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16100000043

第43章 任从沧海变桑田,我道壶中未一年(1)——明代中期以后

循道化术阶段的道教

叹出家,倒也学了些散淡逍遥,顺逆颠倒通玄妙。一瓢饭能吃多少,三杯酒面像仙桃,华街柳巷呵呵笑。小葫芦常挂在腰,万灵丹带上几包。到处与人行方便,遇缘时美酒佳淆,淡薄时饮水箪瓢。富贵穷通由天造,任凭他身挂紫袍,任凭他骏马金貂,转眼难免无常到。三寸气缥缥渺渺,一家人哭哭叫叫,那管你子贤孙孝。算将来修道为高,延年寿病减灾消,无忧无虑无烦恼。

等时来到步云霄,会八仙去上仙桥,那时方显玄中妙。

——张三丰

明代中期以后朝廷与道教的关系

嘉靖之后,明王朝进入了衰落的后期。明世宗崇佞道教方术,追求长生不死,结局只能是失败。好在临死时他有所醒悟,遗诏中有“只缘多病,过求长生,遂至奸人逛惑”的话。确实,因为他崇道,一大批道士持术邀宠得呈,徇私舞弊,胡作非为,扰乱朝政,败怀朝纲。道教的这种作为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强烈不满。北宋的灭亡,就有士大夫认为是道教的罪过,明代又有皇帝因崇信道教而不理朝政,于是道教在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愈趋下降。士大夫阶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载体,是左右时代心理和影响统治者决策的重要力量。道教一旦引起了士大夫们的反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的支持,他在上层社会的贵盛就只能是暂时的了。尤其是在它蜕化得不再高雅脱俗,危及社会的安定,对儒学的地位构成威胁,干预了士大夫的正常生活与仕途上升时,它的霉运就来了。明世宗一死,明穆宗即位后,崇道之风被煞住,崇道有所收敛节制,一些佞臣和与明世宗搞在一起的王金、高守中等道士受到了惩罚。但到了神宗时期,崇道活动又喧嚣尘上,万历五年(1577年)下诏恢复穆宗时期去掉了给天师正一真人的称号,贬低了他的待遇。神宗还为道教经典的整理和传播推波助澜,曾命印道藏四百八十函施舍京城及天下名山诸道观,以广其传。万历三十五年,又命五十代天师张国详编印《续道藏》一百八十卷,这是继《正统道藏》之后又一次道书的汇辑,对道教文献的保存和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神宗之后,熹宗、思宗对道教仍比较推崇。不过,自明世宗之后,伴随着明朝统治开始步入摇摇欲坠的末路时期,道教也迅速走向衰落。明代末年,崇祯皇帝对道教也比较笃信,与世宗有一些类似。不过明廷大厦很快倾覆,崇祯自己也上吊自杀,遗笑后世。

