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32800000012

第12章 佛教与文学(1)

作诗与参禅

诗与禅,或者作诗与参禅的关系,是我国文学史、美学史、艺术史、思想史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一些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国家,比如韩国和日本等中,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甚至可以说,在东方文化中,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自来论之者众矣。

我于此道决非内行里手,只是喜欢涉猎一下而已。而且我的涉猎面虽广,却是浅尝辄止,一点也不够深入。仅就我涉猎所及,我发现谈这个问题的典籍,一千多年以来,多得不得了。一直到今天,此风未息。论文专著,层出不穷。内容丰富,词彩动人,读起来令我如在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但是,一旦掩卷沉思,则又似乎没有在脑海里留下多少东西,杂乱而混沌,一点也不明朗。有的人钻研得很深,但是,人们如果想理出一点头绪,则又似乎抓不住一条纲,依然是杂乱而混沌。这问题真有点像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我怅然懵然。记得西方某一位名人说过,读别人的书,就好像是让别人在自己脑袋里跑马。我让人在自己脑袋里跑马,次数之多,无法统计了。结果并没能跑出一个所以然来。我在怅然懵然之余,窃不自量力,索性让我自己在脑袋里跑一趟马,也许能跑出一点名堂来。既然不是内行里手,跑马难免跑出了圈子,跑入非想非非想中。好在精通此道的真正内行专家到处都有。我相信,他们会把我的马缰绳牢牢抓住的。

我想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国古籍中对诗禅关系的看法

作诗,这几乎是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所共有的活动,而参禅则似乎只限于中国和同中国有文化渊源关系的少数几个国家。中国的禅宗,虽然名义上来自印度,实则完全是中国的产物。印度高僧菩提达摩被尊为东土初祖。据说当年灵山会上,如来拈花,迦叶微笑,师徒会心,灵犀一点。这种心法由迦叶传了下来,不知几年几代,传给了达摩。这故事本身就接近神话,印度和中国和尚编的那一套衣钵传承的几祖几祖,又是没法证实的。达摩带到中国来的“法”,当然也就虚无缥缈。反正中国后来的禅宗,同后汉安世高等带进来的禅学,根本不是一码事。总之,禅宗是在中国兴盛起来的。严格地说,禅宗是在五祖弘忍以后才畅行,而大盛于六祖慧能(638—713)。为什么单单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单单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禅学才能兴旺发展?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在这里先存而不论。这篇论文写完时,读者也许能从字里行间得到答案。

在禅宗思想在中国兴起以前,中国的诗歌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足证作诗与参禅没有必要的联系。但自禅宗思想流行以后,很多人都把作诗与参禅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的例子真正是举不胜举。我在下面只举出几个来,以便做三隅之反。

禅宗大盛于唐。初、中唐时期,许多大诗人受到禅宗的影响,在创作实践方面,援禅入诗,写了一些禅味极浓的诗。到了晚唐,在理论方面,有人又把诗与禅紧密联系起来。最著名的代表是司空图。他那许多著名的提法,什么“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等等,是大家都熟悉的。司空图明确地认识到诗禅的一致。他这种以禅说诗的理论,对后世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到了宋朝,禅宗高度发展,广泛流行。士大夫谈禅成风。他们把诗与禅更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我举几个例子:

韩驹《陵阳先生诗》卷一《赠赵伯鱼》: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吴可《学诗诗》,《诗人玉屑》卷一: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龚相《学诗诗》,《诗人玉屑》卷一:

学诗浑如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

戴复古《论诗十绝》,《石屏诗》卷七:

欲参诗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个里稍关心有悟,发为言句自超然。①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不再抄列。这里讲的大半是,参禅学诗都要下功夫,“功到自然成”,一朝悟透,诗句便能超然。至于禅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涉及。

