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20200000015

第15章 和尚让地建书院 太守献策达天聪(2)

普净禅师自从收了弟子智璇以后,见智璇很有悟性与佛心,他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真正的佛子而高兴,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光大佛教的衣钵传人而自豪。在听了几次智璇登坛说法之后,颂扬备至,于是克服来自方方面面的刁难与压力,将祖师遗下的衣钵信物传给了智璇,自己不再与弟子传道说法,不久也就圆寂。普净禅师圆寂以后,以觉悟和尚为首的一帮和尚,开始反对智璇了。他们认为智璇资历浅,根本不能挑起麓山寺方丈的重担,于是有了二心,只是没有机会下手。学子士人的云集,打扰了他们的清修,给智璇造成了压力。觉悟和尚多次要求智璇驱赶学子士人,甚至提出抗议,这倒使智璇左右为难了。智璇本来就是学子出身,而且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儒生,只是因为科举的失利而潜入佛门。他的内心对儒学的推崇仅亚于对佛的推崇。于是他想,是否可以让出一部分佛地兴建书院耶?这一想法于当时来讲确实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要冒极大的风险和承担很大的压力。首先是内部的压力,觉悟会是第一个提出反对的;其次是香客,是那些执著的朝圣者,他们会认为自己是无能的。然而经历多次的儒佛争斗,虽然佛教险胜,但终究没有将儒学斗倒,甚至愈斗愈使儒学得到发展。

而今尽管太祖、太宗颁诏天下重视佛教,认为佛教于安邦定国大有裨益,真宗皇帝甚至作《崇释论》以诏告天下,但真宗亦作过《崇儒术论》呀。并且明令国家的科举科目为“正儒术”。智璇是根本不想去与儒学作斗争的,所以让他驱赶学士是万万不能的。通过左思右想,智璇终于下了决心,只有割舍佛地,兴建书院,分地而治,分地而居,才是解决目前处境的惟一办法,也是确保麓山寺香火延续的最佳方案。因为他清楚,无论是哪个朝代,或许在江山初创之时因为战争的需要,会一时排斥儒学,但在江山建立以后,统治者则必须重视和利用儒学为其安邦定国,这是历史的规律,也是儒学宗义所引发的必然结果。因为儒学宗义所主张的忠、信、仁、义、礼,无论是谁做皇帝,都不可能摒弃而不顾的。儒家顾及的不是神,不是死后的情况,而是人生于世的规范;有人生就要有规范,怎样做人,怎样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生于世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这些都是皇帝所必须面临的实际。

所以,尽管历朝皇帝对佛教有时崇奉有加,但到头来对儒学的重视与佛教相比,终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主意已决,智璇告知觉悟等众僧,无奈智璇话语一出立即引起了觉悟等众僧的强烈反对。觉悟坚持认为智璇的做法有辱历代祖师。

自西晋以来,麓山寺的建立,岳麓山的地产就一直由释道所管。南岳道长遭了厄运以后,岳麓山的崇祯观自然受到影响。所以自此之后,岳麓山的地产实际上都是由麓山寺管理的。

而今智璇要划地建立书院,这不是离经叛祖又是什么?尽管智璇解释了自己的观点,也分析了目前儒释的处境及今后儒释的前途,但以觉悟为首的部分僧徒则坚持认为,智璇是佛教的叛徒,除要他辞去主持之外,还要他面壁十年,向佛祖忏悔。他们不再听智璇说法,智璇说法之时,他们率众冲击,一时麓山寺内内讧激烈,道场香火也受到影响。智璇主意已决,就不再反悔。觉悟见硬撞终究难让智璇同心转意,便打定主意率众上访,直至进京告御状。他要扳倒智璇。他清楚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说,扳倒智璇对自己是大有好处的,要不是智璇的出现,麓山寺的主持是非他莫属的。而现在呢,事实明摆着,是智璇杀了横枪,抢走了本该属于他的主持。只是当时有碍师尊情面难于下手,再说也没有机会,现在机会来了,而且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清楚,在麓山寺内尽管表面上有一部分僧徒紧跟着智璇,但于内心来说,又有谁愿意把自己的财产无偿地划割呢?他觉悟要是上访成功的话,真是功莫大焉,将来在麓山寺内,在麓山寺的朝圣者面前,他觉悟和尚该是多么高大的形象!