清代统治者系关外的满族贵族,对道教素无信仰,加之一部分反清复明的人士利用道教反抗满清朝廷,失败后又把道教作为隐身之所,所以清代统治者对道教基本上是采取限制政策的。不过,清代初期的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从笼络汉人的角度出发,对道教还稍稍有所重视,沿袭明代惯例封正一真人。顺治虽然崇信佛教,但对道教还有所保护,曾经于顺治十三年对礼部说:“儒释道三教并重,皆使人为善去恶,反邪归正,遵王法而免祸患。”(《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三)但他认为,江西巡扶李凤所进的“张景应符”对治理国家没有什么好处,置之不用。康熙皇帝对道教也不反感,曾经让五十四代正一天师张继宗到五岳进香,祈雨治河,还召见道士王文卿、谢万诚、王家营等,对服丹长生虽然不相信,却对它有好奇心。雍正皇帝对道教的炼气养神、符箓祈祷等有所肯定,他曾经说:“道家之炼气凝神,亦于吾儒存心养气之旨不悖。”又说:“道家所用经篆符章,能祈晴祷雨、治病驱邪,其济人利物之功验,人所共知。##(《龙虎山志》卷六)他曾用白云观道士贾士芳、龙虎山正一法官娄近桓为其治病,并封深受禅宗影响的全真教南宗创始人张伯端为“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把张伯端的《禅宗诗偈》编人《御选语录》,亲自撰写序言,又命在张伯端故里建崇道观以祭祀之。不过,满清朝廷对道教的重视也就到此为止了。雍正之后的皇帝对道教大体上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乾隆皇帝对道教多次予以贬低,就连历来太常寺乐官选用道士的做法,他也改成用儒士充任。慈禧太后虽然曾经宠信过白云观道士高仁峒,但那只是对术的利用,她对道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照。总体看来,清代道教的日子可谓一天不如一天,一年不如一年。清初就曾多次明令禁止“巫师道士跳神驱鬼逐邪以惑民心”。《大清会典》记载,崇德年间,禁止巫师道士跳神,犯者处死,请求者也要治罪。康熙年间放宽了一点,但也要“用印报部”,获得许可才能行医逐邪,否则也要处死刑。龙虎山道士娄近恒歪打正着地用符水给雍正皇帝治好了病,赏了他一个“四品龙虎山提点,司钦安殿住持”的官制,赐了他一个“妙正真人”的头衔,雍正自己也搞了一些炼丹的活动,这使得道教出现了一点回光返照的迹象。但雍正一归西,乾隆即位的第二天就驱逐了这批道士,认为雍正是把道士作为“游戏消闲工具”,看作是跳梁小丑,“如俳优人等耳,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且深知其为市井无赖之徒,……今朕将依等逐出,各回本籍,……##(《清高宗实录》卷一)这语气是何等的轻蔑!这还不够,乾隆再次把已经降到正三品、取消了“天师”称号的正一嗣教真人降至正五品,而且取消了进京朝见的资格。从此,道教便与政治隔断了关系。

正一派的衰朽

明代正一派的地位比全真教高,原因之一是全真教与元代皇室关系密切,当然代元而起的明朝廷就不会对它有太多的青睐。原因之二是全真教重视个体修炼,其伦理教化和维护大一统的社会秩序的作用不太大,所以不受强调伦理教化的明室的重视,如明太祖就说过:“禅与全真务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大明玄教斋醮立成仪序》)。原因之三是正一派道士在元末明初的政治嗅觉敏锐,积极讨好朱元璋。1361年,朱元璋尚在攻打南昌时,第四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正常(1335~1377)就派遣弟子密告符命。朱元璋即位时,张正常亲到朝廷庆贺,被朱元璋封为正一嗣教真人,赐银印,秩视二品。洪武五年(1372年),又命他永掌天下道教事。从此,正一天师便成为道教各派,包括全真道在内的总领袖和代表,一直沿袭至近代。张正常之后至明代末年第五十一代张显庸的历代天师,都沿袭惯例封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这些天师中,第四十三代张宇初(?~1410年)算是有所作为的一个。

张宇初的著作有《道门十规》、《度人经通义》、《龙虎山志》,诗文集有《岘泉集》。他的诗文集《岘泉集》合会理学和禅宗,提出了心统性命而为一太极的观点,对道教理论有所发挥。张宇初掌教时,道教巫祝之术的衰落迹象已经显露得很充分了。张宇初对此作了理论上的回应,主张老子是道教教主,老子思想的根本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其核心是“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其后“黄老之书出而吾道兴”。他认为,道教“盖其本则三洞九霄掌经品道藏者,其用世之说则内圣外王之道,盖公曹参以清静而治是也。其要也,使有归于无,实返于虚,顺元气之流行,而深根固蒂,返本还元,则性命混融,守其一真,复超乎无而已矣。”(卷一)这里强调的只是王道政治之术和内丹之术的原理。外丹术没有提及,是因为他认为“金石草木徒杀身取祸”;符箓禁咒、厌禳斋醮没有提及也是因为他对这些已经不得不进行排斥了,他认为“寇杜葛陆之徒”所行的符篆祈禳是邪门歪道。为此必须正本清源,以黄老之学为其宗本,以清静无为为本,对道教进行整顿。为此,他著《道门十规》,倡导全真教性命双修的宗旨和“百日立基,十月胎圆,三年圆毕”的渐进丹法,提出道士应该遵守的十条戒规,试图整顿道教。但他对传统的道教经典又基本上全面肯定继承,说明他的上述思想并不彻底。

永乐四年(1406年),张宇初曾奉旨“纂修道典,人阁通类”,即为编《永乐大典》服务而纂修道教经籍。此时,武当山道士任自垣也在主持重编《道藏》,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完成,是为《正统道藏》。参与者有天师张宇清和林复真、李玄玉、袁止安等道士,以正一派道士居多。