钱锺书《谈艺录》② 中,也引了许多关于诗禅关系的例子,并发表了很精辟很深刻的意见。请读者自行参阅,不再抄录。

唐宋时代开始的有关诗与禅的意见一直对后代文艺理论的发展以及诗歌的创作,起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说,在中国文艺理论史上,如果没有援禅入诗的活动,中国诗歌的创作和理论,将会是另一种样子,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二、诗与禅的不同之处

上面引证的唐宋诸家学说,都把诗与禅相提并论。其中必有道理,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诗与禅必有共同之处,这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在对共同之处做细致的分析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先对二者不同之处稍加阐述,这能够加深对共同之处的理解。

从表面上来看,诗与禅的不同之处,是非常明显的。禅宗最初是主张“不立文字”的。这其实是继承了佛家的传统。从历史上来看,释迦牟尼时代,文字还不流行。印度古代,包括婆罗门教在内,师徒都是口口相传。最初既无抄本,当然更谈不到印本。到了很晚的时候,印度教徒还不允许把他们的圣经宝典《吠陀》排印出版。佛教大藏经里面,有几部讲佛祖生平的经,讲到他年幼时学习了多少多少“书”(文字)。这些经都是晚出的,不代表释迦牟尼时代的真实情况。佛陀不重文字,经中屡有记载,如《大方广宝箧经》卷上云“不著文字,不执文字”,等等① 。所以我说,禅宗“不立文字”,是继承了印度佛教传统。后来禅宗却从“不立文字”发展成为“不离文字”。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一个颇为微妙的问题。下面我还会谈到。

禅是这样,诗则不同。钱锺书说:“了悟以后,禅可不著言说,诗必托诸文字。”②

这就是诗与禅的不同之处。

三、诗与禅的共同之处

这是本篇论文讨论的重点。

作诗与参禅本来是两种迥乎不同的活动。我在上面已经说到,在禅宗兴起以前,中国诗歌已有极长的历史。在欧美国家,没有什么禅宗,也都有杰出的诗歌创作。可见诗与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在中国,在禅宗兴起和流行以后,在某些诗人身上,诗和禅竟变得密不可分。原因何在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并不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我先笼统说上几句。禅宗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中国诗,是同佛教思想进入中国哲学,几乎是同步的。二者都是滥觞于两晋南北朝,初盛于唐代,大盛于宋代。原因是明显的。佛教入华以后,给中国人提供了一个观察宇宙和人生的新角度,使人耳目为之一新,立即接受下来了。这种解释亦近常识,似乎可以不说,但是不说又似乎不行。不说则很多现象无法讲清楚,诗与禅就属于这一类。说完了这个笼统的解释,还有很多细致深入的解释要去做。可是这绝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在下面的论证中,很多地方都会碰到这种解释,要请读者自己去心领神会了。

对于诗与禅的共同之处,过去的中国诗人与学者和今天的中国诗人与学者,都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一言以蔽之,他们发现,诗与禅的共同之点就在“悟”或“妙悟”上。我举两个当代的造诣精深的学者的意见,以概其余。第一个是钱锺书。他在《谈艺录》二八《妙悟与参禅》这一节中说:

夫“悟”而曰“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素而有所入也。学道学诗,非悟不进。或者不好渔洋诗,遂并悟而非之,真因噎废食矣。高忠宪《困学记》云:“平日鄙学者张皇说悟,此时只看作平常,自知从此方好下功夫耳。”陆桴亭《思辨录辑要》卷三云:“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只是古人不唤作悟,唤作物格知至。古人把此个境界看作平常。”按刘壎《隐居通议》卷一论悟二可参阅。又云:“人性中皆有悟,必功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不灭。故悟亦必继之以躬行力学。”

下面还有非常精彩的意见,文长不具引,请读者自行参阅。锺书君的意见是切中肯綮的。我觉得陆桴亭认为“人性中皆有悟”,就有禅宗色彩。

第二位学者是敏泽。他在《中国美学思想史》① 中写道:

