦诸子百家(下册):轩辕黄帝研究(第二卷)

    黄帝思想与先秦诸子百家(下册):轩辕黄帝研究(第二卷)

    本书为清华大学法学院凯原中国法治与义理研究中心主办的“黄帝思想与先秦诸子百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本书所收集的二十多篇论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黄帝思想与诸子百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多数论文认为:孔子之前中国古代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黄帝,以《黄帝四经》为主的经典所表述的思想可以简称为黄帝思想,就是孔子之前的中国的主流哲学思想。儒学及诸子百家的源头就是黄帝思想。
  • 杂家学派与《吕氏春秋》

    杂家学派与《吕氏春秋》

    杂家是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 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 称为一家。
  • 鬼谷子(白话全译)

    鬼谷子(白话全译)

    本书依据《鬼谷子》的权威原著,甄别、博采众家之长,力求对原文作出精当而晓畅的注释与翻译,每篇篇首皆附有提要加以解析、导读。并借鉴国外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方法,精选古今中外颇具代表性的,涵盖商场、职场、处世等各个领域的经典案例,对鬼谷思想逐篇阐释、透析、解读,可使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读者皆能从中有所获益。同时,本书设计精美独到,图文并茂,大量古朴生动的图片,与文本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与兴致。经典深刻的思想,精审独到的案例及评析,恰到好处的图文相生,使本书融哲理性、故事性、实用性、全集性于一体,可谓是各类读者参悟、运用鬼谷子大智慧的首选读本。
  • 当下的觉醒

    当下的觉醒

    生活之中,困难总是难免的,痛苦也是免不了的。用佛教智慧启迪人生,以佛的智慧看待人生。明了如何面对人生之顺逆,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种种修行。以淡泊之心,看待生活,乐于活在寂寞之中。面对金钱等的种种诱惑,以佛教智慧去面对,超然于物外,终不为富贵所累。
  •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本书稿是针对我国著名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和著作,进行全方位解读分析的社科读本。作者将哲学通俗化的一种尝试,试图跟着冯友兰先生的思路,以中国哲学问题为核心,来讲哲学。本书系统地讲解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介绍了我国古代哲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而且,本书对冯友兰有争议的思想,也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并补充了一些新颖的内容,使本书增加了更多的哲学容量。
热门推荐
  • 我是天才

    我是天才

    “我”(小雨)是一个不爱说话,心里很有想法的七岁女孩,从小被单身的妈妈寄养在姥姥家里,受够了姥姥每日的唠叨,终于有一天妈妈再婚了,把我接出了乡村,来到城市里上学,继父出钱供“我”上学,在各种课外班中学习。“我”突然有一天什么也听不见了,戴上了助听器,成为了班里的异类。从此,故事也就开始了。
  • 百团大战中的阳泉

    百团大战中的阳泉

    在阳泉,有一座雄伟壮观的狮脑山,它海拔1160米,是市区最高峰。在这风光秀丽的山麓上,布满山峦的是葱茏茂密、苍翠蓊郁的油松、侧柏、五角枫,还有黄栌、刺梅等灌木。无论朝华夕月,还是晴雨寒暑,这片树林总是显得那么凝重、肃穆、静谧,而在那疏枝密叶间,似乎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神韵。就在这片连碧成云的林荫覆盖下的峰顶,有一片开阔地。在这里,耸立着一座“百团大战纪念碑”,碑高40米,形如一把锋利的刺刀直插云霄,还有三座副碑峭然并立。一座锻铜圆雕、两座题字碑以及烽火台和“长城”围绕主碑周围,是一座主题森林公园。
  • 暗夜迷痕

    暗夜迷痕

    董浩是一名刚毕业不久的刑井,春节后发生的一起命案,引起一连串隐秘的故事。为了破案,他只身远赴他乡,这一去,更大的谜团在等待着他......
  • 妖与刺客列传

    妖与刺客列传

    别看了,断更了。某个地球文明的平行世界,妖怪从尘封的历史中露出冰山一jio。某厚颜无耻的妖怪如此宣誓:“我要打败人类,带领妖怪大兄弟们建设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人类方(下巴微微上扬):“但是我拒绝!”于是他们开始了相爱相杀、再爱再杀的征程~
  • 田园公主之夫君速速来