这部《道藏》仍按照传统的三洞四辅十二部的分类方法人书,但《正统道藏》毫无根据而入错位的书比比皆是,说明了明代道士中精通本教典籍者已不多,编辑者水平比较低劣。不过它对保存道教经籍的贡献也不容抹杀。万历时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编成《续道藏》。正、续《道藏》是保留至今的道教经典文献的大全。

正一派道士的品行修养和理论素养大不如前。明代正一派道士中,道行尚佳的只有赵宜真(?~1382年)、刘渊然(1351~1432年)师徒。赵宜真著有《原阳子法语》、《灵宝归空诀》等。赵宜真的思想有把内丹与雷法相结合的特点,以“自性法身”为内丹的根本,以无为为修炼的根本原则,以“粉碎虚空”为终极目标,务求实证。他解释这一修炼思想说:“自性法身本来具足,不假于外,自然之真。其进修则摄情归性,摄性还元,有为之为出于无为,无证之证出于实证。”(《原阳子法语》卷上《还丹金液歌》)赵宜真强调用日记作为自我反省的方法。他的雷法理论与清微派基本一致。刘渊然虽不见著述,但“有道术,为人清静自守,故为历朝所礼”(《明史》卷二九九)。其余道士的素质就非常低劣了。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虽然在道教理论方面还有一些水平,但品行就大打折扣了。

他骄横凶残,在建文皇帝时就“坐不法夺印诰”(《明史》卷二九九)。第四十六代天师张元吉,与其祖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穷凶极恶,《明史》卷二九九说他一贯“凶顽”,“夺良家子女,逼取人财物,家置狱,前后杀四十余人,有一家三人者”,被人告发,宪宗会众官廷审,被打一百杖后发配素州充军。后面的天师也多遭弹劾,基本上没有一个品行端正的。第五十代天师张国详也是一个花天酒地、奢侈享乐无度的人。作为道教领袖的天师如此,上梁不正下梁歪,道士们素质的低劣就可想而知了。

邵元节、陶仲文等以符箓、方术受宠,但也是佞臣。正一派宫观“收养军民子弟以为行童,及匿逃军逃民代为耕种,男女混杂,无异俗居”(《典故纪闻》卷十)。上层道士聚敛财富,奢侈逸糜,腐化堕落。下层道士则不思学道,利欲熏心,以法术坑蒙诱骗,自欺欺人。正一道堕落到这种程度,实在是与道教义理背道而驰。

在法术的灵验方面,正一派似乎也大不如前了。《明史》卷二九九说:“张氏自正常以来,无他神异,专恃符箓祈雨驱鬼,间有小验。顾历代相传袭,阅世既久,卒莫废去云。”这种偶然的应验,不过是瞎猫碰到死耗子。道教符篆、祈禳、斋醮这一类法术自欺欺人的面目,已经暴露无遗了。

清代初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时,正一派尚有一定的地位。第五十二、五十三代天师均沿明代旧例袭封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给一品印。第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在康熙时也袭封大真人,1703年授光禄大夫。第五十五代天师在雍正时也如此。雍正时期,龙虎山道士娄近桓因给雍正治病有功,也被封为真人,享受四品待遇。但从乾隆时起,正一派的地位就大大降低了。乾隆五年(1740年)宣布正一真人不得入朝臣班行。此后正一派天师的地位每况愈下。这些天师往往不学无术,劣迹昭著。道士们的素质也日益低下。有清一代正一道士中有著作留下的,只有娄近桓。但娄近桓所著的禅宗诗《阐真篇》本来就是为了迎合雍正皇帝爱好参禅而作的,何况娄近桓本来就“颇不喜言炼气修真之法,云此皆妖妄之人借以谋生理耳”(《啸亭杂录》卷九)。炼气修真本是道教真正的精粹,但此时道士都不再相信它,也不再去实践它,那么,道教的寿终正寝之时也就来到了。

全真教与东西南北中五派

全真教从元代时“七真”就各传一派,但这些支派在社会上影响不大。明朝廷不重视全真教,全真教道士中出现的高道也不多,因此全真教在明代就显得比较萧条了。在道术方面,各地全真教道士多兼行斋醮祈禳,以香火收入为谋生之途,在宗教行持方面与正一道没有什么差别。这说明正一道与全真教相互融合的程度已经很深了。