“禅”与“悟”宋代禅宗广泛流行,士大夫知识分子谈禅成风,以禅喻诗成为风靡一时的风尚。其结果是将参禅与诗学在一种心理状态上联系了起来。参禅须悟禅境,学诗需悟诗境,正是在“悟”这一点上,时人在禅与诗之间找到它们的共同之点。

敏泽的意见也是切中肯綮的。锺书君与敏泽异曲同工,一脉相承,都说到了点子上。我自无异议。

但是,我总还感到有点不满足。他们讲“悟”或“妙悟”,只讲了这一种思维活动,好像是一个没有宾语的不及物动词。这似乎有点空,需要补充一下,才能显得完整而切实。我觉得,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回答:

第一,什么叫“悟”?

第二,“悟”到了什么东西?

这都是相当重要的问题。据我涉猎所及,好像还没有哪个学者明确而完整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回答也就更谈不到。我现在不自量力,试着来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

先谈第一个问题。《说文》:“悟,觉也。从心,吾声。”这说明,这个字是中国早就有的。可是自从佛教传入以后,在汉译佛经中,“悟”就变成了一个佛教术语,被赋予了以前不可能有的含义。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我们先看一看,在梵文和巴利文中与汉文“悟”字相当的是些什么字。归纳起来,梵文和巴利文约略有三个动词与“悟”字相当:

第一个是√budh,前面可以加上词头pra等,意思是“醒”、“觉”、“悟”;

第二个是√vid,前面可以加上词头sam等,意思是“知道”;

第三个是√j,前面可以加上词头 等,意思是“知道”。

其中以第一个√budh最为重要。汉译“佛陀”,在梵文和巴利文中是buddha,是√budh的过去分词,意思是“已经觉悟了的人”、“觉者”、“悟者”。佛祖就是一个“觉者”、“悟者”。可见这个“悟”字的重要意义。我的第一个问题:什么叫“悟”?答案:这就叫“悟”。

第二个问题:“悟”到了什么东西?必须同上面说的这些东西联系起来,才能给予准确的答案。光是“悟”,绝不能成佛,必定是“悟”到了什么重要的真理,才能成佛作祖。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回答要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小乘层次,算是低层;一个是大乘层次,是高层。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大彻大悟,成了佛。他悟到的当然还是小乘的真理。内容是什么?虽然他没有明说,其实还是颇为清楚的。他成佛后在鹿野苑首转法轮,讲的应该就是他不久前悟到的真理。关于首转法轮,各种语言的佛经上有大量的记载,说法虽不尽相同,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可靠性毋庸过分怀疑。为了把初转法轮的内容比较详尽地介绍出来,我从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的《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一《转法轮品》中把如来说法的内容抄在下面:

如来于初夜时,默然而过。于中夜分,安慰大众,令生欢喜。至后夜已,唤五跋陀罗而告之言:汝等应知,出家之人有二种障。何等为二?一者心着欲境而不能离。是下劣人无识凡愚,非圣所行,不应道理,非解脱因,非离欲因,非神通因,非成佛因,非涅槃因。二者不正思惟,自苦其身而求出离。过现未来皆受苦报。比丘!汝等当舍如是两边。我今为汝说于中道。汝应谛听,常勤修习。何为中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是八法名为中道。

佛告诸比丘:有四圣谛。何等为四?所谓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证苦灭道谛。比丘!何等名为苦圣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蕴苦、如是名为苦圣谛。何等名为苦集圣谛?所谓爱取有,喜与贪俱,悕求圣乐。如是名为苦集圣谛。何等名为苦灭圣谛?所谓爱取有,喜与贪俱,悕求圣乐,尽此一切。如是名为苦灭圣谛。何等名为证苦灭圣谛?即八圣道,所谓正见,乃至正定。此即名为证苦灭圣道谛①。