    田园公主之夫君速速来

    遗落田园的金凤凰,那又如何?不就是家徒四壁吗?看我不来个咸鱼大翻身!把本该属于我的东西一一拿回来!不过等等,这几个男人是怎么回事?“啊喂,放开我!”夫君一:小乐儿,我愿与你长厢厮守。“…”夫君二:小乐儿,你逃不掉的!“…”夫君三:乐儿,我为你卜了一卦,发现你命里缺我。“…”夫君四:小乐子,快来我怀里,我带你骑马“?!!!”夫君五:乐乐,祖母说她想带小猴子,我们…送她一个吧!“?!!!!”夫君六:乐儿,我这辈子注定属于你,你看怎么办吧!“…”本来想安安静静过日子,不过现在看来是不太可能了,那就以江山为聘许你们一世承诺吧!
  • 夜倾云凰:溺宠小兽妃

    夜倾云凰:溺宠小兽妃

    灵魂碎裂,分离各地。其中两份较大的两缕,一份为人,一份为凰。一人一凰皆为云婵,一朝七魂齐聚,天地为之变色。无论是屈辱,还是伤痛。她皆会踩在脚下,别人敬我一分,我敬他人十分;别人伤我一分,我灭他满门。在这修灵的苍灵大陆,以实力为尊,即使如此,我也只想和他再次回到那个地方。。。
  • 我的初恋男友请多指教

    我的初恋男友请多指教

    同学聚会上,夏然看到了他,只是那一眼,便被他所吸引……他是那样的高高在上,俊美绝伦。在别人的眼里,他高冷禁欲,生人勿近,果断狠厉。可是谁来告诉她,这位冷面阎王为什么会这么粘人啊?身后那只温柔的说:丫头,不是喜欢我吗?夏然揉了揉自己已经红肿的唇,只能在心里默默呐喊:求放过啊,喜欢你也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亲我啊啊啊啊,我还是宝宝啊,嘤嘤嘤,没看到那么多眼神就要把我杀死了啊啊啊啊啊啊……
  • 遗留澜海

    遗留澜海

    他是外表冷淡的桃花陵主,他是内心柔软的无念尊者。他因当初的一念之错,造就了如今的家破人亡;他因背负家传秘密,引来了无数杀身之祸。当神秘的桃花陵主遇见名声响亮的无念尊。……叶昔感觉到一阵冷意,是夜晚的风。没想到自己跳下来居然没死,叶昔看了看四周,向桃林的深处走去。过了好久,就在叶昔快要放弃的时候,叶昔看到了一座精致的院落。叶昔来到门前,敲了敲门。过了一会,门开了,是一个青衫男子,戴着有帷幄的斗笠,看不清脸。斗笠下的人却目光一亮。(遗留澜海.随缘且行)
  • 寻秘巫溪

    寻秘巫溪

    《寻秘巫溪》讲述了重庆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对旅游业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应该尽力地加以挖掘。
  • 胡适自传

    胡适自传

    本书包括胡适所撰《我的信仰》《四十自述》《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三文。附录有胡适之父胡传的年谱、日记、传记和年表。《我的信仰》主要自述胡适的出身和早期经历对其思想观念的影响。其中有幼年时对宿命论的反叛,少年时阅读进化论著作,留学美国时接受杜威的哲学影响。后形成了他在信仰层面的新人生观——“科学的人生观”。《四十自述》则是更为完整详细的前半生的自传。从出生到1932年,四十年间的人生经历。尤其是胡适在分析自身在思想上的发展和转变轨迹脉络上,深入到每一个小事件和具体书籍。这些是光靠外在的史料记载,是无法完成的。对了解胡适的思想观念形成缘由来说,是为准确详尽的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