再说他觉悟本是后周普济寺的大和尚,是由于周世宗皇帝的昏庸驱僧而流落于此的,是后周的受害者。大宋初期,太祖、太宗悖后周之道而行,大兴佛教,虽然也兴儒学,但总不能顾此而失彼,舍此而求他吧。有了以上理由,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去说服皇上,觉悟认为是有把握的。到时候,要是皇上一时高兴,看了自己的苦行僧历史,说不定成为钦点主持,统领天下众僧,岂不快哉?觉悟如是辗转反侧,竟是夜不能寐,越想越激动,越想越得意。年轻时揭竿谋反,结果兵败人亡,鸿鹄之志未能实现,至今未能出人头地,暮年之时倒是时来运转,亦不枉此一生。如此主意一定,便带了几个心腹,作了状纸,直奔潭州府而来。状纸递上之后,潭州太守朱洞见是和尚告状,有了兴趣;展开状纸一看,竟是和尚告和尚。状纸措辞十分严厉,讲智璇是如何的拉拢巴结儒生,又是如何的叛经背祖,意在请求捉拿法办。

这潭州太守本是进士出身,也是儒学的饱学之士,见了状词如此,知觉悟乃非善良之辈,于是提笔判道:“和尚告和尚,请转佛祖处理。”

批转以后将状纸递交给师爷,把觉悟打发走了。觉悟讨了没趣,悻悻离去,筹集盘缠准备进京告御状。

朱洞打发觉悟和尚之后,备了小轿,轻车简从直奔麓山寺而来。朱洞和智璇以前都是儒生,而且都对儒学有比较深刻的研究,所以有过几次长谈,虽称不上至交,亦可算是朋友。

对朱洞的来访,智璇并没有十分的客套,进方丈室,献了茶后,朱洞也就言归正传。朱洞首先对智璇的宽阔胸怀、深明大义表示钦佩。其次告诉他觉悟和尚状告智璇的有关情况。觉悟和尚的上访告状这一点早在智璇的预料之中,只是他没有想到觉悟居然这样无中生有,妄加罪名,但本着佛的精神,智璇是能够原谅的,况且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大师凡事必三思而后行,我等皆为儒学之徒,世道的艰辛与风云的变幻难以预料矣!”

朱洞若有所思,喟然长叹。智璇清楚,随着长期以来儒佛之间的斗争,佛也好,儒也罢,总希望把自己的观点和精神,作为一元的理论来统治这个世界。但长期以来的结论,谁也没有妥协,谁也没有因此而消亡。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平衡发展,非要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呢?他也清楚,他割让佛地而兴建儒家书院,无论是本寺亦或全国其他寺庙,对他都是会有些想法的。如果从世俗的观点来看,是他在向儒学妥协与投诚,这对一个佛门弟子来说,其影响该有多大?这一后果他也很清楚。但他就是很难理解,他智璇本身不就是一介儒生而遁入空门的吗?难道这也能意味着是儒学向佛教的妥协与投诚么?他向朱洞谈了自己的想法:“让我驱赶学人士子,是万万不能的,而且与佛的精神亦是相违背的。然而不妥善地安置这些儒林学子,确实是有碍佛门清修,而且寺庙凡俗之人太多,难免不污佛祖,这对于和尚来说不就是莫大的罪责耶?”智璇谈了自己的想法之后也坚定了割让佛地的决心。

却说觉悟率了四五个随从小和尚,一路云游化缘,来到了京城,太祖、太宗皇帝早已崩驾,正是真宗继位当朝。这位真宗皇帝,却是一个佛教的真实崇奉者,就是他在作了《崇儒术论》的同时,作了《崇释论》。说佛与儒“迹异而道同”。他建寺译经,并且亲自作佛经的注释。真宗的“迹异而道同”,其旨意是把佛与儒摆在平等的天平上,告诫诸佛与儒不要互争高低,互不相让,要共同发展。可惜觉悟并没有理解真宗旨意,只是一味地认为真宗在扶拂,有了这样一些想法,他就更加有些飘飘然起来。