初转法轮的内容,大体上就是这个样子。后来初期佛教教义被归纳成三句话,称之为“三相”或者“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释迦牟尼首转法轮,这三个法印几乎都包括在里面了。其中的“诸法无我”,是佛教重要教义,是佛教与婆罗门教斗争的重要武器。“无我”,梵文叫an tman,意思是所谓“我”(tman)是并不存在的,它是由初转法轮中讲到的五盛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没有实体。这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到的真理。佛教僧侣以及居士,如果想悟到什么东西,他们首先必须悟到“无我”。事实上中国人确已悟到“无我”了,比如徐增《唐诗解读》卷五说:“行到水穷处,去不得处,我亦便止,倘有云起,我便坐而看云起,坐久当还,偶值林叟,便与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则不能以定还期矣。于佛法看来,总是无我,行无所事。行到是大死,坐起是得活,偶然是任运。此真好道人行履,谓之好道不虚也。”② 这是徐增对王维《终南别业》那一首著名的诗的解释。我认为是抓住要领的。

总之,我认为,要讲“悟”到什么,首先要悟到“无我”。①

同类推荐
  • 北大社科经典讲座(套装共3册)

    北大社科经典讲座(套装共3册)

    《北大社科经典讲座(套装共3册)》精心遴选了北大名师的经典作品,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编校成书,目前已有《北大国学讲座》《北大历史讲座》《北大哲学讲座》三本。《北大社科经典讲座(套装共3册)》所选文章,皆为名师名作,如胡适、朱自清、梁启超、张荫麟、章太炎、辜鸿铭、蔡元培、闻一多、王国维等大师关于国学、历史、哲学的精妙论道。北京大学百年传承,中华文脉千载积淀,一卷在握,了解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国学常识。
  • 谁说8090不靠谱

    谁说8090不靠谱

    他们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生代群体,这注定了他们与以往的任何一代都不同。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他们都已经长大,并将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作为80后、90后独生一代,你如何处世?作为父母,如何调教80后、90后的孩子?
  • 中美比较(吴晓波频道 思想食堂系列)

    中美比较(吴晓波频道 思想食堂系列)

    大头思想食堂由财经作家吴晓波发起,致力于为中国的有产阶级提供最丰富,最有价值的思想食粮。思想食堂采取线下授课的方式,每半月邀请一位大咖来给会员们分享,课程内容涵盖经济、历史、政治、哲学、艺术、国际关系等范畴。思想食堂系列图书是大头思想食堂内部演讲稿首次公开,每本书独立主题,让你一手掌握经济、历史、政治、哲学、艺术等知识。《中美比较》中,秦朔通过中美价值观、经济、科技等的对比,为我们展示出两国的文化、经济差异。事例详实,语言轻松活波,让你只需看这本书,就能轻松了解美国文化,并能在两国对比中深入的认识中国。
  •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新论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新论

    本书由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处组织编写,作为重庆市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围绕我国及重庆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从学科建设、研究生招生、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及创新、学位管理、研究生思政建设及专业学位发展等方面,对研究生创新教育进行了系列的理论探讨。
  • 胡适论人生:立场

    胡适论人生:立场

    收录胡适先生平生多种著述,以片断体、语录体的形式全新编排,内容详尽充实,涉及文化、治学、时政、人生、文学等方方面面,胡适的重要著作、优秀著作均收录其中。本书尽量保持原作风貌,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风采。
热门推荐
  • 风云准噶尔2:乱世英豪

    风云准噶尔2:乱世英豪

    眼前的这部小说,主题厚重,气势恢宏,形象鲜明的人物众多,情节生动,读起来很有情趣。更为难得的是,它突出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这条主线,堪称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部形象教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疆本土作家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一个缺憾,为新疆文学艺术的百花园增添了一朵奇葩。
  • 穿越回到唐朝