同类推荐
  • 与善同行:当代科技前沿的伦理问题与价值抉择

    与善同行:当代科技前沿的伦理问题与价值抉择

    本书主要围绕具有重大影响的前沿科技所可能涉及的伦理问题展开研究。由于纳米科技、信息科技、生命科技和认知神经科技被称为对当代社会最有影响的四大领域,每个领域都发展迅速,每个领域都潜力巨大,而其中任何技术的两两融合、三种会聚或者四者集成,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效能。因此,在本书中,主要关注当代科技的这四大领域的研究前沿可能面临的伦理挑战问题。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经典作家著作研究II(第12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经典作家著作研究II(第12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编译局陆续编译出版了大量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为了满足当前学界的需要,让这些宝贵的研究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丛书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精选,分为“经典著作研究”、“基本理论研究”、“版本和传播、编译以及生平事业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四个部分重新编辑出版。
  • 孔子与儒家学派

    孔子与儒家学派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 哲学的慰藉(译林人文精选)

    哲学的慰藉(译林人文精选)

    《哲学的慰藉》既是一部论述哲学和神学问题的经典名著,也是文学史上的伟大篇章,以散文与诗歌交替的形式描述作者在狱中绝境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涉及命运与天命、上帝的预知与自由意志、上帝的永恒性与时间等重大问题。
  • 道家哲学智慧

    道家哲学智慧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道家是隐者之学,故不在显学之列,而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孔子罕言天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孟子虽说过“圣人之于天道也”,但也未多讲天道。道家老子不但谈论天道,而且提出“先天地生”的永恒性绝对性的“道”。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成就,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老子则揭示了有史以来文化的流弊,对于文化发展提出批评意见。儒家虽反对苛政,而肯定区分贵贱上下的等级制度。墨家虽然宣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而仍承认贵贱之分,以“贵不傲贱”为理想。
热门推荐
  • 孤枫绝涯

    孤枫绝涯

    枫与涯本是孪生兄弟,一场变故,让两兄弟成就两段不一样的人生。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盛夏寄语

    盛夏寄语

    上了大学之后我才回想到高中传说中的炼狱却是最温暖我的地方,我错过的人和事,在现在看来都是幼稚的,又是一年高考季,怀念,而我们是否还会遇见。。。遇见以后可能曾经的也只是曾经的故事了
  • 欠你一个吻

    欠你一个吻

    在刘晓青的目光注视下,钟成山觉出了温暖,这种温暖是从骨髓里发出的,他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握刘晓青的手。两个老人的手握在了一块,钟成山感慨万端:“刘晓青,如果没有你那次鼎力相救,我也许就埋葬在这座山上了。”刘晓青的鼻子一酸,问:“钟成山,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救你吗?”钟成山茫然地摇了摇头。刘晓青又问:“在乌江山上,你还记得欠了我什么吗?”钟成山不好意思地搔了搔头:“欠你一个吻。”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始母华胥

    始母华胥

    一个茹毛饮血的时代,一个民族逐渐形成的时代,一个与天抗争的时代。
  • 好想过平凡人过过的生活

    好想过平凡人过过的生活

    以小乞丐的视角游历明朝的江湖,随郑和见证异国风光,见证东西方文明的差别。
  • 曾在玛法生活

    曾在玛法生活

    关于网络游戏热血传奇的长篇纪实小说。作者通过5年网游的亲身经历,写就一个成年人,按照游戏的既定规则,以自选某角色的身份进入到某网络游戏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中,通过杀怪练级打宝等方式,开始他(她)从出生到成长、从发展到壮大或停滞的生命历程。怎样一个游戏世界,怎样一个闯荡江湖的体验,又是怎样的游戏人生。
  • 万古魔帝

    万古魔帝

    当修炼界都在为一本灵阶功法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林云已经走在一条自创仙阶功法的路上了,他回过头来发现,那些人在抢夺的不过是自己十年前所创的低阶功法。林云悲悯的叹了口气:“何苦呢,这是我今天刚出炉的仙阶一品功法,拿去吧。”于是,又一场腥风血雨开始了。
  • 殷红传

    殷红传

    我从小就喜欢红色,因此父亲给我取名叫红儿,殷yan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