光阴如箭,不日到了京城。觉悟租了一个寓所住下来,便天天往各地茶坊酒馆。从结交内监入手,他初时结识了几个小.监,这些小监对宫中的事情多不大明了。后来由这些太监代他介绍,又和那些中宫认识。不知怎么的,居然打通了内情,于是击了朝鼓,执事太监把他“请”进了皇宫。觉悟见了真宗,顾不得和尚不要下跪的圣谕,扑通一声拜跪在真宗面前,呈了状词。见是古刹麓山寺的和尚,真宗很是看重,当即赐座容他细禀。觉悟真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麓山寺的历史述说了一遍,又狠狠地炫耀了自己一番。因为他是李唐的远亲,又是后周的敌人,倒是很引起真宗的同情。真宗本是看重和尚的,见觉悟如此,很是器重。正待开启金口,却有黄门太监启奏,潭州太守朱洞进见。

原来朱洞在同智璇商讨时得知觉悟可能进京面圣,就有些想法。因为觉悟上诉州府时,他朱洞作了“和尚告和尚,请转佛祖处理”的批示。尽管是带着玩笑和嘲弄的手笔,但终究还是觉得有些不妥。要是觉悟连带他的手笔一同告了,自己却或有些麻烦。因此,他快马加鞭,日夜兼程来到京都。好就好在朱洞虽是外任,在朝中尚有口碑。他为政勤俭清廉,潭州一带在他的治理之下,风调雨顺,民丰物阜。再加上他乃进士出身,很是受真宗宠爱。所以他的晋见,真宗也极为重视,竟是冷了觉悟,令朱洞次日上朝。第二天早有黄门太监,拖着长长的鸭公嗓音高呼:“宣——朱洞——晋——见”。

上了朝,朱洞山呼万岁后,递交了奏章。朱洞的奏章,着重谈了兴建书院的重要性:“岳麓山自西晋泰初二年兴建麓山寺以来,其物产历朝都是寺庙管理。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儒学在我太宗圣上的重视与推介下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设立地方学校,从事儒学的传道授业,可以使广大国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全民的文化与道德素质,亦可以减少儒林学子寄读寺庙而给寺庙造成的压力,从而不至影响众僧的清修。如今麓山寺主持大师智璇,深明大义,主动割舍佛地以造书院。如此大义之举,亦系潭州学子洪福,朝廷应予以重视与支持”

朱洞的奏章言词恳切,句句在理,真宗皇帝龙颜大悦:“朱爱卿所奏正合孤意,想朕大宋江山,自太祖皇帝黄袍加身以来,国泰民安,这与太祖、太宗的仁爱治民是分不开的。朕崇佛教,但更崇儒学”于是准了朱洞的奏章。

却说觉悟先见真宗很是器重,有些兴高采烈,大有飘飘然如若飞升之感,却没有想到朱洞的上朝,坏了他的大事。真宗看了他的状词,认为他有诬告之罪,不仅诬告了麓山寺方丈,更是诬告了朝廷大员。本要缉拿问斩,念是佛门弟子,判了充军,远远地打发去了。

有了皇上的支持,智璇也就责无旁贷。寺内众僧见觉悟进京面圣,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落得个充军的下场,也就不再与智璇作对,并纷纷参了佛祖,在佛祖金身之前忏悔自己,以求佛祖的体谅与支持。众僧参了佛祖之后,智璇把岳麓山地产的契约交付给潭州太守朱洞。朱洞择了黄道吉日,破土动工。不久被命名为教学斋的讲堂和半学斋的师生宿舍建成竣工。教学斋是朱洞根据《礼记·学记》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之意而拟。“半学斋”呢?则是智璇根据《尚书·说命下》“惟敩(教)学半”之意而拟。