    穿越回到唐朝

    二十一世纪高材生韩立穿越回到唐朝,续写一幅盛世大唐。
  • 凤舞九歌人

    凤舞九歌人

    前朝公主成为当朝王妃,四个男人的皇位争夺,后宫女人之间的周旋陷害,大殷与北境,两个国家之间隐藏的情仇,爱情、亲情、复仇、人生自由……他们该如何抉择?
  • 重生之我是星二代

    重生之我是星二代

    重活一世成为坑爹的星二代,爹爹不疼,后妈不爱,身无分文,他该何去何从?新书上传:我不想当巨星
  • 幸好有你陪着我

    幸好有你陪着我

    本书又名《丈夫的惊心往事》裸婚两年后,何静终于换掉家里最后一个大件,衣柜,在衣柜的夹层里,她发现了丈夫沈如平给她和她父母买的意外死亡保险,惊悸过后,她选择查找真相,没想到就这样一步一步揭开了沈如平的惊心往事…。
  • 宽心的人生幸福课

    宽心的人生幸福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可以让我们更积极地应对生活,但是若压力过大会让人产生焦虑、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等情绪,甚至使身心受到严重的损害。事实上。我们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中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处理、家庭生活的矛盾,甚至与我们的性格密切相关。只有找对了压力的源头。
  • 重生之绝世邪凤

    重生之绝世邪凤

    引火自焚,她涅槃重回异世。她要夺回自己的一切,找回自己的骄傲——重登世界之巅。她是异世高贵的武神,为了爱情,她背叛家族,舍下父母来到他身边。而当她散尽功力为他续命洗筋伐髓,以至于瞬间年华衰老时。他,却因为全新的体质,天才般的成长,名满天下,舍她而去,任她烧死在大火中。异世重生,他们再次相逢。而她,掩藏在骨子里的本性瞬间显露!狠!狂!邪!这次是真正的她!傲天之凤,涅槃重生,古武大陆,谁与争锋。看她武神邪凤怎样涅槃重生,光耀大陆,将名利踩在脚下,重回世界巅峰!++++++++++++人物++++++++++++【乔英】:因为自以为是被你狠揍,因为你的年少风华,我为你着了魔。我们出生入死,千帆过尽,即便是地老天荒,就凭这我叫你一声‘妹妹’,追随你至死无悔。【凤冕】:八年前,你背离家族,我追你八年。八年后,你背离天下,我陪你颠覆世界。我的妹妹,你路上的绊脚石,哥哥会为你全部肃清,即便是逆天成魔。【蓝云风】:我的骄傲永远在你面前展不开,你的光辉能掩盖我生命中所有的光芒。朋友?知己?我无所求。【羽非】:——就凭你叫我一声妹妹,为你负尽天下人!——我们的路,我们一起走,你成魔,我灭神,你成神,我杀魔。——我,只允许你蓝云风在我面前傲娇,你永远是我的‘傲娇男’,也只能我这样叫你!……增加中……++++++++++片段欣赏+++++++++++①“羽非,你个贱人。竟然再次打伤我孟家的人,我杀了你,将你碎尸万段,啊——!”孟华呀呲欲裂,仰天大吼。羽非掏了掏耳朵,冷笑道:“伤你不是目的,灭你才是道理!”②他重重的跪倒地上,忏悔道:“对不起,我知道那都是我的错,我不求你原谅,只求一死谢罪来弥补对你的亏欠。”羽非笑眯眯挥手道:“好吧,那你就去死吧!”某男戏谑道:“你真不打算原谅他?”羽非笑道:“原谅他那是他爹娘该做的事,跟我没关系,我要做的是打得他他爹娘都认不出来。”++++++++++传说中的推荐区+++++++++++墨堇琳的文【驭兽邪皇》沐梓凌的文【再生-绝世血凤】
  • 机牌传说

    机牌传说

    为什么会有陌生小姐姐跟着我?我只是开一个黑车罢了,其他说明都没干,为什么会有小姐姐出现,太可怕了,太可怕了,我再也不开黑车了,小姐姐我错了!不要跟着我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