教学斋为师生传道授业之所,半学斋辟斋舍五十二间,为学生集体宿舍。前建中门,出三面屏墙,白墙青瓦,琉璃沟头滴水,空花屋脊,枋梁绘游龙戏太极,间杂卷草云纹;大门两旁,置汉白玉石鼓,石鼓为双面浮雕。书院建成后,智璇又出资购书藏于其中。大宋初期,由于后周对儒学的贬斥而造成经史书籍匮泛,就连当时宋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其藏书也不过四千册,这么少的书又能有多少流入民问呢,所以儒林士子所读也不过是手抄儒经。因为传写不全而造成许多的断章断义。有鉴于斯,智璇也就本着送佛送上西天的精神,历尽艰辛,求购正版的《周礼》、《仪礼》等书数千册,藏于院内以资学教之用。有了讲堂,有了宿舍,亦有了藏书,潭州的第一座地方学府也就初具规模。朱洞报请真宗,要求聘请周式作为山长。这周式呢,潭州湘阴县人,世代从儒,虽非鼎盛之族,亦是书香门第,传至周式,已是一代鸿儒。他生性淡泊名利,仁义立身,无意仕途,一生未曾参加过科举。朱洞自任潭州太守后,曾多次劝其出仕,无奈周式志坚,誓死不从。其学问、人格常被朱洞引以为师。这次造了书院,禀了皇上,朱洞就登门相请,见是为了教学,不是仕途,周式也就欣然前往,出任岳麓书院的第一任山长。

岳麓书院在周式的领导与管理之下,秩序井然,学风蔚然,也就成了大宋年问闻名天下的四大书院之一。周式这个本来淡泊名利的鸿儒,却因为领导与管理书院缘故,受到大宋真宗皇帝的召见,应了周式山长的请求,真宗题了“岳麓书院”匾额以赠周式,周式因此而闻名天下。这是周式一生也没有想到过的事。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却说智璇禅师自从觉悟率众进京面圣告了御状,朱洞进京面圣递了奏章,真宗皇帝对他也就另眼相看了。真宗见他深明大义,主动割舍佛地,觉得他有大师风范,在岳麓书院竣工后不久,就下诏让他进京面圣。无奈智璇淡泊名利,一心向佛,不以尘世虚名为念,而以年老衰弱、不敢远行为由辞了面圣。见智璇如此,真宗也就作罢,不再赏赐,此后不久,智璇享尽天年而坐化圆寂。

正是:

智璇舍地不求名,朱洞奏章建奇勋。

觉悟不义终自毙,周式无欲天下闻。

同类推荐
  • 杜兰特和斯隆:通用汽车两巨头传奇

    杜兰特和斯隆:通用汽车两巨头传奇

    他们在各方面都正好相反。威廉·克拉波(比利)·杜兰特,一个从高中辍学的学生,是个浮夸的梦想家和赌徒,重视人际关系,喜欢冒险。而小阿尔弗雷德·斯隆则是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工程师,是严厉的管理者和经理人,重视数据和逻辑(当然还有利润)。比利勇敢地蔑视当时的工业和金融巨头,奋然创办了通用汽车公司。斯隆则将其转化为世界上最大而且最成功的企业,不管怎样,今天,全球各个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都还在应对他们两个入在20世纪前50年所创造的那些先例的影响。
  • 王懿荣传

    王懿荣传

    《王懿荣传》全书近40万字,以丰富的材料,全面详实叙述了王懿荣的家学渊源、生平交友、跻身殿堂、金石巨匠、发现甲骨文以及爱国爱民和血洒京师的伟大爱国学者一生的事迹。
  • 名人传记丛书:郑成功

    名人传记丛书:郑成功

    名人传记丛书——郑成功——驱逐荷兰,收复台湾的“国姓爷”:“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民国枭雄杜月笙

    民国枭雄杜月笙

    本书主要描写杜月笙的生平事迹,提到杜月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清末民初。由于清廷当局的无能、软弱和妥协,使得全中国被外国殖民统治者侵犯和蹂躏。举国上下官商勾结、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百姓俨然处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当时的大城市中,繁华璀璨依旧的首属上海了,堪称商业军事重镇的上海滩成了冒险家的天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滩,潜伏着光怪陆离、千差百异的危险信号,满足了那些冒险家对于刺激和挑战的追寻和需求。上海滩从来没有平静过,相较于黄浦江的风平浪静而言,更是具有浓烈的角逐厮杀气息。
  • 四海为家徐霞客

    四海为家徐霞客

    本书介绍了徐霞客的生平,内容包括:奇人家乡、母亲的鼓励、二访天台山、三探雁荡山、庐山之旅、登黄山、北国行、湘江遇盗、访桂林等。
热门推荐
  • 快乐故事

    快乐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锦绣田园最强农家女

    锦绣田园最强农家女

    空间在手,天下我有。霸气女总裁穿越成古代农家女,父母双亡。沈珺瑶挽起袖管,手握百花空间,带着小包子弟弟发家致富。总之这是一个现代女汉子穿越成古代小农女,带着小包子弟弟发家致富。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走向人生颠峰的故事。(PS:作者简介无能,请各位读者直接看正文。)
  • 吴钩月冷

    吴钩月冷

    东方玥何其悲哉,名为公主,实为弃子,六岁丧母,本该金尊玉贵,却被发配边疆,要想活下去,只能靠自己杀出一条血路。东方玥何其幸哉,少年得长辈护佑,成长为北疆战神,意气风发,身边追随者无数;而今东方玥强势回京,朝堂、后宫、天下又将如何呢?
  • 一岁一暮

    一岁一暮

    “洛洛,你愿意嫁给我吗?”初洛点点头,她愿意……“对不起,洛洛……”初洛点点头,她似乎早就知道……“洛洛,嫁给我,好不好?”初洛笑了笑,“好……”“洛洛,下辈子再遇到我,不要再把我忘了,好不好?”初洛点点头,“好……”如果有下辈子,我不会再忘记你……
  • 帝王神尊

    帝王神尊

    千古一魄,旧世异能,神级称号,百鬼至尊!“在这里,什么都可以通过兑换获得哦。”一个身材火辣,面容娇艳的女子说道。“老板娘,我要兑换你!!!”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人晃动着手中的利斧喊到。“这个,恕臣妾做不到呀!”“要么从了我,要么我就……”
  • 玻璃球游戏(黑塞文集)

    玻璃球游戏(黑塞文集)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新版10卷本文集,名家名译,收入长篇小说、中短篇作品、诗歌、散文、童话与画作,全面展示黑塞创作生涯。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未来的世界里,玻璃球游戏成了音乐和数学演变而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有的知识和精神财富。克乃西特是个孤儿,由某宗教团体抚养成人,他天资聪颖,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和优越的组织才能,在这个精英群体里不断上升,直至团体的最高顶端,成为玻璃球游戏大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不满足这个与世隔绝的精神王国,觉得在这种象牙塔里是不可能为民众做出贡献的。于是他来到现实世界,试图用教育来改善整个世界。然而他事业未竟,却在一次游泳中不幸溺水身亡。《玻璃球游戏》是老年黑塞回溯其一生的精神体验的结晶。作品从1931年写到1934年,几乎与希特勒上台到灭亡同步。作者的目标很明确:“一是构筑抗拒毒化以卫护我得以生存的精神空间,二是表达悖逆野蛮势力的精神思想”。十二载的苦心经营,作者几乎动用了一切文学手段:诗歌、格言、书信、传记、理论等等,在这部小说中可称应有尽有,而且各种题材在书中既打成一片又相对独立。
  • 千年恋之花月吟

    千年恋之花月吟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他淡淡地看着她,随口说出了这句话,仿佛那些柔情与甜蜜从不曾有过。感觉不到他温柔的双眼,感觉得到他已不再眷恋,泪水忍不住在眼中打转,尊严却告诉她一定要坚强。于是她一字一句地决绝道:“我宁愿我们从不曾相濡以沫,我但愿我们从来就相忘于江湖。”一壁江山唾手可得,失去她的真爱,却又如何重来?他舍江山,是否就能换回她的真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Tom Swift and His Air Scout

    Tom Swift and His Air Scou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骨相

    骨相

    传闻,摸骨画皮之术,虽可逆天改命,但得之注定孤独终老。曲幽荧对此十分嫌弃,“老娘明明好的很。”瞧她明明肤白貌美,柳腰细腿,却没有一朵桃花可到手,气的她只能摘下自家的青梅抚慰心灵。“木景烛,给我找朵桃花,我给你一千两黄金。”某人勾唇微笑,“嫁给我,我给你桃花朵朵开。”她是仵作,纤纤玉手,摸骨画皮,复容显真。他是捕快,足智多谋,腹黑狠戾,义薄云天。清扫的是死者的冤屈,剥离的是被掩盖的真相。--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